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日本文化的10个关键词

解读日本文化的10个关键词
解读日本文化的10个关键词

幽玄

ことばの意味には表れなくても、あるいは目には定かに見えなくても、それ故にこそその奥に人間が感じることが可能な美の世界、これが幽玄です。これは、余情を重んじ省略をよしとする日本人の心情の根底に流れている情緒のひと

つです。このような情緒は、用いることばの種類や数が限られた中ですべてを表現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かった短詩形の成立過程にも関係があります。つまり余情を大事にする幽玄の美は、少しのことばで多くのことを考えることが可能なところに成立する美です。従ってすべてを言わずとも相手に通じる、同質の文化を共有する共同体の中でこそ可能となった美の世界であるともいえるでし

ょう。

幽玄

有一种境界,既不可言传,也无法用双眼准确把握,然而正因如此,在其深处才有一个人可能感受到的绝美境界的存在,这就是“幽玄”。它是流动于日本人内心深处的审美意识之一,讲究余韵,并以精约为美。这种审美观还与日本俳句的形成不无关系,即便是在词语种类、数量都被限制在最小程度的情况下,俳句也能涵盖世间的森罗万象。换句话说,幽玄的美是一种重在余韵的美,只有在用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内容成为可能时,它才会成立。因此可以说,这种美的境界只可能在一个分享同质文化的共同体中存在,在这个共同体中,即便沉默无言,对方也能探知你的心意。

わび?さび

わびもさびも、日本の伝統的な芸術、なかでも茶道や俳句などが目指す究極の美的境地を意味しています。両方ともある種の寂寥感が根底にあり、簡略をよしとし、華美を嫌うという点が共通しています。わびは、静かに澄んで落ち着いた様子を表すもので、主に茶道を大成した千利休が追求した境地です。さびは枯れて渋みがあることを意味し、芭蕉の俳句の理想的境地とされました。彼らは、利害やわずらわしい人間関係から自由となって、自然と一体となった美を追求したのです。

空寂与闲寂

“わび”和“さび”指的是茶道和俳句等日本传统艺术所追求的究极美的境界。两者在以下这些方面都是一致的:以寂寥的情趣为根本,追求朴素简单的美,排斥华美的修饰。“わび”主要是集茶道大成者千利休所追求的境界,表现的是一个静寂、澄明、安详的世界。“さび”则意味着枯淡、古雅,被视为芭蕉俳句的理想境界。他们超然于世,不在乎利害得失与繁琐的人际,追求与自然融合为一体的美。

無常

無常とは仏教の最も大事な世界観の1つで、すべて生あるものは必ず死に、変化しないものはない、という生々流転の認識です。日本では古くから文学の主要なテーマとなり、中世の『平家物語』『方丈記』『徒然草』や江戸時代(1603~1867)の芭蕉の『奥の細道』など、日本の有名な作品の基調をなしています。

无常

无常是佛教最重要的世界观之一。这种思想认为,万物流转不居,一切众生都必然走向死亡,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在日本,“无常”自古就是文学的主题,成为日本诸多传世文学的根本理念,比如中世的《平家物语》、《方丈记》《徒然草》以及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芭蕉的《奥州小道》等等。

『平家物語』では「……盛者必衰のことわりを表す。おごれるものは久しからず……」と強大な勢力を誇った最初の武士集団、平家が滅亡した物語を語り、『方丈記』では「行く川の流れは絶えずしてしかももとの水にあらず……」と、エッセイの冒頭を無常観から始めています。

《平家物语》讲述了拥有强大势力的首个武士集团——“平家”由盛到衰的过程,它的开篇就写道:“(祇园精舍之钟声、娑罗双树之花色)诉说盛者必衰之理。骄奢者终难长久……”。而随笔《方丈记》也从宣扬无常观开始,“河川流逝不曾归,今日水亦非昔日水”。

間とは時間的休止、あるいは空間的な空白を意味しますが、単なる空白ではありません。伝統的な日本の芸術、特に能、歌舞伎などの演劇、踊り、音楽あるいは絵画などを実践したり批評したりする際のキーワードともなり得る概

念です。この間はリズムと呼吸とに大きく関連し、もともと音楽の概念であったものが他の芸術分野に転用されたものです。演劇では余韻を残すために台詞や動作の間におく不動の姿勢となり、音楽では演奏者の解釈次第によって間の取り方が違います。絵画では、何も描かない余白の部分が全体に与える効果が重要です。このように、何もない無が全体の動きや表現に大きな影響を与えるのです。

留白

“间(留白)”指的是时间的休止,也或是空间上的空白,然而这并非是单纯意义上的空白。在传统的日本艺术中,特别是在实践或鉴赏能剧、歌舞剧等戏剧以及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时,“间(留白)”的概念甚至成为了关键。“间(留白)”和节奏、呼吸息息相关。原本是音乐上的概念,后来扩大到了其他艺术领域。在戏剧中,“间(留白)”表现为演员为留下余韵在台词或动作之间采取的静止姿势,在音乐中,则随着演奏者的不同阐释,对“间(留白)”的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而在绘画中,留出大片空白的“余白”部分带给整体的效果

也倍受重视。综上所述,空无一物的“无” 对全体的动作和表达产生了巨大影响。

恩とは、人から受けた恩恵に対して、社会的、心理的な義務を負うことをいいます。武家社会で主君が従者に土地を与えたことに語源があります。日本の社会は、封建社会を脱してからまだ120年ぐらいの歴史しかありません。基本的には今でも縦社会といえます。そのため、目上の者は目下の者の面倒を公私にわたり見ることが多く、その代わり、目下の者は目上の者に恩を感じて敬意を払い、忠誠を尽くす、という傾向があります。人から受けた恩を忘れることは、倫理上許されません。ただし、他の伝統的日本の心情と考えられるものと同じく、徐々にそのような傾向は薄れつつあることもまた事実です。

对别人施予的恩惠,自己会承担一定社会和心理上的义务,这就是“恩”的观念。它的语源要追溯到武家社会,主君赐予家臣领地,即“封地恩偿”。而日本的社会脱离封建社会也不过才120多年的历史。直到现在,日本社会结构基本上仍属“纵向社会”。因此社会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上司会在工作和个人生活上给予下属关怀,另一方面,下属感受到上司的恩情后,也会对上司充满敬意,竭尽忠诚。在社会常识看来,受恩忘记报恩是难以容许的。不过,和其它那些日本传统观念一样,日本人对“恩”的观念正在逐渐淡化也是一个事实。

