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反刍思维及心理弹性与抑郁情绪的相关研究

合集下载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摘要】社交焦虑在大学生群体中呈现出较为普遍的现象,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通过引入积极反刍思维训练这一干预方式,探讨了其在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中的作用和应用方法。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通过帮助个体重构消极思维,培养正向思考方式,提升社交能力和自信心,从而有效减轻社交焦虑。

实践中,可以结合心理咨询、个人辅导等形式进行此训练,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和社交适应能力。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该训练方式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为大学生社交焦虑干预提供更多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社交焦虑、大学生、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干预、定义与表现、现状、作用、应用方法、研究展望、实践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社交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交压力,导致社交焦虑问题日益突出。

社交焦虑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还会对他们的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讨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希望通过实证研究能够为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的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为进一步完善干预方法和策略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意义社交焦虑是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社交焦虑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还会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

如何有效干预和缓解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大学是一个人际交往频繁、社会压力较大的环境,大学生在这个阶段往往会面临各种社交问题和挑战。

社交焦虑是指在社交场合中,个体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担忧和恐惧,往往伴随着自卑、紧张等负面情绪。

医学生反刍思维、自尊与抑郁的关系研究

医学生反刍思维、自尊与抑郁的关系研究

成都医学院学报2016年第11卷第4期Journal of Chengdu Medical College,2016,Vo1.11,No.4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1.1705.r.20160728.1406.010.html doi:10.3969/j.issn.1674—2257.2016.04.024 

医学生反刍思维、自尊与抑郁的关系研究 黄雅莲 ,陈 孜 ,石杭科 ,李 衡 ,叶木槿。,唐 平 △ 1.成都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成都610500);2.成都医学院心理系(成都610500); 3.成都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成都610500);4.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成都610500) 

・489・ ・论 著・ * 

【摘要】目的探讨反刍思维、自尊与抑郁的关系。方法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反刍思维量表(RRS)、 自尊量表(SES)对172名医学院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根据SDS评分标准,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占35.7 (60/168);独生和非独生大学生在RRS总分、强迫思考和反省深思上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反刍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不同居住地的大学生RRs总分和症状反刍得分在统计学上差异边缘显著;反刍思 维各因子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大学生自尊水平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乡、独生与非 独生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刍思维与抑郁呈正相关,自尊与抑郁、反刍思维呈负相关;除强迫 思考外,其余变量均可预测抑郁。结论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值得高度关注,反刍思维、自尊对抑郁具有预测作用。 【关键词】 反刍思维;自尊;抑郁 【中图分类号】G444;G645.5 【文献标志码】A 

A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among Rumination,Self-esteem and Depression in Medical Students Huang Yalian , Chen Zi ,Shi Hangke ,Li Heng ,Ye Mujin。,Tang Ping .1.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Chengdu Medical College,Chengdu 610500,China;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Chengdu Medical College,Chengdu 610500,China;3.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Chengdu Medical College,Chengdu 610500,China; 4.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Sichuan for Elderly Care and Health,Chengdu 610500,China [Abstract]0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among rumination,self-esteem and depression in medical students.Methods The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among 172 medica1 students with the help of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Ruminative Response Scale(RRS),and Self-esteem Scale(SES).Results The SD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rate of depression was 35.7 among the medical student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ingle child and the non-single child in the scores of RRS,brooding and reflection(P< 0.05),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 of depressive symptoms(P>O.05).The scores of RR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students of different residences,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factors of RRS.The scores of S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gender(P< 0.05),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tudents of different residences and between the single child and the non—single child(P>0.05).Conclusion The mental health of medical student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and rumination and self-esteem have predicative effects on depression. [Key words]Rumination;Self-esteem;Depression 

大学生学业压力心理弹性及焦虑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学业压力心理弹性及焦虑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学业压力心理弹性及焦虑的关系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学业压力。

学业压力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焦虑等问题。

个体的心理弹性可能会对学业压力造成的影响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心理弹性和焦虑之间的关系,并为大学生提供一些缓解学业压力的方法。

学业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面临着学习任务的增加、考试压力的增加和就业压力的增加等多重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研究发现,学业压力与焦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学业压力越大,焦虑程度就越高。

