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教材说明:本单元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第二层次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再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面时间,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1. 通过1分1分数的方法,准确读出某一时间。

2. 推算经过的时间

四、本单元评价要点

1、读、写几时几分(5分5分数的方法和1分1分数的方法)。

2、1时=60分

第一课时认识时间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0页例一、第91页例二及相关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时间的知识就在身边的生活中,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

教学重点:

1、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

2、能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

1、概括认识时间的方法

2.、正确认识“几时几分”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师:小朋友们,都会数数吗?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报数”的游戏,我们5个5个的报数到60 ,哪一组来开火车呢?(学生数数。)

二、直观演示,探索新知。

1.认识钟面。

(1)课件:拿出钟表模型,观察钟面上有些什么?(12个数,时针,分针。)

师:我们一起数一下这12个数。

师;钟面上相邻两个数之间是一大格,仔细观察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12大格。)

师:每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每一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

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答)

师:我们一起5个5个来数一下钟面上的小格。(课件)

师:好,请你说一下,从12到1是几小格?从12到3是几小格?从12到8呢?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屏幕上显示的钟面或手中的学具钟面,然后四人一组探索交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钟面,同时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2.认识时间。

(1)认识时。

①师:时针是表示时的,(拨钟从12时到1时,)猜一猜,时针在钟面上怎样走是1时?(走1大格。)

师:时针从几走到几是2时呢?

归纳: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板书)

(通过多媒体的使用,使抽象的知识得以形象的体现,进而能使学生体会、理解所学知识。)(2)认识分。

①师:分针是用来表示分的,,猜一猜,分针在钟面上怎样走是1分?

②游戏:感受1分钟。(经历1分钟)

一分钟做你想做的事。(写字、数数、画画)

师:1分钟能干这么多的事情,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

③分针从12走到1经过了几分?你是怎样想的?

分针从12起走到4是几分?你是怎样想的?4×5=20

从12走到6呢?11呢?

师:分针转一圈,再指着12是多少分?分针指着12就是60分。

师:分针从12开始,转了一圈,再走到12,就是60分。

同桌之间进行你拨我说游戏,一人拨动分针到不同刻度数,同桌回答各是几分。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分针指向不同刻度表示的时间,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将时针对准刻度1)。时针指向刻度1,表示什么?为什么?

教师:对!时针是用来记时的,它指向刻度1,表示1时。

3.认识时分关系。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拿钟面“拨一拨”

教师:我们首先拨到12:00,观察一下这时时针、分针分别在什么位置。然后继续顺时针方向拨动分针走一大格(让学生边拨边读:12点零1分、零2分等)。再加速拨到数字6(边拨边数)。学生拨出12:30后,教师讲解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并让学生学习读出时间。最后让学生加速回拨到12,让学生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现在的时针、分针分别在什么位置,谁能说一说它们是什么样的?与12:00时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师: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1时

教师:这说明1时和60分是什么关系?相等。

引导学生总结;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个大格。教师板书“1时=60分”。

(通过多媒体演示分针、时针走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中,认识时分的关系)

5.认识钟面上的时刻。(教学例2)

①认读整时。

师:星期天,妈妈带小明去图书馆,妈妈说,我们这个时间去,这个时间回,你知道是几时去,几时回吗?(1:00、5:00)

②聪明伶俐4个同学在争论着,我们一起看一下吧!课件出示(4:05)

(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是4时整、这是1时20分、这是4时5分、这是5时5分。)

师:他们到底谁说的对?为什么?

现在钟面上时钟指着几,是几时?分针指着几?是几分?

(实物拨钟,从4:00---4:05---4:30---4:45或更多)

(认读4:05时,强调几时零几分的写法,认识4:45时要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在4和5之间,看起来指向5,但还不到5时,全班集体汇报结果,尝试归纳后课件出示小精灵的话,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时针走过数字4”而不是“指着数字4”。)

小结:时针走过数字4,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4时多少分。

总结:时针过了几就是几时,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

师生共同总结读时间的方法:读一个时间,要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先看时针刚走过数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指向哪儿,根据每一大格对应的多少分来确定几时几分。也可以根据分针位置确定多少分,再根据时针确定几时几分。

6.看书质疑。

三、动的手实践、巩固新知。

1、教师拔钟,学生说时间。

2、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拔钟,另一个同学说时间。

3、教师说时间,学生拔钟。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设计了动手操作环节,旨在巩固认识时间的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明确操作要领,然后进行活动。这一环节的操作是有梯度的,由组长拨时间组员说时间过渡到组长说时间组员拨时间,这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考验,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考验。)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写出钟面上的时间;第9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三1、2 。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这节课不但认识了时间,还知道了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同时我们还知道1小时=60分。我们认识了时间,就要珍惜时间,争做时间的小主人。时间过得真快,马上要下课了,你知道这节课多长时间吗?课间几分钟?就要下课了,老师希望你们珍惜每一分钟,让生命更有价值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才!”

