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家禽肠道健康的因素_徐运杰

影响家禽肠道健康的因素_徐运杰
影响家禽肠道健康的因素_徐运杰

adusta and pleurotus eryngii in a manganese-independent reac-tion[J].Appl Environ Microbiol,1998,64(8):2788-2793. [25]吕聪,曹福祥,董旭杰.锰过氧化物酶对染料刚果红脱色工艺

条件的初探[J].湖南造纸,2008(2):17-18.

[26]吕聪,曹福祥,董旭杰.锰过氧化物酶对结晶紫脱色的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28(3):172-174.

[27]Sasaki T,Kajino T,Li B,et al.New pulp biobleaching sys tem

involving manganese peroxidase immobilized in a silica support

with controlled pore sizes[J].Appl Environ Microbiol,2001,67(5):2208-2212.

[28]Bermek H,Lik C H,Eriksson K.Studies on mediators of manga-

nese peroxidase for bleaching of wood pulps[J].Bioresour Tech-nol,2002,85(3):249-252.

[29]Reddy G V B,Gelpke M D S,Gold M H.Degradation of2,4,

236-trichlorophenol by P.chrysosporium:involvement of reduc-tive dechlorination[J].J Bacteriol,1998,180(19):5159-5164.

自1970年以来,全世界禽肉与禽蛋的产量飞速增长。与其他动物相比,家禽养殖规模的扩大速度较快[1]。在家禽生产中,饲料是肉蛋产品的主要成本来源,其中,玉米和豆粕又是最主要的饲料组成原料。尽管在有些地方的家禽日粮中,小麦和杂粕的配合水平较高,但还是无法完全替代玉米和豆粕。饲料在供给养分的同时,也影响了胃肠道健康。动物胃肠道主要有两个作用,即屏障作用和养分吸收利用,任何一个作用受到破坏都会影响机体的健康。影响肠道健康的因素很多,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1家禽肠道的发育

家禽胚胎期小肠的发育速度随着孵化时间的推进而增加,小肠与体重的重量比从孵化第17天的1%增加到孵化最后3d的3.5%[2]。家禽出壳后,小肠重量的增速快于其他组织器官,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长度和质量的增长速度并不一致。小肠的发育与消化酶活性和肠道吸收能力密切相关。尽管家禽小肠最显著的变化是在出壳后前24h,但是,肠道形态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变化主要在出壳后1~14d,其成熟方式与新生哺乳动物类似[3]。

2早期给料对肠道发育的影响

孵化期间,蛋黄直接通过物质循环为胚胎的发育提供大量营养物质,孵化末期,残留的蛋黄囊内化进入腹腔胃肠道。研究表明,家禽出壳后最初48h,维持小肠生长发育的养分主要来自于腹腔内的蛋黄囊残留物。因此,家禽必须将来自蛋黄脂质形式的能量转变为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能量[4]。

家禽出壳后及时供给饲料是促进小肠和相关器官生长发育的关键。Potturi等报道,饲料是加快仔鸡肠道发育和残留卵黄囊吸收的“催化剂”[5]。另有研究发现,在孵化的第17~18天,通过羊水补给胚胎外源营养能够促进肠道的发育,原因是其增大了小肠绒毛的体积、加强了肠道消化二元糖的能力[6]。有研究表明,胚胎期外源注入精氨酸和β-羟基-β-甲基丁酸至羊水中后,所孵小火鸡肠道的消化吸收

影响家禽肠道健康的因素

徐运杰

(湖南唐人神集团质量技术部,湖南株洲412007)

摘要:胃肠道是家禽组织与内腔环境之间的选择性屏障,日粮和疾病等因素都能够影响胃肠道内环境平衡,从而影响家禽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文章讨论了影响家禽胃肠道的发育、免疫及胃肠道健康状态的因素。

关键词:家禽;肠道健康;坏死性肠炎;球虫病

中图分类号:S831;S81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084(2009)11-0012-04

收稿日期:2009-10-19

作者简介:徐运杰(1980—),男,湖南邵阳人,硕士,主要从事

饲料质量技术控制和配方方面的工作。

!!!!!!!!!!!!!!!!!!!!!!!!!!!!!!!!!!!!!!!!!!!!!!

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7]。另有研究表明,在家禽在出壳后24~72h,如果没有及时开食,其肠道发育和生产性能会受到抑制,并且很难在以后得到补偿生长[8]。

3家禽肠道免疫系统

免疫功能对家禽十分重要,大型养殖场都是密集饲养,易流行和暴发疾病。家禽的免疫组织和免疫机制与哺乳动物十分类似,都受基因、生理、营养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家禽的免疫系统是一个联合体,由几种细胞和可溶因子组成,必须共同工作才能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

淋巴是家禽主要的免疫器官,其中,法氏囊(B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和胸腺(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是最主要的淋巴器官。当B细胞和T细胞等功能免疫细胞发育成熟后,离开主要淋巴器官,移居到次级淋巴器官。次级淋巴器官以聚集淋巴细胞和呈现抗原为特点,分散在机体的各个部位,如脾脏、骨髓、哈德氏腺(副泪腺)、支气管和肠道等。与鸡肠道相关的淋巴组织有腔上囊、盲肠扁桃腺、派尔斑以及尿道和肛道的淋巴集合体。Klipper等报道,抗原的形态以及抗原在肠道中的降解和吸收速率等均影响家禽的免疫反应[9]。胃肠道抗原刺激免疫反应降低了饲料转化率,增加了额外能耗[10]。伴随着消化道结构和功能的完善,分布于整个肠道的淋巴组织快速发育,但在不同的肠段分布并不一致,如鸡后肠道中的淋巴滤泡相对较少,而盲肠中特别丰富[11]。其中,黏膜淋巴组织是黏膜表面的第一道防线。

4早期给料对肠道免疫系统的影响

家禽出壳后是否及时开食,既影响肠道结构的发育完善,也影响肠道免疫组织的发育成熟。Shira 等报道,延迟开食是导致家禽肠道免疫功能发育迟滞的重要原因[12]。

法氏囊是家禽产生抗体的主要免疫器官。法氏囊等黏液囊以及其他肠道淋巴组织如盲肠扁桃体和派尔斑等在胚胎形成的后期开始发育,此时,囊管打开,外界环境中的抗原进入囊腔,进一步进入淋巴滤泡。饲料含有许多抗原,因此,饲料通过小家禽胃肠道的时间越早,干细胞增生扩散越早,有助于机体产生完善的抗原-抗体指令系统。Shira等研究了家禽出壳后前72h不给料对新孵肉仔鸡肠道淋巴组织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早期不给料对出壳后1~14d仔鸡前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中淋巴组织发育产生的影响较小,但是显著影响了后肠(盲肠和结肠)中淋巴组织的活性以及法氏囊中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发育,T淋巴细胞基因表达量下降[12]。另外,肠道淋巴组织活性还受全身和肠道局部抗体的产生、B和T淋巴细胞在肠道和法氏囊中的分配以及特异性淋巴基因的表达等因素的影响。

5肠道微生物菌群

家禽肠道中微生物菌群是以细菌为优势菌群的细菌、真菌和原虫的混合体。不同种类细菌的底物特性和生长必要条件各异,食糜的化学组成对胃肠道中微生物菌群的结构起决定性作用,如玉米-高粱型日粮使肠道中肠球菌数量增加,大麦型日粮可增加肠道中乳酸菌,燕麦型日粮利于肠道中埃希氏菌和乳球菌的生长,而链球菌则更偏爱黑麦型日粮。这表明,家禽的肠道发育、肠道黏膜结构和肠道黏液成分不但受早期是否给料的影响,而且受日粮组成的影响。

