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知识入门: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绘画知识入门: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绘画知识入门: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绘画知识入门: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表现主义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

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

苦闷,认为主观是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是社会

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在北欧各国的传统艺术中早就存有着表现主义的因素:在早期日耳曼

人的蛮族艺术、中世纪的哥特艺术、文艺复兴中的鲍茨、勃鲁盖尔等

画家的作品中都能够看到变形夸张的形象、荒诞的画面艺术效果,这

些都表露出强烈的表现主义倾向。

19世纪末,出现了象征主义的影响和现代风格混在一起的第一个表现主义运动,先驱代表画家是荷兰人凡高、法国人劳特累克、奥地利人

克里姆特、瑞士人霍德勒和挪威人蒙克,他们通过一些情爱的和悲剧

性的题材表现出自己的主观主义。20世纪表现主义的主要基地是德国,这决定于德国的社会现实,同时受到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斯泰纳的神秘主义的影响。表现主义涉及文艺

各个领域的思潮和派别,作为社团,他的主要活动基地在德国。

表现主义的八大特征

一、强烈的激情。除了少数“为艺术而艺术”的鼓吹者外,多数表现

主义者都把创作当作表达他们个人的反抗情绪的手段,或者说当作倾

泻内心情感的突破口。

二、再造“世界图像”。既然“模仿论”遭到抛弃,那么创作就不能

像以往的方法那样去写了。

三、抽象的概括。这是哲学广泛渗入文学的结果,这个现象始于象征

主义运动,表现主义继续加以发扬,实行更自觉的、更广泛的追求。

四、非理性思维。非理性思维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兴起于西方的一股哲学思潮,它是对于人类有史以来,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来的理性原则的怀疑和否定。

五、爱好怪诞。表现主义者心目中的世界都已被理性法则造成的人们的习俗观点所覆盖,在他们看来,现实的事物的人性均已被非人的力量所歪曲,事物并不是象它的表面所表现的那么和谐美好。

六、追求神奇。这主要表现在故事情节中,其次细节中。既然否定了理性世界的真实性,那就只有在违背常理、常规中去寻找真实,割断因果联系的逻辑线索,这使表现主义与神秘主义涉缘。

七、多声部交响。表现主义,就像它队伍的混杂、思想的混乱一样,在作品的艺术构成上也不是单手段、单风格的,它追求一种综合的审美效应,称为“多声部交响”。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一、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 1.浪漫主义思潮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主、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浪漫主义的主导特征是表现自我、抒发主观情感。 2.浪漫主义与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的政治时局有着一定关系。19世纪前30年,法国政治领域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贡斯当和斯达尔夫人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自由主义思潮中强调的个人独立、极端自由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 3.德国古典哲学为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哲学基础。 4.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文学创作的方法和艺术风格,从艺术产生之日起就已存在,早在古希腊时期的《荷马史诗》中就开始运用。至于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则与浪漫主义有直接渊源。近代的浪漫主义概念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指中世纪的骑士生活、骑士与贵妇的爱情故事和风流韵事等。文艺复兴时期,塔索、斯宾塞的叙事诗继承了罗曼司的不少特点。到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一词开始在英德法流行开来,在文学传统上浪漫主义与18世纪启蒙文学,特别是伤感主义文学有紧密联系。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前奏,而英国兴起的伤感主义则被称为前浪漫主义。 二、浪漫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理论基础的文艺流派,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1、首先,强调主观感情,注重抒发自我。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浪漫主义作家都认为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束缚,于是强调创作自由,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的地位,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中声称“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 2、其次,推崇想象力。浪漫主义作家在创作中抒发自我情感时,其笔下大胆的想象也着实令人折服。比如雪莱在致友人葛德文的信中对自己的才能评价道:“我一向认为我自己的才能就是在于这一点:在于同情心,在于跟感情和深思相互联系的那种想象力。”所以在浪漫主义文学中,作家可以在作品中驰骋想象、尽情发挥,天上人间无所不写。 3、再次,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由于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城市工业化的丑恶,浪漫主义作家响应卢梭“回到自然”和18世纪伤感主义文学“返回自然”的口号,着力描写自然景物,描绘山岭、湖泊、海洋和森林,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感受。在他们笔下,充满了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庸俗卑下只是为了衬托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借以寄托对自由的理想。例如湖畔派的诗歌、普希金的《茨冈》、《致大海》等。现在,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歌颂、赞美大自然的作品已成为生态批评笔下的热门话题。 4、第四,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浪漫主义”一词本来就是由中世纪的浪漫传奇演变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也是从搜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由于中世纪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方式自由、语言通俗,这些特点正符合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此外,中世纪民间文学充分体现了各国民族文化传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有助于唤起民族的觉醒。因此,由于浪漫派作家的倡导,民间文学对革新当时文学内容和形式都起了重大作用。 5、第五,夸张的手法、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这是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最鲜明的特点。雨果就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大师,他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崇高的背后藏着粗俗,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样,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神话色彩以及奇特的异域情调和平凡的日常景象的交织、对照,就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上的鲜明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巴黎圣母院》推荐