板书:

认识时间

数:1—12

时针:一大格,1小时

分针一小格,1分

1小时=60分半小时=30分

第二课时认识时间2----用数学

教学内容:课本p92例3及练习二十三4-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景,体会和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过程与方法:巩固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重点: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教学难点:判断时间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是()小时。()分=()时。

3、填一填

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是()分,再加上()分就是1小时。

4、根据“小公鸡和小猪的故事”写时间

1)学生认真的看钟面上的时间,写一写;

2)汇报,集体订正。

二、引出新知

1.师:通过观察,你们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让学生明确:明明踢球的时间是在完成作业和看木偶剧之间的一个时间段。

2.师:怎样解答?先个人独立思考,再小组内讨论讨论。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多多发表自己的见解。

3.汇报交流,展示不同的解决方法,重点叙述清思考过程

第一种方法:把写作业和看木偶剧的时刻画出来,然后找出踢球的时间。

第二种方法:把三个时间段写出来,从中找出踢球的时间。

4.解答正确吗?

引导学生将时间与所做事情结合起来重新梳理一遍,确认是否合理。

5.小结:解决这类问题要先看知道了什么,再思考怎样解答,最后验证解答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 练习二十三第4、5题

让学生先独立读题,理解题意,再在小组内交流推断的方法。

2. 练习二十三第6题

该道题让学生独立填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对各项目的时间进行简单的提示,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3. 看图讲故事(练习二十三第11题)

这是一道比较开放的题目,可以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图画,重点分清楚各个图画的时刻,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讲一讲,最后小组推选出讲的最好的一个同学再起来讲一讲。4.按要求解答。

小红周六的作息表:

1:40—2:10 看书2:10—2:50做数学作业2:50—3:30做语文作业

3:30—5:00 锻炼5:00—6:10看电视

1)2:3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2)4:0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3)5:2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4)小红做什么的时间最长?做什么的时间最短?

四、总结与拓展

1、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请你回家统计你和爸爸、妈妈一天的时间安排!

第三课时认识时间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认识时间的方法,正确地读写钟面时间,进一步明确“1时=60分”;

2、进一步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作息时间。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迅速的读时间;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地在钟面上拨时间,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作息时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我们已经学会了读时刻和写时刻,谁来说说怎样读时刻和写时刻?

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有关认识时间的练习。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一)基本练习。

1.读时间。

师:刚才我们是10:00上第一节课,现在已经过了5分钟,现在是几时几分?(10:05)

你是怎么想的?看谁能想到和别人不同的办法?

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不同的想法:

(1)5分5分的数。(2)1分1分的数。

(3)通过钟面判断分针的位置,再读出时间。

(4)用加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2.拨一拨。

老师说出一个时间,让学生在钟面拨出来,再说方法.

9时5分

(先把时针拨过刻度9,指向刻度9和刻度10之间,再拨分针指向刻度1,表示5分。)

2时35分

(先把时针拨过刻度2,指向刻度2和刻度3之间,表示2时多,再拨分针指向刻度7,表示35分、)

7时43分

(先把时针拨过刻度7,指向刻度7和刻度8之间,,再拨分针指表示示40分,将分针向前拨3小格,麦示43分)

师小结:几时,时针就刚走过几时;几分,分针就从12走过几个小格。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找朋友。(课本练习二十三第7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展示几生答案,全班交流。)

2.拨一拨,填一填。(练习二十三第8题。)

投影出示钟表图。让学生发现他们的规律。

3、填一填;练习二十三第10题

(1)现在是几叫几分?(6时30分)

想一想过5分是几时几分?(过5分,分针再向前转过5 小格,指向刻度7,过5分6时35分)。板书:过5分是6时35分。6:35

(2)现在是几时几分?(7时20分)

想—想过10分?(过10分针再向前转过10小格,指向刻度6,过10分是7时30分。)板书:过10分是7时30 分

(3)现在是几时几分?(5时45分)

想-想过15分是几时几分?(分针再向前转过15小格,正好指在12,过15分是6时。) 板

书:过15分是6时,6:00

(4)现在是几时几分?(3时)

想一想过40分是几时几分?(分针向前转动40小格,正好指向8,过40分是3时40分)

四、提高练习。

1.出示第9题

(1)先让学生按图中的四个事件顺序讲一下这个小朋友干了什么事?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讲一个小故事。

(2)看上面的4个时间,哪个最早,对应哪个事件?

(3)把四个时间利四个事件一对应,进行连线,看是不符合实际,

(4)让学生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再讲一遍这个小故事。

基础练习

小小填空知识多,可要认真做一做!

