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与价值探索

家校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与价值探索
家校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与价值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b7743876.html,

家校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与价值探索

作者:李根

来源:《辽宁教育·管理版》2019年第12期

摘要:学校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阵地,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二者的有机融合是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立足家校协同育人教育主张的基础,紧扣“魅力爸妈进校园”系列活动而开展的实践与研究,旨在探索家校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具体价值与实践策略,引领学生成长和发展,体现教育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协同育人;实施路径;价值探索;策略研究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助力学生德性成长和能力发展的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二者的有机融合,方能绽放教育的育人之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他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一致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也提出了协同育人的教育主张,并且还将其列为了创新德育工作的六大实施途径之一。由此可见,家校协同育人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深远的影响意义。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有效落实家校协同育人,彰显其教育价值呢?立足学校的育人实际,紧扣班级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学生的成长现状,以我校“魅力爸妈进校园”活动为契机,笔者尝试对家校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价值和策略进行了探索与思考,引领学生素养提升,彰显教育的育人魅力。

一、家校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

“魅力爸妈进校园”是我校的一项旨在加强家校联系效果,促进家校融合关系,发挥协同共育价值的特色活动。其在全校范围内的有效开展,既奠定了家校合作工作的基调,更指明了学校家校合作工作的行动方向。本着“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家庭助力学校教育,家校合作协同共育”的工作思路,我们将“魅力爸妈进校园”活动又具体细分为三个系列子活动,分别是“家长学堂”“家长讲堂”“家长开放”,力求从三个不同方面开展家校协同育人,助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一)“家长学堂”,指导家庭教育的着力点

“树”型安全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树”型安全管理模式的 探索与实践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1436-34 “树”型安全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 践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 问题的提出 煤矿生产主要是井下作业,作为井下现场变化较大、危险因素较多、人员密集型的特殊行业,如何从本质上确保安全生产,是煤炭企业经常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煤矿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可分两类:一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事故,如冲击地压事故等;二是虽然可以预防但因预防措施不到位、现场监督检查不力而发生的事故。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安全管理方式落后,缺乏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有的对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治表,不治本;有的抓安全管理只管结果、不管过程,只管物、不管人,只管一时、不管长远,只求过得去,不讲过得硬

等等;说到底是一个管理方法问题。实践证明,科学的管理方法就能有效地保证安全生产,反之就很难保证安全生产。为此,各煤矿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和研究,并创造和积累了不少先进经验,安全管理工作正在由传统的管理模式走向科学化管理的轨道。对企业发展来讲,一个好的思路,就是发展出路;对安全工作来讲,一个好的管理思路,同样也是抓好安全工作的出路。枣庄矿业集团枣庄联创公司(原陶庄煤矿)联系单位实际,创造性地对“树”型安全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与实践,其主要思路是:把自然界中树的植物原理引用到安全管理工程,并将安全管理的各要素据其性质分类为根基、主干、分枝三大部分,通过其内在联系构建成“树”型网络体系,运用“根深干壮”、“本固枝荣”的科学规律,采取“固本强根”、“标本兼治”的科学方法,力求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如长青之树样的充满生机和活力,最终达到创建本质安全型煤矿的目的。 2 “树”型安全管理模式

协同育人及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创新

协同育人 (一)主要目标 在已有政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基于政校企行四方联动利益共同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延伸校校合作,建立起政府主导,行业支撑,企业、其他院校参与四方联动的利益共同体,深度合作,协同培养人才的机制 (二)主要内容 1.构建基于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利益共同体的协同育人机制 协同育人是协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制改革与创新是实现协同育人前提和保障。学校拟在承担的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行业引导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设与改革试点方案”的基础上,探索构建基于四方联动利益共同体的协同育人机制。主要内容如下: (1)建设紧密型协同育人平台。依托交通教育集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政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在充分研究、分析各方利益诉求的前提下,进一步吸纳院校、行业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主体加入,建设一个以“协同育人”为共同愿景的紧密型合作平台,为“四方联动”协同育人建立对话渠道。 (2)进行政校行企协同利益博弈研究。要实现政校行企四方协同育人,首先必须解决好参与各方的利益均衡机制。这是关系到政校行企合作能否展开、对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切实改善的关键所在。如果各方利益未得到保障,参与积极性就会降低,将直接影响协同育人进展和人才培养质量。 (3)建立彰显共同利益的制度体系。协同育人平台要有序运转,