浪漫主义文学《巴黎圣母院》推荐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1802—1885),法国作家,19世纪前 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 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 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诺曼底”号遇难记》还被选入教材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十课。 【内容简介】 发生在15世纪的巴黎。在愚人节那天,巴黎民众抬着残废畸形 的“愚人之王”、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在圣母院前的格 莱夫广场上欢呼游行。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正带着她的小羊翩翩 起舞,她非凡的美貌和轻盈的舞姿吸引住了来往的人群。巴黎圣母 院的副主教弗罗洛也被美丽的爱斯梅拉达深深吸引,他内心燃烧起 了占有的欲望。于是他命令卡西莫多把爱斯梅拉达劫走。结果国王 弓箭卫队队长弗比斯救下了爱斯梅拉达,抓住了卡西莫多。卡西莫 多被绑在广场上示众,善良的爱斯梅拉达不计前嫌,反而送水给他喝,使这个看起来愚钝无比的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天真的爱斯梅拉达爱上了花花公子弗比斯,两人约会时,弗罗洛用刀刺伤了弗比斯,并嫁祸于爱斯梅拉达。爱斯梅拉达被法庭以 “女巫”的罪名逮捕,卡西莫多曾试图营救她,却以失败告终,最 后她被执行绞刑。看到爱斯梅拉达死去,副主教弗罗洛站在圣母院 的顶楼上,发出了得意的笑声。卡西莫多终于看清了弗罗洛的丑恶

现实主义绘画

现实主义油画是继法国浪漫主义之后,出现了以赞美大自然,描写现实普通人们生活的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现实主义绘画是指表现生活真实的艺术,用忠实于对象的手法描写自己眼界所及的事物,是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现实主义绘画是由“巴比松画派”的风景画家以柯罗为代表,“农民画家”为称号的米勒,以“现实主义画家”自称的库尔贝和一些政治讽刺画家,特别是杜米埃的创作为代表所形成的。 1.现实主义是19世纪从日本翻译过来的,也称写实主义.从技巧、技法上讲是写实主义,从意识形态和观念上讲是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应该是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具体技法上讲是要求写实的,是写实主义而不是抽象主义。20世纪50年代法国的新现实主义文学家、艺术家就提出过无边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无边的,即从观念上、从表意形态上讲可以是无边的,这一提法扩充了现实主义的内涵,赋予了新的内容。 现实主义是艺术发展进程中一种独特的艺术现象,指19世纪产生的艺术思潮,又称之为“写实主义”,这个流派是使用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艺术家赞美自然,歌颂劳动,深刻而全面地展现了现实生活的广阔画面,尤其描绘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斗争,此时劳动者真正成为绘画中的主体形象,大自然也作为独立的题材受到现实主义画家青睐。 2.列昂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 达·芬奇发扬了古希腊艺术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提高和丰富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创造和发展了绘画技法。这一位以发明家自居的天才,十分尊重客观实际,认为"自然是一切大师的最高的指导者";他无视一切恶意的诽谤,反对依赖前人和模仿前人,认为因袭成规是使艺术衰颓的重要原因。即使是对待宗教的题材,他也不被中世纪以来的成规所束缚,不把神当作没有人性的怪物,不把艺术的造形当成某种教义的符号。他反复地观察、研究了现实的人,并辛勤地探求着与内容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因而创造了真实的艺术的形象,改变了中世纪以来那种垂死的公式主义的创作作风。他的著名的杰作《最后的晚餐》,就是使惯用的宗教题材获得了崭新面貌的典型例子,同时也就是使思想、感情与形象取得无间的统一的现实主义艺术的典范。 3. 列宾是十九世纪后期伟大的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列宾在充分观察和深刻理解生活的基础上,以其丰富、鲜明的艺术语言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肖像画,他的画作如此之多、展示当时俄罗斯社会生活如此广阔和全面,是任何一个画家都无法与之比拟的。 他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其现实主义绘画杰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画家的成名之作。画面上展示的是:烈日酷暑下,漫长荒芜的沙滩上,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前进着。列宾在油画中塑造了11个纤夫,他们的年龄、身材、性格、体力、表情各不相同,我们从他们身

