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经历过的六次大的经济危机

世界历经历过的六次大的经济危机
世界历经历过的六次大的经济危机

世界历史上经历过的六次大的经济危机及1929—1933年世界性大危机的表现

第一部分:世界历史上六次经济危机

(一)1637年郁金香狂热

17世纪,曾经的欧洲金融中心、东方贸易霸主-荷兰,因一个小小的郁金香球茎竟然导致了其世界头号帝国的衰落。自1634年开始,郁金香已成为当时投机者猎取的对象,投机商大量囤积郁金香球茎以待价格上涨。在舆论鼓吹之下,人们对郁金香表现出一种病态的倾慕与热忱。

1636年,以往表面上看起来不值一钱的郁金香,竟然达到了与一辆马车、几匹马等值的地步。直至1637年,郁金香球茎的总涨幅已高达5900%!当有一天,一位外国水手将那朵球茎(一位船主花3000金币从交易所买来的)就着熏腓鱼象洋葱一样吞下肚去后,这个偶然事件引发了暴风雨的来临。一时间,郁金香成了烫手山芋,无人再敢接手。郁金香球茎的价格也一泻千里,暴跌不止。

现在大家都承认,这是现代金融史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投机泡沫。而该事件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在一个市场已经明显失灵的交换体系下,政府到底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角色?

(二)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闭的南海公司给整个伦敦金融业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然而人们的资金闲置、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为此南海公司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

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因为公众对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投资十分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三)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

(四)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首先是新闻舆论导向开始大量出现宣传新金融理念的文章。当时有一篇保罗的文章,题目是“我们银行系统的缺点和需要”,从此保罗成为美国倡导中央银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

此后不久,雅各布·希夫在纽约商会宣称:“除非我们拥有一个足以控制信用资源的中央银行,否则我们将经历一场前所未有而且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

(五)1929年大崩溃

根据美国1920年到1939年美国制造业指数阶段的变化分析,从1920年开始,美国制造业飞速发展了10年。制造业保持了超过6%的增长速度。就工业技术而言,当时美国石油和钢铁工业已经得到长足发展,而新兴技术引发的汽车、电气和飞机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投资用于新设备和新工厂的规模越来越庞大,1915年用于新设备和新工厂的投资约为6亿美元,而到了1918年,这一数字已到25亿美元,增长率超过300%!新工厂的建设和新设备的投入使用,为制造业的进一步加速发展打下了基础。但制造业发展过快、规模过大,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形成结构扭曲。整个宏观经济形成生产—消费相互强化的循环机制,同时也形成了过热状态,过度扩张虚拟经济,过于乐观看待股市,无意识当中进入一种疯狂状态,对经济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潜在危机因素已经浑然不觉。?

这时,美联储采取了过于严厉紧缩政策。1929年8月9日,美联储根据宏观经济过热情况,将利息提高到6%,将证券交易商的利率由5%提高到20%,使当时投机商们顷刻间陷入了资金短缺状态,只好逃出股市。

1929年10月24日,在历经10年的大牛市后,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股指从363最高点跌至1932年7月40.56点,才宣告见底,最大跌幅超过90%,直至20年后的50年代才恢复到原来高点。?

这次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在1929-1933年间下降30%,失业率从3%升至25%,达到5000万人,

数以千计的人跳楼自杀,8812家银行倒闭,上千亿美元财富付诸东流,生产停滞,百业凋零,经济危机加上大萧条时间持续长达10年之久。

(六)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上半年,美国股市继续上涨,市盈率到达23倍,而指数在6个月里上涨了30%,8月25日,道指达到了2722.42点。随后,因为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令人担心的消息开始充斥市场。包括贸易逆差、伊朗冲突和货币贬值。10月16日,市场急跌109点。10月19日,星期一,亚洲市场开盘即暴跌,而稍后开盘的的美股延续暴跌,道琼斯工商指数在一日之内跌掉了22.6%,标准普尔指数也下跌了20% 1987年10月19日被称为“黑色星期一”。这个股市大崩溃,至今仍让人余悸犹存,其震撼力量是难以估计的。

第二部分:1929—1933年世界性大危机的表现

以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对拉美地区的影响为例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对拉美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破坏性的影响至今令人记忆犹新,更深层次的影响也颇有启发之处。1929年经济危机对拉美地区的影响是由该地区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关系及其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影响反映在贸易和金融、经济形势、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模式等诸多方面。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统一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国际分工不断加强,拉美地区被纳入了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它向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各种农牧和矿业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形成了初级产品出口经济模式。在国际资本向拉美地区扩张的进程中,最典型的例子发生在墨西哥和阿根廷。19世纪下半叶,美国资本进军墨西哥,从事矿山开采,满足美国工业发展对原材料的需要;英国资本向阿根廷扩张,进入农牧业生产领域,满足本国对农牧产品的需求。为适应初级产品出口经济发展的需要,拉美国家的交通运输、轻纺、食品加工等工业部门也获得了相应发展。

与初级产品生产部门发展同步,拉美国家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也曰趋加强。20世纪20年代,在拉美地区特别是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三个主要国家,投资呈现巨大活力。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在美国和欧洲发行的债券。在1929年l0月华尔街股市危机爆发前,国际金融市场充斥大量拉美国家发行的债券。早在20世纪初,很多拉美国家便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行证券和债券,投资土地开发,从事港口、铁路运输建设和电力生产。这些国家积累了大量的债务,债务人和债权人都相信,出口将会稳定增长,能

够保证偿还债务利息。有人把这种初级产品出口经济模式称为“飞地经济模式”,出口经济一支独秀,脱离于本国广大落后地区,与外部国际市场保持着紧密的依赖关系。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拉美国家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空前加强。这种经济联系和依赖性成为1929年经济危机冲击拉美地区的传导机制。

首先是贸易危机。1929~1933年,世界出口量减少了25%,出15价格总水平下降了30%,从而使世界贸易总额的下降幅度超过50%。作为危机源头的美国需求和个人消费下降,生产过剩,投资锐减,进口能力严重萎缩,大幅度减少了初级产品,特别是从墨西哥、智利、玻利维亚等国的农产品和矿产品的进口。1929—1932年,由于贸易需求锐减和出口产品价格猛跌,拉美国家的出口额下降了65%。对外依存度越高的国家受贸易危机的影响越重,同l925—1929年相比,1930~1934年智利进出口分别下降了48%和33%,这两项比重均大大高于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当时拉丁美洲是不发达地区中与国际分工体系联系最紧密的地区,所有现代化部门都与外贸有关,经济危机通过贸易蔓延到各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

