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十二课想别人没想

到的

从前,有位画师收了三个徒弟。

有一天,画师把三个徒弟召(zhào)集在一起,要考考他们。他给每个徒弟一张同样大小的纸,让他们画骆(luò)驼(tuo),看谁画的

骆驼最多。

徒弟们想了一会儿,便拿起笔画了起来。

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画完以后,他很得意,以为自己画得最多。

二徒弟想:纸只有这么大,要画出最多的骆驼,该怎么办呢?于

是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他画的果然比大徒弟多。

画师看了看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原来,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

表示连绵(mián)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

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看到画师称赞小徒弟的画,大徒弟和二徒

弟感到很奇怪。

画师说:“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fú)的群山里走着,若(ruò)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

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qià)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两个徒弟恍然大悟。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

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的骆驼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

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提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教学时,要利用好插图,帮助学生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课文引人入胜是因为采用了悬念的手法。文章并不急于告诉我们究竟该怎样才能画出最多的骆驼,而是一步步地展示三个徒弟所画的画,让人迫不急待地往下读,最后揭开奥秘,说明为什么小徒弟的画是最好的。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画师的话虽然只有一句,但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要帮助学生认真领会。

知识积累

一、读一读,写一写。

召集骆驼得意称赞群山

连绵起伏若隐若现恍然大悟

二、照样子,写一写。

密密麻麻()()()

整理整理()()()

三、拼一拼,组词语。

shǔ()jin()

数禁

shu()jin()

四、不改变原意,把下面句子换个说法

1、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2、画师把三个徒弟召集在一起。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精品教案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连线。 撑船的生意人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片段 ◆抓住中心句,把内容表述清楚。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3~5自然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这幅画的? (学生默读课文,做记号) 生1:介绍了画中的人物多。 生2:介绍了画中的街市很热闹。 生3:介绍了画中最有意思的桥北头的情景。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找到了这三个自然段的中心句。请大家再逐段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一个意思表述清楚的? (学生再读课文)

生1:写画中的人多采用的是排比的句式,课文用了“有……有……有……有……”的句式来列举画中的人物。 师:你能从画中找出这些不同职业的人吗? (课件出示,学生指认) 生2:写街市的热闹也是采用的排比,用上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生3:写桥北头的情景是作者根据画面想象的情景,把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得很丰富。 师:不愧是有名的画家,画技真是高超,这大概就是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吧!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略读课文的教学在内容理解上要求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上要更加放手。本课的教学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并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去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对阅读方法的运用。这堂课,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几百年前的画面拉至学生的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读写结合,把一篇课文浓缩成一张资料卡,把书读薄。引领学生去多种形式地读、欣赏,调动各种感官,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1.了解北宋的时代背景,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等。 2.一张图画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旅游吗?说说都去过什么地方? 生:...... 师:大家去过的地方可真不少。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人文丰富,希望同学们能利用假期时间多出去走走,看看,读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呢。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2020年春季学期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利米小学三年级 2020年春季学期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为依据,吸收了语文课程建设和课堂改革的重大成果,借鉴了各地课堂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注重拓展知识的宽度,提高能力的梯度,增强素养的厚度,强化情感的温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材特点: 1.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养成高尚道德情操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本册教科书通过寓言故事、古典诗词、童话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热爱祖国,实事求是,勤劳勇敢等正能量。 2.注重夯实基础。 重视识字写字,重视阅读,重视习作,重视口语交际,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享受学语文的过程而不是学课文的过程。 3.注意以生为本。 中年级学段的语文学习呈现一种过渡性,本册教科书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方向,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享受学语文的乐趣。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在打好基础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平台,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 5.关注大量阅读。 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设计了资料袋供学生参考,还专门设计了“快乐读书吧”作为读书专题活动,学生既能将习得的学习方法运用到阅读中,又能从阅读中获得新知识。 6.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积累有效的学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说教材

