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转移的概念类型机理转移的病理过程转移的规律与诊断(特征)等

病理学重点

病理 (一)细胞与组织损伤 1. 细胞损伤和死亡的原因、发病机制。 2. 变性的概念、常见的类型、形态特点及意义。 3. 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及结局。 4. 凋亡的概念、病理变化、发病机制及在疾病中的作用。 (二)修复、代偿与适应 1. 肥大、增生、萎缩和化生的概念及分类。 2. 再生的概念、类型和调控,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3. 肉芽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结局。 4. 伤口愈合的过程、类型及影响因素。 (三)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1. 充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 2. 出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 3. 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以及血栓的形态特点、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病因和结局。 5. 栓塞的概念、栓子的类型和运行途径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6. 梗死的概念、病因、类型、病理特点、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四)炎症 1. 炎症的概念、病因、基本病理变化及其机制(包括炎性介质的来源及其作用,炎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2. 炎症的临床表现、全身反应,炎症经过和炎症的结局。 3 .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4. 炎性肉芽肿、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五)肿瘤 1. 肿瘤的概念、肉眼形态、异型性及生长方式,转移的概念、途径及对机体的影响。肿瘤生长的生物学、侵袭和转移的机制。 2. 肿瘤的命名和分类,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癌和肉瘤的区别。 3. 肿瘤的病因学、发病机制、分级、分期。 4. 常见的癌前病变,癌前病变、原位癌及交界性肿瘤的概念。常见肿瘤的特点 (六)免疫病理 1. 变态反应的概念、类型、发病机制及结局。 2. 移植排斥反应的概念、发病机制、分型及病理变化(心、肺、肝、肾和骨髓移植)。 3. 移植物抗宿主的概念。 4. 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5.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6.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7. 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七)心血管系统疾病 1. 风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理改变及各器官的病理变化。 2. 心内膜炎的分类及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合并症和结局。 3. 心瓣膜病的类型、病理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 4. 高血压病的概念、发病机制,良性高血压的分期及其病理变化,恶性高血压的病理特点。 5.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各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各脏

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

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 肿瘤转移是细胞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癌症治疗中最大的难题。肿瘤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过程,涉及到癌细胞的生长、浸润、迁移、侵袭、分离、循环、停留、增殖和迁出等一系列的活动,构成了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 一、肿瘤的生长与浸润 肿瘤的发生首先是由于正常细胞的生长与分裂受到扰动,通过一定的信号传导途径,使得细胞保持不正常的生命活动状态,出现无际制的生长和分裂。肿瘤细胞的繁殖、生长和扩散会使正常的组织受到伤害,这种现象称之为肿瘤的浸润。 二、肿瘤的侵袭与迁移 当肿瘤生长到一定阶段,肿瘤细胞会侵袭周围的正常细胞,使之摆脱原有的位置,迁移到其它组织或器官,表现为丢失细胞黏附性。同时,肿瘤细胞会通过产生分解酶,如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改变自身周围的微环境,促使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 三、肿瘤细胞的血流循环与停留 肿瘤细胞通过侵袭和迁移进入血管内,形成循环肿瘤细胞。这些循环肿瘤细胞可借助血流迅速传播到全身各处,然后逃脱免疫系统的监视,通过对各种细胞相互作用和毛细血管壁的依附,将自身锚定在离原发肿瘤位点较远的组织或器官上。

四、肿瘤细胞的复制与发展 肿瘤细胞在新的位置停留下来后,再次发生无制约的分裂与生长, 形成派生肿瘤,也就是转移瘤的形成,这一阶段称为肿瘤的生存和扩 增阶段。此过程需要肿瘤细胞调整自身的基因表达和功能,适应新环境。 五、新的转移瘤病灶 细胞的新生和分裂,生成新的病灶,继续复制这个过程,不断地形 成新的转移瘤,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恶性肿瘤生命周期。这也是肿 瘤转移的最后一个步骤,被称为肿瘤细胞的再次迁出。 总之,肿瘤转移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物过程,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生 物过程及病理过程,与正常细胞的生长、分裂和迁移都有密切的关系。阻止肿瘤转移的关键在于理解并干预这个过程,破坏肿瘤细胞在各个 步骤中的关键步骤,从而阻止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肿瘤转移的基础和治疗研究

肿瘤转移的基础和治疗研究 肿瘤转移是癌症最常见和最危险的特征之一。它是一种紧密相 连的病理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和步骤。详细了解和治疗这种过程 对于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1. 什么是肿瘤转移? 肿瘤转移,也称为癌性转移,是指癌症细胞从原发部位进入全 身循环系统,通过血液或淋巴液流入其他部位,并在那里生长形 成新的瘤子。这些新的肿瘤叫做转移瘤,与原发瘤具有相同的病 理学和生物学特征。肿瘤转移往往是癌症的致命因素之一,因为 它让癌症扩散到全身,破坏机体正常的生理和生化过程,导致死亡。 2. 肿瘤转移的基础 肿瘤转移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它涉及多种因素和步骤。目前,科学界认为,肿瘤转移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癌细胞入侵和逃脱

