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过程复习提纲

传递过程复习提纲
传递过程复习提纲

传递过程原理复习提纲

2007

1. 何为“连续介质假定”,这一假定的要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为何说

“连续介质假定”是推导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的基础?

2. 如何理解“三传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内在的联系”的说法?试从从分子

传递和边界层理论的两种角度阐述三传的共性。

3. 试解释流体力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两种分析观点。采用上述两种分析观

点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 什么是拉格朗日导数,其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如何?

5. 试解释联续性方程的物理意义,如何将其化简为一维圆管内形式p u A=

常数。

6. 试从不可压缩流体流动的n s Eq-和连续性方程出发,经简化推导

出描述垂直于重立方向的单向稳态层流流动的方程形式。

并对无限大平行平板间的剪切流和库特流以及圆形直管和环隙内流动进行求解。

7. 何为惯性力?何为粘性力?为何爬流运动中可忽略惯性力?而当R e 1时

却不能忽略粘性力的影响?

8. 何为流函数,何为势函数,二者各有何特性?

9. 何为欧拉方程,何为理想流体的有势无旋流动,试推导不可压缩流体稳

态平面有势无旋运动的柏努利方程。

10. 何为边界层学说,边界层内不同区域中传递机理有何区别,试以平板壁

面流动为例说明边界层的形成,发展过程。

11. 什么是临界距离,临界点前后边界层有何异同,试以流体进入圆直管流

动为例解释曳力系数以及传热、传质系数沿程变化规律。

12. 试推导Kaman边界层动量积分方程以及边界层热流、边界层质

量积分方程,并采用速度分布u a by 'ey 2 dy 3对平板层流边界层进行求解。

13. 25 C的常压空气以6m/s的流速流过平板壁面,试指明距平板前

缘0.15m 处边界层内流型,求出边界层厚度。若流体与壁面同时存在传热与传质,如何求出热边界层及浓度边界层厚度,并求出局部及平均传热、传质系数?

14. 发生湍流的原因是什么?湍流有何特点?湍流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对湍

流进行描述?试比较v 和v E 的异同。

15. 何为普兰德混合长,如何估计混合长的数值?

16. 何为导热问题的数学模型?不稳态导热求解中的边界条件有那几种?

17. 湍流流动为何可强化传热与传质,如何进行湍流条件下的传热与传质计

算。试利用1/7 次方分布分别对传热、传质进行求解,推导出准数关联式。

18. 相间传质模型有那些,双膜模型与溶质渗透模型的要点何在,有何异

同。

19. 何为类似率,以雷诺类似率为例说明如何进行三种传递现象之间的类

似。

20. 总结比较三种传递现象中下列内容的异同。

①微分方程及其简化形式。

②边界层及边界层方程。

③边界层的求解方法与结果。

④无因次准数及其物理意义。

传质过程基础习题

第一章传质过程基础 一、选择与填空(30分,每空2分)https://www.360docs.net/doc/dd14056646.html,/month.200807.html 1. 传质通量与_____相对应。 A. ; B. ; C. ; D. 。 2. 传质通量j A与_____相对应。 A.; B.; C.; D. 。 3. 传质通量与_____相对应。 A. ; B. ; C. ; D. 。 4. 等分子反方向扩散通常发生在_______单元操作过程中;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通常发生在_______单元操作过程中。 5. 描述动量和质量传递类似律的一层模型是________________;两层模型是 _____________;三层模型是_______________。 6. 通常,气体的扩散系数与_____________有关,液体的扩散系数与_____________有关。 7. 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流传质系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流传质系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8. 对流传质系数与推动力_____相对应。 A. ; B. ; C. ; D. 。

