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说课稿(自用)

《谈中国诗》说课稿(自用)
《谈中国诗》说课稿(自用)

《谈中国诗》说课稿

明光中学杨茜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叫杨茜,来自明光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

本次说课包括七个部分: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学情、说教学设想、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说教材

《谈中国诗》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中的最后一课,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诗歌鉴赏问题的讨论: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谈的是“文字和情感的密切”;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则是“文字和情感有密切关系”的典例;而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则是站在了中西方比较文学的高度,用幽默睿智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中西方诗的异同。学习本课不仅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的诗歌理解更加深入,而且可以让我们赏析诗歌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第二部分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钱钟书先生其人以及作品。

2、通读课文,整理全文脉络,概括中国诗歌的特点。

3、把握钱钟书先生使用的对比、比喻、引用、举例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咀嚼鉴赏含义隽永的句子。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来鉴赏中西方诗歌。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2、走近“大师”,领略“大师”的风范。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第三部分说重难点

1、重点: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难点: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课前必须对学生的学情有充分地了解,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学情预设:)

第四部分说学情

学生们通过对前两课的学习,对文艺评论和随笔这种新的文学样式已经有了初步地了解,但是因为本文是从英文译为中文,语言有欧化的风格,读起来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作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学生在理解关键语句时也会遇到一些阻碍。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设想:)

第五部分说教学设想

(新课标指出:“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们相关能力,为此,我会采取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情境导入法(在导入时,设置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点拨引导法(在分析使用比喻手法的句子时,对于较抽象的句子老师可加以适当地点拨)

二、说学法

自主研读法(学生自主研读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小组合作法(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拓展思维法(提高思辨和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的实施也离不开教学工具)

三、说教学工具

使用多媒体及其相关设备辅助教学。

(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做出了如下教学课时的安排:)

四、说课时安排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在学生课外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包括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识记字音字形、讲解词语意思、划分课文段落层次。第二课时为解读课文,包括讨论分析中国诗的特点及课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其他包括拓展探究和链接高考等相关环节。

第六部分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钱钟书先生的经典名言导入,既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钱钟书先生幽默睿智的语言风格,又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1、我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

2、假如你吃了一只鸡蛋,感觉味道不错,何必要去看看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3、我们称那位暴露的S小姐位“局部真理”,因为真理都是赤裸裸的。

4、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游戏也罢),人的愿望大多如此。

5、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板书1:板书课题)

(通过感受钱钟书先生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出钱钟书先生和一般的学者不同,他是“幽默其表,严谨其里”的大师,那么下面我就走进文本,看看钱钟书先生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文学享受吧。)

二、研究文本

(一)了解学生课外预习情况

1、字音字形、词语解释。

2、朗读。

(二)知一知

(在介绍人物时,先让同学们根据预习时搜集的资料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结合钱钟书先生的逸闻趣事介绍其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如下几点内容:)

1、身份及地位:

著名学者、文学研究家、作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2、主要成就: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艺理论《谈艺录》等。

3、治学态度: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60年来,钱钟书先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认识了钱钟书先生其人,那么下面环节我们就一起品读一下他的文章。)

(该部分主要是本课的教学主体,我分为读-记-理-议这几个小环节。)

(新课标指出:语文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前两个环节上设置了“读和记”)

(三)读一读

要求学生阅读全文,再次勾画生字生词,并思考课文的写作思路,划分层次,概括文意。

(四)记一记

1、字音字形

精髓(suǐ)轻鸢(yuān)剪掠一蹴(cù)而至数(shuò)见不鲜

眉眼颦蹙(pín)撩(liáo)人门槛(kǎn)槛外(jiàn)

2、词语解释

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

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通过两个环节,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课文,下面我们通过梳理文章脉络的方法进一步加深课文内容的了解。)

(五)理一理

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意思。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蕴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那么我们通过下面“议一议”环节就进一步地来探讨我们的课本内容,这个环节本课教学的核心环节。)

(六)议一议

1、本文是一篇演讲稿,面对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钱钟书先生是用什么方法来论中国诗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

明确: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比较文学的,这更切合外国听众,通过比较可以使外国听众更快地把握中国诗歌的精髓。(板书2)

钱钟书先生清楚地意识到给外国听众介绍中国诗歌,是不宜对其作概述或概论的,尽管外国听众更希望有个笼统的印象,但文化习惯上的巨大差异决定了这种做法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作者开篇就阐明自己立论的方式是采用比较文学的手段。但为了委婉地阐明自己如此立论的目的,钱钟书先生便借用西方人极其崇拜的浪漫主义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来过渡,这体现出钱钟书先生一贯的机智。

2、那么中国诗的特点是什么呢?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方法来突出中国诗的特点?

