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凝香斋》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巩《凝香斋》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巩《凝香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凝香斋①

曾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②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潮畔。曾巩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②香炉:香炉峰。

14.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 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B. 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

C. 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颈联上句湖光,下句泉水。纯静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砂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

D. 炼字精警,颇具匠心。“醒”“鸣”“清”“漱”四个动词使意境灵动。诗句声形色兼备,景情理俱在,让人顿生赏湖景、观流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提灯笼的小飞虫 温暖的夏夜,草丛里多么热闹!有很多小虫在唱歌,还有一闪一闪的小飞虫,提着灯笼在漫游。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或者把光熄灭,让你看不到它,它就是萤火虫。 它是你想捉到的最可爱的一种虫子。它不咬人,不蜇人,它的光是凉的,并不会烧你的手。 萤火虫在地上产卵,刚刚孵出的小萤火虫藏在地下,或是躲在烂木头里。萤火虫有很多种,有一种萤火虫不会飞,还有一种萤火虫特别大,放几个在玻璃瓶里就很亮,可以用来照明。 科学家认为,萤火虫发光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伙伴,同时让夜间寻食的鸟儿知道它们是哪种昆虫。大多数夜间寻食的鸟儿都不喜欢吃发光的萤火虫,它们看到发光的飞虫就离开了。 多年来,科学家们试图发现萤火虫发光的秘密,他们希望能造出同样柔和的、不烧伤人的光来,为人类照明。 (1)给划线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漫游________ A.满,遍。 B.水过满,漾出来。 C.没有限制,没有约束。 ②试图________ A.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 B.计划。 C.希望得到,谋取。 (2)萤火虫的光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要发光? (3)萤火虫给了科学家怎样的启发? (4)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答案】(1)C;B (2)它的光是凉的,很柔和,不会烧手。发光是为了找同伴,同时也避免夜间寻食的鸟儿吃掉它。 (3)科学家们试图发现萤火虫发光的秘密,用以造出同样柔和的、不烧伤人的光,为人类照明。 (4)这篇短文主要写了萤火虫发光的原因和给人们的启发。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故答案为:(1)①C②B(2)它的光是凉的,很柔和,不会烧手。发光是为了找同伴,同时也避免夜间寻食的鸟儿吃掉它。(3)科学家们试图发现萤火虫发光的秘密,用以造出同样柔和的、不烧伤人的光,为人类照明。(4)