英美文学浪漫主义

英美文学浪漫主义 【篇一:英美文学浪漫主义】 一、英美文学浪漫情怀的相同之处 中国论文网 /7/view-3799669.htm (一)文学作品的时间及其历史背景 “romanticim”(浪漫主义)这一形式的文学作品最早出现在英国。(frequently shared certain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moral enthusiasm,faith in the value of inp>(二)浪漫主义情怀的定义与主题 从某种程度上看,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在该形式的文学作品中是开山 鼻祖,而美国等其他国家则是在其基础上取其精华,再根据本国的 社会现状以及基本国情做出相应的创新发展,以激起国民对于革命 的爆发和对新生活的追求。所以从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很容易 看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子。英国木可勒律治的浪漫主义的超自 然主义,华兹华斯的英国国教的正统主义以及雪莱的无神论的精神 主义,司各特的对以往时代的缅怀,都充分表露出浪漫主义的主色 调就是反对现实社会的黑暗肮脏以及统治者的不满,而追求大自然、追求正义讲究实际的道德观与人生观。与此同时,看看美国的作家:欧文(irving)、库柏(cooper)、坡(poe)、布雷思特(bryant),则反对传统的文化思想,反对旧的封建殖民主义的思想,追求浪漫主义情怀,在这点上看来,英美文学在浪漫主义的情 怀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浪漫主义情怀相同的特色 对美国的文学做深入的了解,就会很容易发现,英国的文学对于美 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很多美国作家跟英国作家 都处于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所以有着很多相似的优秀文化传统 道德。毋庸置疑,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很多相似之处。美国浪漫主 义文学运动起源于新英格兰的(transcendentalism)超验主义,表 露的是不讲逻辑,不讲系统,只强调超越理性的感受,超越法律和 世俗束缚的个人表达;呼吁文化复兴,反对美国社会的拜金主义; 相信精神上的超越,相信无所不能的善的力量,强调善为万物之源。这个超验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爱默生(emeroson)的人性本善(believed that man was a part of absolute good)和梭罗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17世纪和18世纪前半期流行于欧洲君主专制时期的一种文艺思潮或文艺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范,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古典主义一词由此而得名。 法国是欧洲古典主义文艺的中心。从17世纪初起,法国诗人马莱伯等为反对一切方言与俚语,确立法国古典主义文学语言的规范做了大量工作。诗人梅莱在悲剧《索福尼斯贝》中,最早实现了意大利学者提出的三一律原则,即一个情节线索、一天时间和一个地点。这是古典主义剧作家创作的基本准则。法国文艺理论家N.布瓦洛的《诗艺》是一部具有古典主义文艺宣言性质的重要论著,概括和总结了几十年法国古典主义创作的实践,要求文艺“模仿自然”(包括人性的自然),“研究宫廷”,“认识城市”;把体裁(史诗、悲剧、喜剧等)分为界限分明的不同的等级,并对每种体裁进行严格规范;依据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提出理性至上的美学原则。古典主义在法国文学中的代表者有高乃依、拉辛、布瓦洛、莫里哀、拉封丹等;绘画的代表者有普桑、勒布朗、大卫等;建筑中的代表者有芒萨尔、勒诺特尔等。他们在政治上拥护王权,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主张民族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宣扬个人利益服从国家整体利益;塑造了为崇高社会理想而服务的人物典型;他们的创作基本上为宫廷服务,对民间文学采取轻视态度。古典主义由于过分强调理性主义、普遍性和情节的集中、单一,往往忽视个性,突出类型,不少作品具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在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思潮几乎遍及全欧。当时的所谓艺术正统是崇尚古典复兴的艺术,以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术风格为典范,要求进行艺术加工,从而符合一定的规范。直接导致了后来学院派的产生,它的模式化成为一个弊端。 达维特是古典主义的第一个代表。雅克·路易斯·达维特(Jacques Louis David,1748-1825)1748年达维特出身于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最初的绘画老师是他的亲戚,著名的罗可可画家布歇。少年时代的达维特是沉默寡言和喜欢思考的,他不喜欢和同龄的孩子玩,使人感到他少年老成。达维特的文化水平非常有限,他的感受力也很一般。但正是由于这种缘故,他能够对别人开诚相见。同时,达维特坚忍不拔地追求着自我完善,这使他成功地获得了熟练的技艺。可是,尽管他有巨大的毅力以及接近人民,由于缺乏真正的文化,他不论在生活中或是艺术上,都未能走自己独立的道路。他以盲目的热情献身于他所接触到的思想。当达维特从皇家美术院毕业获罗马大奖后,他便赴意大利游学,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美术影响。 比柯尔夫人 当达维特从意大利游学回到巴黎后,他认真地研究了布歇(Boucher)、格瑞兹(Greuze)、维安(Vien)、孟格斯、卡拉瓦乔(Caravaggio)、普桑(Poussin)等人的绘画风格以及古代雕刻。达维特于1784年画了“比柯尔夫人”的肖像。靠这个妇人的服装和相貌,使这幅肖像画没有一点古典主义的气息。达维特得自对古典形式的研究,仅仅是强有力的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强调了模特儿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则强调了她的粗俗;画家用了一种葡萄酒似的红色,把这种粗俗的气味渲染到淋漓尽致的程度。这幅肖像画只是证明了一个工匠而不是一个

高中美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教学案

第11课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美术 一、课标要求: 1、了解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这三大美术思潮和现象的基本特点。 2、把握西方近代美术的最基本特征。 二、方法指要: 1、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中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比较分析法 建议大家通过对比文艺复兴和近代绘画或雕塑的不同得出西方近代美术的基本特征;对比三大美术思潮和现象的不同得出各自的基本特点(对比它们的题材、构图、主角和色彩)。 3、讨论 通过小组内讨论,在合作的基础上自主的得出三大思潮和西方近代美术的基本特征。 三、材料补充: 1、浪漫主义绘画和浪漫主义文学、音乐一样,同18世纪启蒙学说紧密联系:在政治上反对专制的制度,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在艺术上反对因循守旧,尤其反对束缚艺术创作的古典主义学院派。 2、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派的产生得益于自然科学成就尤其是光学成就的启发。当时德国科学家赫尔姆荷尓兹发表了《色调的感觉》和《生理学的光学》,法国科学家希凡诺发表了《色彩在工艺美术上的应用》。根据“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当时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倡导走出画室、去户外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直接描绘阳光下的风景和日常生活。 四、课堂整理: 1、三大流派特点及共性 2、思考题 (1)作为新创作思想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古典美术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哪里?(2)印象主义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哪里? 3、小论文 写一篇关于西方古典美术与近代美术的论文。(角度、字数不限) 用心爱心专心

