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参考)9第九章-循环系统

(仅供参考)9第九章-循环系统
(仅供参考)9第九章-循环系统

第九章 循环系统

心脏

1、心壁

组成: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心瓣膜

内层:细密结缔组织

外层(心内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含小血管神经、浦肯野纤维。

分布有心脏传导系统分支。

心肌膜:①由心肌构成,心肌纤维集合成束,呈螺旋状排列,可分为内纵中环外斜三层。 ②内有丰富毛细血管。

③在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有致密结缔组织形成的心骨骼,是心脏的支架,也是心肌

和心瓣膜的附着处。两部分心肌不连续。

④心房肌纤维比心室肌纤维短而细心

房利尿肽。心房利尿肽可利尿、排钠、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间皮,深面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血管、神经、神经节、脂肪。

2、心脏传导系统

结构:窦房结(起搏细胞、移行细胞)、房室结(起搏细胞、移行细胞)、房室束(普肯野纤

维、移行细胞)及其左右分支(浦肯野纤维)。

功能:发生冲动并传导到心脏各部,使心房肌和心室肌按一定的节律收缩。 组成:起搏细胞、移行细胞、普肯野纤维

起搏细胞:位置:窦房结和房室结的中心部位

形态:细胞较小,呈梭形或多边形,有分支连接成网。细胞器和肌原纤维较少,

糖原较多。

功能:是心肌兴奋的起搏点。

形态:细胞结构介于起搏细胞和心肌纤维之间。 :位置: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和心肌膜。

形态:短而粗,形状不规则,胞质中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糖原,肌原纤维较少,

细胞间有发达的闰盘。是特化的心肌纤维。

功能:与心室肌纤维相连,通过缝隙连接将冲动快速传递到心室各处,引发心

室肌的同步收缩。

血管壁的一般结构

1、内膜

①内皮:一层单层扁平上皮,内皮细胞大多呈梭形,细胞核突出,为血液的流动提供了一个

心血管系统、淋巴管系统

心骨骼

①室中隔膜部:像腱膜

②纤维三角:致密结缔组织,内含软骨样组织。 ③房室孔与动脉口周围的纤维环:致密结缔组织。

心脏传

导系统不全部位于心内膜下层。

光滑的平面。内有胞质突起、质膜小泡、W-P 小体(内皮细胞特有)、微丝。

②内皮下层:位于内皮和内弹性膜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内含少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平

滑肌纤维。

③内弹性膜:弹性蛋白组成,膜上有许多小孔。

2、中膜

大动脉以弹性膜为主,其间有少许平滑肌。

中动脉主要由平滑肌构成,其间有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3、外膜

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内含螺旋状或纵向分布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并有小血管和神经分布。 有的动脉在中膜和外膜交界处还有外弹性膜。

动脉

分类:大、中、小、微动脉 管壁:内膜、中膜、外膜

1、大动脉(弹性动脉):管壁中有数十层弹性膜

①内膜:内皮:单层扁平上皮形成一层连续光滑的内表面。

内皮下层:薄层结缔组织,含有纵行的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少量平滑肌纤维,较

厚。

在血管内皮细胞中,有长杆状的,储存vWF ,大动脉内皮细胞中的W-P 小体尤为 丰富。vWF 参与止血和凝血。

②中膜:含有40-70层弹性膜,内含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平滑肌纤维。

弹性膜:由弹性蛋白构成,膜上有许多窗孔。各层弹性膜由弹性纤维相连。弹性膜之间有环 行平滑肌纤维和胶原纤维。

③外膜:较薄,由结缔组织组成,其中含螺旋状或纵向分布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并伴有 小营养血管和神经分布,中、外膜之间无明显外弹性膜。 ④特点:中膜弹性膜发达,故称弹性动脉。 内膜与中膜分界不清。 中膜比外膜厚得多。

⑤功能:保持血流连续。大动脉依靠弹性扩张和回缩能力,将心脏的间歇性射血转变为血管

中持续的血流。

2、中动脉

①内膜:内皮:单层扁平上皮形成一层连续光滑的内表面。

内皮下层:较薄。 内弹性膜:明显。

②中膜:较厚,主要由10-40层环行排列的平滑肌细胞组成,肌间含少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

