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

合集下载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2课_长城和运河》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8)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2课_长城和运河》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8)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2课长城和运河》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8)一、细读课文深感悟.1.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这是一个比喻句,用________比喻________。

2. 以下哪些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A.秦始皇陵兵马俑B.北京故宫C.圆明园D.黄山奇石3. 课内语段阅读。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创造﹣﹣________ 奇迹﹣﹣________(2)“奇异”在字典里的解释:①奇特;②惊异。

短文中的“奇异”应选第________种解释。

(3)从“东起……西到……”可以体会到长城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请你按节奏的提示反复品读画“________”的句子,判断语气,正确的打“√”。

①读出轻松、愉快的语气。

________②读出缓慢、低沉的语气。

________③读出自豪、赞美,抒发爱国情感的语气。

________4. 课外类文阅读。

中国第一桥在共和国诞生50周年前夕,举世瞩目的江阴大桥﹣﹣“中国第一桥”胜利建成了。

走上大桥,迎面是巍然屹立的70层楼高的桥塔。

桥塔上镶嵌(qiàn)着“江阴大桥”四个遒(qiú)劲有力的大字,在阳光下熠(yì)熠生辉。

桥上,6车道的桥面宽阔平整,白色的行道线清晰地印在黑色的沥青上,不断地向远方延伸。

两根海蓝色的主缆似蛟龙腾空而起,排列整齐的一根根垂直吊杆仿佛一排竖琴,正在弹奏豪迈激越的乐章。

长江,江水滚滚,西来东去,江面千舟竞发,百舸(gě)争流。

登上由此而去的汽渡,迎着朝阳远眺,主跨1385米的江阴大桥矫健优美,飞越长江,宛如水上彩虹一般。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课文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课文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课文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这篇课文想要说明的是做事情要想别人没想到的,要有创新精神。

店铺在此整理了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课文从前,有位画师收了三个徒弟。

有一天,画师把三个徒弟召(zhào)集在一起,要考考他们。

他给每个徒弟一张同样大小的纸,让他们画骆(luò)驼(tuo),看谁画的骆驼最多。

徒弟们想了一会儿,便拿起笔画了起来。

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画完以后,他很得意,以为自己画得最多。

二徒弟想:纸只有这么大,要画出最多的骆驼,该怎么办呢?于是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他画的果然比大徒弟多。

画师看了看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

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原来,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mián)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看到画师称赞小徒弟的画,大徒弟和二徒弟感到很奇怪。

画师说:“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fú)的群山里走着,若(ruò)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qià)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两个徒弟恍然大悟。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课文内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

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的骆驼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

课文的题目提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教学时,要利用好插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年级语文下册 12小学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知识点(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 12小学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知识点(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知识点知识点:一、学习目标1.认识“择、宫”等10个生字,读准“都、作”等4个多音字。

2.能从第2 至4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二、我会认注音及组词择:zé(选择、择取、择优)都:dū(首都、都城、古都)宫:gōng(故宫、皇宫、宫殿)摊:tān(摊位、地摊、水果摊)贩:fàn(商贩、贩卖、小贩)吏:lì(官吏、吏治、贪官污吏)作:zuō(作坊)态:tài(态度、形态、状态)驴:lǘ(毛驴、骑驴、驴肉)寸:cùn(一寸、寸步、尺寸)乘:shèng(千乘、一乘、万乘)笼:lóng(鸟笼、笼中之鸟)栏:lán(栏杆、围栏、桥栏)貌:mào(风貌、容貌、才貌)三、多音字都:dōu(都是)dū(首都)作:zuò(作业)zuō(作坊)乘:chéng(乘法)shèng(千乘之国)笼:lǒng (笼罩)lóng (竹笼)四、近义词保存——保管热闹——喧闹悠闲——清闲普通——平常紧急——危急惊扰——打扰名扬中外——闻名天下形态各异——各种各样五、反义词完整——残缺热闹——冷清悠闲——忙碌普通——特别清清楚楚——模模糊糊六、理解词语闻名中外:在中国和外国都很名气。

形态各异:本课指画中在街上来往往的人的形状和样子各不同。

溜达:散步,闲走。

摊贩:摆摊子做小买卖的人。

作坊:本课指手工业工场。

惊扰:惊动扰乱。

本课指小毛惊动扰乱了欣赏风景的人。

七、句子解析1.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

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张北县第二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12 走进森林《失踪的森林王国》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2走进

