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氏针灸治疗面瘫

合集下载

针刺四步法治疗面瘫

针刺四步法治疗面瘫

针刺四步法治疗面瘫四步法治周围性面瘫有较满意的疗效,其治愈率能达到90%以上。

其急性发作的面瘫能在7〜10天之内获得基本痊愈(不说话,不笑的时候看不出面瘫的外在表现)。

慢性病除个别特殊情况的病人,也能在几个疗程之后得到明显好转或者基本痊愈。

这四个治疗程序为:一闭眼,二抬眉,三祛风,四正嘴。

一般的急性病人来诊的时候大都按这个程序运用,慢性病人来的时候,可以根据病的具体情况从其中任何一步开始治疗,可以数步反复使用,直至好转或痊愈。

四步法的针灸处方组成及方义1.闭眼处方睛明、巨髎、颊车,加健侧的颧髎、合谷。

(1)睛明穴是主穴:面瘫多由于外来的风寒引起,急性病人来诊的时候,往往外邪还没有完全驱除,这时候还需要注重解表,而睛明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穴,位置在上部,有一定的解表能力。

治疗程序中首先抓闭眼,睛明穴正在眼睛的局部,所以要重视睛明穴的使用。

(2)面瘫发病的时候,也可因为气血不足以抵抗外邪引起,巨髎、颊车属于手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对于正气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3)面瘫发生的时候,面部肌肉向一侧喎斜,病变部位在肌肉松弛侧,但是根据阴阳协调的认识,一侧肌肉松弛后,另一侧就会相应出现紧张。

单治疗患侧,不治疗健侧,不利于面瘫的恢复。

故在健侧选用颧髎。

颧髎属于手太阳小肠经,也有祛风散寒的作用,而且位置在面部中间,使面部健侧肌肉从紧张到松弛,有利于患侧肌肉的恢复正常。

合谷穴属于远端配伍,也是治疗面部疾病的重要穴位之一。

2.抬眉处方阳白、瞳子髎、攒竹、颧髎,加健侧巨髎、合谷。

(1)阳白是主穴:这是因为该穴是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而且是经脉在面部大曲折的部位,气机很容易在这里受阻滞。

当外邪基本祛除以后,调理经气就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少阳经经气易动,故调动少阳经气,一起动则其他经气也跟着动,有利于面部经气的运行。

阳白在眉毛正中的上方又是一个最恰当的局部穴。

(2)攒竹、瞳子髎使用的目的:①是重要的局部穴,继续起到闭眼的作用,是闭眼治疗的跟进。

详解中医针灸是如何治疗面瘫的

详解中医针灸是如何治疗面瘫的

详解中医针灸是如何治疗面瘫的面瘫是一种常见的中风后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无力、失控或痉挛等症状。

中医认为,面瘫主要是因为脑和面部神经之间的通路受到了障碍,导致面部肌肉不能正常地运动。

而针灸作为中医的传统疗法,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和神经系统功能,可以有效地治疗面瘫。

针灸可以刺激相关穴位,促进气血流通,改善面部神经血液供应,增强神经肌肉的营养和代谢,从而达到恢复面部肌肉功能的效果。

除了针灸外,中医还会结合其他疗法,如中药、理疗等综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什么是面瘫?面瘫是指面部一侧或双侧肌肉无力、肌张力减退、面容畸形等的临床症状。

该病的病因病机较多,一般以下几种原因多见:一是茎乳突孔内的病毒感染,二是因局部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麻痹,以及电击、中药过敏等非神经原因导致的面肌肉瘫痪。

面瘫在临床上的表现包括面部表情失常、口角歪斜、闭眼、鼓腮困难等。

2面瘫有什么症状和表现?面瘫是面部或部分面部肌肉无法正常收缩的症状,表现为面部表情失常和功能障碍。

临床上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一般发生在脑血管意外之后,我们这里所指的面瘫为周围性面瘫。

患者常常出现以下症状:面部肌肉无力,口角歪斜,眉毛抬不起,闭眼困难,眼皮下垂,口腔的吹气、吹蜡烛和吸吮困难,咀嚼功能减退等。

严重的面瘫患者可能导致面部完全失去表情,表情僵硬,面部皮肤松弛,口唇干裂。

此外,面瘫患者还可能出现眼睛红肿和干涸、流泪不畅、听力下降、味觉缺失等并发症。

面瘫的表现可因病因和病程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的患者可能只有面部某个区域受累,而有的患者可能全脸都受累。