古典主义绘画教案

古典主义绘画教案 【篇一:外国古代绘画教学设计】 人类生活的真实再现—— 外国古代绘画撷英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0 课《人类生活的真实再现—外国古代绘画撷英》。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外国古代绘画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不同民族绘画的主要特点有基本的了解,并领会各民族绘画形式的差异及其与审美观念的联系。 ②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比较、分析外国古代绘画重要作品的风格、特点及时代特征,认识到外国古代绘画的丰富多彩是世界文化 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③美育目标:最终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提高艺 术素养和审美感知能力。 (二)重点 通过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的分析、比较,使 学生加深对外国古代绘画的了解,认识外国古代绘画的丰富性与多 样性。 (三)难点 领会古代不同民族绘画形式上的差异及其与现实生活、宗教,审美 观念的联系。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我 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 2.演示、 3.讨论、 4.运用课件辅助教学 三、学法(主要培养其思维能力) 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个性化的情感活动。在教学生掌握美术作品欣 赏方法的同时,也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比如: 1、描述:引导学生能用直观的语言,将作品的形式特征和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当美术作品呈

现在我们眼前,首先是视觉的冲击和感受,它是在感觉、联想、想 象中形成自己的最初感受,产生对作品初步印象。通常学生在最初 接受作品时,对作品的感知是依靠自己经验与知识的认知度,要引 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品仔细观察,了解作品的形式语言特征, 能有浓度大胆表达与自己在联想中获得感受,从而为进一步鉴赏奠 定基础。 2、分析:在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对作品核心内容中的形式因素、组 织引导学生学会用专业的眼光,去解读作品中各类美术元素、艺术 形式美的运用和美术形象塑造的意义,通过比较来发现和领会美术 形式语言美,促进学生审美经验的提升,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3、评价:主要评价作品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以及作品和艺术家对后人 的影响,再者是以自我主观角度对作品作出评判与甄别,作出主观 判断。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以中外绘画历史进行对比,此前已经学习过中国古代绘画有七千年 的悠久历史,但是“外国古代绘画距今有多久的历史呢?”以此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思考的积极性。 (二)、学习新内容 1、人类最早的绘画 [课件]简要介绍人类最早的绘画——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窟壁画,图示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野牛》,同时图示拉斯科洞窟壁画《野 牛 .人》,请学生讨论后分析、比较,之后教师讲解,使学生对人类 绘画的面貌有所了解。 2.古埃及绘画 多媒体课件展示《三个乐女》,提示学生观察欣赏讨论与发现古代 埃及绘画的古老法则。正面律是古埃及浮雕和绘画保持了3000年不 变的造型规范:a.人物比例大小与其身份地位高低成正比,井然有序,追求平面的排列效果;b.注重画面的叙述性,内容详尽,描绘精微;c.埃及绘画构图多采用水平线分割画面,画面布局较满,很少留有空白。《宴乐图》的构图即反映了埃及绘画构图及造型特点。 和古巴比伦的《朝贡者》对比,说明古代两河流域与尼罗河流域的 不同民族在艺术上曾有过交流。 3.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欧洲绘画

英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作家.

William Wordsworth (7 April 1770 –23 April 1850 was a major English Romantic poet who, with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helped launch the Romantic Age in English literature with their 1798 joint publication, Lyrical Ballads. Wordsworth's masterpiece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The Prelude, a semi autobiographical poem of his early years which the poet revised and expanded a number of times. The work was posthumously titled and published, prior to which it was generally known as the poem "to Coleridge". Wordsworth was England's Poet Laureate from 1843 until his death in 1850. The poet Robert Southey as well as Coleridge lived nearby, and the three maen bec ame known as“Lake Poets”.骚塞,柯勒律治也居住在同一地城,三人并称为“湖畔诗人”。 Wordsworth was a defining member of the English Romantic Movement.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Like other Romantics, Wordsworth’s personality and poetry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his love of nature, especially by the sights and scenes of the Lake Country, in which he spent most of his mature life. 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他大部分人生所度过的地方--湖区--的风光景色都对他的性格和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 A profoundly earnest and sincere thinker, he displayed a high seriousness tempered with tenderness and a love of simplicity. 他是一位真挚深刻的思想者,作品在严谨中充满纯真质朴与敏感。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 William Wordsworth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