维。

③外膜:厚度与中膜相当,为结缔组织,多数中动脉的中、外膜之间有一层明显的外弹性膜。 ④特点:内膜与中膜交界处有内弹性膜。

中膜平滑肌发达,故称肌性动脉。

内外弹性膜明显。

肌性动脉中膜内产生基质和纤维的细胞为平滑肌细胞。

中膜、外膜厚度相当。

⑤功能:中动脉平滑肌发达,在神经支配下收缩和舒张,调节分配到身体各部和各器官的

流量。

3

特点:管径小于1mm ①内膜:内皮

内皮下层:很薄

内弹性膜:较大的小动脉的内膜有明显的内弹性膜,随管径变细逐渐消失

②中膜:3-4层平滑肌纤维,无外弹性膜 ③外膜:与中膜厚度相当,一般无外弹性膜

④功能:显著改变血流外周阻力,能调节局部组织的血流量、维持血压。

4、微动脉(不具有营养血管)

特点:管径小于0.3mm ①内膜:无内弹性膜

②中膜:1-2层平滑肌纤维 ③外膜:较薄

④功能:显著改变血流外周阻力,能调节局部组织的血流量、维持血压。

5、血管壁的特殊感受器

①颈动脉体:位颈总动脉分支处管壁外,为不明显扁平小体,由上皮细胞团或细胞索组成,

是动脉血中O2和CO2含量变化的化学效应器。

②颈动脉窦:为颈总动脉分支处的膨大部,是压力感受器,当窦内压力增强时,可反射性地

使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对血液循环调节有一定作用。

毛细血管

1、结构:①管径6-8um ,管壁由一层内皮和基膜组成。

②在内皮细胞与基膜之间散在分布周细胞,扁而有突起,胞质内含有肌动蛋白丝、肌球蛋白 等,具有收缩功能。

③在毛细血管受损时,周细胞可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参与组织再生。

2、分类

①连续毛细血管

特点:内皮细胞连续,有紧密连接封闭细胞间隙。

基膜完整,胞质中有大量吞饮小泡,是连续毛细血管在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方式。

分布: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胸腺。参与血-脑脊液屏障等屏障性结构的组成。 ②有孔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血液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

软骨组织无毛细血管分布。

毛细血管最丰富的组织是心肌。

毛细血管分布最稀疏的组织是肌腱。

特点:内皮细胞有许多贯穿胞质的内皮窗孔,易化了血管内外中、小分子物质的交换。含少量吞饮小泡,有连接结构,基膜完整。

位置:胃肠粘膜、某些分泌腺和肾血管球

窦状毛细血管)

特点:管腔大而形状不规则,内皮细胞间隙大,有窗孔,基膜不连续或无,易化了大分子物质或血细胞出入血液。不同器官的血窦结构有较大区别。

分布: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

静脉

分类:大、中、小、微静脉

管壁:内膜、中膜、外膜,界限不如动脉明显

特点:中小静脉常与动脉伴行

与同等动脉相比,静脉腔大,壁薄,断面不规则;三层膜分界不清楚,外膜相对较厚,常有静脉瓣。

①大静脉:管径10mm以上,内膜较薄,中膜不发达,外膜很厚,含较多的纵行平滑肌束、

弹性纤维。

②中静脉:

③小静脉:管径200um-1mm,内皮与结缔组织间出现一层至多层平滑肌组成的中膜。

④微静脉:管径50um-200um,内皮外仅有薄层结缔组织,随管径增大,内皮与结缔组织间

出现稀疏平滑肌。

⑤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管径10-50um,内皮细胞间隙大。

⑥静脉瓣:管径2mm以上的静脉常有静脉瓣,由内膜突入管腔折叠而成,表面间皮,内部

为含有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游离缘指向心脏方向,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

⑦静脉与动脉比较:

1、静脉数量比动脉多。

2、静脉比动脉管径粗,管壁薄,管腔大而不规则。

3、静脉管壁中平滑肌和弹性组织较少,结缔组织较多,三层结构分界不如动脉明显。

4、管径2mm以上的静脉常有静脉瓣,防止血液逆流。

5、大静脉外膜较厚,结缔组织内常有较多的纵行平滑肌束。

微循环

定义: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组成:微动脉(管壁平滑肌:总闸门)