癌症细胞通过分泌蛋白酶等酶,破坏周围组织和血管,进入周 围组织和间质。一旦它们入侵了周围的组织,它们就会分泌一些 蛋白质和酶,通过这些分泌物逃脱免疫系统的攻击和检测。 2.2 血管内移行 一旦抵达周围的组织,癌症细胞会以不同的方式侵入血管或淋 巴管,几乎在体内移动。但是,即使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只有少 数的癌细胞能够在新的部位形成定居点。 2.3 与新组织的互动 癌症细胞在表达某些受体或蛋白质时,才会被吸附在目标器官 的内皮细胞上。细胞接触后,癌细胞必须通过特定的分子信号传 递机制来解决问题,这有助于癌细胞与其他类型的细胞进行互动,从而在新的部位生长并形成新瘤细胞。 2.4 形成新瘤细胞

最终的转移癌细胞会在新组织中定居和繁殖,形成新的瘤细胞。在病理学上,转移部位的瘤细胞和原发瘤的细胞具有相同的结构 和生物学特征。 3. 治疗肿瘤转移 治疗癌症转移瘤的策略无法使用单一的方法,而需要根据肿瘤 种类、部位、阶段、前治疗史和其他健康因素选择最适合的治疗 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3.1 手术 手术是治疗癌症转移瘤的一种有效和常见的方法。它经常能够 完全切除新瘤细胞,同时改善症状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对于 那些有多个转移部位,已扩散到远处的患者,手术并不总是可行的。 3.2 化疗

癌症病理学的转化与新进展

癌症病理学的转化与新进展癌症病理学是关于癌症病变的研究,其中包括了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形态学、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癌症病理学的研究所取得的进展,推动了很多治疗方法和药物的发展和应用。随着技术的进步,癌症病理学的转化研究也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线。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将对癌症病理学的转化与新进展做一番剖析。 一、癌症病理学的转化研究 转化研究是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的过程,是现代医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模式。癌症病理学的转化研究主要是在病理形态学、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的。其中,病理形态学的转化研究是癌症病理学转化的基础,是将人类对细胞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深入探究转化为癌症生物标志物及靶向治疗。常见的实践手段主要有下列几种: 1. 深度学习技术

深度学习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机器学习技术,其采用了深度神经 网络的的算法,可以有效地做出更复杂的模型拟合和分类。在癌 症病理学中,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利用大样本量的数据深度挖掘分 析病理图像,此外还可以进行结构和功能的鉴定,提升与诊断标 准相关的准确度。 2. 微环境转化研究 微环境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概念,是指细胞与非细胞成分之间的 物理、化学、生化、细胞因子等相互作用。近年来,微环境在研 究癌症治疗中成为一种热门话题。微环境的转化研究,可以揭示 肿瘤发生发展与微环境密切相关,进而为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提 供依据。 3. 生物靶向治疗 生物靶向治疗是指以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单克隆抗体等)作为靶点,针对特定的肿瘤细胞、细胞生长环境、全部或部 分免疫系统等的特异性改革癌细胞发生、存活和繁殖的某些环节,以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与其他治疗手段相比,生物靶向治疗具

肿瘤转移的概念类型机理转移的病理过程转移的规律与诊断特征等

肿瘤转移的概念类型机理转移的病理过程转 移的规律与诊断特征等 肿瘤转移是指恶性肿瘤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传播至身体其他部 位的过程,是肿瘤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了解肿瘤转移的概念、类型、机理以及病理过程对于肿瘤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一、肿瘤转移的概念 肿瘤转移是指原发肿瘤疮块细胞经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进入全身其 他部位,通过再次增殖并形成转移疮块。转移疮块是原发肿瘤恶性程 度的重要标志。 二、肿瘤转移的类型 肿瘤转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 1. 淋巴转移: 淋巴转移是指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管系统迁移至其他部位。淋巴转移 是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在早期肿瘤转移中。淋巴转移的主要 特点是先侵犯淋巴结,然后进一步扩散至其他淋巴结,最后转移到淋 巴引流区的组织或器官。 2. 血行转移: 血行转移是指肿瘤细胞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全身其他部位。血行转移 是恶性肿瘤的主要转移途径,特别是在晚期肿瘤中。血行转移的特点 是肿瘤细胞可通过血液循环迁移至全身各个器官,形成多个转移疮块。

三、肿瘤转移的机理 肿瘤转移的机理非常复杂,涉及肿瘤细胞与宿主体内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四个步骤:侵袭、脱落、传播和定植。 1. 侵袭: 肿瘤细胞通过改变细胞黏附性和附着分子表达,破坏基底膜,侵入周围组织。 2. 脱落: 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疮块,进入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 3. 传播: 肿瘤细胞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传播至其他组织和器官。 4. 定植: 转移肿瘤细胞进入新的组织或器官,通过再次增殖形成新的转移疮块。 四、转移的病理过程 转移的病理过程主要包括: 1. 细胞脱落:原发疮块细胞脱落,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 2. 微血管通透:转移细胞通过微血管壁进入血液或淋巴循环。 3. 循环中存活:转移细胞在血液或淋巴中存活并交互作用。

