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浅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浅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浅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汤昊霖

长沙市雷锋中学,湖南长沙 410217

摘要:在柳宗元的文学作品中,其山水游记具备了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学价值,并体现出了他本身的高洁志趣,本文结合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写作背景,从其独特的艺术性、景色描写、丰富的情感等方面,分析了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希望能为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参考帮助。关键词: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色

柳宗元的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其散文创作以寓言、山水游记和传记广为人知,其中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它们在柳宗元笔下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柳宗元也因而被称为“游记之祖”。这些作品不仅景物描写细腻精工,视角独特,而且柳宗元把山水之美和自己的主观之情融为一体,情景交融。

1 写作背景

柳宗元是唐朝散文家,字子厚,虽然出生名门却日渐没落,他从学会讲话后便开始学习诗词歌赋,不仅天资聪颖而且勤奋好学。但其在少年时代便经历了很多国家动荡的事情,如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混乱现象,让他充分了解到当时的社会局势问题,从而不断加强自己的知识和阅历,逐渐成为一个胸襟广阔的人。他父亲也是一个有才能、有抱负的人,母亲也是一个大家族中有才学的女子,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就给自己定好了未来的人生方向,那就是通过自己努力读书走向仕途,将来能够一展宏图。虽然在走向仕途的过程中受到一番波折,但毕竟最后凭借自己的才华受到了重视。但因后面的“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便成为了永州司马,此次被贬对他的打击非常大,也是他平时创作上的一个转折点,远离政治的纷争,从此便将情感寄托于山水之中,因此涌现了大批山水游记类散文。

2 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2.1揭示社会历史

山水游记主要是表现描写大自然的山水景象,但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但是写山水的景象,还蕴含了一定的人生哲理。把对山水景象的描写还带入社会生活中,揭示一定的社会历史。比如《钴鉧潭记》中“其上有居者…不胜官租、私劵之委积”,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不仅描写了景色,还写出了当地人们在生活上受到了国家赋税的压迫,反映了农民的窘迫。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类散文所表达的内容,多是一些抒发他自己内心的情感,并且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对人生的思考。从《与李翰林建书》一文中,可以看到“处处奇峰俊秀…潭中

游鱼”,与当时人们对于永州的印象不一样,根据实际情况永州是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可在柳宗元的眼中,永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由此可见,柳宗元在被贬到永州把内心的酸涩都寄托于山水之间,摆脱现实的痛苦,同时又把官场的黑暗与现实的自然景色相结合得出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他旷达的胸襟。

2.2独特的艺术性

以前的人在写一些山水游记类的散文时,多是用比较有张力的、粗重的线条来勾画山水的景象,但是在描写上还略显不够细腻,不能把山川之间的区别描写的更细致。而柳宗元却不同,他在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描写上,继承了前人写法的同时又发展了山水游记类散文,把山水的美丽与自己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相结合,丰富了山水景色的描写。

2.3对景色的描写

柳宗元由于政治原因,一直被流放在偏远地方。而在偏远地区景色确实格外的迷人,他能够根据这些景物进行一些细致的描写。柳宗元在描绘景色的时候,一般多是用简洁的语言来描写全部的景色,对于局部又善于细致的描绘。比如《小石潭记》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还没走到小石潭就听见了潭水的声音,走到小石潭后“水尤清冽”展现了小石潭整体的水的特点。接着,他又继续描写小石潭的潭底和潭边的景色都是什么样子的,再写潭水里的景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了生活在这的鱼儿自由自在的姿态。《小石潭记》总体上是采用了由远到近、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把小石潭的景象描绘的非常生动,体现出了柳宗元对自然景物描绘的高超技艺。

2.4丰富的情感

柳宗元对于山水游记散文的描写都是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的,这些景物不但是大自然所赋予的,还是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对于景物的一些情感表达。比如《小石潭记》中,“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通过对小石潭的描写,作者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小石潭给人的感受很是凄冷,带有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由此可见,柳宗元在对山水景色的描写,都是带有自己的一些感受,突出景色的自然美与人文美。

柳宗元在写山水游记的时候,更加的注重主观情感的宣泄。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写来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人世间的一些愤恨不满,使得山水游记类散文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从文章中可以看到柳宗元的主体思想,能够体现出他的一些高尚情操和民族情怀、审美风格等。