明确:

比较方法

⑴没有史诗(早熟)诗的发展

⑵简短诗的篇幅

⑶富于暗示诗的韵味

⑷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诗的风格

⑸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诗的内容(板书3)

(前两个问题考查了筛选信息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3、钱钟书先生所阐发的“中国诗的印象”,能引起你的共鸣吗?请结合自己阅读诗歌的体验谈一谈。

(这个问题的设置既可以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中国诗歌的特点,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学过的古诗词,使之更加热爱中国的诗歌,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上面三个问题,我们把握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那么下面的环节我们就一起来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

4、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概括中国诗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明确:作者使用了对论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来谈中国诗的特点的。

(板书4)

(1)对比论证:这首诗在阐述“中国诗的特点”的时候,在中西方诗歌的对比中体现的。如把“西洋诗的音调比作乐队合奏,把中国诗的音调比作是吹着的芦苇”。

(2)引用论证、举例论证: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英国诗人勃莱克的话”、“中国唐代司空图的话语”,引用了诗句“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大量的诗句,在这篇课文中,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事例:如“梵文《百喻经》里的愚人的事例”、“希腊拉丁诗的事例”。

(3)比喻论证:如“把中国诗歌短小的特点”比作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和“樱桃核”、把“中国诗歌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比作是蛛丝网和吹着芦苇的声音”等。

(作者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是最为精妙的,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品析一下本文中的比喻句)

5、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板书5)

作为一篇学术性较强的演讲稿,我们读起来却不觉得枯燥乏味,请分别找出你感兴趣的句子进行品读分析。

(具体步骤是,先布置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朗读课文中的比喻句,接下来老师在投影上放出五个典型的句子,同学们再有针对性地品读,同学们之间可以互相质疑,若学生提出了较有偏差的观点,老师应适当地加以引导,最后老师给出总结。)(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答题示例: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其中,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的特点。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将中国诗的发展进行完美阐述。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文章的一切都是服务于作者的创作意图的,那么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呢?)

6、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作者是想在中西方诗歌的比较中,告诉我们“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板书6)

(品读了钱钟书先生的文章,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渊博和睿智,也感受到了他严密的思辨能力,那么通过下面的拓展探究环节,我们进一步增进对作者的了解)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

钱穆先生说:“大师者,乃是通方之学,超乎各部专门之上而会通其全部之大义是也。”你认为钱钟书算得上是大师吗?,你认为在中国现当代有哪些大师呢?请举例说明。

(这个问题的设置,可以引导同学们关注社会现实,尤其是关注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大师们,同时也可以激励同学们对自身做出更高的要求)

2、小组讨论。

钱钟书先生通过运用比较的方法为我们概括了中国诗的特点,你认为中国诗还有其他方面的特点吗?

(这道题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又对中国诗歌的特点做了更加深入的探究)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012年安徽省的高考题,来赏析一首诗歌。)

四、链接高考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相关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这个问主要是交代中国诗抒情性强的特点)

明确: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一位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这题主要可以交代“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明确:“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形象的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得奇丽景象。

(这道诗歌鉴赏题的设置既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到高考题,又加深了学生对文中“钱钟书先生提出的中国诗歌的特点”的印象。)

(完成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最后老师要做一个“小结”,这既是对课文重点内容的强调,又是老师交流自己阅读体验的平台。)

五、课堂小结

中国诗首先是诗,然后才是“中国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诗与外国诗形式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而本质上却没有什么区别。钱钟书先生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一篇短短的演讲词,充分显示出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的文化素养。有位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更是外国人对钱钟书学养、人格魅力以及治学精神的肯定。

(对知识的学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的精心准备的课后作业是十分必要的,课后作业应该既是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温习和巩固,又是对课堂内容的充实)