肿瘤转移的机制和治疗

肿瘤转移的机制和治疗 作为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癌症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尽管许多人一 直在发展治疗癌症的方法和技术,但是肿瘤转移治疗仍然是个难题。 肿瘤转移是什么? 肿瘤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管、血管和腔隙向身体的其他部位扩散的 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即使在治疗之前。癌细胞可以通过血管或淋巴系统迁移到其他器官,如肺,肝脏,骨骼,脑,卵巢或胰腺,造成继发性癌症。 肿瘤转移的机制 肿瘤转移的机制是很复杂的,因为它涉及到细胞选择性侵入和适应多种新环境 等多个因素。肿瘤发生转移的主要原因是恶性肿瘤细胞变异和分化可能会形成许多互不相同的肿瘤细胞群落,每个群落都具有不同的生长速度和特定的细胞明显特征。 肿瘤细胞在移动过程中必须克服一些障碍,特别是在新的细胞环境中。肿瘤细 胞必须适应不同的环境,例如,癌细胞必须适应流动的血液和淋巴系统中的摩擦力。在癌细胞进入新的生长环境的过程中,肿瘤细胞必须附着在新的细胞表面中,适应新的生长调节机制,并且忍受免疫系统的攻击。肿瘤细胞的移动和逃逸以及在新环境中生长的能力都是形成该肿瘤细胞对转移的容忍性的关键机制。 肿瘤转移的治疗方法 肿瘤转移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放疗,化疗和新的免疫疗法。然而,由于 转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病理过程,尚未开发出治愈肿瘤转移的方法,并且针对不同类型和位置的转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可能包括各种手术疗法,如肝脏病理性切除,文艺复兴手术(RFA)和消融疗法(射频消融)。消融疗法是一种在热水浴中加热或严重冷却癌组织来打击肿瘤细胞的方法;文艺复兴手术(RFA)则是 靠技术性极高的摄像仪导引,以电极作为切口,穿刺肝脏肿瘤的方法。

上皮-间质细胞转化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上皮-间质细胞转化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转换成为具有移行能力的间质细胞并获得侵袭和迁移能力的过程,它存在于人体多个生理和病理过程中。上皮-间质转化(EMT)在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研究EMT的始发因素及其下游通路在肿瘤生长、侵袭、转移中的作用,阻断这一机制的发生发展,对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前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标签:上皮-间质转化(EMT);肿瘤侵袭;肿瘤转移;分子机制 EMT在医学中是一类生理组织变化状况,其一般是上皮细胞在特殊的情况下发生向间质细胞转化的形式,这种转化最大的特点在于失去上皮细胞表型、获得间质细胞特性等。从医学发展历史看,对于EMT的研究发现最早在发育生物学中,研究人员通过细胞实验总结出了相关的结论。经过长期实验发现,EMT 对恶性肿瘤侵袭、转移、变化的影响较大,针对这一点,本文主要研究了EMT 的发生机制以及其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相关影响。 1EMT的概念 在生物学研究工作深入开展的同时,人们对于各种生物学理念的认识更加充分。1982年,Garry Greenburg[1]和Hay等[2]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获得了巨大的收获,发现晶状体上皮细胞在胶原凝胶中产生成伪足而出现出间质细胞的状态,EMT概念由此被提出来。若上皮细胞产生EMT之后,形态上由立方形上皮细胞则转化为梭形的间充质细胞的形态。同时,还观察到上皮细胞标志物的表达下调或者缺失,包括:E-钙黏蛋白(E-Cad)、黏蛋白、角蛋白、桥粒斑蛋白等;间质细胞标记物的表达上调,包括:波形蛋白、N-钙黏蛋白、纤连蛋白、表达上调。 2EMT的形成及肿瘤转移 导致EMT产生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其包括:蛋白分子、转录调节因子、MicroRNA等方面的变化。这些都会给患者的身体组织造成不利影响,容易使得肿瘤细胞被袭击而出现转移,由此增加了医生治疗的难度。 2.1E-钙黏蛋白(E-cad)钙连接素属于上皮组织中的细胞间跨膜黏连糖蛋白分子,其往往要借助于Ca2+才能发挥作用。钙连接素均参与了细胞间的连接,包括:E-cad、N-cad、P-cad三种,E-cad等这些都会对肿瘤侵袭转移造成较大的影响,如E-cad对肿瘤细胞的侵袭性有逆转作用。 E-cad能够实现β连环素、γ连环素之间的融合,然后跟α连环素之间互相结合,最终产生E-cad-β-连环素-α连环素复合体[5]。利用这种复合体可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直接连接,对细胞间黏附作用与细胞极性有决定性作用,满足了人

肿瘤学复习重点

肿瘤学复习重点 肿瘤学作为一门深入探讨人类疾病——肿瘤的科学,无论是在医学 理论还是在临床实践中均有着重要的地位。以下内容将作为肿瘤学复 习的重点进行梳理,并尽可能清晰全面地展现出肿瘤学的核心概念和 基础知识。 一、肿瘤的基本概念 肿瘤,也称为新生物,是指人体内细胞恶性无规律增生形成的生物。肿瘤一般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良性肿瘤增长的速度相对 缓慢,不侵犯周围的正常组织,也不到远处转移。而恶性肿瘤,我们 常说的癌症,则生长迅速,有侵犯和转移的可能。 二、肿瘤发生的基本机理 细胞的恶性转化是多步骤、多阶段的过程,一般认为涉及了启动、 促进、进展三个阶段。启动阶段是细胞基因突变的阶段,这个阶段完 成后,虽然细胞表现出了异常,但是并不代表一定会发展为肿瘤。促 进阶段,则是细胞的异常持续增多,但在此阶段停止刺激,尚可以恢 复正常。进展阶段,也就是恶性转变阶段,此时肿瘤的恶性特征开始 出现。 三、肿瘤的临床表现 肿瘤的临床表现可以非常多样,这取决于肿瘤的类型、位置和生长 的速度等因素。一般来说,肿瘤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或者 是非特异性的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相应器官功能障碍的症