根回し

何かを決める際に、混乱を避けて皆の合意をあらかじめ取り付けておくための技術を根回しといいます。このことばの本来の意味は、木を移動させる際に根をあらかじめ切りつめておき、移植を容易にすることでした。

根回(事前沟通)

日本人在将要作出某种决策时,为了避免争论的混乱,往往会事前沟通,使众人意见达成一致。这种方法就叫做“根回”。原本意思指的是搬运树木时先将根部切短,好让搬运进行得更容易。

異なる意見を持った者同士がいきなり会議に集まれば、なかなか意見の一致をみることはできません。しかし根回しをし、あらかじめ意見を調整しておけば、会議で無駄な時間を浪費することなく結論へと至ることができるのです。しかしこれが政治の場で行われるときには、国民には見えないところで政策が決定される恐れがあり、民主主義的ではないという批判もあります。

若是持不同意见的人突然坐在一起开会,就很难讨论出一致的意见。然而如果事先进行疏通,调整了各方意见,就能很快得出一致的结论,无需在会议上白白浪费时间。不过,这种方法在用于政治决策时,难免会被批评为非民主主义,因为政策很可能在国民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决定出来。

義理/1

日本的な情念?倫理の概念は、英語に正確に翻訳することは大変困難です。義理も英語に同じ概念はありません。封建社会の中で形成された義理の概念は、主従、親子、夫婦、兄弟、朋友、(時には敵や取引先)という人間関係の中で最も重視される規範であり、しいていえばこれらの関係の中で恩を受けた相手を思いやりいたわり、時には自己を犠牲にしてまで相手の幸せを実現する決意のことです。

日本式的情念及伦理概念很难用英语准确地翻译出来。在英语中,并没有和“义理”相同的概念。这种义理的概念形成于封建社会时期,在主从、亲子、夫妇、兄弟、朋友、(有时是敌人或顾客)的这些人际关系中是最受重视的规范,勉强给一个解释的话,“义理” 是一种决意:对于上述人际关系中有恩于己的人,要时时关照慰问,有时候为了使这个人的幸福,甚至能牺牲自己。

具体的な社会的慣習となって現れる義理は、例えば便り(年賀状など)、贈答(歳暮、中元など)などですが、主体的に行動する場合は、相手が窮地に陥っているときに自己の不利益を顧みず助力することを意味します。

义理成为了一个具体的社会习惯,比如书信往来(贺年片等等)、礼品赠答(年末、中元节等)等等。个人一旦将“义理”付诸行动,就意味着在对方陷入窘境时全力相助,不顾对自己有何不利。

義理/2

この義理が企業社会などで発揮されるときは、もともと封建的な人間関係に基づいた倫理であるため、企業の原理である合理性に反してまで、上司や取引先に尽くすこともありうるのです。これは欧米の経済活動の原理には反するため、日本の経済活動を批判する理由ともなるのです。

义理原本是基于封建性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因此它在企业社会中发挥作用时就会出现这种现象,个人可能会为上司或客户尽心尽力,甚至到了违背企业原则,与合理主义背道而驰的地步。这有违于欧美的经济活动原理,因此也成为了批评日本经济活动的一个理由。

しかし合理性が単に自己の利益のみを追求しがちであるのに対し、義理のような人間関係重視の行原理は、ビジネス社会の中に相互扶助の概念を導入するという効果もあります。ただし、日本では反近代?反合理主義の民族主義者の中にはやくざも多いため、義理が暴力によって表現されるという場合もあり、これは批判されるべきです。

然而合理主义往往一心追求个人的利益,义理则与此相反,它是一种重视人际关系的道义,具有把互助观念引入商业社会的效果。不过在日本,反近代、反合理主义的民族主义者中存在许多黑道分子,因此义理有时会通过暴力得到实现,这却是应该批评的。

人情

人情とは、ふつうには親子や恋人同士や友人知人などの間に通いあう愛、同情、憐れみ、友情などの人間的な感情をいいますが、日本社会ではもう少し特殊な意味を持っています。人情は義理と対比されることが多く、義理が人に受けた恩義に報いるという人間関係の規範であるのに対し、人情は他人に対する感情の自然な発露です。

人情

人情一般指亲人、恋人或挚友之间相互怀有的爱情、同情、怜悯、友情等与生俱来的感情,不过在日本社会中它还具有一些特殊的含义。人情大多时候都被用于和“义理”作对比,义理是知恩图报的人际关系规范,而人情则是对他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人情に厚い」といえば優しく思いやりがある人を指しますが、同時に義理を欠いては社会の成員として一人前とは見なされません。結局、義理と人情は、伝統的に日本の庶民社会の人間関係を律する2大要素でした。もちろん現代社会にも脈々として受け継がれています。

说到“人情味十足”,指的就是和善体贴的人,而与此同时,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这样的人或许会给人不成熟的感觉。结果是,义理与人情共同成为规范日本庶民社会人际关系的两大要素,当然,在现代社会也是一脉相承的。

恥の意識は日本人の精神の中核をなすといわれています。これは社会人類学者ルース?ベネディクトが、西洋の「罪の文化」に対して日本を「恥の文化」と規定したことから広がった認識です。西洋では罪という絶対的な倫理基準が

人々の行動原理をなしていますが、日本では内的な原理ではなく、外的な恥という感情が行動を律しているというわけです。

“耻”的意识被视为构成日本人精神的核心。这种观点来自社会人类学家本里迪克特,在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比较时,他把日本的文化定义为“耻感文化”。在西方,“原罪”是绝对的伦理道德基准,成为人们行动的规范,而在日本,行动基于外在的耻辱感,并非出自内在性的规范。

このような単純化にはさまざまな批判があります。西洋人にも日本人と同じ意味での恥の意識はあるし、日本人にも内的な道徳律がある、というわけです。しかし日本人が恥を重視するのは確かです。特に封建時代の武士にとっては、人前で恥をかくことは死に価したのです。

不过,这种观点略显单纯,对此批评也不少,因为西方人也有和日本人相同的耻辱意识,日本人也具有内在的道德。但日本人尤其重视外在的耻辱,这倒也是事实。特别是封建时代的武士,对他们来说,蒙受耻辱就需以死来挽回名誉。

