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代艺术发展的角度论述艺术与美的关系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优秀范文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优秀范文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美术的范围非常广泛,大体可以分成观赏性艺术和实用性艺术两种类型。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美术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美术毕业论文篇1:《浅谈影视动画美术风格》引言:我国具有很多影视作品,其中影视动画作品具有较强的视觉感染力,因为影视动画作品往往需要设计者站在造型设计的角度去观看艺术,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将影视动画作品与艺术风格两者之间进行联系。
影视动画的发展离不开动态美术风格,而一般情况下,美术风格都会根据不同的影视动画作品而推出不同的艺术象征性。
在众多的动画作品中,还具有着很多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画作品,这些美术作品都来源于生活,但是却高于生活,只有在设计影视动画作品的时候,加强对于艺术表现力的追求和创造,才会在未来的实际发展中更好地将影视动画与美术相联系[1]。
1、视动画美术设计的造型性在影视动画作品中,造型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动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白雪公主》是我国的第一部长篇动画,其造型的设计方式对于我国的动画设计具有着开拓性的创新意义。
早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中,我国人们对于动画艺术就有着较高的追求,人们在创作影视作品的时候,通常会通过观察影视作品的内容进行设计,并对动画构图及色彩的运用进行合理的搭配。
影视动画在美术设计的同时非常注重对造型的设计,因为在动画作品中,人物造型的设计关系到动画的具体情节,是至关重要的。
要想令影视动画不断地发展和进步,首先就应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其进行造型设计,例如有关设计人员可以通过造型的设计来彰显其内在的造型结构,运用现代化的三维技术来实现影视动画的制作,这也是为了我国艺术界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视动画美术设计的艺术性影视动画美术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形式,通常情况下影视动画美术在设计的时候都会着重的侧重艺术魅力的展现,实际上对于不同的动画美术作品而言,艺术作品的风格是不同的,很多时候创作者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来对影视动画作品进行创作,其创作的艺术作品不仅仅具有一定的张力,更不存在雷同的问题。
浅析印象派绘画对当代艺术审美的影响

浅 析 印 象 派 绘 画 对 当代 美术学院 , 新疆 乌鲁木 齐 摘 要: 印象派绘画是 当今世界具 有重要 影响 的艺术流派 之一 , 它的影响 已经超越 了国界 。尤其是对人们 的 艺术审美产 生 了重要 的影响 , 艺术的审 美方 式开始 由传 统转 向朝 自身思维 方式的突破 , 审美的 变化本 身就是 一个适应的过程 。但是 它的
适 应 过 程 不是 平 坦 的 , 也 经历 了各 种 曲折 和 回 荡。 关键词 : 突破 ; 现 实性 ; 超越性 ; 适 应
8 3 0 0 0 0 )
想的表达 , 艺术存 在 的本 身 的意义 , 也应 当围着 这个社 会所服 务。它不仅仅只是 给别人带来 一种简单 的视 觉上 的欣 赏 , 更是 种社 会 现 实 的再 现 。
一 一
印象派在艺术创作 中推崇 的是人的感觉 , 而不是人 的理智 , 表现的是 画家 自己对大 自然物象 的亲身感受 , 他 们用敏锐 的 目 光来观察 自然 , 捕捉客观世界 中变化万千 的物象特征 。当代 艺 术和过去 的艺术审美方式发生 了重要 的转变 , 人 们不再单纯 的 去欣赏一件艺术作品 , 而是在欣赏 艺术作 品的同时考虑到 它的 其他方面的价值 , 真正达到一种物有所需 , 物有所 用的 目的。其 实, 一件真正的艺术 品, 没有 明确 的定 义, 大 自然本 身就是一 种 艺术 , 艺术源于 自然 , 又反应 自然 , 表现大 自然 的真善美 。 对于艺术 审美 , 每一个人的理解方式不同 , 固然每一个 人的 审 美 方 式 也会 有 很 大 的 差 异 , 因 此 在 审 美 方 式 上 没 有 一 个 固 定 的模式。所 以, 很多时候 , 应 当敢于 的接受 新潮 的艺术 , 接 受它 的存在的合理性 。存在 即合理 , 没有 任何东 西是 先天 不变 的。 因此人们 也应 当顺应这种变化 , 接受这种变化的合理性 。 很多人片面的理解 了艺术本 身的价值 , 认 为艺术本身 只是 拿来让别人欣 赏的。