(1)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两个数字中间有()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钟面上长针是(),短针是()。

(2)时针走一大格是()小时,分针走一大格是()分钟,分针走一小格是()

分钟,分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小时,时针走一圈是()小时。

(3)早上,哥哥和妹妹同时从家去学校,哥哥7:30到校,妹妹7:35到校,()走个快,()走得慢。

(4)我们现在所学的时间单位是()、()。1时=()分。

(5)时针和分针重合在一起是()时整,时针和分针成一条线是()时整。

五、总结评价,升华目标

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知识点归纳及练习汇编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含题) 毫米厘米分米 基础知识过关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①进率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 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 1公里 考点一、填合适的单位 1、一块玻璃厚50()一只大象高3() 粉笔长75()床长约2() 回形针长约3()儿童漫画书宽约2() 学校操场长90( ) 一根跳绳长2( ) 小华身高130( ) 一本小学生字典厚4( ) 一把小学生尺子长2( ) 一幢楼高12( )

2、一枚1元的硬币厚度约是()。 [A.2克 B.2毫米 C.2厘米] 3、数学课本的宽约是145( )。 ① 毫米② 厘米③ 分米 4、厚度最接近1厘米的物体是( )。 ① 文具盒② 电视机③ 数学书 考点二、比较大小 【一定要化成相同单位】 1、简单的比较大小 在○里填上“>””<”或者“=” 4分米○ 40毫米 70毫米○70厘米 3千米○2970米 4分米○39厘米 2、计算后比较大小 1米—3分米○ 7厘米 5米3分米○ 53米 7厘米+23厘米○3米 1米-2分米○8分米 1米○2分米30厘米 考点三、计算 87毫米-37毫米=( )毫米=( )厘米 1米-70厘米=( )厘米=( )分米 2千米=()米 3米—2分米=()分米 7千米—2000米=()千米 36分米—16分米=()米 4厘米的5倍长是( )分米 考点四、解决问题 1、足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00米,宽75米,小东沿着足球场跑了一圈,跑了多少米? 2、王华身高140厘米,教室的门高2米,谁高?高多少厘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主要包括九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一个总复习单元,其中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的重点。在数与计算方面,这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在空间和图形方面,安排了四边形的认识;在量的计算方面,安排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统计方面,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此外,教材还安排了"数学广角"和两个数学实践活动 第一单元:测量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主要特点有: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 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和质量的意识。 四、教学建议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2016 年单元测试卷(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此选项的字母填在答题卡上) 1.(3分)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A.x2﹣4x=3 B.C.x+2y=1 D.xy﹣3=5 2.(3分)下列方程中,以x=﹣1为解的方程是() A.B.7(x﹣1)=0 C.4x﹣7=5x+7 D.x=﹣3 3.(3分)若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是x=﹣1,则k的值是() A.B.1 C.D.0 4.(3分)若关于x的方程2x+a﹣4=0的解是x=﹣2,则a的值等于() A.﹣8 B.0 C.2 D.8 5.(3分)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为26cm,这个长方形的长减少1cm,宽增加2cm,就可成为一个正方形,设长方形的长为xcm,则可列方程() A.x﹣1=(26﹣x)+2 B.x﹣1=(13﹣x)+2 C.x+1=(26﹣x)﹣2 D.x+1=(13﹣x)﹣2 6.(3分)已知某商店有两个进价不同商品都卖了80元,其中一个盈利60%,另一个亏损20%,在这次买卖中,这家商店() A.盈利50元B.亏损10元C.盈利10元D.不盈不亏 7.(3分)一件商品按成本价提高30%后标价,再打8折(标价的80%)销售,售价为312元,设这件商品的成本价为x元,根据题意,下面所列的方程正确的是() A.x?30%×80%=312 B.x?30%=312×80%

C.312×30%×80%=x D.x(1+30%)×80%=312 8.(3分)一张试卷上有25道选择题:对一道题得4分,错一道得﹣1分,不做得﹣1分,某同学做完全部25题得70分,那么它做对题数为() A.17 B.18 C.19 D.20 9.(3分)若2x+1=4,则4x+1等于() A.6 B.7 C.8 D.9 10.(3分)甲比乙大15岁,5年前甲的年龄是乙的年龄的2倍,乙现在年龄是() A.30岁B.20岁C.15岁D.10岁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中的横线上 11.(3分)方程x﹣2=4的解是. 12.(3分)如果关x的方程与的解相同,那么m 的值是. 13.(3分)轮船沿江从A港顺流行驶到B港,比从B港返回A港少用3h,若静水时船速为26km/h,水速为2km/h,则A港和B港相距km. 14.(3分)若2x﹣3=0且|3y﹣2|=0,则xy=. 15.(3分)已知关于x的方程=4的解是x=4,则a=. 16.(3分)当x=时,3x+4与4x+6的值相等. 17.(3分)如果单项式3a4x+1b2与可以合并为一项,那么x与y 的值应分别为. 18.(3分)关于x的两个方程5x﹣3=4x与ax﹣12=0的解相同,则a=.19.(3分)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p的绝对值等于2,则关于x 的方程(a+b)x 2 +3cd?x﹣p 2 =0的解为x=.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知识点及习题全册

三上第一单元 一、填空 1、7000千克=()吨 6米=()分米 5千米=()米 10厘米=()分米 43毫米=()厘米()毫米 2分米5厘米=()厘米 1米-4分米=()分米 15厘米+25厘米=()分米 5200千克-200千克=()吨 8千米-2000米=()米 2、填上合适的单位: 小明的身高约是138()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约468()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20()一头大象重4() 一本数学书的厚约是7()一盏台灯的高约2() 一只猫重2()一个同学的体重是25() 3、把一根4米长的绳子,剪成同样长的8段,每段长()分米。 4、1袋面粉重50千克,()袋面粉重1吨。 5、3千克鸡蛋6元钱,1千克鸡蛋要()元。 、“>”或“=” 600米千米 5吨千克 4分米厘米 400千克+600千克吨 8000米-2千米千米 23厘米+27厘米分米 20厘米+90厘米米 三、选择合适的数量,把它圈起来。 一只足球重( 1吨 15千克 500克) 一枚一元的硬币的厚度约( 2克 2毫米 2厘米) 一辆大货车的载重量( 3000克 300千克 3吨) 四、实践操作:把每小时行的路程与合适的出行方式连起来。