六、课后作业

1、请仿照下面感动中国组委会给钱学森写的颁奖词,为钱钟书先生写一段颁奖词。(不少于50字,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

民族脊梁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这道题既考查了学生的“写”的能力,又是我们学习了钱钟书先生的文章后,对钱钟书先生的总结)

2、课外阅读曹操《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两百字的短文,评说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这道题是对本课教学重难点的进一步强化)

提示:

同: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观沧海》写沧海的广阔浩大,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异:《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的特点,“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但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相比而言,《致大海》篇幅较长,抒情充分。

《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大。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以丰富想像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吞吐宇宙的大海,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致大海》则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如“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

(板书设计是老师教学思路的体现,我会以简洁、直观的板书设计引导学生掌握本课主要的教学内容。)

第七部分:说板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下面由为您介绍《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二、能力培养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2.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1.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2.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2. 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一、导入课文

我们学过《咬文嚼字》和《说木叶》,都或多或少和中国诗歌有所关联。《咬文嚼字》中举了很多古人推敲诗歌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文字总是和情感相关联的。《说木叶》则谈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启示我们注意把握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的内涵。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略)(学生阅读,了解) 2、需牢记的代表作:(学生分析,教师指导学生牢记) 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 长篇小说:《围城》 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 学术著作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3、拓展激发阅读兴趣:(教师介绍) 《围城》中的经典语句: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据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个是要见识一下中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识一下闻名世界的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可见钱老先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荣誉,他被称为“文化大家”。

《说木叶》说课稿

《说“木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15号考生杨小水。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说“木叶”》。 首先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说“木叶”》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文艺评论。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这些文章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我们将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多数对文艺评论不甚了解,阅读也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见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文艺评论,感悟古典诗歌的意象美。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根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我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出示课件)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是: 1、德育目标:了解古人在运用意象时所寄托的丰富感情内涵;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掌握从小处着手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四)教学难点:诗歌艺术鉴赏学以致用。 接下来,我将对本节课的教法进行分析。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朗读法、品读文本法、设疑讨论法、深入浅出引导法。 1、小组讨论研究。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说课稿

《谈中国诗》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详细地说明。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谈中国诗》(手势)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讲读课文,这是钱钟书先生一篇文化随笔,他主要讲解了中国诗的特点及其与外国诗在形式方面的不同,和对中国诗歌及其研究应有的态度。 对于高二的学生而言,经过了前面的《谈木叶》和《咬文嚼字》(手势)两篇文章的学习,这为学习这篇文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本文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也有助于加深他们对中国诗与外国诗的理解。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结合新课标的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气势)”因此,我将本文的三(手势)纬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 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 2. 掌握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会品析比喻句中的深层含义。 3.掌握中国诗歌的特点及其与外国诗歌的异同,同时激发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本文的特点。本文的教学重点:掌握中国诗特点及其与外国诗的异同。教学难点:品析文章中比喻句的妙用,把握其深层含义。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以“读”贯穿始终,以“情”为突破口,采用问答法、启发法来推进教学,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质疑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 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理念的指导下,本文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5min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流觞曲水的故事吗?曾经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依次排列的坐在水边?在水边干什么呢?对,玩一种游戏,游戏规则是将盛满酒的杯子放到水面上,当酒杯顺着水流流到谁的面前的时候,他就要饮酒作诗。正是由于古代的文人墨客喜欢吟诗作赋,才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诗歌文化。那么中国诗有怎样的特点呢?现在我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请你们谈一谈。 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由我总结出:中国诗具有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等特点。那么外国的诗是否也是这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谈中国诗》,看看钱钟书先生是怎样来看待中国诗和外国诗的。这既设置了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下文讲解中国诗的特点做好了铺垫。