9. 推动力与对流传质系数_____相对应。 A. ; B. ; C. ; D. 。 二、计算题(40分,每题20分) 1. 在一根管子中存在有由CH4(组分A)和He(组分B)组成的气体混合物,压力为1.013×105 Pa、温度为298K。已知管内的CH4通过停滞的He进行稳态一维扩散,在相距0.02m的两端,CH4 的分压分别为Pa及Pa,管内的总压维持恒定。扩散条件下,CH4 在He中的扩散系数为m2/s 。试求算CH4的传质通量。 2. 298 K的水以0.5 m/s的主体流速流过内径为25mm的萘管,已知萘溶于水时的施密特数为2330,试分别用雷诺、普兰德—泰勒、卡门和柯尔本类比关系式求算充分发展后的对流传质系数。 三、推导题(30分,每题15分) 1. 对于A、B 二组元物系,试采用欧拉(Euler)方法,推导沿x、y方向进行二维分子传 质时的传质微分方程。设系统内发生化学反应,组分A的质量生成速率为kg/(m3·s) 2. 试利用传质速率方程和扩散通量方程,将转换成。 一、选择与填空(30分) 1. 吸收操作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 2. 对接近常压的低浓度溶质的气液平衡系统,当总压增大时,亨利系数将_____,相平 衡常数将_____,溶解度系数将_____。 A. 增大; B. 不变; C. 减小; D. 不确定。 3. 在吸收操作中,以液相浓度差表示的吸收塔某一截面上的总推动力为_____。

传递过程原理论文样本

简谈化工传递原理中的类似性 摘要 在化工行业的生产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单元操作,但是从原理上看就包括流体流动,质量交换,加热或冷却这三类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动量传递,质量传递与热量传递。本文通过分析化工过程中的传递现象, 总结了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过程的一些类似性, 并且讨论了这些类似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类似性 一、分子传递的类似性 描述分子传递的三个定理分别是牛顿粘性定理、傅立叶热传导第一定理和费克扩散第一定理。其数学描述依次为: 方程(1)和(2)经过简单的推导可变为如下方程: 在(3)(4)(5)三个方程中,我们可以分析发现以下的类似性: 首先,v,和D 都被叫做扩散系数,单位均为m2/s。它们是物质的动力学物AB 性,且三者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其中u 为分子平均速度,为分子平均自由程。 其次,,, 分别为动量浓度梯度、热量浓度和质量浓度梯度。表明了三种传递都是以浓度梯度作为传递的推动力。 最后,,,都表示了某一物理量的通量,分别为动量通量、热量通量和质量通量。 由以上分析可知这三种分子传递可以用统一的文字方程描述为: 通量扩散系数浓度梯度() 其中负号表示传递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我们将上式称为现象方程, 表明三种分子传递过程具有同样的现象方程。

二、对流传递的类似性 我们分析在平板壁面的边界层中, 摩擦曳力系数,对流传热系数h和对流传质系的定义式分别为: (7),(8),(9)三式可以变换如下: 分析上述三式,便可以得出以下的类似性: 第一,对流传递的动量通量、热量通量和质量通量都相应地等于各自的对流传递系数乘以各自量的浓度差,可以用如下文字方程表示: 通量(对流传递系数)(浓度差) 其中负号同样表示方向的差异。 第二,上述三式中的浓度差其实就是表示传递的推动力。 为动量浓度差, 表示动量传递的推动力。由于壁面的动量为,而),所以用“0”表示壁面动量。 为热量浓度差, 表示对流传热的推动力。 为摩尔浓度差, 可以看做对流传质的推动力。 第三,,, 均表示对流传递的系数,且单位均为m/s 。 三、三传类比的概念 在无内热源,无均相化学反应,无辐射传热的影响,由于表面传递的质量速率足够低, 对速度分布、温度分布和浓度分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可视为无总体流动,无边界层分离,无形体阻力等条件下,许多学者从理论上和实验上对三传类比进行了研究。 雷诺通过理论分析,最早提出了三传类比的概念,得出单层模型。雷诺首先假定层流区(或湍流区)一直延伸到壁面,然后利用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相似性,导出了范宁摩擦因子与传热系数和传质系数之间的关系式,即广义雷诺类比式如下: 或

