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优缺点的比较

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优缺点的比较
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优缺点的比较

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优缺点的比较

(一)固定汇率制的优缺点

1.固定汇率制的优点

(1)汇率稳定,减少风险。使国际债权债务的清偿以及国际贸易的成本计算,均有可靠的依据,从而减少了进出口贸易及资本输出入所面临的汇率大幅度变动的风险。

(2)使国际清偿能力稳定,进出口商品价格也稳定。

(3)汇率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汇市场的投机活动。

2.固定汇率制的缺点

(1)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内经济目标服从于国际收支目标。当一国国际收支失衡时,就需要采取紧缩性或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从而给国内经济带来失业增加或物价上涨的后果。

(2)在固定汇率制下,易发生通货膨胀,结果物价上涨使出口商品的成本增加,导致出口减少,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本币币值更加不稳。为了稳定汇率,该国货币当局只能动用黄金与外汇储备,投放到外汇市场中,使大量的黄金与外汇储备流失。

(3)在固定汇率制下,由于各国有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而削弱了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二)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缺点

1.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点

(1)一国国际收支的失衡可以经由汇率的自由波动而予以消除。

(2)各国不承担维护汇率稳定的义务,可根据本国的情况,自主地采取有利于本国的货币政策。

(3)可以保证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避免国际性通货膨胀的传播。

(4)一国由于无义务维持汇率的稳定,因而就不需像在固定汇率制下那么多的外汇储备,可节约外汇资金。

(5)由于各国的国际收支能够自我调整,因而可避免巨大的国际金融恐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外汇市场的稳定。

2.浮动汇率制度的缺点

(1)由于汇率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国际贸易的风险,加大了成本计算及国际结算的困难。从而阻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2)导致各国的国际清偿能力和商品价格不稳。

(3)汇率自由波动未必能隔绝国外经济对本国经济的干扰。

(4)助长了外汇市场上的投机活动。

(5)“以邻为壑”的政策盛行。即各国均以货币贬值为手段,输出本国失业或以他国经济利益为代价扩大本国就业和产出。

货币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及机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启示?原因及机理: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直接触发因素包括:

(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

(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

(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

(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的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

(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启示:

通过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不少启示,防范金融风险也是今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主题。

1.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本国的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的基本要素。各种经验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同时只有加强国内经济基本要素的建设,并建立起良好和有效的国内金融系统,才能确实保护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

2.政企必须分离,政府对经济不可干预过多。在市场发育不良的情况下,运用政府的力量协调经济,其有利方面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不利方面也很多。其一,政府以行政手段干预微观经济活动,政企不分或官民一体,导致金元政治、财政勾结和行政和机构的腐败。其二,政府采用财政超支、银行超贷、对外过度举债的方式支持高速增长,将大量资金投入政府要求发展的重点部门,造成结构恶化和投资浪费。其三,一些受到政府特殊照顾的大企业享有过多的优惠政策,因而滥用资金,盲目扩张,畸形发展,造就了一大批声势显赫而效益低下的“泥足巨人”。其四,在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撑和宏观经济当局的纵容下,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投机之风弥漫,气泡极度膨胀。

3.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应量力而行。我国实施抓大放小、创建大集团战略,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韩国的金融危机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国创建大公司大集团应通过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来实现资产重组,只有在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兼并才能实现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规模效益。如果一个企业内部机制尚未得到调整,而通过政府干预,仅仅在外部改变和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盲目扩大投资规模是没有用处的,反而有可能形成贪大求全、盲目扩大投资的恶果。

4.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慎之又慎。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为了吸引外资流入,往往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条件下,贸然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殊不知当允许国外资金自由流入本国时,同样也必须允许自由流出。当国际游资流入时,如果运用不当将使本国经济陷入困难,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大量资金外流时本国将面临对外支付的困难。

5.在引进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时,要把握以下政策:第一,运用产业政策,通过产业导向,将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引向出口工业部门,以促进我国出口工业部门的升级换代。第二,规定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最低限度的产品返销额,以防止跨国公司进入后,把我们原先的出口部门替代为内销部门、第三,尽可能采取中外合资的方法来引进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这样做有利于中国企业通过“干中学”掌握国外先进的技术与企业管理经验,并且可以不必担心日后跨国公司撤资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6.国内利率可略高于国际水平,但不宜差距过大。利率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短期资本的流动对其更为敏感。一国的利率水平若长期高于国际水平,则势必给国际游资提供厂套利的机会,进而引起投机性资本大量流入。泰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就与利率政策有关。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现阶段仍需利用外资来发展经济。尽管高利率有利于吸引外资的流入,但必须注意到利率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不能高出太多。目前我国利率水平正逐步接于国际利率水平,这样的利率水平是比较合理的,既有利于外资的流入,又不至于形成大规模的套利资金。

7.我国现在需要预防的是韩国式的金融危机,而不是泰国式的金融危机。因为我国尚未完全开放.有着类似韩国的“内部隐患”。第一,韩国金融危机始于企业倒闭,企业倒闭的原因是负债过重,资不抵债,而企业负债过度的原因是经济急于求成,政府过度干预。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80% ,这样高的负债率自然是多种因素形成的,其中有体制因素政策因素等,但不能否认在一定的时期,经济也出现过热和政府干预过度。第二,韩国由于企业经营不善,银行不良债权沉积,金融机构难以运转,韩币贬值,发生危机。我国银行不良债权严重,一些金融机构资不抵债.甚至濒临破产,当前虽能运转,也主要是靠系统内保障和央行支撑。第三,韩国金融市场封闭,限制了外资流入,但同时也削弱了内外协同加强金融监管,这种封闭式的金融体制,有利有弊。应当承认目前我国金融体制具有封闭性,内外协同加强金融监管也比较薄弱

8.中国的开放必须是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条件下的开放。国家经济安全,是在现代社会中,在世界经济越来越融合的情况下,很多国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大国、小国共同地融在一个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它们的地位是不同的,抵御越来越一体化的世界经济风浪冲击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这种保卫自己的能力就是一国的经济安全度。经济安全的保卫需要本国一整套的系统,既要开放,又要在金融的管制、进出口资金的管理方面使本国的企业。政府和银行人员的经营能力与发达国家拉平。参与国际市场经营活动的本国投资者与国际投资者要有相当的水平,有同样的档次。要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就要有在管理、经营、投资各方面和发达国家同等素质的人才、系统、制度。

9.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中国金融当局和贸易谈判代表必须牢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包括金融服务业在内的新兴支柱产业都是离不开保护的幼稚行业。不能因为经济有了连续五年的两位数增长和软着陆,而认定中国服务业就能和世界市场自由地融合,更不能为了追求虚名像墨西哥和韩国那样付出昂贵的学费。对于债券、证券等短期外资的开放要更为谨慎。中国也没有必要做出具体的金融开放时间表的承诺,关于关税减让的主动权也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能轻易让步,这样才能逐步从容主动消化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以国际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对外经济合作也只能有条件、有步骤地实现.尤其是参加发达国家主导的多边经济合作体系时,要坚持亚太经合组织给中国制定的发展中国家的标准,以有利于控制经常性贸易逆差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最终实现汇率的长期稳定性,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和人民币成为完全自由兑换货币提供较为宽松的金融发展环境.