其实 , 艺术 影响着 生活的方方 面面 , 建筑、 服装 、 印刷 、 设计等等。其 实在任何地 方 , 艺术本 身几乎都 有所 涉猎 。一幅漂亮 的绘画 , 可能会 被商家印刷到商品当中 , 来吸引 顾客 , 同时一幅绘 画 的艺 术风格 也可能对 他 的行业有 所影 响。 现代艺术的审美在很大程度上受 到印象派绘 画的影响而发生 了 非 常大的变化。人们的审美 观念 也开始变化 , 出现 了比较大 的 转变 。 3 当 代艺 术 审 美 的发 展 方 向 每一种艺术在发 展到一 定 的阶段之后 都会遇 到 自身 的瓶 颈, 很难有所突破 , 原因有很 多。当然很 多时候是 由于欣赏者本 身固有 的一种欣赏模式或者是 自己大脑里面固有 的一些思维难 以改变 , 导致艺术的审美走进 了死胡同 , 难 有突破 。应 当打破 自 己的固有思维 , 主动地去接受一些新 的东西 , 印象派绘画在刚 出 现的时候也不顺利 , 受到过很多人的排挤 , 但是后来逐渐被人们 接受 , 因此没有什么是不可能 的。 印象派画家使色彩成为绘 画的主体 , 并且引 发了对艺术情 感的表达 。对色彩的解 放使 其获得 了 自由表达的无 限空间 , 色 彩脱离物象形体成为独立 的审美对 象。所 以 , 当代 艺术更需要 融人这个社会 , 需要真正反应这个社会的现状 , 真实 的反应 大 自 然, 表现一种艺术 的真实性。
艺术概论论文(精选3篇)

艺术概论论文(精选3篇)艺术概论论文篇一首先,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入手。
在大部分音乐专业学生的意识中,专业课指的是各种术课(如钢琴小课、声乐小课),和乐理、视唱练耳、和声、作曲、音乐史等理论课程,而把艺术概论排除在外,所以,教师有必要在上课之初从-白话文§ 艺术与社会、艺术与音乐、艺术与自身发展等角度将《艺术概论》课程的重要性、实用性阐明清楚,让学生从思想上引起重视,主动学习。
第二,教材的选择。
《艺术概论》的教材种类繁多,难度深浅不一,各有侧重。
如王宏建主编的《艺术概论》,这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从艺术本质、艺术门类、艺术发展、艺术作品、艺术接受、艺术创作几部分系统、全面、专业地阐明了艺术学,内容较为深奥,是所有艺术类从业人员都适用的艺术学专著;而专门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由彭吉象、张瑞麟所著的《艺术概论》一书,虽然也是从艺术概说、艺术种类、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传播等方面进行编著,但它更侧重于从音乐的角度来阐明艺术的哲理性,较多地结合了音乐作品、音乐欣赏等内容,不失为一本适用于音乐学专业的好教材。
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再结合学生的信息反馈,笔者发现学生对教学内容仍有不适之处,于是及时调整,选用了由郑锦扬主编的《艺术概论》,这本教材与前二者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将艺术原理与艺术门类分开,大幅度地增加了艺术门类的内容,每门艺术门类都从起源、发展、特点等方面展开,更加侧重于艺术的实用性,对于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音乐专业学生来说,具体可感的内容比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内容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三,教学内容的安排。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结合书本内容,略做了调整。
先从具体的艺术门类,即学生最为熟知的音乐开始,让学生对课程产生一种亲切感,再继续美术、舞蹈、戏剧戏曲、电影、文学等内容,通过了解各艺术门类的发展、特点,对各艺术名作进行赏析后,最后结合艺术原理的部分达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艺术与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互为表里,互相渗透,相辅相成。
艺术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现,而设计则是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规划和安排的过程。
艺术和设计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更是一种相互渗透和相互交融的关系。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艺术和设计一直都在互相交融、互相影响,共同创造出无数美妙的作品,成为人类文明的灿烂篇章。
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的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体现了设计的功用性。
比如古代的建筑作品,既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又要满足居住、工作、娱乐等实际需求,这就需要设计的参与。