必须有各方共同讨论、共同认可、共同制定的章程、组织原则、制度体系。 (4)构建完善的政校行企协同育人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确定协同育人的内容、规范合作育人方式、制定育人原则。 (5)建立反馈机制。协同育人机制是否有效,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地方政府、区域市场、行业企业、院校、学生是否满意。因此,必须建立跟踪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情况,对协同育人成果进行评估,继而反思协同育人各环节,找出关键问题,进行整改和纠偏。 2.“订单式”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拟以学校与华晨宝马集团、广州地下铁道总公司、东莞海昌集团等企业合作订单培养项目为试点,进一步对“订单式”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管理体系、协同方式、运作机制、资源开发与使用等问题进行研究与实践,为解决目前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层次不高的问题提供方案,具体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包括: (1)“订单式”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主要对“订单式”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基本管理方式、合作各方的管理职责、协同培养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协同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等问题展开研究与分析。 (2)“订单式”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及运作机制研究。就“订单式”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包括选择与录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与教材开发、校内外学习与实训、企业顶岗实习、考核与评价等,重点解决校企双方如何有效参与,如何充分利用各方优质资源的运作建立,从而培养既符合企业需求,又具有职业发展潜能的优质技术技能人才。

家校社协同育人六六

家校社协同育人 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让德育无处不在,要在社区、家庭、学校各个方面的德育资源,构建和谐有效地德育体系。 一、未成年人育德工作的现状 社区没有具体办法抓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工作;家庭虽然总体还重视子女思想教育,但成绩优先意识更明显,教育方法不先进,与时代脱节;学校在中高考的压力下,德育工作支离破碎,难有实效;更为突出的是社区、家庭、学校有的单方面发力之后,没能取得其他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造成“5+2=0”(五天学校教育、两天家庭社会教育)、“家长干着急”等局面,严重打击了各方面对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的信心,对未成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放任自流。 二、树立信心,不为失败找借口 我们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任,因此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工作是不允许失败的,我们更不能为目前的现状找出“合理理由”,去埋怨学校工作不到位、埋怨家长不配合、埋怨社区不作为、埋怨社会环境太糟糕。我们只能面对现实,树立信心,团结一切可以进行育德的力量进行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长、社区要切实肩负起责任,加强学习,相互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三、要为成功找方法,全方位育人,增强实效 1.建设一只精良、专业的德育队伍。首先培养教师的崇高师德,让教师成为人之楷模,成为一道流动的德育教材。其次是提高教师驾驭和解决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能力和本领。 2.建立贴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目标。只有符合未成年人实际的培养目标才能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各班要根据各班、各个同学的实际提出具体的目标,并提出相应的培养措施和方法。 3.构建针对本校学生实际的校本德育课程,发挥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育德的实效。 4.建设内涵丰厚、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发挥环境育人功能。要注重学校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尤其是要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各班班级文化文化建设一定要突出主题,强化内涵,贴近学生。 5.注重德育工作的多样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融入多样性的德育常规活动中去,让丰富多样的德育主题活动,成为学生喜爱的育德方式。尤其注意合理利用网络,利用网上聊天室、贴吧等手段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适时引导学生思想。 6.强化德育科研。通过专题调研、课题研究,突破德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升育德水平。

家校协同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建立家校协同教育机制,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建立家校社协同教育机制,增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相互信任,及时沟通,促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使教育更具一致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形成良好的校内外育人环境,帮助小学生们自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 所谓习惯,指由于长期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化成自动化的一些行为模式。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行为的自我操控性差,意志力不高,认识水平较低,若教师和家长不注意,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就有可能固化为不好的习惯,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毋庸置疑,小学阶段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培养的行为习惯会影响学生整个教育阶段乃至一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而我考虑建立一个家校社协同教育机制,应用该机制着力与家长携手共同为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发挥传统家校社协同教育多通道的优势 1.家长会 家长会是学校、老师、家长相互交流信息一个良好平台。达到相互理解支持、共同教育学生目的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家长会。学校向家长通报其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家长可以向教师具体了解学生在各学科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在班集体的生活习惯,并提供某些教育上的支持;家长会还可以为家长之间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同时,学校也可以家长会为契机,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寻找更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2.家访或电访 家访可以使教师与家长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与家长和学生的交谈,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家访向家长通报学生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督促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电访是家访的延伸,它比家访更快捷、方便,是家访的必要补充。 3.家校联系本和传阅本 家校联系本可以涵盖学生教育中的各种问题,例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等等。家长与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和确定沟通的内容,以书面语言为手段进行畅所欲言,每周一次的家校联系本可以增强教育的透明度和实时性,使家长和教师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成长轨迹。它可以调动每位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并且使每位参与者在联系过程中增进了解。

