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农民起义简介

隋末农民起义简介

隋末农民起义简介

隋炀帝三次攻高丽,在全国范围内连年征发兵士和夫役,每一个劳动民众穷困以外再加上死亡的威胁,有些人为求免于死亡,甚至自断手脚,称为福手、福足。****惨毒到这样的地步,大规模起义也就蓬勃地发动起来。

616年,南方林士弘、河南李密、河北窦建德等,都在本地区显出高于其他首领的力量,农民起义军有逐渐形成几个大势力的趋势。隋朝官吏也在这一年里开始割据称雄,成为推倒隋朝的另一种势力。到617年,农民起义和隋官割据摧毁了隋统治,隋炀帝只好在江都等待死亡。

1 / 1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隋朝重要的历史大事件汇总——(公元581~618年)

隋朝重要的历史大事件汇总——(公元581~618年) 本文导读: 隋朝根据南北朝的经验而改革政制,兴建隋唐大运河使到很多城市从此出生,令很多新旧事物交替废兴,这些政策几乎被唐朝和宋朝全盘承袭,唐朝在某程度上更是隋朝的伸展。此朝代深刻影响往后唐朝、宋朝、以后中国朝代,以至今日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 中文名称:隋朝 英文名称:Sui Dynasty 简称:隋 所属洲:亚洲 首都:大兴(今西安)、洛阳 主要城市:太原,江都,成都 货币:圆孔钱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人口数量:46,019,956人(609年) 主要民族:汉族 主要宗教:佛教,道教 国土面积:480万平方公里 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选官制度:科举制 军事制度:府兵制

主要贡献:统一南北、开创科举、开通大运河 隋朝皇帝 高祖文皇帝杨坚 世祖炀皇帝(明皇帝)杨广 恭皇帝杨侑 哀皇帝杨侗 秦王杨浩 睿宗顺皇帝杨政道 事件 尉迟迥之乱 尉迟迥之乱指的是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尉迟迥等北周老臣因不满杨坚夺权而发动的军事行动。 杨坚称帝 三省六部 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创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的机构或体制。其中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包括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

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营建大兴 公元581年,北周权臣、外戚杨坚称帝,建立隋朝。起初,仍定都在汉长安城。但此时长安城风光不再——规模狭小、凋残败落,衙署与民居混杂,而且“水皆咸卤,不甚宜人”,加上渭水南侵。除此,还有更重要的两个原因:隋文帝是一个一心想统一全国的帝王,生活在残破不堪的汉代古城中,当然不能满足;另外,隋文帝是一个迷信风水而又猜忌多疑的人(这与他出生后到13岁一直都生活在寺院里有关)。西汉之后,在汉长安城相继建都的几个朝代均寿命短暂,在隋文帝看来,汉长安城是个不祥之地。而且,据说隋文帝夜梦洪水淹没都城。诸多原因促使隋文帝改建新都。 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诏左仆射高熲为总领事,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为副都监,于龙首原之南营建新都。由于杨坚在北周时被封为“大兴郡公”,所以新都命名为“大兴城”。又据《雍录》卷三记载,隋大兴殿(唐改称太极殿)所在地为大兴村,以此名城,并取永远兴隆昌盛之意。 隋与突厥之战 隋与突厥之战,是隋朝对突厥的防御战争。隋朝最后与突厥的战争胜利后,得以将势力扩展到蒙古高原。同时也有利于保护中原地区经济与文化。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练习题

1.581年,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掉南方的割据政权陈朝,统一全国。 2.隋统一后,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知识点二开通大运河 3.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4.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知识点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5.隋文帝即位后,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6.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7.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知识点四隋朝的灭亡 8.残暴的统治导致了大规模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9.材料一魏晋时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但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很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10.材料二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文才秀美”等10科举荐人才。……大业年间,隋炀帝还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

11.材料一所提及魏晋时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你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弊端? 依据是门第出身。这种制度造成门第出身较高的人,即使不学无术也可以当官,面普通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很难步入仕途。 12.材料二中的这种选官方法是什么制度?与材料一中制度的相比哪种更好?请说明你的理由。 科举制。材料二中的科举制更好。因为科举制度使门第出身较低的读书人,可以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作官,可以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 300多年。 随堂巩固案 1.小说《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右图)第一章标题为:百年乱世出新朝。这个“新”朝的建立者是(B ) A.王莽 B.杨坚 C.杨广 D.李渊