在古代艺术作品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设计理念,而设计也常常受到艺术的启发和影响。
比如建筑设计中的对称美学原则、雕塑设计中的比例关系等,都与艺术的表现形式息息相关。
古代的艺术作品往往融合了艺术与设计的精华,成为了古代文明的瑰宝。
进入现代社会,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在设计师眼中,艺术作品是一种灵感的源泉和思维的引导。
设计师常常会从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作品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借鉴艺术作品的审美理念和表现手法,将之运用到设计中。
在时尚设计中,设计师会从艺术作品中获取图案、色彩的灵感,将之运用到服装和配饰的设计中,使之更具有艺术感和时尚感。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也会从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获取设计的灵感,使建筑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作品往往成为了设计师的灵感源泉,为设计作品注入了更多的艺术之美。
在艺术领域中,设计的概念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当代艺术作品中,设计的元素也被广泛应用。
比如在装置艺术中,设计的元素被大量应用,其作品既要有艺术的表现,又要有设计的功用。
在当代雕塑作品中,设计师大量运用了工程和科技的方法,使雕塑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更体现了设计的理念。
当代艺术作品中常常融合了设计元素,成为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设计师的参与为艺术作品注入了更多的时代性、科技感和实用性,使之更具有现代感和未来感。
当代艺术的十五个论题

阿兰-巴迪欧:当代艺术的十五个论题2012-03-29 15:16:30 来源:豆瓣网我认为,当代艺术的重大问题是怎样才能避免做一个浪漫主义者。
这个问题很重要,谈起来也很难。
更准确地说,是怎么样才能避免做一个形式主义的浪漫主义者。
这就像把浪漫主义和形式主义混杂在一起。
一方面是对新形式的绝对渴望,总是需要新的形式。
现代性就是对新形式的无限渴望。
而另一方面呢,迷恋身体,迷恋限定性,迷恋性,暴力,死亡。
在这两个方面之间有一种相互矛盾的紧张感,就像是形式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一个合题,这就是当代艺术的主流。
下面我提出十五个命题,想回答这个问题:怎样不做一个形式主义的浪漫主义者。
第一条命题:艺术不是一场崇高的降落,从无限降落到身体和性欲的有限的不幸,而是通过物质减法的有限手段生产无穷无尽的主体级数群。
我认为艺术的目的是通过精确并且有限的概括,去生产一种观察世界的新的光亮。
所以,现在的矛盾存在于对新形式的无限渴望和诸如身体,性之类的有限性之间。
而新的艺术有必要改变这一矛盾的语汇,为无限性这一方添加新的内容,新的光亮。
所以,第一条命题几乎是对现有矛盾的颠覆。
减法:减法这个词有两个意思第一,不要沉迷于形式的新奇性。
我认为,在今天,这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对新奇的渴望就是对新的形式的渴望对新形式的迷恋。
对批判,对再现之类的迷恋,实际上并不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立场,因为资本主义自身就是对新奇新颖的迷恋,就是形式的持久革新。
我们有必要看到对新的形式完完全全地迷恋并不真是对真实世界的批判立场。
有一种可能性,真正的愿望,一种具有颠覆性的愿望,是对永恒的渴望。
渴望某种稳定的东西,某种艺术,某种自身闭合的东西。
因此,这是一个可能性,因为对形式的持续修订并不是真实的批判立场。
所以说,对形式的渴望在艺术中的确很重要,但是对形式稳定性的渴望同样也很重要。
减法的第二个意思是不要沉迷于有限性,迷恋暴力,身体,痛苦,迷恋性和死亡,因为这只是颠覆了快乐意识形态。
传统书法艺术在当代的价值和地位

传统书法艺术在当代的价值和地位【内容摘要】中国书法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世界文字书写中可以成为审美的艺术——书法艺术,只有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特产,为中国所独具,它标志着东方文化的身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书法面临了一些生存和发展方面的误区,本文通过对书法艺术在当代的价值意义、重要作用、社会地位等方面的论述及阐明,更多的是希望人们关注和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精粹,从而大力传播和弘扬中国书法艺术这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使中国书法真正走向世界。