曾巩的传奇故事

曾巩的传奇故事 1071年,曾巩调任齐州知州。知州可是地方上的一把手,曾巩深知责任重于泰山。自古以来,齐鲁便以民风强悍著称,曾巩这个知州,绝对不好当。他清醒地认识到其难治之处,决定重拳出击,打击豪强,树立威信。 当时有一周姓富户,其子周高为富不仁,横行乡里,民愤极大,但周家却是那种财大 气粗,权能动权贵的人家,和地方的官员们都沆瀣一气,百姓也是敢怒不敢言。曾巩初搜 集证据,迅速将周高法办,百姓拍手称快。章丘一带有一伙叫做“霸王社”的土豪,杀人 越货,无恶不做,曾巩就派兵把他们全部都给抓了起来,一举铲除了这个犯罪团伙,将31名罪犯判刑,发配边疆。他还在齐州开创了“保伍”之法,就是以五户为一保,监督出入,实行外来人口登记,如果谁家中有盗贼则鸣鼓请求其他人家相助。通过曾巩的治理,齐州 的犯罪了吧明显下降,偷盗、抢劫的时候都很少发生。由治安案件多发之州变成了平安之州,风气为之一清。 其实,曾巩在齐州的政绩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他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刺激了农业生产;修建齐州北水门,解决了困扰齐州城多年的水患问题;疏浚了大明湖,如今它已是济南 的著名景点;等等。后人曾在千佛山建曾公祠,还在大明湖畔建南丰祠,都是为了纪念曾 巩为齐州所作的巨大贡献。 曾巩绝弊讲述的其实是曾巩在福州的时候当官不与百姓争夺利益的故事,更多的是说 明曾巩廉洁自守的品质。曾巩这个人为政比较廉洁奉公,又勤于政事,十分的关心百姓们 的生活。他有被朝廷派遣到明州、毫州等地当过知州。每个地方,只要是曾巩到过的地方,他都有政绩,在百姓的眼中曾巩就好似上天派来拯救他们的使者。曾巩这个人在工作中, 提倡少说多做,所以他说得很少,做得很多。他的一生辗转了七八个州,却多是在在基层 任职,所以他总能为百姓处理一些切实涉及到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可以说曾巩一生为百 姓做了实事、好事。 在他在福州任职的时候,因为福州的寺庙很多,而且当时的和尚认为福州的很富饶, 所以都争着要当寺庙的主事。所以为了能成为寺庙主事,都跑来贿赂曾巩。曾巩就派自己 的弟子去查访和辨别,然后按照应该有的次序授予他们应有的职位。他还在府院张贴了公告,说要一律禁止贿赂事件的发生,这样便断绝了大家想为自己谋个好前程去贿赂的弊端。 后来,他又发现福州没有守官的官俸田,以前都是每年卖蔬菜和水果作为地方官的收入。每年的收入有三四十万两之多。曾巩就说:“太守和百姓争夺利益,真的可以这么做么?”随后就放弃了这种做法,从那以后在福州任职的人就再也没有收取这个钱了。 在今天江西南丰县境内,盱江的东岸,分布着几座错落的山丘。在正对着县城南门的 山丘上,有一个天然的岩洞。这个岩洞宽约四米左右,高则是三米到五米不等,岩洞内的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阅读答案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回答21~23题(12分) 准①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②。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③,年少者往往罢去。或④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⑤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⑥,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⑦,百姓莫敢后期。累迁⑧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⑨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⑩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11也。” ——《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诗人。②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③多临轩顾问:大多会到亭台处观察提问。④或:有人。⑤知:做……知州。 ⑥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⑦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只是将乡里百姓的姓名写出来贴在县衙的门口。⑧迁:提拔。⑨擢:提拔。⑩引:拉。11魏徵:唐朝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常犯颜直谏,深得唐太宗的器重。 2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①年少者往往罢去()②事决乃退() ③尝奏荐某人为某官()④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2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②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23、通读文段,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参考答案:语文网 21、①适逢、正赶上②才③曾经④最终、终于 22、①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要取得功名,怎么能欺骗皇上呢?②每次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 23、才华出众,诚实守信,为官有方,敢于直谏。(答出三点即可)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曾巩唐论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曾巩《唐论》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曾巩《唐论》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 唐论 曾巩 成、康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天下既攻秦而亡之,以归于汉。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然大抵多用秦法,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非效先王之法,而有天下之志也。有天下之志者,文帝而已。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闻虽美矣,而当世之法度,亦不能效于三代。汉之亡,而强者遂分天下之地。晋与隋虽能合天下于一,然而舍之未久而已亡,其为不足议也。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太宗之为君也,诎已从谏,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以租庸任民,以府卫任兵,以职事任官,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以尊本任众。赋役有定制,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使之操于上者,要而不烦;取于下者,寡而易供。民有农之实,而兵之备存;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事之分有归,而禄之出不浮;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以其法修则安且治,废则危且乱,可谓有天下之材。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与先王并者,法度之行,拟之先王未备也;礼乐之具,田畴之制,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太宗之为政于天下,得失如此。 由唐、虞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汤之治;由汤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文、武之治;由文、武之治,千有余年而始有太宗之为君。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是则人生于文、武之前者,率五百余年而遇治世;生于文、武之后者,千有余年而未遏极治之时.也。非独民之生于是时者之不幸也。士之生于文、武之后,千有余年,虽孔子之圣、孟轲之贤而不遇。虽太宗之为君,而未可以必得志于其时也。是亦士之生于时者之不幸也。故述其是非得失之迹,非独为人君者可以考焉,士之有志于道,而欲仕于上者,可以鉴矣。 注:①成、康:指周成王和周康王。其统治之时被后人认为周之盛世。②租府:即租庸调,唐代赋役制度。

三四年级阅读训练(附答案)