这说明学业压力可以成为焦虑情绪的一个重要诱因。

心理弹性可能会对学业压力造成的影响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心理弹性是指个体面对压力时的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

心理弹性较高的个体更能够应对和适应来自外界的各种压力。

研究发现,心理弹性与焦虑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即心理弹性较高的个体焦虑程度较低。

心理弹性较高的大学生面对学业压力更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情绪,从而减轻焦虑的程度。

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和焦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规划能力,合理分配学习和休息时间,避免学习压力过大。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寻求帮助和支持。

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体育锻炼等课余活动,有助于释放压力和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有效应对学业压力,并提高他们的心理弹性。

手机成瘾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 疲惫感和反刍思维的作用

手机成瘾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 疲惫感和反刍思维的作用
手机成瘾与大学生抑郁的关 系 疲惫感和反刍思维的作用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手机成瘾与抑郁
03 三、疲惫感的作用
04 四、反刍思维的作用
05 五、结论与建议
06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手机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过度依 赖手机可能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其中最引人的是手机成瘾。手机成瘾现象在大 学生群体中尤为普遍,而这种成瘾行为与抑郁情绪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本次演 示将探讨手机成瘾与大学生抑郁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疲惫感和反刍思维在其中的 作用。
文献综述
调节变量方面,有研究认为,个体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和心理健康状况等 调节变量可以影响手机成瘾与抑郁、焦虑之间的关系。例如,具有外向性格或家 庭支持较少的大学生可能更容易受到手机成瘾的影响;同时,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的大学生可能更能抵御手机成瘾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截面研究设计,以某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线问卷调查 收集数据。问卷包括手机使用情况、抑郁症状、焦虑症状以及一些控制变量的信 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数据分析和检验手机成瘾与大学生抑郁、焦 虑的关系及其中介和调节效应。
内容摘要
3、心理健康:大学生应该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压力状况,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 咨询和帮助。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和讲座,帮助学生提高心 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内容摘要
4、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家人、朋友和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扩大社 交圈子,增强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这有助于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获得更多的帮 助和支持,减轻抑郁和焦虑症状。
结果与讨论
在调节效应方面,研究结果显示,个体的性格特点(β=0.14, p<0.05)、 家庭背景(β=0.19, p<0.01)和心理健康状况(β=-0.23, p<0.01)等调节变 量可以影响手机成瘾与抑郁、焦虑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具有外向性格或家庭 支持较少的大学生可能更容易受到手机成瘾的影响;同时,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 大学生可能更能抵御手机成瘾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影响

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影响

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影响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和逆境时,具备快速调整思维和情绪、积极应对的能力。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心理弹性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心理弹性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认识和培养心理弹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心理弹性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压力和挫折。

大学生的学业任务繁重,生活中也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如果缺乏心理弹性,他们可能会在面对困难时感到无助和沮丧。

而拥有心理弹性的大学生更能够积极面对挑战,从困境中快速恢复,并能够减少因挫折产生的负面情绪。

其次,心理弹性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在面临困境时,心理弹性使得大学生更加坚定自己能够克服困难的信念,增强对自己能力的自信。

这种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对于大学生克服困难、实现自身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最后,心理弹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果缺乏心理弹性,他们可能会更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

相反,拥有心理弹性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生活幸福感和自我满意度。

二、培养大学生心理弹性的方法1. 建立积极的心理态度。

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培养心理弹性的基础。

大学生应该学会积极面对挫折和压力,并从中寻找成长的机会。

在面对失败时,不要过分自责和悲观,而是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

2. 培养适应能力和应对策略。

大学生需要逐渐培养面对压力和挑战的能力,学会调整自己的思维和情绪。

可以通过参加心理辅导、学习压力管理技巧、与他人交流分享等方式来提高适应能力和应对策略。

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与他人的良好互动和支持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至关重要。

与朋友、家人或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联系,可以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帮助。