2.5优美的语言

柳宗元在描写山水游记主张要直白,不要含糊不清。对于语言的描写多是简练,优美而不华靡。比如《小石潭记》中“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音

韵美,在押韵的同时又体现出了文章的起伏变化,使文章很是简洁文雅。

3 总结

总之,柳宗元在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描写上虽然整个文章的篇幅比较短小,但是在描写景物上的手法却很独特、细腻,并且在文章中表现自己的一些主观情感。其山水游记在一定程度上,给后人带来了一些借鉴价值,能够使人们更好地去欣赏山水游记散文。

参考文献:

[1]闫萍.浅析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自叙性[J].潍坊学院学报,2010,01:39-41.

[2]李柳芳.试论柳宗元山水文学与文化意蕴[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29:101-102.

[3]徐洋.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文学特色[J].芒种,2014,10:117-118.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如《水调歌头?怀子由》。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词的内容:

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农村生活,咏物,谈禅,说理等,无所不宜. 苏轼词的风格 苏轼词以豪放为主,有名的有.在裏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苏轼词虽以豪放为主,但还有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的一面,如(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简淡.苏轼词不喜欢雕琢,善於吸收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漱f语,给人清新朴素的感觉. 特点: 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 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 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 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2.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柳宗元的游记散文赏读_高三作文

柳宗元的游记散文赏读 我国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柳宗元,一生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他创造性地运用各种不同的文学形式有散文、诗、赋,在艺术上都有极高的成就。特别是他的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与韩愈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人们把他与韩愈并称为唐代“散文运动”主要领导者,唐宋散文成就最高的“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在他作所的散文文库中只占1/4。现在《柳集》中收录的达30篇,都是他被贬之后所作,而其中十之八九作于永州。柳宗元宦途失意,身遭贬谪,内心自然极度烦闷,经常徜徉于山水之间,以寄托自己的情怀。因此他写的散文,往往在描摩山水景物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寂寞孤愤傲物的感情。他常常把山水景物之美与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结合起来作对照描写,以抒发自己对现实社会不满的情怀。 柳宗元游记散文的艺术风格,与他的寓言,传记散文有着不同的特色。如果说他的传记散文风格如“山”,那么他的游记散文就可以说如“泉”。涓涓细流,从深山崖谷间汇流过来,淳漓成澄净潋滟的陂塘,冷冷的清光,悚人毛骨,有时冲沙击石,发出凄幽而激越的微声,给人一种心悸魄动的感觉。 《永州八记》就充分体现了他游记散文的这一特色。 《永州八记》所包括的八篇游记,是自成体系的一组作品。前四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a潭记》、《钴a潭西小丘记》、《至

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元四年(公元809年)秋天,柳宗元浏览永州西郊的西山后所作;后四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是元和七年(公元812年)秋天,游永州南郊袁家渴、石渠、石涧和西北郊的小石城山后所作,前后隔三年。《始得西山宴游记》冠于八记之首,记寻得西山胜景的始末,为后数记张本;《小石城山记》置于八记之末,对前数记带有总结性质。其中艺术特色表现在: 其一,柳宗元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一般都把握景物本身的特征,比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和《钴a潭记》,同样都描写各种奇石的形状,前者以坻、屿、⒀依葱稳荩笳咴蛞耘!⒙怼⑿堋㈩祭葱稳荩颖砻嫔峡矗坪踔皇蔷参锖投锏牟煌涫嫡庖彩欠从承蜗蟮木咛逄卣魉龆ǖ摹P∈兜氖吩谒校豢赡苋缗!⒙怼⑿堋㈩迹欢∏鸬氖吩谛∏鹬希颓鹣孪觯匀灰膊豢赡苋幺妗⒂臁⒀伊恕>驼龌胬纯矗嫔系阕毫说河臁⒀沂∏鹕系阕毫伺!⒙怼⑿堋㈩迹灿兄谑咕拔锷普娑銮恳帐醯拿栏小4恿谠淳凹俏锏木槔纯矗帐踝髌芬苊庖话慊脑廾溃盐招次锾卣鞑攀侵匾丶 其二,柳宗元笔下的景物描绘得富有生机,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无论是小小的土墩、潺潺的溪水、散乱的石块、蔓生的藤萝、潭中的游鱼在他的文中,都能给读者带来自然美的感受。其主要原因是他能很好地把握事物形象的特征,准确地运用艺术语言,对整体画面的精心构图等等。更重要的是他善于融情于景,柳宗元游记作品,大都是景中含情,情亦有景,这个情并非是被贬后的怀才不遇或悲愤忧郁之情,而艺术家和诗人在观赏大自然景物时所产生的激情。