日本文化体验课心得

日本是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度,我们要了解日本,不光要从日本的语言中去了解,更多 的时候要以亲自感受日本本国文化为切入点,全面的了解日本。我特别特别荣幸能够选上 这门日本文化体验课,可以说是我大学四年里上过的最最有趣和生动的一门课。在此首先 要感谢王老师和来自日本的北村老师为我们传道授业,并多次组织了深度的日本文化体验项目,让我们亲自动手,体验或实践,让我受益匪浅,更进一步的提升了我对于日本文化 的认知和喜爱。 找寻心中的禅意,日式插花体验 日本插花以线条的变化为主,它不单要表达花的美态,也是形神兼备品味造型的插花。它将人的思想转嫁在插花之中,表现出东方人的细腻、富于内含的特点与文化。 日式插花以花材用量少,选材简洁为主流,它或以花的盛开、含苞、待放代表事物过去、现在、将来。日本人强调花与枝叶的自然循环生态美姿是宇宙永恒的缩影。若常以宽 宏意境和深邃内涵从事插花艺术的表达,让人自然直接体会到园艺家对植物本性认识以至 尊重的境界。 我觉得插花是一种关于“静”的艺术体验,不仅插花时的环境应当是安静的,同时插 花时人的心态也应是安静而不浮躁的,插花的过程本质是感受人与自然互动和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我们感受绿色,感受生活,我们解读美,也随心所欲地创造美。正如老师在 课上所讲,每个人对于美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同一插花作品肯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差异 并无好坏高低的评判,它仅是反映了我们当时的一种的心境,我想这或许也是插花艺术的 美妙之处。 试穿日本和服,感受礼仪文化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和服给人的印象是美丽高雅。通过老师的介绍,我才知道原 来和服不仅价值不菲而且穿起来也是十分不容易的,一般一个人是很难穿上的。和服种类 繁多,花色、质地和式样,千余年来也变化万千,有男性和服、女性和服、儿童和服,每 种和服都有对应的正装、便装和介于正装和便装之间的种类。还有有浴衣、振袖、和装裤 裙和巫女们穿的绯色裤裙装等很多类别。 最为印象深刻的是我在此次课上有幸成为了老师的模特,老师非常仔细地给我穿戴了 美丽的和服,我也带着些许的紧张向同学们展示了这套和服。穿上和服后,我感觉自己的 气质都变得优雅起来,举手投足也不自觉地礼仪规范起来。我向同学们展示了立礼、座礼,还有不同角度的鞠躬礼仪。我也愈发深切地感受到和服与礼仪密不可分,每一套优美的和服,都经精心裁制,讲究穿着时的每一个细节及步骤,经过完整的礼仪训练,让优雅气度 与深层内敛本质相融,从而成为内外在兼具的完美礼仪。 飘飞樱花瓣,诉说樱花情。 课上播放的关于樱花节的视频让我印象深刻。每年的3月15日到4月15日是日本的 樱花节,樱花自开花至花残只有七天,因而也有称作樱花七日的说法。日本是个热爱樱花 的国度,瞬时灿烂,瞬间凋零的樱花之美,就如同川端康成追求的年轻少女之美,让人感叹,让人惊艳。人们会早早去公园占位,然后在樱花树下摆上丰盛的酒宴,或合家欢聚一堂,或邀请三五好友,一边吟诗作画,一边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虽然没有去过日本的樱花节,但南航校园樱花广场的八重樱也曾让我留恋驻足。落英 缤纷的季节,置身浪漫樱花海中,尽情感受着“花纷飞,心起舞”的独特情怀,令人思绪 万千。一年一度樱花节,花开花谢,岁岁年年,无声见证着人们的故事与成长,观赏过校 园这四年的樱花,也代表我们终于要毕业了。 东操体验日本棒球

浅析中日跨文化交际

浅析中日跨文化交际 ——以笔者的真实经历为例 摘要:中日之间的历史源远流长,两国的文化交流相互交融,以留学、就业、移民等形式交往亦日益频繁。随着相互交流的不断深入,在交际中也出现了不少文化休克现象。本文主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以笔者身边的中日之间的交际事件为案例,浅析中日两国在文化方面的不同,提高中日跨文化交流意识。 关键字:中日跨文化差异 前言 进入21世纪,中日关系愈加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不管是在文化还是历史上,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和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受到两国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日在各自的文化上有着很多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若是不能正确理解看待对方的文化,便会产生文化冲突,造成交际障碍。 一、请客与AA制 案例:有一次,我和室友(中国学生)一起邀请玩得比较好的日本留学生去中国餐厅吃四川菜,因为知道他喜欢吃麻婆豆腐。我和室友在之前就商量好我们俩请留学生吃,先由我来付钱。但是在付账时,留学生坚持要付自己的那一份钱,即使我们一直在解释这次是我们邀请你来吃的,你就不要出了,下次你再请我们吃吧!但是在付完帐后他还是把那份钱给了我们。 日本人在吃饭的时候一般坚持「割り勘」(AA制),和同事以及朋友聚餐时都是“均摊付款”,即使共同招待客人,而且可以在客人面前公开算帐、掏钱。在中国人眼里,这是一种丢脸的行为,而且是一种“冷淡”的表现,作为好朋友,不应该斤斤计较,应该是今天你请客了,明天我再请回去。「割り勘」的习惯于昭和20年代从美国进入日本,30年代迅速普及。因为它迎合了日本人的心理,所以倍受欢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向美国式产业社会转变和向消费社会迈进,日本社会以往的「義理人情」意识逐渐淡薄,人们不再追求真正的感情、永恒的友谊,而希望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这种变化反映在交际关系上有两个具体特征:一是谁都不愿欠别人的情;二是感情,人情只局限于一时一事,和以后及别的事无关,所以一切都要当场算清、了结。在现在的日本,已不仅表现在共同餐饮时的付款方式上,而且几乎表现在所有共同消费的行为之中,似乎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割り勘」文化。而中国人乐于“套近乎”,交谈双方力求拉近双方的距离,在一些场合急着付账。比如坐公交时碰到熟人会抢着为对方付款;买饮料时为对方买一瓶等等。 日本人在为人处事时信守“距离美”的原则,人际交往不愿欠他人的情,“距离意识”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人乐于人情往来,认为这样会促进双方感情的交流。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的人际交往距离远远大于中国人。因此,在与日本人交流时一定要尊重他们的文化,避免产生“日本人小气、冷淡”等文化误解。 二、寒暄 案例:刚开始学习日语的时候,有一次吃完午饭后正好碰见要出校门的外教,于是我走上前去问「先生、昼ご飯を食べましたか?」(老师,吃饭了吗?),外教听了我的问话显得很惊讶,想了一会说到「ええ、もう食べましたよ。」(嗯,吃完了哦。)我又接着问「どこへ行きませんか?」(您去哪呀?)这下外教感到很疑惑,说到我去外面的水果店买点水果。还有一次夏天的早晨,去上课的路上碰到了日本留学生朋友,他向我打招呼「今日は暑いですね。」(今天真热啊!),我根据自己的感觉,说到「いいえ、熱くないですよ。」(我觉得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分析