Richards等报道,肠道不同肠段间的细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从十二指肠到肠道末端,菌群密度趋向增加[13]。此外,家禽肠道的每个区域都定居有独特的微生物,并随着日龄的增长变的更复杂[14]。另有研究表明,肠道中微生物菌群的组成与家禽年龄、品种、日粮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有研究表明,1日龄肉仔鸡的回肠和盲肠食糜中的细菌密度分别是108和1010个·g-1,3日龄时分别达到109和1011个·g-1,4~30日龄保持较稳定状态[15]。肠道菌群通常分为有害菌和有益菌两大类,有害菌通常可通过腐败肠内容物或产生毒素,而引发机体局部感染或全身感染;有益菌可给机体提供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同时,竞争性排斥有害菌。当然,机体也要受到一定的损害,如微生物与机体争夺养料刺激肠吸收上皮细胞周转,而影响家禽的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率[13]。

6影响肠道健康的因素

家禽摄入的物质包括营养型和非营养型的,有益的和潜在有害的,换而言之,消化道是接触病原体的主要场所。胃肠道内通常有外源食糜、内源营养、常住或暂住微生物和胃肠道及其附属器官如肝、胆囊、胰腺的分泌物,机体必须选择性的吸收营养物质,阻止有害物质穿过肠道屏障[10]。很多因素如

日粮、寄生虫、霉菌毒素等都影响肠道的健康。6.1日粮对肠道健康的影响

6.1.1非淀粉多糖(NSP)

尽管谷类饲料原料中有多种抗营养因子,但最主要的是β-葡聚糖和阿拉伯木聚糖等非淀粉多糖(NSP)。NSP的共同特性是增加食糜黏性,阻止食糜与消化酶充分接触。高黏性的肠内容物给家禽的生产性能和肠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降低了消化酶活性和养分转化率,延长了食糜在肠道中的残留时间,更利于细菌等微生物的增殖。特异性外源酶能够分解NSP,降低食糜黏性,改善肠道健康,提高动物生产性能。

6.1.2日粮结构

日粮中谷物成分的物理结构对肠道的形态和生理特性有影响,与破碎料和颗粒料比较,过度粉碎的饲料明显增加了家禽与坏死性肠炎相关的死亡率[16]。Branton等用两种不同细度的小麦型日粮饲喂家禽,结果发现,精细粉料组的死亡率比对照组高10.8%[17]。有研究表明,用未粉碎的小麦饲喂家禽,通过促进肠道特别是肌胃的发育,刺激肝脏和胰腺的分泌,减少了肠道中沙门氏菌和产气荚膜杆菌的数量,提高了肠道对养分的吸收利用率[18-20]。但只有当消化道本身处于健康状态时,日粮中的整粒小麦才有助于改善消化道功能。

6.2传染源对肠道健康的影响

肠道疾病病原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理论,包括细菌、病毒以及其他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病原体。有研究报道,肠道的基本作用就是将饲料分解成可被机体吸收转运的基本成分,这个过程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失调会导致肠道疾病。

6.2.1细菌感染

致病菌对肠道的轻微损伤会影响家禽的饲料转化率和日增重,严重损伤会导致坏死性肠炎、疾病暴发和高死亡率,如梭菌属中的产气荚膜杆菌是家禽肠道正常菌群,但有其他诱因时,则可引起家禽坏死性肠炎,肉眼可见病禽肠黏膜有明显的坏死病灶。有研究表明,饲料原料与坏死性肠炎之间有一定关系,高水平的鱼粉、小麦、大麦、燕麦能够加剧坏死性肠炎的发病率,原因可能是其有利于肠道中产气荚膜杆菌的增殖。

6.2.2寄生虫感染

在家禽寄生虫病中,球虫病是最常见的原虫病,其是继发其他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垫料或土壤中存活的球虫卵囊是主要传染原,其他如吸虫病、绦虫病、线虫病的传染需要中间宿主,对肠道的损伤程度与寄生虫数量呈正相关[21]。由鞭毛组织滴虫引起的组织滴虫病,可导致鹑和鸡肝脏与盲肠的寄生虫紊乱症,而火鸡是易感寄主,死亡率达100%,盲肠球虫病、传染性法氏囊病和马立克氏病可加重组织滴虫病的临床症状[22]。组织滴虫病可由鸡盲肠蠕虫(异刺线虫)通过蛋在鸡群间相互传播,当环境受到产气荚膜杆菌污染后,组织滴虫病对火鸡的损害更为严重,其次是大肠杆菌[23]。

6.2.3病毒感染

许多病毒与肠道健康之间关系密切,包括轮状病毒、冠状病毒、肠道病毒、肠病毒、星状病毒和呼肠孤病毒[24]。病毒性疾病对家禽的典型影响是抑制日增重、削弱饲料转化率和降低鸡群的均匀度,可在任何日龄的禽群中发生,但以幼禽为主,影响程度与家禽的日龄、免疫状态、病毒毒力、营养、管理和其他传染原等因素有关。其中,出血性肠炎是4周龄以上火鸡易感的急性病毒病,病鸡以精神沉郁、血便、免疫抑制和死亡为特点,同时恶化其他疾病[25]。

6.3毒素对肠道健康的影响

饲料毒素可引起肠道病变,霉菌毒素和生物胺是最常见的饲料毒素。Schiefer等报道,动物单端孢霉烯中毒的主要症状是胃肠道不良反应[26]。霉菌毒素如T-2毒素可损伤肠黏膜、破坏肠绒毛和影响隐窝上皮细胞的分化。急性T-2毒素中毒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是肠绒毛缩短、黏膜出血、上皮细胞炎症以及胃和肠道坏疽。生物胺是动物蛋白产品的腐败产物,包括组胺、尸胺、腐胺、精胺和亚精胺,主要引起动物的吸收不良综合症和前胃扩大[27]。7小结

综上所述,众多因素影响家禽肠道的微妙平衡,其破坏降低了饲料转化率和生产性能、提高了生产成本、延长了生产周期。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要从精神状态、饲料、饮水和排泄物等各个方面密切关注家禽的肠道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Windhorst H W.Changes in poultry production and trade world-

wide[J].World′s Poult Sci J,2006,62:585-602.

[2]Uni Z E,Tako O,Gal-Garber,et al.Morphological,molecular,

and functional changes in the chicken small intestine of the late-term embryo[J].Poult Sci,2003,82:1747-1754.

[3]Geyra A,Uni Z,Sklan D.Enterocyte dynamics and mucosal de-

velopment in the posthatch chick[J].Poult Sci,2001,80:776-782.

[4]Noy Y,Sklan D.Energy utilization in newly hatched chicks[J].

Poult Sci,1999,78:1750-1756.

[5]Potturi P V,Patterson J A,Applegate T J.Effects of delayed

placement on intestinal characteristics in turkey poults[J].Poult Sci,2005,84:816-824.

[6]Tako E,Ferket P R,Uni Z.Effects of in ovo feeding of carbo-

hydrates and beta-hydroxy-beta-methylbutyrat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cken intestine[J].Poult Sci,2004,83:2023-2028.

[7]Foye O T,Ferket P R,Uni Z.The effects of in ovo feeding argi-

nine,β-hydroxy-β-methyl-butyrate,and protein on jejunal diges-tive and absorptive activity in embryonic and neonatal turkey poults[J].Poult Sci,2007,86:2343-2349.

[8]Bigot K,Mignon-Grasteau S,Picard M,et al.Effects of delayed

feed intake on body,intestine,and muscle development in neo-nate broilers[J].Poult Sci,2003,82:781-788.

[9]Klipper E,Sklan D,Friedman A.Immune responses of chickens

to dietary protein antigens.I.Induction of systemic and intestinal immune responses following oral administration of soluble pro-teins in the absence of adjuvant[J].Vet Immunol Immunopathol, 2000,74:209-223.

[10]Korver D R.Overview of the immune dynamic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J].J Appl Poult Res,2006,15:123-135.

[11]Friedman A,Bar-Shira E,Sklan D.Ontogeny of gut associated

immune competence in the chick[J].World′s Poult Sci J,2003, 59:209-219.

[12]Shira E B,Sklan D,Friedman A.Impaired immune responses in

broiler hatchling hindgut following delayed access to feed[J].Vet Immunol Immunopathol,2005,105(1-2):33-45.