75千米 800千米 18千米 5千米 三上第二单元 解决问题。 1、我们一班收集了135节废电池,二班比一班多收集69节。二班收集了多少节? 2、民间故事书有185本、童话书有210本、儿童小说有335本。儿童小说比童话 书多多少本。 3、水果店运来410千克水果,上午卖出139千克,下午卖出183千克,还剩多少 千克? 4、动物园上午有游客552人,中午有272人离去。下午又来了308人,这时园内 有多少游客?全天园内来了多少游客? 6、红红家、莉莉家、美美家在同一条路上。红红家到美美家有424米,莉莉家到美 美家有385米。红红家到莉莉家有多远?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试卷全册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 一、口算。 120-40=402×5=25×4=450×0=360-90=11+60= 630×3=560+40=72-24=9+50=630+70=120×5= 24×5=70×8=250×5=14+40=880×2=40×8= 57-28=801×9=120+20=250×1=28+68=100×0= 30×6=18×3=902×1=17×4=68-4=48-16= 70×2=200×8=280-70=320×8=30×6=180-60= 140-5=125×8=560+80=150×2=700×2=72×3= 42+30=902×6=590+70=800×5=440×0=25+16= 303×3=12×2=470+70=64×0=25×8=72×6= 20×6=90×3=420×6=280+40=55×5=48×4= 二、填空题。 1. 常见的长度单位 有、、、、。 2. 常见的重量单位有、、。 3. 小丽家离公园5000米,合千米。 4. 一袋大米重200千克,袋大米重1吨。 5. 9千米=()米4000千克=()吨 60毫米=()厘米80厘米=()分米 50分米=()米2000克=()千克 6米=()厘米7分米=()毫米 28毫米+52毫米=()毫米=()厘米 9厘米+31厘米=()厘米=()分米 3米—25分米=()分米1400米—400米=()千米600千克+1400千克=()吨3吨—800千克=()千克4分米×5=()米30米÷6=()分米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头大象约重4()一个西瓜约重4() 小红的身高是138(),体重是42() 数学课本长约2()日记本的厚4() 标准运动场跑道一圈是400()飞机每小时飞行800()小玲家离学校1750()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约长2313()四、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吨棉花比1吨石头轻。() 2、一头大象重4千克。() 3、黑板长4米。() 4、一枚硬币的厚度约2毫米。() 5、一枝铅笔长约2分米。() 五、在○里填上“>”“<”或“=”。 4厘米○39毫米70毫米○70厘米 6千克○6000吨5千米○4980米 10米+9厘米○20米3吨+4吨○7000千克 六、选择题。(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计量重型物品或大宗物件的重量,通常用()作单 位。 A、吨 B、千克 C、克 2、一种学生字典的厚度约是15()。 A、米 B、厘米 C、毫米 3、比较下面的重量,最重的是()。 A、3吨300千克 B、2900千克 C、3330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及练习题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ax+b=0(x 是未知数,a 、b 是已知数,且a ≠0). 3.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整理方程 …… 去分母 …… 去括号 …… 移项 …… 合并同类项 …… 系数化为1 …… (检验方程的解). 4.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 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 ………… 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1)行程问题: 距离=速度·时间 时间距离速度= 速度 距离 时间=; (2)工程问题: 工作量=工效·工时 工时工作量工效= 工效工作量 工时=; (3)比率问题: 部分=全体·比率 全体部分比率= 比率部分 全体=; (4)顺逆流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5)商品价格问题: 售价=定价·折· 10 1 ,利润=售价-成本, %100?-=成本成本售价利润率; (6)周长、面积、体积问题:C 圆=2πR ,S 圆=πR 2 ,C 长方形=2(a+b),S 长方形=ab , C 正方形=4a , S 正方形=a 2,S 环形=π(R 2-r 2),V 长方体=abc ,V 正方体=a 3,V 圆柱=πR 2h ,V 圆锥=3 1πR 2 h. 本章内容是代数学的核心,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快乐很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乐趣,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研究起,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3.1.1一元一次方程】 一.选择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三年级上册数学寒假作业 (知识点总结归纳含题) 毫米厘米分米 基础知识过关 ... .. ... .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 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 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 (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 (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是10) ①进率是10:

1米=10分米1 分米=10厘米1 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10 厘米=1分米10 毫米=1厘米②进率是100:

1 米=100 厘米1 分米=100 毫米100 厘米=1 米100 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 1千米=1000米1 公里=1000米1000 米=1千米1000 米= 1 公里 考点一、填合适的单位 1、一块玻璃厚50( ) 粉笔长75( ) 回形针长约3( ) 学校操场长90( ) 小华身高130( ) 一把小学生尺 子长2( ) 2、一枚1 元的硬币厚度约是2( 3、数学课本的宽约是145( ) 4、手机厚度接近1 ( ) 。考点二、比较大小 1、简单的比较大小 4分米O 40毫米 3千米O 2970米4 一只大象高3( ) 床长约2( ) 儿童漫画书宽约2( ) 一根跳绳长2( ) 一本小学生字典厚4( ) 一幢楼高12( ) )。 【一定要化成相同单位】 在O里填上“ >”” <”或者“=” 70 毫米O 70厘米100 毫米O 10厘米分米O 39厘米23 分米O 2米

最新2019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测试题全套

最新2019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卷 第一单元测试卷 班别: 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 座号: _________ 得分: _______ 一、知识之窗(填空,每空 0.5 分,共 15 分) 1. 3 厘米 = ()毫米()厘米 =5 分米 3 厘米 5 毫米 = ()毫米 6 千米 = ()米 100 毫米 = ()厘米()米 =4 千米 40 毫米 = ()厘米 10 千米 = ()米 100 毫米 = ()分米 6 千米 300 米 = ()米 2. 1 吨 = ()千克()千克 =5000 克 4 吨 = ()千克 9000 千克 =( ) 吨 ( ) 吨 = 2000 千克 3 000 克 =( ) 千克 3. 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瓶酱油重 1 ()卡车载重 8 () 三年级学生重 30 ()机场跑道长约 3 () 桌子高 85 ()大头针长 22 () 4. 明明绕学校操场跑两圈是 400 米,还差()正好是 1 千米。 5 .量数学课本的厚度,最好用()作单位,量学校操场的长度 , 最好用()作单位。 6. 一张白纸约重 3 (),一头大象约重 2 (),一个西瓜约重 4 ()。 二.我会连(找出合适的单位用线连起来,每题 2 分,共 8 分) 一座桥长 15 米 数学书厚 125 厘米 小青的身高 5 千米 一幢楼房高 8 毫米 三、谁是谁非(对的打√,错的打×。每题 1 分,共 7 分) 1. 一枝铅笔长 18 米。() 2. 数学书宽约 17 厘米。() 3. 一座三层楼房高约 10 分米。() 4. 一辆长安小货车载重 1 吨。()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集体备课 全套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集体备课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 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本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加减法。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 本单元三个部分的教学改变了过去单纯出计算式题教学的形式,都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和或者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并注意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应用问题,以加强计算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使学生感受计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根据《课标》提出的“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加减法的教学均按照先估算、再计算的顺序安排,增强估算意识,培养数感,并结合部分例题,体现算法多样化。教材在编写时对法则不作全面呈现,仅在重点和关键处进行提示和引导,以体现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计算教学练习比较枯燥的问题,练习的安排加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努力做到形式多样,并设计了一些思考和开放题,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形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学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掌握验算方法。 难点: 1、连续进位加法 2、连续退位减法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点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从算式到方程 (1)方程:含未知数的等式; (2)一元一次方程:只含一个未知数(元)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 标准式:ax+b=0(x 是未知数,a 、b 是已知数,且a ≠0); (3)方程的解:使方程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4)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如果a=b ,那么a ±c=b ±c;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如果a=b ,那么ac=bc; 如果a=b ,c ≠0,那么 c b c a =; 、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去括号与去分母 (1)合并同类项:把含x 的项合并在一起; (2)移项: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反移到另一边; (3)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去分母----------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 去括号----------注意符号变化 移项----------注意要变号 合并同类项--------合并后注意符号 系数化为1---------等式右边除以x 的系数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1)“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 “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是计算工作量的常用数量关系式;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①读题分析法: 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②画图分析法: 多用于“行程问题” 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3)列方程常用公式 1.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1)相遇问题 快行距+慢行距=原距 (2)追及问题 快行距-慢行距=原距 2.工程问题: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1 :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 一、口算。(6分) 120-40=402×5=25×4=450×0=360-90=11+60= 630×3=560+40=72-24=9+50=630+70=120×5= 24×5=70×8=250×5=14+40=880×2=40×8= 57-28=801×9=120+20=250×1=28+68=100×0= 30×6=18×3=902×1=17×4=68-4=48-16= 70×2=200×8=280-70=320×8=30×6=180-60= 140-5=125×8=560+80=150×2=700×2=72×3= 42+30=902×6=90+70=800×5= 440×0=25+16= 303×3=12×2=470+70=64×0=25×8=72×6= 20×6=90×3=420×6=280+40=55×5=48×4= 二、填空题。(28分 1. 常见的长度单位有、、、、。 2. 常见的重量单位有、、。 3. 小丽家离公园5000米,合千米。 4. 一袋大米重200千克,袋大米重1吨。 5. 9千米=()米4000千克=()吨 60毫米=()厘米80厘米=()分米 50分米=()米2000克=()千克 6米=()厘米7分米=()毫米 28毫米+52毫米=()毫米=()厘米 9厘米+31厘米=()厘米=()分米 3米—25分米=()分米1400米—400米=()千米600千克+1400千克=()吨3吨—800千克=()千克