《谈中国诗》说课稿范文

《谈中国诗》说课稿范文 《谈中国诗》一文,是谈 ___诗歌的特征。先交代谈 ___诗的 根本立场,即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接着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外国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则不然,先有抒情诗,后有戏剧诗,没有史诗。然后阐述中国诗的四个特点。一是篇幅短小,“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二是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富于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三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是由于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又由于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四是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文章最后指出,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像各国人都是人一样,中国诗和西洋诗,共同点多于不同点。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体会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二、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欣赏旁征博引的论述风格。 三、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1《谈中国诗》一文课文容量很大,旁征博引,涉及范围很广;不少内容深邃,牵涉一些理论问题,这给学生阅读带来不少困难。为此,建议由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图书馆或者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以帮助理解课文 2.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3、.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4、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3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让他们敢于说出别的不一样的声音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38套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38套 目录: 1、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兰亭集序》说课. 2、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再别康桥》说课稿. 3、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出辞气远鄙倍》说课稿. 4、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创造宣言》说课稿. 5、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劝学》说课稿. 6、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稿. 7、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8、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9、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师说》说课稿. 10、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11、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我有一个梦想》说课稿. 12、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故都的秋》说课稿. 13、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月是故乡明》说课稿. 14、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说课稿. 15、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 16、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 17、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18、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滕王阁序》说课稿. 19、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20、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 21、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琵琶行》说课稿. 22、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短歌行》说课稿. 23、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祝福》说课稿. 24、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窦娥冤》说课稿. 25、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26、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荷塘月色》说课稿. 27、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蜀道难》说课稿. 28、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谈中国诗》说课稿. 29、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赤壁赋》说课稿. 30、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长亭送别》说课稿. 31、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阿房宫赋》说课稿. 32、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陈情表》说课稿. 33、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雨巷》说课稿. 34、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雨霖铃》说课稿. 35、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雷雨》说课稿. 36、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鸿门宴》说课稿. 37、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桂枝香·金陵怀古》说课稿 38、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定风波》说课稿 全文内容下载: 百度:星宿人才网 搜索: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

谈诗说课稿

谈诗说课稿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课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叫杨平冉,来自沈阳师范大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谈中国诗》。 本次说课包括七个部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谈中国诗》是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另外,由于本文是一篇演讲辞,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文章类型,需要一定的接受背景。另一方面,本文的学习会为今后再阅读此类文章打下基础,同时也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面。 二、说学情 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二的学生,由于已经有了高一一年对阅读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包括: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对课外文章的充实等等,都是对这篇文艺评论性文章学习的一种良好的铺垫。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不会非常吃力。为此要借助学生之前的知识结构去导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把握钱氏的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咀嚼鉴赏含义隽永的句子;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分析他就精神和对待中国诗歌以及中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反对诗歌研究中的本位思想。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并使学生能较顺利用地达到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或生生互动式教学,课堂上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同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比喻导入法 点拨引导法 探究合作法 (二)、说学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也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

谈中国诗说课稿

谈中国诗说课稿 《谈中国诗》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内容是:钱钟书的《谈中国诗》。 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和设计反思。(附《谈中国诗》导学案)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谈中国诗》是高二年级的教材内容,具体安排在必修五第三单元。必修五作为必修教材的“终结者”及选修教材的衔接者。本单元所选课文均为文艺评论和随笔,都是对诗歌鉴赏问题的讨论。诗歌是语言的精华,从必修二到必修四的第二单元中都是诗的舞台,学生对诗的发展有了整体认知。必修五则借助第三单元文艺学论文中的大量诗例进行了呼应与提升,《咬文嚼字》的思想建构在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上;《说“木叶”》可以看作“咬文嚼字”的范例;《谈中国诗》文采飞扬,中外诗例信手拈来,令人视界大开。 本单元是全套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在阅读上给学生增添了些许难度,因此本单元学习时要让学生注意:1.反复阅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况全文大意;2.理清文章思路;3.抓住文章主旨;4.对课文观点和材料作出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进行

阐发、评价和质疑。鉴于此,在《谈中国诗》的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学者散文,所谓学者散文是指大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主旨不在于表情写景,主要的表现手段也不是抒情、写景或叙事,而是议论、说理和达意。同时本文是从英文译为中文,语言有欧化的风格,读起来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应让学生认真欣赏和品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这也体现了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情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方法和过程等显得尤为重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从学习背景来看,学生经过小学到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阅读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获得了一些文学常识,对于中国诗歌也有自己的认识。对论述体文章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等有所了解。于是把握文章的论述的思路,结构不再困难。 但学生缺乏对中外诗歌审美特点的认识,对于较为陌生的文艺评论和随笔,特别是文中大量的引用使得文章局部的理解困难,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形象说理能力更为缺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多去启发引导,让学生更快适应,帮助他们顺利达成目标。鉴于以上教学和学情分析,依据课程改革中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谈中国诗》说课稿