让语文课堂因“心动”而美丽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说教材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所说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这册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内容,深厚的人文底蕴,新颖活泼的呈现方式,富有新意的导学和练习设计,深深地打动了我。那么,如何让我的语文课堂因“心动”而美丽呢?心动要看行动,今天,我就从课标,教材和建议三个部分来进行研说。(知识树:) 第一说课标(课件) 一、课程总目标(课件) 小学语文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它是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融合在一起的。小学语文的课程总目标是以三个维度来呈现的,全面而又富有新意。(知识树:课程总目标),首先知识目标是要学生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能说普通话;能力目标则是要求孩子们能主动探究性学习,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并能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最后情感目标则是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我们所说的全面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识字写字的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二、学段目标 下面我就从这五个方面来简单谈一谈小学语文的学段目标。小学语文的十二册教材共分为三个学段。(课件出示知识树:学段目标)在识字写字方面,一二年级的孩子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到了中年级孩子们则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了,高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了。而在阅读方面,一二年级的孩子喜欢阅读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会积累词语了。中年级,孩子们则会提出疑问来体会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高年级的孩子则可以抓住文章大意来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口语交际部分,一二年级的孩子在听人说话时努力了解讲话的内容。到了中年级则可以把握主要内容并可以作简要转述了。在写作方面也是如此,一二年级的孩子在写作时乐于运用学到的词语,到了中年级孩子们则可以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地方了。在综合性学习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及课后作业设计

备课素材 【写作背景】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

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作者介绍】 滕明道(1085-1132),北宋官吏。字子济,应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崇宁末,举进士,继中词学兼茂科,除秘书省正字。建炎三年(1129),力谏宰相吕颐浩迁都武昌之议。后殿中侍御史张延寿论其卫护太后涉险,为敌追迫,贬为秘书少监。以提举明道宫死,后追复龙图阁学士,有文集二十卷。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一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他生活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善画风俗画,尤长于楼面、屋宇、林木、人物。《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另作有《金明池争标图》,亦为艺术杰作。 《清明上河图》:闻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此画为绢本水墨淡设色长卷,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三个段落。 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刚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绘,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课文所配插图和文字就是节选的这一段。《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最为热闹的地方,就是横跨汴河的那座木结构的拱形桥。关于这座别致的桥梁,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一书中曾记载:“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宛如飞虹。”有关这种桥的建造方法已经失传,现在我们仅仅依靠画上所描绘的图样,才得以知晓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智慧。画家围绕这座桥,充分施展了自己的绘画本领,将桥上桥下的场景和人物活动作了全景式的描绘。表现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围绕桥下正要逆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解析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解析 2019年春期部编本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吸收了语文课程建设和课堂改革的重大成果,借鉴了各地课堂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注重拓展知识的宽度,提高能力的梯度,增强素养的厚度,强化情感的温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材特点: 1.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养成高尚道德情操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本册教科书通过寓言故事、古典诗词、童话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热爱祖国,实事求是,勤劳勇敢等正能量。 2.注重夯实基础。 重视识字写字,重视阅读,重视习作,重视口语交际,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享受学语文的过程而不是学课文的过程。 3.注意以生为本。 中年级学段的语文学习呈现一种过渡性,本册教科书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方向,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享受学语文的乐趣。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在打好基础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平台,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 5.关注大量阅读。 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设计了资料袋供学生参考,还专门设计了“快乐读书吧”作为读书专题活动,学生既能将习得的学习方法运用到阅读中,又能从阅读中获得新知识。 6.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积累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学习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自动获取。 二、教材单元分析: 2019春期部编本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按照专题编排内容,安排了八个学习主题,分别是“感受多彩春天”、“品味经典寓言”、“体会传统文化”、“关注精彩发现”、“发挥无限想象”、“追忆幸福童年”、“探索自然奥秘”、“遨游童话王国”。一共选编了28篇课文,其中22篇为精读课文,6篇为略读课文。课文语言规范,符合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体裁多种多样,内容生动,趣味性强,既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也弘扬了中华优良传统,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口语交际,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口语交际中的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 册课文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重点梳理复习资料第一单元 单元主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1、燕子 一、课文的写作顺序 课文以燕子为线索,是按燕子的外形特点、燕子在春天从南方赶来、燕子飞行和停歇的顺序记叙的。 二、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燕子的外形特点;第二自然段讲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第三自然段讲在飞行中的燕子的各种姿态;第四自然段讲燕子停歇在电线上形成的美丽图景。 三、作者的观察顺序 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燕子的 四、思考问题: “像赶集似的聚拢来”体会这里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了花儿争相开放的生动活泼的春景。 五、重点词句: 1、“掠”轻轻擦过的意思,指燕子身轻,速度快,一瞬间而过。 2、比喻句: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铺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3、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一身羽毛”“一对翅膀”是对小燕子外形的勾勒,“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突出活泼机灵的燕子的特点。