货币的汇率决定论

汇率决定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分析汇率受什么因素决定和影响。汇率决定理论随经济形势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为一国货币局制定汇率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有国际借贷学说(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购买力平价学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利率平价学说(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国际收支说、资产市场说。资产市场说又分为货币分析法(Monetary Approach)与资产组合分析法(Portfolio Approach)。货币分析法又分为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Flexible price Monetary approach)和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Sticky-price Monetary Approach)。

国际借贷学说

国际借贷学说(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出现和盛行于金本位制时期。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4世纪,1961年,英国学者

G.I.Goschen较为完整地提出。该学说认为:汇率是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而外汇供求又源于国际借贷。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两种。前者指借贷关系已形成,但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只有流动借贷的变化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这一理论的缺陷是没有说清楚哪些因素是具体影响到外汇的供求。

购买力平价学说

购买力平价学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6世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金本位制崩溃,各国货币发行摆脱羁绊,导致物价飞涨,汇率出现剧烈波动。1922年,瑞典学者Cassel 出版了《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系统地阐述了购买力平价学说。该学说认为,两种货币间的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各自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绝对购买力平价学说),汇率的变动也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变动(相对购买力平价学说)。假定,A国的物价水平为PA,B国的物价水平为PB,e 为A国货币的汇率(直接标价法),则依绝对购买力平价学说:e = PA / PB。

假定t0时期A 国的物价水平为PA0,B国的物价水平为PB0,A 国货币的汇率为e0,t1时期A国的物价水平为PA1,B国的物价水平为PB1,A 国货币的汇率为e1。PA为A国在t1时期以t0时期为基期的物价指数,PB 为B国在t1时期以t0为基期的物价指数,则依相对购买力平价学说,

相对购买力平价意味着汇率升降是由两国的通胀率决定的。

购买力平价学说的缺陷主要有:1)该学说只考虑了可贸易商品,而没有考虑不可贸易商品,也忽视了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更没有考虑人所生

活的自然环境(如:环保、绿化、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也没有考虑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如:制度、社会稳定程度、社会文明程度等);2)该学说没有考虑到越来越庞大的资本流动对汇率产生的冲击;3)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一般物价水平(物价指数)很难计算,其难点在于:选择何种物价指数,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还是GDP平减指数,还是其他指数。即使指数选定了,如何选择样本商品也是个问题;4)过分强调物价对汇率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是绝对的,汇率变化也会影响物价;5)相对购买力平价学说有个前提,即t0时期的汇率e0是均衡汇率,如果t0时期的汇率是不均衡的,那么e1也就不可能是均衡的。

利率平价学说

利率平价学说(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1923年由凯恩斯系统地阐述。利率平价理论认为,两国之间的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关系与两国的利率有密切的联系。该理论的主要出发点,就是投资者投资于国内所得到的短期利率收益应该与按即期汇率折成外汇在国外投资并按远期汇率买回本国货币所得到的短期投资收益相等。一旦出现由于两国利率之差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差异,投资者就会进行套利活动,其结果是使远期汇率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均衡水平。同即期汇率相比,利率低的国家的货币的远期汇率会下跌,而利率高的国家的货币的远期汇率会上升。远期汇率同即期汇率的差价约等于两国间的利率差。利率平价学说可分为套补的利率平价(Covered Interest—Rate Parity)和非套补的利率平价(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套补的利率平价。假定iA是A 国货币的利率,iB是B国货币的利率,p是即期远期汇率的升跌水平。假定投资者采取持有远期合约的套补方式交易时,市场最终会使利率与汇率间形成下列关系:p = iA ? iB。其经济含义是:汇率的远期升贴水平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在套补利率平价成立时,如果A 国利率高于B国利率,则A 国远期汇率必将升水,A国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将贬值。反之亦然。汇率的变动会抵消两国间的利率差异,从而使金融市场处于平衡状态。

非套补的利率平价。假定投资者根据自己对未来汇率变动的预期而计算预期的收益,在承担一定的汇率风险情况下进行投资活动。假定,Ep表示预期的汇率远期变动率,则Ep = iA ? iB。其经济含义是:远期的汇率预期变动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在非套补利率平价成立时,如果A国利率高于B国利率,则意味着市场预期A国货币在远期将贬值。

利率平价学说从资金流动的角度指出了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密切关系,有助于正确认识现实外汇市场上汇率的形成机制,有特别的实践价值,它主要应用在短期汇率的决定。利率平价学说不是一个独立的汇率决定理论,与其他汇率决定理论之间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利率平价学说的缺陷是:1)忽略了外汇交易成本;2)假定不存在资本流动障碍,实际上,资本在国际间流动会受到外汇率管制和外汇市场不发达等因素的阻碍;3)假定套利资本规模是无限的,现实世界中很难成立;4)人为地提前假定了投资者追求在两国的短期投资收益相等,现实世界中有大批热钱追求汇率短期波动带来的巨大超额收益。

国际收支学说

1944年到1973年布雷登森林体系实行期间,各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这一期间的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是从国际收支均衡的角度来阐述汇率的调节,即确定适当的汇率水平。这些理论统称为国际收支学说。它的早期形式就是国际借贷学说。这一期间,有影响的汇率理论主要有局部均衡分析的弹性论、一般均衡分析的吸收论、内外均衡分析的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以及注重货币因素在汇率决定中重要作用的货币论。