张北县第二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12 走进森林《失踪的森林王国》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2走进

失踪的森林王国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学习课文,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学习用文中的话概括课文。

教学重难点:学习课文,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直接导课,学生质疑。

板书课题《失踪的森林王国》,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大家提的问题,课文都做了介绍。

二、初读课文,解决不认识的生字。

1、自渎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解决。

2、文中哪个词语不理解,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还不会,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3、检测字词:同桌互相考一考。

三、学习课文。

1、自渎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2、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引导:(1)失踪前的森林王国是什么样的?想象“鲜花四季开放,野果挂满枝头,人们生活安居乐业”的情景.体会特别法令森严,森林是王国的保护神。

(2)失踪后的森林王国又是什么样的?结合课文描写,学生谈感受。

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体会。

(3)最后再分析失踪的原因:违法法令,乱砍乱伐,森林失踪。

(4)师总结:有了森林,人们生活安居乐业,幸福美满;没有森林人们遭受各种天灾人祸,过着背井离乡、四处逃荒的生活。

可见,森林是多么的重要。

学习了这篇,你想说些什么?想做些什么?(是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四、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回顾课文:1、《失踪的森林王国》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2、学生根据课文所描写的,(也可加上自己临场发挥)编成课本剧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4、你还知道哪些资源很重要?(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二、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2、重点指导:“饶”不能加一点。

“厌”不能写成“庆”区别:性——姓躁——燥3、学生写字,师巡视检查。

三、完成语文天地“笔下生花”.题目:想象你走进了大森林……提示:把你走进大森林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做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小学语文-有答案-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同步练习

小学语文-有答案-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同步练习

小学语文-有答案-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同步练习填空题1. 看拼音,写词语。

2. 给形近字组词。

考________ 徒________ 绵________ 恍________ 到________孝________ 陡________ 棉________ 光________ 倒________3. 给多音字组词。

禁:jīn________ jìn________ 数:shù________ shǔ________曲:qǔ________qū________4. 给划线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

半________(jié jé)________ ________出(lòu lù)________ ________不住(jīn jìn)________________然(huǎng hǎng)________ ________怪(qí jī)________ 连________(mián miǎn)________5. 补写词语。

________ ________曲曲连________起________ 若________若________________然大________ 连________不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麻麻6. 按意思写词语。

①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________②高低不一的群山连接不断。

________③好像隐没,看不见,又好像显露,看得见。

形容模糊不清。

________7. 给下面的字加部首再组词。

走——________——________ 各——________——________路——________——________ 急——________——________8. 查字典填空。

(1)“徒”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2 抽陀螺教案3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2 抽陀螺教案3

珠、做鞭子的,这是干什么呢?谁能用一句话
概括一下? 组合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能得出一个结 论就是:陀螺的制作方法。有了制作方法,怎 么玩呢?我们接着看下一个自然段。 (展示课件第五屏)还是请同学大声朗读 课文第四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这段运用了 几个动词?在课文中勾画出来,这些动词的运 用有什么好处?老师给大家两分钟讨论,之后 同学们回答。 老师明确动词:缠、放、按、拉、抽打。 动词的运用把抽陀螺这个游戏形象地展示在同 学的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展示课件第六屏) 我们来看第五自然段。 老师来朗读,大家思考这一段又是讲了什么内 容?对了,同学们概括得很好,玩陀螺的最佳 地点。最佳地点是哪啊?对,在冰上玩最好, 因为阻力小,陀螺可以转的时间更久,所以, 在北方也把陀螺叫“冰猴儿” , 是不是很形象? 发散思维,尽量向课外拓 采取勾画法、合作交流讨 论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主 对课文进行研读,在理解课文 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激发学 生的主动意识及合作学习精 神。
1
学生的潜能是巨 大 的,给时间让他们去发现, 去探索,学会区分字义。
在充分读熟句子的基础上做出选择。
2
将选择的义项带入句子中去读,去思考 ,看
语义是否通顺,表达是否准确。
3
做这类题目关键在于有信心,愿意去想 ,千
万不能马虎应付。 三、读读背背 今天百花园里给我们呈现了一首唐代韩愈的 七言绝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这首诗的标 题有点长,请大家听我给题目断句, ( 展示课件第 七屏)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这里的“早春 ” 点明了时间, “呈” 说明这首诗是写给谁的, “水部 ” , 唐朝工部的一个司,掌管水利方面的政令。 “ 张十 八员外” , 即张籍,也是唐代的大诗人,因张 籍在 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 “员外” 官职 名,这里指水部员外郎。 我们对诗词的标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详细的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优秀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优秀课件