4分米×5=()米30米÷6=()分米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10分) 一头大象约重4()一个西瓜约重4() 小红的身高是138(),体重是42() 数学课本长约2()日记本的厚4() 标准运动场跑道一圈是400()飞机每小时飞行800()小玲家离学校1750()到的铁路线约长2313() 四、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5分) 1、1吨棉花比1吨石头轻。() 2、一头大象重4千克。() 3、黑板长4米。() 4、一枚硬币的厚度约2毫米。() 5、一枝铅笔长约2分米。() 五、在○里填上“>”“<”或“=”。(6分) 4厘米○39毫米70毫米○70厘米 6千克○6000吨5千米○4980米 10米+9厘米○20米3吨+4吨○7000千克 六、选择题。(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计量重型物品或大宗物件的重量,通常用()作单位。 A、吨 B、千克 C、克 2、一种学生字典的厚度约是15()。 A、米 B、厘米 C、毫米 3、比较下面的重量,最重的是()。

2014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时、分、秒”&第三单元“测量” 1、计量时间的用时间单位,我们已经学过的有时、分、秒。 A、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每大格又分成5小格,钟面一圈就是60 小格。 B、钟面上有三根针。最长最细的,跑的最快的是秒针,它走一小格是1秒, 走一大格是5秒,走一圈就是60秒。最粗最短的,跑的最慢的是时针,它走一小格是12分钟,走一大格是1小时,走一圈是12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 1天=24小时(也就是说时针要走2圈。) 1时=60分钟(也就是说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要走一圈。) 1分钟=60秒(也就是说分针走一小格,秒针要走一圈。) 1时=3600秒(也就是说时针走一大格,秒针要走60圈。) C、在时间问题里还要注意单位的正确应用。 我们要注意区分时间和时刻。时间表示经过的一段空间,所以通常用小时、分钟、秒钟作单位;而时刻通常表示一个开始或者结束的一个点,所以通常用时、分、秒作单位。比如走了1小时25分钟17秒钟,这是记录经过的时间,而1时25分17秒则表示一个时刻,代表从这个点出发,或者结束。用我们学过的线段可以表示为: 经过时间(用几小时几分钟表示) 开始时刻(用几时几分表示)结束时刻(用几时几分表示)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经过的时间(写单位) 开始的时刻+经过的时间(写单位)=结束的时刻 结束的时刻-经过的时间(写单位)=开始的时刻 D、单位转化的问题。(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化成分或分化成秒是把大单位化成小单位,要乘以进率60; (2)分化成时或秒化成分是把小单位化成大单位,要除以进率60。 2、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 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3、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4、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试卷-第一单元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 姓名:得分: 一、我会填 2分=()秒4小时=()分3分12秒=()秒2时12分=()分60分=()时90分=()时()分 75秒=()分()秒180秒=()分2分-30秒=()秒 二、想一想、填一填 1、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小格,是()分;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小格,是()分。 2、时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分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秒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 3、8:30:25是()时()分()秒。 4、分针走一小格,秒针正好走()小格,是()秒。 5、()时整,时针、分针重合。 6、时针从12走到1,分钟走了()小格,是()分。 7、秒针走60小格,分钟走了()小格,是()分。 8、时针从数字()走到数字6,走了5小时。 9、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另一个数字是()小时;分针走一个大格是()分钟。 10、课间从9:40开始,10:00结束,课间操的时间是()分。 三、比较大小 1时100分110秒2120分 5分500秒636秒404分 2504分1502时1分30100秒 250分2时20分901小时30分 四、填写合适的单位 1、洋洋每天睡9() 2、小明跑60米,用了12() 3、学校周一升国旗大约用了5() 4、小华吃早餐大约需要20()

5、摸摸自己的脉搏,1()大约跳了80下。 五、计算: 1分-5秒= 2时50分-2时15分= 11时30分-8时30分= 7时50分-15分= 11时50分-7时40分= 5时15分+45分= 10时40分+ 30分= 12时10分-11时40分= 六、选择合适的时间连线 1.小青跑60米1小时 2.小军每天写作业11秒 3.新闻联播20分 4.小明每天家务劳动30分 七、解决问题 1、足球比赛分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45分钟,下半场跟上半场的时间一样,中间休息15分钟,全场比赛需要多少时间? 2、汽车每隔6分开出一班,妈妈想搭8:45的一班汽车,到达车站时,已经是8:48分,她要等待几分钟才能够乘下一班汽车? 3、联欢晚会在晚上7:30分开始,演出2小时20分钟后结束,结束的时间是几点? 附加题: 在100米比赛中,小明用了16秒,小锋用了15秒,东东用了14秒。 ◆他们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测试卷

第1单元跟踪检测卷 一、填一填。(每空1分,共28分) 1.在体育运动中,秒表用来记录以()为单位的时间。 2.秒针走1圈,就是走60小格,也就是()秒,这时分针走()小格,也就是()分,所以()分=()秒。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4.如下图,小明朗读四首诗大约要()秒,合()分钟。 5.如上图,小红做完一道数学题的时间,分针要走()大格,秒针要走()圈。 6.如上图,小亮踢一场足球的时间约是()分钟。 7.3分=()秒1分-45秒=()秒4时=()分2分10秒=()秒

