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信息技术课程定位(模块一的学习笔记)

天津市宝坻区大钟庄镇袁罗中学于国林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四大特征:基础性、技术性、综合性、发展性。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学生信息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强化学生信息态度与信息文化的有效内化;把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学习工具;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三、技术的三层内涵:动手做的技术(即基本技能);如何做的技术(即设计和规划的技术);为何做的技术(即技术的思想和价值)。

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使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的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五、在夹缝中生存:

在小学和高中信息课程的夹缝中生存。

在学科课程整合夹缝中生存。

六、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1.有关信息技术本身的内容安排的太多。

2.缺乏依据(课标),内容随意。

3.学段间的内容重复。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教学的组织与引导

1、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2、信息技术课堂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3、必须精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而精讲对教学的切入点要求更高,既要起到引入的作用又要节约时间。

4、创造积极和谐的课堂环境。

5、激发学习新知识过程的动态生成,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2017版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2017 年修订) 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空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提升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构建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切实可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既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公民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由国家规定、地方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根据江苏的经济、教育发展的需要,制订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旨在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实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现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制订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的必修课程,旨在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课程性质 1.基础性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文化教育意义;二是在面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培养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2.工具性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操作性和工具性,旨在使学生掌握常

信息技术课程到底学什么

信息技术课程到底学什么 最近,信息技术教育领域有许多事情让我深有感触,让我深刻地思考信息技术课程到底该学什么,学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 10月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分别在浙江省和四川省征求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稿的意见,标志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3年制订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历经十余年而未改变,本身已不符合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状。时代在变化,学生也早已是数字原住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对自身价值生出许多变化。 10月份,江南大学又举办了国培计划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班,如以往一样,教师们仍然关注着课程地位问题如是否可以纳入高考等,而很少思考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我认为,理想的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回归到教育本质去思考:到底这一门课对学生现在及未来发展有什么帮助?应该教些 什么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用? 10月份,浙江省进行了高考制度改变后的第一次选考,技术学科头一次作为正式科目成为高考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人欢呼,庆祝它地位的提升,也有人在考试之后痛陈应试教

育毁了信息技术课程应有的价值。人们在看到浮云变化的同时,也需要真正静下心来思考我在前面所提出的问题:到底这门课程有何价值,如何取舍价值? 在《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中,作者戴维?珀金斯倡导一种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理念。在信息社会,人们面对的是海量信息,不断地产生新的信息与知识,这些知识从某个方面来看似乎都是必须要学习的。但是,学习者不可能学习如此多的知识。正如珀金斯所说,我们教授了许多没有学习价值的内容,更忽略了大量极有价值的知识。信息技术课程恰恰如此,人们过分强调了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训练和掌握,却忘记了技术不是为了学,而是为了用,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本期专题所关注的计算思维,就是让技术能够更好地与真实世界联系,强调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而超越传统的操作技能。 如今的学习者生活在一个复杂得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中,为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重新构造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蓝图已经迫在眉睫。 (本刊编辑部刘向永)