浪漫主义在国内美术中的演变

浪漫主义在国内美术中的演变 西方浪漫主义进入中国,首先是概念的输入,正如文学界对西方浪漫主义的译介是从对西方文学史的简述开始一样,美术界在翻译和编写西方美术史的过程中开始从概念、思潮和美学、理论的整体重新阐述西方浪漫主义的伟大传统,最早讲解西洋美术史的是李叔同。(吴梦非语)1911年吕的《西洋美术史》介绍了浪漫主义的代表画家,[1] 1928年鲁迅译《近代美术史潮论》较详细地介绍了西方浪漫主义。1929年的第一次全国美展开始将西方浪漫主义运用到美术批评中。从美术史和美术批评的角度对西方浪漫主义的早期研究都只是概论性的介绍和主观的判断。 浪漫主义进入中国 英文(Romanticism)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我国时,最初有两种译法。一种是梁启超和王国维从日语中转译为“理想派”,与“写实”相对应。又有人翻译为“理想主义”。这些基本上是采用了意译法。另一种是鲁迅于1907年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采用梵文之意,音译为“摩罗派”或“罗曼派”。又有人译作“罗曼主义”。这基本上是采用了音译法。当时,两种译法难分高下,故并行于文坛上。直到1930年,才译定为“浪漫主义”。[2]1902 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理想派与写实派的概念,梁启超被认为是我国最早提出浪漫主义的概念的。[3] 钱中文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问题》一文中指出:我国20世纪文学中使用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概念,自外国引进。30年代前,“现实主义”一般称作“写实派”“、写实主义”,而“浪漫主义”则有“理想派”之称。1904年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以德国浪漫派哲学和美学的观点来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王国维对德国浪漫诗学的引进,标志着中国近代浪漫主义的产生。[4]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于1908年在《国粹学报》上公开发表。王国维提出造境与写境: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造境”是作者极逞“创意之才”,充分发挥想象力,“以奴仆命风月”。这正是西方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基础特征之一。1919年在蔡元培、鲁迅等主持的教育部的学术讲演会上,国立北京艺专校长郑锦曾以“西洋绘画的派别”为题,根据日本书刊的材料,略述西洋绘画的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立体派、未来派等,这大概是中国美术界最早对于西方现代诸画派比较系统的了解。[5]1920 年以后的文艺界大多用浪漫主义译介Romanticism这个词。1923年出版的《新文化辞书》对浪漫主义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包括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哲学上的浪漫主义,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法国的浪漫主义运动,道德及实际生活上的浪漫主义及新浪漫主义。1946年,郭沫若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指出:“不可忽视地,两位都曾经历了一段浪漫主义时期,王国维喜欢德国浪漫派的哲学和文艺,鲁迅也喜欢尼采。尼采根本就是一位浪漫派。” 新美术运动中关于浪漫主义的话语分析 在新美术运动发起之前,思想界、文化界的精英人物提出“美术革命”的口号,[6]这完全是新文化运动打破旧思想,建立新文化,要求自由和独立精神的体现,新文学运动在左翼文化运动兴起前就完成了由“唯美”、“为艺术而艺术”、“艺术为人生”、“艺术为社会”、而“艺术为革命”、“艺术为无产阶级”的转变。“写实主义是新美术运动的第一个口号”。[7] 这时期的西方浪漫主义是以外在的美术形态影响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浪漫主义在精神上的反叛性与现实主义的批判性是有着内在的统一的,中国现代美术中哪种形式的占主流并不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新美术运动中,关于西方浪漫主义的概念、理论的介绍与研究往往表现在新美术工作者表达自己艺术主张的论点或具体的绘画评论中。新美术运动的大部分艺术家和理论家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基础,因此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时都或多或少地以传统画论和传统文

现实主义绘画

现实主义油画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现实主义油画 继法国浪漫主义之后,出现了以赞美大自然,描写现实普通人们生活的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现实主义绘画是指表现生活真实的艺术,用忠实于对象的手法描写自己眼界所及的事物,是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现实主义绘画是由“巴比松画派”的风景画家以柯罗为代表,“农民画家”为称号的米勒,以“现实主义画家”自称的库尔贝和一些政治讽刺画家,特别是杜米埃的创作为代表所形成的。 目录 基本简介 1代表画家柯罗(1796~1875) 1米勒(1814~1875) 1库尔贝(1819~1877) 1杜米埃(1808~1879) 流派介绍 1代表作品《画室》 1《奥尔南的葬礼》 意义影响 在中国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简介 首先表现出现实主义精神的是巴比松画派。这个画派出现于19世纪30~40年代。他们的创作活动与成果标志了欧洲风景画发展的新阶段。在距法国巴黎十几里的枫丹白露森林附近有个叫巴比松的小村,在这里群集了许多画家,他们在此描绘原始荒凉的自然风貌,感受着逃离闹市的惬意,这些画家被称为“巴比松画派”。巴比松画派的