六、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特点?写了小燕子小巧玲珑、活泼可爱的特点。 七、全文背诵默写 2古诗两首 一、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二、作者简介 贺知章:唐代诗人。除本课《咏柳》外,还有《采莲诗》《回乡偶书》广为传诵。 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三、古诗的意思 《咏柳》 咏:歌颂、赞美的意思。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单字解释:“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妆”,打扮。“一树”,满树,“一”字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绦”,一种用丝编成的带子。 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扮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单字解释:“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裁”,裁剪。似,好像。 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春日》 诗题的意思是在春天里。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1 (1)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喜塘完小周晓文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只露出一个脑袋,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文章采用悬念的手法引人入胜,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设计思路 师先利用脑筋急转弯激趣,随后要求学生画“深山藏古寺”的画导入新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读课文内容——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一起读课文,再由同桌两人按自学提纲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共设计了12个小题)进行自学,再然后师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挑学生难懂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并适当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最后进行总结、学生当堂作业反馈。 三、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读课文,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 1、师自制课件一份。 2、优生和学困生两人一组,共分20个小组,每组一张自学提纲。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师出示脑筋急转弯。 2.如果你是考生,你会怎么画“深山藏古寺”?为什么这么画?(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开课以教师出示脑筋急转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随后教师出一道类似的题目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情景,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3、师指导课题中应该读重音的字——第一个“想”和“没”这两个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题为文眼,针对课题中的重点字进行感悟,让生初步理解题目的意思。为课文内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也能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努力探寻答案,获得学习的满足感。】 二、读通课文 1、听录音范读课文。 2.按自学提示学生自由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并读一读。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同桌两人一组一起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容易理解,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给学生充分朗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三、两人一组合作学习 同桌两人一起做自学题目: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这篇课文共有()个自然段。 ?2、同桌两人把文中带拼音的生词,一起读两遍。 ?3、你能找出文中的多音字吗? ?4、画师给徒弟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题目,请找出来画上“——” ?5、大徒弟是怎样画的?请找出来画上“——”。 ?6、二徒弟是怎样画的?请找出来画上“——”。 ?7、三徒弟又是怎样画的?请找出来画上“~~”。 ?8、画师觉得谁的画最棒?为什么? ?9、在学过的课文中,你知道哪些主人公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事?在生活中,你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事吗? ?10、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元日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瞳瞳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 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 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 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 的注释。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语文三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第12课《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语文三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第12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西安市莲湖区远东第二小学杨典 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都是在用具体的事情来说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想别人没想到的》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学情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阅读时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前面的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品味的方法,能边读边想,抓住文中重点句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在这里我将继续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本课的学习。除此之外,我特意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以供学生扩展学习,学习

本课之前还让学生在晨读课上多练习读了几遍,基础差的学生读到能熟练为止。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正确理解“密密麻麻、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三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故事导入、口头复述、图文对照、朗读训练等方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国王让他的三个儿子用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本内生字词汇总(2020年)

一、识字表(250字) 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 鸳鸯惠崇豚减 2.燕子 伶俐翼漾倦闲散纤杆痕 3.荷花 挨蓬胀翩蹈 4.昆虫备忘录 录凡距款绸膜瞎益约蚂斑语文园地一 援掷捞缚缭络资贡贷 第二单元 5.守株待兔 宋耕释冀 6.陶罐和铁罐 陶罐娇谦虚懦弱恼代价 7.鹿角和鹿腿 称禁皱配怨狮逼撒挣

8.池子与河流 滔涯妇碌遵循尊验 第三单元 9.古诗三首 屠苏魂酒牧兄倍 10.纸的发明 创携存制蔡伦累鲜欧洲社 11.赵州桥 县拱济匠计横史爪智慧历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择都宫摊贩吏作态驴寸乘笼栏貌语文园地三 税档咖啡阅废贸 第四单元 13.花钟 芬芳内燥灼适雅吻组 14.蜜蜂 概阻括误逆途陌超 15.小虾

缸隙掀末副钳搏较腹 第五单元 16.小真的长头发 栅麻悠揉沫唯碍系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希痒鳄丁零肠醋秘 第六单元 18.童年的水墨画 墨染碎浪溅爽 19.剃头大师 剃执否骂仇惯刑替厘模20.肥皂泡 廊和若较薄颤巍巅婴21.我不能失信 耀庆盼叠歉 语文园地六 旭屿瞭巡缆锚