毛细血管前微动脉

中间微动脉

通血毛细血管

真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分闸门)

微静脉

通路:迂曲通路(组织功能活跃)

直捷通路(组织静息状态)

动静脉吻合(应急时开放)

淋巴管系统

①毛细淋巴管

②淋巴管

③淋巴导管:胸导管:回流胸部以下的组织液入静脉。

右淋巴导管:回流四肢、头颈以上的组织液入静脉。

【实用】第九章循环系统疾病-疾病编码

第九章循环系统疾病〔I00-I99〕1、意性风湿热 I00风湿热,未提及心脏受累 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或亚急性 I01风湿热伴有心脏受累 I01. 0 急性风湿性心包炎 I01. 1 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 I01.2 急性风湿性心肌炎 I05 风湿性二尖瓣疾病 I05. 0 二尖瓣狭窄 I05.2 二尖瓣狭窄伴有关闭不全 二尖瓣狭窄伴有关闭不全或反流 I06.0 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 I06. 1 风湿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I06.2 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伴有关闭不全 I07.0 风湿性三尖瓣疾病 I07. 0 三尖瓣狭窄 I07. 0 三尖瓣关闭不全 I09. 2 慢性风湿性心包炎 I09.9 风湿性:心力衰竭

2、高血压(I10-I15) I10原发性高血压 I11高血压心脏病 I11. 0 高血压心脏病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性心力衰竭 I11.9 高血压心脏病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 I12高血压肾脏病不包括:继发性高血压 I120 高血压肾脏病伴有肾衰竭 高血压肾衰竭 I12.9 高血压肾脏病不伴有肾衰竭 高血压肾脏病NOS I13.0 高血压心脏和肾脏病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 I13. 1 高血压心脏和肾脏病伴有肾衰竭 I13. 2 高血压心脏和肾脏病同时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肾衰竭 I15 继发性高血压 I15. 0 肾性高血压 I15. 1 继发于其他肾疾患的高血压 I15. 2 继发于内分泌疾患的高血压 I15.8 其他继发性高血压

3、缺血性心脏病(I20-I25) I20心绞痛 I20. 0 不稳定性心绞痛 I20. 8 劳力性心绞痛 I20.9 缺血性胸痛 I21急性心肌梗死 I21.0 前壁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 I21. 1 下壁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 I21.2 其他部位的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 I21.4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非透壁性心肌梗死 I25.1 陈旧性心肌梗死 I25. 5 缺血性心肌病 I25.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4、胂源性心脏病和肺循环疾病(I26-I28) I26肺栓塞 I27其他肺源性心脏病 I27. 0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I27. 9 未特指的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肺心病

循环系统练习试题(含答案解析)

《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练习题 一、A1型单选题 1、循环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不包括 A、发热 B、心悸 C、呼吸困难 D、水肿 E、晕厥 答案:A 2、心源性呼吸困难病人最重要的护理诊断是 A、低效性呼吸型态 B、体液过多 C、清理呼吸道无效 D、活动无耐力 E、气体交换受损 答案:E 3、长期卧床的心源性水肿病人其水肿最早、最明显的部位在 A、眼睑 B、心前区 C、腰骶部 D、足踝部 E、颜面部 答案:C 4、严重心悸病人休息卧床时应避免取 A、高枕卧位 B、仰卧位 C、左侧卧位 D、半卧位 E、右侧卧位 答案:C 5、心前区疼痛最常见的病因是 A、肺心病 B、高血压病 C、风心病 D、冠心病 E、心肌炎 答案:D 6、心源性晕厥最具特征性的表现是 A、头晕 B、眩晕 C、休克 D、黑矇 E、短暂意识丧失 答案:E 7、治疗心力衰竭最常用的药物是 A、利尿剂 B、血管扩剂 C、洋地黄 D、β受体激动剂 E、血管紧素转换酶抑制剂 答案:A 8、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诱因是 A、呼吸道感染 B、心律失常 C、身心过劳 D、血容量过多 E、不恰当停用洋地黄或降压药等 答案:A 9、左心衰竭最重要的临床表现是 A、咳嗽、咳痰、咯血 B、呼吸困难 C、乏力、头晕、心悸 D、少尿及肾功能损害 E、心脏增大 答案:B 10、右心衰竭最常见的症状是 A、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B、水肿、尿少 C、乏力、头晕、心悸 D、呼吸困难 E、咳嗽、咯血 答案:A 11、能反映左心功能状况的心导管检查是 A、PCWP B、CO C、CI D、CVP E、血氧含量 答案:A 12、能反映右心功能状况的心导管检查是 A、PCWP B、CO C、CI D、CVP E、血氧含量 答案:D 13、不符合心力衰竭膳食原则的一项是