“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这样说。 有一次,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桥边和朋友约会,可朋友没有按时到达,因而他便来回踱步思考问题。半小时后朋友赶到抱歉地说耽误你的时间了爱因斯坦却高兴地回答说不一点也没耽误我刚才已经研究出了一个问题了 把零碎的时间巧妙地运用起来,就像积少成多一样。能够这样做事的人,生命不就因此大大延长了吗? 1〃给短文加个题目。(2分)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3分) 浪费( ) 缩短( ) 悲伤( ) 3. 你能写出两句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名句吗?(6分) (1). (2). 4. 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4分) 5〃读了短文,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5分) 参考答案: 1〃略 2〃节省延长高兴 3〃略 4〃,,:“。”:“,,。” 5〃略 42. 课内阅读(10分)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桅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向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1)、这两个自然段抓住了翠鸟的特点来写,包括鸣声清脆、、几个方面。 (2)、“翠鸟爱贴着水面疾飞”这句话体现了翠鸟动作的特点。 (3)、“小鱼悄悄……锐利的眼睛”这两句把和对比,突出了翠鸟动作的特点。

(4)、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是,表现翠鸟。 (5)、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动作飞的速度快机灵 (2)、轻盈、迅捷 (3)、小鱼翠鸟机灵敏捷 (4)、翠鸟蹬开桅秆,像箭一样飞过去速度之快 (5)、喜爱翠鸟 43.课外阅读(10分) 张海迪姐姐五岁时患病,身体瘫痪了。她还能为社会做贡献吗? 张海迪姐姐用事实作了回答。 她上不了学,就刻苦自学,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她总是趴在桌上写啊、念啊、胸前都压出了一片血印。二十年来,她不断自学完了中小学的全部课程,还自学了英、日、徳等好几种语言。 她刻苦学医,为病人治病。她买了医书,人体模型,在自己身上练习针灸,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就这样,她掌握了一些常见病的治疗方法,先后为一万多人看过病。 她还关心、爱护小朋友,帮助失足青年…… 张海迪姐姐力所能及地为社会作出了光辉的贡献。 (1)、给短文加上一个恰当的标题,写在横线上。 (2)、本文围绕那句话来写的? (3)、短文共写了张海迪姐姐的件事。其中比较详细的写张海迪姐姐、两件事,比较简略地写张海迪姐姐关心帮助别人的事。 (4)、读了这篇短文,你一定有话想对张海迪姐姐说吧?写一写。

唐宋八大家曾巩的故事有哪些

唐宋八大家曾巩的故事有哪些 曾巩的故事有很多,1071年,曾巩调任齐州知州。知州可是地方上的一把手,曾巩深知责任重于泰山。自古以来,齐鲁便以民风强悍著称,曾巩这个知州,绝对不好当。他清 醒地认识到其难治之处,决定重拳出击,打击豪强,树立威信。 当时有一周姓富户,其子周高为富不仁,横行乡里,民愤极大,但周家却是那种财大 气粗,权能动权贵的人家,和地方的官员们都沆瀣一气,百姓也是敢怒不敢言。曾巩初搜 集证据,迅速将周高法办,百姓拍手称快。章丘一带有一伙叫做“霸王社”的土豪,杀人 越货,无恶不做,曾巩就派兵把他们全部都给抓了起来,一举铲除了这个犯罪团伙,将31名罪犯判刑,发配边疆。他还在齐州开创了“保伍”之法,就是以五户为一保,监督出入,实行外来人口登记,如果谁家中有盗贼则鸣鼓请求其他人家相助。通过曾巩的治理,齐州 的犯罪了吧明显下降,偷盗、抢劫的时候都很少发生。由治安案件多发之州变成了平安之州,风气为之一清。 其实,曾巩在齐州的政绩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他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刺激了农业生产;修建齐州北水门,解决了困扰齐州城多年的水患问题;疏浚了大明湖,如今它已是济南 的著名景点;等等。后人曾在千佛山建曾公祠,还在大明湖畔建南丰祠,都是为了纪念曾 巩为齐州所作的巨大贡献。 曾巩绝弊讲述的其实是曾巩在福州的时候当官不与百姓争夺利益的故事,更多的是说 明曾巩廉洁自守的品质。曾巩是北宋散文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是““南丰七曾”之一,也位列唐宋八大家。 曾巩这个人为政比较廉洁奉公,又勤于政事,十分的关心百姓们的生活。他有被朝廷 派遣到明州、毫州等地当过知州。每个地方,只要是曾巩到过的地方,他都有政绩,在百 姓的眼中曾巩就好似上天派来拯救他们的使者。曾巩这个人在工作中,提倡少说多做,所 以他说得很少,做得很多。他的一生辗转了七八个州,却多是在在基层任职,所以他总能 为百姓处理一些切实涉及到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可以说曾巩一生为百姓做了实事、好事。 在他在福州任职的时候,因为福州的寺庙很多,而且当时的和尚认为福州的很富饶, 所以都争着要当寺庙的主事。所以为了能成为寺庙主事,都跑来贿赂曾巩。曾巩就派自己 的弟子去查访和辨别,然后按照应该有的次序授予他们应有的职位。他还在府院张贴了公告,说要一律禁止贿赂事件的发生,这样便断绝了大家想为自己谋个好前程去贿赂的弊端。 后来,他又发现福州没有守官的官俸田,以前都是每年卖蔬菜和水果作为地方官的收入。每年的收入有三四十万两之多。曾巩就说:“太守和百姓争夺利益,真的可以这么做么?”随后就放弃了这种做法,从那以后在福州任职的人就再也没有收取这个钱了。