同时,参与团队合作和社交活动,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提高心理弹性。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动思维和抑郁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动思维和抑郁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动思维和抑郁的关系研究的开
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群重要人群,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个
人发展,也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然而,由于面对着诸多的学业、职业、家庭、社交等压力,大学生的情绪调节容易存在问题,进而对个人心理
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大学生情绪调节的机制及其与相关心理
障碍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自动思维、抑郁之间的关系,了
解不同情绪调节策略、自动思维方式对抑郁情绪的影响,并为大学生心
理健康问题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总结前人在大学
生情绪调节、自动思维、抑郁方面的相关研究,构建研究框架;第二部
分是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情绪调节习惯、自
动思维方式、抑郁情绪等方面的调查分析;第三部分是分析与讨论,对
实证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不同情绪调节策略、自动思维方式与
抑郁之间的关系,探究大学生情绪调节和自动思维对抑郁情绪的调控作
用和机制。

四、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选定一定数量的大学生群体,对其进行情绪调节、自动思维和抑郁情绪等方面的量表测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
分析。

五、预期成果
本研究将形成关于大学生情绪调节、自动思维和抑郁之间的关系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结果,为学校、社区、家庭等单位提供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减少因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

反刍思维研究综述

反刍思维研究综述

反刍思维研究综述摘要:反刍思维者经常独自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从而交往动机减弱,阻碍了积极行为,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消极事件也习惯性地用这种反应方式,即使事过境迁,也依旧反复去想、去回忆。

因此,反刍思维被认为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是一种有意识的重复思维状态。

关键词:反刍思维正文:一、反刍思维的定义心理学家Nolen-Hoeksema(1995)认为反刍思维相当于一种反应风格,他把它解释为反刍反应。

Martin和Tesser(1996)却反对“反刍是情绪状态的反应”这种说法,他们认为思维不能说是稳定的人格特质,应该是没能达成目的而导致的。

反刍是因为遭受到挫折,哪怕有一些失败没有被意识到也会产生反刍。

他们觉得反刍是一种有意识反复的状态;即当一个人在到达目标的过程中虽然奋斗了,但却没有达到目标。

这时,他们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目的,或思考另外的办法。

如果这些想法一直被存在脑海里,那么就称其为反刍思维。

在国内,当反刍思维这个理论刚传入中国时,人们对它的定义众说纷纭(王妍,2015;吴明证,2009),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

后来韩秀和杨宏飞(2009),郭素然和伍新春(2011)等人提出的“反刍思维”指的是人经常独自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从而交往动机减弱,阻碍积极行为。

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消极事件,习惯性地用这种反应方式,事后也依旧反复去回忆。

因此反刍思维被认为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是一种有意识的重复思维状态。

在国外,Nolen-Hoeksema(1995)的研究指出童年的经历与反刍思维的产生有莫大的关系。

她认为,当儿童被父母溺爱,或曾遭受性虐待的话,长大后容易出现严重的反刍思维现象。

而一群特殊人群更甚,如患有高社交焦虑、悲观和神经质的人,出现反刍思维的比率会逐年上升。

Papageorgiou(1997)研究表明反刍思维起源于认知偏差。

当遇到高压力和社交能力缺陷的生活事件时,个体会很敏感,进而把生活事件导致的低情绪扩大为悲伤情绪。

浅析反刍思维的研究现状

浅析反刍思维的研究现状

浅析反刍思维的研究现状1、相关定义1.1、相关概念辨析由上述的反刍思维的概念可知,反刍思维与相关的认知过程中的负性自动思维、自我关注、个人自我意识以及担忧有着显著的相似性,但反刍思维又不用于这些概念。

(1) 反刍思维与负性自动思维反刍思维与负性自动思维不同。

Beck(1967、1976)的内容特异性假说指出,抑郁的特点是对过去的个人损失以及失败原因的思考。

负性自动思维是典型的抑郁表现,而反刍思维是由反复的、负面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链,是作为一种初期的负性思想的反应。

Nolen-Hoeksema 和Parker 等人的研究还证明反刍思维能够有效预测抑郁[1]。

(2) 反刍思维与自我关注、个人自我意识反刍思维也不同于自我关注和个人的自我意识。

反刍思维是经历了负性事件之后, 对个人的负面症状,以及这些症状的可能产生的原因和后果的反复的被动的思考,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负面评价,它作为一个思想链,包括了自我关注以及个人的自我意识。

