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

四、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十九中周红粉

[设计意图]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学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今天的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突破:(1)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孤立的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对任何一个力来说,必有其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来真正认识一个力。(3)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认识,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本节课主要采用大量举例、精心设计实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使学生对力的概念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在学生活动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增加实验的可视程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能力目标: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通过实验观察和对事例的分析,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并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能

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物理实际问题。(3)情感目标:树立宇宙万物之间都存在着力的作用、力无所不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力的三要素(2)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1)力的相互作用的理解(2)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3)力的示意图画法

[教具和学具]

弹簧(2只)、钢尺(或塑料尺)、气球、弹性球、条形磁铁(2根)、小车(2辆)、钩码一盒、大头针、三角板、幻灯片、多媒体

[课前准备]

思考:“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原因

让一名学生带旱冰鞋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与时间分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

新课引入3分钟教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动画(教师播放多媒体)

运动员蹬地起跑、起重机吊起重物、游泳运动员滑

水、滑雪运动员滑雪、运动员举杠铃、火箭升天等

等。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这几幅图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答:物体、运动员、杠铃、火箭等都受到了另

一个物体的作用。

教师问:请同学们回顾“重力、摩擦力、弹力”是

如何产生的?

学生答:重力是由于地球与物体的吸引,摩擦力是

由于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弹力是由于外力

使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学生仔细观看视频动

学生经过讨论分析,踊

跃举手回答(教师适当

引导)

引导学生复习前面所

学知识回答问题,使学

生了解前面所学力的

知识都是物体与物体

的作用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新课教学6分钟教师:物体对物体的这种压、拉、提、推……我们

都可以称之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动物的奔跑,植

物的生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物体间的相

互作用。不仅如此,带电的物体之间、有磁性的物

体之间、天体之间等都有相互作用。哪位同学能否

给力下个定义?

板书:四、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什么是力?

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

教师提问:根据力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一个物

体能否产生力的作用?”

学生答: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

个物体。

教师:对,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这个道

理。

教师提问: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起的作用有什

么不同?

学生答:一个是施加力,一个是受到力

教师演示:磁铁吸引大头针

问:这个现象中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学生:磁铁是施力物体,大头针是受力物体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说

出力的概念

引导同学们分析以上

几幅图,结合力的概念

思考问题

让学生分析谁是受力

物体、施力物体

引导学生对

生活中的现

象引起关注,

并思考其中

蕴涵的物理

问题

初步感知概

培养学生归

纳比较和分

析问题能力

新课教学12分钟2、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提问: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

怎样判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析讨论课本P53图8-29、

8-30、8-31,8-32

学生1:图8-29排球的方向发生了改变,这是因

为排球受到力的作用

学生2:图8-30 海绵发生形状的改变,因为它

受到力的作用

学生3:图8-31自由下落的小球运动变快了,

因为小球受到力的作用

学生4:图8-32从桌上滚下的小球运动方向发生

了改变,因为小球受到力的作用

教师:由此可见,当人们观察到物体发生形变或

运动状态改变时,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

这里提到一个新概念“运动状态的改变”,请同学

们看书p.54“信息快递”

教师:在物理学中往往把“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

态发生改变”称为力的作用效果。即力的作用效果

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

生改变

板书:2、力的作用效果是:(1)力可以使物体

发生形变(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师演示:(1)将弹性

球从高处落下;

(2)用力拉(或压)

弹簧;

(3)用力拨动钢尺

(4)用力压气球

学生观察现象并引导

学生分析物体运动情

引导学生分析“运动状

态不变”是指什么状态

培养学生归

纳比较和分

析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举

一反三的能

力。

新课教学8分钟3、力的三要素

教师:大家请看,一把塑料尺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

生形变,同学们想一想,这把塑料尺发生形变的大

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可能与力的大小有关,力越大,塑料尺弯曲

得越厉害

学师:对,还有吗?

学生:可能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系

师:很好,还有吗?大家不妨试一试教科书p.54

的活动8.7 探究影响塑料尺形变的因素

教师提问:应采用什么方法来探究?

学生答:控制变量法

学生进行探究

教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你们可知道了什么?

学生: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

教师:对,物理学中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

为力的三要素

教师演示“推们实验”,进一步理解影响力的作用

效果的因素

板书: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学生亲身实践

同学们用钢尺或塑料

尺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强

调控制变量法

教师给予学

生活动适当

鼓励

培养学

生动手、观

察、分析、归

纳的能力

新课教学12分钟4、力的示意图:

教师:力看不见,也摸不着,我们如何形象地表示

出力的大小呢?

教师讲解作图的规范及要求:从力的作用点开始,

沿力的方向画一个线段,在线段末端画上箭头。

板书:4、力的示意图:

学生练习:课本后习题

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同学们喜欢踢足球吗?

学生:喜欢

教师:怎样才能将足球踢得远一些呢?

学生:用很大的力踢。

教师:这不正说明了力的作用效果与和的大小有关

吗?如果要使足球从低处向高处飞,应该怎样踢?

学生:向上用力,踢球的下半部分

教师:这不说明了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作用

点有关吗?请问你们用力踢球的时候,脚有什么感

觉呀?

学生:脚会感到疼

教师:很好,对于这一现象,请你们猜一猜说明了

什么道理

学生:我猜测可能球也对脚也有力的作用(球对脚

有反作用力)

教师:对!我们还可通过实验来研究同样的问题。

请大家按图8-35设计的实验

实际做一下并填写答案

学生1:图a将载有条形磁铁的小车释放后,小车

将相互远离

学生2:图b手指压铅笔尖时,手指感到痛

教师:正确,请大家思考图8-36,并回答填空

学生演示实验:穿上旱冰鞋推墙

学生1:小华穿着旱冰鞋用力推墙时,她自己将后

退

学生2:小明游泳时手向后划水,水对小明有向前

的推力

教师:以上大量的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

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因此力的

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1)用手用力拍桌子,手有什么感觉?

(2)两名同学上台,甲拉乙,乙不动,

有何感觉?

教师边讲边板书,

并强调力的作用

点和方向必须标

清楚。

学生动手训练

画图

通过多个实验现

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

是相互的。

采用大量举例帮

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

是相互的。

通过学生亲自体

验加深对力的概念的

理解

通过举例引导学

生会用所学知识解释

培养学

生的作图能

培养学生的

交流、合作的

团队精神,使

社交和表达

能力得到一

定的提高

培养学生灵

活应用知识

的能力

使每个学生

都能积极参

加,增加实验

的可视程度,

加强课程内

容与学生生

活的联系,大

大调动了学

[教学资源]

本节课所用课件一部分来自物理教学参考资料8下配套光盘 ,还有一部分课件自制。

[教学评析]

力的概念虽然十分抽象,但通过大量举例、精心设计实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对力的概念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小结

2分钟

布置作业 1分钟

(3)甲弹簧拉乙弹簧,将乙弹簧固定,

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举例: 用浆划水时,船能前进;用鸡蛋敲

碗边,鸡蛋碎了;打足气的气球一放手后 空气向后方喷出来的同时,气球向前飞去……

教师:请大家观看一段动画,分析火箭为什么能升空?

教师问: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师放多媒体(事前准备好课件)

评价手册同步练习

物理生活现象

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观察,得出结论

学生回忆,教师补充强调重点、难点

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跃。

通过火箭升空,成功发射宇宙飞船上天,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总结

通过多媒体将本节知识梳理给学生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