最新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价值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价值 在柳宗元的文学作品中,其山水游记具备了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学价值,并体现出了他本身的高洁志趣。 柳宗元的作品在语文教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他也成为了学生所熟知的一位文学家。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所学过的柳宗元作品包括了《黔之驴》、《捕蛇者说》、《小石潭记》等,类型多样,影响深远。但是柳宗元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山水游记上,这些作品文笔流畅、语言优美,同时结合了骈文的形式,将骈文与散文相结合,为山水游记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一、柳宗元的个人经历 柳宗元,字子厚,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与苏轼等人被后世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在我国文坛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柳宗元所处之时,经历了盛世的唐朝已经逐渐没落,面临着内忧外患,唐王朝统治危机逐渐深化。而柳宗元为了一展政治抱负,投身到王叔文所发起的政治改革中,?M管他自身拥有着较高的政治才能,但是由于各方面的阻力,使得他的政治主张难以施展,最终随着王叔文的倒台而宣告失败。在这种背景下,柳宗元的政治热情受到了打击,其自身也受到了牵连,被贬永州,满心寂寥。被贬之后,柳宗元难免抑郁,于是寄情山水,借以抒发内心的失意。 从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可以看到,尽管描写的是山水之景,但是却难以掩饰字里行间的失落与惆怅,他挂念社稷,却无法施

展抱负,却又因为时代所限,无法畅快地抒发自己的不满,因此只能将这些愁绪融入到文学作品中。正是因为在他的山水游记中包含了真情,因此这些作品被赋予了真正的艺术之魂,在浮夸文风盛行的当时显得难能可贵。 二、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 (一)景物刻画 1.真实性。在被贬谪的生涯里,柳宗元悲愤惆怅,满心抑郁无处可诉,只得纵情山水,遍览各处胜地,以抒情感。每当他寻找到一处景地,都会仔细观察,用心体验,因而在他的作品中,能够将山水之态传神地描绘出来,惟妙惟肖。他自己在《愚溪诗序》中也探讨,“漱涤万物,牢笼百态”,都会让读者产生一种置身实景的感觉。例如,他在《小石城山记》写道:“自西山道口径北,愈黄茅岭而下……有积石横档其垠”,在这段描述中,柳宗元详细地记录下了小石城山所处的地方,其中所使用的数量词、方位词等都能够强化作品的真实性,使读者产生更加真实的体会。 2.适宜性。在柳宗元的山水作品中,常常会对所见的众多景物加以描绘,例如山石、水流、花草、奇木等,尽管描绘对象较多,但是却不会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而是有详有略,在他精心地描绘中一一呈现在读者的脑海中。例如,在《袁家渴记》中,作者依次描绘了“渴中之景”,包括滩地、陆地、溪流等景物,并在描绘的过程中穿插了山石、花草等次要要素,“其旁多岩洞,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原文及翻译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其隙(xì)也,则施施 (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 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 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jī)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pǒu)塿(lǒu)为类。悠 悠乎与灏(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shāng)满酌,颓(tuí)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 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参考译文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和自己的随从 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只要有清幽的泉水,奇形怪状的 石头,没有(因为)远而不到的。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喝的大醉。喝醉后便进一步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躺下就做梦。心中想到了哪里,梦 也就做到那里。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 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和奇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指点西山并感到它的奇特。我于是命令仆人越过湘江, 沿染溪而行,砍去杂乱丛生的草木,烧掉茂盛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爬上山顶,像簸箕一样坐着,观赏风景,周围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 在我的`衽席下。它高处之下的地势,(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有的像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蚂蚁洞,千里 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层层堆叠,没有一个景象能逃脱(我的眼光) 而隐藏起来的。青山白水相互萦绕,远处与天边交会,从四面望去,浑然一体。 这样以后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西山的)高大渺远与天地间的浩瀚大气一样,永无边际;(西山的)广阔无边可与天地自 然结友交游,永无尽期.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 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 了无归意。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我这才认 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 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词语翻译: ⑴僇(lù)人:即罪人,此指遭贬谪之人。僇,同“戮” ⑵恒;常常⑶ 惴(zhuì)栗:忧惧的样子。⑷隙:空闲。指公务之暇。⑸施施(yíyí):