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分析 基于创意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Hawkins,2001)和产业聚集区的叠加效应(Porter, 1990),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通过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这些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文化创意企业间的资源共享,能够形成产业规模效益、技术溢出效应等,推动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特点 通过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在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整体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也逐步提升。 表1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布、功能和影响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文化创意网的资料整理。 1. 集聚区空间分布逐渐合理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组织形式,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继2006年12月,北京市确认了第一批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会议于2008年3月28日认定了第二批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至此,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累计达到21个。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分布地域、核心功能和影响行业具体参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6年确认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城八区及通州、大兴、怀柔等三个郊区,存在数量有限,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2008年北京市确认的第二批分布区域基本上覆

盖了北京市的城八区及所有远郊区县。在崇文、宣武、顺义、丰台、房山等区分别设立了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琉璃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会展创意产业将集聚区、服装服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等。 2. 集聚区产业功能配置逐步优化 根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2006年所确认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区仅覆盖了九个大类中的七个大类。而且,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原有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也不能完整地反映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在2006年确认的10个文化产业集聚区中,没有专门的广告、会展产业集聚区、没有专门的旅游、休闲娱乐产业集聚区。 2008年确认的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解决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中的产业功能配臵不尽科学的问题。至此,北京确认的21个文化产业集聚区比较全面地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所有门类,而且更加重视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科学引导。主要表现在:一是北京新确认的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加大了对工业设计、软件等行业的资源配臵力度,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和软件服务行业,通过产业的软实力,带动整个工业的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新确认的清华科技园与中关村科技园、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共同构成北京工业设计、软件服务的产业集聚区。二是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对北京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通过北京欢乐谷生态文化园、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和前门传统文化产业集聚

色彩分析

白色 1、白色通常代表着干净.圣洁.公正.端庄.正式.超凡脱俗。不过、白色也象征着失败、愚蠢,如在战场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表示投降。在西方特别是欧美,白色通常是新娘在婚礼上穿的颜色,表示爱情的纯洁和坚贞。 2、在设计中,白色通常都作为中立的背景,来传达简洁的理念,极简风格的设计中,白色用的最多。 商业设计里,白色象征高级、科技的意象,通常需要和其他颜色搭配使用。 白色象征着高级.严峻的感觉,所以在使用白色时,都会掺一些其他的颜色,如象牙白、米白色、乳白色、苹果白。 3、在生活用品.服饰用色上,白色是永远流行的主要色,可以和任何颜色搭配。 黑色 1、黑色是一种很强大的色彩,可以表示力量、高雅、庄重、严谨、热情、信心,但也表示悲哀、死亡。罪恶、腐坏。邪恶。抑郁、绝望、孤独。 另外,黑色也会给你神秘位置感,让人产出焦虑的感觉。 黑色是许多西方国家的葬礼色。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黑色是北方的象征。 在肯尼亚的马赛人心目中,黑色代表阴云密布,雨季到来,

因此象征繁荣和生命。 2、在设计中,黑色和金黄色搭配,给人一种奢华、高档的感觉。 黑色与银灰色搭配,给人一种成熟稳重的感觉。 金色 1、代表灿烂、辉煌,有着太阳般的光辉,象征着照亮黑暗的智慧之光。 黄色有着金色的光芒,象征着财富和权力,它是骄傲的色彩。金黄色则比黄色更为耀眼,通常在工业用色上,黄色尝试来警告危险或提醒注意。如交通标志上的黄灯,工程用的大型机器,学生用雨衣、雨鞋等,都使用黄色。 2、金黄色在黑色和紫色的衬托下可以达到理想的无限扩大,淡淡的粉红色也可以像少女一样将金黄色的王子征服。 金黄色与绿色相配,显得很有朝气,有活力;金黄色与蓝色相配,显得美丽、清新。淡黄色与深黄色相配显得更为高雅。 银色 象征洞察力、灵感、星际力量、直觉 银色是沉稳之色,代表高尚、尊贵、纯洁、永恒、神圣庄严,比如说银灰色的庄严、清秀悦耳、富贵荣华、清脆悦耳。 银色在西方奇幻中常被最为祭祀的象征,也代表神秘的意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和对策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和对策 摘要:现在,世界各地都普遍把培育文化“软实力”提高到事关综合国力竞争、事关民族利益的高度加以重视。美国、日本和等发达国家更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大力实施文化扩张战略,文化输出已成为其输出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我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然而,一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发展。而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但在全球软实力的排名表中,我国还名列第八,位居美国、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之后,目前还称不上是文化强国。因此,如何使我国“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发展成为了我国的迫切问题。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对策 1、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 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参考约瑟夫.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的表述,我们可以将软实力集中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影响力,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这些影响力均要通过大众传媒体现出来。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和传播实力的增长,我国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影响力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中国的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中国模式”、“北京共识”成为西方学者和政要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意识在增强;中国政府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斡旋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对国际社会的号召力有所提高。除此以外,中国政府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有着自己的主张,提出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安全观,改革开放以来历任国家领导人的文化立场,多在于强调合而不同,求同存异,鼓励和加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文明对话。中国也开办了孔子学院和语言文化学院,希望有3000万甚至3亿的外国人都来学汉语。另外,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更是提供了一个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最佳平台。来自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汇同于此,充分融合、协调。在国际舞台上,西方世界所倡导的民主、法制价值观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成为了中国文化价值观中普世性的最佳体现,它让人们了解到中国的和谐理念,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价值认同。这些都是我国软实力逐步提升的重要体现。 然而,这并不代表中国的软实力发展的很好。比起周边日、韩政府目标明确且咄咄逼人的文化政策,中国的文化政策层面却显得气象不足且特征不够鲜明。 例如,韩国宣布将在全球一百个地区开办“世宗学院”。韩国是新兴的文化产业大国。1998年,韩国遭遇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方针,明确提出“两个五”:力争五年之内把韩国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上的占有率从1%提高到5%;力争五年内能培养出10000个内容创作者,其中10%有外销的能力。为实施这一战略,韩国先后颁布了十几部法律法规,又于2001年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并且每年获得政府5000万美元的拨款用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大