第七单元 22.我们奇妙的世界 呈雕幻蜡烛辉芒型 23.海底世界 窃私警肌章差胞藻达储属24.火烧云 檀喂盈彤跪庙模 第八单元 25.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缝箱夸歪承袖衬衫负泄艺26.方帽子店 橱改蕉扣嚷溜筒董 27.漏 婆脊贼莫颠胶旋纵 28.枣核 核妻爹犁折困牲府罢涨 语文园地八 咳嗽呕吐唠叨嘀谚谣诫辩

二、写字表(250字) 1.古诗三首 融燕鸳鸯惠崇芦芽短梅溪泛减2.燕子 凑拂集聚形掠偶尔沾倦纤痕 3.荷花 瓣蓬涨裂姿势仿佛随蹈止 第二单元 5.守株待兔 守株待宋耕触颈释其 6.陶罐和铁罐 骄傲谦虚懦弱尘捧代价 7.鹿角和鹿腿 鹿塘映欣赏匀致配传哎狮叹 第三单元 9.古诗三首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知识整理

一、《燕子》 1、“像赶集似的聚拢来”用的是拟人的写法,写出了花儿争相开放的生动活泼的春景。 2、“掠”指的是轻轻擦过的意思,指燕子身轻,速度快,一瞬间而过。 3、比喻句: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把电线比作五线谱) 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铺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把燕子比作音符) 4、课文写了小燕子小巧玲珑、活泼可爱的特点。 二、《古诗两首》 1、作者简介:贺知章,唐代诗人。除了《咏柳》外,我们还学过他的《回乡偶书》。 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2、《咏柳》咏:歌颂、赞美。 ①“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妆”,打扮。“一树”,满树,“一”字表示满、全的意思。“万条”,指柳树枝条多。“绦”,一种用丝编成的带子。 ②前两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扮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③“细叶”,又细又嫩的柳叶。“裁”,裁剪。似,好像。

④后两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剪裁出来的?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3、《春日》诗题的意思是在春天里。 ①“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滨”,水边。“光景”,风光景色。 ②前两句的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③“等闲”,平常、随便。识得,认识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 ④后两句的意思是: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说,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4、《咏柳》作者描写柳树,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世界呈现出的勃勃生机。《春日》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 三、《荷花》 1、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冒”是形容在绿色的荷叶中,白荷花突现出来的意思,形象地表现了白荷花的艳丽夺目。 3、“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因为在看荷花的时候,我把自己不自觉地当作一池荷花中的一朵荷花,沉醉其中,忘记了自己是在看荷花。说明荷花真的是太美了。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探究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土城小学黄玉萍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 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 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 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设计思路 师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三个王子》导入,以此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然后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一起读课文,再由同桌两人按自学提纲的要求(按照循序渐 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共设计了12个小题)进行自学,再然后师根据 学生自学的情况,挑学生难懂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并适当 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最后进行总结、学生当堂作业反馈。 三、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读课文,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 1、师自制课件一份。 2、优生和学困生两人一组,共分20个小组,每组一张自学提

纲。 3、学生人手一本优质课堂作业。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师讲述三个王子的故事。 2.如果你是国王,你会选择谁做你的接班人呢?为什么这么选择?(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开课以教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故事,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3、师指导课题中应该读重音的字——第一个“想”和“没”这两个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题为文眼,针对课题中的重点字进行感悟,让生初步理解题目的意思。为课文内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也能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努力探寻答案,获得学习的满足感。】 二、读通课文 1、听录音范读课文。 2.按自学提示学生自由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并读一读。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同桌两人一组一起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容易理解,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给学生充分朗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三、两人一小组合作学习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解读【最新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解读 教材解读 2019年,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吸收了语文课程建设和课堂改革的重大成果,借鉴了各地课堂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注重拓展知识的宽度,提高能力的梯度,增强素养的厚度,强化情感的温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材特点 1.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养成高尚道德情操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本册教科书通过寓言故事、古典诗词、童话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热爱祖国,实事求是,勤劳勇敢等正能量。 2.注重夯实基础。 重视识字写字,重视阅读,重视习作,重视口语交际,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享受学语文的过程,而不是学课文的过程。 3.注意以生为本。 中年级学段的语文学习呈现一种过渡性,本册教科书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方向,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享受学语文的乐趣。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在打好基础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平台,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 5.关注大量阅读。 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设计了资料袋供学生参考,还专门设计了“快乐读书吧”作为读书专题活动,学生既能将习得的学习方法运用到阅读中,又能从阅读中获得新知识。