新知讲解
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 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1寸=3.33厘米
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的 细致、精致
啊!
第四自然段
新知讲解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这一自然段是写得是哪里的场景? 为什么要写这个场景呢?有什么作用呢?
新知讲解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 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撞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 个紧急时刻,那个骑马人一下子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撞上 那乘轿子。不过,这么一来,倒把马右边的两头小毛驴吓得 又踢又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 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 神啊!

人多、行业多
扬 中 画面内容
生动传神 传世杰作 艺术瑰宝

街市热闹非凡
的 画
历史价值:古都风貌
百姓生活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中人物、场 景等细节的介绍,诠释了其能够名扬中外的 原因,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 感情。
我国其他传世名画
顾恺之《洛神赋图》 阎立本《步辇图》
《唐宫仕女图》
韩滉《五牛图》
名称 作者 内容 画的历史 存放地点 价值
新知讲解
北宋时候,有位画家叫张择端。他画了一幅著名的画——《清明上 河图》,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这幅画有八九百年的历史, 早已名扬中外,现在完整的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名称 作者 内容 画的历史 存放地点 价值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
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八九百年的历史 北京故宫博物院 名扬中外
新知讲解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 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 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 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 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 清楚楚。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2 抽陀螺_每课一练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2 抽陀螺_每课一练
)响,陀螺(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抽陀螺》的作者是_____,是我国 的________作家。 2.‚杨柳活,抽陀螺‛一句童谣交代 了抽陀螺的________ 。 3.‚一说起‘抽汉奸’,我们的鞭子 就抽得更响、更有力‛这句话表现了 孩子们________的感情。
参考答案:
一、抽打 石油 限制 银子 陀螺 骆驼 比较 学校 一寸 刚才 汉奸 妖风
认字与学拼音 认字与学拼音
1课 4课
2课 字与学拼音
认字与学拼音 认字与学拼音 认字与学拼音
7课
10 课 12 课 15 课
8课
9课
11 课 14 课 复 习
13课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课文 课文 课文 课文
1课 4课
2课 综合一
3课 5课 8课 测试
的精神。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与过程 一 、图片展示,导 入 课题
学情预设
应对策略
修改反思
1 形容一下她美丽的 样子吧。(从眼睛, 到 身体的羽毛,本领 鸟的图片。教师:喜 等) 2 你看到它自 欢鸟吗?说说你的理 由的翱 翔除了喜欢还 生 2 有翅膀可以自 有怎样 的情感? 由。 3 真 棒, 你 都把 小鸟 由 说 活了,和人一样能 的飞翔(羡慕) 唱 歌,真好听。(引 生 3 能唱出美妙的 入课 题) 歌。 1. 课件出示小 生 1 美丽 黄莺的歌声清 脆悦耳,圆润嘹亮,
被人们称为“大自然
的歌唱家”,可是有 一 只小黄莺却因为胆 小,不敢去动物联欢 会上唱歌,你们想不 想帮一帮它呀? 2.揭示课题: 小 边范写边引导写生记 忆(口字旁) 生书空 描红,书写 学 习生字“唱”。
黄莺唱歌。
指名读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荷叶确实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里写得很像啊!生:为什么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可以用“挺”出来。

生:前面说荷叶挨挨挤挤,说明水面上都没有空隙了,所以荷花是荷叶间的缝隙中冒出来的。

(2)生:第二小节第一句话“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为什么要用两个“了”呢?不顺啊师:你觉得这句话怎样说合适?生:可以变为“荷花已经开了不少。

”师:这可能是那时候的语言习惯,今天老师也觉得你可以这样修改,句子读起来更精炼了。

(3)生:第二小节全文六句话,第一句和后四句都是讲荷花的,只有第二句讲荷叶,夹在中间好像不顺。

师:大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生:如果没有第二句写荷叶的句子,拿别人就不知道第三句中的大圆盘指的是什么了。