8.在里填上“>”“<”或“=”。 606分180秒3时1时20分 8分530分1分35秒 9.一节课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再加上()分钟就是1小时。 二、辨一辨。(对的画“√”,错的画“×”)(每题1分,共5分) 1.秒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1小时。() 2.钟面上走得最快的是时针,走得最慢的是秒针。() 3.做一遍眼保健操的时间多于1分钟。() 4.读一篇200字的文章大约要用1小时。() 5.分针走1大格,秒针走1圈。() 三、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0分) 1.钟面上()走得最快。 A.时针B.分针C.秒针 2.明明吃一顿饭约用()分钟。 A.2 B.15 C.150 3.小学生1分钟能跑()米。 A.3 B.30 C.300

4.一架客机本应该10:25到达,现在晚点15分钟,()能到达。 A.10:10 B.10:40 C.11:40 5.100米游泳比赛中,你认为()游得最快。 A.小刚B.小林C.小超 四、按要求解决。(共30分) 1.连一连。(8分) 2.下面是体育课上三名同学单脚站立的时间,请在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序号。(6分) 3.看图写时间。(每空2分,共16分)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含答案)第三单元 1.用字母表示运算律:设a,b,c 表示三个数,加法交换律可表示为a+b=b+a;加法结合律 可表示为(a+b)+c=a+(b+c) ;乘法交换律可表示为ab=ba;乘法结合律可表示为(ab)c=a(bc) ;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可表示为a(b+c)=ac+bc。 2.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长方形周长C=2(a+b);面积S=ab;正方形周长C=4a;面积S=a2;平行四边形面积S=ah;三角形面积S= ah;梯形面积S= (a+b)h;圆形周长C=πd;面积 S=πr2;长方体棱长总和l=4(a+b+h) ;表面积S=2(ab+ah+bh);体积V=abh ;正方体棱长总 和l=12a;表面积S=6a2;体积V=a 3;圆柱侧面积S=Ch;体积V= πr2h;偶数2n;奇数2n+1/2n-1 。 3.用运算符号把数和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4. 代数式的书写要求:数与字母或字母与字母相乘时,称号可以用“。”表示,也可以省略, 当省略字母时,数应写在字母的前面,带分数化成带分数,字母按顺序写;若含有单位名称, 积或商的形式时,除法要写成分数(式),后面直接写单位名称;和或差的形式时,要先括 括号,再写单位名称。 5.求代数式的值,遇到负数时,要合理添加括号。 6.数与字母的乘积叫做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注:凡字母出现在分母中的式子一定不是单项式;单项式中不含加减运算;π是常数。 7.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注:单项式中只含有字母时,它的系数是 1 或-1,通常“1”省略不写;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前面的符号;带分数写成假分数。 7.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注:单项式中某个字母没有指数,则次数是1;常数的次数是0;π不属于字母。 8.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中的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多项式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多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中单项式的个数叫做多项式的项数。 注:不可忽略多项式中各单项式前面的“+”“-”号;几次几项式的找法。 多项式不含某项,则令某项的系数为0。 9.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注:整式中分母不含字母。 10.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11.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 不变。注:同类项移动位置时,不要漏掉“+”“-”号。 12.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 符号都不改变。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 13.多位数表示方法:若a 在百位上,b 在十位上,c 在个位上,则三位数可表示为100a+10b+c;两位数可表示为10b+c。 14.整式的加减,实质就是将整式中的同类项进行合并,如果有括号应先去括号,运算结果 要最简。 15.代数式求值,应先化简再求值,字母代换成数字时,省略的乘号要还原,代入负数时, 应加上括号。 16.去绝对值时,若绝对值里的数大于0,仍得原数;若绝对值里的数小于0,则每一项都变 成相反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题全部

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知识之窗(填空,每空分,共15分) 1. 3厘米=()毫米()厘米=5分米 3厘米5毫米=()毫米 6千米=()米 100毫米=()厘米()米=4千米 40毫米=()厘米 10千米=()米 100毫米=()分米 6千米300米=()米 2. 1吨=()千克()千克=5000克 4吨=()千克9000千克=( )吨 ()吨= 2000千克 3000克=( )千克 3.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瓶酱油重1()卡车载重8() 三年级学生重30()机场跑道长约3() 桌子高85()大头针长22() 4. 明明绕学校操场跑两圈是400米,还差()正好是1千米。5.量数学课本的厚度,最好用()作单位,量学校操场的长度,最好用()作单位。 6.一张白纸约重3(),一头大象约重2(),一个西瓜约重4()。

长() 二.我会连(找出合适的单位用线连起来,每题2分,共8分)一座桥长15米 数学书厚125厘米 小青的身高5千米 一幢楼房高8毫米 三、谁是谁非(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7分) 1.一枝铅笔长18米。() 2.数学书宽约17厘米。() 3.一座三层楼房高约10分米。() 4.一辆长安小货车载重1吨。() 5.新城小学到万江汽车总站约4千米。() 6.一头猪重100千克。() 7.一头成年蓝鲸重30千克。() 五、我会画(每题2分,共6分) 1. 画一条长42毫米的线段。