信息技术必修一知识点

第1章知识要点 1. 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第三种基本形态,也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信息可以用来消除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科学决策,指导人们的行动。 2. 信息的主要特征 ◇普遍性 ◇依附性 ◇共享性 ◇价值性 ◇时效性 3. 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从本质上说,信息技术是人类在了解、把握和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控制信息等的相关技术,其作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等等,其中微电子技术是基础,计算机技术是核心。 4. 信息技术的历史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信息技术已经经历了五次革命。 (1)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产生。 (2)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发明。 (3)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4)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5)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是一次信息传播和信息处理手段的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使信息数字化成为可能,信息产业应运而生。 5.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略) 第2章知识要点 1. 信息需求的确定 信息需求就其含义而言,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意义,即信息的内容;二是所需信息的载体形式,如文字、声音、图、视频等。所以,人们在确定信息需求时,可以从内容和载体两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1)确定信息内容。 (2)确定信息的类型。 2. 信息来源的确定 按承载信息的载体的不同,信息来源可以分为四大类:纸质媒介、电子媒介、人和事物。 这些信息来源有其特点,在考虑从什么渠道能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时,一般要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可用的信息来源有哪些? (2)哪些是可靠的信息来源? 3. 信息获取的方法 通过阅读报纸、杂志、图书、资料获取信息的阅读法;通过查阅专业文献资料获取信息的文献法;通过与人沟通获取信息的访谈法;通过广播、电视、影视资料获取信息的视听法;通过实验研究获取信息的实验法;通过亲临现场进行实地考察获取信息的调查法;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知识梳理】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传递性;2.共享性;3.依附性和可处理性;4.价值相对性;5.时效性;6.真伪性。 [自学探究] 1.什么是信息技术 ●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 技术。 ● 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 技术。 ● 我国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如何产生、获取、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的科 学技术。 2 3 4.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多元化;2.网络化;3.多媒体化;4.智能化;5.虚拟化 5.信息技术的影响 (1)信息技术产生的积极影响。 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②对科技进步的影响;③对人们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2)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 ①信息泛滥;②信息污染;③信息犯罪;④对身心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 6.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1)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2)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3)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4)遵守信息法规。 知识补充: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由硬件和软件组成) 硬件组成: 运算器 控制器 存储器ROM 、RAM 、软盘、 硬盘、光盘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手写笔、触摸屏 CPU (中央处理器)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音箱 软件系统: 第二章信息获取知识点 【知识梳理】 1.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P18) 2.信息来源示例(P20):亲自探究事物本身、与他人交流、检索媒体 3.采集信息的方法(P20):亲自探究事物本身、与他人交流、检索媒体 4.采集信息的工具(P20):扫描仪、照相机、摄像机、录音设备、计算机 文字.txt Windows系统自带 .doc 使用WORD创建的格式化文本,用于一般的图文排版 .html 用超文本标记语言编写生成的文件格式,用于网页制作 .pdf 便携式文档格式,由ADOBE公司开发用于电子文档、出版等方面 图形图象.jpg 静态图象压缩的国际标准(JPEG) .gif 支持透明背景图象,文件很小,主要应用在网络上.bmp 文件几乎不压缩,占用空间大 动画.gif 主要用于网络 .swf FLASH制作的动画,缩放不失真、文件体积小,广泛应用于网络 音频.wav 该格式记录声音的波形,质量非常高 .mp3 音频压缩的国际标准,声音失真小、文件小,网络下载歌曲多采用此格式 .midi 数字音乐/电子合成乐器的统一国际标准 视频.avi 用来保存电影、电视等各种影象信息.mpg 运动图象压缩算法的国际标准 .mov 用于保存音频和视频信息 .rm 一种流式音频、视频文件格式 6.常用下载工具(P29):网际快车(flashget)、web迅雷、网络蚂蚁、cuteftp、影音传送带等。 7.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P25 表2-7):直接访问网页、使用搜索引擎、查询在线数据库 8.目录类搜索引擎和全文搜索引擎的区别(P26): 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保存信息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概况 1、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次提出信息素养这一概念。 2、李克东提出信息素养应当包括当最基本的要点 (1)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2)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3)能够运用信息并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3、中学信息技术的目标培养信息素养 4、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美国人均计算机拥有量居世界第一,学生人均占有计算机量居世界第一。 5、2000年,英国明确把以前的《信息技术》(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课程改为《信息与通信技术》(IC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6、日本的信息技术教育统一称为信息教育。 7、信息技术教育国际发展的特征 (一)课程外围支持层面 1、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2、强调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3、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的改善 4、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层面的特征 1、开设形式的多样性 2、课程设置的一贯性 3、目标关注的全面性 4、课程内容的稳定性 第二章教材建设现状分析 1、教材是课程知识的主要载体,是按照一定教育目标和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科学的知识系统。 2、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 注重技术讲解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地方特色而忽视内容的适应性;注重知识的静态呈现忽视学科的发展性。 3、目前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已经通过国家审定。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地方课程由各省负责审定其教材。 五个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4、教材组织的理论依据 布鲁纳的螺旋式编排加涅的直线式编排奥苏贝尔的循序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 5、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主要知识点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的主要知识点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组成。课程结构如下表: 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 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选择性必修: 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 模块2:网络基础; 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 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 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 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 选修:模块1:算法初步; 模块2:移动应用设计; 二、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围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三、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4.培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四、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 五:课程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教学评价原则: 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2.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评价应公平公正,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4.评价应科学合理,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信息技术知识总结