6.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积累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学习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自动获取。 二、教材单元分析 2019春期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按照专题编排内容,安排了八个学习主题,分别是“感受多彩春天” “品味经典寓言” “体会传统文化” “关注精彩发现” “发挥无限想象” “追忆幸福童年” “探索自然奥秘” “遨游童话王国”。一共选编了28篇课文,其中22篇为精读课文,6篇为略读课文。课文语言规范,符合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体裁多种多样,内容生动,趣味性强,既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也弘扬了中华优良传统,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口语交际,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口语交际中的情境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语文园地,围绕本单元进行整理复习,每个语文园地包括以下版块:交流平台——回顾本单元知识,加以强化。词句段运用——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书写提示——重视汉字书写,强调写好汉字。日积月累——安排经典名句,集中学习传统文化。 第二单元语文园地后还有快乐读书吧,这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连接的重要枢纽,以这个活动为平台,将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享受阅读,体现了大语文观。 第三单元第12课之后有一次综合性学习,主题为“中华传统节日”,这与第三单元的学习主题相契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第五单元为作文单元,集中学写想象作文。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 认识常用汉字250个,会写250个。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内容汇总

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汇总 第一单元 1 古诗三首 《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湿软。 [鸳鸯]一种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与雌鸟常结对生活。 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释义: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赏析: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读者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

最新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精品文档 “探究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土城小学黄玉萍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 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 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 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设计思路 师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三个王子》导入,以此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然后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一起读课文,再由同桌两人按自学提纲的要求(按照循序渐 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共设计了12个小题)进行自学,再然后师根据 学生自学的情况,挑学生难懂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并适当 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最后进行总结、学生当堂作业反馈。 三、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读课文,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 1、师自制课件一份。 2、优生和学困生两人一组,共分20个小组,每组一张自学提

纲。 3、学生人手一本优质课堂作业。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师讲述三个王子的故事。 2.如果你是国王,你会选择谁做你的接班人呢?为什么这么选择?(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开课以教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故事,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3、师指导课题中应该读重音的字——第一个“想”和“没”这两个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题为文眼,针对课题中的重点字进行感悟,让生初步理解题目的意思。为课文内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也能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努力探寻答案,获得学习的满足感。】 二、读通课文 1、听录音范读课文。 2.按自学提示学生自由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并读一读。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同桌两人一组一起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容易理解,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给学生充分朗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三、两人一小组合作学习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快乐读书吧公开课教学设计

快乐读书吧 《小故事大道理》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阅读寓言故事,在交流阅读感受的过程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2.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产生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3.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4.能体会故事中的道理,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深入了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 1. 课件 2. 学习单。 学生多阅读一些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名字中蕴含的道理 1.同学们,你们好,我叫倪慧琴,是今天给你们上课的新老师。大家可以叫我倪老师或慧琴老师。听说三(1)班的小朋友非常聪明,所以特别想和咱们三(1)班的小朋友交上朋友,你们愿意和慧琴老师交朋友吗?(和学生握手) 2.说到聪明,慧琴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知道我的爸爸为什么给我取名叫“慧琴”吗?“慧”是聪明的意思,“琴”和“勤”同音,他希望我长大又聪明又勤快。你的名字也一定有一定的含义吧。谁来说说?(指名一两位同学说说)哇!小小的名字都有一定的含义,我们今天学的寓言故事,更加埋藏着深刻的含义呢! 3.出示幻灯,概括寓言特点。“故事短小,蕴含道理。” 4.出示幻灯,请学生上台来做游戏,猜一猜哪些是寓言故事,哪些是童话故事? 5.师:对!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阅读寓言故事,让我们体验课外阅读的快乐吧。 (板书)快乐读书吧——小故事大道理