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 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4.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随之灭亡。 二、选择题 5.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是在(B)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8年 6.“到隋文帝末年,西京和各地的仓库都装满了粮食,多的达到千万石,少的也 不下数百万石。”上述材料表明隋文帝末年 ( C ) A.隋朝疆域辽阔 B.人口数量增加 C.经济快速发展 D.行政效率提高 7.“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1978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C)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汉文帝

8.有人这样赞美京杭大运河:“翻开人类历史的记录本,从没有一页如中国大运河一般,将人类勤劳与勇气,文明与智慧标记得如此熠熠生辉。”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其中最北的一段是 ( B ) A.通济渠 B.永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9.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 (A)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B.加强水利灌溉 C.供隋炀帝到江都巡游 D.为了对高丽战争 10.关于大运河的评价,自古以来褒贬不一。下列评价大运河的选项中,持完全否定态度的是 ( A ) A.“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B.“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C.“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 D.“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11.“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 国运 ),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 C ) A.建立隋朝 B.统一全国 C.开通大运河 D.创立科举制 12.大运河中有一段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它是( C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13.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D) A.促进了中外交流 B.加强了南北文化交流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巩固了国家统治 14.下图中“名落孙山”的故事与中国古代什么制度有关 ( D )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习题3(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课隋朝的统一测试题 (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3分,共75 分) 1.如下图所示,大运河的中心是() 2.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A.蜀东晋金 B.东汉南宋隋 C.蜀东晋隋 D.蜀西夏元3.有人说:“……这种考试制度(科举制)对社会上所有阶层的人都是公开和平等的”。该制度诞生于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4.隋朝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它分为四段,最北面的一段是[来源@~^:&中教网*] A.通济渠 B永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5.下列属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水利工程有①都江堰②长城③大运河④赵州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秦代万里长城和隋朝大运河都是古代的伟大工程,对历史发展影响巨大。二者历史影响的相似之处是() A.有利于民族间友好往来 B.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来&*~源:中教%网#]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D.加强了南北间经济交流 7.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和隋末农民战争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初中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A.实现了改朝换代B.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8.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朝代() A.秦朝B.东汉C.西晋D.东晋 9.按照东、南、西、北的次序排列下列水利工程,正确的是() ①郑国渠②都江堰③灵渠④江南河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①③② ④D.②③①④ 10.下列关于隋朝大运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开凿于隋炀帝统治时期B.全长四、五千公里 C.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D.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11. 隋文帝统治时期被称为() A.光武中兴B.文景之治C.开皇之治D.贞观之治 12下列制度属于隋朝开创的是() A.均田制、行省制 B.分封制、井田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学案(带答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姓名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学习目标】 1.知道隋朝的统一 2.了解科举取士制度和大运河的开通 【学习重点】 隋朝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度 【学习难点】 科举取士制度的创立和作用 【自主学习】 一.隋的统一 1.建立:年,北周外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他就是隋文帝。 2.统一:南方的割据政权是,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年,隋文帝灭掉 。统一全国。 3.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的局面,顺应了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隋文帝励精图治:(1)措施:隋统一后,编订,统一南北和制度;加强。(2)作用: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增长,隋朝成为疆域、国力的国家。 二、开通大运河 1.皇帝:_____ 开始时间:。目的:加强,巩固。 2.概况:(1)中心,北抵,今,南至,今。(2)从北向南依次为、、、。(3)连接了、、、 、五大水系。 3.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的运河。

4.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但是加重了隋朝人民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不太注重。 2.创立: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初步建立起通过选拔人才的制度。时,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作用: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变革,加强了在选官和用 人上的权力,扩大了的范围,使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的发展,此后,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 1.隋炀帝的暴政: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又纵情,奢侈无度。营建一系列重大,如营建东都,开凿,修筑和。他多次,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他屡次发动,三次征,徭役、兵役繁重,致使,激化。 2.隋末农民起义:(1)爆发:起义首先在人民受害最深的地区爆发,迅速蔓延到全国。(2)影响: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3.灭亡:年,在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合作探究】 1.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 隋朝最大的贡献是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开创了国家再度统一的新局面,为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此外,隋朝时期还创立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和三省六部制,开通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 2.如何评价隋朝大运河? 评价原则是“一分为二、全面客观”。积极作用是: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 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消极作用是:隋炀帝为开凿大运河征发了大量民力,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达标训练】 1.唐朝诗人罗殷在诗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诗中“平陈业”的历