【关键词】价值意义、重要作用、社会地位中国书法具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其影响具有世界性。
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中国书法历史最悠久、传播最广泛、同民族文化的关系最密切。
它所显露出的或古拙、或秀媚、或端雅、或玄妙、或艰深,其方与圆、收与放、疏与密、刚与柔、虚与实、奇与正,意境无限,美妙无比,与绘画一同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艺术之魂,在当今社会中,有着很高的价值和地位。
一、传统书法艺术在当代的价值意义书法艺术在当代的价值意义很宽、很广,我觉得它的价值首先来源于它本身的美。
书法的美表现于多方多面,不同的欣赏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欣赏着不同的技艺,感悟着不同的境地。
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它是综合了文学、史学、艺术、哲学等内容,其一笔一画都有起、行、转、收的运笔动态和抑扬顿挫的旋律节奏,如行云流水,似平沙落雁,或激昂慷慨,或笔断意连,或余意不尽,或无声胜有声。
所以我们说这样一幅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中国书法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美学的灵魂,其艺术作品不仅可以表现出中国艺术最为潇洒和灵活的自由精神,而且能展现出历代书法大家当时的社会风尚、人生处境以及空灵的艺术趣味、精神人格价值等方面的许多内容。
然而也正是书法艺术的这种独具风格的魅力,使它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出类拔萃、脱颖而出,成为了当代艺术之坛中东方人精神所追求的艺术,以达到更高层次人生境界的提升。
浅谈当代中国室内设计发展趋势论文

浅谈当代中国室内设计发展趋势论文当代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无疑与当代社会的思想、文化、经济以及艺术的蜕变、演进和发展紧密相关。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当代中国室内设计发展趋势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当代中国室内设计发展趋势论文篇1:《试谈当前中国室内设计的风格倾向和发展趋势》摘要:文章分析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室内设计的风格与流派,以及本世纪初以来的室内设计中的不同风格倾向。
最后论述了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使室内设计在其内部空间尽量合理、舒适、安全,使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实用。
关键词:室内设计;设计风格;发展趋势引言室内设计主要指在现代建筑条件下,根据建筑物的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合理完善的建筑室内环境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它原是建筑设计的一部分,后来因为时代发展的需要,逐渐从建筑设计中分离出来。
在改革开放后室内设计在中国已有了近40 年的发展历史,在这40 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思想与风格的演变,呈现出多元性、复合性的特点。
本文将对近几十年的室内设计风格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20世纪80、90年代室内设计风格——现代设计思潮的回归与民族文化的复兴改革开放后,现代设计思潮在被隔绝了近30年以后再次涌入中国。
我国的建筑和室内设计师们开始重拾各种现代的设计思想,希望通过努力探索把民族形式、地域风格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由于长期的对外封闭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彼此分离,我国设计师对于现代主义的理解与同期西方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现代与后现代风格的室内设计作品在我国处于一种流行状态,但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本土化的倾向。
1、民族形式的新探索80年代以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受西方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思想的影响,设计师将更多的现代技术与材料应用到对于民族形式的探索之中,在充分了解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设计,使原有的民族色彩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美与善的融合——论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40两千多年来,美和善的关系,或者说,艺术和道德的关系,一直是美学领域中的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