[13]Richards J D,Gong J,de Lange C F M.The gastrointestinal mi-

crobiota and its role in monogastric nutrition and health with an emphasis on pigs:Current understanding,possible modulations, and new technologies for ecological studies[J].Can J Anim Sci, 2005,85:421-435.

[14]Amit-Romach E,Sklan D,Uni Z.Microflora ecology of the chi-

cken intestine using16S ribosomal DNA primers[J].Poult Sci,

2004,83:1093-1098.

[15]Apajalahti J H,Kettunen H,Kettunen A,et al.Culture-inde-

pendent microbial community analysis reveals that inulin in the diet primarily affects previously unknown bacteria in the mouse cecum[J].Appl Environ Microbiol,2002,68:4986-4995. [16]Engberg R M,Hedemann M S,Steenfeldt S,et al.Influence of

whole wheat and xylanase on broiler performance and microbial composi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digestive tract[J].Poult Sci,2004, 83:925-938.

[17]Branton S L,Reece F N,Hagler J W M.Influence of a wheat

diet on mortality of broiler chickens associated with necrotic enteritis[J].Poult Sci,1987,66:1326-1330.

[18]Yasar S.Performance,gut size and ileal digesta viscosity of broi-

ler chickens fed with a whole wheat added diet and the diets with different wheat particle sizes[J].Int J Poult Sci,2003(2): 75-82.

[19]Taylor R D,Jones G P.The incorporation of whole grain into

pelleted broiler chicken diets II.Gastrointestinal and digesta characteristics[J].Br Poult Sci,2004,45:237-246.

[20]Bjerrum L,Pedersen A B,Engberg R M.The influence of whole

wheat feeding on Salmonella infection and gut flora composition in broilers[J].Avian Dis,2005,49:9-15.

[21]Williams R B.Intercurrent coccidiosis and necrotic enteritis of

chickens:Rational,integrated disease management by mainten-ance of gut integrity[J].Avian Pathol,2005,34:159-180. [22]McDougald L R.Blackhead disease(histomoniasis)in poultry:A

critical review[J].Avian Dis,2005,49:462-476.

[23]McDougald L R.Intestinal protozoa important to poultry[J].Poult

Sci,1998,77:1156-1158.

[24]Rosenberger J K.Reovirus infections[M].in Diseases of Poultry Y

M Saif,ed.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Ames,2003,283-296. [25]Pierson F W,Fitzgerald S D.Hemorrhagic enteritis and related

infections[M].in Diseases of Poultry Y M Saif,ed.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Ames,2003.

[26]Schiefer H B,Beasley V R.Effects on the digestive system and

energy metabolism[M].in Trichothecene Mycotoxicosis:Patho-physiologic Effects V.R.Beasley,ed.CRC Press,Boca Raton, FL,1994,61-89.

[27]Barnes D M,Kirby Y K,Oliver K G.Effects of biogenic amines

on growth and the incidence of proventricular lesions in broiler chickens[J].Poult Sci,2001,80:906-911.

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有哪些?如何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经过半个学期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课程学习,我获益匪浅,相比于其他的公选课,这门课程从实际出发,系统地阐述了健康的重要性,并教给我们很多常识性的救急方法,让我从中学会了许多临时救急的方法,可以说是终身受用。 以下我来谈论一下影响健和疾病的因素有哪些,其中包括生活与行为方式、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和卫生医疗因素。行为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几乎所有影响健康因素的作用都与行为有关。例如吸烟与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酗酒、吸毒、婚外性行为等不良行为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生活方式和不良行为也导致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性病、艾滋病的迅速增加。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已占总死亡原因的61%。另据调查,只要有效地控制行为危险因素:不合理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吸烟、酗酒和滥用药物等,就能减少40%~70%的早死,1/3的急性残疾,2/3的慢性残疾。 而环境因素也不可忽略,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十分巨大,保持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对维护、促进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若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而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经济、文化、教育、人口、民族、职业等,社会制度确定了与健康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等,也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程度。 在人类乃至整个自然界中,生物学因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其中主要是遗传,遗传是生物界存在的普遍现象,一切生物在传宗接代中都是按照自己的模式产生后代,使每一物种的个体都继承着前代的各种基本特征。遗传是实现人类和各种生物在世代间得以种族延续的基本条件,是决定人体健康发展与变化的先天因素。因此认识人体的遗传物质,掌握遗传规律,使优良的遗传基因得到延续和发展,"改造"不好的遗传基因,阻断遗传病的延续,提高人口质量等等,这关系到我国民族的兴旺发达和四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据调查,目前全国出生婴儿缺陷总发生率为13.7%,其中严重智力低下者每年有200万人。遗传还与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有关。 而在现代社会相比于古代社会的寿命延长,都有赖于卫生医疗服务的发展及进步。社会医疗因素指社会卫生医疗设施和制度的完善状况,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看,由于医疗技术的发展,人类得以更好地认识机体及其健康状况。 在影响健康的四个因素中,环境因素起重要作用,其次为生活方式、卫生服务,遗传因素虽影响较小,但一旦出现遗传病,则不可逆转。这四个因素彼此又有相互依存关系。 当然,每个人都想要拥有健康的体魄,但却有很多人陷入一个误区,他们认为是否健康更多是医院的问题,他们自己平时并不注意自己的身体,而是在生病以后就去医院或者去药店买药吃,这种被动的健康方式我认为并不可取。 老话说得好,防大于治。如何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是我们都想知道并掌握的。下面我来谈论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持续的、适度的运动可使人精神振奋,因为这样的锻炼促使大脑分泌更多的心理“愉快素”。反之,激烈的、过度的运动却使儿茶酚胺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T细胞受体因“饱和”而功能锐减,同时还可反馈性地使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减少,并抑制B淋巴细胞的生物活性,降低免疫功能。因此,超负荷运动后人体极易疲劳,甚至加重已患疾病的病情。过度运动显然对身体不利。也有很多人只在有时间或有心情时才偶尔做运动。这种偶尔为之的“运动”,对健康更是无益,它很容易破坏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甚至还会加重器官的磨损,导致寿命缩短。因此有专家建议,宜将“生命在于运动”倡导语改为“生命在于适度运动”。 那么,怎样才能掌握一个合适运动量,进行“温和运动”呢?目前比较公认且简便易行

家禽肠道健全的维护

家禽肠道健全的维护 在家禽养殖业中,肠道健全(intestinal integrity)一直备受家禽生产商的关注。自1970年至今,全球禽肉与蛋的产量飞速增长,相较于其他养殖业,家禽养殖规模扩大的速度相对较快。保持肉鸡肠道健康,维护其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不但能保证肉鸡获得良好的生产性能,而且能有效的抵御疾病的侵袭。 有调查表明,由球虫和细菌引起的肠道不健全可以让每一只鸡只的饲养成本提高10.2美分。因此加深对肠道健全的认识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改善肠道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何为肠道健全(intestinal integrity)? 肠道健全可以定义为肠道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完好,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受到各种损害,是一个完整的肠道。那么一个完整的肠道包含哪些部分呢?有许多自然生理屏障有助于维持肠道的完整性。这些屏障可以防止外来物和微生物的侵入(主要包括血液和其他脏器),有助于维持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当机体出现营养不良或者一些外界因素(包括应激、毒素、卫生环境管理不当以及病原微生物的侵入等)的影响时,这些屏障就会受到破坏,从而导致肠道不健全。有助于维持家禽肠道健全的自然生理屏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粘液(由肠细胞分泌的粘性液体物质) 粘液是防止细菌和真菌侵入的一个屏障。但是一些酶(如可以分解粘液的尿素酶)可以打破这种屏障。含有熟豆粕的家禽饲料中可能含有尿素酶。 2. 肠上皮细胞 肠道的上皮细胞形成一个具有半通透性的表面,可以有选择性的允许液体、电解质通过,并且具有分解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能力。在消化道中,每一部分的上皮细胞都是一个连续的物理屏障。当微生物和毒素因子使上皮细胞遭到破坏时,肠道健全也就受到破坏。 3. 液体分泌物 液体分泌物为大量的水和电解质的混合物。在前部小肠中的液体具有保护作用,可以使肠道中的细菌悬浮在液体中并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被冲到肠道后部。 4. 血管分布 在肠道上皮细胞层下的血管可以迅速稀释并带走任何可能破坏生理屏障的病原体或毒素(内源性或外源性)。 5. 免疫细胞 如下图,肠道免疫的功能性细胞主要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异嗜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杯状细胞、浆细胞和M细胞。以上这些功能性细胞在机体抵抗各类病原性微生物入侵,维护肠道健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淋巴是家禽主要的免疫器官,与鸡肠道相关的淋巴组织有法氏囊、盲肠扁桃体、派尔斑以及尿道和肛道的淋巴集合体。