其次是信贷与债务危机。大量国际资本由包括拉美在内的不发达地区流回母国,造成这些地区投资和贸易信贷严重紧缺。1929~1930年,英国、美国和法国的长期和短期的资本输出每年平均达33亿美元,1931—1932年,每年平均净输入资本减少为16亿美元。英国用国外获得的资本收入支付进口的比重由1925—1929年的22%上升到1930—1934年的37%。

1929年10月纽约股市危机爆发后,拉美国家承受极大的信贷和债务压力,国际金融市场完全关闭,贸易失去信贷陷于瘫痪,由于不能获得外

部贷款继续支付拖欠列强的债务,很多拉美国家失去偿债能力。玻利维亚于1931年宣布停止支付债务,后来受到其他国家的效仿。1935年完全或部分停止支付外债的拉美国家达到14个。金融信贷关系的断裂使拉美国家付出沉重代价。他们长期被排斥在国际金融市场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美国家仍然难以获得国际融资,资金主要来源是外国直接投资,这些投资集中于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如交通运输、企业建筑等。直到20世纪中叶,通过债务重新安排和减免,拉美国家才得以回归国际金融信贷市场。

另外是经济模式危机。就拉美主要国家而言,初级产品出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几十年间,墨西哥为1910年前的近40年间,阿根廷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40多年间。在经过几十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之后,初级产品出口经济模式的局限性和脆弱性日益暴露出来。初级产品生产技术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难以提高,生产受到封建大庄园制的严重限制,为初级产品出口经济服务的轻纺和食品加工等工业部门的发展缺乏技术、资金和市场,不仅受到初级产品出口经济的挤压,而且受到同类进口产品的竞争。初级产品出口经济模式的危机实质上反映的是本国工业经济需求与外国资本把持的初级产品经济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拉美国家曾一度失去欧洲出口市场以及工业消费品和新兴工业部门所需的机械设备和技术的进口市场。1929年经济危机及其后的大萧条则更加充分暴露出初级产品经济模式的脆弱性和内在危机。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发源于美国,欧洲国家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而不发达国家次之。但是与亚洲国家相比较,拉美国家受到的影响还是强烈的。以1929年为基数100,1932年主要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系数为82.3,

亚洲为103.2,拉美国家为90.3。在拉美地区,几个主要大国因涉足世界市场较深,经济受到的影响更大。1929—1933年,墨西哥国民生产总值年均下降2.7%。1930—1934年,阿根廷国内生产总值年均下降0.5%。

大萧条在为拉美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机遇。初级产品国际需求的严重萎缩、国际市场的四分五裂、国际支付体系的破裂、保护主义壁垒高筑、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性收缩等,为拉美国家经济模式的转型提供了客观条件。初级产品出口经济发展比较充分的国家进入经济模式转型阶段,即由初级产品出口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由国际市场转向国内市场,由侧重出口转向替代进口。正如一些历史学家所认为的,“从拉美最传统的经济史的角度看,1930年是本地区工业化的一种功能性标志。人们甚至谈论危机前和危机后:此前,占优势的是出口经济;此后,标志性的是工业化和国内市场的扩张……”。巴西着名经济学家富尔塔多教授认为,大萧条是拉美替代工业化进程的起点。“就工业化进程的性质来说,1929年的危机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界线。到那时为止,工业部门的发展是出口扩大的反映;而从那时起,工业化主要是由出口部门的衰退或增长不足而引起的结构问题诱发的”。从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看,拉美国家实行的经济转型实际上是世界经济体系演变的组成部分,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在卷人世界市场后受资本全球扩张拉动的结果。它是在大萧条条件下启动和发展的,带有外部强力作用的印记。

由于本身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环境的不同,拉美国家工业部门在危机中的境遇与主要发达国家明显不同。在欧洲和美国,工业是受经济危机影响最主要的部门。1929—1938年,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工业生产分别

下降了44.7%、40.8%、25.6%和11.O%。但在拉美地区却恰恰相反,很多国家的工业部门是整个经济中状况最好、最有活力、主导经济恢复的部门。究其原因,依附论的代表人物安德烈.冈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甚至认为,“与古典派主张相反,在中心受到削弱和无能力维持其殖民统治时,外围实施了工业化和实现了增长”。虽然这种论断有值得商榷之处,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拉美国家工业部门当时所处的状况。

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拉美国家最初模仿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与初级产品经济模式相适应的古典主义经济政策,放任市场自由、紧缩财政、平衡预算、降低税收、恢复金本位制、降低关税。但是情况更加糟糕。外部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兴起。美国于1930年6月实施《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把关税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法国于1931年5月实施进口配额制,涉及产品多达三千多种。1932年英国提高进口关税,并与英联邦国家决定实施“帝国优惠制”,英联邦地区的商品根据配额进入英国但不附加关税,英国工业品出口这些地区享受优惠待遇。由此形成了美国、法国和英国领军的贸易和货币集团。拉美国家也被迫进行政策调整,实行货币贬值和进口控制,提高关税,保护和发展本国工业,用本国生产的最终消费品替代进口产品。墨西哥于1930年提高进口关税25%,1931年和1932年两次实行货币贬值,贬值幅度累计达50%。在这一时期,阿根廷除了提高关税和实行货币贬值外,还采取促出口、限进口的双重汇率制。这些反危机措施具有明显的“内向增长”政策导向,在当时的条件下却颇有成效。很多国家还采取了其他措施,如管制外汇,发放国家补贴,提供低息贷款,将外国企业收归国有,实行公私混合经济,鼓励多种经济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措施日臻成熟,逐步