生:没有荷叶哪来的荷花呢?名家名篇在儿童的眼中,没有成人固有的一种敬畏感,童言无忌,孩子觉得好就是好,觉得不好就是不好。

小小点评家证明孩子是有自己想法的,他们阅读、他们思考,他们怀疑。

南师附中的著名教师吴非说过“有人担心这样做孩子将无所适从,他们信谁的呢?罗素说,你教的学生开始怀疑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

”点评过程中,孩子在语言文字中探究、揣摩,没有人事先教他们应该怎样理解,可以怎样去思考,给他们时间、给他们一个平台,他们就可以。

一开始班里会有五六个孩子敢于站起来,一旦受到鼓励,会有十几个,二十几个,毕竟小孩子是很好鼓动的。

除了点评的精神值得提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孩子提出的一些质疑内容也是合理的,特别是原文已经是经过修改和删减的,那么“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这句话完全可以少一个“了”字,达到清楚表达意思的效果,我个人认为孩子说的很正确,说明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鉴赏水平,在这种评头论足中他们的理解、感悟、欣赏、评价能力还会得到提高。

2、小小语言家(1)看看这一池的白荷花,你能用找到课文中描写的三种姿态,并用课文里的句子说一说吗?(2)再看看这一池的白荷花,你能选一朵观察,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样子吗?生:这朵荷花张开了几片花瓣儿,露出了里面黄色的莲蓬。

师:你是在形容这多荷花的样子时,把课文里的两句话并成了一句话来说,很好。

生:这多荷花还是花骨朵,像个大桃子。

师:叶圣陶在《小弟弟的三句话》里写了一个小弟弟也说荷花的花骨朵像个大桃子呢!生:这多荷花的花瓣非常洁白,像小姑娘的裙子倒过来一样。

生:这朵荷花才开了几个花瓣,花瓣尖尖的,都向上,看起来像花做成的王冠。

学语言都是从模仿起步的,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擅长的本领。

让孩子先用课文中的句子来描绘图中的荷花,就是为了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发扬孩子学习的长处,让孩子在重复课文的语句中,积累语言、模仿语言;同时学语言是为了用语言,模仿的结果是从学着运用到自由熟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第一个孩子的发言中,我们看到模仿的痕迹非常浓厚,老师表扬了他,因为重新组织课文中的语言,稍加修改,变成自己的语言,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随后几个的孩子就有了更多自己的色彩,非常棒。

3、小小诗歌家(1)将第4小节变成诗歌体,配乐诵读,边读边想像画面。

(2)试着续编这首诗歌:()来了,告诉我()。

课文第4 小节稍加结构上的变动就成了一首优美的小诗:一阵微风吹过,蜻蜓飞过来,我就翩翩起舞,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小鱼在脚下游过,不光是我一朵,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令人奇怪的是,同样的文字在是抒情散文样式的情况下,孩子朗诵地很普通;可一旦老师把散文变成了诗歌,孩子的诵读也如同变魔术般有了诗的味道。

这个可是因为成为诗歌体裁后,每行文字变短,便于孩子眼睛整行扫视、朗读,同时在头脑中产生相应的画面。

这更可能是由于儿童与诗歌有着深厚的渊源。

“儿童不只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他还诗意地鱼游于历史的场合之中。

儿童的游戏、儿童的梦想、儿童的艺术、儿童的思想、儿童的全部生活都是诗史,都是描绘生命历史和精神历史的诗篇”。

(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于是孩子续编了这首小诗:生:太阳走过来,告诉我白云的柔软。

生:小露珠滚过来,告诉我星星的故事。

生:小螃蟹爬过来。

告诉我它的伙伴是谁。

生:小青蛙跳过来,告诉我早晨唱了什么歌。

……附:教学设计和评课意见12、荷花学习目标:1、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脉络,感受到荷花的美丽与茂盛。

2、体会第二小节遣词造句的精妙,并能在班级交流。

3、感受作者想像的丰富和诗意,能通过朗读体现。

4、拓展两首描写荷花的古诗。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齐建侠(学员)发布时间: 2011-01-15 19:03:35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一、课例的主题:鼓励学生在学文过程中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二、问题的提出:《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即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可以说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出较之以往的语文改革是一种创新的理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它是语文新课标的精髓。