状。例如,肺癌可能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肠癌可能出现排便习惯 改变、慢性腹痛等症状。 四、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肿瘤的诊断一般包括影像学诊断、病理诊断和细胞学诊断。影像学 诊断,如CT、MRI等可以直观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其 对周围组织的影响等信息。通过病理诊断,不仅可以确诊肿瘤的性质,还可以评估肿瘤的分级和分化程度。鉴别诊断的目的是将肿瘤与其他 可能的疾病进行区分,如将肺癌与肺结核、肺炎、肺纤维化等疾病区 分开。 五、肿瘤的治疗 肿瘤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手术、放射疗法、化疗、生物治疗、靶 向治疗等。这些治疗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分期和病人的整体状 况等因素。例如,对于分期早的固体肿瘤,一般优先考虑手术切除; 而对于全身广泛转移的疾病,则一般需要用药物治疗,如化疗或靶向 治疗。 肿瘤学是一个深入细致、需要全面理解的学科。以上五个重点是最 基本的框架,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进行肿瘤学的复习。

病理学重点——肿瘤

病理学重点——肿瘤 第五章肿瘤 肿瘤(tumor,neoplasia)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中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一类疾病。 第一节第一节肿瘤的概念和基本形态 一、肿瘤的概念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掉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二、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结构 (一)肉眼观形态(大体形态各异,反映良恶性) 1、数目和大小 2、形状 3、颜色 4、硬度 (二)组织结构多样、基本成分均分两类 1、实质(肿瘤细胞): (1)肿瘤的主要成分,大多一类,少数两或三类 (2)决定该肿瘤的性质,命名,生长方式,形状结构 (3)按分化程度分高(良性)和低(恶性) 2、间质(结缔组织、血管、免疫细胞) (1)结缔组织、血管——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2)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机体抗肿瘤反应 (3)肌纤维母细胞——限制肿瘤细胞扩散 第二节肿瘤的异型性 肿瘤的异型性(atypia):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异型性。 异型性小——分化程度高,生物行为表现为良性过程。 异型性大——分化程度低,生物行为表现为恶性过程。 一、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良性瘤:异型性不明显 恶性瘤:异型性明显 二、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良性瘤:异型性小 恶性瘤:异型性显著表现为以下特点: 1、瘤细胞的多形性: 2、核的多型性: 3、胞浆改变 第三节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一、肿瘤生长的生物学: 1、肿瘤生长动力学: (1)肿瘤细胞倍增时间 (2)生长分数 (3)肿瘤细胞的生成与丢失 2、肿瘤血管的形成:VEGF、b-FGF 3、肿瘤的演进(progression)与异质化(heterogeneity) 二、肿瘤的生长: 1、生长速度:差异很大 2、生长方式: (1)膨胀性生长:大多数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 (2)浸润性生长: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 (3)外生性生长:是良、恶性肿瘤共同具有的生长方式。 三、肿瘤的扩散:是一种恶性行为。 1、直接蔓延:肿瘤组织从原发灶沿组织间隙等部位直接侵入周围组织和器官,并呈连续性生长的过程。 2、转移(metastasis):肿瘤组织从原发灶侵入血管、淋巴管和体腔,被带到它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肿瘤的过程。 (1)淋巴道转移:是癌常见的转移途径,常先转移到局部引流区的淋巴结。 (2)血道转移:是肉瘤常见的转移途径,但癌也可以发生,血道

肿瘤的名词解释病理

肿瘤的名词解释病理 肿瘤,这个词对于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它在生活中时有出现,但对于其病理学 的深度解释,恐怕很多人并不了解。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究肿瘤的名词解释病理,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疾病。 肿瘤,癌症的学名,是现代医学领域最为人们所关注的疾病之一。肿瘤起源于 人体组织中的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形成具有不同程度组织结构的生长物,它们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器官或组织中。那么,我们来探究一下肿瘤的具体病理学解释。 首先,肿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良性肿瘤是指细胞分裂异常但并未侵犯周 围组织和器官,通常生长缓慢,并且不会扩散到其他部位。良性肿瘤通常能够通过手术完全切除,并且较少引起生命威胁。而恶性肿瘤则是指恶性细胞无限制的分裂和增殖,能够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甚至扩散到其他部位,形成继发肿瘤。恶性肿瘤通常被称为癌症,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肿瘤的病理学解释还包括不同类型和分级。肿瘤的类型指的是肿瘤起源细胞类 型不同所导致的不同组织类型。常见的肿瘤类型包括上皮性肿瘤、间叶性肿瘤和神经外胚层肿瘤等。每种类型的肿瘤都具有不同的形态学表现和特殊的生物行为,这也是为什么不同类型的肿瘤对治疗反应不同的一个原因。 而肿瘤的分级,则是通过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和组织学结构,将其分为 多级别。这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常见的肿瘤分级系统如TNM系统,它主要根据肿瘤的大小(T,tumor)、淋巴结受累状况(N,node)和远处转移情 况(M,metastasis)来确定肿瘤的分期,进而预测患者的生存率。 在肿瘤名词解释病理的探究中,还不得不提及肿瘤的病理分析。肿瘤组织病理 学是通过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形态学,进行分子生物学、免疫组化以及其他特殊染色方法来对肿瘤进行详细分析。这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确切类型和分级,从而决定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