《谈中国诗》说课稿 《谈中国诗》说课稿 一、说教材 《谈中国诗》一文,是谈论中国诗歌的特征。先交代谈论中国诗的根本立场,即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接着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外国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则不然,先有抒情诗,后有戏剧诗,没有史诗。然后阐述中国诗的四个特点。一是篇幅短小,“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二是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富于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三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是由于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又由于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四是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文章最后指出,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像各国人都是人一样,中国诗和西洋诗,共同点多于不同点。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体会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二、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欣赏旁征博引的论述风格。 三、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三、说教学和学法 1《谈中国诗》一文课文容量很大,旁征博引,涉及范围很广;不少内容深邃,牵涉一些理论问题,这给学生阅读带来不少困难。为此,建议由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图书馆或者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以帮助理解课文 2.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人教版-语文-高二-《谈中国诗》说课稿

《谈中国诗》说课稿 一、说教材 《谈中国诗》一文,是谈论中国诗歌的特征。先交代谈论中国诗的根本立场,即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接着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外国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则不然,先有抒情诗,后有戏剧诗,没有史诗。然后阐述中国诗的四个特点。一是篇幅短小,“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二是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富于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三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是由于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又由于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四是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文章最后指出,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像各国人都是人一样,中国诗和西洋诗,共同点多于不同点。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体会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二、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欣赏旁征博引的论述风格。 三、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三、说教学和学法 1《谈中国诗》一文课文容量很大,旁征博引,涉及范围很广;不少内容深邃,牵涉一些理论问题,这给学生阅读带来不少困难。为此,建议由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图书馆或者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以帮助理解课文 2.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3、.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4、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3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让他们敢于说出别的不一样的声音 5、学法: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发现·创新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

谈中国诗说课稿

谈中国诗说课稿 《谈中国诗》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内容是: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和设计反思。(附《谈中国诗》导学案)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谈中国诗》是高二年级的教材内容,具体安排在必修五第三单元。必修五作为必修教材的“终结者”及选修教材的衔接者。本单元所选课文均为文艺评论和随笔,都是对诗歌鉴赏问题的讨论。诗歌是语言的精华,从必修二到必修四的第二单元中都是诗的舞台,学生对诗的发展有了整体认知。必修五则借助第三单元文艺学论文中的大量诗例进行了呼应与提升,《咬文嚼字》的思想建构在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上;《说“木叶”》可以看作“咬文嚼字”的范例;《谈中国诗》文采飞扬,中外诗例信手拈来,令人视界大开。本单元是全套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在阅读上给学生增添了些许难度,因此本单元学习时要让学生注意:1.反复阅 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况全文大意;2.理清文章思路;3.抓住 文章主旨;4.对课文观点和材料作出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鉴于此,在《谈中国诗》的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本文是一篇学者散文,所谓学者散文是指大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主旨不在于表情写景,主要的表现手段也不是抒情、写景或叙事,而是议论、说理和达意。同时本文是从

英文译为中文,语言有欧化的风格,读起来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应让学生认真欣赏和品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这也体现了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情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方法和过程等显得尤为重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从学习背景来看,学生经过小学到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阅读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获得了一些文学常识,对于中国诗歌也有自己的认识。对论述体文章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等有所了解。于是把握文章的论述的思路,结构不再困难。但学生缺乏对中外诗歌审美特点的认识,对于较为陌生的文艺评论和随笔,特别是文中大量的引用使得文章局部的理解困难,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形象说理能力更为缺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多去启发引导,让学生更快适应,帮助他们顺利达成目标。鉴于以上教学和学情分析,依据课程改革中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结合本文特点和学生学情,设置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2.品味作者比喻说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对比和比喻等论证方法,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