美的不一定善,善的不一定美,这就使人们在进行判断时陷于两难境地。
例如,蝴蝶是美丽的,它色彩斑斓,舞姿轻盈,使人产生怜爱之情,常常是诗人画家创作的对象。
但对于菜农来说,它却是恶的。
因为它产下的卵会孵化成嗜食菜叶的幼虫,使菜农丧失辛勤劳动的成果。
美和善的不一致,在人类生活中表现得更为复杂。
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克罗德丑恶的心灵和英俊的外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伽西莫多丑陋的外貌下却有着高尚的人格。
美与善,都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
美而不善,或者善而不美,都是不完美的,只有尽善尽美才是人类的最高理想。
如何理解美与善的关系,克服美与善之间的矛盾,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在思考的问题。
首先,要克服美与善之间的矛盾,并不是简单地取消二者之间差异。
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主张的那样:“任何一样东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实现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
否则它就同时是恶的又是丑的”[1]。
他认为,美和善一样,都是以事物的功用作为衡量标准。
比如,原始人的石刀、石斧完全出于功利实用目的而发明的,是美的,因为它“美丽地适合它的目的”。
镶满宝石珍珠的金匕首则是不美的,因为它不具备应有的效用。
然而,更多的思想家关注的是美与善的差异。
一、美与善的对立《论语》记载孔子多次批评郑卫之声,说“郑声淫”,要“放郑声,远佞人”。
(《论语・卫灵公》)其实郑卫之声比孔子所推崇的《韶》、《武》之类的古乐更富有艺术感染力,或者说更具有审美价值。
《乐记》记载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
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孔子本人并不否认这一事实。
“郑声淫”的“淫”字,说的就是郑声具有太强的感染力,使人们沉溺其中,疏于遵循伦理规范,最终走上淫乱之路。
孔子对“郑声”的批判,把美与善的矛盾表现得十分到位。
在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理论中,美与善之间的冲突是异常尖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 从当代艺术发展的角度论述艺术与美的关系 爱美是人的天性,美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在人类“基本需要”的诸多层级中,审美的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从主观层面上讲,审美是不带动功利意识的,它只追求精神的愉悦,但是,从客观层面上讲,审美隐含着重大的功利性,它净化人们的灵魂,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激发人们的感情,于不知不觉间推动和指导人们的行为,使这行为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艺术,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娱乐游戏的一种特殊方式,又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属于娱乐游戏文化的范畴。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审美的精神需求空前高涨。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一切文明社会的教育内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艺术和美的产生、发展、创造,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活动,都有其规律性。 艺术与美的关系,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也是一个从古到今争论不休的问题。这里,我们以西方为例子,谈一谈西方美学与西方艺术的关系。 在古代, 人们认为,艺术就是技术。艺术中不仅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等,而且包括种菜、做鞋、钉马掌等等。1746年,法国艺术理论家夏尔·布托提出“美的艺术”,用美作为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等因为美而属于艺术范畴,种菜、做鞋、钉马掌等等因为不美而属于非艺术的范畴。 