核燃料循环

核燃料循环 核燃料以反应堆为中心循环使用。 (一)铀的开采、冶炼、精制及转化:铀是比较分散的元素。世界上重要的产铀国家有:加拿大、美国、独联体、澳大利亚、刚果、尼日利亚等。我国的东北、西北、西南及中南地区都蕴藏有铀。但是可提供一定铀产量的铀矿石的含铀量的品位较低(10-4~10-2),掘出的含铀矿石必须经过复杂的化学富集,才能得到可作粗加工的原料。过去开采铀矿石都采用传统的掘进方式(耗能大、成本高、生产周期长,还有运输、尾矿等问题)。近来根据铀矿石性质的多样性,又开发了地表堆浸、井下堆浸以及原地浸取等方式。 我国的铀矿石属低品位等级,一般在千分之一含量就要开采,成本较高。为了降低成本,充分利用低品位矿石,80年代以来就积极开发堆浸、地浸技术,现已投产。例如地表堆浸,处理品位为8×10-4的沙岩矿,成本降低 40%。原地浸取工程也已经开工。原地浸取采矿的优点是:成本低(投资只有掘进的1/2)、工艺简单、节约能源(省去了磨碎、运输等工序,可节约能源 60%)、节约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节约劳动力数十倍,工人进行流体物操作,劳动条件大为改善)、矿山建设周期短、可以充分利用低品位铀资源。因此受到重视而被称为铀矿冶技术上的一场革命。 浸取液经过离子交换、萃取以富集铀,再经过酸性条件下沉淀(与硷金属及碱土金属分离)和碱性条件下溶解(与过渡元素分离)以进一步净化铀,最后得到铀的精炼物。将此精炼物进一步纯化,并将铀转化成低沸点的UF6(升华温度:1大气压下56℃;0.13大气压下25℃),即可用作浓缩235U同位素的原料。 (二)235U同位素的浓缩:235U是唯一天然存在的易裂变核素。不同设计的反应堆需要不同浓缩度的铀(如:压水堆——当前核电站应用最多的堆型——需要2~3%;游泳池堆需要10%;快堆需要25%;高通量材料试验堆需要90%)。而核弹则需要更高的浓缩度。因此生产浓缩铀是核工业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同一元素的同位素化学性质相同,只在质量上有所差别。利用这一差别可以实现同位素的浓缩/分离。核素越重,质量差别越小(如:氢、氘相差一倍;而235U、238U。则相差~1%)。可见实现235U同位素的浓缩,技术上的难度很大。 利用因质量不同而引起的速度效应或离心力效应可以分离同位素,并已达到工业化的程度。它们分别是气体扩散法和气体离心法,此外空气动力法也有了中间工厂。 ①气体扩散法:这是已实现工业应用多年(1946~)的大规模生产方法。其原理是:不同分子量的气体混合物在热运动平衡时,具有相同的平均动能,因而速度不同。由 M1V12=M2V22可得:

核燃料循环系统

第20卷 第3期核科学与工程Vo1.20 No.3  2000年 9月Chinese Journal of Nuclea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ep. 2000 核燃料循环系统3 刘远松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核燃料部) 1 前 言 在“核燃料立足于国内”的方针指引下,“九五”计划期间我国核燃料工业与我国核电同步建设、配套发展,“十五”计划期间核燃料系统也必将与我国核电配套发展。在“十五”计划期间的配套建设中,我们将继续走引进与国产化相结合的道路,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追求规模效益,把我国核燃料系统建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行业。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在铀转化、铀浓缩、元件制造、后处理、放射性废物处理和核设施退役这些领域中还有许多重大技术问题有待于解决,还有待于我国核工业的科技人员的相互合作和共同努力。 2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核燃料部所属民用领域简介 氟化转化铀浓缩元件制造 后处理退役、三废处置 3 各领域简介 311 氟化转化 (1)原理 氟化转化是将氧化铀经过氢氟化反应生成四氟化铀,然后经氟化反应转变为六氟化铀的过程。 (2)六氟化铀的用处 1909年德国化学家发现了六氟化铀。由于六氟化铀易于升华以及天然氟只有19F的单一同位素,这使六氟化铀成为同位素分离工厂惟一的工作介质。 312 铀浓缩 提高铀同位素混合物中235U的丰度的过程称为铀浓缩。主要工业铀浓缩方法为扩散法 收稿日期:199928220 作者简介:刘远松,1982年毕业于山东化工学院化工机械专业,1989年获铀同位素专业硕士学位,现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核燃料部副总工程师。 3本文对原报告做了删节。 252

内科学(第七版)循环系统疾病第九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九章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为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但感染也可发生在间隔缺损部位、腱索或心壁内膜。而动静脉瘘、动脉瘘(如动脉导管未闭)或主动脉缩窄处的感染虽属动脉内膜炎,但临床与病理均类似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特征:①中毒症状明显;②病程进展迅速,数天至数周引起瓣膜破坏;③感染迁移多见;④病原体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特征:①中毒症状轻;②病程数周至数月;③感染迁移少见;④病原体以草绿色链球菌多见,其次为肠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又可分为自体瓣膜、人工瓣膜和静脉药瘾者的心内膜炎。 第一节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病因】 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分别占自体瓣膜心内膜炎(native valve endocarditis)病原微生物的65%和25%。急性者,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少数由肺炎球菌、淋球菌、A族链球菌和流感杆菌等所致。亚急性者,草绿色链球菌最常见,其次为D族链球菌(牛链球菌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其他细菌较少见。真菌、立克次体和衣原体为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的少见致病微生物。 【发病机制】 (一)亚急性 至少占据2/3的病例,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 1.血流动力学因素亚急性者主要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首先为心脏瓣膜病,尤其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其次为先天性心血管病,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和主动脉缩窄。赘生物常位于血流从高压腔经病变瓣口

或先天缺损至低压腔产生高速射流和湍流的下游,如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瓣叶心房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瓣叶心室面和室间隔缺损的间隔右心室侧,可能与这些处于湍流下部位的压力下降内膜灌注减少,有利于微生物沉积和生长有关。高速射流冲击心脏或大血管内膜处可致局部损伤,如二尖瓣反流面对的左心房壁、主动脉反流面对的二尖瓣前叶有关腱索和乳头肌,未闭动脉导管射流面对的肺动脉壁的内皮损伤,并易于感染。本病在压差小的部位,如房间隔缺损和大室间隔缺损或血流缓慢时,如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时少见,瓣膜狭窄时较关闭不全少见。 约3/4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有基础心脏病。随着风湿性心脏病发病率的下降,风湿性瓣膜病的心内膜炎发生率也随之下降。由于超声心动图诊断技术的普遍应用,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二尖瓣脱垂和老年性退行性瓣膜病的诊断率提高,以及风湿性瓣膜病心内膜炎发病率的下降,近年来,非风湿性瓣膜病的心内膜炎发病率有所升高。 2.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实验研究证实,当内膜的内皮受损暴露其下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时,血小板在该处聚集,形成血小板微血栓和纤维蛋白沉着,成为结节样无菌性赘生物,称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是细菌定居瓣膜表面的重要因素。无菌性赘生物偶见于正常瓣膜,但最常见于湍流区、瘢痕处(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后)和心外因素所致内膜受损区。 3.短暂性菌血症各种感染或细菌寄居的皮肤黏膜的创伤(如手术、器械操作等)常导致暂时』生菌血症;口腔组织创伤常致草绿色链球菌菌血症;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创伤和感染常引起肠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菌血症;葡萄球菌菌血症见于皮肤和远离心脏部位的感染。循环中的细菌如定居在无菌性赘生物上,感染性心内膜炎即可发生。 4.细菌感染无菌性赘生物:此取决于①发生菌血症之频度和循环中细菌的