寇准传(节选)阅读答案及翻译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②,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宋史?寇准传》【注释】①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②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 4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①每期会赋役(适逢、正赶上)②事决乃退(才) 45.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准方进取,可欺君邪?答: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要取得功名,怎么能欺骗皇上呢? 46通读文段,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答:才华出众,诚实守信,为官有方,敢于直谏。评分:32分,答出三点即可。【翻译】寇准年少的时候就英武豪迈,通晓《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里不用详细翻译)。十九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太宗选拔人才的时候,大多会到亭台处观察提问,年纪小的往往放弃不用,有人教寇准虚增自己的年纪,寇准回答说:“我刚刚被选拔上,怎么能够欺瞒君主呢?”后来考中,被授予大理评事,管理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到征收赋税徭役的时候,寇准从没有下发征收的文件,只是将乡里百姓的姓名写出来贴在县衙的门口,百姓没有敢超出规定期限的。多次提升到殿中丞,担任郓州通判。后被征召至学士院考核,被授予右正言,直史馆,担任三司度支推官,转任为盐铁判官。正赶上下诏召集百官议事,寇准努力陈说厉害,皇帝更加器重他。提拔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曾经在殿中议事,话语不和皇帝的意思,皇帝生气起身,寇准就拉着皇帝的衣服,让皇帝重新坐下,事情解决了才退下,皇上由此嘉奖他,说:“我得到寇准,就犹如唐太宗得到了魏徵啊。”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越州赵公①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②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③,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④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才,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选自《唐宋散文八大家精品》,有删节 【注】①赵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曾任殿中侍御使,为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京师有“铁面御史”之称。 ②僦:雇佣 ③拊循:抚慰,安抚 ④绥辑:安抚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输:交纳,献纳 B.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如:往,到……去 C.则有间矣间:差别,差距

四年级阅读训练附答案

四年级阅读训练附答案 我曾经是一个漫不经心的人,对生活的态度是“不必太认真”,凡事过得去就行,无论对入还是对己。我一直把它看成优点,认为可以免生许多闲气。但那短短几分钟的经历,竟改变了我的这个看法。 那是1993年的除夕之夜,我在德国的明斯特参加留学生的春节晚会。晚会结束时,整个城市已经睡熟了,在这种时候,谁不想早点儿到家呢?我和先生走得飞快,只差跑起来了。刚走到路口,红绿灯就变了。迎向我们的行人灯转成了“止步”:灯里那个小小的人影从绿色的、甩手迈步的形象变成了红色的、双臂悬垂的立正形象。 如果在另外的时候,我们肯定停下来等绿灯。 可这会儿是深夜了,马路上没有一辆车,即使有车驶来,五百米外就能看见。我们没有犹豫,走向马路…… “站住。”身后,飘过来一个苍老的声音,打破了沉寂的黑暗。我的心悚然一惊,原来是一对老夫妻。 我们转过身,歉然地望着那对老人。 老先生说:“在是红灯,不能走,要等绿灯亮了才能走。” 我的脸忽地烧了起来。我喃喃地道:“对不起,我们看现在没车……” 老先生说:“交通规则就是原则,不是看有没有车。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遵守原则。” 从那一刻起,我再没有闯过红灯,我也一直记着老先生的话:。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遵守原则。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悚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歉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填空。 我曾经是—个漫不经心的人,对生活的态度是____________,后来由于一对老夫妻的教诲而改变,并记住了——____________。 3.读句子,完成各题。