日语高考日本文化常识题背诵题

日本国基本概况以及民族风俗 一、基本概况 1、国名全称为日本国。 2、地理位置 是本是一个地貌特征奇特的群岛国家。它多山地、多地震、多温泉、多火山、多森林、多河流、多湖泊,但平原狭小,资源贫乏。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北濒颚霍茨克海,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黄海、东海与俄罗斯、朝鲜、韩国、中国相望。 日本国土面积为37.8万平方千米。日本列岛由本州、北海道、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 900多个小岛组成,四个大岛的合计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96%。日本地域狭长,四面临海,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约达3.4万千米。 3、山川河流 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部面积的75%,其中一般山地和丘陵占65%,火山地和火山麓占10%。并湾山系和南湾山系纵横贯穿四个大岛,相汇于本州中部。主要山脉有奥羽山脉、木曾山脉、赤石山脉、越后山脉、飞弹山脉、日高山脉、四国山地、九州山地等。富士山为全国第一高峰,世界著名火山,被日本人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该山海拔3776米。 日本列岛河流密布,共有河流上百条,主要有利根川、信浓川、石狩川、北上川、天盐川、木曾川六大水系。其中信深川最长,为367千米,而利根川流域面积最广,达16840 平方千米,为日本第一大河。湖泊较多,共有600多个,最大的是琵琶湖,面积为672平方千米;最深的是田泽湖,最深处达423.4米。 4、气候 日本列岛的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多雨、多雪、多台风。终年比较温和湿润,夏季东海岸多雨,冬季日本海沿岸多雪,夏秋之交多台风,年均降水量在1700-1800毫米左右。 日本的平均气温多在10摄氏度以上,最冷的月份一般为1月和2月,最热的月份一般为7月和8月,梅雨和台风也是日本气候的特点。 5、人口、民族 日本人口为1.2594亿,人口总数居世界第八位。 日本人主要是大和族,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占人口的99.3%以上,是日本民族的主体,约有1.24亿人。少数民族只有阿伊努族,旧称"虾夷"族。 6、行政区划 日本行政区划为都、道、府、县制。全国共分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大阪府、京都府)、43县,下设662个市、1993个町、81个村和23个特别区。 7、宗教 日本是多宗教国家。神道教和佛教是并立的两大宗教,为多数日本人所信奉,其次是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的信徒较多。 8、教育 学制为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大专2-3年。实行9年义务教育。

浅谈日本人的数字禁忌与喜好

2011年1月第24卷第1期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H e il ong ji ang V ocationa l Insti tute o f Eco l og ica l Eng ineer i ng Jan.2011 V o.l24N o.1浅谈日本人的数字禁忌与喜好 李 萍 (鸡西大学东方语言系,黑龙江鸡西158100) 摘 要:数字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透过数字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日常生活、文化和历史。通过对日本人的数字禁忌与喜好,管中窥豹,透视日本的文化一角。 关键词:数字;日本;喜好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1)01-0157-02 所谓数字,就是记数用的记号、文字,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能够缺少数字,因为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字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根深蒂固。但是,即使是同样的数字,由于和一个国家的人民的日常生活、文化和历史紧密相连,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因此,各国人对数字的理解也不一样。数字不仅仅是传递数字信息,对人们的思想、人生观和感情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关于日本人的数字喜好的询问调查,喜欢的数字的顺序如右表: 日本由于受到我国古代视阳数为吉祥数字观念的影响,对奇数颇为偏爱。认为奇数是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和财富的数字。在庆祝节日、结婚典礼、婴儿起名等喜庆活动中,都用奇数进行祝贺。比如,三月三是女儿节,五月五是男孩节,七月七是七夕节。 七五三 节就是日本人为七岁、五岁和三岁的孩子祝岁的节日, 七五三 也是节日待客上菜的数字,即第一道菜上7个,第二道上5个,第三道上3个。 三三九 收稿日期:2011-01-02 基金项目:关于中日两国对数字喜好的文化研究 作者简介:李萍(1980-),女,黑龙江鸡西人,助教,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教学。 日本人喜好的数字统计表(n=100)排 序日本人喜好的数字人 数所占百分比 1728人28% 2824人24% 3317人17% 46,511人11% 52,99人9% 617人7% 70,44人4% 度 是结婚典礼上新郎和新娘喝酒的数字,即用三只酒杯,新郎和新娘互相交杯换盏,每杯三次,共九次,象征相亲相爱,白头偕老。在日本12个重大节日中,除了不可避免的10月10日体育节外,其余全是奇数。日本运动员也多偏好使用奇数号码。日本的和歌、俳句也是遵循5、7、5的音数律。 下面我们详细地介绍一下日本人的数字喜好。 1,看来既像粗壮挺拔的大汉,又似亭亭玉立的少女。但日本人却对它没感觉,1虽然是奇数,但是太过孤单,对喜欢从众的日本人来说缺乏吸引力,好在它是奇数,所以就有了不被讨厌、也不受喜欢的独特地位。 日本人在婚礼等一些喜庆场合送红包,送的是3、5、7等奇数数额,一般不送 2 ,日本人认为2这个数字容易导致新 becom e i ncreasi ngly accep ted.N o t a ll discourse ana l ysts use Functiona lG ramm ar as set out here,but the vastm ajor it y re l y on recognizably si m ilar models o f language.A s probab l y t he mo st full y deve l oped v ers i on of a tex t o riented f unc tiona l approach, Functiona lG ramm ar has t he great advantage that it is t here ready for use by ana l ysts whose m a i n focus may be on diff e rent aspects. W ith the deve l op m ent of FG,t he most recent ed ition Func tional D iscou rse G ra mm ar(FDG)appears.Itsm a i n develop e rs are K eesH engeve l d 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dc16021604.html,chlanM ackenzi e,but m e mbers o f the Amsterdam based Functiona l G ra mm ar Co lloquiu m w ere acti ve l y i nvo l ved fro m its incepti on.Be i ng mo re su i tab l e for the analysis o f pheno m ena t hat ex ceed the level o f the clause than it predecesso r,wh ile re ta i ni ng m ost o f its m erits,Functi onal D is course G ra mm ar has graduall y co m e to replace the use o f Func ti onal G ra mm a r,although the t wo coex i st qu ite happ ily. References: [1]Y ang Y uchen.Introduci ng D iscourse Ana l y si s:fro m T heory to P ractice[M].N o rt heast of N or m a lU n i versity,2004. [2]G eo ff T hompson.Introduci ng F uncti onal G ra mm a r[M].Fo r eign L anguage T eachi ng and R esearch Press,2000. [3]H a lli day.An Introducti on to F uncti onal G ra mm ar[M].L on don:Ed w ard A rno l d,1985. [4]Cou ltha rd.A n Introduction to D i scourse A nalysis[M].L on don:Long m an,1977. [5]http://m i nerva.li ng.m https://www.360docs.net/doc/dc16021604.html,.au/resource/V irt ua ll L i b rary. 特约编辑:易 殊 157