传递过程原理复习题最后报告

《传递工程基础》复习题 第一单元传递过程概论 本单元主要讲述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的类似性以及传递过程课程的内容及研究方法。掌握化工过程中的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类似性,了解三种传递过程在化工中的应用,掌握牛顿粘性定律、付立叶定律和费克定律描述及其物理意义,理解其相关性。熟悉本课程的研究方法。 第二单元动量传递 本单元主要讲述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掌握动量传递的基本概念、基本方式;理解两种方程的推导过程,掌握不同条件下方程的分析和简化;熟悉平壁间的稳态层流、圆管内与套管环隙中的稳态层流流动情况下连续性方程和奈维-斯托克斯方程的简化,掌握流函数和势函数的定义及表达式;掌握边界层的基本概念;沿板、沿管流动边界层的发展趋势和规律;边界层微分和积分动量方程的建立。 第三单元热量传递 本单元主要讲述热量传递基本方式、微分能量方程。了解热量传递的一般过程和特点,进一步熟悉能量方程;掌握稳态、非稳态热传导两类问题的处理;对一维导热问题的数学分析方法求解;多维导热问题数值解法或其他处理方法;三类边界问题的识别转换;各类传热情况的正确判别;各情况下温度随时间、地点的分布规律及传热通量。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一些导热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领域。 第四单元传量传递 本单元主要介绍传质的基本方式、传质方程、对流传质系数;稳定浓度边界层的层流近似解;三传类比;相际传质模型。掌握传质过程的分子扩散和对流传质的机理;固体中的分子扩散;对流相际传质模型;熟悉分子扩散微分方程和对流传质方程;传质边界层概念;沿板、沿管的浓度分布,传质系数的求取,各种传质通量的表达。

第一部分 传递过程概论 一、填空题: 1. 传递现象学科包括 动量 、 质量 和 热量 三个相互密切关联的主题。 2. 化学工程学科研究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过程的平衡、限度;二是过程的速率以及实现工程所需要的设备。 3. 非牛顿流体包括假塑性流体,胀塑性流体,宾汉塑性流体 (至少给出三种流体)。 4.分子扩散系数(ν ,α ,D AB )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常数,它们仅与__温度__ , ___压力 ___和___组成__等因素有关。 5.涡流扩散系数(E )则与流体的__性质____无关、而与__湍动程度_____,流体在管道中的 ____所处位置____和___边壁糙度_____等因素有关。 6.依据流体有无粘性,可以将流体分为____粘性_______流体和理想_______流体。 7.用于描述涡流扩散过程传递通量计算的三个公式分别为:____ _、_______ 和 ________ __。 8.动量、热量及质量传递的两种基本方式是 对流 和 扩散 ,其中,前者是指由于 流 体宏观流动 导致的传递量的迁移,后者指由于传递量 浓度梯度 所致传递量的迁移。 9.分子传递的基本定律包括 牛顿粘性定律 , 傅立叶定律 和 费克定律 ,其数学定 义式分别为 dy du μτ-= , dy dt k A q -=?? ? ?? 和 dy dC D j A AB A -= 。 10. 依据守恒原理运用微分衡算方法所导出的变化方程包括连续性方程、能量方程、运动方 程和对流扩散方程。 11.描述分子传递的现象方程及牛顿粘性定律 、傅立叶定律和费克定律称为本构方程。 12. 依据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原理,对设备尺度范围进行的衡算称为总衡算或宏 观衡算;对流体微团尺度范围进行的衡算称为微分衡算或微观衡算。 13.通过微分衡算,导出微分衡算方程,然后在特定的边界和初始条件下通过梳理解析方法, 将微分方程求解,才能得到描述流体流动系统中每一点的有关物理量随空间位置和时间的变 化规律。 14. 传递现象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为一个过程传递的通量与描述该过程的强度性质物理量的 梯度成正比,传递的方向为该物理量下降的方向。 15.传递现象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即理论分析方法、实验研究方法和数值计算方法。 二、基本概念 1. 流体质点 2. 连续介质 3. 稳态流动、非稳态流动 三、名词解释 1.压力、黏度、通量 2 不可压缩流体,可压缩流体,粘性流体,理想流体,非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的几种类型?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内容总结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内容总结 一.控制、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 1.反馈(闭环)控制原理 概念:基于负反馈基础上的检测偏差用以纠正偏差的控制原理(P4) 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P4) a.通过测量元件检测输出信号的实际值 b.将实际值与输入信号进行比较得出偏差信号。 c.利用偏差信号产生的控制调节作用去消除偏差。 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术语 控制目标、控制系统、控制结果三部分组成;(P2) 信号、反馈、控制是控制工程的三个要素。(P5) 反馈是把取出输出信号送回到输入端,并与出入信号进行比较产生偏差信号的过程。(P4) 负反馈:反馈的信号是与输入信号相减,时产生的偏差越来越小。 正反馈:反之即得 控制过程的物理本质:任何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都是一种信息处理使能量(或物质、或信息)按预定的规律转移、传递的过程。(P6) 2.基本控制策略: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复合控制(P6—P7) 如果系统只是根据输入信号和干扰信号进行控制,而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不存在反馈回路,输出信号在整个控制过程中对系统的控制不产生任何影响,这样的控制方式称为开环控制。(数控机床的进给运动) 如果系统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存在反馈回路,输出量对控制过程产生直接影响,这种系统称为闭环控制系统。 同时采用闭环控制和开环控制的控制方式称为复合控制。 3.线性系统的重要性质:叠加原理(P10) 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稳定,快速,精确,健壮。(P11) 4.瞬态响应和稳态响应;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P70) 二.系统数学模型及其建模 何谓数学建模?(P15)何谓负载效应?(P21)何谓线性化?(P19)如何线性化?(P19—P20) (一).传递函数 1.传递函数的概念(P35)与性质(P36)零点、极点、特征多项式和特征方程(P36) 2.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P38—P46) 3.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开环传递函数(P56),开环增益(P57),系统型号(P96) 主令输入、扰动输入下的闭环传递函数(P57) 主令输入、扰动输入下的偏差、误差传递函数(P57—P58)