曾巩绝弊阅读答案

曾巩绝弊阅读答案 《曾巩绝弊》 文言文阅读应该怎么去解答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曾巩绝弊阅 读答案 ,欢迎参考阅读!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 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 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 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 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 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 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知洪州。会江西岁大 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 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 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 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 余众溃复合, 阴相结附, 旁连数州, 尤桀者呼之不至, 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 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 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福州无职田, 岁鬻园蔬收其直, 自入常三四十万。 巩日: “太 守与民争利, 可乎?”罢之。 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 亳、 沧三州。 巩负才名, 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 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 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4.下列句子 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韵-项是(3 分) A.试作《六论》,援笔而成 援笔:提笔,执笔。 B.世颇谓偃蹇不偶 偃蹇:骄横,傲慢。 C.巩视之泊如也 泊如:恬淡无欲貌。 D.斟酌于司马迁、韩愈 斟酌:仔细地比较。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寇准传》阅读练习二篇

《寇准传》阅读练习二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①,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 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且曰:“卿来何缓耶?”准对曰:“臣非召不得至京师。”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庙见

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 (节选自《宋史寇准传》,有删改) 【注】①官府征调的敕命文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B.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C.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D.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指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也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社稷”原分别称土神和谷神,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文中用“社稷”代指祭祀。 C.“淳化”是宋太宗时期的一个年号。历代帝王遇“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改年号。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曾巩《邪正辨》原文及翻译【word版】.doc

曾巩《邪正辨》原文及翻译 原文: 正者一,邪者十,乌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欤?曰:考其实焉尔。言者曰:“某,正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正也,犹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正也,斯正人也。曰:“某邪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邪也,亦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邪也,斯邪人也。 抑未尽于是也。孰谓未尽?任与责之之谓也。正者曰:“天下未治也。”以天下之事考之,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邪者曰:“已治矣。”则思曰:我之天下未治也。正者曰:“用是策可以治。”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见可以治焉,安得不用其策邪?邪者曰:“彼策也,不可用。”则思曰:我考之可用也,必也待其终而质其效。不戾于其始也有赏,戾则有咎。未至于其终而质其效,赏与咎无所委焉。不苟然而易也,任与责之之术如是也。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考之其实尔,此之谓也。 不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岂异焉?不此之尚而已。……正者曰:“天下未治也。”邪者曰:“已治也。”邪者胜正者十常八九。以天下之事考之耶?则未尝也。任正者之策,邪者曰“可置”,则必置之。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则未尝也,其于是非用舍苟焉而已也。夫然,故正者不得尽其道,邪者得间之于冥冥之间,于计无必定也,于信用轻以蔽也,于号令也二,于赏罚也不明,于治也疏矣。正与邪两尊焉,一日而有败,乌有职其责者欤? 或曰:“大贤大佞之不可以考其实也。”曰:子之言不可以考其实者,不以大贤之为贤,大佞之为佞,或无其迹欤?吾固言之也,无其迹则孰由而知之欤?必也本其情之谓也。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然则子之言者,恶其迹之难知也。吾云尔者,以其情而知之