因此,面瘫患者通常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神经检查和相关影像学检查以确定病因和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及早诊断和治疗是面瘫的关键,以促进面部神经和肌肉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基本原理中医针灸治疗已经成为面瘫的主要选择,它具有疗效确切、绿色无副作用的特点,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

近年来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综述

近年来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综述

松弛 , 不能作皱额、 目、 闭 耸鼻 、 鼓颊等动作 , 口角向健 侧歪斜 , 病侧露 睛流 泪、 额纹消失 、 鼻唇 沟平坦 , 数病 少 人初起 有耳后 、 下 及 面部 疼 痛等 。如 治疗 及 时得 当 耳 则很快 恢复健康 , 则 留有 后 遗症 。现 将 近年 来针 灸 否 治疗 该病 的诊疗 情况综 述如下 。
2 治疗方法
22 针刺与其它疗法结合 . 针 刺 疗法 常 与 其 他疗 法 结 合起 来 , 以增 加疗 效 。 针刺与 电针 结合 治疗 最 为 常见 , 外 还 可 与 灸法 、 另 拔 罐、 推拿、 梅花针、 超短波等疗法结合起来 , 以达到更好 的疗效 。 22 1 针刺配 合 电针疗 法 孙 氏【将 病 人 按 一般 型 .. 9 J 和顽 固型分为 2 。一般 型 为 6 例 , 内针刺 用轻 组 3 7天 手法 , 以病人有感觉为度 , 天后用中度刺激 , 7 电针以
采用浅刺法进行治疗 , 治疗 9 例 , 显率为 9 .%。 6 愈 58 徐氏[采用半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5 例 , 个 ] 0 2 疗程治愈率为 9 .%, 00 有效率为 9 .%。于 氏[ 采用 80 ]
病人耐受为度。顽 固型 2 例 , 7 针刺采用 中等强度刺 激, 常规电针; 同时针刺双侧足三里 , 用补法, 1 i 每 0 n m 行针 1 , 次 针感 传 至 足 跟 为佳 。结 果 : 般 型痊 愈 5 一 9 例 (66 %)好 转 4例 ( .5 )总有 效 率 10 顽 9 .5 , 63% , 0 %; 固型痊愈 1 例(07 %)好转 1 例 (70 %)无效 1 4. 4 , O 3. 4 , 6 (22 %) 总有效率 7 .8 例 2. 2 , 77 %。瞿氏[J 10 1 将 2 例 0

针灸治疗面瘫有妙招

针灸治疗面瘫有妙招

针灸治疗面瘫有妙招发布时间:2022-12-09T02:22:30.922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9期作者:李建[导读] 面瘫的主要特征就是脸部肌肉群运动能力存在障碍,主要症状是嘴歪眼斜李建渠县中医院, 四川达州 635200面瘫的主要特征就是脸部肌肉群运动能力存在障碍,主要症状是嘴歪眼斜。

另外此病症属于多发症、常见病,且不受年龄影响。

人体的面部神经左右一致,由脑干发出,进入面部后划分为五个分支,遍布整个面部,对面部肌肉进行支配,在正常情况下,面部神经是受大脑支配的,因此面部运动可以被随意控制,也不会出现症状。

而面瘫病患脸部一般无法顺利进行抬眉、鼓嘴和闭眼等基本动作。

众所周知,应对面瘫最常见的办法就是针灸治疗,并且针灸也是公认治疗面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这是基于面瘫早期,而针灸治疗面瘫的妙招有哪些呢?下面将带大家走进面瘫针灸治疗知识。

1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首先,针对针灸能否完全治愈面瘫这一观点还不好下决断,因为面瘫具备一定自愈情况,部分病患经过针灸治疗之后确实可以治愈面瘫症状,然而这不完全代表是依靠针灸治好的面瘫,因为也有一定概率是面瘫自愈了。