国际收支学说通过说明影响国际收支的主要因素,进而分析了这些因素如何通过国际收支作用到汇率上。假定Y、Y'分别是本国及外国的国民收入,P、P'分别表示本国及外国的一般物价水平,i、i'分别是本国及外国的利率,e是本国的汇率,Eef是预期汇率。假定国际收支仅包括经常帐户(CA)和资本与金融帐户(K),所以有BP=CA+K=0。CA由本国的进出口决定,主要由Y、Y'、P、P'、e决定。因此,CA = f1(Y,Y',P,P',e)。K主要由i,i',e,Eef决定。因此K = f2(i,i',e,Eef)。所以BP=CA+K=f1(Y、Y 、P、P'、e)+f2(i、i'、e、Eef)=f(Y、Y'、P、P'、i、i'、e、Eef)=0 如果将除汇率以外的其他变量均视为已经给定的外生变量,则汇率将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变化到某一水平,从而起到平衡国际收支的作用,即:

e = g(Y,Y',P,P',e,e',Eef)

国际收支说指出了汇率与国际收支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有利于全面分析短期内汇率的变动和决定。国际收支说并没有对影响国际收支的众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出具有明确因果关系的结论。国际收支学说是关于汇率决定的流量理论。

资产市场说

1973年,布雷登森林体系解体,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决定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资本市场说在2O世纪7O年代中后期成为了汇率理论的主流。与传统的理论相比,汇率的资本市场说更强调了资本流动在汇率决定理论的作用,汇率被看作为资产的价格,由资产的供求决定。

依据对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可替代性的不同假定,资产市场说分为货币分析法与资产组合分析法,货币分析法假定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两者可完全替代。而资产组合分析法假定两者不可完全替代。在货币分析法内部,

依对价格弹性的假定不同,又可分为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与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1)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假定所有商品的价格是完全弹性的,这样,只需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的。其基本模型是:

lne=(InMs-InMs')+a(1ny'-lny)+ b(1ni'-lni) a、b> 0

该模型由Cagan的货币需求函数及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D/P=L(y,i)=kyaib,MD=MS及购买力平价理论三者导出。它表明,本国与外国之间国民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及货币供给水平通过对各自物价水平的影响而决定了汇率水平。

2)1976年,Dornbuseh提出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也即所谓超调模型(overshooting mode1)。他认为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调整速度是不同的,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水平具有粘性的特点,这使得购买力平价在短期内不能成立,经济存在着由短期平衡向长期平衡的过渡过程。在超调模型中,由于商品市场价格粘性的存在,当货币供给一次性增加以后,本币的瞬时贬值程度大于其长期贬值程度,这一现象被称为汇率的超调。

3)1977年,Branson提出了汇率的资产组合分析方法。与货币分析方法相比,这一理论的特点是假定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是不完全的替代物,风险等因素使非套补的利率平价不成立,从而需要对本币资产与外汇资产的供求平衡在两个独立的市场上进行考察。二是将本国资产总量直接引入了模型。本国资产总量直接制约着对各种资产的持有量,而经常帐户的变动会对这一资产总量造成影响。这样,这一模型将流量因素与存量因素结合了起来。

假定本国居民持有三种资产,本国货币M,本国政府发行的以本币为面值的债券B,外国发行的以外币为面值的债券F,一国资产总量为W=M+B+e'F。一国资产总量是分布在本国货币、本国债券、外国债券之中的。从货币市场来看,货币供给是由政府控制的,货币需求是本国利率、外国利率的减函数,是资产总量的增函数。从本国债券市场来看,本国债券供给同样是由政府控制的,本国债券的需求是本国利率的增函数,外国利率的减函数,是资产总量的增函数。从外国债券市场来看,外国债券的供给是通过经常帐户的盈余获得的,在短期内也是固定的。对外国债券的需求是本国利率的减函数,外国利率的增函数,是资产总量的增函数。

在以上三个市场中,不同资产供求的不平衡都会带来相应的变量(主要是本国利率与汇率)的调整。只有当三个市场都处于平衡状态时,该国的资产市场整体上才处于平衡状态。这样,在短期内,由于各种资产的供给量是既定的,资产市场的平衡会确定本国的利率与汇率水平。在长期内,对于既定的货币供给与本国债券供给,经常帐户的失衡会带来本国持有的外国债券总量变动,这一变动又会引起资产市场的调整。因此,在长期内,本国资产市场的平衡还要求经常帐户处于平衡状态。

(新)汇率制度习题与答案

汇率制度习题与答案 一、填空题 1、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被称为________。 2、固定汇率制度是指两国货币比价________,其波动的界限________的一种汇率制度。与此相对,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随________的变化而自由涨落,货币当局也不再承担维持固定汇率的义务。 3、按照汇率浮动的形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1994年1月l日开始,我国实行汇率并轨,形成了以________为基础的、________________汇率制。 5、1996年底,人民币实现________可兑换,并且要扩大开放,逐步使人民币实现________可兑换,以最终达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属固定汇率制的国际货币体系有( )。 A.国际金本位制B.布雷顿森林体系 C.牙买加体系D.以上都是 2、与固定汇率制相比,浮动汇率制的主要优点是( )。 A.自动调节国际收支B.保证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C.缓解国际游资的冲击D.避免国际性的通货膨胀传播 3、按照政府对汇率是否干预,浮动汇率制度可分为( )。 A.单独浮动B.清洁浮动 C.联合浮动D.肮脏浮动 4、国家集团在成员国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制,对非成员国则实行同升同降的浮动汇率制度是()。 A.联系汇率制B.弹性汇率制 C.联合浮动汇率制D.钉住汇率制 5、一国货币当局按照本国经济利益的需要,对外汇市场进行直接或间接的