中日颜色词语及其文化象征意义

中日颜色词语及其文化象征意义 李庆祥 颜色只不过是人的一种主观感觉,这种感觉 有的称之为色彩感觉,如日本人的原始色彩感觉 是赤为明、黑为暗、白为显、青为晕,这与我国古代 用颜色代表“五行”“五方”如出一辙。人给每一种 色彩感觉都确定了名称,而记载这些颜色名称的 词就是颜色词。颜色的名称多源于能够提炼染料 的自然物质,如与植物有关的红色类颜色词,汉语 中有:枣红、石榴红、桃红、玫瑰红、山碴红等;日语 中有:极色、杠梅色、桃色、蔷薇色、珊瑚色、撅子 色、毒色、茜色等。与矿产物质有关的黄色类颜色 词,汉语中有:金黄、土黄、蜡黄等;日语中有:雄 黄、黄土色、象牙色、生壁色等。与动物有关的颜 色词,汉语中有:鹅黄、鸡冠红、猩红、鱼肚白、鹦鹉绿、乌黑等;日语中有:鸭色、娃色、梅鼠、猩猩耕、 海老茶、狐色、胳鸵色、雀色、莺色、氛羽色等。也 有的是人通过想象、联想而以自然物确定的。这 一类的颜色词,汉语中有:天蓝、水绿、苔青、月白、 雪白、火红、水红等;日语中有:廿夕了工口一(阳 光色)、苔色、苗色、水色、空色等。因为中日两国 丝染纺织业历史悠久兴旺发达,大部分颜色词与 丝染纺织业有密切关系。《说文解字》系部有关丝 帛的颜色词就有很多,如“红、绿、紫、绛、维、缉、绢(白色)、缥(白青色)、堤(丹黄色)、细(黑色)、素” 等;日语中除了与汉语相同的“红、绿、紫、绛、啡、给、缥”等外,还有“棘色、洗朱、瓶视、一斤染”等。在古代,绢是中国特有的丝织物,唐·颜师古注: “绢,生白增,似嫌而疏者也。”所以用它来代表白 色,反映出中国丝织文化的背景。而日语把酿酒 用的拥霉的颜色叫做“翅魔”,这是一种略带灰的 黄绿色,是日本的禁色之一,反映出日本酿造文化 的背景。类似上述许多颜色词,它不仅表示出不 同的色彩,而且还从某个侧面反映出不同民族的 文化和生活的特征。 3.颜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 中日颜色词都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心态和 感情色彩,所以颜色词多数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般认为,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是通过客观事物的 色彩联想而生发出来的,即人们常说的看到某种 颜色就会产生某种联想。所以,不同的颜色词具 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同一个颜色词在不同的民族 语言中其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某些颜色词即使

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分析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力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的定义,软实力与软权力的关系。 文化软实力基本内涵本文强调文化软实力,更多的强调文化对外的影响力,对于文化的界定已然不是单纯的文化,而是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的文化。首先对于文化的界定要明确、分析。奈指出,软力量的来源主要有三种:“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现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合法性及道德威信时)”。o 1、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联系 2、(大国崛起、软实力、硬实力、巧实力)、物质性成长和社会性成长。 一、文化软实力战略分析(研究路径)从层次分析法的方法分析中国文化软实力 预设性和生成性问题 1、从国家层面 2、从地区层面 3、从国际层面,全球互动,全球文化 4、战略思维,大国社会性成长规律转变现实与理想两种思维。世界大国地位的 维持的四个方面。成长方式的哲学思维的转变 5、战略结构(权力结构的转变,权力以知识为基础和前提) 6、战略定位与决策(中国崛起应当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国文化软实力的 提高不是投资、援助等。) 二、战略和战术的结合提升策略 1、现实与理论的方面 2、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现实实践。 与现实意义(软实力的双重作用 选题意义 国际文化讲坛上流传着一句名言:19 世纪是靠军事改变世界,20 世纪是靠经济改变世界,21 世纪要靠文化改变世纪。“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作为人类关照世界的新视角、认识世界的新理念、改变世界的新方式而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①当前,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世界核心概念已是不争事实,它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文化复兴是实现强国梦的必备条件,没有强大的文化力量,就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②。国际社会的竞争也反复证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文化发展上占据了制高点,获得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该民族或国家也就能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和明显优势。在我国,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更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推进以及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觉醒,文化软实力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试图对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路径作点粗浅的探讨 国际视域下文化软实力的生成性问题与路径依 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 本文主要强调在国际视域下,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如何转变为文化软实力。

我对日本文化的浅思考

我对日本文化的浅思考 闸北区实验小学陆莲洁 日本民族是有独特个性的民族,日本文化的特点也极其明显。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多重性 日本文化是系统各异的东西方文化的并存和混合的产物。用我的话来说,不妨叫做“杂交文化”。其例子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比如政治体制,既学习了西方的议会政治,又保留了传统的天皇制度,属于新旧政治的混合体。在衣食住方面,和西式结合,西装加和服,和食加西餐,和式房间加西式客厅。在宗教信仰方面,神佛合一,既拜神又拜佛。再看其语言文字,既有中国借来的汉字,又有独创的平片假名,近年来又大量增加了罗马字,如此复杂的文字世界罕见。日本文化产生“多重性”的原因,主要是来自日本人对异国文化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对本国文化也具有异常的保护心理。身居岛国,不受外侵,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目的地吸收外来文化,这也是日本人长期养成的性格特点。 2、均一性 日本文化不受地区和宗教的限制,具有均一性。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不能说日本各地的风俗习惯没有差别,但是比较之下相对很小。风俗习惯、人的思维和行为等等大相径庭。狭窄的国土,众多的人口,日本人长期以来养成了重视集体和国家的习惯,可看成是形成日本文化均一性的主要原因。 3.日本化 日本人具有模仿和改造的天赋,具有把外国文化转化为日本独特文化的能力。早在平安时代,日本人就以中国的汉字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假名,完善了日语的书写形式。 日本人虽然嘴上没这么说,但是可以说日本人做得恰到好处,仔细观察一下,所有来自外国的东西,无一不经过加工改良据为己有了。这也是日本文化的明显特点之一。 4、现实性 日本人是最重视现实利益的,这点集中表现在宗教信仰方面。信仰宗教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心一定要虔诚,还有一个大忌,那就是不能同时信神又信佛,如果同时信奉神和佛,遇到灾难那就神和佛都不会帮你,说不定还会遭到报应,“一仆二主”一般来说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但是,日本人信奉宗教的原则却是兼而得之,很多人同时信神又信佛。日本人过年时,有一个重要日程,那就是新年钟声响过之后都要去神社参拜,新的一年来临,第一次参拜神社,这已经成为了日本人的固定习惯。 以上简要归纳了日本文化的主要特征,其实,因为日本人不仅大量吸收了东西方的先进文化,同时还保持着自身的文化传统,现象比较复杂,以上四点实难概观。