从农民起义谈中国的封建统治秩序

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多年,农民起义无数。封建的历史,可谓是一部农民的抗争史,一部人类的血泪史。农民生性淳朴,不喜惹事,但求食能果腹,衣能遮体就心满意足了。封建王朝由于其专制统治,统治的基础只是建立在少数人利益上,对广大下层人民的利益随意剥夺,阶级基础薄弱。统治秩序的维持决定于皇帝丞相等极少数人的手上。一旦皇帝昏庸无能时,某些奸佞之臣便会乘机弄权,贪污腐败之风盛行。官僚和地主相互勾结,霸占农民田地,残酷压榨人民。阶级矛盾越演越烈,无路可走的人民只好走上反抗的道路,农民起义随即爆发。 在封建时代,发生过几次震憾封建王朝的农民大起义,它们既是旧王朝的终结者,也是新王朝建立新的统治秩序的促成者。我们可以将这些农民大起义大体归为不同类型。 秦末和隋末农民大起义。两者反抗的王朝都是在分裂或战乱已久的状态下建立的统一王朝。秦朝的统一结束了中国从春秋到战国达四、五百年的战乱或分裂的局面;隋朝则结束了从东汉末三国两晋(西晋虽然暂时统一,但实质上自始至终都处于动乱之中)南北朝达四百年的动乱或分裂的局面。秦和隋的建立都是通过兼并战争来获得全国的统一。未经过农民起义的洗礼,所以对农民起义的力量认识不深。视人民如粪土,所以在统一后秦隋两朝都对人民横征暴敛,严刑酷法,肆意践踏人民。 不堪忍受暴政的秦隋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农民起义全面爆发,推翻了秦隋的残暴统治,为汉唐的长治久安铺平了道路。秦朝只活了十五年便覆灭了,其后开辟的汉朝四百余年,人民大都安居乐业;隋朝三十余年而灭亡,其后建立的唐朝有近三百年历史,国力一度达到极盛。 秦隋两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都进行得比较彻底。秦末揭竿起义的农民起义军有许多支,先有陈胜吴广首先发难,后有受前者影响和带动的项梁项羽和刘邦的起义军,战火漫延全国,各地饱受统治之苦的人民“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胜吴广虽然战死,但声势日盛的项羽和刘邦起义军最终推翻了秦朝。隋末农民起义军有二十几支,战火燎原主要起义军有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等。起义军势如破竹,隋朝很快灭亡。 秦隋之亡,不亡于其制度,亡于其暴政。秦隋都首创了一些制度,而且对于当时来说是一种进步。如秦的郡县制,隋的三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皆为后来的汉唐所沿袭。但秦隋统治者都忽略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视人民如粪土,既残害了下层人民,又侵犯了许多地主贵族的利益,以致到后来树敌太多。农民起义一经爆发,迅速漫延全国,一发而不可收拾。秦隋末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秦隋两朝的残暴统治,给封建统治者好好上了一课,为新王朝的开创和社会进入长治久安提供了条件。秦隋以后,形成了新的统治格局,开始了汉唐盛世。 汉末和唐末农民大起义。汉唐统治长久,都曾经辉煌过。史称“汉承秦制”、“唐承隋制”,在前朝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汉唐统治者都十分注重缓和阶级矛盾,汉朝与民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唐朝“轻租税,薄赋敛”,“宽刑简政”等。造就了“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人民大都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汉唐政权深入人心,赢得了当时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可惜国运日衰,统治阶级日益腐败,地主官僚疯狂兼并土地,残酷压榨人民,最终引发