虽然如此,现阶段针灸治疗面瘫症状的医疗工作也一直在进行。

其次,若想借助针灸治愈面瘫,对医生手法的要求非常严格,因此需要尽可能挑选医疗水准较高的医院和医生接受针灸治疗,在进行针灸时无须再添加其他药物,确定好相应穴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针灸治疗面瘫一般应用一组穴位,治疗的时候选择这组穴位中的四个或是三个实施针刺。

通常用的穴位有太冲穴、风池穴和合谷穴,用泻法,迎香穴、牵正穴和下关穴可以应用平补平泻法,通过针灸治疗,再围绕手法,进行治疗期间不用再加电针或是药物。

针灸治疗方法的依据是祛风通络。

在处方方面有以下穴位:迎香穴、牵正穴、颊车透地仓穴、太冲穴、下关穴、地仓透颊车穴、风池穴、合谷穴、承浆穴以及夹承浆穴。

针刺时选择三到四个即可。

在方法方面有以下几种:加减疗法、抽针法以及平补平泻法。

贺氏针灸三通法及其治疗中风的经验

贺氏针灸三通法及其治疗中风的经验

【 e od ] Srk /epte;F mos co’E p r ne K yw r s t eau h o r a u Dotr x ei c S e
1 针灸三通法的概念 针灸三通法即微通法 、 温通法、 强通法 , 贺普 是
日:小针之要 , 陈而 难人 ” “ 易 。贺老认 为 , 微通法 的 实质也就是研究 和探讨在针刺 过程 中的刺激形式、 刺激量和刺 激效应 , 以及 这三者 之间 的相互关 系。
meh d,wa m-e o n b tu t n meh d a dsrn -e o n o tu t nmeh d,aerie b r fso to r r m vg o sr ci i o to n to r g m vg b r ci i s o to l asd ypo es rHePu e r n. Fifr e det ea yi e rsn o h lom n e l h rp sar pee t ftemir-e o n o tu t nmeh d.ien e l h rp s n f r -e o — i cor m vg b r ci i s o t o f -edetea yio e0 wam r r m v igo tu t nm eh a dp c i k x to sa tpclsrn -e vn b tu t eh d. e t rermo n n b r ci t  ̄ n r kn b x l s o i g meh d i y i to rmo g o srci m t o Th h e e vg a g i n o i o tu t nm eh d a et x o dme h ns f c p cu ea d mo iut n Th cd i h u h ,“ o tds s b r ci t o scn b te e p u c a i o r n mso u u tr xb si . eaa  ̄neto g t M s i— a n n o eS saed et tg a ino ae r u sa n t o o f n h ys udb ra e ytet a dte o l ete tdb h e e o n b tu t nmeh d , ste rt a a h r h r m vg o r ci to s ”i oai lb — i s o h e

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法

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法

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法面瘫是由于面部神经麻痹或损伤引起的面部表情肌肉无力或功能障碍的疾病。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面瘫的治疗中,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无副作用等优势。

下面将详细介绍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法。

一、针灸诊断针灸治疗面瘫首先要进行针灸诊断,包括判断病情的轻重、部位、原因等。

通过仔细观察面部的麻痹程度、表情肌是否收缩、眼睑是否能完全闭合等指标来评估病情。

同时,还需要考虑面瘫的病因,例如感染、损伤、神经炎等。

二、针刺穴位选择1. 常用穴位主要穴位包括足阳明胃经的迎香、四白、阳白、地仓和阳溪,手阳明大肠经的二间、内关和合谷。

此外,还可以根据病情选择其他穴位如曲池、印堂等。

2. 特定穴位根据病情的不同,还可以选择一些特定的穴位来辅助治疗。

例如,若面瘫是由于寒湿侵袭引起的,可以选用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和巨髎穴;若面瘫是由于湿热蕴结引起的,可以选用足阳明胃经的阳辅和食窦穴。

三、针灸方法针灸治疗面瘫主要采用经络穴位的刺激,常用的方法包括:1. 丁针刺激法用丁针(即针柄粗细适中,针身较长的针)快速刺激穴位,每次3-5分钟左右,每天2-3次。

这种方法刺激力强,适用于严重面瘫的治疗,但需要专业医生来操作。

2. 点刺激法用细针或针刺按摩器点刺患侧的穴位,每次约5分钟,每天2-3次。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轻度面瘫的治疗。