传播过程

传播的过程 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系统性。当我们说传播是一个过程时,主要指的是传播具有动态性、序列性和结构性;当我们说传播是一个系统时,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把传播看做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或过程)构成并执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系统的运行不仅受到它的内部结构的制约,而且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与环境保持着互动的关系。过程性与系统性,是理解人类传播活动的运动性质与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核心概念。 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在传播学研究史上,不少学者采用建构模式的方法,对传播过程的结构和性质做了各种各样的说明。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1)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2)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模式虽然具有不完全性、但它是人们理解事物、探讨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正因为如此,在传播学研究中,模式的使用也是很普遍的。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做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个模式也有其本身的缺陷。首先,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至少从模式本身看来是如此]则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传播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传播资源以及传播能力等方面通常存在着差异,这种完全对等或平等的传播关系与其说具有普遍性,不如说是极少见的。其次,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与此同时,这个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所起的作用的认识。不仅如此,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当然,德弗勒模式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严格地说起来,这个模式也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事物的运动过程不仅仅取决于过程的内部因素或内部机制,还会受到外部条件或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在德弗勒的模式中,惟一提到的一个外部影响因素是“噪音”,但是,影响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全部复杂性,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噪音”概念所能说明的。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以上我们对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并对若干有影响的过程模式进行了分析。从这些描述和分析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传播过程具有以下特征: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其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这种序列性表现为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我们不能设想传播双方同时向对方发送讯息的情况,一环扣一环的链式连结是传播过程序列性的体现。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连结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构特点。除了总体结构以外,传播过程中的各环节或要素本

传递过程原理作业题和答案(原稿)

《化工传递过程原理(Ⅱ)》作业题 1. 粘性流体在圆管内作一维稳态流动。设r 表示径向距离,y 表示自管壁算起的垂直距离,试分别写出沿r 方向和y 方向的、用(动量通量)=-(动量扩散系数)×(动量浓度梯度)表示的现象方程。 1.(1-1) 解:()d u dy ρτν = (y ,u ,du dy > 0) ()d u dr ρτν =- (r ,u , du dr < 0) 2. 试讨论层流下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三者之间的类似性。 2. (1-3) 解:从式(1-3)、(1-4)、(1-6)可看出: A A A B d j D dy ρ =- (1-3) () d u dy ρτν =- (1-4) ()/p d c t q A dy ρα =- (1-6) 1. 它们可以共同表示为:通量 = -(扩散系数)×(浓度梯度); 2. 扩散系数 ν、α、AB D 具有相同的因次,单位为 2/m s ; 3. 传递方向与该量的梯度方向相反。 3. 试写出温度t 对时间θ的全导数和随体导数,并说明温度对时间的偏导数、全导数和随体导数的物理意义。 3.(3-1) 解:全导数: d t t t d x t d y t d z d x d y d z d θθθθθ????=+++ ???? 随体导数:x y z Dt t t t t u u u D x y z θθ????=+++???? 物理意义: t θ ??——表示空间某固定点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dt d θ——表示测量流体温度时,测量点以任意速度dx d θ、dy d θ、dz d θ 运动所测得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Dt θ——表示测量点随流体一起运动且速度x u dx d θ=、y u dy d θ=、z u dz d θ =时,测得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4. 有下列三种流场的速度向量表达式,试判断哪种流场为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 (1)j xy i x z y x u )2()2(),,(2θθ--+= (2)y x z x x z y x )22()(2),,(++++-= (3)xz yz xy y x 222),(++= 4.(3-3) 解:不可压缩流体流动的连续性方程为:0u ?= (判据) 1. 220u x x ?=-= ,不可压缩流体流动; 2. 2002u ?=-++=- ,不是不可压缩流体流动; 3. 002222()u y z x x y z =??≠??=++=++= ,不可压缩 ,不是不可压缩 5. 某流场可由下述速度向量式表达: (,,,)3u x y z xyzi y j z k θθ=+- 试求点(2,1,2,1)的加速度向量。 5. (3-6) 解: y x z i j k Du Du Du Du D D D D θθθθ =++ x x x x x x y z u u u D u u u u u D x y z θθ=+++???????? 0()()3()xyz yz y xz z xy θ=++- (13)x y z y z θ=+- y y Du D θ = 23(3)(3)3(31) z z z z Du D θθθθ =-+--=-