肝癌的病理学特征

肝癌的病理学特征 肝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其病理学特征对于肝癌的诊断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肝癌的病理学特征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肝癌的组织学类型 肝癌可分为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两大类型,其中肝细胞癌占据了肝癌的绝大多数。肝细胞癌的组织学类型又可分为:分化好的肝细胞癌、不分化型肝细胞癌、胆管癌细胞型肝细胞癌等。 二、肝癌的细胞分化程度 肝癌的细胞分化程度是评价肝癌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通常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三种。高分化肝癌细胞形态规整,核分裂少,胞质丰富;中分化肝癌细胞形态略有不规则,核分裂数增多;低分化肝癌细胞形态不规则,核呈现多形性,核分裂明显。 三、肝癌的浸润方式 肝癌的浸润方式可分为肝内浸润、肝外转移和混合型浸润三种。肝内浸润是指肝癌细胞从原发灶向周围组织和结构侵蚀、破坏和扩散;肝外转移是指肝癌细胞通过淋巴、血管和直接浸润途径,向体内其他器官和组织转移;混合型浸润则是同时存在肝内浸润和肝外转移。 四、肝癌的病理分级 肝癌的病理分级是根据肝癌组织学类型、细胞分化程度、浸润方式等指标评定肝癌的恶性程度的一种方法。常用的病理分级方法包括Edmondson和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两种,其中Edmondson分级主要对分化良好的肝细胞癌进行病理分级,WHO分级则对肝内胆管癌和分化差的肝细胞癌进行病理分级。

五、肝癌的免疫组化特征 肝癌的免疫组化特征主要表现为肝癌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如α-胎球蛋白(AFP)、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细胞角蛋白19(CK19)等,这些标志物在肝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价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肝癌的病理学特征是非常复杂和多变的,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评估肝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在肝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准确评价肝癌的病理学特征对于指导临床决策和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卫生高级职称肿瘤学评审答辩试题及答案

1. 简述肿瘤病人预防感染的措施 ①积极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提高病人的抗感染能力。②积极治疗原发肿瘤,尽量保持体内各种通道的通畅,避免损伤性、侵入性检查和治疗。③医务人员应加强无菌观念。④对粒细胞严重低下的病人应实行隔离,并适当应用保护骨髓和提高白细胞的药物。⑤有选择性的使用抗感染药物。 2.肿瘤复发时间是如何划分的 肿瘤复发时间,大致可分为三期:近期转移:指正规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结束后半年之内复发。中期转移:指首次正规治疗结束后半年以上至5年之内的复发,多数患者发生在治疗1年~2年之内.远期转移:指治疗后5年以上的复发。 3。简述WHO制定的实体肿瘤客观疗效评价标准 ⑴完全缓解(CR):所见肿瘤病变完全消失并至少维持4周以上.⑵部分缓解(PR):肿瘤病灶最大直径及其最大垂直径(两径)的乘积减少50%以上,并维持4周以上,无新的病变出现。⑶无变化(NC):肿瘤病灶的两径乘积缩小50%以下或增大25%以下,无新的病变出现。⑷恶化(PD):肿瘤病灶的两径乘积增大25%以上或有新的病变出现。 3。何谓肿瘤浸润和转移 浸润是指癌细胞向邻近组织侵入和破化的局部扩散过程;转移是指癌细胞播散到原发病灶以外的部位或器官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癌同样组织类型肿瘤的过程。 4. 何谓癌前病变,常见的癌前病变有哪些 癌前病变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如长期得不到治愈有可能转变为癌。常见的癌前病变有:粘膜白斑、宫颈糜烂、纤维囊性乳腺腺病、结肠或直肠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皮肤慢性溃疡等。 5。简述肿瘤标志物的定义 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由于癌基因或抗癌基因和其他肿瘤相关基因及其产物异常表达所产生的抗原和生物活性物质,而在正常组织或良性疾病时有一定程度表达或产量甚微,它反映了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及肿瘤相关基因的激活或失活程度,可在肿瘤患者组织、体液和排泄物中检出. 6. 何谓肿瘤侵润淋巴细胞? 从肿瘤组织周围分离获得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称为肿瘤侵润淋巴细胞(TIL).TIL 在体外加IL—2培养后,具有很高的杀伤肿瘤作用,目前已用于临床的肿瘤治疗。7。试述原发部位不明的转移癌诊断条件 原发部位不明的转移癌诊断需满足下列条件:①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转移癌;②身体任何部位未能发现原发灶;③既往无恶性肿瘤病史. 8. 试述多元癌的概念及诊断标准 多元癌又称多原发性癌,是指发生在同一患者的两种恶性肿瘤,可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多元癌的诊断标准是:①每个肿瘤均需经病理证实为恶性,且组织来源不同;②每个肿瘤所处位置不同,彼此分离;③必须排除由另一肿瘤转移而来的可能性。 9。简述肿瘤细胞的分化与恶性程度之间的关系 分化在肿瘤病理学中常指肿瘤细胞与同一起源的成熟细胞(相应的正常细胞)的相似程度。在形态、功能、代谢、行为等方面,肿瘤细胞越近似于正常细胞,分化越高,否则分化越低。一般说来,分化高的肿瘤具有良性行为,分化低的肿瘤