3. 针刺留针法选择穴位后,用细针刺入约1-2厘米深,并旋转针头,然后将针头留在穴位上,每次15-30分钟,每天1-2次。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刺激时间,对面瘫的治疗效果较好。

四、配合其他疗法1. 配合康复训练面瘫的康复训练是针灸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康复训练包括面部肌肉按摩、面部表情训练、舌运动训练等,有助于恢复面部表情的功能。

2. 配合中药治疗中药治疗面瘫常用的方剂有桃核扬肤散、通窍活络丸等。

这些中药可以改善面部微循环、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从而加强针灸的疗效。

3. 配合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如电针、拨筋、拍打等可与针灸相结合,促进面部神经的恢复。

面瘫针灸方案

面瘫针灸方案

面瘫针灸方案概述面瘫指的是由于面部神经发生病变而导致的面部肌肉麻痹现象。

针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已经在面瘫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档将介绍面瘫针灸方案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帮助医生和患者正确地进行面瘫的针灸治疗。

步骤1. 患者病情评估在进行针灸治疗之前,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评估包括了解病史、观察面部肌肉麻痹程度、查看舌苔以及听力检查等。

这些评估结果将有助于医生制定个性化的针灸方案。

2. 针刺穴位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评估结果,医生将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针刺。

通常情况下,面瘫的治疗使用的主要穴位包括足三里、四白、迎香、阳白、阳辅、阳池等。

针刺时需要注意准确找到穴位,并采用无菌的针具。

3. 针灸治疗操作3.1. 检查针具是否无菌,并将针具取出。

3.2. 根据选择的穴位,在皮肤表面进行消毒。

3.3. 使用适当的针刺技巧,将针具插入穴位中。

插入动作需要轻柔、稳定,并注意不要刺伤深层组织。

3.4. 调整针刺角度和深度,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3.5. 确保针具插入穴位后不会移动,并采用适当的手法进行操作,如轻微旋转、提插或加压等。

3.6. 治疗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根据患者情况可以调整治疗时间。

4. 针灸治疗注意事项4.1. 针刺过程中,患者应保持平稳安静的姿势,并配合医生的操作。

4.2. 针具在穴位中的插入深度要适当,不可太深或太浅。

4.3. 针具在穴位中的角度要合适,避免刺激到其他组织。

4.4. 注意针具的无菌操作,避免引入细菌导致感染。

4.5. 针灸治疗期间,避免受凉或着凉。

4.6. 针灸治疗期间,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并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

风险与注意事项针灸治疗虽然在面瘫的治疗中有效,但仍然存在风险和注意事项需要注意。

•针刺操作需由专业医生进行,不得擅自进行。

•针具需进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针刺过程中需注意穴位选择和操作技巧,避免对其他组织造成损伤。

•面瘫患者在针灸治疗期间应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坚持治疗过程中的合理饮食和生活习惯。

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案

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案

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案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脸部肌肉的功能障碍,导致面部表情失常。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面瘫的治疗中。

本文将介绍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案,包括治疗原理、方法以及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等。

一、治疗原理面瘫是由于面部肌肉神经的损伤或炎症引起的,而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运行,以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功能。

针灸可以增加面部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改善面部肌肉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的张力,从而达到治疗面瘫的效果。

二、治疗方法1. 穴位选择在面瘫的针灸治疗中,常用的穴位包括阳白、迎香、地仓、印堂等。

阳白穴位位于掌心的第二、三掌骨之间,迎香穴位位于鼻翼侧缘下方凹陷处,地仓穴位位于下颌角下方凹陷处,印堂穴位位于眉毛中央上方凹陷处。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针灸师会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治疗。

2. 针刺技巧针灸治疗面瘫时,常用的针刺技巧包括平补平泻、温散寒邪、扎损平顺等。

平补平泻是通过针刺调节穴位的气血运行,平衡面部肌肉的功能;温散寒邪是通过针刺刺激神经系统,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扎损平顺是通过针刺刺激穴位,改善面瘫的症状。