热工基础课程总结

热工基础读书报告 摘要:能源是提供能量的源泉,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热工的基础课程的目的是认识和掌握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规律,为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能源奠定理论基础。本文就热工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总结。第一:说明这门课程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第二:简单总结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知识框架体系;第三:从个人角度论述一下学习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及意见。 关键词:能量热工学研究方法心得体会

正文 自然界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大部分能源是以热能的形式或者转换为热能的形式予以利用。因此,人们从自然界获得的的能源主要是热能。为了更好地直接利用热能,必须研究热量的传递规律。 1 热工基础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目的 热的利用方式主要有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种。前者如利用热能加热、蒸煮、冶炼、供暖等直接用热量为人们服务。后者如通过个证热机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或者其他形式的能量供生产和生活使用。 能量的转换和传递是能量利用中的核心问题,而热工基础正是基于实际应用而用来研究能量传递和转换的科学。 传热学就是研究热量传递过程规律的学科,为了更好地间接利用热能,必须研究热能和其他能量形式间相互转换的规律。工程热力学就是研究热能与机械能间相互转换的规律及方法的学科。由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共同构成的热工学理论基础就是主要研究热能在工程上有效利用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 作为一门基于实际应用而产生的学科,其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实际的应用中,这样一来,就要加强对典型的热工设备的学习和掌握。 1.2研究方法 热力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宏观研究方法和微观研究方法。宏观研究方法是以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等基本定律为基础,针对具体问题采用抽象、概括、理想化简化处理的方法,抽出共性,

传递过程基本概念整理

简答题

一 传递微分衡算方程 1 质量微分衡算方程C.E. a.组元质量衡算方程 1)积分形式 ( ) dV r S d j U dV + +-=?γγγγρρ . 2)微分形式 () γγγγρρr j u D D +??+??-= t (质量基准) γγγγγR M j u c D Dc +??? ? ????+??-= t (摩尔基准)组元微分衡算方程C.E.A 积存项 净入率(对流和扩散) 生成率 3)简化 稳态: 0t =??γρ 恒密度:0u =?? 无化变:0r =γ 静止流体或固体:0u = b.溶液(全组元)质量衡算---连续性方程C.E. 1) 积分形式 0t =??? ? ????+??dV u ρρ 2) 微分形式 00t =??+??=??+u t u D D ρρ ρρ 3) 简化 恒密度流体,const =ρ 0=??=??i i x u u

c.全组元微分质量衡算方程也可表示为以下形式 表达式一:()()()0=??+??+??+??θρρρρz u y u x u z y x 表达式二:()0 =?+??u ρθρ 表达式三:0=+ ??θρ ρD D u ①稳态流动: 0=??θ ρ ()()()0=??+??+??z u y u x u z y x ρρρ ②不可压缩流体:ρ是常数 0=??+??+??z u y u x u z y x 0=??u 2 组元微分衡算方程 C.E.A 上面已讨论过 3 能量微分衡算方程 1) 比能形式: u g q u p u Dt D ?+??-?????????? ??+-??=??? ? ??+ρτδερ '22 内能动能对流 表面力输入 内动能扩散 体积力输入 净输入率 流动功率 净输入率 流动功率 2) 温度形式E.E.: p m c r h T u T t T ραγγγ12 =∑ -??-?=?? 积存 导热 对流热 反应热 3) 简化: 对于固体或静止流体,且无化学变化