形成系统的工业化主张和政策实践,为40年代广泛实施的替代进口工业化模式奠定了基础。

大萧条还对拉美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产生深层次影响。1934年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拉美国家也效仿了同类做法,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积极发挥作用,广泛参与经济管理,制定和实施长远发展规划,施加强有力的经济监控,采取经济刺激措施。玻利维亚和墨西哥于1937年和1938年先后实行石油国有化政策,集中反映了后来通过国家干预实行替代进口工业化规划的主导性战略方针和思路。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经济恢复十分困难和缓慢。1938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仍然低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甚至有人认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才依靠军工生产从经济大萧条中恢复元气。拉美国家则明显不同,他们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当危机逐步演变为大萧条时,拉美国家大多已开始经济恢复和隐步增长阶段。1935~1939年,阿根廷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3.3%,1940~1944年为3.8%。从国内生产总值的扩张规模来看,拉美国家的表现都是值得肯定的:以1929年为基数100,1938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106.O%,亚洲地区为108.3%,而拉美地区却高达 125.9%。拉美国家能够先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恢复经济,经济扩张规模甚至大于受危机影响程度轻于自己的亚洲地区,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拉美国家受到的冲击主要集中在贸易和信贷领域,他们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受到结构性和体制性重创。工业虽然受到资金、技术和市场不足的影响,但是却没有遭受结构性的破坏,外部竞争的削弱反而为新生工业部门加速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巴西钢铁、水泥和

轻纺等工业部门的长足发展堪际有力佐证。1929—1939年,巴西的铣铁产量由2.1万吨猛增到的16.0万吨,钢产量由0.95万吨提高到11.4万吨。水泥生产由1926年的1.3万吨增加到1939年的70.0万吨。其二,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体制调整基本上顺应了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经济体系的调整和重建进程。正如一些历史学家所说,拉美地区“在一场危机之后产生了导向工业发展的进程。华尔街大萧条与拉美地区资本主义的崛起相吻合”。①

1929年经济危机对拉美国家的社会和政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经济危机加剧了失业和贫困等社会问题。政治和社会矛盾激化,各种政治力量,包括左翼社会主义和右翼法西斯主义力量对垒分明,斗争激烈。在探索克服危机和大萧条出路的过程中,民族民主力量日益壮大,在很多国家成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主导力量,迎来了40、50年代拉美地区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的高潮。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资料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 1637年郁金香狂热 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还在地里生长时,价格就已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一棵郁金香可能是20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这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经济事件。 1720年南海泡沫 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使得私人资本集聚,社会储蓄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当时,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1720年,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股票供不应求,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后来《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通过,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1837年经济大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1929年股市大崩溃 1922年—1929年,美国空前的繁荣和巨额报酬让不少美国人卷入到华尔街狂热的投机活动中,股票市场急剧升温,最终导致股灾,引发全球经济大萧条。 1970滞涨 1973年,由石油危机造成的供给冲击导致美国出现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就了华尔街的大崩溃。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0%,这是华尔街有史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至1995年,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受其影响,不仅拉美股市暴跌,也让欧洲股市指数、远东指数及世界股市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这使得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源起美国“零首付”的买房政策,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美国次贷风暴掀起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美国金融体系摇摇欲坠,世界经济面临巨大压力,至今仍是国际关注热点。 2012.05.24 发生来源 次级房屋信贷危机 2007年的事件 2007年8月9日-爆发流动性危机 2007年10月9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创历史新高14,164点 2008年的事件 2008年环球股灾 贝尔斯登被接管 美联储接管房利美和房贷美 2008年9月流动性危机 美国国际集团陷入财困

关于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b15140134.html, 关于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探讨 作者:伯娜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7期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各国学者对经济危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通过马克思的视角再次对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原因进行探讨,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仍然是我们今天正确认识这场危机的指针。 关键词:次贷危机;信用过剩;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中图分类号:F01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001-03 对于2007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国内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旨在利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来剖析当前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揭示其实质,为世界各国更好地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决策思考。 一、从主流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危机爆发的原因 1.美国次级贷款本身的缺陷。次级贷款是美国住房贷款的一种,是针对那些信用等级或收入较低、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的客户所提供的一种贷款,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只是利息会不断提高。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次级贷款的先天不足。首先,它的发放对象是那些信用等级较低和收入较低的借款人,是借款机构在还款来源上无法确认;其次,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极大刺激了贷款购房的需求,形成市场需求的假象,从而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最后,贷款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的爆发也就成了必然。 2.过度的金融创新。人类从创造外汇期货这个金融衍生品以来,从未放弃过金融创新,而美国更是全球金融创新的领头羊。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衍生品的杠杆作用为投资者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成倍地放大了风险。以此次经济危机为例,就引起此次危机的美国次级贷款数量而言,是不足以引发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而次贷危机之所以变成了金融危机,最直接的因素是美国的依托次贷产品的金融衍生品的数量远远大于次级贷款本身,并在华尔街的包装下,一层层地卖给了各种金融机构,从而加快了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的演变,也加速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 3.政府的越位及缺位。政府的越位主要表现为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中政府的过度干预表现在:第一,次贷是美国证券交易会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产物;第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解读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崛起重点

[收稿日期]2010-01-25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解读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崛起 贾 晶 (新疆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摘要]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有市场经济就会不时地爆发经济危机。它源于生产的社会性与私人占有的矛 盾,但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不断追求扩张的产物。所以,研究经济危机离不开制度分析。从制度视角解读经济危机,可以发现,经济危机虽然是伴随大国崛起的危难,但制度创新却可以使大国迎难而上,转危为机,抓住机遇而崛起。我国应从制度创新入手,让利于民;创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缓解各种社会矛盾;强化政府干预,纠正市场失灵;加强国际合作。从而不仅化解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而且还在后经济危机时期能够快速发展。 [关键词]经济危机;制度创新;中国崛起[中图分类号]F640 [文献标识码]B 第2010年第3期(总第346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3,2010Total No.346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003-0003-02从美国的次债危机发展成美国的经济危机,然后蔓延成欧美乃至全球的经济危机。现在,危机早就进一步深化和蔓延,经济危机已经延伸到实体经济领域,全球经济的冬天已经来临了。而此次发生在全球经济 “心脏”部位的经济危机将可能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自1825年英国发生经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在繁荣与萧条中交替运行,经济危机理论历经100多年的历史演变,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笔者通过对经济危机与制度创新、大国崛起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试图从制度视角解读经济危机,并为通过制度创新应对经济危机,促进中国崛起,转“危”为“机”提供思路。 一、经济危机的制度分析 (一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危机 在制度经济学看来,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无效率的制度则抑制乃至阻碍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危机就可以看作是无效率的制度抑制乃至阻碍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经济制度变迁中的突变。试分析如下: 1.经济危机只有在市场经济制度中才会产生。如果经济自给自足,生产与消费直接结合,就不可能形成生产过剩或不足的危机。经济危机的形成是由于市场经济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生产与消费日益脱离,各种矛盾累积集中爆发的结果。 2.经济危机总是与一定的经济制度紧密相联。人们的经济活动离不开经济制度。集中的工业化生产促进了市场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使相关的商品交易制度、银行信贷制度、劳动社会保障制度、国际贸易制度等形成并发生变化。如果出现经济结构失衡,就可能诱发经济危机。 3.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制度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世界上的近代的几次大些经济危机有