论樱花在日本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及其演变

论樱花在日本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及其演变 王雪(072021022) (咸宁学院人文学院) 不同民族的人们赋予花卉不同的涵义,就像梅花之于中国,经过历代文人、画家、仁人志士的吟咏,描绘,逐渐积累沉淀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之魂”的象征。樱花作为日本国的象征,则集中体现了日本民族特殊的审美观念。每年的三月到五月,日本由南到北,都会陆续进入观赏樱花的季节,每到这个时候,日本各大电台和报纸,都会争相预报各个地区樱花开放的情况,为人们观赏樱花提供便利,被称之为“樱花前线”。但在日本人数千年的认识发展长河中,樱花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并不是一开始就作为大和民族的象征的,其象征意义是随着日本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着的。 一、谷物丰收的象征 成书于日本元明天皇和铜五年,即公元712年的散文《古事记》,是日本最早的古典文学之一,书中在叙述日本开天辟地的神话时,记载了一个叫做“木花之佐久夜比卖”的神女,传说天皇的祖先、天照大御神的孙子迩迩艺命降临人间时,遇见了大山津见神的女儿“木花之佐久夜比卖”,[1](P39)因其艳丽动人,迩迩艺命就向她的父亲大山津见神求婚。大山津见神非常欢喜,便把象征繁荣的“木花之佐久夜比卖”连同象征长寿的她的姐姐石长比,携带百台结纳彩礼,一同奉献给了他。由于姐姐的相貌丑陋,迩迩艺命看着害怕,便送走了姐姐,结果以后的天皇寿命都不长。 “木花”在古代日本专指樱花,“木花之佐久夜比卖”是樱花盛开的意思,而樱花对于古代人们来说是繁荣的象征,因而大山津见神为了祈求天皇代代都像樱花盛开那样繁荣,才把“木花之佐久夜比卖”送给迩迩艺命的。 在民间神话中,樱花除了象征繁荣,还有象征谷物丰收的说法。 根据日本民俗学者和歌森太郎的考证,樱花(sakura)中的sa是指农耕之神、谷物之神;kura,根据磐座(iwa kura)、高御座(takami kura)等例子看(日文里“座”读做kura),kura在古语中应该是神灵的供台,所以,sakura是指稻谷神灵的依归之物。[2](P135)由此可见,樱花的盛开与谷物的丰收相关联。 远古时期,每当樱花盛开,人们都会围绕着樱花树载歌载舞,这就跟中国的人民为了祈求神灵的庇护,每年都会举行唱歌、跳舞、喝酒、摔跤等娱神祭祀活动一样,日本远古人民是用围着樱花树载歌载舞的方式以求农耕女神赐予丰收。在他们看来,繁花似锦的樱花是驾临人间的农耕女神的化身,她在用樱花的繁茂与否来预示农作物在秋天的丰收与否。 另外,在当时还流行有“镇花祭”这一习俗。这是当时的农民为祈祷山上的樱花长时间的盛开而举行的祭祀活动。盛开的樱花作为稻花的象征,在人们心中是一种吉祥的兆头,就像中国的瑞雪

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一、日本创意产业发展概览 日本素有“动漫王国”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目前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有六成以上出自日本,在欧洲这个比例更高,达到八成以上。 在日本各种各样的文化产业当中,在电影院、电视台播放的各类动漫节目格外引人注目,各种动漫的人物形象充斥街头,早已超越了杂志和电视的范畴,渗透到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数据,2003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漫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四倍。广义的动漫产业实际上已占日本GDP十多个百分点,已经成为超过汽车工业的赚钱产业。日本的动漫产业已经以年营业额230万亿日元成为日本第二大支柱产业。 拥有430多家动漫制作公司的日本,培养了一批国际顶尖级的漫画大师和动漫导演以及大量兢兢业业工作在第一线的动画绘制者。电视和网络传媒的普及和发展,传播手段的不断完善,为日本动漫市场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快速扩张和高附加值使卡通产业成为推进资产增值的“资本孵化器”。

日本动漫市场的状态是:制片人制作卡通动画片,代理商销售,影视系统播放,企业购买卡通动画产品形象并开发衍生产品,商家销售产品。按照国际惯例,卡通市场分3个层次:一是动画本身的播出市场;二是卡通图书和音像制品市场;三是卡通形象的衍生产品,包括服装、玩具、饮料、生活用品等。其中,最后一个层次比前两个层次的周期更长,市场反响更为深远。动画片本身不能是一个“孤独”的商品,相反应该是整个产业链和周边产品的广告。例如,日本东映集团等公司在投入制作一部动画片之前,已做好周边产品的开发规划;动画片放映之际,相关产品也开始热卖,资金回收、市场开拓、卡通形象推广等系列工作都同时开展。 在衍生产品的盈利模式下,日本在欧美动画市场甚至可以免费提供给电视台播出。而随着一批日本动画片在国际市场的成功,日本的动画风格形象逐渐成为国际时尚。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日本卡通热使得好莱坞的电影公司争相购买日本动画片的电影改编版权。日本卡通产业的出口额急剧扩大。 2003年4月至2004年3月,日本的动漫市场销售额(动漫电影票房、动漫电影以及动漫电视录像带、电视专门频道等的营业收入总额)达3739亿日元,比2002年度的2135亿日元增长了1604亿日元,增幅高75.1%以上。以动画片形象制成的相关衍生产品的授权收入则更拥有2万亿日元的市