影响健康的因素

影响健康的因素 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环境因素、生物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和保健服务因素。 (1)环境因素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极大,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人类一方面要享受它的成果,一方面要接受它带来的危害。自然界养育了人类,同时也随时产生、存在和传播着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有害物质。气候、气流、气压的突变,不仅会影响人类健康,甚至会给人类带来灾害。在社会环境中,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的进步与人类的健康紧密相连。因此,人类要健康,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做好改善环境、美化环境、净化环境和优化环境的工作。 (2)生物因素在生物因素中,影响人类健康最重要是遗传因素和心理因素。现代医学发现,遗传病不仅有二三千种之多,而且发病率高达20%。因此,重视遗传对健康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心理因素对疾病的产生、防治有密切关系,消极心理因素能引起许多疾病,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医学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消极情绪如焦虑、怨恨、悲伤、恐惧、愤怒等可以使人体各系统机能失调,可以导致失眠、心动过速、血压升高、食欲减退等疾病。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情绪,能经得起胜利和失败的考验。总之,心理状态是社会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反映,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3)生活方式因素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

族、经济、社会、风俗、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很早就认识到生活方式与健康有关,但由于危害人类生命的各种传染病一直是人类死亡的主原因,就忽视了生活方式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直到19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才逐步发现生后方式因素在全部死因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健康是非常重要。 (4)保健服务因素决定健康的因素十分复杂,保健服务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把卫生保健服务分为初级、二级和三级,实现初级卫生保健是当代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其基本内容是: ①健康教育; ②供给符合营养要求的食品; ③供给安全用水和基本环境卫生设施; ④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 ⑤开展预防接种; ⑥采取适用的治疗方法; ⑦提供基本药物。 这些无疑对人类健康提供了根本性的保障。 吉化六小

维护家禽肠道健全

维护家禽肠道健全 在家禽养殖业中,肠道健全(intestinal integrity)一直备受家禽生产商的关注。自1970年至今,全球禽肉与蛋的产量飞速增长,相较于其他养殖业,家禽养殖规模扩大的速度相对较快。保持肉鸡肠道健康,维护其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不但能保证肉鸡获得良好的生产性能,而且能有效的抵御疾病的侵袭。 有调查表明,由球虫和细菌引起的肠道不健全可以让每一只鸡只的饲养成本提高10.2美分。因此加深对肠道健全的认识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改善肠道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何为肠道健全(intestinal integrity)? 肠道健全可以定义为肠道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完好,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受到各种损害,是一个完整的肠道。那么一个完整的肠道包含哪些部分呢?有许多自然生理屏障有助于维持肠道的完整性。这些屏障可以防止外来物和微生物的侵入(主要包括血液和其他脏器),有助于维持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当机体出现营养不良或者一些外界因素(包括应激、毒素、卫生环境管理不当以及病原微生物的侵入等)的影响时,这些屏障就会受到破坏,从而导致肠道不健全。有助于维持家禽肠道健全的自然生理屏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粘液(由肠细胞分泌的粘性液体物质) 粘液是防止细菌和真菌侵入的一个屏障。但是一些酶(如可以分解粘液的尿素酶)可以打破这种屏障。含有熟豆粕的家禽饲料中可能含有尿素酶。 2. 肠上皮细胞 肠道的上皮细胞形成一个具有半通透性的表面,可以有选择性的允许液体、电解质通过,并且具有分解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能力。在消化道中,每一部分的上皮细胞都是一个连续的物理屏障。当微生物和毒素因子使上皮细胞遭到破坏时,肠道健全也就受到破坏。 3. 液体分泌物 液体分泌物为大量的水和电解质的混合物。在前部小肠中的液体具有保护作用,可以使肠道中的细菌悬浮在液体中并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被冲到肠道后部。 4. 血管分布 在肠道上皮细胞层下的血管可以迅速稀释并带走任何可能破坏生理屏障的病原体或毒 素(内源性或外源性)。 5. 免疫细胞 如下图,肠道免疫的功能性细胞主要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异嗜

内环境:肠道菌群怎样影响代谢和身体成分 - 副本

内环境:肠道菌群怎样影响代谢和身体成分 摘要:肥胖,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等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卫生和公共健康问题。惊人的增加和肥胖患病率不仅可能被解释为营养习惯,或减少了能源开支通过减少体力活动。肥胖患病率的增加和它惊人的普及速度很可能不仅仅是因为人的营养习惯也不仅仅是因为人体通过减少体力活动进而达到对能量消耗的减少。除上述原因以外,最新研究着重指出,肠道菌群作为一种内环境因素,通过饮食来增加能量合成,并规范周边环境的新陈代谢,从而增加人的体重。肥胖与肠道菌群组成的巨大变化以及菌群的代谢功能是密切相关的,但是推动这个双向关系的病理和生理过程还没有被完全鉴定出来。本文总结了以下几者之间的关系:肠道菌群的组成、从饮食中对能量的提取、参与调节能源平衡的胃肠激素的合成、丁酸的合成以及脂肪存储的调控。 关键词:肠道微生物、胰岛素抵抗、肥胖、研究、2-型糖尿病。 简介: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双双流行使医学界对人体在各方面的代谢尤其是胰岛素抵抗的错综复杂的机制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迄今为止,许多机械性的研究都主要集中于对各种人体器官和细胞系统关系的生物研究领域。相反,遗传学家更致力于人类的基因组,从而试图找到并解决2-型糖尿病所带来的危险因素。不过,越来越多的学者将他们的注意力指向了第三个罪魁祸首:肠道菌群。这些微生物和它们的细菌基因组(也称微生物组)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当做是各种疾病的重要的治病因素,包括消化道疾病和诸如发炎性肠道疾病所导致的肥胖。事后看来,这没有什么可惊讶的,因为在自然界中这种共生关系无处不在。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详细说明,肠道菌群是如何导致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发生的。 人体的肠道菌群:迄今为止,我们对人类肠道菌群的认识一直被技术问题所限制。尽管占很大一部分主导地位的肠道菌群还不能被我们所熟知,以16S核糖体RNA为基因基础的方式的发展仍然促进了细菌的鉴定和分类的进步。 人体肠道内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其中菌群占主导地位也占绝大部分。整体而言,微生物组是人类基因组的100多倍。因此,肠道菌群可被视为一个'exteriorised器官的代谢,这种代谢有助于整体代谢,同时也有助于将食物转化为营养和能源。这个至少由十的十四次幂个微生物组成的群体是以厌氧微生物为主的,同时由500到1000个不同的物种组成。菌群分为三类,厚壁菌门(革兰氏阳性),杆菌门(革兰阴性)和放线菌(革兰氏阳性),三者同时主宰着成年人体内的肠道菌群。厚壁菌门是最大的细菌门,并包含超过200个属,包括乳酸菌,支原体,芽孢杆菌和梭菌。杆菌门(约20属含)和放线菌(革兰氏阳性)也属于肠道内的主导菌群,但是后者经常被RNA序列所忽略,只能通过原位杂交(荧光检测)才能测得。 胎儿在子宫是不育的,但在生命的第一年,婴儿的肠道由不育状态发展到几乎和成年人一样的拥有密集且混合的微生物的状态。随着出生后迅速成长,细菌从母体和周边环境植入到婴儿的肠道内。在此之后,接种的微生物迅速变化且主要受饮食的影响。4岁时,宿主肠道内的菌群已完全成熟。微生物的最终组成受宿主基因型、接种过程、宿主生理特征和内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整个遗传如多项研究过程所示,不仅形成了完整的个体同时对核心微生物的组成也有影响。例如,分居的同卵双胞胎的微生物,比无亲缘关系的同类微生物,相似程度要高很多。相反,环境因素似乎不是很重要,因为亲本在微生物群落里与其它个体相比并没有更大或者更显著的相似性,除非这对亲本生长在相同的环境下并且具有相似的饮食习惯。 微生物对婴儿饮食结构的影响还不够明确,许多研究表明,微生物中双歧杆菌的含量相对于母乳喂养较低,但在其他的报告中却没有发现这种差异。成人体内微生物的转