四年级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蝌蚪看海 小蝌蚪被放进一只水杯里,他时而潜入杯底,时而浮上水面,真是舒服极了。他高兴地大喊大叫:“多么平静的大海啊!” 一天,小蝌蚪被带到海边,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烟波浩渺,白浪滔天,与水相接,无边无际。小蝌蚪惊呼:“这是什么地方呀!” 海龟听了小蝌蚪的惊叫,露出水面说:“这是大海呀!” 小蝌蚪摇头说:“不对,大海是圆的,海水又平又静,这里无边无际,波浪滔天,怎么会是大海呢?” 虽然海龟一再向小蝌蚪说明这就是大海,小蝌蚪仍是不信,非坚持说大海是圆的,海水又平又静。他俩争论得脸红脖子粗,谁也说服不了谁。正在这时,小蝌蚪忽然看见海边游人野餐用的水杯,高兴地说:“那才是大海呢!” 海龟一听哈哈大笑感叹地说在蝌蚪眼里一杯水便是大海了 1,给下面词语注音。 蝌蚪()浩淼()潜入()汹涌()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3,给文中最后一段加标点。 4,小蝌蚪把什么认作是大海? 5,短文说明了小蝌蚪的见识(),还有一个故事是把井口大的天当成整个天空,这个故事名字是()。 参考答案: 2,不会是大海。 3,,,:“,!” 4,一杯水认作是大海。 5,短浅井底之蛙 家访 放学了,老师对我说:“今天我到你家去走访,你给我领路好吗?” 我小声说:“行!”可是心里七上八下地不自在。我是个调皮是学生,请不久刚和同学打了架。老师要是到我家里告我一状,那……我难过地看着老师,真想说:“您别去了,下次我改。”但是我没敢说。 到了我家,进了门,我请老师坐下,就站在一旁等候着处罚。老师和妈妈谈了一会儿家常,就把话题转到我身上来了。“坏了,这下糟了!”我把头低到了胸前。 可是,老师先说我学习很好,几次测试成绩都是优。又夸我爱劳动,热情懂事。妈妈忙抢着说:“老师,您两次带着孩子去医院看病,我们真感谢您啊!” 老师笑着摇摇头,又看我一眼:“缺点嘛,就是粗心,这可得改。” 最后,老师还要我妈妈注意保护我的视力。妈妈听着,点着头,眼睛笑得眯起来了。这时。我心里才像一块石头落了地。 天快黑了,老师起身告辞。看着老师越走越远的身影,只觉得我的心个老师越来越近了……

文言文阅读曾巩《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练习及答案译文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 曾巩 公讳益,字舜良。其先太原人,世久迁徙,而今家抚州之临川。祥符八年举进士及第,初为建安主簿。时尚少,县人颇易之,及观公所为,乃皆大畏服。其督赋税,未尝急贫民。或有所笞罚,唯豪剧吏耳。以故建安人尤爱之。尝病,阖县为祠祷。 改临江军判官。军多诸豪大姓之家,以财力自肆,而二千石亦有所挟为不法,吏乘.其然,干没无所忌。公至,以义折正二千石,使不能有所纵,以明惮吏,使不敢动摇。居顷之,都中肃然。诸豪大吏见公皆侧目而视,至以鄙言目公曰:“是不可欺也。”卒不得已,以他计出公。去,知新繁县。县有宿.奸数人,公既绳以法,其余一以恩信遇之,尝逾月不笞一人。 还知韶州,改太常博士、尚书屯田员外郎。属县翁源多虎,公教捕之。令欲媚公,言虎自死者五,舆之致州,为颂以献。公使归之曰:“政在德不在异。”州有屯兵五百人,代者久不至,欲谋为变。事觉,一郡皆骇。公不为动,独取其首五人,即日断.流之。或请以付狱,公不听。既而闻其徒曰:“若五人者系狱,当夜劫之。”然后众乃服。韶居南方,虽小州,然狱.讼最多,号难治。公既以才能治之有余,遂以无事。又因民之暇时,为之理营驿,表坊市道巷,使皆可以久远为后利。归丁父卫尉府君忧,服除,通判江宁府,改都官员外郎。 宝元元年二月二十三日以疾卒于官,享年四十六。 吾尝闻乡里长老言,公为人倜傥有大志。在外当事辄可否,矫矫不可挠。及退归其家,敛色下气,致孝于父母,致爱于族人之间,委曲顺承,一以恩自克。位不满其志,故在外之所施用者,见于小而已,今吾所书是也,其大可知。则家行最笃已,先人尝从公游,其言亦然。而吾又与其子安石友,故得知公事最详。其将葬也,遂为之铭。 (选自曾巩《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有删减) 5. 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吏乘.其然乘:趁着 B. 县有宿.奸数人宿:平素 C. 即日断.流之断:禁绝 D. 然狱.讼最多狱:案件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王氏的祖先是太原人,家族很早就迁往外地。王公年轻时,当地人很轻视他,等到看了他做的事,都十分敬畏佩服。 B. 王公担任建安主簿时,他督缴赋税不逼迫贫苦百姓,建安人特别喜爱王公,有一次