干预,以使本国货币汇率向有利于本国的方向浮动的汇率制度是( )。 A.管理浮动汇率制B.弹性汇率制 C.联合浮动汇率制D.钉住汇率制 6、各国执行外汇管理的机构通常包括( )。 A.外汇银行B.外贸管理机构 C.海关D.专门的外汇管理机构 7、外汇管制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有( )。 A.对外汇资金的管制B.对货币兑换的管制 C.对黄金、现钞的管制D.对汇率的管制 8、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在1994年我国又迈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从这一年起( )。 A.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B.实行统一的银行结售汇制 C.建立了全国银行间外汇市场 D.停止发行外汇券 9、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不再钉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该货币篮子中的货币种类主要包括( )。 A.美元B.日元 C.欧元D.韩元 10、我国香港使用的汇率制度是( )。 A.货币局制度B.联系汇率制度 C.管理浮动汇率制D.爬行钉住汇率制 11、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汇率制度的类型是()。 A. 联系汇率制 B. 固定汇率制 C. 浮动汇率制 D. 联合浮动 12、布雷顿森林体系一开始规定成员国汇率波动幅度为()。 A. ±10% B. ±2.25% C. ±1% D. ±10%~±20% 13、1973年春以后的国际汇率制度性质是()。 A.固定汇率制度 B.钉住汇率制度 C.联系汇率制度 D.浮动汇率制度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只有两种产品:呢绒和酒,生产一单位的呢绒英国需要投入100单位劳动,葡萄牙则需要90单位,生产一单位酒,英国需投入120单位劳动,葡萄牙需要投入80单位劳动。投入不变情况下共生产出2单位呢绒和2单位酒。 英国在生产酒和呢绒上劳动投入都比葡萄牙多,但生产呢绒所投入的劳动是葡萄牙的1.1倍(100/90),酒却是1.5倍(120/80),表明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在呢绒上的效率比酒要高,也就是说应该在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生产一单位的呢绒的产量需要放弃100/120的酒,生产1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单位的呢绒,生产呢绒机会成本小,而葡萄牙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的酒,90/80大于100/120,因而英国在生产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 从葡萄牙的角度,生产呢绒的投入是英国的90%(90/100),在酒上67%(80/120),说明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就的生产上具有更大的优势,也就是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葡萄牙生产一单位的酒的产量需要放弃80/90的呢绒,生产1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单位的酒,生产酒机会成本小,而英国生产一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的呢绒,80/90大于120/100,因而葡萄牙在生产酒上具有比较优势。 现在让英国和葡萄牙进行分工,各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英国生产呢绒而葡萄牙生产酒,英国可以生产出的2.2单位的(220/100)呢绒,葡萄牙可以生产2.125单位(170/80)的酒。这样分工生产的结果是两种产品产量都高于分工前。 假定英国以1单位的呢绒换取葡萄牙1单位的酒,那么英国可以多消费0.2单位的呢绒,而葡萄牙可以多消费0.125单位的酒。 结论:实行国际分工使两国可增加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产量,通过贸易增加了两国的国内消费量,双方都有利。 意义:任何一个国家无论经济上强或弱,无论它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可以确定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可以用同样的劳动耗费,得到比分工前更多的产品。 多边贸易和多种产品 在现实生活中,国际贸易大多是由多个国家参加的,相互之间交换多种产品,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比较优势是否还起作用? 第一种情况:多个国家,两种产品的贸易 在多个国家都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贸易模式取决于各国各自的价格优势 假设5个国家参加国际贸易,各国生产一单位产品的成本如表

十四种主要融资方式分析比较

十四种主要融资方式分析比较 根据现有企业融资资金的来源和渠道,对比各种融资方式的优劣性以及与企业的匹配性,笔者选择十四种主要融资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企业融资的各种操作方式及大致的运作情形,有一个初步了解,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一、 吸收投资 吸收投资的方式融资是指非股份制企业以协议等形式吸收国家、企业、个人和外商等的直接投入的资本,形成企业投入资本的一种筹资方式。投入资本不以股票为媒介,适用于非股份制企业。是非股份制企业筹集股权资本的一种基本方式。在合伙企业中,两个及以上的人员共同出资可以看作为吸收投资而成立。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的成立,亦可看作是吸收中方或外方的投资,获得相应的股权,或者协商的股权。对于有限责任公司,吸收投资便成为吸收股东,但局限于50人以下。对于股份公司来说,发起设立人只能作为共同的投资方,一旦吸收投资,则吸收的投资性质将改变,直接成为发起人;对于募集设立,发起人只认购发行股份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向社会公开募集或者特定对象募集吸收投资,从而成立股份公司。当然,以上的合伙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及以上形式吸收的直接投资也可以是非股权参与,具体由协议来确定。 二、 发行股票 股票具有永久性,无到期日,不需归还,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等特点,因而筹资风险较小。股票市场可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同时,股票市场为资产重组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的整合能力。 三、 银行贷款 银行是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按资金性质,分为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和专项贷款三类。银行对一些经营状况好、信用可靠的企业,授予一定时期内一定金额的信贷额度,企业在有效期与额度范围内可以循环使用。具体来说,现在银行开展过的为企业融资相关的贷款包括如下五种方式。 资产抵押贷款,中小企业将资产抵押给证券公司或商业银行,由相应机构发行等价的资产证券化品种,发券募集的资金由中小企业使用,资产证券化品种可通过专门的市场进行交易。担保基金来源于当地政府财政拨款、会员自愿交纳的会员基金、社会募集的资金、商业银行的资金等。信用担保机构大多实行会员制管理的形式,属于公共服务性、行业自律性、自身非盈利性组织。会员企业向银行借

比较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的来源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了其不朽巨著《国富论》,提出后世称为绝对优势理论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简单地说来,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一单位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生产该商品的单位成本绝对地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各国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有绝对劣势的商品,参与贸易的各国都会从中获益。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对比较优势进行了详细阐述,由此形成较为完整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他认为,一国生产不同产品的劳动成本可能比其他国家都要高,因而不具有绝对成本优势,但只要成本差异的程度不同,各国即可得到本国的比较优势。各国按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能够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产出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得到提高。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回答了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别呢?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该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型式上的差别。因此,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一逻辑得以成立的前提假定是各国之间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都是相同的,即各国的生产函数都是相同的。与此不同,李嘉图的理论则认为各国比较成本的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之差别造成的,也即各国的生产函数是不同的,而且一定时期内这类不同性保持不变。在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理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作为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这两个理论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在H—O理论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产规模报酬仍然不变,市场结构仍为完全竞争。H—O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 2.发挥比较优势的意义 正确发挥比较优势,有助于企业增加竞争力,有效地利用原有资源,节约生产成本,拿《天龙八部》里的“南慕容北乔峰”来说,慕容发挥的就是相对比较优势,在帅哥界人武功最好,在武术界人长得最帅;乔峰则是绝对比较优势显著,人内力特深厚,武功极高深。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发挥比较优势有一个大前提:要适应市场需求。你的优势不被市场接受一样是失败的。要不四大恶人武功也不错还被唾弃呢?拿美国通用公司的破产案例来说,汽车产品面对近年国际油价飙升以及经济冷暖引起的汽车消费趋向变化,日本人审时度势,加紧了节能、经济型轿车的研发和生产,而通用公司却明显缺少预见,仍把主要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大排量、高油耗的SUV 和皮卡货车上,不相信双能源汽车将成为潮流,在混合动力车的开发设计上落后丰田公司整整7 年。在新车型的研发上,日本人把精力集中在几个车型上,竭力为新车装配最新科技成果;而通用却将研发费用分布在89 个型号、8 大品牌上,以致每推出一款新车,丰田平均只用3 年,而通用要花4 年时间。通用的客户群平均年龄因此不断提高,其产品在质量性能上与日系汽车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消费者对通用投入巨资研发、设计并制造的汽车不买账,注定了通用迟早将面临危机。导致通用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通用过于依赖于非汽车业的金融业模式,另外全球化扩张的模式也对其造成了一定影响。经过多次兼并收购,通用旗下拥有别克、凯迪拉克、雪佛兰、GMC、悍马、欧宝、庞蒂克、萨博、土星、沃克斯豪尔、通用大宇和霍顿等10 多个品牌,年销量一度达到1000万辆,可谓汽车行业里的“巨无霸”。但是,一味做大带来了资源协同效率低下、成本高、市场反应迟钝等大企业病,以及多品牌运作难题美国长期低油价的大背景下,上世纪90 年代以来,通用无视全球汽车行业发动机小型化、车身轻量化的节能减排大趋势,把发展的重心长期放在利润丰厚的大排量SUV 和皮卡上,眼睁睁看着丰田、本田等日系汽车企业在北美