健康的概念及主要影响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 对一般感冒禾郢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体重适当,体态均匀,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牙齿洁白,无缺损,无疼疼感,牙龈正常,无蛀牙; 头发光洁,无头屑; 肌肤有光泽,有弹性,走路轻松,有活力。 健康是指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疼,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 定义health 人体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查不出任何疾病,其各种生物参数都稳定地处在正常变异范围以内,对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日常范围内的变化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关于健康有许多定义,都有其依据也都有其不完善之处。在众多的定义中比有些权威性的一个,是世界卫生组织章程序言中提出的:健康是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逸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身体不舒适或不衰弱。有人指责它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乌托邦式“的定义,或认为这不是健康的定义,而是社会的奋斗目标,或称它是从社会学角度来理解健康。实际上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健康均个模糊概念。没有病疼当然是健康的基本条件,但病疼的概念并不比健康更清晰,一个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只要不接触过敏原,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他均健康的,但一接触过敏原,轻则出现皮疹或哮喘,重则休克甚至死亡。用与环境的适应程度来定义健康,把人同环境联系起来理解健康,是一个进步。但这一定义偏重于人体的功能,也有它的难题。如一个健康的教授不一定能适应码头工人的体力劳动,而这两种工作均社会上日常进行的。用生物学参数来定义健康,似乎是最精确和最方便的,因为只要翻开医学的教科书,就可以不可以找到人体各方面的正常值。但身高超过常人的运动员按照这个标准,就应划为不健康的范围。实际上这些正常值均从正常人中调查后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来的,但其正常范围并未包括全部正常人,只取了中间的95%,也即超过上限的2.5%和低于下限的2.5%,正常人并未包括在内。所以不少临床学家都认为在这里“正常值”的名称是不太相符合合实际情况的,应该改为“标准值”或“变异范围”,以免引起误解。世界卫生组织章程序言中提出的健康定义已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承认,但“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逸状态”是一个不易掌握的标准。 中医对健康的描述

肠道菌群如何影响健康

肠道菌群如何影响健康 肥胖与居住在我们肠道中的上万亿的微小生物体——我们的肠道细菌有关联。但一直以来都不清楚其机制。在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中,由耶鲁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确定了改变的肠道菌群是如何引起肥胖的。 在早先的一项研究中,耶鲁大学医学教授GeraldI.Shulman 博士观察发现,一种短链脂肪酸:乙酸(acetate)刺激了啮齿类动物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为了更多地了解乙酸的作用,Shulman和耶鲁大学的研究小组在肥胖啮齿类动物模型中完成了一系列的实验。 研究小组比较了乙酸和其他的短链脂肪酸,发现在高脂饮食的动物中乙酸水平较高。他们还观察到灌注乙酸可刺激胰腺中的β细胞分泌胰岛素,但却不清楚其机制。 接下来,研究人员确定了当将乙酸直接注射到大脑中去时,它通过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引起胰岛素增加。Shulman说:“乙酸通过一种中心介导的机制响应葡萄糖刺激β细胞分泌了更多的胰岛素。它还刺激了胃泌素和胃饥饿素分泌,这导致了食物摄入量增加。” 最后,研究小组试图建立了肠道菌群与胰岛素增加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将来自一组啮齿类动物的粪便物转移到另一组啮齿类动物体内后,他们观察到肠道菌群、乙酸水平和胰岛素

发生了相似的改变。 “综合考虑这些实验证实了响应饮食改变的肠道菌群变化 与乙酸生成增加之间的因果关系。乙酸增多转而导致了食物摄入量增加,激发了一个驱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正反馈环,”Shulman说。 研究作者认为,这一正反馈环可能通过在食物匮乏时期动物偶然发现高热量食物时促使动物肥胖,在进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Shulman说:“肠道菌群改变与人类和啮齿类动物的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有关联。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机制来解释啮齿类动物中的这种生物现象,我们现正在探究这一机制是否可以转化至人类。” 俗话说的好,人如其食。但是新的证据表明,你的肠道微生物也可能同样如此。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一天之内,饮食可以改变肠道中的微生物群——特别是那些耐受胆汁 的微生物,也会改变肠道细菌所表达的的基因类型。 结合4000多名患者的临床研究及动物模型研究,克利夫兰诊所(ClevelandClinic)的研究人员第一次证实,肠道细菌可以改变血小板功能,及心脏病发作和中风一类血栓相关疾病的风险。 几年前让人意料不到大红大紫的研究领域除了CRISPR技术之外,还有肠道微生物研究,从最开始的与消化健康和肥胖

最新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资料

一、基本概念 1、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经研究提示影响个人健康和寿命有四大因素:生物学基础占15%、环境因素占17%、保健设施占8%和生活方式占60%。 (一)生物学因素是指遗传和心理。遗传不是可改的因素,但心理因素可以修改,保持一个积极心理状态是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影响健康的生物因素包括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 (二)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所有人类健康问题都与环境有关。污染、人口和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社会问题。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人民健康的根本保证。 (三)卫生服务因素卫生服务的范围、内容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健康问题。 (四)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包括危害健康行为与不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生活意识和生活行为习惯的统称。不良生活方式和有害健康的行为已成为当今危害人们健康,导致疾病及死亡的主因。在我国前三名死因中是恶性肿瘤、脑血管和心脏病,这些疾病是由生活习惯和不良卫生行为所引起的。 2、健康教育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 3、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我国当前的健康教育是在过去卫生宣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的健康教育主要措施仍可称为卫生宣教。 区别:(1)比之过去的卫生宣教,健康教育明确了自己特定的工作目标——促使人们改善健康相关行为,从而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辅助方法为卫生工作某一时间的中心任务服务; (2)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而是既有调查研究又有干预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涉及多层次多方面对象和内容的系统活动; (3)健康教育在融合医学科学和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传播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4、WHO定义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5、1986年在首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通过的《渥太华宣言》中明确指出,健康促进的五个活动领域: (1)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进的含义已超出卫生保健的范畴,各个部门、各级政府和组织的决策者都要把健康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明确要求非卫生部门建立和实行健康促进政策,其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更容易做出更有利健康的抉择; (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健康促进必须为人们创造安全、满意和愉快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系统地评估快速变化的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以保证社会和自然环境有利于健康的发展; (3)加强社区的行动:充分发动社区力量,积极有效地参与卫生保健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挖掘社区资源,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健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发展个人技能:通过提供健康信息和教育来帮助人们提高做出健康选择的技能,并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肠道菌群对动物免疫的影响.doc