信息技术中考知识点 第一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选择题20分) 一、信息与信息技术 1、信息:就是用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符号、动作、情景等载体所呈现的内容。 2、载体:即媒体, 多种形式的媒体称为多媒体。 3、信息技术(IT):指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传递和应用等相关的技术。 4、IT的全称为Information Technology 。 5、多媒体技术:强调交互式综合处理多媒体的技术,交互性是重要的特点之一。现在的计算机、Vcd等机器能同时处理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都是利用多媒体技术。 6、CAI-计算机辅助教学;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管理;CAT-计算机辅助测试 二、计算机的发展 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叫作ENIAC(埃尼阿克)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2、依据计算机主要逻辑元件组成划分为四代: 代次时间主要元件体积特点速度特点 第一代1946→1958 电子管大慢(5000次/秒) 第二代1959→1964 晶体管较小较快(几万次/秒) 第三代1965→1970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小快(几百万次/秒) 第四代1971→现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很小很快(几千万、上百亿次/秒)微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PC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体积小、使用方便、价格低廉,走进千家万户。 3、依据计算机体积可划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又称个人计算机,PC机) 4、计算机发展方向是智能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巨型化、微型化。 三、计算机工作原理 冯.诺依曼(美籍匈牙利数学家)3个计算机设计思想: 1、计算机五部分组成: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控制器、运算器 2、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数(只识别0、1) 3、存储程序与程序控制 运算器 主机中央处理器CPU 控制器 硬件内存储器ROM 只读存储器 RAM 随机读写存储器 计算机系统外设外存(软盘、硬盘、光盘等)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等)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等) 软件系统软件(操作系统、编译程序等,如DOS,Windows) 应用软件(字处理软件、游戏软件等,如Word,EXCEL) 补充知识点: 1、cpu ①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组成; ②是计算机硬件、主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是计算机运行速度最快的元件;

信息技术知识点整理

信息技术知识点整理 傅宁121090036 第1章信息技术概述 1.1 信息与信息技术 1.信息是什么?信息是指“事物运动的状态及状态变化的方式”,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2.客观世界的三大构成要素:信息、物质、能量。 3.信息的性质:普遍性、动态性、时效性、多样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快速增长性。 *4.什么是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指的是与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施用相关的行为和活动。 5.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IT,ICT)指的是用来扩展人们信息器官功能,协助人们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类技术。 信息技术包括:①扩展感觉器官功能的感测(获取)与识别技术; ②扩展神经系统功能的通信技术; ③扩展大脑功能的计算(处理)与存储技术; ④扩展效应器官功能的控制与显示技术。 6.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特征:①以数字技术(计算机)为基础;②以计算机及其软件为核心; ③采用电子技术(包括激光技术)。 核心技术:计算机、集成电路、通信、广播、互联网、自动控制、机器人等。 7.什么是信息产业?信息产业(也称为“电子信息产业”) 是指信息设备生产制造,以及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储存、传递、处理、制作与服务的所有行业与部门的总和。 8.什么是信息化?信息化是指由信息技术驱动的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信息化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帮助社会个人和群体有效利用知识和新思想,从而能建成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实现其抱负的信息社会。 1.2 数字技术基础 1.什么是比特?比特(b)是数字技术的处理对象,是组成数字信息的最小单位。它只有两种状态(取值)。 计算机(包括其它数字设备)中所有信息都使用比特(二进位)表示,只有使用比特表示的信息计算机才能进行处理、存储和传输。 2.计算机中表示与存储(比特)二进位的方法:电路的高电平状态或低电平状态(CPU) 电容的充电状态或放电状态(RAM) 两种不同的磁化状态(磁盘) 光盘面上的凹凸状态(光盘) 3.用比特表示信息的优点: ①比特只有0和1两个符号,具有2个状态的器件和装置就能表示和存储比特,而制 造两个稳定状态的电路又很容易 ②比特的运算规则很简单,使用门电路就能高速度地实现二进制数的算术和逻辑运算 ③比特不仅能表示“数”,而且能表示文字、符号、图像、声音,可以毫不费力地相互 组合,开发“多媒体”应用 ④信息使用比特表示以后,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数据压缩”,从而大大降低信息传 输和存储的成本。 ⑤使用比特表示信息后,只要再附加一些额外的比特,就能发现甚至纠正信息传输和 存储过程中的错误,大大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信息技术课本知识点