画家是一人一个绘画面貌,他们相互之间不把艺术上的主义或信条强加于他人,因而容纳了种种倾向的画家,而其中柯罗是今天最有名的一位。 编辑本段代表画家 柯罗(1796~1875) 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风景画的杰出代表。他提出的“面向自然,对景写生”的口号成为19世纪风景画创作所遵循的方向。在他的风景画中追求的是真挚、纯洁的情趣。柯罗的风景画结构严谨,调子轻松,用色巧妙,光与空气表达得充分。他的艺术总是给人一种柔和、高雅的感觉。他能够忠实地描绘大自然,同时又加入柔和的感情,产生出诗一样的韵味。柯罗的风景画极少表现被强烈的光照射下的风景,而大多表现傍晚、早晨、大自然物体带有温和情趣的风景。看他的作品,树木好像在烟雾迷离之中,仿佛在半梦幻般的世界里。画面上流露出一种诗意,使观赏者产生对田园美景的爱。 米勒(1814~1875)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米勒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后定居在巴黎以南的巴比松村,一生画了许多描写田园风景和农民生活的作品,被誉为伟大的农民画家。米勒的画风质朴、凝重,所创造的形象严整、崇高,富有纪念性,有一种雕塑的感觉。为了寻求画面的整体和谐统一,他极力追求浑然一体的效果。他的艺术语言十分平静,造型单纯、情调含蓄、旋律稳健。在油画笔法上朴实沉着,色调处理上浑厚调和,充满真挚的感人力量。欣赏他的作品常常能使人陶醉于一种苍茫沉寂的意境之中。米勒的代表作品是《拾穗者》《晚钟》《牧羊女》等。 库尔贝(1819~1877)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美术运动中的重要画家,曾担任巴黎公社革命政府美术委员会主席。库尔贝1819年生在法国东部奥尔良的一个富裕农民家庭。早年学习过法律,后又进美术学院学习绘画。他一直都是一位具有民主思想的艺术家。在艺术上,他反对当时那种脱离社会生活的学院派风气,而重视创作的社会意义,并力图在自己作品中加以实现。库尔贝在他的作品和宣言中确立了以生活真实为创作依据的原则。他曾宣布:“我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如实地表现我所生活的时代的风俗和思想面貌。”在艺术上他倡导反映现实生活和劳动人民的艺术。《打石工》《筛麦的农妇》是体现他艺术主张的代表作品。库尔贝的画风力求写实,造型明确,色彩沉着,用笔宽畅,不拘细节,画面有庄重厚实感。另外,在油画技法上,库尔贝经常不用画笔,而用调色刀,画出带有彩色大理石般肌理效果的表面。 杜米埃(1808~1879) 19世纪法国具有战斗精神的讽刺艺术的画家,也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不像米勒那样避开敏感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而是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之中,把握时代的脉搏,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讽刺画,嘲讽丑恶,揭露时弊。

(完整word版)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各作家要点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为繁荣时期 产生背景:1、它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自由、平等、博爱,浪漫派作家往往从个性受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角度,表现人物与社会的矛盾。法国大革命对这些作家的浪漫主义倾向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3、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经历了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英德——法国——俄国。 思想特点:1、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社会对人的精神束缚和压迫:古典主义崇尚“三一律”,典雅和崇高的风格,浪漫主义突破了这道顽 固的藩篱。 2、从民主主义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3、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 4、偏重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艺术特点:1、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2、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实体长篇小说的 创造:学习表现手法,采用民间口语、名额韵律创作,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在当时一味仿古的低劣 作品充斥文坛的情况下,无疑带来了清新、活泼、健康的新气象。 3、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雨果是对比艺术的提倡者和大师。 4、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喜好。 二、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英国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 ?罗伯特.彭斯和威廉.布莱克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前驱,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擅长抒情和讽刺。 ?湖畔诗人:华兹华斯,萨缪尔.柯勒律治和罗伯特.骚赛:寄情山水,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农村生活。 ?拜伦和雪莱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两人加强了对现实的关注,具有批判精神。雪莱: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源地,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和宗教色彩。 ?“耶拿派” ?“海德尔堡浪漫派” ?格林童话:雅科布.格林和威廉.格林 法国浪漫主义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雨果,大仲马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以诗歌为主 ?强烈战斗精神,向往自由和民主。 ?茹科夫斯基,俄国第一位抒情诗人,革新了诗歌的形式和个格律,受到伤感主义影响,充满神秘色彩。 ?普希金、果戈里 东欧 美国:爱默生,梭罗、华盛顿.欧文(美国文学之父)、华兹华斯 第二节华兹华斯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湖畔派”诗人中创作成就最大的一位。 一、创作特色: 1、最乐于、善于描写大自然。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现实主义绘画》

第六课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 第一课时现实主义绘画 教学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年级:普通高中一年级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①了解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产生的历史背景。 ②了解并感受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 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③初步掌握欣赏和分析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 二、内容结构:本课时按照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成就, 分成“现实主义的旗手——库尔贝”、“表现农村和 农民生活的画家——米勒”两部分,另有现实主义的 重要特点的总结。 三、重点:了解并掌握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成就和主要 特点,能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四、难点:现实主义美术与浪漫主义美术的主要区别。 教具资料:课件

导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这句诗,大概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吧。它以强烈的对比,反差出了一种令人震撼的社会现实。这是东方诗人以诗歌的方式对当时社会的批判。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重要一课就是“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看看美术家用怎样的方式揭露、批判社会的现实。 新授: 教师:那么同学们会疑惑,以前出现的艺术流派都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为什么突然之间出现了现实主义美术了呢?或说现实主义美术出现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19世纪中期的欧洲历史吧! (老师提示:1、工人运动:如,英国的宪章运动,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意大利弗洛伦莎工人起义,说明矛盾依然存在,甚至在加深。2、科学方面: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电子信息技术,如贝尔发明电话,库克和惠斯通1837年发明电报等) 现实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学生回答: ①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弊端也随之日益显露和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积极鼓吹的“自由、平等、博爱”并未得到实现。这就促使人们不得不开始用冷静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现实。