肠道菌群对动物免疫的影响 作者:李海国文章来源:猪病新干线点击数:85 更新时间:2009-12-5 9:26:05 在动物体内环境中通常有一层微生物或微生物层,在正常情况下即动物处于健康状态时,并未表现异常或致病现象,称这一层微生物为正常菌群或固有菌群和原籍菌群。这些菌群是动物机体内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动物宿主是有益无害的。 1 肠道菌群及其分布 1.1 肠道正常菌群的概念 在动物体内环境中通常有一层微生物或微生物层,在正常情况下即动物处于健康状态时,并未表现异常或致病现象,称这一层微生物为正常菌群或固有菌群和原籍菌群。这些菌群是动物机体内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动物宿主是有益无害的。 1.2 肠道菌群的分布 人和动物的胃肠道栖息着大约30属500多种细菌,主要由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组成,其中专性厌氧菌占99%以上,而仅类杆菌及双歧杆菌就占细菌总数90%以上。 肠道个体菌群分为3个部分:⑴生理性细菌与宿主共生关系,为专性厌氧菌,是肠道的优势菌群,如双歧杆菌、类杆菌、优杆菌和消化球菌等是膜菌群的主要构成者,具有营养及免疫调节作用。⑵条件致病菌与宿主共栖,以兼性需氧菌为主,为肠道非优势菌群,如肠球菌、肠杆菌,在肠道微生态平衡时是无害的,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侵袭性,对人体有害。⑶病原菌多为过路菌,长期定植的机会少,生态平衡时,这些菌数量少,不会致病,如果数量超出正常水平,则可引起人体发病,如变形杆菌、假单胞菌和常为韦氏梭菌等。口腔内的菌群高度复杂,但经过胃被胃酸破坏,对胃肠道影响很小。 胃的酸性环境极大地抑制了微生物的繁殖,减少了进入小肠的微生物数目。在无酸的胃中细菌数会明显增多。胃内除了幽门螺杆菌或相关的菌种外,大多数是革兰氏阳性的需氧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奈瑟菌、乳酸杆菌和念珠菌,细菌浓度通常小于103/ml。幽门螺杆菌是真正的胃内细菌,它是引起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溃疡病的重要致病因子。 小肠是个过渡区,肠液流量大,足以将细菌在繁殖前冲洗到远端回肠和结肠,十二指肠和空肠相对无菌,含菌浓度为0~105/ml,主要菌种是革兰氏阳性的需氧菌,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和乳酸杆菌。在远端回肠中,革兰氏阴性菌开始超过革兰氏阳性菌,经常存在大肠菌类和厌氧菌,含菌浓度为103~107/ml。 通过回盲瓣,细菌浓度急剧增加100倍以上,达1010~1012/ml,厌氧菌超过需氧菌102~104倍,主要的菌种是拟杆菌、真杆菌和双歧杆菌以及厌氧的革兰氏阳性球菌,正常人结肠中主要菌群是相同的,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状态。这些肠道固有细菌在维持肠道功能健康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肠道菌群对动物免疫的影响及机理 肠道菌群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包括抵御病原体侵袭、刺激机体 免疫器官的成熟、激活免疫系统及参与合成多种维生素、调节物质代谢等作用。 2.1 菌群屏障作用 动物的先天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亦即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各种异物,主要依靠机体的屏障作用,包括正常菌群、机体的皮肤黏膜、补体等体液因子抑菌、杀菌、溶菌等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等。从现代的研究不难看出,正常菌群在机体的屏障作用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家禽主要肠道疾病的防治

家禽主要肠道疾病的防治 抗生素促生长剂被禁用后,兽医必须面对的家禽胃肠道疾病主要有:鸡球虫病,坏死性肠炎和非特异性肠炎(也称为菌落失调症)。 1 鸡球虫病 鸡的胃肠道疾病的防治关键在于控制消化道中球虫以及感染球虫后所引发的肠道病原菌的感染。在家禽养殖业的整个历史上,球虫病一直是全球最普遍和经常报道的影响家禽肠道健康和生长效率的疾病之一。球虫病主要由堆形艾美尔球虫(Eimeria acervulina)(图 1)、巨型艾美尔球虫(E. maxima)、毒害艾美尔球虫(E. necatrix)和柔嫩艾美尔球虫(E. tenella)等7种公认的球虫引起 (Tyzzer, 1929; Tyzzer 等,1932)。虽然在现今的球虫病控制措施下,死亡率高的重症球虫病很少发生,但商品鸡群没有感染过球虫病的也很少见。球虫病还可引发鸡的坏死性肠炎等其它肠道疾病。尽管有控制措施,球虫病仍然会给家禽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 鸡坏死性肠炎 引起坏死性肠炎的因素很多,但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是导致坏死性肠炎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厌氧性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微生物能在肠道中繁殖,产生毒性较强的α毒素。家禽对α毒素很敏感。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在肠道中增殖的诱因有: 亚临床的球虫病对粘膜造成损伤,使得梭状芽孢杆菌能够黏附到肠粘膜上并在此繁殖; 饲料中淀粉和蛋白质的含量过高,导致肠道中有未消化的饲料存在; 消化酶的分泌紊乱,使得消化率降低、肠蠕动减慢,因此促进了梭状芽孢杆菌的繁殖; 当使用小麦、大麦和燕麦等作为能量饲料来源时,我们发现坏死性肠炎的发病率要比玉米作为能量饲料高。 在欧洲,兽医观察到家禽临床性坏死性肠炎在肉鸡各日龄段都有发生(图2),最早发病是在14-15日龄,高峰期在25日龄。其主要症状是:家禽精神沉郁、挤成一团、羽毛粗乱、生产性能降低。死亡率高达10%,但2%至6%的死亡率更为普遍。 患临床性或亚临床性坏死性肠炎的家禽还会发现有严重胆管性肝炎的病症。只有在加工生产线上才发现鸡肉颜色差和黄疸、肝肿大,外观呈褐色和表面有结节或斑点、肉质等级明显下降(3%至5%)。梭状芽孢杆菌通常栖息于盲肠,但是如果肠道菌群的平衡发生改变,梭状芽孢杆菌在消化道前段大量增殖,导致坏死性肠炎和鸡的死亡,由于胆管连结着胆囊与肠道,梭状芽孢杆菌可能会转移到肠道上部而进入胆管,随后阻塞胆囊或进入肝脏,导致上述症状。 3 鸡的菌落失调症 菌落失调症是肠道内非特异性细菌积聚而导致家禽腹泻和鸡舍垫料潮湿的病症。鸡群的死亡

猪胃肠道菌群的作用、影响因素及调控措施1

猪胃肠道菌群的作用、影响因素及调控措施 猪正常的胃肠道微生物菌群对猪的营养健康,防病能力以及免疫能力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猪的胃肠道微生物菌群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和稳定,以利于维持或促进胃肠道的正常消化与吸收,正常的有益菌定殖于胃道粘膜上保护胃肠粘膜阻止其它病原菌的危害。如外界环境或食物超出了机体所承受的能力就会破坏这种平衡使有害细菌增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因此,只有清楚猪胃肠首菌群的作用,掌握影响猪胃肠道平衡调节的因素,才能有效的利用好猪胃肠道的有益群的作用,防止有害菌群的滋生。 1 猪胃肠道内菌群的组成、生长以及分布 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动物胃肠道内在出生前是没有细菌的,出生3h~4h肠道内才检测得出细菌。胃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有一的定殖顺序: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 哺乳期仔猪胃中有数量较少的细菌,哺乳期的仔猪胃和小肠有较多数量的乳酸杆菌和链球菌。断奶仔猪由于断奶应激和日粮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消化道的内环境发生了变化,菌群也就发生了明显变化,其数量和定殖位点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 2 猪胃肠道菌群的作用 2.1 有助于提高机体营养 猪胃肠道菌群的代谢过程会产生易被猪的机体吸收的维生素和胞外酶产物,对营养、消化和吸收起着重要作用。 猪胃肠道菌群在体内能合成有利于宿主生长和助消化的B族维生素;猪在盲肠中的菌群所产生有机酸,既可以为机体提供营养还能提机体对高蛋白质和能量利用,其乳酸菌所产生的乳酸有利肠道中钙和磷的络合,以促进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 2.2 可以拮抗病原微生物 2.2.1 抑制外源菌生长与定殖 猪胃肠道内定殖的细菌可以有效的抑制外源菌生长与定殖,可以预防猪的病害和促进健康生长。专性厌氧菌代谢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和乳酸,会降低胃肠道pH和氧化还原电势,给外源菌的生长和繁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特别是使肠内容物变酸,促进了肠蠕动,使外源菌未能定殖便已被排出;肠道菌与上皮细胞的紧密结合,对宿主细胞形成了占位性保护。 2.2.2 产生抗菌活性物质 另外由于体内微生物的代谢能产生一定数量的抗菌活性物质,例如乳酸球菌会分泌一定数量的类细菌素物质,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能抑制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与繁殖。