浅析西游记诙谐的艺术风格

浅析《西游记》诙谐的艺术风格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西游记》滑稽诙谐艺术风格的主要体现 (2) (一)故事情节 (2) (二)小说的语言 (4) (三)作品的艺术形象 (5) 1、孙悟空的形象 (6) 2、唐僧和猪八戒的形象 (7) 二、产生滑稽诙谐效果的艺术手法 (9) (一)形象塑造 (10) (二)情节安排 (10) (三)艺术构思 (12)

浅析《西游记》诙谐的艺术风格 摘要:名列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是我国最伟大的一部神话小说,是吴承恩用他手下那支生花妙笔,倾心撰就的一部堂皇巨著。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诙谐意味的作品并不少见,但诙谐性表现得最深重、最突出,风趣笔墨运用得最集中、最成功的当推《西游记》。在这里,笔者就试述一下《西游记》滑稽诙谐的体现及其产生滑稽诙谐效果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西游记》艺术风格诙谐 多少年来,人们对《西游记》的研究可谓详尽矣!从小说来源及作者的考证、小说的社会意义、小说的主题,到小说的艺术成就、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再到小说的神魔结构、世俗化、幻想艺术、宗教色彩等,可谓形形色色、林林总总。但作品给笔者留下较深印象并想提出来分析的,却是小说滑稽诙谐的艺术风格。很多人对小说中体现出的“亦谐亦谑,寓嘲寓讽”的风格并不大重视,例如胡适。他经过考证和研究,认为:“《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它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全文以诙谐滑稽为宗旨”。这种看法诚然有它的一定道理,但却有失偏颇。在今天看来,玩世主义并不一定是《西游记》诙谐滑稽的准确概括。因为,玩世主义是以消极的态度轻蔑世事、游戏人生的,而《西游记》的社会态度和人生哲学却是积极向上的。它不只是对社会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

谈谈柳宗元游记散文的影响

西南民族大学 硕士研究生考试课程考试试卷 姓名王志维所在院、系(部)文学院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任课教师徐希平教授 考试课程:唐宋散文 方法:论文 考试时间:2010年8月 考试成绩: 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部制

谈谈柳宗元游记散文的影响 摘要: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以永州山水景物为描绘中心,但不是为写山水而写山水。在他的笔下,生机盎然、千姿百态的自然山水,无不体现出他的人生理想和美好追求;而被弃置荒僻之地的山水胜景,则熔铸着审美主体的身世之感,喷吐着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因此,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漫记风光,他在自然美的发现、观照、表现中,融入独特的人生感悟和社会评价,其文不仅画意十足,而且诗情洋溢。此后,山水记便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体裁,柳宗元开拓散文的新方向引导着无数的追随者。 关键词:柳宗元;游记;散文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创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类。中国散文渊源久远,但早期主要用以叙事、议论。先秦、两汉还没有独立的山水游记。魏晋以后,游记散文渐兴并时有佳篇,南朝齐代陶宏景《答谢中书书》、梁代吴钧《与宋元思书》可算是较早的山水名篇。郦道元《水经注》用散文形式对祖国山水作了精致描写。山水游记散文到柳宗元更为成熟,他继承前代艺术经验,而又拓展了散文的表现范围,为中国游记散文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后来有许多人写游记,如代欧阳修、苏轼,明代徐宏祖、袁宏道,清代姚鼎,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柳宗元的影响。明代茅坤评价道:“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1”,并非过誉。痕。明人张岱说:“古人记山水手,太上哪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2。”说明了柳宗元游记散文的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 在唐宋八大家之中,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是创作山水散文较多的作家,柳宗元的游记散文,现在《柳集》中收录的近30篇,都是他被贬以后所作,而其中十之八九则作于永州。当时的永州,虽然是一个异常荒僻的地方,但天然的山水风景却很好。柳宗元身遭贬滴,由于内心感到极度的烦闷,经常徜徉于山水之间,以寄托自己的情怀。因此他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在描摹山水景物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寂寞孤愤高怀傲物的感情色彩。他往往把山川景物之美与当时社会的 1吴文治《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柳宗元卷》,中华书局,1964年,第664页。 2张岱《琅嫘文集·跋寓山注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32页。