3. 针灸疗程针灸治疗面瘫通常需要进行多次治疗,每次治疗的时间一般为30分钟左右。

治疗的频率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一般为每周1-3次,连续治疗2-4周。

治疗期间,患者需要定期回访,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三、注意事项1. 专业针灸师在进行面瘫的针灸治疗时,一定要选择有经验的专业针灸师进行治疗。

专业针灸师能够准确刺激穴位,避免误伤面部神经。

2. 维持稳定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保持稳定的情绪和生活作息,避免情绪波动和过度疲劳,以利于治疗效果的发挥。

3. 疗程须完成面瘫的针灸治疗通常需要进行多次治疗,患者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完成整个疗程,不可中途放弃治疗。

治疗期间,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规范针灸治疗。

四、总结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案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氏针灸“三通法”分期辨证治疗面瘫的临床运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刘红摘要:目前针灸治疗面瘫的最佳时机及各不同分期的治疗工具的选择、治疗手法的实施仍存在较大争议。

贺氏“针灸三通法”在面瘫的治疗中,微通、温通、强通三法有机结合,分期辨证,灵活应用,疗效确切。

关键词:面瘫贺氏针灸“三通法”分期辨证面瘫即面神经炎,中医称之为“口僻”,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多见。

临床上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

现代医学认为,面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在展神经外侧出延髓脑桥沟入内耳门,经内耳道进入面神经管内,从茎乳孔出颅后,向前进入腮腺,由于腮腺内分为数支并交织成腮腺内丛,腮腺内丛自腮腺前缘呈放射状发出五支:颞支、颧支、颊支、下颌支、颈支,支配面肌及颈阔肌,面神经行程长,损伤多发生在面神经管、中鼓室和腮腺区等处,但以面神经管外损伤最为常见。

面神经可因不同病因及损伤轻重程度的不同而出现3种病理改变,即神经失用(损伤累及髓鞘,神经纤维并未断离,仅表现为暂时性传导阻滞)、轴突断伤(神经鞘膜完整,但轴突断离变性,神经周围充血水肿)、神经断伤(神经干完全断离,断端形成神经瘤,远侧端神经变性,完全失去恢复能力)。

治疗方面除激素、抗病毒等现代医学治疗之外,针灸治疗目前被广泛应用。

笔者以“面瘫”and“针灸”为关键词,检索了1990年~2008年CNKI上所有文献,共检索到针灸治疗面瘫的相关文章307篇,从文献中可以看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肯定。

在上述检出的文献中,直接或间接论述关于面瘫的分期治疗的文献共有62篇,占所发表针灸治疗面瘫的文献的20.19%。

这个比例说明,近几年来,学术界对面瘫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法及选择针刺的最佳时机存在很大争论。

部分文献认为认为面瘫不同时期存在面神经缺血、水肿、髓鞘或轴突不同程度的变性,早期的针刺治疗可刺激神经加重炎性水肿,增加神经受压,不利于面瘫的恢复。

有观点[1]将面瘫病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发展期,指发病后1~7d;第2阶段为恢复期,指发病后7~20d;第3阶段为后遗症期,指发病20d以后。

认为针刺治疗本病的最佳时机是恢复期。

因为发展期机体与病邪正处在抗争阶段,该时期筋脉空虚,正不胜邪,局部取穴易伤正气,会导致虚则更虚、邪盛更盛的局面。

有观点[2]认为在面神经炎急性期,神经正处于急性炎症水肿阶段,若用电针连续刺激,会使神经组织水肿加剧,使面神经受到进一步损害。

但也有文献持相反观点,认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愈早愈好。

针刺可提高神经兴奋性,改善局部神经代谢,促进损伤神经再修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改善面神经营养,促进其功能恢复,并缩短疗程,有一定优势。

有文献[3]针对面神经炎急性期属针灸禁忌的说法观察了针灸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的疗效。

结果发现,患病后接受针灸治疗越早者痊愈率越高。

因而认为面神经炎急性期不仅可以用针灸治疗,而且宜早不宜迟。

就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时机及急性期能否应用针刺和电针的问题进行了临床观察[4]。

结果发现,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不仅可以应用针刺和电针,而且是针刺和电针治疗的良好时机,治疗愈早治愈率就愈高,同时疗程也明显缩短,只是需要严格掌握最佳适量刺激。