实践育人模式研究

实践育人模式研究 一、高校开展实践育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1.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获取知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认识论上处于优先地位。实践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和我党的教育方针历来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子与体力相结合”。通过实践的方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范畴。 2.现实意义 实践育人对于大学生和高校本身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有利于健全高等学校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实践育人的内涵及其目标 所谓实践育人,是指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激发学生课外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热情和兴趣,开展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促进他们形成高尚品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新型育人方式。 高校开展实践育人,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讲,其目标首先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其次,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应用和操作能力;再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人文关怀,让其更好的适应社会、应对挑战。从高校的角度来讲,其目标是要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形成实践育人的合力,最终形成一套适合学生发展的科学的、可行的、有效的实践育人模式。 三、实践育人的应用方法——以某校航海类专业为例开展实践育人模式探索 航海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应用专业,航海类专业人才不但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应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和应变能力。因此需要在现有航海实践教育的基础上,根据21 世纪对航海类专业人才的要求,通过改革实践教学教育环节,加强对航海类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1.坚持工科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践实习相结合的模式 1.1师资、设备保障

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目前,人们对我国大学普遍实行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满意度并不高,这既与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改革力度不恰当有关,也与高校之间相互模仿、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有关。各高校在运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时面对的很多核心问题具有相似性,但是校院模式也不是千校一面,各高校只有将“借鉴”与“校情”结合起来进行探索与实践,才能找到适合于本学校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文章就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中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探讨,以西南科技大学10年来对校院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例,就地方本科高校如何探索与校情相符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校院模式,两级管理 高校施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既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也是各高校理顺内部管理机制,实现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的需要。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1992年高校开始合并调整后学科门类迅速增多,特别是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加快了大学内部结构从建国之初的校、系二级制向校、院、系三级制的转变。所谓大学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以下简称“校院模式”)是指大学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原则,整合和优化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层次,通过学校分权和管理重心下移,转变学校职能部门的职能,明确学校和学院的职责和权限,形成学校宏观上决策、学院实体化运行的管理模式。[1] 校院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充分发挥学院作为办学主体的作用,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发展,提高大学的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面对国内各高校学生人数迅猛增加、学科门类与专业数量不断增长和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国际化的现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与深化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众多高校把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作为现代大学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之一,开始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从目前来看,人们对我国大学普遍实行的校院两

最新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资料

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 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重要性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而另一方 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16周岁的农村籍未成年人。 家庭、学校、社会是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的共同体。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三者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共同构建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网络,事关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意义重大。各县(区)教育局、市直学校要认真贯彻国务院、省政府文件、省教育厅精神,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协同家庭和社会,形成有效合力,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美丽幸福萍乡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明确“家、校、社”协同育人、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工作的目标任务 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促进全面构建“家庭尽责、源头预防、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关爱保护留守儿童体系,协助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机制,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留守儿童接受的学校