世界上的近代的几次大些经济危机有: 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代表国家是英法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1973—1975年的石油危机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2008年次贷危机。 背景::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代表国家是英法等欧美资本主义 国家。 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的经济滞涨。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导致经济迅速过热发展,产品生产出来,但消费能力未能跟上,导致国家赤字上升,经济发展缓慢甚 至停止发展。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代表为金融业,范围波及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东 南亚诸国等。其问题出自于2方面:1方面是因为东南亚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引来 过多国际热钱,由于这些国家过分依赖这些热钱而且没有对应能力,在经济出现 问题时候,这些热钱迅速撤离,导致经济迅速崩塌。而另一个则是国际金融炒家 恶意炒卖货币,人为搞乱汇率,导致这些国家货币迅速贬值,引起世界范围内的 货币抛售,导致这些国家经济受损。除了中国香港外,其余地方均受到严重影响, 其中以韩国,泰国最为严重,甚至达到其货币几成废纸的地步。 2008~2009年次贷危机:不用多说,现在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还在延续。 对于国外,这个次实在太大,我就找了一些在危机发生时期的主要国家的一些经济指标进行 了统计分析,因为有些资料实在是太难找。 1.当时的美国GNP,由危机前的1044亿美元降至1933年的745亿美元,由于当时罗斯福新政,在1933年以后又增加至2049亿美元。 2.美国失业人数从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失业率猛的上升1000%不止。但是危机过后失业人数较少至800万。 3.在危机前夕美国规定公司税一律是13.75%但是危机过后规定,5万元以下为12%,

【必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模试卷(带答案)(3)

一、选择题 1.1931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建议,说要开辟- -条新路、一条宽阔的公路……这类想法是非常正确的……现在人们靠救济度日,无事可做,生活郁闷,是不是让他们继续处于这样的生活呢?当然不是。”下列举措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 A.兴建公共设施,实行“以工代赈”B.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C.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与救济机构 2.20世纪20年代,美国由于盛行一种思潮,引发了历时三年半经济大危机。这种思潮是A.国家干预B.自由放任C.垄断经济D.例行节俭 3.二战后期,1943年5月,北非战事结束。9月,轴心国集团开始解体的事件是 A.日本宣布投降B.意大利宣布投降 C.德国宣布投降D.第二战场开辟 4.“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增长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该材料显示了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 A.爆发原因B.突出特征C.严重后果D.重大影响 5.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正义的力量团结在一起,在最黑暗的岁月里守望相助、共同战斗,最终挫败了法西斯势力,以上评述的是二战 A.全面爆发的背景B.艰辛的抗争历程 C.胜利的主要原因D.深远的历史影响 6.“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个喷嚏,这个喷嚏迅速蔓延全球,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美国医治“感冒”的有效药方是() A.国家干预经济 B.建立法西斯专政 C.兴建公共工程 D.实行计划经济 7.下表中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是() A.A B.B C.C D.D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 摘要:从全球化经济层面看,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传统的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复归。这次经济危机不能简单地看成美国经济的危机及其扩散效应,它是全球化经济的总危机。美国人过度消费、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不力只是这次危机的技术性原因,从根本上看,这次危机是全球化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国际资本的逐利本性、全球化经济的无序竞争和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的缺失是其深层根源。因此,它首先是实体经济的危机。无论美国经济短期内能否实现稳定,如果没有新的技术革命或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水平的提高,全球经济将长期陷于低迷。 关键词:全球化经济国际分工经济危机技术创新福利制度 从2006年开始,美国的次贷问题逐步显现,2007年8月这场危机全面爆发。危机爆发前后,其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潜在影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由30个发达国家组成的OECD曾经预言,美国经济因次贷危机难以避免下滑,但欧洲将接过美国的接力棒,推动OECD各国的经济增长。这种展望认为美国的次贷危机可以与整个世界经济的走势相分离。然而,经过2年多的治理,美国次贷危机不仅没有痊愈,反而引起更猛烈的次级债务危机和全面的金融危机,并引起实体经济的收缩。与此同时,这场危机逐步向世界各国扩散,发

展成为一场全面而深刻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样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根源在哪里?其演变趋势如何?下面,先从经济全球化视角分析。 作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收入分配完全由市场决定,并且,在资本主义早期,劳动力供给往往大于需求,处于过剩状态。因此,劳动力价格即工资一般被压缩到仅仅维持生存的水平,甚至达不到劳动力价值的水平,其收入无法维持正常的城市生活需要,即城市中生存最基本的居住、就医、就学的需要。而另一方面,资本却能在几乎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低消费、高积累、高投资和工业生产的外延扩张是这一生产模式的基本特征。由于消费压抑和强烈的投资冲动,消费需求的增长总是要大幅度慢于生产能力的增长,生产的快速扩张和消费力的相对缩小便构成最基本的矛盾。但是,在存在经济扩张空间的情况下,这一潜在矛盾不会成为现实,投资需求会弥补消费需求的不足。相反地,由于高积累、高投资,通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快速外延扩张或外延扩张与产业升级相结合,能够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并把越来越广的领域卷入这一生产方式中。因此,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具有历史合理性,它为一种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提供了强大动力。 就我们这个时代的全球化经济而言,由于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化经济层面的一定程度的复归,这一生产方式内在的基本矛盾必然在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特征方面得到体现,这必然也会影响到该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全球化经济中的表现形式。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某些国家的信用制度和虚拟经济也已经发展到无以复加的水

两次经济危机的异同

两次经济危机的异同 从背景上看: (一)两次危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过的最全面、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是一片繁荣景象,1923--1930年间纽约股票交易所成交额翻了4倍,1925--1929年间股价翻了近3倍。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方面,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源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在低利率的条件下美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扩大,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贷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为危机埋下了隐患。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又开始连续17次加息,利率的大幅度提高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大量偿还不起贷款的人出现,房贷公司遭受沉重打击。随后引发一系列金融事件,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二)两次危机背景的相似之处 虽然两次危机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但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一是在两次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都处于繁荣的状态中,经济表面呈现出投资增加、生产扩大、股价上涨的局面。二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都存在着经济比例失衡、贫富差距拉大、股市充斥大量泡沫等问题,这些矛盾的积聚,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都采取了扩张性经济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化发展,助长了危机的发生。 从原因上看: (一)两次危机产生的原因不同 29年大萧条,主要是产品过剩造成的。最早解释到这一点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他认为市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因而提出由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策略来刺激需求,从而带旺经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佛利民则认为是当时美国政府在大萧条前对经济做了很多管制所致,尤其是对银行的管制,使银行无法对货币需求做出反应,在