中国古代不存在农民起义

中国古代不存在“农民起义” 作者:杨津涛 史学界对“农民起义”的定性和评价一直存在分歧 国人对“农民起义”这个词都不会陌生,对陈胜、刘邦、朱元璋、李自成的故事也耳熟能详。大陆史学界也曾一度热衷于研究“农民起义”。如范文澜之《中国通史》认为:“地主成为农民面前唯一的大敌对阶级,从陈胜吴广开始,历史上不断地发生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大小起义。”翦伯赞之《中国史纲要》则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转战南北,推动了各地农民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中国史纲要》至今还是很多高校历史专业的必用教材。 但在民国时期,通史中却很少有关于所谓“农民起义”的内容,在提及时多有贬义。如钱穆之《国史大纲》称王仙芝、黄巢为“流寇”,称白莲教、拜上帝教为“邪教”;吕思勉之《白话本国史》说陈胜、吴广“造起反了”、“濮州人王仙芝起兵作乱”。台湾当代学者傅乐成则使用较为中性的“民变”来称呼“农民起义”。 从领导层来看,“农民起义领袖”绝大多数都不是农民 考察究竟是否存在“农民起义”,首要之务,是考察其领导层的基本构成。事实上,所谓“农民起义领袖”,几乎没有种地的农民,他们或是小吏,或是商人,甚至是贵族后裔。这些人起事之初,亦无人怀抱“反抗地主阶级”之目的。 “农民起义领袖”中没有农民,多是地方小吏和商人 毫无疑问,“农民起义”要由农民来领导才名正言顺,但事实上,历史上几乎没有一次大的民变是真正的农民做主帅的。 文史学者唐元鹏以秦末农民起义、绿林赤眉起义、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王小波李顺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么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十二次“起义”为样本,统计其主要领袖“职业”后发现,小吏出身的有9人(如刘邦、窦建德);商人出身的有8人(如黄巢、方腊);军人有4人(如陈胜、吴广);贵族子弟有3人(如项羽、李密),另外还有几个小地主和宗教相关人士。在唐元鹏看来,只有杨幺是渔民、杨秀清和萧朝贵是烧炭的,勉强能算在农民行列中。 农民无法成为民变领袖,是有其必然性的。古时农民长年在田间耕作,没有文化,既无法意识到造成自身厄运的原因,也没有能力提出恰当的政治纲领。生活经历单一的农民,最缺乏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没有相应的组织能力,来领导一支“起义军”。 相比之下,小吏、商人等不仅有一定文化,还见多识广,知道如何仿效朝廷体制,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规则。再加上知识分子的参与,常常能使“起义军”迅速壮大。刘邦、朱元璋有了张良、李善长等人的协助,才最终取得了天下。

从口号看中国历次农民起义

历代农民起义的口号 总体来说,中国的农民还是比较老实的,只要他们口里面还有最后一粒粮食,身体上还有最后一根纱条,他们是不会起来造反的.但一些皇帝老爷们,把农民们往绝路上逼,如果不揭杆而起,不削木为兵,他们会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他们只能选择与皇帝老爷们对着干,这就是学者们所谓的起义.因为主要角色是农民,所以这起义又打上农民的标签. 历代发生过很多次起义,每一次起义的主角,事件发生的情节,受伤害的对象,基本相同.如果一个人,在同样一个地,跌倒了几次,我们可能会怀疑:这个人要么精神有问题,要和就是一个白痴.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不是只发生几次,而是几十次.但谁敢说中国人有问题?谁敢说中国人是白痴? 笔者对历代农民起义,做了点总结,几句话:以血还血,以牙还牙,以恶制恶,因果报应!皇帝老爷们专权,集权,极权,最后是自我感觉良好地走向昏庸,无能.理性湮灭,良知蒙尘.人的本能,人的文化集体消失,最后大伙开始用兽的方式,用战争的方式,用杀戮方式,解决一切.在中国历史上这些时期,人其实不是人啊,人至只能算是人化了一点点的兽!笔者对于在历代农民起义中,人性消失的过程不想深究,也没有能力去深究,但对于历代农民起义中,出现的喊口号现象,却有点兴趣.所以做了一点总结分析性的工作,与有兴趣的朋友共探讨. 一、.夏人: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夏桀是历史上的暴君,极其残酷。这个话意思是说,日子不好过啊,我们和你同归与尽啊!是夏版的舍得一身刮,敢把皇帝拉下马. 二、,陈胜吴广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秦汉之交,政出豪门,权力世袭。普通民众无权过问政治。做王侯将相的人,是天生下来,就该是做王侯将相的命.权力是靠dna传袭.陈胜吴广不信这个邪,所以他们在大泽乡起义后,打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口号,是中国人第一次把,想在政治平等的话讲了出来,意义不一般!可王侯将相权力不靠dna了,靠什么? 陈胜他们没有说,但他们做了:马上得天下!他们开了强者为王,也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风气之先! 三、绿林赤眉起义 事由王莽的一次不成功的改革引起。中国历史上有四大改革家,王莽是其中之一,但他的改革与其它人不一样,其它人都认为,祖宗之法不足恤,而他不同,他就是要复祖宗之法,他的改革是复古.让封建的中国,走向奴隶的中国.新政策触犯的权贵、豪强的利益。而且同样也得不到农民们的欢迎. 当时的起义者们,没有拿得出手的起义口号,只有一个叫李通的人,想出了一个口号:刘氏复起,李氏复辅,起义后来成功了。 四、黄巾起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这是一个跳大神的神汉想出的口号。以宗教的欺骗手段,日哄民众.没有多少正面的意义,但在当时却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力. 五、隋末农民起义 也没有什么好的、统一的口号。其中比较有点名的是《无向辽东浪死歌》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隋炀帝征罚伐无度,大兴土木,巡幸游乐,兵役繁重,民不聊生,终于激起农民起义,而隋末的农民起义与其它王朝的农民起义有点不一样,是多源头,多起点,暴发.史书上说,有当时有六十四路烟尘,也就是有六十四个地方的农民,不约而同地发动起义.说明隋炀帝确实该死! 六、宋王小波、李顺起义 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 中国的大宋王朝,是一个经济文化强盛,但军事上比较