教育质量明显提高、课外活动得到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得到妥善安置,留守儿童成长、教育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身心更为健康。 三、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在协同育人、关爱保护留守儿童中的重要作用 1.建立一个学校留守儿童信息动态管理平台。各县(区)教育局和市直中小学校要建立本校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摸底,一人一档,如实记录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心理状况、生活状况、家庭状况和监护人状况等情况,并根据情况变化对数据适时更新,实行动态监测。各中小学校要确保对留守儿童关爱缺失的风险和隐患掌握全面、报告及时、关爱到位、处置妥当。要重点排查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家庭生活困难、存在学习或心理问题、无监护人、身体残疾等留守儿童,及时发现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分类教育关爱与保护,精准施策。省教育厅将建设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公共平台,为分类开展关爱保护、分享交流经验提供服务。 2.建立一个学校留守儿童关爱保护阵地。各县(区)教育局和市直中小学校要积极整合学校资源,对闲置校舍或图书室、活动室、心理辅导室、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功能室进行改扩建,并配备完善必要的学习生活、文化娱乐、心理辅导、网络通信等方面的设备器材,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为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文体活动、心理抚慰、安全教育等综合服务。组织学校留守儿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培训、心理团体辅导训练等,加强留守儿童兴趣培养,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许昌工商管理学校 二O一四年十二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研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资源互用。在市教育局业务主导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校企合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课题研究基本按原计划要求按时完成,现将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与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1、“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即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培养人才,才能适应企业需求。一般来讲,中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中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和世界上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企业、学校、政府在如何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各自的优势上还存在着许多困境和困惑。 2、国家对中职教育空前重视,中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2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目前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虽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高校领域,而针对中职校企合作的研究较少。河南省中职学校在这方面的课题研究落后于其他省份。 4、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了“规模到质量”的瓶颈阶段,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经

家校沟通与协同育人培训心得

家校沟通与协同育人培训心得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只有家校密切交流,有效沟通,才能凝聚教育合力,才能真正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他以一位教育工作者浓浓真情,从教育现状出发,通过大量案例和理性分析,指出当前教育中家校合作存在的“三大误区”,强调“三个坚持”,指明家长如何配合学校做好工作。讲座在家庭与学校教育相存相依中,发掘工作方法,揭示工作规律,指出工作路径,把打开家校深度融合、携手共促新时代学生全面发展的金钥匙传递到与会者手中。给我们与会者很多的启发和思考: 1、最美家校关系:各司其职,相互尊重。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差,教育者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与学生的关系要融洽密切。争取家长们最大的支持、配合和理解,学校、家庭携手方能筑起一道坚固防线,让孩子健康成长。 2、阅读与孩子常伴。6-13岁为孩子的黄金阅读年龄,要完成几百万字的阅读量,教育者在仔细甄选适合孩子的读本,加强阅读量和拓宽视野,做好后续的读书心得、笔记的撰写和分享。家长要不遗余力地帮助老师推进孩子的阅读工程,以书为友,净化心灵,做最美朗读者。 3、与家长的沟通技巧。与家长联系,忌告状式,而是心平气和,以鼓励性语言为主,中肯地提出有建设性、针对性的方法。

4、学校要坚持家访、家长会和请家长的三种合作方式,做到有创新、有目的。要开启轻松聊天模式,控制好家访时间。家长会应选取关键的时间点召开,也给一些时间让家长谈心里看法,互相交流育儿心得。 5、身正为范。教育者应时刻注意做学生的表率,己身不正,何以正人。要做一个温柔而坚定的人。做学生的学习表率、言行表率和为人处世表率。让学生热爱阅读和学习,教师自己就要经常阅读,和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在学习中的困惑,一起勇于面对困难。言行一致,为人处世公正,树立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保持理智。发挥它的黏合剂、润滑剂和清洗剂的作用。公平公正处理事情,宽广、善待他人,时刻将满满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 最后以斯特娜夫人的一段话总结:孩子的心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

家校协同教育的实施途径

家校协同教育的实施途径——创建学习型家庭 家庭是每个人最早接触的学习场所,也是每个人终身生活学习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型家庭”将成为未来社会最理想的一种家庭形态,也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类型。指导家长创建“学习型家庭”,在创建过程中,不断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互动,因此,指导创建“学习型家庭”成了学校提高家校协同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 一.指导的目标和阶段。 学校依据“学习型家庭”的内涵,从“环境创建”、“书刊订阅”、“活动开展”、“亲子交流”、“计划拟订”五方面设立了学习型家庭的分级目标(详见表一)。具体实施分三阶段: 1.启动阶段 (1)在学习型家庭推进中,教师作为这一活动的指导者,首先应对学习型家庭理论作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为学校开展“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 (2)对家长、学生作广泛的调查研究,为推进“学习型家庭”提供依据。经问卷调查,对学生家庭现有的学习气氛、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方面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调查显示:有50%的家庭一直以来都有创建“学习型家庭”的要求和意识,在硬件和软件的配置上,注意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15%家庭原本就有创建的基础,基本具备了学习型家庭的特点。如果在某些教育观念上适当进行调整,就可以称为学习型家庭了。有30%的家庭表示创建有一定的困难。 2.推进阶段。 系统规划“学习型家庭”推展活动,推进“学习型家庭”活动深入发展。 (1)、向家长发放了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倡议书。倡议书向家长宣传了学习型家庭的目标及要求。