三年级信息技术知识点 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 1.计算机帮助我们收集、存储、加工、传递各种信息。 2.信息技术:是在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传输、表达等过程中使用的技术。第2课认识计算机 1.常见的计算机主要有:台式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平板电脑等。 2.台式计算机由:显示器、键盘、鼠标器、主机、音箱组成。 3.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4.主机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和存储设备。 5.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相当于人的“大脑”,生产CPU的厂商很多,如Intel、AMD公司,我国有自主研发的“龙芯”CPU。 6.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内存储器有:内存条,外存储器有:硬盘、U盘、光盘。 7.光盘驱动器(简称光驱):用来读写光盘内容的设备。 8.输入设备有:扫描仪、鼠标器、键盘、手写板、摄像头。 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音箱、耳机、绘图仪。 9.既是输入设备又是输出设备有:触摸屏。 第3课操作计算机 1.Windows的“桌面”包括:图标(我的文档、我的电脑、网上邻居、回收站、IE)、鼠标指针(简称“指针”)、“开始”按钮、任务栏。 2.鼠标器有:左、右两个键,两键之间有一个滚轮。 3.鼠标器的基本操作有:指向、单击、双击、右击、拖动。 第4课认识“我的电脑” 1.Windows是以窗口方式进行操作的,所以又称为“视窗”。 2.“我的电脑”窗口包括:标题栏(最小化、最大化、关闭按钮)、菜单栏(文件、编辑、查看、收藏、工具、帮助)、工具栏、地址栏。 3.当窗口内的内容无法完全显示时,会出现滚动条。 4.计算机里的信息都是以文件的形式存放的。 5.文件名可以用字母、数字、汉字、和某些符号表示。 6.文件名通常由:文件名和扩展名两部分组成。 7.文件夹是用来存放文件或文件夹的。 8.常见的文件类型有:文本文件、图像文件、声音文件、视频文件。 9.通常情况下,系统不显示文件的扩展名。 10.右击文件或文件夹,选择快捷菜单中的“属性”命令,可以查看文件或文件夹的大小、创建时间的信息。 第5课认识键盘 1.计算机的键盘一般分成:主键盘区、功能键区、光标控制区、小键盘区。2.主键盘区包括:字母键、数字键、符号键、特殊控制键,是键盘的主要区域。3.键盘的数字键和符号键上带有两行字符,这样的键称为双字符键。上方的字符称为上档字符,下方的字符称为下档字符。 4.按住换挡键Shift不放,再按双字符键,就可以输入该双字符键的上档字符。5.常用的特殊控制键 Shift 换挡键配合输入双字符键上方的字符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详细)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前言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如果信息技术课程不能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提供支持,就会使学生被信息化社会所淘汰。因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素养已成为与传统文化的?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缺乏信息素养就相当于信息化社会的新?文盲?。 信息技术课程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另一方面,未来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使未来的社会成员具备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有利于人的素质的不断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鉴别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臵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年龄阶段的侧重点,

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基本理念 1、信息技术课程应该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信息技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人人获得采集、加工、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人人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有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人人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不同的人在信息技术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信息技术是人们在未来社会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数据的获得、搜集、处理、发布;信息技术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学习的工具与方法,是人们获得信息与学习的一大实用工具;信息技术是人类未来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获得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内容应当是实用的、有意义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操作、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创作作品、信息交流的信息技术活动。有效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重复、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再有,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知识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信息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和情感需求。 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合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 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b)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 技术的发展变化。 2、过程与方法 a)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 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b)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 相关性。 c)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d)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e)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 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f)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重点概述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要点 第一部分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70分) 一、信息及信息技术 高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这是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信息。能够随意举出周围的信息。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普遍性、可存储性、可传递性、可转换性、可增值性(必修课P3有一些信息特征的生活事例,多阅读几遍) 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信息的价值表现在:一是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二是能够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信息技术(即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一切与信息的猎取、加工、表达、交流、治理、应用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能够称为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经历了五次革命: 1、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2、文字的制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刻和地域