肿瘤的转移机制综述

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 陈露 12级七临9班 12170918 指导老师:马长艳 【摘要】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转移是恶性肿瘤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了解恶性肿瘤侵袭、转移发生机制,寻找相应阻断途径对遏制恶性肿瘤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就恶性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恶性肿瘤、侵袭、转移机制 众所周知,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大约90%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于肿瘤转移[1]。肿瘤的转移过程包括从肿瘤的原发部位脱离,进入周围的基质,进入循环或淋巴系统,粘附在内皮细胞壁并向血管外迁移及在远处侵润,血管增生,形成新的转移灶等。从上个世纪Stephen Paget提出肿瘤转移的种子-土壤学说到现在,人类对于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随着各种理论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肿瘤转移这一极为复杂的病理过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肿瘤的转移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遗传异质性 实验证实,肿瘤细胞的同一转移性克隆中可以分离出不同恶性潜能的亚克隆,而高转移性克隆出现遗传学突变的频率要远远高于非转移性克隆,提示肿瘤转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与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具有早期联系[2]。临床上与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分为肿瘤转移促进基因及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如matal、H-ras、nm23、mts-1、WDNM、PGM21等,它们通过参与信号传导,诱导转移表型,调节细胞因子表达来诱导、促进、抑制肿瘤转移,如Varambally等[3]研究发现EZH2在前列腺癌转移演进的过程中通过异位过表达和重建染色体等组成性抑制多种抑癌基因,并与肿瘤的转移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肿瘤的遗传异质性是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产生化疗抗性、形成转移复发的根源,是抗转移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上皮间充质转化EMT 2.1 EMT概念

继发性卵巢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对策(全文)

继发性卵巢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对策(全文) 摘要 结直肠癌外科医师经常遇到发生于女性患者的继发性卵巢肿瘤(STO)这一临床难题,特别见于年轻女性。STO多为消化道来源,可能的转移途径包括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和腹膜种植转移等,分子分型及组织病理特征各不相同。正确鉴定STO的来源与特征尤为重要,应结合病史、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影像学等多种手段明确。STO患者的整体预后较差,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使部分患者获益。STO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手段,不轻易放弃是每一个临床医生应该了解的正确选择。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Ⅳ期直肠癌和乙状结肠癌时常侵犯其他盆腔脏器,这类患者的手术治疗通常需要与泌尿外科、妇产科和骨肿瘤科等科室配合。现代结直肠肿瘤外科的手术不仅涉及术中病灶的切除,还包括术前的综合治疗及术后的器官功能重建。这样的临床现状对结直肠外科医生的培训提出了新的挑战:部分结直肠癌晚期的患者,特别是一些年轻女性,临床可见巨大的盆腔转移癌,肿瘤占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患者已处于疾病终末期,肿瘤巨大且位于盆腔,结直肠外科医师在对转移癌的判断和处理方面需要更多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往往需要在了解多学科知识体系、掌握新理论的同时培训过硬的手术技能,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传

统外科医生培养模式的技术要求。有证据表明,这类患者在及时手术后,生活质量得到了立竿见影的改善,生存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是新时代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典范,也体现了21世纪恶性肿瘤的诊疗理念。在此,本文对结直肠肿瘤外科常见的继发性卵巢肿瘤(secondary tumors of the ovary,STO)的发生、发展与对策进行文献综述。 一、卵巢继发性肿瘤概述 卵巢是女性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1896年,德国病理学家Krukenburg[1]首次描述了一种新型"卵巢黏液细胞纤维肉瘤癌",后命名为Krukenberg瘤,成为研究STO的开端。STO是指从卵巢以外部位转移扩散到卵巢的肿瘤,患者多为中青年围绝经期女性,起源的部位几乎涵盖了全身所有系统和器官,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为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子宫内膜癌和阑尾癌等[2]。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结直肠已经超过乳腺成为了最常见的STO原发部位[3]。STO发现时患者已基本处于疾病终末期,手术切除可以改善某些病例的预后[4]。 二、卵巢继发性肿瘤的发病 描述STO发病率的现有数据在不同的研究中表述不一。卵巢恶性肿瘤在西方和东方国家中STO的占比分别为3%~17%[5,6]、21%~30%[7,8,9]。我国STO的发生率为7%~28%[10]。不同癌症来源的STO比例呈现出较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名词解释1. 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组织和器官体积的缩小,实质是细胞数减少,细胞体积缩小。 2. 肥大:实质细胞体积的增大而引起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3. 化生(metaplasia):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一种已分化的组织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 4. 鳞状上皮化生: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鳞状上皮。 5.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时,由于心肌血管分布的原因,造成心肌内不同部位缺氧程度不一,故脂肪变性程度不一样,重者呈黄色。轻者呈暗红色,两者相间排列,状似虎皮,称虎斑心。 6. 变性(degeneration):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量显着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7. 透明变性:玻璃样变性,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HE 染色切片中呈均质性红染。 8. 坏死: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细胞死亡,死亡细胞质膜崩解,结构自溶,可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9. 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为灰白色或灰黄色比较结实的凝固体,称为凝固性坏死。 10. 液化性坏死:有些坏死组织被酶分解成液体状态,并可形成液体囊腔称为液化性坏死。 11. 干酪样坏死:主要见于结核菌引起的坏死,由于组织分解较彻底,并含较多脂质,因此坏死组织微黄色,质软似奶酪,不易吸收。