此后, 人们的认识虽然仍有差别,但是,美是艺术不可缺少的属性之一,则是没有争议的。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和高级形态,包括艺术现象在内的事实现象,是人类社会系统自我维持和自我发展动力结构链条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莱辛的理论概括最为彻底,他说,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能追求的其他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须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须服从美。”丑是一种违反我们对 — 2 —
秩序与和谐的爱好的东西,简言之,是美的反面:“如果某一单独部分不妥帖,它就会破坏由许多部分造成美的那种效果,但是对象还不因此就显得丑。丑要有许多部分都不妥帖,而这些部分也要是一眼就可看遍的,才能使我们感到美所引起的那种感觉的反面。”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是完全不能表现丑的事物,因为丑是不能够变成为美或其他东西。 不过,莱辛所论述的还只是现实的丑而不是艺术丑。现实事物的丑,没有上升到审美范畴,只是现实中的缺陷。艺术丑不同于自然或生活中的丑。这种丑在美学中是一个积极的范畴。 美学中的丑范畴:现实的丑升华为艺术中的丑,就成为一种美。文学艺术中一些丑陋、却可爱的形象。荷马《伊利亚特》中的特尔什提斯,画中一些人们不大喜欢的动物(蛇、狼、鹰等)。戏剧中的丑角。在中西方戏剧中大量存在。不仅存在于喜剧中,也存在于悲剧中。这些丑角在现实中有些是恶人,例如依阿古、高俅、赵高等,也被称为反角;有些是中性的,例如蒋干等;有些则是善良的,例如徐九京、敲钟人等。所有丑角在艺术上都是美的。这就是审美范畴中丑的内涵。 莱辛第一次用比较的方法,深入论述了语言艺术与造型艺术的独特功能及其之间的界限,揭示了这些艺术门类自身的性质和一些表现规律。不仅对于西方美学史,而且对于整个人类的艺术批评史,都是一个划时代的贡献。莱辛也第一次明确论述了造型艺术和语言艺术与美和丑的关系,提出了造型艺术表现的原则在于美的要求。这个观点对于大部分西方古典艺术作品来说,基本是正确的。 19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发生了重大变化,造型艺术中表现丑的对象也开始出现。这些对于莱辛的观念是一个挑战。大艺术家罗丹的著名作品《欧米埃尔》,就是表现了一个年老色衰的妓女的形象。这个作品给人视觉上的感受是非常丑陋、恶心,但是,内涵却十分丰富、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西方现代派的流派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就是一个艺术家,在不同时期,也可能属于个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反对艺术中的美。传统艺术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典雅与和谐的美。毕加索在创作《亚威农少女》后,有一句经典的格言:“让优美灭绝吧!”这句艺术史上最勇敢最具挑战 — 3 —
性的格言,概括了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本质特征。所有的现代派,不管有怎样的对立与差别,都信奉这句格言,其作品也确实实践了这句格言。 毕加索是20世纪西方现代派最杰出,最有影响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风格多样,但是最具代表的是立本主义,他是立本主义的创造者。立体主义是对传统艺术中形体表现的彻底否定。立体主义主张绘画中的物体由立体方本,进而三角形,椭圆形,长方形,菱形构成。 《亚威农少女》是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的开山之作,也是毕加索迈向现代派艺术的重要里程碑,甚至可以说,它是西方现代派艺术的真正起点。因为在这幅作品中,人们不再关心“描绘什么”,而关心“怎样描绘”。亚威农大街是巴塞罗那的红灯区,那里妓院林立。人们对这幅画的兴趣,不在于内容,不在于五个裸女的表现。五个裸女究竟是不是妓女,而在于形式,在于五个裸女的表现。五个裸女都是由几何形体构成,带有明显的边线。 《三个乐师》是毕加索立体主义的代表作。所有的人物都由几何形体构成,没有明暗,没有透视,画面中的三个人物,他们好像戴着面罩,有几分滑稽,几分神秘。而在他的另一部作品《三个舞蹈者》中,人的各个部分全都被搞乱了,最前面的那个舞蹈者,胸是正面的,高耸的乳房是向右面的,而脸是向左面的。一只脚是向下面的,另一只脚是向后面的。奇怪的是脸上已经有了两只眼睛,在胸前还有一中眼。左侧那个舞蹈者,露齿狞笑,动作轻盈。右侧的舞蹈者似乎有左右两张脸。此外,还有《镜前少女》《格尔尼卡》等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没有什么美可言的,这些作品都是对传统美学的挑战。 西方现代派艺术中,反写实,反审美而不反艺术的流派还有:维也纳分离派,未来派,抽象派,巴黎画派,照相写实派。例如,法国马蒂斯的《蓝色裸妇》《红色的和谐》,德国蒙克的《呼嚎》《圣母玛丽亚》,达利的《内战的预感》等等。 还有一些西方现代派,不仅反写实,反审美,而且反艺术。换句话说,它们与传统艺术的斗争是在艺术范围外进行的。斗争的双方,有一方是艺术,而另一方是非艺术。他们主张艺术与生活没 — 4 —