影响健康养殖的因素

影响健康养殖的因素 一、养殖过程中的四个中心环节: 1、繁殖育种 2、饲料营养 3、疾病防控 4、环境控制 二、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1、环境污染 2、饮料低质 3、管理混乱 4、疾病防治时兽药滥用 三、动物健康管理 1、健康促进方法 2、影响健康的隐患 3、疾病诊断知识 4、药物配伍知识 5、动物兽药的使用原则

动物健康管理:主要考虑—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料营养因素—生产错误—环境条件的改变造成的就激,病原微生物的变异和侵害,动物健康管理是促进动物健康而产生的一个独立环节,其原理: (一)对动物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免疫前和免疫后15天进行抗体检测)。 (二)利用一定的方法评估动物的健康状况(生产性能、出生速度、初生重、育成率)从而发出动物存在的非健康状态,并从育种、营养、疾病、环境及生产等角度找到影响动物健康的原因。 (三)通过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除去影响动物健康的因素,保证动物处于健康状态。 (四)猪群的健康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某一环节很难解决问题,必须多管齐下。 1、猪场环境控制:主要包括猪场选址,场内布局,彻底的全进全出设计,以及对交配娃妊舍,分娩舍及保育舍的温控设计。猪场选址科学合理,会极大降低猪场防疫风险,

减轻感染传染性。 2、引种及风土驯化,种源的健康状况及引种频繁也是影响一个猪场是否稳定的关键控制点。 3、管理:管理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主要包括人员管理、猪群饲养管理,生物安全管理,生产数据管理。 (1)人员管理:主要是要求员工能按标准做事,强调的是执行力,为最大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需结合本厂及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方案重点考核生产指标完成情况及工程执行情况。 (2)猪群饲养管理:主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标准化饲养管理程序,饲料的营养和饲养喂量变化,我们在下章课件分析。 (3)生物安全管理:①根据当地及本厂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的免疫程序。②制定出一套严格的卫生消毒程序③针对人员、车辆生物媒价及物品,要有一套严密的控制措施。④预防保健掌控:当前“药物预防”已深入人心,主要是长期大剂量的应用抗生素,但弊端日益显现——病原的抗

我国家禽肠道细菌病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

我国家禽肠道细菌病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 肠道健康是家禽高效生产、维持高存活率和生产优质产品的重要条件。在限用及禁用抗生素的后抗生素时代,畜禽肠道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在我国家禽养殖环境条件不佳和饲料营养科学性欠缺的条件下,肠道疫病发生率居高不下,而解决家禽肠道健康问题需要多学科理论支撑下的综合技术措施。为此,美国科宝公司全球营养技术总监Steve Bolden、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邵华斌研究员、澳大利亚昆斯兰大学Wayne L. Bryden 教授、澳大利亚南澳研究和发展研究所Valeria A. Torok 博士、加拿大农业与食品科学研究中心Joshua Gong 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呙于明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Krik C.Klasing 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Peter R.Ferket 教授、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Ilias Giannenas博士及西班牙IRTA 研究中心Joaquim Brufau 研究员分别围绕肠家禽道健康现状、产业发展对肠道健康技术的需求及解决肠道健康的营养技术措施等进行深入探讨。 在每个半天的学术报告之后,大会主办方安排了报告专家、企业技术代表和参会人员的互动环节,利用微信墙实现与会者与专家间的高效互动。本次大会的特邀报告专家均长期从事家禽营养与肠道健康研究,并在该领域享有盛名,使得参会者人数超出预期,并在整个会议期间人数未减少,并积极参与互动,同时也对部分专家的观点提出质疑,如此高质量、“干货”多的会议国内也不多见。 一、我国家禽肠道细菌病流行及防控现状 邵华斌研究员认为我国家禽肠道细菌病具有如下的特征:①我国家禽细菌性病原种类复杂,不仅有常发肠道细菌病病原,如大肠杆菌、沙门菌、葡萄球菌等,新发的空肠弯曲菌、产气荚膜梭菌等肠道病原菌也时有发生,难以控制;②某些细菌毒力增强、致病性增强:病禽脑内细菌分离率升高,研究发现从禽类消化道、呼吸道分离到的致病株的毒力较以前增强;③细菌血清型分布广泛,同一地区细菌优势血清型增多:不同地区的优势血清型差异很大,在同一地区不同养殖场血清型相差也较大,甚至在同一鸡场同一鸡群也可以存在多个大肠杆菌血清型;④多病原混合感染普遍;⑤继发感染严重:禽流感、新城疫特别是禽白血病、鸡传

哪些因素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调

哪些因素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调? 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是百病之源,比如便秘、肠炎、溃疡、糖尿病、肥胖,甚至肿瘤等等,那么哪些因素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呢? 1、环境因素 前苏联时期的爱沙尼亚儿童比瑞典儿童存在更丰富的肠道菌群,这说明环境因素对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种类会产生较大影响。破坏肠道菌群的环境因素还有,污染的大气、污染的水源、房屋装修散发出来的汞和铅等重金属污染,以及甲醛,苯等污染物。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肠道未老先衰。 2、饮食和生活习惯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喝酒,熬夜等。还有暴饮暴食、过多的肉食、过多的酸性食物、过多的快餐方便食品、过多的煎炸油腻食品、过多的冷饮食品等。 3、精神因素 精神压力过大也可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如当宇航员从太空返回地球时,其体内绝大部分有益菌如乳酸菌已大部分损失。如果工作过于紧张繁忙,经常参加酒宴应酬,过重的精神压力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肠道生理功能紊乱,使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失去平衡,进而造成肠道老化。 4、创伤 手术、外伤、感染、肿瘤、化学物品及疾病时对肠道菌群也有影响,特别是危重症患者,有时可丧失整个乳酸菌群。 5、肿瘤治疗 同位素、激素、放射治疗和化疗均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降低机体免疫力,也破坏了肠道菌群的平衡。 6、抗生素使用 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可使大多数敏感菌和正常菌群被抑制或杀死,而耐药菌则由于抗生素的选择作用得以大量繁殖,结果导致菌群失调,出现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7、便秘 对中老年人来说,由于肠道的张力和推动力逐渐减退,牙齿缺损,咀嚼食物咬不烂,加上吃的过于精细,运动量小等原因,致使胃肠道的消化、蠕动功能差,极易引起便秘,粪便在肠道停留时间过长,菌群生态发生改变,有害菌群增殖而影响健康。

畜禽肠道生态与健康的七个关键问题

畜禽肠道生态与健康的七个关键问题 猪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原料都有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原料是做好配方的关键步骤。仔猪消化机能没有发育完善,选择原料要注意可消化性。 以乳猪料为例,选择原料的原则是易消化、适口性好。因此乳猪料和教槽料(开口料)中使用了高档的原料,例如蒸汽鱼粉、乳制品、膨化大豆、一级玉米、优质植物油等。而成年动物可多选用粗一些的原料;动物种类不同,其生理特点不同,对原料的要求也不同。例如猪的味觉发达,适口性差的原料尽量少用,而鸡料就不用过多考虑适口性问题,鸭的耐粗能力比较强,粗饲料用于鸭料更有价值。 配方技术高低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就是对非常规饲料原料的合理 使用。非常规饲料原料是指在配方中较少使用、或者对营养特性和饲用价值了解较少的那些饲料原料。 1、抗生素替代物有很多,饲料配方应该如何选择? 姚继明(广东旺打集团副总裁兼技术总监):我从事饲料工作30余年,前十年做禽料,后十年做猪料。讲到抗生素,添加就是两个目的:一是促生长,二是抗腹泻。要减抗替抗,首先,应该考虑低蛋白日粮、脂肪