2. 画一条长1分米2厘米的线段。 3. 画一条比7厘米短5毫米的线段。 六.计算(共28分) 1.计算。(每题2分,共20分) 6吨200千克=()千克1米—3分米=()分米 7千米—5000米=()米8毫米 + 2毫米=()厘米 82厘米—52厘米=()分米3厘米 + 2毫米=()毫米 1吨—700千克=()千克6吨—2000千克=()千克5200千克—3200千克=()吨200千克+1800千克=()吨2.在()里填上“=”、“<”、“>”。(每题1分,共8分) 2吨()960千克 1000克()3千克 45克()3千克 2050克()2049千克 4千米()4200米100毫米()1分米 15吨()15千克 5000千克()5吨 七、快乐ABC(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答案的序号,每题2分,共10分)) 1.最轻的是()。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测量)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主要特点有: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和质量的意识。 四、单元课时安排:约6课时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以前这部分内容与万以内的加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 2.加强估算。 3.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4.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能力进行计算。 5.对于算理,不再借助直观图,也不再用动态的竖式计算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单元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能力并且在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中来提高计算能力。 2、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9课时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练习试题全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练习试题 全册

三年级数学习题集 第一单元《测量》测试卷 一、想一想,填一填。 1、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树高约10()马拉松长跑比赛全长约42()一块橡皮长约4() 一壶花生油重5()一只曲别针重约2()一辆货车能载重约10 ()2、在○里填上>、<或= 6厘米○60毫米 50千米○400厘米 800克○1千克 2米○19分米 3吨○3000千克 6吨○7千克 3、我估计我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 我估计数学老师的体重大约是()。 二、判断对错,我能行。 1、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 那么40个学生的体重就是1吨。( ) 2、丽丽的身高是136分米。() 3、1200千克-200千克=1000吨() 4、3000米+8000米=11千米() 5、1千克棉花比1千克盐重。() 三、找朋友,连一连。 1、 200千克 40吨 2千克 400克 20米 35毫米 2313千米 20分米 四、选一选,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一辆汽车每小时大约行驶()。A、90千米 B、90米 C、90分米 2、一课桌高约()。 A、70毫米 B、70厘米 C、70分米

3、一个西瓜重5()。 A、克 B、千克 C、吨 4、水杯的高约1()。 A、毫米 B、厘米 C、分米 5、走1千米大约需要()。 A、50秒 B、12分 C、1时 6、数学课本的宽约是145()。 A 、毫米 B、厘米 C、分米 7、一枝钢笔长大约14()。 A 、分米 B、厘米 C、毫米 8、厚度最接近1厘米的物体是()。A 、文具盒 B 、电视机 C、数学书 9、自行车每分钟行300()。 A 、分米 B 、米 C、千米 10、4千克()4千米。 A、大 B、等于 C、不能比较 五、解决问题。 1、聪聪早晨从家到学校走1200m,中午再放学回到家。这两次一共要走多少千米? 2、农场有45吨粮食,请你算一算,用一辆载重5000千克的卡车运几次可将这些粮食运完? 3、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9只重200千克的箱子,超载了吗? 第二单元试卷(温馨提示:卷面整洁2分) 一、口算:(12题共6分) 68+27= 95-41= 60+110= 1300-600= 600+900= 90-61= 96-7×7= 1000+990= 1500-700= 1300-600= 65+32= 60+110= 二、填空:(19分) 1. 笔算加、减法时,()要对齐。

2017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浙教版.docx

2017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 ) 2017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 ) 认识事件的可能性知识点 可能性: 1.必然事件:有些事情我们能确定他一定会发生,这些 事情称为必然事件 ; 2.不可能事件:有些事情我们能肯定他一定不会发生, 这些事情称为不可能事件 ; 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都是确定的; 4.不确定事件: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肯定他会不会发 生,这些事情称为不确定事件 , 初二。 5.一般来说,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可能性的大小 摸球游戏 (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知识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客观事件中,;不可能 ; 出现的现象用数据表示为; 可能性是0; ,客观事件中, ; 一定能 ; 出现的现象用数据表示为; 可能性是1; ,当可能性是相等的时候,用数据表述是;; 。逐步体会到数据表示

的简洁性与客观性。 设计活动方案 【知识点】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能自主地设计 一些活动方案。对实际生活中的事件与现象,能运用可能性 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 数学与生活 迎新年【知识点】通过活动,复习分数的认识与加减法 的知识内容。通过活动加深对可能性大小问题的理解,能用 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能按指定的可能大小设计方案。能将 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可能性和概率 第一课时摸球游戏 【知识点】: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事情发 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即一定发生或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确定的,而可能发生或可能不发生的现象是不确定的。 2、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可能性的大 小与事件的基础条件及发展过程等许多因素有关。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理推断的能力。 第二课时生活中的推理 【知识点】: 让学生在以解决问题中经历对生活现象的推理、判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