有观点认为,急性期恰当治疗既可阻止病情发展,又可显著提高疗效,缩短疗程[5]。

有文献认为周围性面瘫的早期可以进行针灸治疗,只不过要注意手法的轻重[6]。

对于发病前2周内的患者以及面神经测定提示轻中度变性的患者,由于神经依然有活性,针灸治疗时以轻刺激为宜,以补、以灸为主;而对面神经重度变性的患者,针灸治疗时则应以强刺激为宜,以泻为主。

著名针灸学家贺普仁教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病多气滞”,并提出了“法用三通”的治疗原则,即贺氏“针灸三通法”。

即以毫针刺法为主的“微通法”、火针疗法为主的“温通法”以及三棱针放血为主的“强通法”。

贺氏针灸三通法在面瘫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此三法或单用或联合应用,对于面瘫多能起到迅捷的临床疗效。

其在针具的选择、根据不同时期针刺手法的选择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系统性,而且临床疗效显著,在北京地区乃至全国被广泛应用。

详述如下:面瘫急性期:多采用“微通法”。

所谓“微通法”,是采用毫针进行轻微刺激,取其毫针细小,刺激量轻,可微通其气之意。

微者,《中华大字典》云:“小也,细也”。

贺普仁教授将临床最常用、最基本的毫针刺法命名为微通法,是有其深刻含义的。

其一,从微通法所选用的针具看,毫针在古代有“微针”、“小针”之称,《灵枢·九针十二原》“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后世《标幽赋》也指出“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又说“众穴主持”,“微”在此有细、小之意,说明针尖如“蚊虻喙”,针身细巧的毫针,可以针刺全身各部的穴位,应用广泛。

其二,“微”字的深刻内涵还在于毫针刺法的微妙。

应用毫针,从持针、进针、行针、补泻直到留出针名个环节都要求运用正确针法,掌握气机变化的规律,从而真正把握针刺的精微奥妙之用。

贺普仁教授认为,面瘫早期,患者多起病突然,一侧面部麻木瘫痪,舌淡暗,苔薄白,脉浮紧或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其发病原因多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邪犯少阳、阳明之脉,以致经气阻滞,筋脉、肌肉失于荣养,纵缓不收而引发。

病情初起时多与风邪有关,风为阳邪,且面部属于阳明、少阳经循行之处,又因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取穴以阳明经为主,循经取穴,激发经络之气,鼓舞阳明经气,促进气血运行,通经活络,直达病所。

《黄帝内经》云:“刺阳者,浅而疾之”,故局部应浅刺;采用浅刺法也源于《灵枢•终始》:“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

因面瘫起因是脉络空虚,外邪侵袭,病邪在表,病位较浅,故采用浅刺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治以疏风驱邪,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取穴以手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穴为主。

穴取风池、阳白、瞳子髎、攒竹、地仓、颊车、四百、颧髎、合谷、足三里、太冲等穴。

浅刺,0.5分,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或不留针。

隔日一次。

面部取穴每次选用患侧5-6个,肢体穴位双侧必取。

此为贺氏“三通法”之微通的含义及在治疗面瘫急性期的应用方法。

另,若面瘫急性期还伴有面部或耳后疼痛,中医辨证属风热、风痰瘀血阻络,经脉不通者,还可采用强通法,采用三棱针粗大,放血决气,以达到宣通泻实的作用。

面瘫恢复期:多采用温通法。

所谓温通法,是以火针和艾灸施于穴位或一定部位,借火力和温热刺激,激发经气,疏通气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温通法包括火针和艾灸两种方法,贺普仁教授临症之时,较艾灸更多用火针,因其火针有针有热,故集中了针刺艾灸双重优势,可借助针力与火力,无邪则温补,有邪则胜邪。