企业融资方式的比较和选择

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理论基础 一般来讲,当需要新的资金来扩大资本或进行投资时,企业有四种可能的资金来源:自有资金(留存收益)、债券(包括企业债券、商业票据和其他证券化债券)、股票(优先股和普通股)以及银行贷款(一般指商业银行、城市合作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等的贷款)。 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与企业资本成本有关。关于资本成本的有关概念,在希克斯之前的经济学家大多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把他简单地理解成是"债券的市场利率",所以,那时候的经济学家认为,在完全确定性条件下,理性的企业投资只限于在资产的边际收益与市场利率的相交点之内,例如凯恩斯(1936)就说过:"当前之实际投资量,一定会达到一点,使得各类资本之边际效率,皆不超过现行的利率。"以后希克斯(1946)将完全确定性条件扩展到不确定性条件,提出了"风险折现"和"风险补偿"的概念。希克斯指出,市场利率必须加上风险补偿因素,企业投资决策应该以风险调整后的市场利率为准。希克斯认为,在正常情况下,长期利率可能超过短期利率,其值等于风险的报酬,这种报酬的功能是补偿因利率的不利变动而引起的风险。不过希克斯的观点主要还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解释资本的形成过程和经济周期的变动情况,仍然没有讨论到企业资本成本的计量问题。 莫迪利安尼和齐蒙(1952)曾试图以效用函数来探讨资本成本的计量方法。大致从60年代初,国外学术界(所罗门,1963)开始认识到企业资本成本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企业负债比率的影响,所以不能孤立地以每一种资本的成本来看待企业资本成本问题,企业资本成本应该是负债资本成本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加权平均。所以,企业资本成本开始被理解成是一个"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概念,并在当时的学术界广为流行。在加权平均概念的基础上,产生了企业资本成本计量的两种方法。其一是所罗门的"现代公式";其二是莫迪利安尼和米勒的"平均资本成本方法"。 企业债券、银行贷款和股票是当今我国资本市场上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因此,本文将按照"平均资本成本"的有关理论,侧重于以上三种融资方式融资成本、风险折现和风险补偿方面的比较。 二、企业融资方式的现实比较 (一)股票(权益)融资与债券(债务)融资的比较 在比较债券与股票融资孰优孰劣的时候,一般考察如下几个方面: 1、国际经验。 国外企业融资的历史从二战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司融资转向偏好债券融资而不是股票融资。在1970-1985年间,美国企业的股票融资金额只占企业外部融资额的2.1%,债券融资平均约为股票融资的10倍(迈耶,1990)。以1995年为例,美国证券市场上发行的公司债券金额为4360亿美元,同期股票发行额只有1065亿元(联邦储备银行公报,1997)。同美国相类似,其他发达国家企业的融资方式也遵循企业债券→优先股→普通股的原则。然而这一规则在股票牛市时恰恰相反,这时股本融资比债券融资更常见。通常讲,股市的长期低迷会促使许多公司依靠内部衍生资金(即留存收益)或债券融资。当这种低迷持续较长时间时,比如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资产负债表上的债务就会大大增加。反过来,当股市强劲时,就象90年代初期,新股的发行就频繁的多。 2、融资成本。 1963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将企业所得税因素引入原来的分析之中,由于企业支付的债务利息是可以记入成本而免交企业所得税的,但企业所发放的股息则需要从税后利润中支付,不具有抵税作用,由此产生的节税价值便构成权益资本成本和债务资本成本之间的部分成本差额。此外,股权融资的发行费用远较企业债券的发行费为高(尤其在考虑到我国现有股票发行所需制度成本的情况下)。由上可见,债权融资成本实际上要远低于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

(二) 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的调整

金融市場 C H A P T E R3金融市場價格-匯率 第一篇 第一章金融市場導論 第二章金融市場價格-利率 ?第三章金融市場價格-匯率 金融市場價格-匯率 ?3-1外匯與外匯存底 ?3-2匯率 ?3-3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 ?3-4均衡匯率決定理論 ?3-5不同匯率制度下的資本管制和貨幣政策 3-1 外匯與外匯存底 ?外匯(F o r e i g n E x c h a n g e) ?依照我國「管理外匯條例」的規定,所謂外匯,係指外國貨幣、票據及有價證券。故外匯是外國貨幣及對外國貨幣的請求權。 外國貨幣即「外幣」只是外匯的一部份,而「票據」包含支票、銀行本票、銀行匯票、銀行承兌匯票及各種匯款命令,「有價證券」則包括外國發行的國庫券、公債、公司債及股票等。