高中美术人教版必修 艺术欣赏 现实与理想—西方古典绘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古埃及壁画从形象角度来说,正面的眼睛,侧面的头部,正面的上半身与侧面的腿,即“正面律”,看重在一个二维平面中表现出一个身体最完整的样子。从画面整体角度,古埃及艺术是非常规合理的空间结构,是二维平面的,画的完整是最重要的,它表现的是观念中的事物形态。 教师展示古希腊雕塑《米洛斯的阿芙洛狄特》,并阐述相比于古埃及人,古希腊人更仔细地去模仿真人外形,并加以美化,赋予自然“理想化”。同时通过阐述《米洛斯的阿芙洛狄特》身体上下长度比为0.618:1,头身比为1:8的黄金比例,描述出古希腊时期人们是追求理想美。 驱动性问题:古希腊古埃及时期的艺术作品最大特征是什么? 学生活动: 同时思考并回答古埃壁画《三个音乐家》人物的特点、画面整体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从眼睛、头部、上半身、下半身等角度去分析人物,并从空间结构的角度引导学生回答古埃及艺术的特点,之后聆听教师总结。 观察古希腊雕塑《米洛斯的阿芙洛狄特》,同时思考为什么断臂的维纳斯“很美”,并结合教师的阐述理解古希腊的“理想美”。 设计意图: 通过鉴赏古埃及和古希腊的作品,理解在当时的文化下表现的是观念中的事物,并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体会文化的多样性。

向学生提问文艺复兴三杰是谁?有什么代表作?展示达芬奇、拉斐尔与米开朗基罗作品,并简要介绍代表作《蒙娜丽莎》《草地上的圣母》《西斯廷天顶画》。 重点介绍波提切利作品,从材料选择、形象特点、内容选取三个方面介绍《维纳斯的诞生》及它的独特性: 材料选择采用蛋彩画,饱和度低、颜色柔和;形象特点是为了人物的和谐牺牲了准确性;内容选取古希腊古罗马的神,体现了文艺复兴的精神。 让学生体会这种不一样的文艺复兴精神。 教师通过文艺复兴时期代表艺术家的介绍,总结出文艺复兴的核心价值,即人文主义。人类的理性比上帝的神示更重要。文艺复兴运动引发艺术家的自我意识觉醒,在绘画方面进行了突破性的探索,这些变化使得其作品呈现出惊人的真实感。文艺复兴是西方文明发展史的重要转折,开创了西方艺术全新的时代。 驱动性问题:为什么说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是西方艺术全新时代? 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文艺复兴的历史知识,并通过教师的介绍能够说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复兴”的意义及其特征。 根据教师的提问说出文艺复兴三杰,并聆听教师介绍三人的代表作。 通过教师介绍《维纳斯的诞生》,学生对于这幅画的材料选择、形象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

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 十八世纪末,欧洲兴起浪漫主义文学艺术运动,浪漫主义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产物,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追求。浪漫主义出现既是启蒙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不满足于社会现实和文学现状新的思想反映。 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而迟至,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才真正兴起,浪漫主义文学一旦兴起,立即形成了轰轰烈烈的文学运动。维克多·雨果不仅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 十九世纪下半叶在法国产生一种并不严密的文学流派——自然主义,其代表人物是左拉、龚古尔兄弟二人。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出现了一股新的文学潮流——批判现实主义,并渐渐形成了文学的主要潮流。 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其一出现,则显示出其锋利的批判锋芒。其中,斯汤达是法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伟大代表;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其作品之一《人间喜剧》,被恩格斯认为是“伟大的作品”,称赞他提供了一个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十九世纪末三十年代初,象征主义文学的出现,产生最有影响和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沙尔·彼德莱尔,其为象征主义诗歌流派中最重要的诗人,也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始人,与法国十九世纪时期雨果齐名。 在现代音乐史上,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是欧洲音乐史上一位重要作曲家,其创作打开通往二十世纪现代音乐大门。法国“现代青年钢琴王子”誉称的理查德·克莱德曼《致爱丽丝》、贝多芬《命运》、《梁祝》…… 法国文化发展到今天,是相当不容易地。身处二十一世纪世界文化冲击之际,更迫切与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信仰的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强烈愿望,使得法国文化永远行走于世界各国文化的前沿,一起推动全人类文化事业发展中扮演最重要角色,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和声望,这美好愿望促成中法两国走到一起,共同打造以“文化”为媒介的桥梁这张牌。举办具有历史性创意之举大型活动——中法文化年。 纵论二十一世纪法国文化与中国文学发展前景和深刻影响当我们回顾法国文化历史所取得辉煌成就同时,又不得不再次将目光重新投放到二十一世纪法国文化,与中国文学在未来岁月会发生什么变化?其景又将如何?同时,对中国文学发生怎样深刻影响?这些应引起文化学者、作家、理论界等人士给予高度重视从全局的思想审视二十一世纪法国文化与中国文学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各种问题。 从资料表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深受十九世纪法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则不能看出法国文化对我们本民族文化有很深远渊源关系,可以找到共同点,积极诊脉二十一世纪法国文化,与中国文学是可以在求同存异优势互补的得以共同发展。