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

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 187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导源于5月9日维也纳的债券交易,24小时内股票贬值了几亿盾;接踵而至的,是信用全面瘫痪和有价证券交易中止。维也纳的交易所危机很快蔓延到欧洲的其他交易所。由欧洲各国停止对美国的资本输出,导致美国纽约银行不再对铁路公司和工业界拨款,于是在9月18日,随着拥有北太平洋铁路大量债券的泽依-库克金融公司宣告破产,一场影响深远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终于全面爆发。受这次危机打击或影响的国家,除了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奥匈帝国外,还有俄国、意大利、荷兰、瑞典、比利时以及日本、阿根廷、印度等非西方国家。自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每隔一段时间就爆发一次危机。但与以往各次危机比较,1873年的危机“就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的强烈程度来说”,却是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所经历过的危机中“最大的一次”。 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展开,逐渐显现出与以往5次危机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首先是危机的策源地和“震中”完全从英国移向美国。英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源地,而且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处于世界经济的顶端或“中心”地位。因此,马克思始终强调《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矛盾运动规律的分析,“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 [4]但是,1873年的危机却始自美国,而作为老牌资本主义的英国,迟至5年后才进入危机阶段。在1879年4月10日给尼?弗?丹尼尔逊的信中,马克思指出这次危机“在很多方面都和以往的现象不同”,特别是在英国发生危机之前,美国、南美洲、德国和奥地利等地“就出现这样严重的、几乎持续五年之久的危机,还是从来没有过的事”。(34.345) 其次,重工业既是危机中遭受打击的主要部门,也是危机过后经济高涨的基础。以往危机过程中,遭受重创的主要是轻工业。例如在英国,棉纺织业曾经是前4次危机的主要发源地和部门。1873年危机虽然最初表现为交易所混乱和信用危机,但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过剩却主要发生在重工业领域。无论是最先爆发危机的美国和德国,还是后来的英国,重工业在这一次经济周期的高涨和危机阶段都处于中心地位。危机期间,美国纺织业的生产只缩减了18-20%;德国1875年的棉花消费量下降了10%,1876年情况又趋于好转,各棉纺织厂消费的棉花甚至高于危机前的繁荣时期;英国的棉纺织业在1873、1874年仍在继续发展,生产量和出口量都没有下降。 第三,这次危机包括农业部门和部分非西方国家在内,从而真正具有世界性质。如果从“普遍”性生产过剩角度衡量,1825年、1837年的危机虽然在国际范围产生影响,但还都属于英国性质的危机。随着美国、法国等其他国家资本主义及其工厂制度的发展,1847年的危机开始具有国际根源。而1857年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不仅像1847年那样具有国际性,而且开始表现出世界性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1847年后西方国家工业化与世界市场迅速发展的一个结果。英、法、美、德四国当时占有世界工厂工业的4/5左右。然而在“世界性”方面,1873年危机才是真正当之无愧的。一是涉及到西方主要工业国家以及部分非西方

九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大危机》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大危机》知识点整理九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大危机》知识点整理 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何特点?有何影响?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特点:(1) 涉及范围特别广。(2) 持续时间特别长。(3) 破坏性特别大。影响:(1)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大量企业破产,工人大批失业,小农破产,无业人口颠沛流离。(2) 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 2、罗斯福新政有何作用?如何正确评价美国罗斯福新政? 作用:(1) 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2)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3)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4)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评价:(1)肯定方面:“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度过了危机。(2) 局限方面:但是“新政”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它不能从根本上

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做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作用? 借鉴作用:(1) 面对社会危机,决策者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走极端,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 工业方面加强国企改革,合理调整产业结构。(3) 农业方面关注“三农”问题,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如提高农产品价格等,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4)新建许多社会公共工程,解决好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减少失业队伍。() 改革也是生产力,任何国家和制度要向前发展,必须根据国情进行改革,只有改革才有生命力。等等。 4、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中国有何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日本为了转嫁经危机的严重后果,1931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军部法西斯势力上台后,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给中国人民带了深重的灾难。 、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相同点:①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②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③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④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

谈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时中国的边缘地位(1)