高中语文说课稿《谈中国诗》

高中语文说课稿《谈中国诗》 高中语文说课稿《谈中国诗》 高中语文说课稿《谈中国诗》1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掌握字词、文学常识、名言名句等基础知识。 3.学习本文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基础知识积累及应用。 2.理解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点。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深入研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过程是一个“诗的国度”。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题诗。然而,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中国诗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来听听玩转中西文化的魔术师——钱钟书先生的见解。(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等。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

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在其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除了创作出大量的有非凡的思想原创性和学术开拓性的论著,在中国现代史上独树一帜,因而使得研究“钱学”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亦成为反思百年中国人文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主要作品有《管锥篇》《谈艺录》《宋诗选注》及唯一的长篇小说《围城》,另有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病逝,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三、简介背景 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是作者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的一篇英语演讲稿节译而成的。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源流、形式、意韵、风格以及内容等方面的比较,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窗。是中国较早的中西比较诗论之一。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文章共有8段,思路如下: 第1段,谈“中国诗”的前提与立场。第2段,中国诗的发展“早熟”的特色。 第3段,中国诗篇幅简短,但意味无穷。第4、5段,中国诗的含蓄的特色和形成这一特色所用的手法。第6段,中国诗清淡、安和的诗调。

咬文嚼字说课稿1

《咬文嚼字》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高中教材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一课,我将从八个方面(教材、学情、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评价、开发、得失,出示ppt)说我对此课的思考和我的教学。 一、说教材 这个单元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共有三篇文章,朱先生的《咬文嚼字》,林庚先生的《说木叶》,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出示ppt)这几位先生都是文艺理论界的大家,学养极其丰厚,治学都非常严谨,而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朱先生谈论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内容丰厚,论说严谨,观点鲜明。对于高二阶段的学生能起到启发指导的作用。在小说单元和古典抒情散文单元之后,教材安排朱先生的文章给学生阅读,对提高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审美能力、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重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具有指导意义。本课的重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本文的结构特色,学写议论文。本课的难点:作者阐释观点的不同角度,学生对专业术语的理解程度和真正能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ppt知识树) 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本着对教材和教学大纲的理解,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是1、了解作者朱光潜。2、积累本课重点词语;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经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等过程,准确把握作者观点,理解文章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1、让学生在反复研读中体味咬文嚼字的重要性,2、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培养严谨治学的态度。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训练,尤其是文言散文和诗词鉴赏的训练,已经具有一定的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理解较难散文的能力,已经能够独立分析问题。但高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要以优促差,促进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学,加强小组之间的合作。 三、说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四步导学模式。四步导学模式,通过导引——讲读——探究——拓展四个步骤,集中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目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精讲精练,当堂任务当堂完成。这种模式步骤简洁,易于操作实践。第一步,激趣导入,明确目标通过

《谈中国诗》说课稿(自用)

《谈中国诗》说课稿 明光中学杨茜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叫杨茜,来自明光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 本次说课包括七个部分: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学情、说教学设想、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说教材 《谈中国诗》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中的最后一课,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诗歌鉴赏问题的讨论: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谈的是“文字和情感的密切”;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则是“文字和情感有密切关系”的典例;而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则是站在了中西方比较文学的高度,用幽默睿智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中西方诗的异同。学习本课不仅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的诗歌理解更加深入,而且可以让我们赏析诗歌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第二部分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钱钟书先生其人以及作品。 2、通读课文,整理全文脉络,概括中国诗歌的特点。 3、把握钱钟书先生使用的对比、比喻、引用、举例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咀嚼鉴赏含义隽永的句子。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来鉴赏中西方诗歌。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2、走近“大师”,领略“大师”的风范。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第三部分说重难点 1、重点: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难点: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课前必须对学生的学情有充分地了解,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学情预设:) 第四部分说学情 学生们通过对前两课的学习,对文艺评论和随笔这种新的文学样式已经有了初步地了解,但是因为本文是从英文译为中文,语言有欧化的风格,读起来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作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学生在理解关键语句时也会遇到一些阻碍。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设想:) 第五部分说教学设想 (新课标指出:“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们相关能力,为此,我会采取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情境导入法(在导入时,设置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点拨引导法(在分析使用比喻手法的句子时,对于较抽象的句子老师可加以适当地点拨) 二、说学法 自主研读法(学生自主研读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小组合作法(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拓展思维法(提高思辨和理解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