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风格

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风格 《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 家柳宗元 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风格,一起来看一下吧。 柳宗元青年时代就立下雄心壮志, 仰慕“古之夫大有为者”, 向往于“励材 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他 25 岁时已是“文章称首”的长安 才子,刚考中了博学弘辞科,又与礼部郎中杨凭之女新婚,逐步成为文坛领袖, 政坛新锐。 在其后的几年里, 柳宗元又成为了当时皇帝的老师王叔文革新派的中 坚分子,以热情昂扬、凌励风发的气概,准备施展自己“辅时及物”、“利安开 元”的抱负。然而,由于顺宗皇帝李诵即位时就已经中风,说话也不清楚,虽然 有心改革朝政,但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加上宦官与藩镇势力强大,所以革新 只实行了几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元和四年八月,反对革新的太子李纯即位, 九月,柳宗元立刻被贬邵州刺吏,行未半路,朝议认为处之太轻,又改贬永州司 马。当时同时被贬的包括刘禹锡等人共有八位,史称“八司马事件”。 “永贞革新”的失败对政治上踌躇满志的柳宗元是沉重的打击, 但对于他的 文学创作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时的永州“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顿惊且 伤”,相当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所谓的“永州司马外置同正员”,其实是个编 制外的闲职,没有官舍也没有具体的职务。柳宗元一家人寄居在冷清的小寺庙, 未及半载,母亲也逝世了。除了精神上抑郁悲愤,正当壮年的柳宗元身体也越来 越差,诸病缠身,虚弱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但永州清新的山水 给了柳宗元很大的慰藉和寄托, 他很快从悲观与失意中振作起来, 踏遍了永州的 山山水水并和田翁农夫相交, 远离了政坛上的明争暗斗, 回归到田园诗意般的生 活, 他认为永州的山水和自己一样的为世人所遗弃和漠视, 写出了许多千古传诵 推崇永州山水的散文。余秋雨 先生在《柳侯祠》中如此评价柳宗元的永州 10 年,他说:“炎难也给了他 一份宁静,使他有了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确实,永州的 10 年, 是柳宗元人生最晦暗最感伤的十年, 却是他文学创作最丰富和哲学思想全面 成熟的 10 年。 柳宗元的文章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

浅析《西游记》的艺术特色解读

浅析《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摘要:《西游记》是一部优秀的神魔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整部作品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人物性格刻画丰富诡异、艺术风格诙谐讽刺,语言运用明快、流畅、极富个性化,体现了作者吴承恩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浪漫主义幻想色彩;塑造三性合一的人物形象;运用尖锐的矛盾与曲折的情节表现人物性格;大量使用幽默讽刺艺术手法四方面。 关键词:《西游记》;艺术特色;浪漫主义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优秀的神魔小说。作品主要描写孙悟空等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苦难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整部作品体现了作者吴承恩非凡的艺术想象力。本文从以下方面对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浓烈的作品。它所描写的人物并不是按照现实生活中原来人的样子来加以描写、刻画,而是经过高度的艺术夸张手法,使之具有很强的幻想色彩和理想成分。 (一)塑造奇特的人 《西游记》中的人大多是神通广大、变化多端、法力无穷的,因此赋予了整部作品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主人公孙悟空,出生的地方就很奇特,它通过大自然独特的孕育,在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上破石而出,显然是个“天产石猴”,而他所学的本领也不是一般的本领,具有七十二种变化,可谓变化无穷。还有他的奇宝金箍棒,在他手里要大就大,要小就小,变化自如。孙悟空靠这根金箍棒,搅地府、闹天宫,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打败了不计其数的妖魔鬼怪、克服了重重的艰难险阻,为取到真经立下了汗马功劳。再有他身上的根根毫毛,也能随心所欲的变化;他的铜头铁额刀枪不入;他的火眼金睛能善辩人妖和善恶;他的大公无私、正直有义、积极乐观、敢于反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事业,勇敢奋斗,这些都是作者赋予古代英雄人物的特点。 猪八戒也称得上是“奇人”。它一出生就闹了个天大的笑话:天蓬元帅因为调戏嫦娥仙子,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凡间,结果错投到了猪圈里,变成了一副猪的模样。而且他的毛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 注意积累。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 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 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其 隙(xì)也,则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 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jī) 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pǒu)塿(lǒu)为类。悠悠乎与灏 (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shāng)满酌,颓(tuí)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1《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翻译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 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 出游,每天和自己的随从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只要