传播过程的五要素

1、传播过程的五要素:1传播者2受众3讯息4媒介5反馈 2、麦克卢汉曾经有过一个著名的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 3、受众在大众传播中享有的权利:1传播权、2知晓权、3传媒接近权、4媒介监督权、 4、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的人。 5、传播学的鼻祖:威尔伯·施拉姆。 6、卡尔·霍夫兰及其助手通过实验发现,在“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两种版本的劝服讯息中,“一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而“两面提示”在提示己方观点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7、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 8、传播效果发生的效果层次: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9、拉斯韦尔三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二、名词解释 1、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3、受众: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由于我们这个时代是大众传播时代,最引人瞩目的受众则是大众传播的受众。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收者或传播对象。它是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的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收者的社会人群。 4、传播:由多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的过程;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系统的运行。 5、传播者:又称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法主动用于他人的人,是指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6、把关人: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他们被成为“把关人”。卢因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这些把关人负责把关、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所谓把关人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的人。 三、简答 1、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①、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 ②、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③、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④、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2“使用于满足”的基本特点 四、论述题 1、传播效果研究经历哪四个阶段 答:一、枪弹论:盛行于20世纪20-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认为,软弱的受众象射击场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代表性研究:拉斯韦尔的宣传分析 二、有限效果论:它认为传播活动是传授互动的过程,受众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大受影响。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直接和唯一因素。大众媒介透过许多中介,在其他多种格局影响下发生作用,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的。代表性理论:态度劝服理论、两级传播论等。 三、适度效果论:认为,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的那么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这个角度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代表性研究: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与扩散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教养理论、知识沟假说等 四、强大效果论:但是与枪弹论不同,强大效果论强调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不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微观的、个体的,而是宏观的、社会的。代表性研究:沉默的螺旋假说等。

传递过程复习提纲

传递过程原理复习提纲 2007 1.何为“连续介质假定”,这一假定的要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为 何说“连续介质假定”是推导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的基础? 2.如何理解“三传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内在的联系”的说法?试 从从分子传递和边界层理论的两种角度阐述三传的共性。 3.试解释流体力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两种分析观点。采用上述两 种分析观点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什么是拉格朗日导数,其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如何? 5.试解释联续性方程的物理意义,如何将其化简为一维圆管内形 式ρu A=常数。 6.试从不可压缩流体流动的Eq -和连续性方程出发,经简化 n? s 推导出描述垂直于重立方向的单向稳态层流流动的方程形式。 并对无限大平行平板间的剪切流和库特流以及圆形直管和环隙内流动进行求解。 7.何为惯性力?何为粘性力?为何爬流运动中可忽略惯性力?而 当1 R时却不能忽略粘性力的影响? >> e 8.何为流函数,何为势函数,二者各有何特性? 9.何为欧拉方程,何为理想流体的有势无旋流动,试推导不可压 缩流体稳态平面有势无旋运动的柏努利方程。 10.何为边界层学说,边界层内不同区域中传递机理有何区别,试 以平板壁面流动为例说明边界层的形成,发展过程。 11.什么是临界距离,临界点前后边界层有何异同,试以流体进入 圆直管流动为例解释曳力系数以及传热、传质系数沿程变化规律。 12.试推导Kaman边界层动量积分方程以及边界层热流、边界层质 量积分方程,并采用速度分布3 2dy + =对平板层流边 + u+ a cy by 界层进行求解。 13.25℃的常压空气以6m/s的流速流过平板壁面,试指明距平板前