(2)、开展“家庭读书节”活动。将四、五两个月确定为哈密路小学“家庭读书节”,要求1—5年级全体学生和家长都参加读书节活动。 (3)配合读书节,学校组织了家长读书会,动员家长自愿报名参加。 (4)开展“学习型家庭”大家谈研讨活动。让教师、家长、学生围绕“创建学习型家庭”发表意见。 (5)经验交流活动。在推进活动中,充分发挥个别家庭的榜样示范作用,以这类家庭的具体案例,给其他家庭以启迪,从而带动更多家庭向“学习型家庭”发展。 3.评定阶段。 在创建“学习型家庭”过程中,每个家庭的发展层次不尽相同,如何推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家庭沿着创建学习型家庭的道路向前发展呢?我们必须发挥好评价的激励作用。在“学习型家庭”的评定指标中,让每一个家庭在这个目标体系中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目标,以及与这个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有效地发挥了家长们在创建活动中的主体性,促进每个家庭向学习型家庭发展。(见表一) 表一“学习型家庭”评定指标

育人模式改革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育人模式改革大讨论活动总结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在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了一些亟待探讨和解决的新课题。如,视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等学校,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去培养人才?如何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整个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出社会共同期盼的创新型人才?这些也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研究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切入点,使人才培养模式有新的突破。高等教育必须围绕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来设计,首先还得回归到大学的本源来思考。到底什么是大学?徐显明教授在上任山东大学校长后有一段精彩讲话,可谓推心置腹,令人感慨:大学,即为大学之“大”,和大学之“学”。大学之大,首在大德,其次在大学问,最后还在于“大树”(好的学统)。大学的学,首先是学府,不是政府,不是食府,不是企业。不能是服从模式,不能是利益导向模式,应是学术导向,要高度关注学人,即学者和学生。要用学术的标准,来秉承学术的理念,促进学校的发展。高校培养人才要有理想、理念,否则就会失去目标,失去坚守。一所真正的大学,应该成为思想的高原,科学的殿堂,人才的摇篮,精神文化的守护者、引领者。现在在一些高校泛滥起来的学术造假、学术功利、浮夸是对大学这块圣地的玷污与亵渎,是不为社会、不为良知所容忍的。所以,大学是学府,理应维护学术、学者、学人的利益,坚守良知,维护正义,不能随波逐流,随世俯仰。大学应永远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本科教育为本,把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置于突出的、首要的地位。 眼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在从注重数量规模发展到注重内涵建设的转型期,当务之急是要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育人为本的转变;实现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本的转变;实现以传授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要把教的创造性留给教师,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精神的人,是教师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教师的创造性恰恰要反映在教书育人的每个环节中。我们的教学,不只是为社会完成共性教育的任务而存在,而应使学生张扬个性。教师工作的价值应体现创造性;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学会学习,而不只是通过学习学会知识;教学的评价体系应该科学、多元,启动和提升人的自主、创新意识,而不能简单成为褒贬学生的手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健康的规律,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一定的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过程。教学过程有四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与传统的教学过程相比,现代的教学培养过程必须发生一些变化。教师和学生不能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应该能够平等对话,相互质疑,甚至相互批判、启发,共同指向学术的深入和一种共同为学术而献身的境界。 第一,大学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导与关键因素。要以教师的教学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为根基,以师德为保障,以教学专业的热情为调节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有效地把其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活动内容,即融入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进入学科的前沿。同时,用科研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其次,要真正弘扬师德,让校园溢满大爱。在近年师德弱化的现实面前,要大力弘扬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是一种大爱,只有在浓浓