最新核燃料循环答案整理

核燃料循环复习资料 1-2 核燃料后处理的任务及其产品形式是什么? 后处理厂的产品形式,取决于乏燃料中易裂变核素的种类和数量、还取决于产品的用途。钚是后处理厂最主要的产品。 1-3 核燃料后处理厂的特点(书P12)

1-4核燃料后处理工艺的发展简史给你什么启发?(P14) 1-5 简述轻水堆铀燃料循环的主要工艺流程

2-3 理解并会应用描述磷酸三丁酯萃取铀钚效果的三个概念:分配系数、分离系数、净化系数。(会计算) ● 分配系数α:某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间达到萃取平衡时,它在有机相和水相中浓度的 比值。 a C C O =α O C ——某物质在有机相中的平衡浓度 a C ——某物质在水相中的平衡浓度 分配系数越大,平衡时,该物质进入有机相的量越多,而在水相中的量越少。 ● 分离系数β——铀钚彼此间的分离效果 铀中去钚的分离系数βPu/U : 钚中去铀的分离系数βU/Pu : ● 净化系数DF ——用于表示铀、钚中对裂片元素的去除程度。

2-4 理解、记忆影响磷酸三丁酯萃取铀钚的因素 答:影响TBP 萃取铀的因素:水相中UO2(NO3)2浓度;有机相铀饱和度;硝酸浓度;TBP 浓度;共存的络合剂;温度 影响TBP 萃取钚的因素:硝酸浓度;TBP 中的铀饱和度;TBP 浓度;温度;TBP 降解产物的影响 2-5 磷酸三丁酯对裂变元素的萃取性能。P52 2-6 有机溶剂的降解产物及其对萃取工艺的影响(PPT) 降解产物:磷酸二丁酯、磷酸一丁酯、磷酸、其它。磷酸二丁酯产额最高。 降解产物对萃取工艺的影响: 1)形成DBP·TBP萃取络合物,增大有机相粘度。 2)钚的萃取物很难反萃,降低了钚回收率。 3)增加界面乳化,增加分离难度。 3-1简述不同类型反应堆乏燃料元件对后处理工艺的影响(轻水堆+快中子堆,见P70)

循环系统病例分析 修改(含答案)

01 病例摘要: 女性,68岁,间断性头晕10年,活动后胸闷、气短1个月。 患者10年前因经常头晕,检查发现血压增高:160/100mmHg,此后感头晕时测血压多在160~170/100~105mmHg左右,间断服用降压0号。近1个月出现活动后胸闷,心悸、气短,休息可以缓解。偶有四肢乏力,无发作性头痛和呕吐,二便正常。既往无糖尿病、冠心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吸烟20年,每天1包,少量饮酒,父54岁时死于高血压病、脑出血。 查体:T36.5℃,P89次/分,R18次/分,BP160/100mmHg,神志清,巩膜无黄染,口唇无紫绀,双肺底可闻及湿性罗音,心尖呈抬举性搏动,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89次/分,律齐,心尖部2/6级BSM,A2亢进,A2>P2,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腹部未闻及血管杂音,双下肢不肿。辅助检查:血常规:Hb138g/L,WBC6.8×109/L,PlT160×109/L,尿常规:蛋白(+)、尿糖(-);血肌酐88μmol/L,BUN7mmol/L,血K+5.0mmol/L,空腹血糖5.6mmol/L,总胆固醇6.1mmol/L。