12. 坏疽(gangrene):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而呈现黑色,暗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称为坏疽。 13. 机化(organization):坏死物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由新生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异物的过程。 14. 凋亡(apoptosia):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不发生质膜崩解,结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15 . Mallory小体:酒精性肝病时,肝细胞胞浆内的红染无结构的玻璃样物质。 16 . 水变性:细胞轻度损伤后常发生的早期病变,好发于肝心的实质细胞胞浆。表现弥漫性细胞肿大,胞浆淡染,线粒体内质网等肿胀成囊泡状。 17. 脂肪变性:脂肪组织外的细胞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 18. 修复(repair):当组织细胞出现“损耗”时,机体进行吸收清除,并以实质细胞再生和(或)纤维结缔组织的方式加以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 19. 再生(regeneration):机体组织、细胞损伤后, 为修复“损耗”的实质细胞,而由损伤周围同种细胞增生加以修复的过程。 20. 不稳定细胞:细胞总在不断地增值,以代替衰亡或破坏的细胞,再生能力强。 21. 稳定细胞:在生理情况下,增殖现象不明显,但受到组织损伤的刺激时,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 22. 包裹:是一种不完全的机化。即在失活组织或异物不能完全被机化时,在其周围增生的肉芽组织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形成包膜,将其与正常组织隔离开。23.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构成,并有少量炎细胞浸润的幼稚的纤维结缔组织,肉眼呈鲜红色似嫩肉状。 24. 瘢痕组织(scar tissue):瘢痕组织是肉芽组织成熟转变为老化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

病理学——肿瘤概论

病理学——肿瘤概论 肿瘤(tumor,neoplasm)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全世界每年约有50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约在100/10万人口以上,每年约9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 建国后,我国在肿瘤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在绒毛膜上皮癌、肝癌、食管癌、鼻咽癌,宫颈癌等防治工作方面已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由于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和工业发展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因素的影响,以致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继续上升。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目前淌不完全清楚,防治还缺少根本有效的方法。因此,研究肿瘤的原因、发病机理和发展规律,成为当代医学和生物学的重要课题。 第一节肿瘤概念 肿瘤是由于各种致瘤因于长期作用引起的机体某部组织细胞过度增生和异常分化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呈肿块,其生长相对不受控制,与机体不协调,即使病因消除,它仍继续生长。机体在生理和各种病理状态下,如生理性再生和炎症、损伤修复也常有组织细胞的增生,但这种增生,一般是对某种刺激产生的反应,增生的组织细胞是分化成熟的,具有基本正常的结构和功能。而且一旦引起增生的原因消除后,增生也就停止。肿瘤性增生与上述增生则有本质上的不同。瘤(癌)细胞由于遗传特性的改变,使它具有和正常细胞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并可继续传给子代细胞,而不要病因的继续作用。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主要表现:

1、旺盛的增殖能力和自主性生长,瘤细胞一般都有较强的分裂繁殖能力,如在细胞培养中可见瘤细胞成堆的生长(由于丧失了接触抑制),而正常细胞在培养基中当彼此接触时则停止生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机体的调控,而成为自主性生长。当然所谓自主性生长也是相对而言,因为人体的免疫功能和内分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还可影响肿瘤的生长和发展。 2、恶性肿瘤细胞分化不成熟与正常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很大的差异,它不能达到正常细胞那样成熟程度,表现为形态上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功能上的丧失或变异,如某些腺癌不具有相应腺上皮的分泌功能,某些癌细胞产生异位激素,代谢上虽和正常细胞没有质的差别,但也形成癌细胞代谢上的一些特点,如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代谢增强,糖无氧酵解冗进,氧化酶减少,蛋白分解酶增加,与细胞特殊功能有关的酶活性降低。有些肿瘤,还有些特有的酶的改变,如前列腺癌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增高,骨肉瘤的硷性磷酸酶活性增高。临床上对这些酶的检测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3、浸润和转移肿瘤细胞有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和通过一些途径在远隔部位形成新的癌瘤的能力。 瘤细胞上述生物学行为,成为肿瘤对人体的主要损害和威胁,研究和熟悉它,对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肿瘤的基本特征 (一)肿瘤的大体形态 肿瘤的种类繁多,其大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和肿瘤的性质,

肿瘤问答题库(完整版)

肿瘤问答题库(完整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肿瘤问答题库(完整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肿瘤问答题库(完整版)的全部内容。