针具较一般毫针粗,所以可温通经脉,引邪外出,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诸疾自愈。

火针除具有借火助阳、温通经络、以热引热等作用,借助火力,焯烙病处,出针后针孔不会很快闭合,如针灸聚英所云:“火针打开其孔,不塞其门。

”加之针具较粗,又可加大针孔,故使瘀血痈脓等有形之邪直接排出体外。

火针同时还可治本排邪,同时借火助阳鼓舞血气运行,促使脏腑功能恢复,有事半功倍之效。

面瘫恢复期,患者口眼歪斜未痊愈,出现面部肌肉板滞、发紧、麻木、怕冷、阴雨天加重或额纹平坦,局部肌肉萎缩,舌淡暗,苔薄白,脉细弱。

此时邪气已衰,正气亦虚,正邪相恋,此时若以毫针,功效则微;若以三棱针,只有刺络排邪而不能温经助阳、鼓舞气血运行,故以温针或艾灸,以温经通络,散寒除湿。

若以火针疗法,以手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穴为主,如阳白、瞳子髎、攒竹、地仓、颊车、四白、颧髎等,每次选用5-6个,以细火针(直径0.5mm)交替选穴进行快针速刺治疗。

(之所以选用细火针,是因为面部神经、血管比较丰富,痛觉敏感,使用细火针可以减少痛苦,另由于面部直接影响美观,使用粗火针如处理不当,易留有疤痕)。

若久病、年老体弱者等虚证、寒症、面瘫顽症者,还可选用艾灸疗法,艾灸施与穴位,以间接灸为主(隔盐或隔姜),每穴灸5-7壮,也可艾条灸,以温经助阳、散寒通络。

面瘫后遗症期:情况较为复杂,多病情缠绵难愈,若属虚属寒,多用温通法,若瘀血阻络,则多用强通法。

“强通法”即放血疗法,用三棱针或其他针具刺破人体一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根据不同病情,放出适量血液,调理气血,祛瘀通滞,以达治疗病痛的针刺方法。

临床治疗多选耳尖、完骨、风池、十宣等穴位为主,施术时先用左手拇食中三指捏着应刺的穴位,右手持三棱针或毫针可速刺入半分或一分深,立即敏捷的将针退出,然后用手挤压局部使血液尽快地流出,“血变而止”。

通过决血调气,使气血调和,经脉通畅来治疗疾病。

以上为贺氏针灸三通法分期辨证治疗面瘫的临床应用。

由上论述可以看出,“三通法”的关键在于“通”和“调”,“通”是方法,“调”是目的。

“通”和“调”表达了“三通法”的理论基础,反映了针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为通经络,调气血。

脏腑、经络“气血不通”是各种疾病的共同机制,选择适当的针灸方法,通过不同的渠道疏通经络、调节气血,三种方法有机结合,对症使用,称为“法用三通”。

面瘫不论虚实,皆可用“三通法”,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结合应用是针灸治疗面瘫的重要途径。

概括来讲,在面瘫急性期,辨证属虚证或虚实夹杂,或虚实不明显的病症,多采用毫针进行平和刺激“微通”,以达到微通其气的目的,或辨证属实证、热证、多采用三棱针放血,以达到宣通泻实以“强通”;面瘫恢复期,辨证属虚证、寒症者多选用温热作用的艾灸、火针等以“温通”;面瘫后遗症期,辨证属瘀血阻络者多选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以“强通”。

有文献报道北京中医医院王桂玲等观察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面瘫的疗效,治疗组46例:贺氏火针点刺后使用毫针刺法;对照组40例,毫针刺法。

2组取穴相同,均取阳白、四白、地仓透颊车、合骨、足三里。

治疗组总有效率97.7%,对照组90.2%,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此研究从临床应用的角度验证了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

文献亦可以看出,[7]刘锦等认为,从面瘫的病理来看,急性期主要为面神经缺血、水肿,还没有出现髓鞘及轴突变性,此时予毫针浅刺,使受压的面神经产生兴奋,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减轻面神经的受压程度,促进面瘫的恢复。

而恢复期、后遗症期,多表现为轴突、神经的变性损伤,在此期温热刺激、恒定的电磁波等强刺激可增强肌纤维的收缩,加速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使炎症渗出物得到吸收,从而改善神经传递,促进神经纤维再生,使肌肉收缩后神经功能得到恢复,以上措施与贺氏针灸三通法对面瘫的分期处理原则暗合,从现代医学角度进一步解释了贺氏针灸三通法的取效机理。

贺氏针灸三通法为贺普仁教授重要学术思想,治疗面瘫穴简效宏,故不揣冒昧,诉诸笔端,希望得到前辈和同行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