浅析《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视觉艺术特色

浅析《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视觉艺术特色 摘要:师徒四人在西行的路上,白骨精为夺唐僧而巧设圈套,被孙悟空识破,屡次受挫。唐僧却误会孙悟空滥杀无辜,将其逐出师门。白骨精趁虚而入,掳走唐僧。悟空闻讯前往营救,彻底击溃白骨精。师徒冰释前嫌,重新上路。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唐僧白骨精颠覆3D(IMAX) 一、引言 吴承恩当年写《西游记》的时候,一定想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有多少影视从业者靠他而活。《西游记》可以说是我们是我们最熟悉的影视题材,每一年我们几乎总要与无所不能的美猴王见上一见。86版《西游记》就不说了,从《大话西游》到《西游降魔》,从《大闹天宫》(64版动画)到《大圣归来》,都各有千秋,套句老话可以说是:年年岁岁猴相似,岁岁年年意不同。而作为猴年的2016年,今年的“猴戏”则格外精彩。 二、电影《三打》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在故事的丰富度与格局上进行了升级,兼顾娱乐性与商业性,每一次交锋都有不同的涵义,为观众展现一个更完整更震撼的崭新西游世界。三打在故事上是一步步升级的:一打打的是暴力武力;二打打的是智斗;更具东方玄幻色彩,巩俐饰演的白骨精舍弃了原著中山村小妖的设定,转身成为智勇兼备的“妖皇”,片中她除了用障眼法欺骗四师徒之外,还与孙悟空上演了一场更为险象环生的“智斗”;影片的第三打,也是最重要的一打作为悬念留给了观众。巩俐饰演的白骨精将第三打都形容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导演郑宝瑞也表示,,如果一打和二打用来满足观众对于西游记的期待,那么第三打就负责超越观众的期待。电影《三打》对于原著的颠覆不可谓不大,其中二师兄猪八戒、三师弟沙悟净与白骨精的颠覆最大。 2.1二师兄,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不是,是菩萨请来的逗比!猪八戒都减肥成功了!我们还在胖着,啊多么痛的领悟! 不要跑,我和圈养的不一样,我是宠物!——猪八戒 小沈阳这次大胆的尝试打破猪八戒留给观众的既定印象,塑造了一头“帅比吃重要”、色胆包天的猪。小沈阳的脸已经自带“笑果”,新年合家欢怎能不乐。但猪八戒依然色胆包天,敢对“妖皇”白骨精暗送秋波。谈及对猪八戒这个角色的理解,小沈阳表示:“我设计的这个猪八戒,心里就没拿自己当猪。”除了面对美女耍帅,就连对着沙师弟他都要问一句“被我帅到没有”。对此导演郑宝瑞笑言:“小沈阳这次演的猪八戒根本就是当成一个偶像来演,还是具有韩范儿的偶像,只要有机会,他就把自己变成一个帅哥”。猪八戒形象的颠覆给观众的视觉上带来冲击,给观众一种另类与新奇的感觉。影片中对于猪八戒的设定就是搞笑、色胆包天、耍帅,奠定了喜剧的基调。 2.2沙僧还是认准蓝色牌“史上最抢戏男四号”罗仲谦饰演的沙僧,浑身蓝色被网友大呼颠覆!其实,沙僧的造型不是颠覆,而是严谨的还原了原著中沙僧的形象!由于先前技术上达不到给大家带来的误区!记住了、沙僧就是蓝色的!不是阅兵蓝也不是柴静蓝,是沙僧蓝! 当看到沙僧时的第一印象就是编剧搞错了,但谁也不会想到原来沙僧本身就是蓝色的。这并不完全算是颠覆而是还原。《三打》中所呈现的已经不是西游记中的老实、任劳任怨的沙僧了,用网友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蓝巨人。视觉上对于沙僧这一形象会在观众的印象中形成强烈的反差感,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2.3从未见过如此身材玲珑,风情不羁的白骨精。这么美的白骨夫人,夫复何求!白骨精变身老妪、村姑、孩儿娘...这个白骨精堪称百变女王!巩俐版的白骨精就是霸气,一个眼神就能让人毛骨悚然。智斗武斗,这样的妖精打三遍真的就够了吗? 而我们的印象里的,不管是86版电视西游里的白骨,还是大话西游里的白晶晶,白骨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南京财经大学通识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封面) 2013 ——2014 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任课教师:龚世俊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论文题目: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内容摘要: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苏轼的词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词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一苏轼词的艺术成就 在苏词以前,北宋前期的词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这类词在抒写个人胸襟、拓宽表现领域、丰富艺术技巧方面均直启北宋中期的柳永及其后的苏轼。