宋史寇准传阅读答案

宋史寇准传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准与知院张逊数争事上前。他日,道逢狂人迎马呼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逊雅相善,逊嗾上其事。帝怒,罢知青州。真宗即位,尽以军事委准,准号令明肃,士卒喜悦。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上还行宫,留准居城上,使人视准何为。准方与杨亿饮博,歌谑欢呼。帝喜曰:“准如此,吾复何忧?”明年,罢为刑部尚书。三年,真宗得风疾,刘太后预政于内,准请间曰:“皇太子人所属望,愿陛下思宗庙之重,传以神器,择方正大臣为羽翼。丁谓、钱惟演,佞人也,不可以辅少主。”已而谋泄,罢为太子太傅,初,丁谓出准门至参政,事准甚谨。尝会食中书,羹污准须,谓起,徐拂之。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谓甚愧之,由是倾构日深。及准贬未几,谓亦南窜,道雷州,准遣人以一蒸羊逆境上。谓欲见准,准拒绝之。闻家僮谋欲报仇者,乃杜门使纵博,毋得出,伺谓行远,乃罢。 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炬烛。 在雷州逾年。卒,归葬西京。道出荆南公安,县人皆设祭哭于路,折竹植地,挂纸钱,逾月视之,枯竹尽生笋。众因为立庙,岁时享之。 注:匽,厕所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逊嗾上其事嗾:唆使 B 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薄:迫近 C 丁谓出准门至参政,事准甚谨谨:恭敬 D 及准贬未几,谓亦南窜窜:逃窜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寇准为人正直的一组是(A) (1)准方进取,可欺君邪(2)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3)准与知院张逊数争事上前(4)丁谓、钱惟演,佞人也,不可以辅少主(5)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6)准遣人以一蒸羊逆境上 A(1)(2)(4) B(1)(5)(6) C(2)(3)(6) D(3)(4)(5)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寇准才智过人,少年得志,十九岁就中了进士。虽功高名重,深得皇帝赏识和信任,但一生仕途坎坷,几起几落,屡遭贬谪。 B寇准招致丁谓加害,源起著名的溜须故事。但寇准却在丁谓落魄时给他送去蒸羊,并制止了想要报仇的家童 (娆雪+语文网) C寇准深得百姓爱戴,死后灵柩运往西京安葬,途径公安县时,百姓张挂纸钱,拦路哭祭。后来挂纸钱的枯竹都生出了竹笋 D寇准生活豪侈,常常大宴宾客,与宾客关上府门畅饮豪赌,甚至在军情紧张之际,依然纵酒痛饮,恣意欢谑。 7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 译文:_寇准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等事情解决后才退下,皇帝因此赞许他。 (2)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炬烛。 译文:_家中不曾点抽灯,即使是厨房厕所这样的地方,也一定点着蜡烛。