创建协同育人机制打造良好育人生态

创建协同育人机制打造良好育人生态 春风化雨,立德树人。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 院建院17年来,一直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将“立德树人” 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根本岀发点与指导思想,不断完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长效工作机制,努力建设好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学院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长线,以学风建设为主线,以安全稳定为底线,以优质就业为保障线,现已形成以专职辅导员为主力军,多部门多岗位共同参与的特色教育管理体系。 高度重视,打造专职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队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 易斯顿美术学院拥有一支思想素质过硬、责任心强、能吃苦、愿奉献的专职辅导员队伍,他们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辅导员老师从学生的习惯养成入手,通过开展全体会、班委会、主题班会、谈心谈话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时代思潮,树立理想信念,加深师生沟通交流,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建院数年来,学院学风良好,没有出现一起重大违规违纪事件、重大思想波动事件及不安全事件。 多年来,学院辅导员一直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第一线, 真正做到了工作日全时段在岗,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各式各 样的教育、引导与陪伴。学院要求辅导员通过“四个是否” 来检验和鞭策自己的工作,即人生观、职业观是否正确,道德修养是否高尚,奉献意识是否鲜明,工作作风是否严谨。 学院依据教职工岗位职责的完成情况实施量化考评,严格把关学生工作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进行多方位政治素质教育,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强化师德监督机制,在全院培育并不断弘扬学生管理团队的优良作风。

学院历来重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在新生入学之初,学院便通过登记的方式与家长建立了常态联络机制。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高度重视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联络。一方而,辅导员通过与家长互动,便于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和行为动态,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稳定。另一方而, 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校的方针政策,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管理工作。事实证明,长效沟通取得了良好效果,家长对学院及辅导员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认可, 这也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凝心聚力,发挥党团组织引领作用 学院党支部始终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现已形成支部统领、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多年来,学院打造了一支以支部为单位,涵盖学生工作专职人员、党政 T部、共青团干部等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在校园文化建设领域,学院独树一帜,以党团组织为主导,举办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优质活动。例如:将“学生党员工作站”建在学生寝室,形成“有困难找党员,树榜样看党员”的双向互动互助机制;通过举办社会实践项目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弘扬向上向善的青春正能量;打造“焦裕禄纪念园”“红旗渠”等红色教育基地,构建更为广阔的学习实践框架;学院组织“青春点亮” “时代雷锋”等团务活动, 弘扬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 同时,学院以党团组织为主导,进行教育成果宣传推广工作。学院依托微博、微信、官方网站等网络平台,充分进行线上、线下多种媒体宣传。专业的编辑团队围绕热点问题撰写微文、博文、通讯稿及传记文学,以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身边模范事迹,唱响红色主旋律,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态势,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的传递。同时,开展网络舆情监管,对网络舆情异常情况做到高度警觉、迅速反应、及时 T预。 协同配合,构筑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合作新方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人才的使命,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学生缺乏职业技能素质的训练,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学生熟练的技能和相关职业素质的获得,必须依赖于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实训教学不能离开企业的真实环境,教学容也必须和企业技术改革及产品更新实时联系在一起。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必由之路。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课题组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职校企合作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可谓“叫得响,落不实”,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企业缺乏合作的在动力,不能积极参与,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状况;合作只是停留在文件协议上,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不够,校企合作处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对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作用有限;合作程度不高,停留在表层,合作模式单一,缺乏长远规划和深度合作容。这些问题反映出在我国高职教育中,还没有建立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地区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长效合作,互利共赢,共育高技能人才,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家校彼此了解是协同育人的前提