谈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边缘地位的理解 【本文摘要】在三十年代,世界各国都忙于为解脱经济危机而奔忙,但是在世界另一个角落的中国却安然无恙,这显得中国好像风景这边独好,但是中国是面临危险的,那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众联教育下面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谈到20世纪30年代,我们不能不提到经济危机,1929-1933年,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寻求危机的出路,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或者是军国主义道路,或者是进行平稳的改革,而当时的中国,却四平八稳,没有大的波动。今天众联教育就和大家一起探讨。 为什么中国在世纪经济舞台上无足轻重,却安然渡过了这场全球性的经济萧条的灾难呢?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做为一个以白银为法币的国家,中国起初没有受到工业国家间的影响,那当时中国是一个什么情况呢?中国其实在在美英等国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一如既往的坚持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外贸量在1929-1930年间保持稳定,在1930-1931年间,出现了20%的增长,并且1929年由于新的海关税则的出台,使中国的海关税收增长了一倍,此外,1930年后由于政府用黄金替代白银征收进口税,这样,就使政府从国际市场银价波动中解救出来,减少了中国的贸易逆差,并使中国以外国的投资者更有吸引力。于是就出现了相对的稳定感。 对于欧洲列强来说,1925年的洛迦诺公约维持了各国的相对稳定,但是,在德国和日本,对于战后的国际合作体系出现了不信任的因素,也就是说国内出现了改革派,也就是说如在德国,1919年的凡尔赛公约,德国人不满,强烈要求修约,这部人叫改革派,而日本在中国发展有欣欣向荣之感时,日本觉得,应该把国家的发展和某种程度的控制中国联系在一起,这一过程出现于19世纪末,日本的几代人都认为这种控制是必要的。一方面他们认为中国是他们潜在的敌人,另一方面,在地理和经济考虑,反映了一个缺乏自然资源和完全依赖货物的主要供应者,同时做为日本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市场他有必要控制。第三个因到是日本人认为在心理上和文化上,作为一个成功的改革者有义务也有必要来领导其邻国,特别是中国,来走向相似的道路。最后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因素,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国内的与国外的事务,强硬的外交政策只不过是国内政治的反映。 当此之时,中国在加大力度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在东北也是如此,于是中日在满洲的冲突就成了一场恢复并维护国家主权的农业为主的社会之间的力量的抗衡。 好了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吧,也就是说在30年代初的中国,形势比欧洲要好,在外国资本主义疲于应付之时,中国的经济得到发展,而政治上也保持了相对稳定,但是一场危机就要到来了。众联教育与大家一起重温历史。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经济危机有哪些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经济危机有哪些? 每一个朝代的崩溃,必然带来的是经济的紊乱。基本上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过经济混乱的危机时刻,下面具体我整理了最有代表性的古代的三个朝代不同时期的经济危机进行概述。知道这些对你们解答论述问题很关键! 一、三国:中国古代最严重的货币危机1、董卓时期 汉末桓、灵帝时买官鬻爵,钱货流通混乱不堪。董卓执政时,不仅抢掠皇室珠宝、百姓财物,而且为了迅速敛财聚物,干脆废掉了以前汉武帝时的五铢钱原形,并捣毁秦时国家贮藏的十二铜人,用于铸造小钱。小钱直径1.2~1.5厘米,重0.5~1克,同样也刻有“五铢”字样,后人因为它字体模糊,嘲笑这种钱为无文钱。 据《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记载:“又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收洛阳及长安铜人、钟虚、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故货贱物贵,谷石数万。又钱无轮郭文章,不便人用。” 物价飞涨,谷一斛数十万,很多百姓一生积蓄不够买一石粮食,只得易子而食,情状惨不忍睹。 2、曹丕时期 曹操担任丞相时,为了平抑物价,重新起用了足值的五铢钱,并广开屯田,建设水利,恢复了稳定局面。 曹丕登基后,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但他大刀阔斧的金融改革。 黄初二年(221),曹丕以谷贵罢五铢钱。以谷、帛为“货币”,这种复古的“货币”让百姓一时无所适从,于是奸商们开始用水泡谷增加谷重,用薄帛来替代指定帛,骗取中间利差,市场混乱不堪,交易全是坑蒙拐骗。尽管朝廷的奖励、粮饷还是谷、帛,但是老百姓干脆不用这种特殊的货币,直接回去原始社会那种以几只羊兑换几头牛的等价交换的日子。 3、东吴时期 在嘉禾五年(236年),孙权强制流通了“大泉五百”,即一枚新货币值五百枚五铢钱。据《通典食货志》记载,孙权所铸的大泉五百,直径约3厘米,重约7.8克,而随后,孙权觉得这种货币面值还是太小,在赤乌元年(238年),相继发行了大泉一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货币,据《通典》记载,大泉一千,直径约3.2厘米,重约10.4克。即实际上只等于3.2个五铢钱的大泉一千,被强制实行兑换1000个五铢钱。 赤乌九年(246年),孙权府库充盈,钱财丰厚。百姓却抵挡不住这样的剥削,无以存活,暴动不断。糟糕的货币政策、连年的征伐使得吴国国库枯竭,而且由于蜀吴相通,两个通货膨胀国家争相把贬值货币作为经济战的手段,争贬币值以防本国货币大量流失。(看那时候就有货币战争了)在铜本位的经济体制中,一枚当十重量的铜币被铸作当五千面值的大泉,最后吞食恶果的必然是自己,人民苦不堪言。这也是最终被魏国吞并的一部分原因吧。 二、王莽新朝:货币改革导致危机而亡国1、第一次币制改革 “届摄二年,王莽加铸错刀、契刀、大钱等三种钱币,规定错刀一值5000,契刀一值500,大钱一值50,与原有的五铢钱共为四品,同时流通。” 一枚契刀五百重约16-17克,币值折合五铢钱500枚,五铢钱等于贬值1/120。一刀平五千俗称“金错刀”,含嵌在阴刻一刀钱文内黄金,币重29克,却值五铢钱5000枚,五铢钱等于贬值1/710,传说中莽币甚至还有国宝金匮直万,币值虚高令人咋舌。王莽以惊人的低成本掠夺人民巨额财富。 2、第二次币制改革 “始建国元年,王莽废错刀、契刀与五殊钱,另作小钱,与大钱1值50者并行,并且颁令禁挟铜炭,以防盗铸。” 3、第三次币制改革 “始建国二年,王莽改作金、银、龟、贝、钱、布,名曰宝货,凡五物(钱、布皆用铜,共为一物)、六名、二十八品。” 人民对王莽钱币毫无信任,都私用五铢钱,王莽又严加禁止,人民反抗不已。王莽迫于民愤,暂废龟、贝等物,只行大、小钱,同时加重盗铸的禁令,一家铸钱,五家连坐,没入为奴婢。 他滥行五家连坐的盗铸法,恢复了残酷的收孥相坐律。犯法的人没为官奴婢,铁索系颈,传诣钟官,以十万数。到达钟官以后,还要易其夫妇,以至愁昔死者十之六七。这项法令增加了汉末以来奴隶问题的严重性,使人民受苦最深,人民的愤恨最大。 4、第四次币制改革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4课《经济大危机》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和表现

考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和表现 易错微析 当资本主义国家受到经济危机打击时,苏联的经济发展很快。 例题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包括() ①涉及范围特别广②持续时间特别长 ③首先在美国爆发④破坏性特别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有: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故选D。 例题2列表分析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观察下列,导致期中经济数据发生剧烈变化的原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 B.军备竞赛的影响