分析步骤: 1.诊断及诊断依据 本例初步印象是: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组;高血压性心脏病,左室扩大,窦性心律,心功能Ⅱ级;高胆固醇血症。其诊断依据是: (1)高血压病2级:BP160/100mmHg。 (2)极高危:○1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吸烟、高胆固醇、高血压病家族史)。○2心脏靶器官损害;心尖呈抬举性搏动,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尖区2/6级BSM,尿常规:蛋白(+)。○3并发症,心衰的临床表现:劳力性胸闷气短,双肺底湿性罗音。 (3)高胆固醇血症:总胆固醇6.1mmol/L。 2.鉴别诊断 (1)肾性高血压 (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3)冠心病 (4)瓣膜病 3.进一步检查 (1)心电图 (2)超声心动图 (3)心脏X线检查、眼底检查 (4)血浆肾素活性、血尿醛固酮 (5)腹部B超或CT 4.治疗原则 (1)非药物治疗:戒烟、限盐、减体重、有氧运动。 (2)药物治疗:○1降血压药物治疗:长期维持用药。○2控制心衰:利尿,强心,血管扩张剂,酌情使用β受体阻滞剂。○3降脂治疗。

关于核燃料循环之乏燃料后处理的报告

关于核燃料循环之乏燃料后处理的报告经过对2010~2011下半年的核燃料循环课程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循环的概况:1.铀矿冶;2.铀转化;3.铀浓缩;4.核燃料元件制造;5.反应堆燃烧;6.核燃料后处理;7.高放废物贮存;8.玻璃固化;9.地质处置。学习中我们认识到每个环节都极其重要,下面我们将针对核燃料循环之核燃料后处理进行详细论述。 一、乏燃料定义 乏燃料又称辐照核燃料。在反应堆内烧过的核燃料。核燃料在堆内经中子轰击发生核反应,经一定时间从堆内卸出。它含有大量未用完的可增殖材料238U或232Th,未烧完的和新生成的易裂变材料239Pu、235U或233U以及核燃料在辐照过程中产生的镎、镅、锔等超铀元素,另外还有裂变元素90Sr、137Cs、99Tc等。经过冷却后把有用核素提取出来或把乏燃料直接贮存。 二、我国乏燃料的来源 1.已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未来还 将会有多座核电站建成) 2.用于核技术研究的实验堆(401、903等) 3.核动力潜艇(未来还将会有核动力航母) 4.军用生产堆(一部分已经处于退役阶段)

三、乏燃料的管理办法 目前,对于乏燃料的管理,国际上主要有两种战略考虑: 其一是“后处理”战略。即对乏燃料中所含的96%的有用核燃料进行分离并回收利用,裂变产物和次锕系元素固化后进行深地质层处置或进行分离嬗变,这是一种闭路核燃料循环。其特点是铀资源利用率提高,减少了高放废物处置量并降低其毒性,但缺点是费用可能较高,可生产高纯度的钚,有核扩散的风险。 其二是“一次通过”战略。即乏燃料经过冷却、包装后作为废物送入深地质层处置或长期贮存,美国曾经支持此战略,但其最终处置场尤卡山项目碰到了困难,现在美国已转向了后处理。该战略特点是费用可能较低,概念简单;无高纯钚产生,核扩散风险低。但缺点是废物放射性及毒性高,延续时间长达几百万年;没有工业运行经验。 乏燃料后处理是核燃料循环后段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目前对核反应堆中卸出的乏燃料的最广泛的一种处理方式。 四、乏燃料后处理 1.乏燃料后处理的定义 乏元件从堆内卸出后,从“燃烧过”的乏燃料和辐照过的转换材料中,提取未耗尽的和新生的易裂变核素,并从裂变产物 中提取有用的同位素。

循环系统试题

第九章循环系统 一、自测试题 (一)选择题 单选题 1.内皮细胞得特征结构就是() A、发达得高尔基体 B、细胞间10-20nm得间隙 C、丰富得紧密连接 D、W—P小体 E、丰富得质膜小泡 2.关于内皮细胞得结构,下列哪项就是错误得() A、细胞衣 B、紧密连接 C、吞饮小泡 D、微管成束 E、W—P小体 3、内皮细胞内W—P小体得功能就是( ) A、分泌作用 B、物质转运 C、吞噬功能 D、止血凝血 E、传递信息 4.关于W—P小体得结构与功能,下列哪项就是错误得( ) A、多条平行细管 B、内皮细胞特殊得细胞器 C、合成与储存凝血因子 D、合成与储存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E、与止血凝血功能有关 5。内、外弹性膜最明显得血管就是( ) A、大动脉