的局限 3、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存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4、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刻和空间的限制 5、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的进展趋势:正向着人性化、大众化、个性化、集成化的方向进一步进展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图形用户界面(GUI)阴极射线管(CRT)磁盘操作系统(DOS) 一、虚拟现实技术:融洽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 媒体技术、三维动画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 二、语音技术 语音识不技术(ASR):是指将人讲话的语音信号转换为可被 计算机识不的文字信息,从识不讲话人的语音指令以及文 字内容的技术。 语音合成技术(TTS):是指将文字信息转变为语言数据,以语音的方式播放出来的技术。 三、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版)培训资料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一、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 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小学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中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72课时,适宜在三、四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和“机器人入门”,各36课时,适宜在五、六年级开设。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36课时,适合在七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各36课时,适合在八、九年级开设,也可以在七年级开始开设。基础模块是各地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以“算法与程序设计”为例,小学阶段以体验为主,强调借助积木式编程工具,通过对对象、模块、控制、执行等概念及作用的直观操作体验,感受编程思想;初中阶段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通过尝试设计与实现基本程序结构,将实际问题解决与算法思想形成联结;而高

信息技术知识试题及答案

信息技术知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0个) 1、下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描述,下列说确的是(B)。 A.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信息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越先进,课程整合的效果越好,教学的优化效果也最佳 B.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不仅作为辅助教与学工具,同时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新型教学环境 C.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计算机辅助教学,用于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D.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学科容和信息技术容同等重要,因此不能顾此失彼 2、关于教育技术的意义与作用,下列说确的是( D)。 A.教育技术强调教学过程中先进技术手段与工具的应用与推广,因此教育技术有利于推进教育信息化 B.教育技术强调教师要掌握有利于推进教学的技术手段与工具,因此教育技术能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容 C.教育技术强调教育教学中要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因此教育技术是教育信息化的唯一方法 D.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能够带动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催化剂 3、在教学准备时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关于获取信息资源,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对于教学中所需要的音频素材,教师可以利用录音软件录制教学音频素材 B.在网上浏览网页时,看到好的网页想要保存,可以点击“文件”—“另存为”进行保存 C.教师在博客发布电子教案时,如果引用他人在、论坛中的文章,可不必注明资源出处 D.网页上的压缩文件、图形图像等,可通过单击鼠标右键,在快捷菜单中点击“目标另存为”按钮获得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闭当前应用程序,而这时鼠标突然不能使用,教师完成该操作的最佳方式是( B ) 。 A.按"Alt+Esc" B.按"Alt+F4 " C.强行关机 D.关闭电源 5、关于教育技术应用的意义和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都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利用教育技术有助于实现这一转变 B.教育技术强调的是在教学中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促进教育信息化 C.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D.教育技术素质的提高能促进教师综合素质发展,教育技术素质是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重要组成部分 6、一名语文教师,在搜集资料过程中,会发现找到的相关资料很多,有图片、声音、视频等,为方便以后查找和使用,需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管理,下列资源管理方式中最不适宜采用的是(C )。 A. 按照资源格式分,如图片,动画,视频等 B. 按照资源类型分,如电子教案,素材,课件等栏目 C. 按照资源下载软件分,比如迅雷,Flashget等 D. 按照资源来源分,如教材资料,教学光盘,网上下载,学生作业等 7、在搜集资源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一个很有用的教学,还未看完,电脑突然死机,重启后下列方法中能够最快找到该网页的选项是(B)。 A. 在电脑回收站里查找今天浏览过的网页 B. 在浏览器菜单的“查看—浏览器栏——历史记录”里查找今天浏览过的网页 C. 重新打开浏览器,采取刚刚死机前相同的操作,重新查找该网页 D. 在收藏夹里查找该网页 8、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都提供了搜索语法,如果想要搜索某一类型的文档资源,比如下载PPT格式的教学课件,下列选项中,能够非常方便快速的找到所需资源的语法是(B)。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