宋词至柳永而进入了繁荣期,其通俗普及非前代可比,但其词境却嫌狭窄,不过于离愁别绪之外增添了描绘都市的一面,仍未出“艳科”的藩篱。 词至东坡,始有意挣脱传统题材的束缚,把词从花前月下和香软丽蜜中解放出来,建立了新的范式。 (1)扩大表现功能与开阔词境。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美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人性;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他不止一次的浩叹“人生如梦”。所谓“人生如梦”既是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是指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作文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作文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 散文 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 造成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为欢,聊为优游,乐而复悲。郁愤填膺时,憎 山恶水,以山水为“狴牢”(《囚人赋》);一人独游时,又与之同病相怜,并 借山水之“幽幽”“窅窅”以“处休”、“观妙”(《永州龙兴寺东丘记》)。 由意在渲泻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 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 形成了柳氏山水游 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翻阅这些主要写于永州贬所的记游之作, 会突出地感觉到, 其中呈现的大都 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直 接象征手法, 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荦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 命运,如《小石城山记》对小石城山的被冷落深表惋惜和不平,《钴鉧潭西小丘 记》直接抒写对“唐氏之弃地”的同情,都具有“借题感慨”(林云铭《古文析 义》初编卷五)的特点;但多数情况下,作者则是将表现与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 来,既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摹,又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其中,令人于意会 中领略作者的情感指向。如“永州八记”中最为人称道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 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 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 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记游文字,其中不独写景状物绘声绘色,生动传神,而 且可以见出作者观察之细,用笔之妙。开篇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因闻水声,转 觅小潭,即表现出行文的曲折变化;篇中写水之清却于水着墨不多,而是借石之 底、鱼之游、日光之影来表现,可谓匠心独具;至于篇末对清冷寂寥之境的描摹 和气氛的渲染,更隐然展示出被贬者凄楚悲苦的心态,令人读后为之怦然心动。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真正的艺术性的文学