C.严重的经济危机的打击 D.十月革命的冲击 答案:C 解析:1929-1933年,失业人数、国民生产总值发生剧烈变化的原因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答案C。 1. 1933年与1922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贸易总额缩减2/3,这说明了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A.破坏性特别大 B.传播特别快 C.矛盾特别尖锐 D.持续时间特别长 2.阅读下表:1929~1933 年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下降情况表 从表中最能反映出此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A.首先爆发于美国 B.范围特别广 C.持续时间特别长 D.激化了阶级矛盾 3.分析以下世界经济危机情况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持续时间比较长 B.物价上涨比较快 C.涉及范围特别广 D.破坏程度特别高 4.下图中,某条折线反映了苏联工业生产指数变化的趋势,这条折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A解析:“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贸易总额缩减2/3”,这说明了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破坏性特别大,答案A。 2.B解析:表格中,1929~1933 年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都下降,反映出此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范围特别广,答案B。 3.B解析:“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等部门的危机”表明涉及范围特别广;“1933年与1929年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下降37.2%,贸易总额缩减2/3”表明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程度特别高。没有反映出物价上涨比较快,故选B。 4.D解析:1929年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美、英、法的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工业生产都下降,苏联1928年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工业开始快速发展。图示中①、②、③都下降,④上升,故选D。

如何理解目前世界经济危机

如何理解目前世界经济危机 文章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db15140134.html,/ 目前世界经济危机表面上与上世纪30年代危机很相似,但是事实上两者有很大不同,上世纪世界经济危机主要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所以解决方法是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目前美国和西方国家面临的是生产不足,消费过剩的危机,中国面临的是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危机,危机的根源不同,所以解决的方法自然也是不同的。紧缩还是增长?这是目前深陷经济困境中各国面临的选择,那么应该如何选择呢?关键在于理解危机的根源。 现代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但是目前美国和西方国家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消费过剩,生产不足,因为生产不足,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中产阶级贫困化,政府陷入主权债务危机,高福利政策难以为继。那么为何美国和西方国家会出现生产不足,消费过剩呢?其原因在于本国制造业的转移和外包,那么为何会出现制造业的转移和外包呢?原因在于成本与税率过高,抑制了投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货币工资收入上的差异已成为重要的比较优势,哪里单位劳动力成本低,企业家就会到哪里投资,现代大规模生产过程能够以相等的效率在世界各地实现,那么资本投资将永远寻求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国家,因为那样才能达到利润的最大化。美国和西方因为高工资,以及国内市场的饱和,利润空间的稀薄,导致本国公司将加工和制造迁移到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进行生产加工,然后再将产品通过廉价的现代化运输工具返销到国内和世界其它地方,这样显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制造业的转移首先导致美国和西方国家大批工厂的倒闭和萎缩,许多公司在本土只保存总部和研发中心,其次,导致失业率的剧增,中产阶级每况愈下,其三,进口大于出口,成为纯粹的消费大国,只消费,不生产,只进口,不出口,因为美国和西方国家自己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少,除了农产品和别国无法加工生产的高科技产品,消费越来越依赖于进口。显然在这里生产与消费的自然关系发生了脱离,消费不再拉动本国的生产,而是推动中国与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所以从这一角度讲,是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消费推动了中国和新兴经济体经济的发展。其四,贸易赤字急剧上升,美国2010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49789亿美元,其中对中国贸易赤字扩大到207亿美元,中国事实上成了美国的工厂,为美国打工。最后,美国和西方国家陷入债务危机,并且无力自拔。 那么针对生产不足,消费过剩,应该选择怎样的对策呢?显然只能选择紧缩政策,即减税,降低工资成本,消减高福利,以求拉动国内投资,制造业的回流,增加就业,推动出口,赚钱还债,同时寻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再造工业化,重振雄风,事实上美国和西方国家并不缺乏创新与消费,它们依然是世界上富裕的国家,完全有能力度过危机。但是问题是美国和西方国家民众过惯了高工资高福利的生活,他们不愿牺牲自己的利益换取经济的复苏,他们更愿意政府选择增长政策,即扩大开支来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增长而不是紧缩来推动增长。那么如何扩大开支呢?无非继续借钱或者拿富人开刀,增加富人的税收,显然选择增长不能解决成本竞争力的问题,而且会导致进一步的产业转移和富人出逃,以及债务危机的进一步恶化。选择紧缩还是增长?向右还是向左?依然处于两难的选择中。

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探讨

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探讨 摘要: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失衡有相当大的联系。在当今,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影响看似已经过去了,人们开始讨论金融危机后的 经济市场新秩序,但世界经济危机仍然给我们留下了难以摆脱的负面影响。而在 这影响下,我国经济应如何来进行应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笔者探讨 了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失衡;世界经济危机;应对策略 世界经济在几十年内的发展过程后,正经历着一次大的波浪式调整。国外的 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都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外大宗商品价格浮动, 国内受房地产和信贷调控,经济逐渐呈现越来越不稳定的趋态。而在如此恶劣大 环境中,中国本国经济想要持续走高一定会面临一些危机与挑战。所以,笔者对 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从多元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世界经济现状及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现状分析 尽管距离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11年,但是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 影响仍处于低迷态势。世界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投资格局逐渐变小、货币利率风 险以及政治摩擦等问题依然在持续发生,这对每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来说都是不小 的考验。而近几年,国际投资增速放缓,世界经济的发展原动力逐渐弱化。从2010年开始,国际总贸易增长已经开始呈现下降趋态,且持续到现今。这都代表 着国际投资贸易正处于一个低迷的状态,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创严重。在此基础上,为了维护世界经济的发展,新贸易保护主义登上了国际舞台。之前的TPP和TTIP 均属于高规格的国际贸易规则,但随着美国特朗普的上任,原本的国际贸易规则 发生了改变,导致现存的国际贸易中存在一种非理性的价值规范。而在如今这种 世界经济情况下,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无疑会给相关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打击, 从而影响世界总体经济贸易的发展。除此之外,在国际投资方面,世界经济的增 长率也在不断下滑,其中新兴的经济贸易体下滑最为严重。从2000年至今,新 兴国家不断发现资本净流现象。其中,中国的资本净流现象最为严重。在2008 年之前,对于新兴的国际投资市场,其投资和融资的数量暂且较大,这个数据在2010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值。但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净资本逐年减少,其中资本 净流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甚至金额达到了1万亿美元。 (二)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近些年,中国经济被世界经济半主动半被动地卷入其中,与全球经济不断的 进行融合。而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也被暴露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下。受世界 经济发展的约束,从而导致现今世界经济危机情况对中国经济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1、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冲击 由于我国并没有完全开放资本市场,所以,导致国内金融相关的衍生物并没 有完全发展起来,与银行相关的衍生物非常有限。再加之我国在对金融走出去的 进程中还仍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世界经济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有限。世界经 济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主要体现在股市走跌、外汇储备缩水等。美国大幅度调息,造成国际经济市场的动荡,也是中国在对世界经济走低的大环境下无法置身 事外的原因,收益下降,外汇资产严重缩水,严重冲击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1]。 2、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三百年间世界经济危机循环周期规律