瓦岗军起义的经过与结果

瓦岗军起义的经过与结果 瓦岗军是隋末农民起义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队伍。早在大业七年(611年),东郡韦城县(今河南滑县)人翟让因畏罪逃亡到瓦岗寨(今滑县南),继而聚众起事。下面是分享的瓦岗军起义的经过与结果,一起来看看吧。 瓦岗军起义的经过瓦岗军是隋朝末年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由于隋朝末年社会黑暗,民不聊生,农民无法生存下去不得不揭竿而起,反抗隋朝的黑暗统治,瓦岗军就是这些农民起义军中的最大的一支。瓦岗军攻打州县,对老百姓开仓放粮,赈济灾情,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于是迅速的壮大起来,下面说一下瓦岗军起义经过。 瓦岗军起义经过:瓦岗军人数越来越多,军需成为了一个大问题,于是徐世绩献计要求翟让沿运河截获商旅公物,于是军需得到了保障。614年,瓦岗军多次打胜仗,控制了从梁(开封)至黎阳(浚县)一段永济渠。隋朝大为震动。615年,张须陀率军前往镇压瓦岗军,被瓦岗军打败。616年,李密加入瓦岗军,深受翟让的器重,瓦岗军迅速的发展壮大,达到了数万人。616年10月,张须陀再次率军镇压瓦岗军,再次被瓦岗军打败。 617年瓦岗军攻下了隋朝最大的粮仓之一兴洛仓,并且开仓赈济百姓,起义军发展到几十万人,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农民起义军,之后再夺下隋朝的第二大粮仓回洛仓,这个时候瓦岗军建立了政权,翟让

将王位让给了李密,李密称魏公,617年为永平元年。这一年瓦岗军击败了前来镇压的王世充,瓦岗军形势一片大好,但是这个时候瓦岗军内部分裂,617年11月11日,李密杀死了翟让,王儒信、翟弘、摩侯同时遇害,徐世绩被砍伤,这次分裂使得瓦岗军开始走下坡路。 618年,隋炀帝被杀死,杨侗称帝,李密率领瓦岗军投降了杨侗,宇文化及前来镇压瓦岗军,瓦岗军大败。618年7月,王世充攻打瓦岗军,瓦岗军大败,李密率兵两万投降了李渊。后来背叛李渊自立为王,遭到李渊的夹击,全军覆没,李密也走上了不归路,年仅三十七岁。 瓦岗军起义的结果瓦岗军是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起义军人数一度达到数十万之多,威震四方,震动了隋朝统治者,隋朝统治者曾经数次派遣军队前往镇压瓦岗起义军,但是均被瓦岗军打败,但是后来封建贵族出身的李密窃取了瓦岗军的领导地位,并且杀死了瓦岗军的领袖翟让等人,使得瓦岗军从此走上了下坡路,下面说一下瓦岗军起义结果。 瓦岗起义军一开始的时候称得上是战无不胜,并且对老百姓开仓赈济,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戴,队伍迅速的壮大,最多的时候甚至是达到了数十万人,一度威胁到了隋朝的都城,威胁到了隋朝统治阶级的江山稳固,但是后来封建贵族李密加入了瓦岗军,李密读过兵书,颇懂得用兵之道,于是翟让非常的器重李密,遇事总是找李密商量,而李密确实也是不负众望,为瓦岗军的壮大立下了相当多的功劳,但是后来随着瓦岗军的壮大,也随着李密的权利越来越大,李密开始拉帮