因此自我关注以及个人的自我意识只是反刍思维内容的一部分[1]。

(3) 反刍思维与担忧反刍思维的出现是与担忧密切相关的。

担忧是对于来自未来可能发生的威胁,而反刍思维是在经历了负性事件之后,自然发生的担忧的想法,是对发生过的事情的担忧[1]。

21.2、反刍思维的概念在过去的20 年中,随着反刍思维研究的深入,反刍思维现象日益受到研究者们广泛的关注,成为认知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关于反刍思维概念的界定,不同的理论学派有不同的观点。

反刍思维(ruminative thinking),或称冗思,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Nolen-Hoeksema 于1987 年提出的反应风格理论中,在随后的研究中,Nolen-Hoeksema(1991)在反应风格理论中指出反刍思维对抑郁症状以及产生这些抑郁症状可能的原因和后果的反复和被动的思维[1]。

Rippere(1977)把反刍思维定义为一种持久的、反复的、较为常见的负面情绪,是伴有焦虑和抑郁的一种认知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广东海洋大学2017年人文社科项目。

【作者单位】1.广东海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湛江,524088;2.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710062。

【作者简介】周济全(1989—),男,硕士,山东人,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zhouj_3444@ 。

【通信作者】陈青萍,教授,博士生导师,qingping3150@ 。

【收稿日期】2018-09-19。

·论著· DOI 编码:10.16117/ki.31-1974/r.201805009大学生反刍思维及心理弹性与抑郁情绪的相关研究周济全1,陈青萍2【摘要】 目的 探讨反刍思维及心理弹性与抑郁情绪的关系,为大学生抑郁情绪的调控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反刍思维反应量表(RRS )、心理弹性量表(CD-RISC )和90项症状清单(SCL-90)的抑郁因子对广东某高校的122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 反刍思维正向预测抑郁情绪,心理弹性负向预测抑郁情绪。

心理弹性在反刍思维与抑郁情绪的关系中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表现为反刍思维对抑郁情绪的预测力随心理弹性的降低而增强。

结论 本研究揭示,反刍思维水平越高,抑郁情绪水平越高,心理弹性在二者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关键词】 反刍思维;心理弹性;抑郁;调节作用Correlation Between Ruminant Thinking, Resilience and Depression in College Students Zhou Jiquan 1, Chen Qingping 2. 1.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enter,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88, China; 2.School of Psychology,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minant thinking as well as resilience and depression,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gulation of depression in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228 college students in a college Guangdong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Ruminative Responses Scale(RRS),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 and depression subscale of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Results Ruminant thinking positively predicted depression,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negatively predicts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minant thinking and depression.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ruminant thinking on depression increased with the decrease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Conclusion It suggests that college students who have higher level of ruminant thinking tend to have higher depression and resilience may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mination and depression.【Key words 】 Rumination thinking; Resilience; Depression; Moderating effect 反刍思维(Rumination )指个体在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时,陷入反复分析个人原因,关注自身消极感受和信念而放弃采取积极行动予以应对的思维倾向[1]。

反刍思维的存在使得个体的关注焦点聚集在生活事件的消极被动面,进一步耗损个人意志力,损伤个体的适应能力。

研究发现反刍思维是负性情绪得以持续的重要影响因子,反刍思维的持续存在增加了个体慢性抑郁发作以及罹患焦虑症的风险[2]。

Papadakis 等[3]对223名7~12年级的青少年研究发现,反刍思维与抑郁情绪存在正相关关系。

对770名10~17岁青少年为期8~10周的持续追踪研究表明,反刍思维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密切关系[4]。

Nolen-Hoeksema 等[5]对496名女性(青少年)进行了长达4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反刍思维能有效预测个体的抑郁发作和药物滥用的情况。

反刍思维被视作一种非适应性的反应方式,个体对消极负性事件的反复关注使得抑郁和焦虑症状持续存在,而持续的反刍强迫思考占用着有限的认知资源,意志力被极大削弱,无助感及无望感也随之出现,个体进一步丧失解决问题的动力,形成了反刍思维与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强化循环机制。