所谓“自主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相机诱导,随机点拨”(叶圣陶)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朱熹),“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叶圣陶),获得知识,丰富感情,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正象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

要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知识,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时间。

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要让学生自已去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应通过小组交流取得共识,教师适时指导、点拨,这样才能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如果在教学中自主地选择和确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和选择学习材料,并亲身体验到学习的结果,这将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方法——让学生自选:研究表明,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不同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便可以利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

三、研究的准备:在教学实践中,我以《泥姑娘》一课作为实验课,以三(二)班的同学为实验对象,在多媒体教室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悟教材,我还邀请了城关镇张杰萍主任、各学校语文教研员及县教研室张志宇主任多次听课,意在多提宝贵意见。

四、研究的过程:语言文字是我们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和渡口,语文课就是要读书,不读书就无法感悟语言文字,无法理解课文内容,习得读书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掌握语言工具。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地默读课文,背诵指定课文。

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通过读书,才会发现问题,知道哪些问题已弄懂,哪些问题没弄懂,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就是强调要让学生多读书。

特别是阅读课文,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教学效果很佳。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人的心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可见,学生是多么需要老师给他们创设这样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泥姑娘》一课既是本着这样的原则,通过充分阅读,深入理解,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自主解决。

(一)原形为阶段: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向他们提问:在刚才学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说给大家听听!学生甲:泥姑娘为什么要救小蜜蜂?学生乙:一阵狂风把她吹倒了,她为什么还去救?学生丙:泥姑娘在听到小蜜蜂的求救声后,她是怎么想的?学生丁:泥姑娘后来怎么样了?……老师讲:同学们提的不错,想没想过自己解决这些疑团?现在就以小组为单位,先自己认真的读课文,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对哪个问题感兴趣,就交流哪一个,然后选派一名代表在班内发言。

之后,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情况。

五分钟后,小组选派代表发言,评议过程如下:1、你觉得泥姑娘可爱吗?找出描写泥姑娘外形的词语。

你觉得泥姑娘外表怎么样?试读课文,指名读。

2、泥姑娘从一开始听到小蜜蜂的求救声,你认为她会怎样想?理解“谛听”。

你觉得泥姑娘怎样?如果让你赞美一下你会说什么?3、泥姑娘为什么要这样做?回顾营救过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天气?从哪看出来?泥姑娘怎样做的?勾画描写泥姑娘神态、动作的词语,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你想到了什么?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指名配乐朗读。

教后反思:通过第一轮授课,反应出来的问题主要是,课堂上学生问题提的多,而且值得讨论,但是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目的不够明确,即:所提问题没能充分、有效的解决,甚至只解决了其中的比较肤浅的小问题。

在汇报解决问题的情况时,显得较为松散,学生并未就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因此,有点“话没能说到点子上”,甚至有的较为深入的问题却被忽视了。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只能就势将学生拉回来,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

(二)新设计阶段: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向他们提问:在刚才学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把你们小组的问题说给大家听听!简单问题直接处理,重点问题打到大屏幕上。

想没想过自己解决这些疑团?现在就以小组为单位,先自己认真的读课文,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对哪个问题感兴趣,就交流哪一个,然后选派一名代表在班内发言。

之后,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情况。

五分钟后,小组选派代表发言,评议过程如下:1、泥姑娘从一开始听到小蜜蜂的求救声,她会怎样想?生1:这是谁的声音?生2:是不是有谁遇到困难了?生3、呀!是小蜜蜂,他被困在泥里了,我要救他!2、泥姑娘身体已经软绵绵了,为什么还要支撑着冲进暴风雨中?生1:她也进行过思想斗争。

生2:我想到了泥姑娘就小蜜蜂的急切心情。

生3:因为泥姑娘善良、勇敢。

生4:她一心想着救小蜜蜂。

3、一阵狂风把她刮倒了,她为什么还要挣扎着爬起来?生1:她遇到困难了,她也想站起来,可她起不来。

生2:泥姑娘的体力已经不行了。

师:在这种情况下,泥姑娘放弃了吗?她怎么做的?生:挣扎着爬起来。

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生:泥姑娘很善良。

生:她具有舍己为人的美好品质。

师:想不想通过自己的表演来感受一下泥姑娘的美好心灵?生:一人配乐朗读,一人表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