高考隋朝历史知识点:隋末农民战争

高考隋朝历史知识点:隋末农民战争 1. 起义背景 统治者骄奢淫逸: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暴君。虽然他在历史上有一定的作为;但骄奢淫逸,好大喜功,挥霍无度,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以致激起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 隋炀帝为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在各地大修宫殿苑囿、离宫别馆。其中著名的有显仁宫、江都宫、临江宫、晋阳宫、西苑等。西苑在洛阳之西,周围二百余里,苑内有人工湖,周围十余里,湖内有山,堂殿楼观,布置奇巧,穷极华丽。隋炀帝常在月夜带宫女数千人骑马游西苑,令宫女在马上演奏《清夜游》曲,弦歌达旦。炀帝游江都时,率领诸王、百官、后妃、宫女等一、二十万人,船队长达二百余里,所经州县,五百里内都要贡献食物,挥霍浪费的情况十分严重。 隋炀帝为夸耀国家富强,每年正月当少数民族和外国首领、商人聚集洛阳时,命人在洛阳端门外大街上盛陈百戏散乐,戏场绵亘八里,动用歌伎近三万人,乐声传数十里外。西域商人要到市上交易,炀帝就下令盛饰市容,装璜店肆,房檐一律,珍货充积,连卖菜的都要垫以龙须席。当这些商人从酒店饭馆前经过时,都要请他们就坐用餐。并说:“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值)。”还将市上树木缠以丝织品做装饰。有些胡商说:“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隋炀帝穷奢极欲,贵族官僚们也竞相仿效,统治集团的无限挥霍,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大兴土木:隋炀帝不惜民力,无限制地征发徭役,兴建了许多规模巨大的工程。为掘保护东都的长堑,征发民伕数十万;营建东都,每月役使民伕二百万;开凿运河,先后征发民伕数百万;修长城,征发民伕一百余万;修大兴城,又征发民伕十万。兴建这些工程时,不仅毫不考虑农时,而且役期严急,劳役过重,致使服役者大量死亡,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练习(含答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练习 一、单选题 1.“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历史 现象的高度评价() A. 赵州桥的修建 B. 大运河的开凿 C. 指南针用于航海 D. 市舶司的设立 2.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列说法与隋 炀帝无关的是() A. 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B. 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了全国 C. 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D. 正式设置进士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A. 加强南北交通 B. 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 C. 巡游享乐 D. 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流 4.如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 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A. 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通运河 B. 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通运河 C. ①开通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 D. ①建立隋朝②开通运河③灭亡陈朝 5.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封建王朝之间的相似之处有()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大统一 ②都修筑了保存至今的大型工程 ③存在时间都很短暂 ④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6.假如你是一位唐朝的读书人,从江南的余杭(今杭州)经水路赴洛阳赶考。一定 要经过下列哪一段运河() A. 永济渠 B. 通惠河 C. 通济渠 D. 广通渠 7.公元589年南北重归统一。在这一过程中隋朝灭掉的最后一个政权是() A. 宋 B. 齐 C. 梁 D. 陈 8.《百家讲坛》的“隋唐历史”系列节目,假如由你来主讲,下列题目中最适合的 是() A. B. C. D. 9.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你认为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应该是 () A. 权臣当道 B. 隋炀帝的暴政 C. 土地兼并严重 D. 隋末农民起义 10.隋朝建立的方式是通过()