1请简述细胞增殖周期的定义?在细胞增殖周期中M期是指什么? 答:细胞增殖周期是指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M 期为有丝分裂期. 2试述浸润和肿瘤浸润的概念?答:某些物质或细胞在质或量方面异常地分布与组织间隙的现象称为浸润。肿瘤浸润即肿瘤细胞在组织间隙内的分布,与一般的异物浸润或色素浸润不同在于肿瘤细胞可在浸润部位继续增生繁殖,这是肿瘤细胞和周围组织在宿主多种因素调节下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恶性实体瘤生长特性之一,是肿瘤侵袭的后果,也是肿瘤转移的前奏。肿瘤浸润构成肿瘤在局部的蔓延 3简述肿瘤转移的概念?答:指恶性肿瘤细胞脱离其原发部位,通过各种渠道的转运,到不连续的组织继续增殖生长,形成同样性质肿瘤的过程。原有的肿瘤称“原发瘤",新形成的肿瘤为“继发瘤"或“转移瘤"。4快速切片病理诊断的指征有哪些?答:⑴确定病变是否为肿瘤,用于未经组织病理证实的病例,如属肿瘤,应判断肿瘤为良性、恶性或界于两者之间的交界性;⑵了解肿瘤的播散情况,特别是邻近器官、组织或淋巴结有无浸润或转移,明确手术切缘情况,有无肿瘤累及,手术范围是否合适;⑶帮助识别手术中某些意外,以及确定可疑的微小组织,如甲状旁腺、输卵管或交感神经节等;⑷判断手术取材是否足以供诊断,如在手术探察时,尽管肉眼所见酷似晚期肿瘤,仍应取材送快速切片,待诊断确定后才能结束手术,否则事后未获病理诊断将影响进一步治疗和疗效分析。⑸取新鲜组织供特殊研究的需要. 5细胞分化差的异型性常表现有哪些方面?:细胞大小不等,与正常细胞相比趋向大,形状各异,染色深,细胞核多增大,核质比例增大,核内染色质为多倍体或非整倍体,并 2321 浓集分布于核膜下,核仁多增大,电镜下显示细胞器趋向简单化 6简述分化差细胞的幼稚性表现有哪些方面? 答:细胞形态较单一,有时表现其对应细胞的胚胎细胞特点,如横纹肌肉瘤细胞可呈蝌蚪状、球拍状,一改成熟肌细胞的特有形态 在肿瘤化疗判定实体瘤疗效标准(可测量病变)中NC 是指何意?答:NC:肿块缩小不及50%或增大未超过25%。 7简述肿瘤的血管形成有哪几步?答:⑴血管基膜及 ECM 降解;⑵内皮细胞游走、出芽;⑶内皮细胞分裂、增殖、分化;⑷血管腔及基膜形成 8列举诱发血管生成的主要因子有哪些?答: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⑵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⑶白介素经动脉栓塞(TAE)对肾癌治疗具有哪两方面意义? 答:①术前栓塞可减少术中出血,利于手术;②对不能手术切除的肿瘤进行化疗栓塞可控制肿瘤生长,甚至使部分肿瘤变小变为可以手术。 9请简述抗癌药物动脉灌注选择原则有哪些?答:①抗癌药物的药理特征,局部浓度增加 1 倍,杀灭癌细胞数量可增加 10 倍;②灌注器官对药物代谢的能力,即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③根据肿瘤类型选择药物及联合方案,大多数与静脉用药相同。 10选择性肿瘤动脉栓塞术有哪些作用?答:①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减少出血,利于手术;②栓塞肿瘤供血动脉,瘤体缩小,减轻肿瘤压迫引起的疼痛;③对某些有内分泌功能的肿瘤,栓塞后可减少内分泌素的产生;④栓塞术后使缺血或梗塞的癌组织激发机体免疫力,有可能清除远处转移灶。 11简述恶性肿瘤对宿主的影响有哪些?答:1)侵润与转移 2)发热 3)瘤栓形成 4)肿瘤伴随综合征:可产生“异位激素”或其它生理活性物质 5)恶液质:食欲不振、极度消瘦、贫血、无力和衰竭。 12什么叫肿瘤细胞倍增时间?肺腺癌倍增时间是多少? 答:肿瘤体积增大一倍所需时间称为倍增时间,肺腺癌细胞倍增时间大约 180 天左右。 简述肿瘤浸润的机制制答:1)肿瘤细胞的增生和运动 2)肿瘤细胞的分离与细胞接触抑的丧失 3)肿瘤细胞产物及其它有关成分的作用:肿瘤细胞能产生多种分解酶,如组织蛋白酶、透明质酸酶等 4)间质对肿瘤浸润的作用。 13免疫缺陷与肿瘤发生有何关联?答:原发和继发免疫缺陷者容易发生肿瘤。继发性免疫缺陷可见于医源性免疫缺陷,如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器官移植者易发生肿瘤,大量化疗、放疗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在原有肿瘤被有效治疗的同时产生另一种肿瘤。这可能由于长期或大量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损害淋巴网状系统免疫监视功能,降低机体对肿瘤细胞或突变细胞的监视作用。 14解释肿瘤标记物的概念。答:肿瘤标记物是指肿瘤细胞所具有的,或受肿瘤刺激的宿主细胞所产生的,能反映肿瘤发生、发展,能监测肿瘤的治疗反应的一类物质。 15简述肿瘤标记物的来源.答:1)、肿瘤细胞的代谢产物; 2)、分化紊乱的细胞基因产物;肿瘤细胞坏死崩解释放进入血循环的物质; 4)、肿瘤宿主细胞的反应性产物。 16如何理解“母细胞瘤”的概念?答:母细胞意谓着胚细胞,即幼稚的尚未成熟的细胞。在肿瘤组织中,常应用母细胞瘤作为肿瘤的一种类型,如平滑肌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有的母细胞瘤是良性的,诊断时冠以“良性”二字,如良性软骨母细胞瘤、良性骨母细胞瘤等.但是相当一部分由胚细胞发生的肿瘤,是恶性的,而且往往是高度恶性的,如神经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