酸结构、模型、原料预处理、发酵饲料等大方向问题,然后再考虑添加剂,如抗菌肽、酸化剂、氧化锌、植物提取物、益生菌、溶菌酶等。其次,替代抗生素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硫粘禁用后,也不会买到了,加入无抗是必然趋势,以前我们使用5种药物,现在只使用2种了。产品必须具有几个特点:1、产品必须能识别,能检测;2、同行产品可以做比较,比如对照组什么底物,怎么作用要明晰,不然无法进行比较;3、讲成本,用实证来选择。**后,要做到无抗,养殖场是关键。 2、正常情况下,仔猪阶段蛋白22-23%,但不用抗生素后,用这么高的蛋白,仔猪肠道肯定出问题,那低蛋白日粮在使用中的实际效果怎样呢? 何健(四川铁骑力士技术总监):国内外研究低蛋白日粮的很多,但是实际上使用的并不多,因为低蛋白日粮中添加人工合成氨基酸,氨基酸消化吸收的速率过快,会影响到其他产品的使用效果。另外,国外很多研究推荐的标准里,会有一个特别的指标,即整个日粮中游离氨基酸与粗蛋白的比率。在某些地方,或某个阶段使用低蛋白日粮会有效果,比如丹麦,在猪断奶期间可以推荐低蛋白日粮,其他阶段就不一定有效果。 3、纤维是副产物,都有污染问题,霉菌毒素超标,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刘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我们一般做母猪料,用天然原料,不可避免受到感染,**近试验发现,米糠是个好东西,纤维含量合适、蛋白氨基

肠道菌群对动物免疫的影响

肠道菌群对动物免疫的影响 在动物体内环境中通常有一层微生物或微生物层,在正常情况下即动物处于健康状态时,并未表现异常或致病现象,称这一层微生物为正常菌群或固有菌群和原籍菌群。这些菌群是动物机体内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动物宿主是有益无害的。 1 肠道菌群及其分布 1.1 肠道正常菌群的概念 在动物体内环境中通常有一层微生物或微生物层,在正常情况下即动物处于健康状态时,并未表现异常或致病现象,称这一层微生物为正常菌群或固有菌群和原籍菌群。这些菌群是动物机体内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动物宿主是有益无害的。 1.2 肠道菌群的分布 人和动物的胃肠道栖息着大约30属500多种细菌,主要由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组成,其中专性厌氧菌占99%以上,而仅类杆菌及双歧杆菌就占细菌总数90%以上。 肠道个体菌群分为3个部分:⑴生理性细菌与宿主共生关系,为专性厌氧菌,是肠道的优势菌群,如双歧杆菌、类杆菌、优杆菌和消化球菌等是膜菌群的主要构成者,具有营养及免疫调节作用。⑵条件致病菌与宿主共栖,以兼性需氧菌为主,为肠道非优势菌群,如肠球菌、肠杆菌,在肠道微生态平衡时是无害的,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侵袭性,对人体有害。⑶病原菌多为过路菌,长期定植的机会少,生态平衡时,这些菌数量少,不会致病,如果数量超出正常水平,则可引起人体发病,如变形杆菌、假单胞菌和常为韦氏梭菌等。口腔内的菌 群高度复杂,但经过胃被胃酸破坏,对胃肠道影响很小。 胃的酸性环境极大地抑制了微生物的繁殖,减少了进入小肠的微生物数目。在无酸的胃中细菌数会明显增多。胃内除了幽门螺杆菌或相关的菌种外,大多数是革兰氏阳性的需氧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奈瑟菌、乳酸杆菌和念珠菌,细菌浓度通常小于103/ml。幽门螺杆菌是真正的胃内细菌,它是引起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溃疡病的重要致病因子。 小肠是个过渡区,肠液流量大,足以将细菌在繁殖前冲洗到远端回肠和结肠,十二指肠和空肠相对无菌,含菌浓度为0~105/ml,主要菌种是革兰氏阳性的需氧菌,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和乳酸杆菌。在远端回肠中,革兰氏阴性菌开始超过革兰氏阳性菌,经常存在大肠菌类和厌氧菌,含菌浓度为103~107/ml。 通过回盲瓣,细菌浓度急剧增加100倍以上,达1010~1012/ml,厌氧菌超过需氧菌102~104倍,主要的菌种是拟杆菌、真杆菌和双歧杆菌以及厌氧的革兰氏阳性球菌,正常人结肠中主要菌群是相同的,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状态。这些肠道固有细菌在维持肠道功能健康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肠道菌群对动物免疫的影响及机理

肠道健康对家禽的重要性

肠道健康对家禽的重要性,你懂得吗? 冬季固然是禽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但肠道性疾病如腹泻等的发病率也是很高的,故不得不慎防。禽的肠道是一个“微生态区”,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对于机体具有很重要的生理作用。然而,当饲养管理+、营养水平、天气突变等各类应激因素作用于机体,则肠道内环境发生变化,菌群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致病菌得以滋生,有益菌受到抑制,肠道的吸收功能受阻,肠道负荷增重,肠道性疾病如消化不良、腹泻、肠炎等病症都会发生。 肠道就像一面筛,筛去杂物留下精品 每一只活禽为了维持机体的生理代谢以及生产性能,每天都要采食一定量的饲料,饲料的消化与营养的吸收主要依赖于胃肠道来完成。饲料到达肠道后,肠道便会将有用的营养吸收入血并运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剩下的废弃物随着肠道的蠕动被排出体外,完成整个营养吸收过程。但是养殖环境中的病原体无处不在,即使定期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也不可能做到彻底杀灭,所以病原体随时都有可能随着家禽的采食和饮水以及呼吸等活动进入体内,并吸附、定植并繁衍后代,等待时机侵入机体其他器官。其实进入体内的病原体不是进来就可以生存的,胃肠道内分泌的胃酸、溶菌酶以及消化液等都具有保护肠道的作用,能杀灭或降低病原体的活性,阻止病原体的粘附与定植。 肠道是机体特殊的功能性器官,即担任着供给全身营养的重任,又具有阻止肠腔内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侵入体内的作用。所以肠道又像是一面筛,筛走进入肠道的废弃物和病原体,留下有用的养分,供自体吸收。 病原入侵机体犹如一场激烈的战争 俗话说“病从口入”,其实这仅是病原入侵的开始。病原体经口进入食道、胃、肠,在胃肠功能健全的情况下病原体会经过胃酸的杀灭作用、胆酸的降解作用、溶菌酶的溶解作用、sIgA的吸附作用、生物种群的竞争作用等等不利于入侵细菌生存作用的洗礼,然后才能穿过肠粘膜方可定植畅道并继续侵入其他组织。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的过程就像是与肠道展开的一场激烈战争,不但要穿过枪林弹雨,还要保持自身的实力,为自己争得一片天下,方能生存下来。 如果肠道粘膜组织受损,分泌等功能减弱,就有可能伤及到肠道中相关的淋巴组织,从而降低了肠道的抗病力,为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减少了重重障碍,变相壮大了病原微生物的队伍,病原微生物便可趁机突破肠粘膜屏障发生移位,毒素也可进入血液分布到全身各个器官,发生肠源性的感染,甚至形成全身感染,因此人们已经认识到肠道保健对家禽保护的重要意义。 肠道保健就像是为筛子涂油打蜡,保证筛子不长锈、不断丝,与其连接的周围物体保持稳固关系。所以肠道保健主要以维护肠粘膜结构完整、提高生理功能为原则,培养肠道内共生菌群的竞争优势、促进肠道内分泌性免疫球蛋白sIgA的形成与分泌,创建一道完善的肠道屏障。因此肠道保健也成为家禽健康养殖的第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