家校彼此了解是协同育人的前提 张英:首都师大附中大兴南校区 常常听到家长说,学校怎么能这样,老师怎么能那样等等;也常常听到老师们说,这个孩子的家长怎么不配合工作,那个孩子的家长为什么总是忙——其实,无论学校还是家庭,彼此的存在都是独立的个体,也是有相交共性的群体。相互了解,形成统一战线,合力形成教育场,教育好孩子,才是硬道理。 每个孩子都是特立独行的天使,每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也是迥异万千,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反光镜,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缩影。 从学校的角度,构建起系统家校合作机制非常必要。融洽的家校关系让教育的过程有温度、有实效。丰富家校共育模式,可以打开彼此了解的大门。 我们学校就真诚向家长伸出了橄榄枝。成立家长教师协会、出台家长公约、开设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主题活动、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大讲堂、组织家访活动,这些活动给家长更多的了解学校的机会,也给予更多家长主动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机会。 这样的教育场中,作为学校,我们更希望看到家长们自觉、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家长参与其中可以知晓、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可以更好地配合学校,引领孩子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找到学校、家庭、孩子对文化理解的共通性。任何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切合学校、学生发展情况的慎重思考,任何一所学校的文化都是有历史的积淀与过滤的,因此,家长了解并能主动认同,才是引领孩子爱校、尊师、友善的前提。 孩子在学校和在家的表现会有很大差别,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也会有很大差别。家长工作再忙,还是应该抽出时间参加“家长开放日”活动,和孩子同上一节课,同参加一个班会,在和孩子共同学习的氛围中,找到彼此的位置,增进家长对学校、对老师、对孩子的了解。 此外,孩子的发展潜质是无限的,更是多元的,学习成绩只是成长中的一个方面。学校的各类主题活动,是学校办学思想与育人目标的载体,家长参与其中,可以更好地感知学校的育人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亲子互动,融洽亲子关系,更能看到孩子们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出彩的一面。这些主题活动有家长参与、讲话、分享、展示的身影,才能更好地深化亲子关系,融合家校关系。让孩子感受成长过程中的温暖与关注。 学校是区域先进文化的辐射点,家长参与学校的家庭教育讲堂与培训的过程中,是自我提升与学习的过程,和专家近距离接触,聆听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才能适应和跟随孩子成长的速度。 父母该做的事不仅是让孩子吃好、穿好、身体好,更重要的是给孩子好的教育。教育一方面来自于好的家庭教育,还来自于家长和学校配合而形成的好的家校共育力量。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也是自身成长的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富足,只有能够享受家校共育的人,才会演绎与孩子共成长的精彩。 学校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孩子成长打好底色。家长更应热切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与成长过程。学校、家庭建立起彼此了解的机制,形成彼此信任的教育生态,才更有利于每个孩子的健康、全面的成长。

家校协同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建立家校协同教育机制,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建立家校社协同教育机制,增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相互信任,及时沟通,促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使教育更具一致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形成良好的校内外育人环境,帮助小学生们自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 所谓习惯,指由于长期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化成自动化的一些行为模式。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行为的自我操控性差,意志力不高,认识水平较低,若教师和家长不注意,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就有可能固化为不好的习惯,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毋庸置疑,小学阶段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培养的行为习惯会影响学生整个教育阶段乃至一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而我考虑建立一个家校社协同教育机制,应用该机制着力与家长携手共同为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发挥传统家校社协同教育多通道的优势 1. 家长会 家长会是学校、老师、家长相互交流信息一个良好平台。达到相互理解支持、共同教育学生目的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家长会。学校向家长通报其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家长可以向教师具体了解学生在各学科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在班集体的生活习惯,并提供某些教育上的支持;家长会还可以为家长之间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同时,学校也可以家长会为契机,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寻找更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2. 家访或电访 家访可以使教师与家长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与家长和学生的交谈,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家访向家长通报学生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督促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电访是家访的延伸,它比家访更快捷、方便,是家访的必要补充。 3.家校联系本和传阅本 家校联系本可以涵盖学生教育中的各种问题,例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等等。家长与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和确定沟通的内

“‘三点一线’育人模式的开发与研究”成果报告概要(1)

“‘三点一线’育人模式的开发与研究”成果报告概要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2010Jg228 山亭区实验小学,主持人:王峰 课题组成员:王莉、王佃讯、李飞、费文莉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构建了新的课程培养目标,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风气。要求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培养学生具有法制意识、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即强调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其次,《素质教育论》中鲜明地提出,素质教育离不开个性教育。再次,如今是经济社会,改革开放使得各种思潮涌进,对少年儿童影响之深。加之计划生育国策,独生子女较多,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不良习气。由此可以看出,要实现新课程培养目标,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形成良好的习惯,使何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并为其终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这为每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目标和研究课题。 我校自建校二十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借鉴和吸纳各地各校成功的思想和经验,提出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发展个性、发展特长”的育人宗旨,在学校教育教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先后进行了《养成良好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听音乐想象作文》等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研究,在全市范围内引起较大反响,得到专家权威认可,开展“三点一线”育人模式的开发与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建设高品味校园文化,创建教育品牌、特色,我校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了“‘三点一线’育人模式的开发与研究”。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略)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三点一线”育人模式的开发与研究,即围绕“学生发展”这条主线,从学生的习惯、智能、技能三个维度进行培养和开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主要观点 本课题将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归纳为习惯、智能、技