三百年间世界经济危机循环周期规律(一)(2009-02-21 22:30:43) 分类:经济危机周期 纵观三百年来经济历史繁荣年代该涨的年头经济必繁荣,危机年代该跌 的年代经济必走向衰落,如此跌宕起伏循环往复。本篇只是从资本资金市 场供求关系消费需求生产力水平金融借贷投资投机关税政策等经济层面 解读。 至于为什么有些年代会产生投资投机高涨市场需求旺盛经济繁荣的局面, 有些年代却是市场衰退经济危机的局面,为什么出现经济繁荣衰退的循环周 期本篇不涉及深层挖掘.是由年代间的内驱力规律带动的,大道致简。 1636年荷兰郁金香崩盘 1720年9月英国南海泡沫崩盘其中1717年到1720年三年间为投机狂潮上升阶段第一次经济危机 1788年 繁荣期 1789年—1792年 英国纺织业发展银行贷款使筹集资金更主容易,工业 投资迅猛增长,投资品需求旺盛,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出口不断增加 第二次经济危机 1793年 1792年末,物价开始下降,破产事件开始增加。1793年英国对法国宣战,英国 对法国及欧洲大陆的出口严重萎缩,物价急剧下跌,到1794年,工商业的状况 开始好转。 繁荣期 1795年 第三次经济危机 1797年 1794年到1795年,英国农业歉收,粮价飞涨,工业品的需求下降。 繁荣期 1798年—1800年 1806年—1809年 好景持续了12年 第四次经济危机 1810年—1814年 1809年英国农业再度歉收,国内市场严重萎缩。1810年物价下跌40-60%。正在市场一片恐慌之际,1811年春,美英开战,美国再次对英国实行禁运。雪上加 霜的打击。

繁荣期 1815年 英美战争结束,英国商品对美国输出额从1814年的8000英镑激增至1330万英镑。于是,英国工业空前繁荣。 第五次经济危机 1816年 1816年,英国对美输出额下降了28%。同时,由于军事订单下降,黑色冶金业和 煤炭工业第一次生产过剩,原来每吨高达20英镑的铁价跌至8英镑。 繁荣期 1817年—1818年 1817年至1818年在英国推销的外国公债数量达到3800万英镑。巨额资金外流让外国增加了购买能力,英国工业的剩余生产能力才被部分吸纳。 第六次经济危机 1819年—1822年 1819年,英国经济陷入了第六次经济危机。全国食品消费量比1818年减少三分 之一。1819年破产事件超过1815-1816年危机的最高点 繁荣期 1824年 这次危机持续很长时间,直到1824年才出现新的繁荣。严重的生产过剩使资本 家不敢投资,利润源源不断变成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1年到1825年, 伦敦交易所共对欧洲和中南美洲国家发行了4897万英镑公债,而英格兰银行对 国内私人贷款却急剧萎缩。这些公债转过来又成为对英国商品的购买力。 第七次经济危机 1825年 供大于求 1825年下半年,物价终于开始下跌这场危机使纺织工业设备开工率 下降了一半,纺织机械如花边机的价格下跌了75%-80%, 繁荣期 1826年—1828年 1834年—1836年 铁路业兴起,带动冶金、煤炭、机车制造业的发展,运输成本迅速降低,进而 带动其他工业的发展,英国经济经历了长达近12年的繁荣。1834年到1836年繁荣阶段之一,1833年到1836年农业大丰收,粮食价格下跌到60年来的最低水平,从而使工业品市场扩大,此间向美国输出资本和商品。 第八次经济危机 1837年—1843年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 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 1843年。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 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 济机制的缺失等等。英国农业连续两年歉收,小麦价格在1839年比1836年上涨了48%,使国内的工业品需求进一步萎缩。1839年,棉花价格暴涨。工业品价格下 跌而小麦、棉花涨价,出口下降而进口增加,使英国出现贸易赤字。黄金大量外 流。为控制黄金外流,英格兰银行不得不提高利率,客观上进一步缩小了国内投 资。这样,1837年开始的危机就变得格外严重,美国的萧条从1837年到1842年也持续了六年。。

典型金融危机回顾范文

典型金融危机回顾 从历史上最早的“黑色郁金香”,到1929年经济大萧条,再到2007年开始的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金融危机如幽灵般与市场经济如影随形,相生相伴。随着全球自由市场制度的逐渐成熟,金融危机以及交织在一起的经济危机发生频次渐多,两次危机的间隔越来越短,危机发生规模和强度越来越大、蔓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波及范围越来越广阔、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 面对金融危机的肆虐,世界各国的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都在积极寻找对策,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然而,每个国家都有特殊国情、经济模式、生存方式、文化习俗以及政权架构,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应对手段的不同,实质上却折射出内在价值选择的差异性。 据不完全统计,1900~2008年,全世界共发生各类比较严重的金融经济危机20多次。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最为严重,有不少专家学者甚至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在此,本文将对历史上十四次金融危机进行简单梳理,并对四个典型的金融危机进行具体分析。一、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概况 (一)1929~1933年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金融危机习惯上被叫做世界经济大危机,是1929~1933年间在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生的、迄今涉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曾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随着各国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以及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生产迅速扩大,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在相对缩小,这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从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纽约股市的大暴跌,成为此次大危机的导火线。1929年10月29日,美国股票市场股票价格猛跌,标志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危机迅速从美国蔓延至加拿大、日本以及西欧各国,以后又程度不同地席卷了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波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这次危机历时近五年,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资本主义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交织激荡,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农业生产严重衰退。同时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货币纷纷贬值,相继废止了金本位制,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由于商品严重滞销,市场问题变得异常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1933年危机逐渐结束。 (二)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经济危机 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经济危机是日本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造成日本严重的经济衰退,5000亿的银行坏账,数不胜数的企业倒闭,日本人对未来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失业率和自杀率屡创新高,曾经的日不落暗淡了…… 什么造成日本这么严重经济崩溃?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强大到可怕程度,日本国内充斥着乐观,对未来无限的幻想的情绪之中,日本人对股票、债券、房地产投机变态的痴迷,日本人不切实际的追求财富带来的盈利快感是直接造成20世纪90年代初严重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日本政府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把握不当和滞后的调整机制也难逃其责,日本国内的银行和金融市场鼓励投机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