从《永州八记》研究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风格特点

山水通情,物我同心 从《永州八记》研究柳宗元山水游记文章的风格特点在柳宗元的所有风格的文章中,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影响最大,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既有他个人的深沉感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感喟。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写照,由于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柳宗元寄情于山水,借山水之景抒发和排遣心中的苦闷抑郁,将悲情倾注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宗元山水游记凄神寒骨并富有哲理韵味的文章特色。《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文中的代表作。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游历永州时写下的一组山水游记散文,作者用清新优美的文笔描绘凄幽奇绝的永州景色,并借以抒发了个人情感和进行艺术化创作。 柳宗元山水游记最重要的风格之一是进行精彩细致的景物描绘。柳宗元描绘山水景物,既善于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景物的全貌,又善于用精巧细腻的手法对局部景物进行工笔描绘。比如《钴鉧潭记》中“其清而平者且十亩,有树环焉,有泉悬焉。”用十几个字勾画出钴鉧潭概貌。写冉溪流入钴鉧潭则十分详尽。“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作者把溪水的流向,形状和水势都描绘得具体而生动,令人看后清新明了,直白细致。《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和《游黄息记》等的景物描写也十分出色,各有不同,各具特色,它还常用以动写静的手法,使自然景物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和静谧沉寂的特点。 柳宗元山水游记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自然山水的性格化。他不仅将景物进行细致客观的描摹,并且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自然之景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他在《永州八记》里写的最多的是清泉奇石之类的景物。这同作者高洁独立的品格气质显然有内在的联系。作者在写景描物时着意渲染的凄清悲凉冷寂的气氛如钴鉧潭西边小丘那悠然而凄静。作者着意刻画突出这无人赏识的永州山水,是暗喻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这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苏轼是北宋词坛巨匠,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主题风格、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为中国词文化的发展,开启了崭新的一页,造就了两宋词坛的辉煌。作为开启一代新词风的先驱者,苏轼在词坛地位不可动摇。《四库全书总目纲要》中有这样的记载:“词至轼而又一变”。一个“变”字,或许是对苏轼对中国词坛贡献的最好概括。 一、打破“艳科”藩篱,革新奢靡词风 北宋以前,词风多华靡。中晚唐以来骄奢华靡的世风,以及知识分子政治理想的幻灭,最终促使词的委婉言情的文体特征形成。五代十国时期世风的华靡浮艳继续为词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这时期的词词风浮艳,以《花间集》为代表,其中描写恋情相思与男欢女爱的作品占有相当比重。温庭筠作为花间词人的典范,其词长于以密集的意象、华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来描摹事物,艺术风格华美秾艳。温庭筠代表作《菩萨蛮》能集中体现其秾艳的词风:“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宋初词风虽不及前朝华靡浮艳,但朝廷提倡享乐,君臣晏安,词风继承花间一派的婉约绮靡而视为正宗。如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多为流连风月、感伤时序的闲情闲愁,缺乏现实意义。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的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其更具有生命力。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冲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使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以诗为词”,提高词的地位 “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他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词中比较成功的表现是用题序和用典。面对“诗庄词媚”的局面,苏轼致力于改变词的题材与境界,使词能兼而能表现阳刚之美。在柳永开拓疆界、扩大体制的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加以变革。词至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已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而且可以直接用以言情、述志。从整体上看,词的发展进程,是逐渐向诗靠拢的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苏轼外出打猎,满怀豪情地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在词中,作者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至此,“词庄诗媚”的传统被苏轼打破。 三、开拓词境,扩大词的表现功能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 的社会内容。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

概括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概括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概括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篇一:概括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文笔清新秀丽,描绘细致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如临其境,乐不自禁。由一处走向一处,衔接自然,感情丰富。例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再如“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都是作者心动而发,真实美丽。 虽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但作者寄情于山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跳动着作者对自然的向往与喜爱。他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 【篇二:概括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家、哲学家、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锡并称刘柳,与、、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一、对古文运动的贡献与散文创作实绩 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的贡献是与韩愈连在一起的,他们在散文创作上有着众多的开拓,这里述最主要的两个方面。 一是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散文美学规范。韩、柳在文学观念上否定了六朝的文笔之分,把散文引入了学的发展路途。从辞采来说,韩、柳既一致反对绣绘雕琢、类乎俳优者之词的文末流,又在自己的文章中尽量吸收文的优长,用不少整齐有力的四字句夹杂

《黔之驴》等。柳宗元的传记文与抒情文也颇有佳者,如《捕蛇者说》、《段太慰逸事状》、《童区寄传》、《祭吕衡州温文》等。 二、山水游记创作实绩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作者被贬永州期间,为排遣忧闷,常寻幽探胜,寄情山水,并形诸笔墨,其中以永州八记为著。这八篇是:《始得西山宴游记》、《潭记》、《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以及《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另有《游黄溪记》等。 阅柳宗元这些主要写于永州贬所的记游之作,会突出地感觉到其中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直接象征手法,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的悲剧命运,但多数情况下,则是将表现与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来,既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又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其中,令人于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情感指向。 柳宗元还善于选取深奥幽美型的小景物,经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即通过文学家的发掘、加工和再创造,将那些罕见的胜境传给世人,以免贻林涧之愧。他要用自己的全副精力和才情,去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借以安顿他那悲哀苦闷的灵魂,并从中获得些许凄美的怡悦。 三、山水游记的两大特点 1、不为写山水而写山水,而把自己的悲愤积郁的情感寄托于其中。 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造成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为欢,聊为优游,乐而复悲。郁愤填时,憎山恶水,以山水为牢一人独游时,又与之同病相怜,并借山水之幽幽、以处休、观妙。从宣泄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