四年级阅读训练含答案完整版

四年级阅读训练含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告诉妈妈,我爱她 连续三个星期,约翰一直忙着拜访客户。母亲节快到了,过去他总要在这一天回到母亲身边,向她送上(衷心忠心)的祝福,但是今年他实在太累了。一天,他驱车路过一家花店时,心想:“给妈妈送上几枝玫瑰(guī gui)不就行了”他大步流星地走进那家小小的花店,只见一个小男孩问店主:“阿姨,6美元能买多少玫瑰”店主对他说:“玫瑰价格太高,不如买康乃馨。” □不□我就要玫瑰□他说□妈妈去年得了一场大病□我却没能在她床前尽孝□所以□我希望选个不同寻常的礼物□看来玫瑰最合适□因为那是她最喜欢的花□男孩态度坚决□ 店主抬眼瞧了一下约翰,继而无奈地摇摇头。可是,男孩的话打动了约翰心灵深处的某种东西。他看着店主,用口形默示他愿意替男孩付清玫瑰花的钱。这下店主放心了,她注视着男孩说:“得,你的6美元能买一打玫瑰。”男孩听罢高兴得差点跳起来。他接过玫瑰直奔(bèn bēn)店外,却不知道约翰为他垫付了35美元。看到男孩如愿以偿,约翰心里同样甜滋滋的。 约翰也在这家花店为妈妈订了鲜花,并再三嘱咐店主送花时务必附上一张纸条,告诉妈妈他是多么爱她。之后他乐呵呵地离开了花店。在距花店大约两个街区的地方,他遇到了红灯。这时,他看到男孩正沿着人行道向前疾走,最终跨过马路从两扇大门进了一座公园——不!突然,他意识到那不是公园,而是公墓。 约翰心血来潮□把车停在路边□开始步行顺着篱笆追赶男孩□他跟男孩只差30步□男孩在一座墓碑前停下□跪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把玫瑰花摆好□接着便抽泣不止□男孩边哭边说□妈妈呀□妈妈□,我真后悔□没告诉你我是怎样爱你□上帝啊□请你找到我妈妈□对她说我爱她□ 约翰转过身,泪水像涌泉一般流出眼眶。他返回汽车,快速赶回花店,告诉店主他将亲自把鲜花送给母亲。 1、划去括号中不恰当的字或音节。 2、在□中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如愿以偿: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 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繁昌县兴造记 曾巩 太宗二年,取宣之三县为太平州,而繁昌在籍中。繁昌者,故南陵地,唐昭宗始以为县。县百四十余年,无城垣而滨大江,常编竹为障以自固,岁辄更之,用材与力一取于民,出入无门关,宾至无舍馆。故世指繁昌为陋县,而仕者不肯来,行旅者不肯游,政事愈以疵,市区愈以索寞,为乡老吏民者羞且憾之。 事之穷必变,故今有能令出,因民之所欲为,悉破去竹障,而垣其故基,为门以通道往来,而屋以取固。即门之东北,构亭瞰江,以纳四方之宾客。既又自大其治所,为重门步廊。门之上为楼,敛敕书置其中。廊之两旁,为群吏之舍,视事之厅,便坐之斋,寝庐庖湢,各以序为。厅之东西隅,凡案牍簿书,室而藏之,于是乎在。自门至于寝庐,总为屋凡若干区。自计材至于用工,总为日凡二千三百九十六日而落成焉。夏希道太初,此令之姓名字也。庆历七年十月二十三日,此成之年月日也。 始繁昌为县,止三千户。九十年间,四圣之德泽,覆露生养,今几至万家。田利之入倍他壤有余,鱼、虾、竹、苇、柿、栗之货,足以自资,而无贫民。其江山又天下之胜处,可乐也。今复得能令,为树立如此,使得无岁费而有巨防,宾至不惟得以休,而耳目尚有以为之观。令居不惟得以安,而民吏之出入仰望者,益知尊且畏之。予知县之去陋名,而仕者争欲来,行旅者争欲游,昔之疵者日以减去,而索寞者日以富蕃。称其县之名,其必自此始。昔孟子讥子产惠而不知为政,呜呼,如夏令者,庶几所谓知为政者与!于是过子产矣。 凡县之得能令为难;幸而得能令,而兴事尤难;幸而事兴,而得后人不废坏之又难也。今繁昌民既幸得其所难得,而令又幸无不便己者,得卒兴其所尤难,皆可喜无憾也。惟其欲后人不废坏之,未可必得也。故属予记,其不特以著其成,其亦有以警也。某月日,南丰曾巩记。 (选自《曾巩集》,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事愈以疵疵:糟糕 B.而垣其故基垣:城墙 C.而令又幸无不便己者便:有利 D.其不特以著其成著:彰显 【答案】B

曾巩传节选文言文翻译

曾巩传节选文言文翻译 导语: 知道曾巩传节选文言文的翻译吗?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曾巩传节 选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宋史·曾巩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 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 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 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 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 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 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 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 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 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 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 寺, 僧利其富饶, 争欲为主守, 赇请公行。 巩俾其徒相推择, 识诸籍, 以次补之。 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 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 亳、 沧三州。 巩负才名, 欠外徙, 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 巩视之泊如也。 过阙, 神宗召见, 劳问甚宠, 遂留判三班院。 上疏议经费, 帝曰: “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 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 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 一时工作文词 者,鲜能过也。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 [注]①常平:官仓名。

文言文三篇

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登绍圣元年进士第,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移虔州教授。以尝言隆祜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注】。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旋追官勒停,会赦,任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日:“某事岂便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日:“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 右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又言:“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州教授。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祜学术,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破田畴,发墟墓,朴至,请罢之。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日:“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埃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朴尝自志其墓日:“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盖叙其平生云。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选自《宋史·李朴传》,有删改) 【注】鞫:审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B.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C.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D.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绍圣、熙宁、元丰、贞观、康熙。 B.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C.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如“位在廉颇之右”。官位前加“右”表示比加“左”地位高。 D.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事迹或悼念性的文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