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 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 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系统性。当我们说传播是一个过程时,主要指的是传播具有动态性、序列性和结构性;当我们说传播是一个系统时,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把传播看做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或过程)构成并执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系统的运行不仅受到它的内部结构的制约,而且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与环境保持着互动的关系。过程性与系统性,是理解人类传播活动的运动性质与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核心概念。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研究传播过程有多种多样的视角,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历时性考察,即按照时间序列考察传播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演化;另一种是共时性考察,即对传播活动的结构、环节和要素进行解剖和分析。前者属于纵向过程研究,后者属于横向过程研究。本节主要从第二种视角出发,首先对传播的基本过程及其特点做一个简述。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 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着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一个人在发出讯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3.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现实生活中的媒介是多种多样的,邮政系统、电话系统、大众传播系统、互联网络系统,都是现代人常用的媒介。 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 当然,构成与影响传播过程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绝不仅是以上几种。即便是在上述五种要素中,不少要素还可以做进一步分解,如讯息可以分解为“符号”与“意义”,传播者可以分解为“发信者”和“符号化者”,受传者可以分解为“收信者”和“符号解读者”等等。这种分解在电子通信中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被分解的要素及其功能一般是由不同的机器来扮演和执行的;而在人与人的社会传播中,它们一般是作为统一体而存在的,我们也可以把它们作为一种要素来看待。这五种要素是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在任何一种人类传播活动中,它们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2.5学时) 主要内容 1、传染病的概念及与非传染病相区别特性; 2、感染的类型 3、传染病发展的四个阶段 4、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 5、疫源地与自然疫源地的关系 6、流行的表现形式和及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7、影响流行过程的自然、饲养管理和社会因素 自学内容 1、感染的分类 2、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来源及种类 基本要求 l、掌握相应的基本概念 2、掌握传染病的特性、发展阶段 3、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相互关系 重点 感染的概念:传染病的概念;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的概念;疫点、疫区、疫源地的概念:传染病的流行形式。 难点 病毒的持续性感染;慢病毒感染;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的关系 第一节感染和传染病 (一)、感染(infection):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显性感染:当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的毒力和数量,而机体的抵抗力相对地比较弱时,动物在临诊上出现一定的症状,这一过程称作显性感染。 隐性感染:如果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定居在某一部位,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但动物不出现任何症状,这种状态称为隐性感染。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动物称为带菌(毒)者。 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体不一定都能引起感染过程,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动物机体的条件不适合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动物机体能迅速动员防御力量将侵入者消灭,从而不出现可见的病理变化和临诊症状,这种状态称为抗感染免疫。换句话说,动物机体对病原

微生物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即没有抵抗力),称为有易感性。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有易感性的动物机体才能引起感染过程。 (二)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引起的。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致病性微生物。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大多数耐过传染病的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4.被感染的机体能发生特异性反应,如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可以用血清学等方法检查出来 5.大多数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第二节感染的类型和传染病的分类 (一)感染的类型 1、按感染的发生分: 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2、按感染的部位分: 全身感染和局部感染 3、按病原的种类分: 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4、按症状是否典型分: 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 5、按疾病的严重性分: 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 6、按病程长短分: 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感染 7、按临床症状分: 显性感染、隐性感染、一过型感染、顿挫型感染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研究传播过程有多种多样的视角,最常见的两种:一种是历时性考察,即按照时间序列考察传播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演化;另一种是共时性考察,即对传播活动的结构、环节和要素进行解剖和分析。前者属于纵向过程研究,后者属于横向过程研究。 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有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施拉姆认为传播至少要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但是,仅有上述三个要素尚不足以构成一个现实的传播过程,也就是说,还必须要有使这三个要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或渠道,即媒介。 有了上述四个要素以后,一个物理学意义上的传播过程基本上具备了成立的条件,但对考察人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传播学来说,这个过程仍然不算完整。在传播学中,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应该把受传者的反应和反馈包括在内。 综上所述,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

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同样也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 3.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讯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讯息(message)一词,在中文中也译成“消息”、“文告”等等,这是一个与信息(information)意思相近又有微妙区别的概念。一般来说,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 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传递过程原理__课后习题解答

【7-2】常压和30℃的空气,以10m/s 的均匀流速流过一薄平面表面。试用精确解求距平板前缘10cm 处的边界层厚度及距壁面为边界层厚度一半距离时的x u 、y u 、x u y ??、壁面局部阻力系数Dx C 、平均阻力系数D C 的值。设临界雷诺数5510xc Re =?。 解:已知流速u =10m/s ;查表得30℃空气的密度ρ=1.165kg/m 3;30℃空气的粘度μ=1.86×10-5Pa·s 45 5 0.110 1.165Re 6.26105101.8610 x xu ρ μ -??= = =???,所以流动为湍流

传递过程原理作业题解(1-7章)