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和信息技术教学原则 教学特点是对整个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解剖,教学原则是对整个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 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在多元化和全面性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个丰富而全面的能力体系,有观点认为,包括信息技术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六大方面。 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落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要重视问题解决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知识传授和能力发展的统一; 要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机械模仿、单纯接受向学会学习跃迁; 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力求认知、情感、态度和谐发展; 要重视信息文化的内化,力求技术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完美统一。 二、教学对象: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转向 由被动向主动转向,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作为施教客体的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反对将学生作为“扶贫对象”在教师控制下按既定路线被动学习,提倡将学生作为学习的“自强标兵”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使学生由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发生器”。 三、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 教学的平等性和合作化: 教学的情感性和人性化: 教学的互动性和多边化: 四、教学方法:以教学需要为中心 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 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 五、教学过程:贴近生活、探究学习和因材施教 贴近生活: 突出体现在教学过程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 探究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启发,给学生以帮助并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而不是“不厌其烦地对学习者倾其所有,历数菜单,盲目地试图提高学习者操作菜单的水平”。 因材施教: 指教学过程要从一刀切和整齐划一向因材施教转变,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特色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 信息技术课程的四大教学原则: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原则、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相整合原则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原则。 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 让学生掌握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授之以“渔” 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意内容难度、深度、广度上的取舍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贯彻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根基 二、以发展的眼光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一般发展 这里所谓的发展眼光,一是指教学过程的发展,二是指教学内容的发展;两者体现在学生身上,则是要动态地认识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水平,并以其信息素养的提升为指归,实质上这也是现代教育哲学所倡导的“发展本位”教育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1.教学过程的发展性 苏联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 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他同时指出,教学应促使“最近发展区” 2.教学内容的发展性 三、加强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习知识点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 习知识点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章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概况 1、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次提出信息素养这一概念。 2、李克东提出信息素养应当包括当最基本的要点 (1)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2)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3)能够运用信息并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3、中学信息技术的目标培养信息素养 4、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美国人均计算机拥有量居世界第一,学生人均占有计算机量居世界第一。 5、2000年,英国明确把以前的《信息技术》(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课程改为《信息与通信技术》(IC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6、日本的信息技术教育统一称为信息教育。 7、信息技术教育国际发展的特征 (一)课程外围支持层面 1、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2、强调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3、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的改善 4、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二)课程层面的特征 1、开设形式的多样性 2、课程设置的一贯性 3、目标关注的全面性 4、课程内容的稳定性 第二章教材建设现状分析 1、教材是课程知识的主要载体,是按照一定教育目标和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科学的知识系统。 2、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

注重技术讲解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地方特色而忽视内容的适应性;注重知识的静态呈现忽视学科的发展性。 3、目前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已经通过国家审定。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地方课程由各省负责审定其教材。 五个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4、教材组织的理论依据 布鲁纳的螺旋式编排加涅的直线式编排奥苏贝尔的循序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 5、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 要强调适应性;要体现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突出特色、强调创新;要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6、现行教材的优点 (1)教材的编写线索更加合理(2)教材的目标更加全面(3)教材的内容更加人性化(4)教材的评价更加多元化 7、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8、信息素养的标准是衡量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依据。 9、王吉庆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信息意识情感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 第三章课堂教学方法 1、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方法,就是指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2、教学方法按照知识的来源分类 (a)以直接知觉(直观的)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图示法);(b)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c)以实际训练为

初中信息技术知识点汇总

初中信息技术中考知识点汇总 第一部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一、信息的概念:用语言、文字、符号、情景、图像、声音等所表示的内容统称为信息。 二、载体:即媒体, 多种形式的媒体称为多媒体。(包含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形式的媒体) 信息、物质、能量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 人类社会经历了六次信息革命: 1、语言的形成, 2、文字的创造, 3、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 4、电报、电话的发明, 5、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6、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信息网络的普及。其中目前正在经历的信息革命是第六种。 注意: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分,上述中声音、文字、语言、图像、动画、气味是信息。 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是人类社会的有价值的资源。信息和信息载体的关系:声波、纸张、电磁波等并不是信息,而是信息的载体,它们负载的内容(如语言、文字、图像等)才是信息。 信息的基本特征:(1)依附性;(2)共享性;(3)时效性;(4)相对性;(5)可伪性; 三、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信息的收集与输入、存储、加工(如计算、统计等)、传输、输出、维护和使用等。 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信息的获取、理解、加工、处理、保存、传播过程中所用的方法、手段、工具的统称。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五. 信息技术的特点 ⑴数字化;⑵网络化;⑶高速化;⑷智能化;⑸个人化。 六、信息技术的功能 ⑴人工辅助功能;⑵开发功能;⑶协同功能;⑷增效功能;⑸先导功能。CAI-计算机辅助教学;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管理;CAT-计算机辅助测试 七、多媒体技术:强调交互式综合处理多媒体的技术,交互性是重要的特点之一。现在的计算机、Vcd等机器能同时处理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都是利用多媒体技术。 八、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收集→处理与存储→输出 九、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是指由通信技术、电脑技术、声像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构成的多媒体通信网络。(如同一种电子的高速公路,故称“信息高速公路”。) 八、信息技术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