“双班制”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双班制”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师教育论文 “双班制”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常玉玺 原平市范亭中学从2011年秋季开始进行“双班制”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经过近四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双班制”管理模式的推进使我校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双班制”的提出背景 现在国内高中学校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走读学校,一种是寄宿制学校,一种是半寄宿制学校。走读学校学生在校时间最短,不上早操和早晚自习,也没有住宿和吃饭问题,管理难度最小。寄宿制学校学生是全天候在学校生活,班主任必须承担超长时间和超负荷的工作量,管理难度明显加大。虽然不少学校配备了宿舍管理员,但他们不是教师,管理和教育效果不佳。 班主任配备难几乎是所有寄宿制和半寄宿制高中学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有管理经验的中年教师不愿意当,缺乏管理经验的年轻教师不敢当,而既有管理经验又愿意当班主任的总是不能满足需要。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高中阶段班主任工作难度很大,又十分辛苦,往往顾此失彼,需要全身心投入。 要减轻班主任管理负担,让更多优秀教师乐意承担班主任工作,同时使学生生活和学习都取得进步,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显然很不适应,必须寻求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在权衡得失、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我校于2011年下半年开始创新性地试行“双班制”管理模式。 二、“双班制”的基本形式

“双班制”,即在学校同时设立“教学班”和“生活班”两种班级,每个学生都同时属于两个班集体。教学班由在同一个教室上课的学生组成,一般为50人左右;生活班按住宿场所编排,一般6~8个宿舍的学生组成一个生活班,人数在50~70人之间;走读生单独编为一个生活班。 教学班和生活班各自单独设立班主任,分别称为“教学班主任”和“生活班主任”。两类班主任工作任务不同,但各方面待遇都完全相同。“教学班主任”主要负责管理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班主任”主要负责管理学生的生活行为。 “教学班主任”负责上课、自习、两操和课间时间学生的管理,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行为管理,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工作如检查学生的笔记本、作业本、典题本等“三本”,负责教室文化建设,组织班集体,建设学习小组,负责学生成绩考核和评价,等等。教学班内设班委会,班委会由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卫生委员等组成。“生活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早、午、晚三餐和午、晚休息以及宿舍内生活行为的管理,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班设团支部,团支部由团支书、生活委员、卫生委员、安全委员等组成。每一楼层有一位“生活班主任”住校管理。学生就餐以生活班为单位,在指定餐厅、指定座位就餐。餐厅有“生活班主任”陪同用餐。走读生上学和放学时间由“生活班主任”在校门口迎送学生。 三、“双班制”的逐步发展 “双班制”经过一年的运行,取得了明显的管理效果,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我校通过及时研究分析,不断进行实践探索,针对问题多次进行了调整优化。 1.优化两类班主任管理时段。早上的早操和早自习原来由“生活班主任”

学校建立了协同育人机制多方面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一是...

学校建立了协同育人机制,多方面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一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出台实施方案和3个配套文件,建立健全了教务处牵头、学生工作等部门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二是扎实推进“卓越计划”、“理科实验班”、“人文素养班”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前,理科实验班共有两届毕业生179人;两届毕业生获国家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共65人次,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51人次,校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并获奖357人次,发表学术论文12篇,专利7项,山东省优秀学生2人,山东省优秀毕业生10人,山东省社会实践优秀学生1人,校优秀学生党员3人,校十大学生标兵1人,117人继续攻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初显;人文素养班内涵建设初见成效,首届人文素养班有83名学生顺利结业,学生的人文视野更加开阔,人文能力得到提升,人文精神得到丰富,通过调查,有85.1%的学生认为经过人文素养班的培养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目标。三是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学校与企业合作设立奖教金,奖励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2016年召开创新创业教育总结表彰大会,3位教师获得“创新创业教育突出贡献奖”,10位教师获得“创新创业教育卓越贡献”奖教金,10位教师获得“德美高科”奖教金。四是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推进协同育人。学校建立与法律实务部门人才互聘机制;学校与多家知名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22个;聘请企业专家学者担任我校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邀请多名专家来校做创新创业专题报告。五是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举办首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嘉年华,教务处、团委、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国家大学科技园办公室等相关职能部处和各教学单位协同配合,汇聚全校优质资源,为学生搭建广阔交流展示平台,有效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