第二章 1. 对于在r θ平面内的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r 方向的速度分量为2 cos /r u A r θ=-。试 确定速度的θ分量。 解:柱坐标系的连续性方程为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在r θ平面的二维流动,ρ=常数,0,0z z u u z ?==?,故有 即 22 cos cos ()()r u A A ru r r r r r θ θ θ θ?? ? =- =- -=- ??? 将上式积分,可得 式中,()f r 为积分常数,在已知条件下,任意一个()f r 都能满足连续性方程。令 ()0f r =,可得到u θ的最简单的表达式: 2.对于下述各种运动情况,试采用适当坐标系的一般化连续性方程描述,并结合下述具体条件将一般化连续性方程加以简化,指出简化过程的依据。 (1)在矩形截面管道内,可压缩流体作稳态一维流动; (2)在平板壁面上不可压缩流体作稳态二维流动; (3)在平板壁面上可压缩流体作稳态二维流动; (4)不可压缩流体在圆管中作轴对称的轴向稳态流动; (5)不可压缩流体作球心对称的径向稳态流动。 解: ()0ρ ρθ ?+?=?u (1) 在矩形截面管道内,可压缩流体作稳态一维流动 稳态: 0ρ θ ?=?,一维流动:0x u =, 0y u = ∴ z 0z u u z z ρ ρ ??+=??, 即 ()0z u z ρ?=? (2)在平板壁面上不可压缩流体作稳态二维流动 稳态: 0ρ θ ?=?,二维流动:0z u = ∴ ()()0y x u u x y ρρ??+=??, 又cons t ρ=,从而 0y x u u x y ??+=?? (3)在平板壁面上可压缩流体作稳态二维流动 在此情况下,(2)中cons t ρ≠ ∴ ()()0y x u u x y ρρ??+ =?? (4)不可压缩流体在圆管中作轴对称的轴向稳态流动

传递过程原理习题答案

《传递过程原理》习题一 一、在一内径为2cm 的水平管道内,测得距管壁5mm 处水的流速为s 。水在283K 温度下以层流流过管道。问:(1)管中的最大流速。(2)查出283K 下水的粘度,注明出处。(3)每米管长的压强降(N/m 2/m )。(4)验证雷诺数。 【解】:(1) ])(1[4)(422 2 2R r L R P r R L P v g g -?= -?= μμ (1) 在r =0处,即管中心处速度最大为2max 4R L P v g μ?= 本题中R =1cm, 在r ==,v =s ,带入(1)得, ])1/5.0(1[41.02 2-?= L R P g μ =?= L R P v g μ42max s=s (2) 31031.1-?=μ (3) 2 max 4R v L P g μ = ?= Pa/s (4) 10201031.13.1301.01012 12Re 3 3max max =????====-μρμ ρμ ρRv v R v d <2100 为层流 二、用量纲确证有效因子(节)中的K 为无量纲数。 (R D a k K A /1=) 【解】:11][-?=s m k 1][-=m a 12][-?=s m D AB m R =][

所以,1)/(][1211=????=---m s m m s m K 故,K 为无量纲数 三、对双组份A 和B 系统证明下列关系式: 1.A B B A A B A A x M x M x M M w d ) (d 2 += (从ρρA A w =出发先推出w A 与x A 的关系式) 2.2)//(d d B B A A B A A A M W M W M M w x +=(从C C x A A =出发先推出x A 与w A 的关系式) 【解】方法1:从w A 与x A 的关系式推导(M A 与M B 为常量) ()/()/A A A A A A A B A A B B A A B B C M C x M w C M C M C x M x M ρρρ= = = +++, A A w x 求导(略),得 2()A A B A A A B B dw M M dx x M x M = + (/)//(//)///A A A A A A A B A A B B A A B B C M w M x C C M M w M w M ρρρρρ= == +++, A A x w 求导(略),得 2 1 (//)A A A B A A B B dx dw M M w M w M = + 注意: 2 2 , A A B A A A A B dw M M dx M dx dw M M M == 方法2:从M 的定义推导 ,1, ,1, 1///A B A A B B A B A A B B x x M x M x M w w M w M w M +=?? =+??+=??=+? 20 () (1)0 (1/)(1/)(1/) ()/() (2) A B A A B B A B A A B A A B B A B A B A dx dx dM M dx M dx M M dx dw dw M dM M dw M dw M M M M dw +=??=+=-?? +=??-=+?=--? (2)÷(1),得 22 ()A A B A B A A A B B dw M M M M dx M x M x M == + (1)÷(2),得 22 1 (//)A A A B A B A A B B dw M dx M M M M w M w M ==+ 四、在管内CO 2气体与N 2气进行等摩尔逆向扩散。管长为0.20m ,管径为0.01m ,管内N 2气的温度为298K ,总压为。管两端CO 2的分压分别为456mmHg 和76mmHg 。CO 2通过N 2气的扩散系数D AB =×10-5m 2/s 。试计算CO 2的扩散通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