二、读《中国古代寓言》,学阅读方法一 1.师: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大全——《中国古代寓言大全》吧!(板书:《中国古代寓言大全》) 2.出示---《中国古代寓言大全》,师:“翻开《中国古代寓言大全》,我们会读到许多既可笑又发人深省的故事。下面让我们来读读其中的一则故事----曲突徙薪。” 3.生拿出学习单,自读:《曲突徙薪》 4.(课件出示故事)指名生读,其他同学做评委。 有一个人到别人家里做客,看到他家灶上的烟囱砌得很直旁边还堆着许多柴草。客人劝告主人:“你要把那个烟囱改成弯曲的,把柴草移到远处,不然会失火的!”主人装作没有听见。 过了几天,这家果然失火了,街坊邻居一起帮忙,终于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设宴,答谢街坊邻居,唯独没有邀请那位曾经提醒过的客人。假如这位主人早听了那位客人的建议,他家的房子根本不会失火,也就不必破费请客了。 5.小评委评价。 6.师:同学们,阅读时遇到不懂的字词,怎么办?(生:想办法把它弄懂,如查字典,问老师,查电脑等) 7.接下来,小组讨论,解决故事中不懂得地方。 8.检查合作学习效果。 出示课件,理解:曲,徙,薪,烟囱,破费,及题“曲突徙薪”的意思。 9.出示图片,认识烟囱 10.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弄不懂的地方吗?(生:为什么要把烟囱弄弯、把柴草搬走就不容易着火了呢?)这则寓言的题目是《曲突徙薪》,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这则寓言的题目是《曲突徙薪》,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指名生回答)师小结: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板书:《曲突徙薪》) 12阅读方法指导:读寓言,先要读懂故事内容,再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三、读《伊索寓言》,学阅读方法二

(完整)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1、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春天的阳光和煦温暖,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春风吹来,带着花草的清香,河滩上冰雪融化,泥土变得潮湿而松软,引得燕子飞来含泥筑巢,温暖的沙子上还偎依着一双双的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lóu hāo)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 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 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三衢道中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2、燕子 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万条的柔柳,红

的黄的白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这时候,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小燕子带了它那双剪刀似的尾巴,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下了。 另几只却在波光粼粼的湖面横掠着,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地在纤细的电线上休憩——嫩蓝的春天,几枝木杆,几痕细线连与杆与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便是燕子。多么有趣的一幅画呀! 3、荷花 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5.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南辕北辙 从前有一个人,坐着马车在大路上飞跑。 他的朋友看见了,叫住他问:“你上哪儿去呀!” 他回答说:“到楚国去。”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他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教学片段

《元日》教学片段 ◆想象画面,吟诵诗句懂习俗。(教学重点) 师:同学们,通过读诗,你能发现几百年前的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吗? 生:古人在过春节时会放爆竹。(师板书:燃爆竹)第一句就说:爆竹声中一岁除。 师:放爆竹了,新的一年到来了,我们又长了一岁。孩子们会怎么样呢?想象一下,用上“有的……有的……”说说当时的场景。 生1:放爆竹了,孩子们有的躲得远远的,有的捂住耳朵,还有的胆子大的专门负责燃放爆竹的,可开心了! 师:爆竹声伴着孩子们的欢笑声响彻云霄,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种欢快吧!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一句诗。) 生2:我从第二句中知道,人们在春节还会喝屠苏酒。(师板书:饮屠苏)师:你知道为什么要喝屠苏酒吗?屠苏酒,是用屠苏草泡的酒,一般在元日饮用,据说可以祛除瘟疫。当时,在正月初一时,家家按照先幼后长的次序饮屠苏酒。 师:想象我们一起喝了一杯屠苏酒,喝完这屠苏酒你有什么感觉? 生3:我喝了屠苏酒,感觉由内而外有一股暖暖的感觉。 师:看来这春风把温暖送到了屠苏酒中,喝了屠苏酒,我们感到暖洋洋的春天已经来了,春风借着屠苏酒把温暖送到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句诗。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句诗) 生4:过春节时,人们都得贴春联。古代人挂桃木做的桃符,用来求福避祸。慢慢地,挂桃符演变成贴春联了。(师板书:换桃符) 师:燃爆竹、饮屠苏、换桃符,三个典型的春节习俗,寥寥数语,作者就为我们勾画出古人过春节时的喜庆场景。时至今日,每当辞旧迎新之时,人们总会吟诵起王安石的《元日》,让我们再一次诵读这首诗吧! (生有感情地朗读《元日》)

赏析:教儿童阅读古诗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儿童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古诗词是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元日》里写了老百姓过年的一些习俗,除了饮屠苏酒有些陌生,像燃放爆竹、张贴春联至今仍沿用在生活之中。教师创设了多重语境,让学生多处想象画面、情景说话,比如“燃爆竹”时诉说内心的快乐和兴奋;“饮屠苏酒”表达身心暖暖的感觉。老师让学生带着感觉去吟诵古诗,使学生在古今之间穿梭,不仅能感受到诗中描绘的过春节时的欢乐喜庆,还能了解到了古代人们过节的风俗,激发了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