?外匯存底(F o r e i g n E x c h a n g e R e s e r v e s) ?「外匯存底」是指一國全體貨幣機構在某一時點所持有之外國貨幣及對外國貨幣的請求權。外匯存底是存量(s t o c k)概念。外匯存底加上「貨幣性黃金」及國際貨幣基金I M F的「特別提款權」(S p e c i a l D r a w i n g R i g h t s,S D R)以及在I M F的準備部位等四個項目則合稱為 「國際準備」。由於我國目前並非I M F的會員國,因此我國的國際貨幣準備只包含外匯存底及非貨幣性黃金。而截至2006年2月底,我國外匯存底有2,569.8億美元,僅次於日本、大陸,排名世界第三。表3-1為世界主要國家的外匯存底。 3-2 匯率 ?匯率(F o r e i g n E x c h a n g e R a t e) ?「匯率」是兩種貨幣的買賣價格或兌換比率,是一種相對的概念。 (一)「直接報價」(d i r e c t t e r m) 又稱「價格報價」(p r i c e q u o t a t i o n)或「應付匯率法」(g i v i n g q u o t a t i o n)係將外國貨幣視為商品。即每一單位的外幣可兌換多少單位的本國貨幣的表示方式。 ?例如,在台北外匯市場新台幣兌換美元N T D/U S D匯率為32.3120表示1美元可兌換新台幣32.3120元。在國際外匯市場上,大部分的貨幣都是採直接報價。例如,在我國外匯市場報價為一單位的美元等於新台幣32.3120元。 (二)「間接報價」(i n d i r e c t t e r m s) 又稱「數量報價」(v o l u m e q u o t a t i o n)或「應收匯率法」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分工前分工后 呢绒酒呢绒酒英国的劳动投入 100 120 220 葡萄牙的劳动投入 90 80 170 总产量 2 2 2.2(220/100) 2.215(170/80)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只有两种产品:呢绒和酒,生产一单位的呢绒英国需要投入100单位劳动,葡萄牙则需要90单位,生产一单位酒,英国需投入120单位劳动,葡萄牙需要投入80单位劳动。投入不变情况下共生产出2单位呢绒和2单位酒。英国在生产酒和呢绒上劳动投入都比葡萄牙多,但生产呢绒所投入的劳动是葡萄牙的 1.1倍(100/90),酒却是1.5倍(120/80),表明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在呢绒上的效率比酒要高,也就是说应该在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生产一单位的呢绒的产量需要放弃100/120的酒,生产1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单位的呢绒,生产呢绒机会成本小,而葡萄牙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的酒,90/80大于100/120,因而英国在生产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 从葡萄牙的角度,生产呢绒的投入是英国的90%(90/100),在酒上67%(80/120),说明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就的生产上具有更大的优势,也就是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葡萄牙生产一单位的酒的产量需要放弃80/90的呢绒,生产1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单位的酒,生产酒机会成本小,而英国生产一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的呢绒,80/90大于120/100,因而葡萄牙在生产酒上具有比较优势。 现在让英国和葡萄牙进行分工,各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英国生产呢绒而葡萄牙生产酒,英国可以生产出的2.2单位的(220/100)呢绒,葡萄牙可以生产2.125单位(170/80)的酒。这样分工生产的结果是两种产品产量都高于分工前。 假定英国以1单位的呢绒换取葡萄牙1单位的酒,那么英国可以多消费0.2单位的呢绒,而葡萄牙可以多消费0.125单位的酒。结论:实行国际分工使两国可增加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产量,通过贸易增加了两国的国内消费量,双方都有利。 意义:任何一个国家无论经济上强或弱,无论它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可以确定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可以用同样的劳动耗费,得到比分工前更多的产品。

汇率制度选择

RR/03/03 CFEF研究报告 汇率制度选择 张静、汪寿阳

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RR/03/0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2003年10月“人民币汇率制度”研究小组 汇率制度选择1 目前,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一些研究机构、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也纷纷对此发表看法。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那么,现有的盯住汇率制度是否适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从盯住汇率转向更为合适的汇率制度?怎样决定适合中国经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从当前对汇率制度选择和世界汇率制度演变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于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 本报告首先对盯住汇率制度进行分析,介绍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影响因素,之后从总体上讨论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因素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汇率制度的演变,最后提出当前汇率制度选择的BBC准则以及可供中国选择的几种汇率制度。 一、脱离盯住汇率制度 1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本报告于2003年9月10日完成,将刊登于《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上。

从盯住汇率制度的脱离,既可以转向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也可以在现有制度下进行调节,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由于“外汇市场压力”而导致的正常脱离,另一种是由经济状况恶化而导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从而被迫脱离盯住汇率制度。 具体而言,从盯住向更灵活的汇率制度的转变可以分为以下五种:1)从任何盯住汇率制度转向浮动汇率制度;2)从硬汇率盯住(hard peg)转向软汇率盯住(soft peg);3)从固定的盯住汇率转向水平盯住或爬行盯住;4)从爬行盯住或水平盯住转向爬行带汇率制度;5)在汇率带制度中扩大浮动带的范围。而从盯住向不灵活的汇率制度的转变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从软汇率盯住转向硬汇率盯住;2)从任何汇率带制度转向固定的盯住汇率;3)从爬行带转向爬行盯住或水平带汇率制度;4)在汇率带制度中缩小浮动带的范围。 对正常脱离而言,伴随着贸易开放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更易向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转变。这是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往往面临资本流动较大的波动性,因此日益增加的贸易开放程度也相应地增加了该国受到贸易条件(TOT)冲击的风险,而采用更灵活的汇率制度可以缓解或吸收这些冲击,抵御外来资本流动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从盯住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一般是同银行体系的外汇系统开放和官方的外汇储备有关。银行系统的外债相对其外国资产比重的下降将促使从盯住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因为银行系统外债比例的下降预示着其所受到的汇率风险的减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通过汇率浮动的调节来控制汇率风险的依赖;同样,巨额的官方储备也形成了对相对固定汇率制度的支持。但是,这种正常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现象通常不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是在那些长期实行盯住汇率制度的国家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企业筹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企业筹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目录 前言4 第1章企业融资方式的不同分类 (5) 1.1按企业筹措资金的形式分为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 (5) 1.2按资金的来源渠道分为债务融资与权益融资5 第2章民营中小企业常见融资方式5 2.1内源融资6 2.1.1商业信用融资6 2.2外源融资6 2.2.1.银行融资7 2.2.2.发行企业债券 (7) 第3章企业融资方式的比较7 3.1债务融资性融资工具7 3.2权益性融资工具 (8) 第4章同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 (8) 4.1蠧F市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 (9) 4.2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9) 结论10 谢辞10 参考文献10