从色彩角度分析各文化的颜色文化差异_By S

从历史方向上分析中西方色彩的文化差异 一、颜色的象征意义和大体在国度上的寓意: Color symbolism in art and anthropology refers to the use of color as a symbol in various cultures. (Colors In Cultures) 色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折射出社会和时代特征。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国度和民族对同一色彩在视觉上和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形成自己独特的色彩观。从色彩视角出发,基于白色在中西方文化中象征意义的差异,从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历史积淀和政治功能几个方面探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便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内涵,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色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物理属性对各民族都是一样的,但不同的

国度和民族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对同一色彩会产生褒贬不同的情感意义,形成不同的色彩观,如巴西人忌绿色,日本人忌黄色,泰国人忌红色,比利时人忌蓝色,土耳其人忌花色。因此,从色彩观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 Colors Meanings In Western Culture 二、每个国家的不同意义对比:

Red: More than half the globe loves this color. We sure agree. Red is the second-most favorite color on earth. Be it the Ferrari red or a svelte red dress, red is an intense color, and defines many emotions and moods. The most important being, the color of love, passion, seduction, and desire. It also defines enthusiasm, power, and heat. This color also represents anger, violence, and aggression. Red portrays danger and bloodshed. Lighter shades define sexuality, passion, and joy, while darker shades mean anger, willpower, aggression, leadership, rage, and courage.

分析文本特色题(教师版)

分析文本特色题一 构建解答分析文本特色题的知识体系 一、关于论点和论据 论说文的三要素是指论点、论据、论证。论点可分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主要指事实材料、科学数字、历史人物等;理论论据主要指理论家的论述、名人的论述以及科学道理、公理、定律,甚至包括俗语、成语、格言等。选用论据要注意真实、典型、服务于论述(或“切合题旨”,或“与论点一致”)。 论证包括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论证有立论和驳论两种方式。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二、关于论证方法 (一)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就是以列举事例、数据来证明论点。其优点是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有利于增强说服力。 举例论证很少单用一个事例,往往是多个事例连用。这时要注意分析不同例子间的关系。如不同例子是从不同角度论证,不同例子有正反关系、递进关系等。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本来,舞蹈就是因人内心情感的摇荡而不由得手舞足蹈。明月当空,花间的李白无亲自怜,便起舞清影,举杯邀月;大江上的曹操有雄兵百万,就横槊赋诗,酾酒江心。舞者,正是从人们平常不自觉的动作中,抽出最美的、规律性的东西,以衣具饰之,以音乐和之,酿成一股酒香,反过来摇荡人的感情。所以,老者观舞,会生还少的乐趣;少年观舞,会陷入一片深沉;科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规律找到美的表述方式;哲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哲理找到美的形象。怀素和尚观公孙大娘一舞而得书法之精妙,杜甫观公孙弟子之舞而有华章传世。人们与其说是在欣赏舞蹈,不如说是在发现与升华自己潜在的美的意识、美的素养。因为,无论是演员还是观者,他们都是最有灵感的高级生命。虽说表演艺术中还有话剧,但它主要靠台词;还有戏曲,但它主要靠唱腔;还有电影,那便更要借助许多手段。只有舞蹈是纯靠人的外形与内蕴。它的美,实在是特别的。 1.该段举“李白”“曹操”两例和“怀素”“杜甫”两例分别要证明哪一论点? 答案举李白、曹操两例证明“舞蹈就是因人内心情感的摇荡而不由得手舞足蹈”。 举怀素、杜甫两例证明欣赏舞蹈能发现和升华自己潜在的美的意识和素养。 解析这些例子都是作者观点的支撑依据,所不同的仅仅是行文的形式而已,前者先表述观点 再举例,后者先举例再概括。 (二)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又叫理论论证,即引用别人的话,引用别人的观点、理论和有关论证来证明观点。其好处是增强权威性和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如果引用的是一些文化名言或富有文采的语言,则又会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朴素的服饰是一种美,新颖、艳丽的服饰也是一种美,但选择时,要合于年龄、合于体型,善于搭配,不要矫揉造作。也就是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做到纯朴自然、落落大方,不能过分。达·芬奇说:“你们不见美貌的青年穿戴过分而折损了他们的美吗?你们不见山村的妇女穿着朴素无华的衣服反比盛装的妇女美得多吗?”此话不无道理。“穿戴过分”和“盛装”,会淹没人本来的自然美。培根说:“宝石,最好是用素净的东西镶嵌。”列夫·托尔斯泰也说:“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这些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哲人和艺术家,对朴素和美的关系的看法是多么一致! 2.该段在论证上有何特色?这样论证有什么作用? 答案使用了引用论证。引用这些哲人、艺术家的言论是为了从不同角度证明“一个人的服饰 要纯朴自然、落落大方,不能过分”这一观点。引言深刻,富有哲理,有力地证明了本段观点。 (三)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寓言、故事来打比方,用比喻的方式来证明。其优点是使事理变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08094020 张家瑞 2012/05/16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当时的日本是一个狩猎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徐福人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进步起了推动作用。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渡来人源源不断地将大陆先进文明带进日本。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在长达千余年的对大陆文化的借鉴中,日本把大陆文化变形、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后使大和文化日渐丰盈起来。二战后,美国文化又滔滔涌人。这三次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冲击过程也是日本贪婪的吸收过程,日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将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地结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杂文化”。 一.日本“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 1.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 众所周知, 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的周边是文明古国。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 日本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独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与亚洲的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相比, 古代日本文化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古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时,就好比水往低处流, 当时已非常先进的中国文化被日本所吸收。到了近代, 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迅速。也是由于与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相比落后很多, 因此近代以后的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吸收了西洋文化。 日本是岛国, 与文明中心地的中国以及中国的邻国朝鲜隔海相望。在近代以前的日本, 这个距离, 某种意义上给予了与外界交流的主导权。也就是说, 顺应时势或必要时日本经由大海从大陆引进所需文化, 时运不济或不必要时再次利用大海一时关闭交流的大门。日本利用有力的地理环境,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以来, 一千多年间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和征服, 也没有像弥生时期的大规模的外族人种的迁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占领, 日本之前从未有过外国军队的进入。这与当时的亚洲大陆和欧洲频繁征战, 发生民族冲突不同, 日本文化得以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自国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接收。这种开放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带来的是日本文化的两面性。开放的同时关闭, 一时开放一时关闭的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具有两面性。 日本人自古以来信仰多神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神, 神支配人们的幸福与不幸。六世纪时佛教传到了日本。现在在日本人的生活与习惯中一般来说喜庆时以神道仪式庆贺,不幸之事采用佛教仪式。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极大地融合性, 使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保持其不同的同时得以并存。 2.主导性,选择性,融合性,保守性 日本的主体性又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