隋末农民起义的真面目

1、“替天行道”的谎言 向来说起农民起义,很多人总是想到什么“替天行道”、“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其实大谬不然。纵观历朝历代,所谓的“义军”,其实就是“土匪”、“流寇”的代名词,他们整日烧杀掠抢,洗劫百姓,真正能做到不扰民者廖如星辰。事实上,对民间破坏最严重的,恰恰是那些打着各种正义名号的叛匪。官军的军纪再败坏,至少会在城市内或者主将面前有所收敛;而义军则不然,他 们根本没有军纪,只懂得奸淫和烧杀。 隋朝末年,门阀世家们把持朝政,残酷剥削百姓,不惜竭泽而渔。朝廷征收的税额其实并不高,真要按此缴纳,那大隋百姓应该家家都富得流油才对。其实百姓的主要负担还是因地方官员和胥吏们搜刮所导致,朝廷的税额在经过一层层官员之后,加到百姓头上时往往翻了数倍。三次征辽给隋末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徭役和赋税激增,直到把无数人家逼到卖儿卖女都活不下去的地步,于是这些原本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只好揭竿而起,成为匪盗。 土匪们造反的理由固然值得同情,但他们起义之后的种种丑恶行径却又狠毒残暴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大多数经历了苦难和压迫的人非但不会因此而对其他人产生同情心,反而会有一种看到别人遭遇更惨才能得到发泄的报复心态,他们要成为新的压迫者,好把自己受的苦、挨的气,都在更老实、更弱小的人身上补回来,于是这些受尽欺凌的弱者提起刀后,又去更冷酷地去迫害那些比自己更加 软弱的人。 义军领袖都有着装模作样的出众天赋,他们打着“替天行道”的幌子四处烧杀掠抢,淫辱妇人,嘴上虽然说得一个比一个好听,俨然将自己塑造成除暴安良的英雄,可实际上却成为了最大的“暴”,不过是带着一伙曾经无辜的人,去抢劫杀戮那些更无辜的人。他们只会破坏,从不会建设,只能把良田变成荒野,把村寨变为废墟……当时名气最大的匪帮是地处河南的瓦岗寨,匪首李密提出了很多蛊惑人心的口号,虽然他不过是个只会空口说谎许诺的大骗子,但在众多愚昧的百姓心中,他所描述的画饼却是许多人挣扎着活下去的唯一希望。有些人其实也并非真地那么好骗,但别无出路的他们不得不强迫自己去抓住这个飘渺的希望。张金称、李子通、朱璨、魏刀儿等义军首脑也都冠冕堂皇地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号称要与天下人“有衣同穿,有饭同吃”,但他们抢劫时每有所得,却总是先藏进自己的秘密山洞。这些打着“替天行道”旗号的人捞到好处后,往往都先将其归于自己。官军在战后甄别俘虏的身份时,总是挑铠甲好的向外拉, 基本上十拿九稳会是大头目。 当然,在这些被迫造反的喽啰中,也有一些有着济世梦想的好人,他们深受苛税之苦,于是就希望建起一个没有贪官污吏盘剥,没有无法承受的赋税、徭役的桃花源。为了保卫自己的新家园,他们与前来围剿的官军浴血奋战,更在大当家的带领下,不畏生死地攻破一座座城池,杀掉里面的每一个官员和胥吏。然而这些人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上位者手中的工具,或者死于某场莫名其妙的纷争。数年之后,幸存的人回首望去,却发现自己除了破坏和制造新的灾难之外, 竟然一事无成。 而在封侯拜相的巨大利益面前,连方外之人也不能免俗。和尚、道士、方士这些化外之人中,不乏利欲熏心之辈,在世道混乱时,这些人总会到处寻找搬

中国历史上不存在所谓农民起义

中国历史上不存在所谓“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一个词,但在严格意义上,所谓“农民起义”并不存在。… 一、毛泽东看重农民起义,史学家争先论证起义的巨大作用 我们绝大多数人对“农民起义”这个词都不陌生,对陈胜、刘邦、朱元璋、李自成的故事也耳熟能详。1949年后,中国通史中有关“农民起义”“农民革命”的内容占了很大篇幅,观点都基于毛泽东的阐释。他说,“在汉族的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几百次的农民暴动,反抗地主贵族的黑暗