结合美术作品浅析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洛可可的美学特点

结合美术作品浅析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洛可可的美学特点 1—浪漫主义的美学特点。 浪漫主义一般有两个涵义:一个指一种创作方法,即按照生活应该有的理想化的样子去描绘生活;另一个涵义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各国的文学艺术思潮。本课浪漫主义是指第二个涵义。 浪漫主义的特点表现为强调主观感情,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追求自然、野性的和多姿多彩的境界,表现陌生的、新奇的世界和异国情调;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敢于突破古典艺术形式,注重色彩,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浪漫主义的美术特点:注重艺术家的主观表达创造,情感的表达。画面色彩浓厚,明暗对比强烈,主张不受体裁的限制 热情,是浪漫主义艺术的要素,以时事为题材而成为浪漫主义的内容,首先是绘画中洋溢着的激情,这是遵循旧法,由"理智"导致冷漠的古典主义艺术最缺乏的品格。构图、光线、色彩、人的动态表情,都表现了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 但可贵的是,它的浪漫的想象,是建立在现实深入认识的基础上的,它所显示的奔放的激情,是与积极的人生理想结合在一起的; 所以能够深入人心而具有强大 艺术力量。 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作品 《梅杜萨之筏》 此画描绘的是法国巡洋舰“梅杜萨号”事件。此舰载着400多位乘客,其中多为军官和士兵,开往非洲的途中不慎搁浅,船陷人沙里不能自拔。经过两天努力无效,只好弃船。船长和一些官员乘救生船逃命,剩150多名官兵,他们临时搭一只木筏,在海上漂流了10天,筏上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惨剧:恶风大浪,饥饿煎熬,竟至啃吃死者的肉,直至精神失常。至第13天凌晨,筏上仅剩下50人。他们突然发现远处海面上似有船只闪动,可不久又消失了。最后木筏得救,剩下15条生命已奄奄一息,其中5人上岸不久便死去。 当时政府怕受到舆论谴责,只在报纸上发了一条简短的消息。两位幸存着不服,向政府上书,被解除公职。在忍无可忍之下,他们将此事印成小册子公开发售。这一举动立刻轰动了国内外。席里柯将这条新闻绘成这幅画,画家用金字塔形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幸存者发现天边船影那一刹那的景象:他们有的振臂高喊,有的在挣扎,有的对生显出绝望。画的高潮是几个青年挣扎着使出最后的力量将一位黑人青年举起,他手中拼命挥动着求救的红巾。画家在构图上也十分考究,从画幅前躺着的人一直推向手举红巾呼救的青年,从静到动,让观者的视线集中于呼救这个中心。这幅作品被视为浪漫主义的伟大宣言 《自由引导人民》 德拉克洛瓦(1798—1863),德拉克洛瓦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画家。他出生在巴黎附近,父亲是高级官员,母亲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对德拉克洛瓦影响很大。德拉克洛瓦早年在巴黎学画,后进人古典画家格罗的画室。他对古典

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

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 1.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题材),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 2.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 3.在造型上注重素 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 新古典主义(英语:Neoclassicism ),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 (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新古典主义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 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 西方美术名作赏析一:安格尔的《泉》赏析 这幅画出自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是在安格尔76岁时画的,安格尔是古典主义绘画的末代风流画家,吸收文艺复兴时期前辈大师的求实的技巧,使自己的素描技巧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境地。《泉》这幅画则反映了他对“精细的造型手段创造一种抽象的古典美典范的必要性”的认识。 安格尔是代表着保守的学院派,与当时新兴的浪漫主义画派对立,形成尖锐的学派斗争。安格尔并不是生硬地照搬古代大师的样式,他善于把握古典艺术的造型美,把这种古典美融化在自然之中。他从古典美中得到一种简炼而单纯的风格,始终以温克尔曼的“静穆的伟大,崇高的单纯”作为自己的原则。 《泉》是安格尔影响力最大,最不朽,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这幅画的主体虽然处于画面的中心,但是由于画面的富于变化使得整幅画有了一种独特的美。在色彩上以背景的深色调和主体得浅色调对比,但是并不强烈,而是有了一种过渡的美。在人物的个性体现上,把姑娘的面容与水罐那空无一物的“脸”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更增加姑娘的面容的吸引力;画中盛水的罐子开着口让内部的水自由地流出,而姑娘的嘴和人体的会阴部却是紧紧闭合的,这是对处女所特有的那种拘谨而又开放的性格特征的强烈暗示。这幅画的主旋律就是表现这一性格特征。那紧紧夹在一起的双膝、与头部紧紧贴在一起的右手手臂以及那紧紧握住的双手都表现了处女的羞怯和拘谨,而这种羞怯又被整个身体的裸露抵消了。画中人体的整个造型以垂直轴为中心对称,但整幅画中却找不到真正的垂直线,全部的垂直线实际上是由身体各部分的局部轴线稍加摆正来完成的,它表现了生者的平衡而非死者的寂灭。画中那个姑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