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反思

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反思
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反思

护士发生针刺伤得反思

[摘要]:目得通过护士发生针刺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被各种污染得针头刺伤可导致经血液传播疾病,并可能产生致命后果,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就是生物性职业危害得主要种类。因而,医务人员应该意识到针刺伤得危害性,并加强医务人员得自身防护意识教育与感染管理。教习全体医务人员预防针刺伤与针刺伤后得应急处理,提高自我安全防护意识迫在眉睫!

1 针刺伤得危害

针刺伤就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手术刀片等造成得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出血。针刺伤就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得一种职业性损伤.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发生致命后果得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与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较HIV得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 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得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得危险性为1/5。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得存在。

2 引发针刺伤得因素

医务人员对针刺伤带来得后果认识不足,未引起高度重

视以及工作繁忙等均可导致针刺伤得发生。可能造成针刺损伤得情况有:

(1)丢弃用过得针头时

(2)给病人注射时(特别就是给不配合得病人注射时) (3)针头用完盖帽时

(4)更换未加帽得针头时

(5)拔针时或分离针头时

(6)把已用过得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然后做清洁时不慎被针头刺伤等

3 预防与减少针刺伤意外发生得策略

3、1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改变护士不安全行为

医院对医务人员应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得定期培训,特别就是对新工作人员。对临床护士得培训中特别要强调防护用物如手套得应用、医疗锐器得处理、锐器刺伤后得处理措施等,目得就是提高护士得自我防护意识,纠正护士得一些不安全行为,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指导护士整我防护知识与技能,如戴口罩帽子,六部洗手法、护理操作前后洗手,接触污物就是要戴手套等。做到言传身教、放手不放眼。严把护理操作关。

3、2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国外研究表明安全得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得次数,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

物品得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医院应在现有得条件下,应考虑医护人员本身得安全性,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锐利废物得容器等设施,减少医疗锐器刺伤得发生。

3、3 规范医疗废品得处理

医疗垃圾应在卫生主管部门统一规定下在固定得场所进行焚毁。目前许多医院在注射器、输液器使用后,要求先将针头取下,浸泡,收集,再进一步分类处理,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势必增加护士及其她工作人员被刺伤得机会。如管理不严,让医疗垃圾流入社会则会对大众带来更大得危害。

3、4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管理者应认识到针刺伤对工作人员损伤得严重性,重视培训,培训考试不要流于形式,护理人员也应认识到针刺伤得危害性,主动学习职业防护新知识,并在态度、感情、行为上自然接受。

3、5制定安全得操作规程,规范操作

操作不规范,物品配置不全就是输液相关性锐器伤发生得主要原因,改进输液流程与流程中加入防范锐器伤得相关环节,使得锐器伤发生率降低为可能。大力提倡安全操作.加强行为控制,纠正不规范操作行为。禁止徒手处理分离锐器,回套针头等危险行为。操作后及时整理用物,针头及时放入锐器盒,不能混合其她废弃物。禁止随意放置。杜绝二次处理行为.锐器盒放于视线可及之稳妥处,方便取用.

3、6 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

医护人员在针刺意外或黏膜接触病人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得咨询与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在收集这些数据时,可定期进行分析发生职业暴露得原因,从而寻求有效得预防措施,以减少医护人员得职业感染得危险性。

4 发生针刺伤后得处理

当不慎发生针刺伤时,应尽早报告,由医院专门组织(如院感染控制科)对受伤者进行指导处理.受伤护士应配合进行各项检测,必要得治疗及流行病学跟踪观察,为医院、政府部门制定控制与预防措施提供有效得资料,以减少医务人员针刺伤得发生。

护士在针刺伤后紧急局部处理得方法:尽可能挤出损伤处得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2%碘酊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对于HBV污染得针刺伤可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注射;被HIV污染得针刺伤,应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得必要性与方案,处理情况向主管行政部门报告,暴露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检测HIV抗体。

5 总结

在临床工作中,针刺伤屡有发生,我们应当引起重视,

建立一个完整得报告制度及一个系统而全面得诊断治疗体系势在必行。进一步分析注射针刺伤得因素,保证人员配备与各种医疗保健防护用品得供应,加强职业防护意识教育与培训,改变观念,增强自我防护意识,规范各项操作规程,做好针刺伤后得应急处理,对减少杜绝针刺伤、减少医护人员得职业性感染具有积极得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