统治;而每次朝代的更换,都是由于农民暴动的力量才能得到成功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1968年,在毛泽东指示下,开始编纂的范文澜《中国通史》说,“地主成为农民面前唯一的大敌对阶级,从陈胜吴广开始,历史上不断地发生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大小起义。”又如另一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所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转战南北,推动了各地农民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中国史纲要》至今还是很大高校历史专业的必用教材。 民国时期,通史中很少有关于所谓“农民起义”的内容,在提及时多有贬义。如钱穆《国史大纲》称王仙芝、黄巢为“流寇”,称白莲教、拜上帝教为“邪教”;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说陈胜、吴广“造起反了”“濮州人王仙芝起兵作乱”。台湾当代学者傅乐成则使用较为中性的“民变”来称呼“农民起义”。…[详细]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 二、农民军领袖绝大多数都不是农民,没有人是为农民争利益造反 领导“农民起义”的领袖几乎没有种地的农民,他们或是小吏,或是商人,甚至是贵族后裔。这些人起事之初,没有谁是出于“反抗地主阶级”的目的。 “农民起义”的领导中没有农民,多是地方小吏和商人 毫无疑问,“农民起义”要由农民来领导才名正言顺,但事实上,历史上几乎没有一次大的民变是真正的农民做主帅的。 文史学者唐元鹏以秦末农民起义、绿林赤眉起义、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王小波李顺起义、方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学习目标】 1.知道隋朝建立及统一的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了解隋炀帝的暴政、隋朝灭亡的原因等。 2.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3.正确评价大运河的开通,认识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进步。 【合作探究导学】 【基础梳理】 1.隋的建立:581年,________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________,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的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________,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3.隋的统治 (1)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________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2)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________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合作探究】 隋统一全国后,天下安定,老百姓各安其业。那时,水旱灾害也比较少。皇帝下令在洛阳等地修建大型粮仓广储粮食。开皇末年,仓库里粮食堆积如山。 (1)隋朝的建立者是谁?建立的时间是哪一年?都城在哪里? (2)隋朝统一全国的条件有哪些?结合教材知识,指出隋统一的历史意义。 (3)隋朝完成统一后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基础梳理】

1.目的:加强________,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修筑者和时间:隋炀帝,605年起。 3.概况:大运河以________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________多千米。 4.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合作探究】 古人赞颂大运河的历史功效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1)根据材料及教材知识,指出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 (2)有人用数学式“3+4+5=1”来形象地概括大运河的基本状况。你知道这里的“3”“4”“5”“1”分别指代什么吗? (3)结合教材知识,说说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何作用。 【基础梳理】 1.萌芽: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________选拔人才的制度。 2.确立:隋炀帝时________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意义:是中国古代________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合作探究】 科举制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作“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清朝末年被废除,历经1 300多年。 (1)材料中“科举制”的诞生与哪两位皇帝有关?他们分别为科举制的诞生采取了哪些措施? (2)结合教材知识,说说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简表

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简表
朝 农民起义 代 名 称
起义领导人 起义时间 起义地点 起义事略
陈胜
公元前 209 年 (秦 二世元年)7 月 公元前 209 年 (秦 二世元年)8 月 公元前 209 年 (秦 二世元年)9 月


秦 末 农 民 起 义
吴广 刘邦 项羽 王匡 王凤
大泽乡(今安徽 公元前 209 年 7 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攻占陈县,陈胜自立为王,建立张楚政权。 宿县东南) 起义军进攻荥阳及关中,直抵咸阳附近的戏(今陕西临潼东)。秦将章邯率几十万大军反扑。
沛县(今属江苏) 12 月,陈胜被叛徒庄贾杀害。 公元前 207 年,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在巨鹿消灭秦主力。公元前 206 年,刘邦率领导的起义军 会稽(今属苏州 市) 攻占咸阳,灭秦。经四年楚汉战争,项羽战败自杀。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西汉政权。
西

西 汉 末 年 农 民 起 义
公元 17 年 (天凤 绿林山(今属湖 公元 17 年,王匡、王凤在湖北绿林山起义;18 年,樊崇领导赤眉军在山东成昌大败王莽军。 五年) 北大洪山)
23 年,绿林军在昆阳以八九千人击溃号称百万的王莽军。并乘胜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樊崇
公元 18 年 (天凤 25 年,豪强地主刘秀夺取农民胜利果实,建立了东汉政权。 莒县(今属山东) 五年)
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利用“太平道”把几十万农民组织成三十六“方”。宣传“苍天已 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张角和弟子秘密约定在甲子年(184 年)三月五日, 各地同时起义。由于叛徒告密,提前于当年二月起义。


黄 巾 军 起 义
张角
184 年 (灵帝中平 元年)2 月
起义迅速攻占河北许多郡县,黄河南北和长江流域,人民纷纷起义响应。起义军包围洛阳, 洛阳 屡次打败东汉官军。起义军头包黄色头巾,故称“黄巾军”。 起义军多次打败敌人进攻,不幸张角病死。在东汉官军和各地豪强地主武装联合镇压下,经 过几个月战斗,主力黄巾军失败,但各地起义军仍坚持战斗三十多年。在黄巾起义打击下, 东汉政权瓦解了。
-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