有界限,艺术与非艺术也是没有界限的。这些艺术流派有:达达艺术,波普艺术,集合艺术,概念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极少主义,偶发艺术等等。例如,达达派杜桑的《走下楼梯的裸女》《泉》《带胡须的蒙娜·丽莎》。其中《泉》是杜桑的第一作品,最惊世骇俗的“艺术作品”,《泉》是一个男厕所的小便池,这是对传统美术的蔑视和否定。他说得十分清楚:“我把小便池丢到人们面前,是对传统美的挑战。”在他看来,到处都有艺术,艺术品不一定要自己去创造,就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现成品”或“捡得物”,只要经过艺术家的匠心独运,也可成为艺术品。 这样,我们也必须勇敢地思考传统艺术理论,重新思考艺术与美的关系。我们的选择,只有两个: 要么,我们承认:西方现代派是非艺术。如果这样,我们就要承认,西方20世纪以来,既没有艺术,也没有艺术家,基本是一片空白。我想,这个结论是十分荒唐的。 要么,我们承认,美不是一切艺术的本质特征,这是我们能作的唯一选择。美仅仅是某些艺术的特征,而不是一切艺术的本质特征。 其实,把美作为艺术作品的本质属性,不但不能说明现代派作品,就是对于传统的艺术作品来说,也不是完全适用的。卡拉瓦乔与伦勃朗都主张,在艺术作品中,为了真,可以牺牲美。在他们的作品中,没有古典主义的优雅和谐,而往往有衣衫褴褛的丑陋。 美是人的生命、人格、力量和理想的感情表现.与这种美学思想相联系的艺术观,既不把艺术看作对自然的摹仿,也不把它视为对世界的认识,而是把艺术如实地看做价值、价值理想和情感的形象建构,属于创造的领域, 人和人的生活世界是它的根基,也是它的归宿.艺术和美是一面镜子,它鉴照的是人的形象,人又从这吸取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如此“自我反溃、自我推动”的动力结构是何等地巧妙如神. (一) 历史上,人们之所以能区分 “技艺”(Arts)和“艺术”(Fine Arts),就是把后者定义为求(优)美(beauty,harmory)的技艺。或者说,通过以美、和谐为后者的原则的形式把后者从前者那里区分 — 5 —
开来。这个原则的制定,表明了人类对于自身审美需求的自觉。因为美,和谐主要是精神感受,其判断标准也是人的情感判断力,而主要的不是实用判断力----功利的,物质的判断力。 伴随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对自然的支配能力的增强,也就是人类在自然界中类生存能力—存活能力的增强和人类组织的社会性的发展,雕塑,建筑,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等等从技艺里面分工出来,更主要地满足人类的社会性需求---精神/心理的需求。也就更主要地不成为能带来实际功用效果的技艺,而成为满足间接功利的精神性活动,主要给人提供精神性愉悦。比如,舞蹈,观看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其价值的很重要一个方面在于它保留了云南少数民族居民的原生存在方式。这种记录功能,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根本没有实用价值而只有精神价值、人类学的价值的。(人们对原生性的关注其实已经带有哲学性了。真正的艺术家多半贫穷,这是很显然的。当然,成功商业化了的也有,像大富人范增。) (二) 现代社会,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随着人的生存状态(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际关系的淡薄,道德的滑坡和堕落)的恶化,人们认为优美和谐已经不能成为人存在的根本标志,标志应该是荒诞,是碎片,是撕裂,分裂感。是不被重视化,是复制时代人的尊严、意义的被消解。艺术家认为这才是他们所感受到的人类的普遍的、真实的存在状态;无论中外,艺术的使命就是把这个状态表现出来。为此他们本能地使用了很多手法,从题材到技巧,不惜矫枉过正,失去一部分观众(波普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抽象化派,立体主义,等等),也要追求对自身存在状态的如实表达。艺术家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物。大概这可以被看成艺术的本性! 审美意识的转变根源于人对自身存在状态的认识的转变。但是艺术不会去探求这现象背后的原因,求因果是哲学的事,艺术的本性只是表现、展放、揭示------像海子〈重建家园〉里所认为的那样的:“生活不用洞察/大地自己呈现自身”----而且是如实地表现;做不到如实,作者就感到自己的天性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不满足于自己的作品。 (三)所以,艺术当然没有终结,艺术也必然不会终结,艺术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一种存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