前言 民营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却不足三年,资金瓶颈无疑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资金就像企业生命中的血液,资金不足,意味着企业失血,失血严重企业就会死亡。 从企业的生命周期看,通常要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初创期的中小企业,资金大多由企业主自己提供,外部资金介入的程度不深,企业需要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支持。成长期企业的资金需求一般用于进一步完善产品或开拓市场,资金需求量最大且来源紧张,此时需要多种方法相结合来融资。成熟期企业的经营业绩逐渐得到体现,财务指标相对稳定,具备内外源融资的各项条件,资金来源稳定,资金储备比较丰富。衰退期的企业,投资机会减少,资金需求降低。 第1章企业融资方式的不同分类 1.1按企业筹措资金的形式分为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 从企业筹措资金的具体形式来看,融资方式可以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是将企业当年产生的利润进行分配后,留存部分收益作为未来的投资资金。采用内部融资方式,企业无须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但由于资金的占用,会产生机会成本;而且由于留存收益来源于企业内部,不会发生外部融资的费用,使得内部融资的成本很低。 外部融资是指企业从外部通过借款等方式取得资金,满足自身资金需求的的过程。外部融资又可分为权益性融资和债务性融资。权益融资是企业通过出让部分所有控制权来换取外部投资者资金投入的一种融资方式,体现的是一种产权交易关系。债务融资是主要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或金融机构借入所需资金,并承担按期还本付息的义务,体现的是一种抵

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缺点

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缺点 固定汇率制度是货币当局把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动幅度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围之内。这种制度下的汇率是在货币当局调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内进行波动,因而具有相对稳定性。 浮动汇率制度一般指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相对于固定汇率制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不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汇率的上下波动幅度,也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而听任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的变化自由浮动。在这一制度下,外汇完全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一种特殊商品,汇率成为买卖这种商品的价格。 不同的汇率制度在面对国际资本流动对本国经济产生影响的时候表现不同。一般而言,选择浮动汇率,主要由市场力量来控制资本的跨国流动;而选择固定汇率,则需要政府来控制资本的跨国流动。 “三元悖论”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只能同时达到两个。事实上各国也只能选择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两个目标。 “三元悖论”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只能同时达到两个。事实上各国也只能选择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两个目标。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同时对资本流动实行管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20世纪70年代早期有两种明显的趋势,大多数发达国家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开放资本账户;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采用固定汇率制,实行资本管制。但80年代中期以后实行后一种制度的国家越来越少。在70年代中期,大约有85%的发展中国家实行固定汇率,而目前,这个比例下降至35%。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可以帮助减缓外部的冲击。由于干预减少,汇率将由市场决定,更具有透明性。另外,不需要维持巨额的外汇储备。但是人们对浮动汇率也有一些顾虑。比如: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往往会出现大幅过度波动,可能不利于贸易和投资;由于汇率自由浮动,人们就可能进行投机活动;同时,浮动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管理能力、金融市场的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满足这些要求。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将降低;汇率可以促进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预期的稳定。但固定汇率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容易导致本币币值高估,削弱本地出口商品竞争力,引起难以维系的长期经常项目收支失衡;同时,僵化的汇率安排可能被认为是暗含的汇率担保,从而鼓励短期资本流入和没有套期保值的对外借债,损害本地金融体系的健康。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必须要么牺牲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要么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否则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如1992至1993年的欧洲汇率机制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卢布危机。这些发生危机的国家都是采用了固定汇率制度,同时又不同程度地放宽了对资本项目的管制。 目前,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孰优孰劣尚无定论。

某公司筹资方式的选择与比较分析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某公司筹资方式的选择与比较分析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摘要 企业的创立、生存和发展,必须以一次次的筹资、投资、再筹资为前提。资本是企业的血脉是一个企业产生和发展的不竭动力,现实中资本结构影响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市场价值,其合理与否会影响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与企业资本结构、资本市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如何搞好资金筹集,建立合理的筹资结构,企业才能有足够的可用资金,企业发展才有后劲,才能以尽可能低的资金成本,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不同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高低,财务风险大小,取得资金的难易程度各不相同。 该企业要想提高筹集资金的经济效益就要分析比较各种筹资方式,本文在第一部分以理论角度对这个企业的概况及其筹资方式的优缺点加以概述;第二部分以沈阳美味食品技术推广公司为实例对企业筹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该企业的实地考察分析企业的资金筹资情况,分析比较各种筹资方式后,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提出文章的第三部分,对企业提出制定合理筹资方式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筹资方式;杠杆;资金成本

Abstract The creation of enterprise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must lie in the premise of financing, investment and re-financing. Capital is the lifeblood of business enterprises and an inexhaustible motive force for development, the reality of the impact of capital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market value, reasonable or not will affect the shareholders, creditors and the interests of operator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Therefore, the choice of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corporate capital structure, capital market develop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Enterprises in the course of business, how to do a good job of fund raising, fund-raising to establish a rational structure,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have sufficient available funds, enterprise development have potential to the lowest possible cost of capital, achieve greater economic benefits. Different ways of financing the cost of capital high and low, the size of the financial risks, the availability of funds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difficulty. The enterprise to raise funds to improve the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is necessary to compare a variety of financing, The first part of the article outlines the general situations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ith the way of raising funds of business from the angle of the theory ,then this article on delicious food technology Shenyang for example to promote the financing of enterprise related issues empirical analysis, through site visits to the enterprises of the financial analysis of enterprises funding,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various financing methods, the third par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peration of their own made-to-business financing to develop a reasonable proposal. Key words: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Financing; Lever; the Cost of Capital

1比较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在封闭条件下某件产品的相对价格低于另一个国家同件产品的相对价格就称这个国家在这件产品上有比较优势。两国之间的贸易方向是取决于比较优势,即每个国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 5要素禀赋,系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6要素密集度,系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7斯托珀——萨谬尔逊定理推论: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8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9昂惕夫之谜: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O 理论恰恰相反。 重叠需求理论是指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 产品生命周期,随着技术的变化,产品像生物一样,从出生到衰落,完成一次循环。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的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也将发生变化。 关税,是一国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 关税同盟 25有效保护率是关税或其它贸易政策措施所引起的国内生产附加值的变动率。26进口配额是指一国政府对一定时期内某些商品的进口,在数量或金额上规定一个限额,限额以内的准予进口,超过限额的则不准进口;或征收较高关税甚至罚款,关税税额之高使进口商难以承受,实际上起到禁止进口的作用。 27出口补贴,是指一国政府为鼓励某种商品的出口,对该商品的出口所给予的直接补助或间接补助。 28倾销是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它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 反倾销 29掠夺性倾销通是指为了排除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出口商暂时以较低的价格向国外市场销售商品,一旦达到目的,获取垄断地位后企业又会重新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性的超额利润。