然而,即便在充斥负性事件的高危环境中,有的个体仍有良好适应的能力,免除其陷入抑郁情绪的漩涡,这无疑打破了反刍思维与抑郁情绪的循环机制。

这种从压力事件和负性情绪中快速恢复的“反弹能力”称为心理弹性[6]。

心理弹性是个体应对各种压力(包括严重压力、灾难和一般生活事件)以维持、促进个体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7]。

研究发现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与抑郁、焦虑呈显著负相关[8]。

良好的心理弹性能有-398-效降低童年创伤经历对成年抑郁的影响[9]。

心理弹性的层次模型理论认为良好的心理弹性使得个体更能积极有效地调动资源灵活处理压力,避免持续陷入负性情绪体验中[10]。

由此可见,心理弹性可能是反刍思维与抑郁情绪关系中的重要调节变量。

高水平的心理弹性有助于缓解持续的反刍思维对情绪造成的压力,降低抑郁情绪体验。

研究已发现反刍思维与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相互作用关系,但反刍思维和抑郁情绪的关系是否是一成不变的,反刍思维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是否还受到其它变量因子的调节[11]?这一问题的解决将能进一步明确反刍思维的运作机制,并为反刍思维、负性情绪的调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探讨反刍思维、心理弹性与抑郁情绪的关系,并检验心理弹性在反刍思维与抑郁情绪中的调节效应。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取广东某高校本科在校生,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28份,有效回收率为94.46%,其中男生650人,女生575人,缺失3人。

平均年龄(19±1)岁。

1.2 工具1.2.1 反刍思维反应量表(RRS)采用Nolen-Hoeksema等[12]编制,韩秀等[13]检验适用性的RRS中文版量表。

量表包含22个条目,包括强迫思考、症状反刍、反省深思三个因子。

量表采用4点评分,“1”代表“从来没有”,“2”代表“有时”,“3”代表“经常”,“4”代表“总是”。

测试者得分越高表示反刍思维倾向越高。

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

1.2.2 心理弹性量表(CD-RISC)采用Connor等[14]编制,于肖楠等[15]修订的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

该量表包含25个条目,包括坚韧性、力量性和乐观性三个分维度。

量表采用5点评分,“0”代表“从来不”,“1”代表“很少”,“2”代表“有时”,“3”代表“经常”,“4”代表“总是”。

分数越高,个体心理弹性水平越高。

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

1.2.3 90项症状清单(SCL-90)90项症状清单,又名症状自评量表。

由Derogatis[16]编制,王征宇译,共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

本研究选取其中的抑郁因子,包含13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1”代表“没有”,“2”代表“很轻”,“3”代表“中等”,“4”代表“偏重”,“5”代表“严重”。

在本研究中,抑郁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主要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相关分析、线性回归以及层级回归等统计处理方法。

2 结果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对研究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

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9个,且最大因子解释变异量的26.48%,小于40%的临界标准。

由此判断,本研究的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2 反刍思维及心理弹性与抑郁情绪的相关分析反刍思维及心理弹性与抑郁情绪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反刍思维得分及3个因子与抑郁情绪得分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及3个因子与抑郁情绪得分显著负相关,反刍思维除反省深思因子外与心理弹性得分呈显著负相关。

见表1。

表1反刍思维、心理弹性和抑郁情绪的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r)变量⎯x±s 1 2 3 4 5 6 7 8反刍思维40.94±9.720————— — —症状反刍20.75±5.580/0.94**————— — —强迫思考10.54±2.690/0.87**/0.72**———— — —反省深思9.64±2.66 /0.80**/0.59**/0.66**——— — —心理弹性95.11±14.21 -0.31**-0.43**-0.18**-0.03^^—— — —乐观性14.43±2.740-0.31**-0.39**-0.18**-0.09**/0.77**— — —力量性32.42±4.650-0.28**-0.41**-0.13**-0.02^^/0.91**/0.66**— —坚韧性48.25±8.160-0.27**-0.38**-0.18**-0.01^^/0.95**/0.63**/0.80**—抑郁情绪 1.53±0.55 /0.63**/0.69**/0.47**0.38**-0.45**-0.43**-0.43**-0.40**注:*P<0.05,**P<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