国际金融史上的三种汇率制度

国际金融史上的三种汇率制度 在国际金融史上,一共出现了三种汇率制度,即金本位制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1.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1880-1914年的35年间,主要西方国家通过金本位制,即各国在流通中使用具有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币作为货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自由输出入。在金本位体系下,两国之间货币汇率由他们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gold parity)来决定。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金本位体系即告解体。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各国货币基本上没有遵守一个普遍的汇率规则,处于混乱的各行其是的状态。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也可以说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胜利的前夕,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村召开的“同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此开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合作机构,规定了各国必须遵守的汇率制度以及解决各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措施,从而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制度,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制度。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贬值和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崩溃。1973年2月,美元第二次贬值,欧洲国家和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退出固定汇率制,固定汇率制彻底瓦解。 3.浮动汇率制度

一般来说,全球金融体系自1973年3月以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就不复存在,而被浮动汇率制所代替。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大都是世界主要工业国,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其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仍然实行钉住的汇率制度,其货币大都钉住美元、日元、法国法郎等。 浮动汇率制是对固定汇率制的进步。随着全球国际货币制度的不断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78年4月1日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条文并正式生效,实行所谓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由于新的汇率协议使各国在汇率制度上的选择具有很强的自由度,所以现在各国实行的汇率制度多种多样,有单独浮动、钉住浮动、弹性浮动、联合浮动等。 (1)单独浮动(single float),指一国货币不与其他任何货币固定汇率,其汇率根据市场外汇供求关系决定。目前,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在内的三十多个国家实行单独浮动方式。 (2)钉住浮动(pegged float),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保持固定汇率,随后者的浮动而浮动。一般地,通货不稳定的国家可以通过钉住一种稳定的货币来约束本国的通货膨胀,提高货币信誉。当然,采用钉住汇率的方式,也会使本国的经济发展受制于被钉住国的经济状况,从而蒙受损失。目前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或地区采用钉住浮动方式。 (3)弹性浮动(elastic float),指一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对钉住汇率在一定弹性范围内可自由浮动,或按一整套程序对汇率进行调整,从而避免钉住固定汇率的缺陷,获得外汇管理、货币政策方面更多的自主权。目前,巴西、智利、巴林等十几个国家采用弹性浮动汇率方式。 (4)联合浮动(joint float),指国家集团对成员国内部货币实行固定汇率,对集团外货币实行联合浮动的汇率。欧盟11国1979年成立了欧洲货币体系,设立了欧洲货币单位(ECU),各国货币与之挂钩建立汇兑平价,并构成平价网,各国货币的波动必须保持在规定的幅度之内,一旦超过汇率波动的预警线,有关国家要共同干预外汇市场。1991年欧盟签定了《马斯赫特里特条约》,制定了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表,1991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欧洲货币一体化得以实现,欧盟这样的区域性的货币集团已经出现。

上市公司主要融资方式及比较

上市公司主要融资方式及比较 上市公司在首次发行新股后,会不断地进行融资来满足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等所需的资金,融资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如公开市场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和其他间接融资。公司通过掌握多样性的融资方式来规划和调整合适的融资 结构,有利于达到融资成本最低、市场约束最小、市场价值最大的目标。 一、债权融资 1、企业债、公司债及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 工具 (1)企业债:企业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 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是股份公司,也可以是有限责任公司,归发改委监管。2018 年 2 月 8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增强企业债券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严格防范地方债务风 险的通知》(发改办财金〔2018〕194 号),旨在进一步发挥企业债券直接融资功能,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严格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 (2)项目收益债(属企业债):项目收益债券是指债 券的本息偿还资金完全或主要来源于项目建成后运营收益

的企业债券。2015 年 8 月 5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并印发了《项目收益债券管理暂行办法》,重点鼓励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项目,以及其他有利于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的项目、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项目。在目前国家稳增长的大背景及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情况下,项目收益债将成为支撑基建融资的新通道。项目收益债券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在发行主体方面,以公司下属承担各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项目公司为主;二是在募集资金投向方面,在开展初期应主要投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家产业政策支持行业 的项目建设;三是在偿债资金来源方面,以项目产生的现金流作为债券还本付息的第一来源,附加适当的内外部增信。 (3)公司债:公司债是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是由证监会监管的中长期直接融资品种。根据证监会的规定,若符合“双50%”的甄别标准,不允许发行公司债。所谓“双50%”,即最近三年(非公开发行的为最近两年)来自所属地方政府的现金流入与发行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占比平均超过50%,且最近三年(非公开发行的为最近两年)来自所属地方政府的收入与营业收入占比平均超过50%。 (4)可转债/可交债(属公司债):可转债全称为可转换公司债券,在目前国内市场,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转换成公司股票的债券。可转换债券兼具债权、期权和可能的股

企业筹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引言 在现代市场经济竞争中,企业只有正确选择融资方式来筹集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要的资金,才能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各不相同,所选择的融资方式也有相应的差异。企业只有采取了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筹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才能够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一、企业筹资的方式 企业筹资方式是指企业用何种形式取得资金,即企业取得资金的具体形式。企业对不同渠道可以用不同方式筹集,即使是同一渠道的资金也可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本结构,影响企业经营模式以及重大经营决策的选择,因而要求企业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筹资方式。按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企业筹资可以采用国家投资、单位集资或发行股票等方式。具体方式分述如下:(一)股权筹资 通过股本扩张融来的资金是企业的资本金,企业与出资者之间体现的是所有权关系,不体现为企业的债务,能改善企业的财务结构状况,降低资产负债率,使企业财务状况好转,对企业今后负债融资提供更好的基础。但股权融资由于增加了企业的股份,新老股东对企业有同等的决策参与权、收益

分配权及净资产所有权等,因此在作出此决策前老股东都会慎重考虑是否这样做对其长远有利,特别是企业股本扩张后的经营规模、利润能否同步增长。若不能,新股份将摊薄今后的利润及其它权益,老股东便可能反对这样做。 同时股权筹资方式在公司控制权与收益分享方面打破了传统的内源、外源性筹资界限。从资本来源及是否需要还本付息来看,股权筹资属于内源性筹资范畴;而从起控制权本质看,出资人已成为公司股东,但只是外部出资人,对企业没有实质性的控制权,所以它又是一种外源性的筹资。(二)债券筹资 普通金融债券作为一种重要的筹资手段和金融工具具有如下特征:偿还性、流通性、安全性、收益性。 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一种可以在特定时间、按特定条件转换成普通股股票的特殊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兼具有债券和股票的特性。这一特性决定了股票及债券的双重特征及优点于一体,而回避了股票及债券的某此缺点。 (三)借款筹资 借款筹资是指企业向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资金,形式有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借款筹资是企业负债经营时所采用的主要筹资方式之一。借款筹资与其他负债筹资相比,优点是筹资速度快,程序简单。但常常有附加条件,使得风险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