C、小动脉 D、中静脉 E、大静脉 6.关于中动脉得结构,下列哪项就是错误得( ) A、内弹性膜明显 B、三层结构明显 C、环行平滑肌较多 D、内皮下层明显 E、外弹性膜明显 7.导致老年人血管硬化增加得因素不包括() A、平滑肌减少 B、内膜钙化 C、血管壁增厚 D、弹性膜减少 E、脂类物质沉积 8.以下称为肌性动脉得就是( ) A大动脉 B.中等动脉 C、主动脉 D微动脉 E.肺动脉 9.以下称为弹性动脉得就是( ) A 微动脉 B中等动脉 C、小动脉 A、大动脉 B、肾动脉 10.称为外周阻力血管得就是( ) A.大动脉

C.股动脉 D。肺动脉 E.小动脉 11.中等动脉中膜得主要成分就是( ) A。胶原纤维 B。平滑肌纤维 C。弹性纤维 D。网状纤维 E.弹性膜 12。以下哪种血管管壁不具有营养血管( ) A。大动脉 B.大静脉 C.中等动脉 D.中等静脉 E。微动脉 13.以下哪种管壁得中膜与外膜厚度大致相等( ) A.大动脉 B.大静脉 C。中等动脉 D.中等静脉 E.心脏 14。毛细血管得构成就是( ) A、内膜、中膜与外膜 B、内皮、基膜与1~2层平滑肌 C、内皮与基膜 D、内皮、基膜与少量周细胞 E、内膜与外膜 15.毛细血管管壁中具有分化能力得细胞就是( ) A、周细胞

10.2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同步测试 -(含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巩固训练10.2人体内的血液循环 一、单选题 1. 在血液循环系统的各结构中,没有瓣膜的是() A. 心室与动脉之间 B. 心房与心室之间 C. 动脉 D. 四肢的大静脉 2.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四种血管相通,下列将这种关系表达正确的是() A. 左心室与肺动脉连接 B. 左心房与肺静脉连接 C. 右心室连接上腔静脉 D. 右心房连接肺静脉 3.正常成年人的心率平均为每分钟() A. 16次 B. 18次 C. 75次 D. 120次 4.下列血管中流动着动脉血的是() A. 肺动脉 B. 肺静脉 C. 上腔静脉 D. 下腔静脉 5.下图是截取人体某部位连通的三种血管的片断,其中的血液依次流经()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③→①→② D. ②→③→① 6.肺炎病人上肢静脉注射消炎药物,药物要到达患处,至少需要几次经过心脏() A. 1 B. 2 C. 3 D. 4 7.图是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金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图,请根据各血管中血液的流动方向判断 ①②③三条血管各属于() A. 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 B. 小静脉、小动脉、毛细血管 C. 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 D. 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 8.如图示截取人体某部位连通的三种血管的片段,其中的血液依次流经() A. ①→③→② B. ③→②→① C. ②→③→① D. ③→①→② 9.人体内静脉血变为动脉血,是由血液流经下列哪一部分毛细血管实现的() A. 鼻腔黏膜毛细血管 B. 消化道壁毛细血管 C. 肺泡壁毛细血管 D. 组织间毛细血管 10.下列关于动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将血液向离心方向运输 B. 管壁厚、弹性大 C. 四肢动脉里有许多动脉瓣 D. 管内血流速度快 11.管壁最厚的血管是()

核能与先进核燃料循环技术发展动向 孔二峰

核能与先进核燃料循环技术发展动向孔二峰 摘要:从核裂变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各种核燃料循环方式的特点,指出了核燃料“一次通过”方式不符合核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充分利用铀资源并实现核废物的最少化,快堆燃料闭式循环是核裂变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核裂变能;热堆燃料循环;快堆燃料循环;可持续发展 1核燃料循环是先进核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1核燃料“一次通过”方式不符合核能可持续发展战略 核燃料循环(本文指铀燃料循环)指从铀矿开采到核废物最终处置的一系列工业生产过程。核燃料在反应堆中使用之前的工业过程,称为核燃料循环前段;核燃料从反应堆卸出后的各种处理过程,称为核燃料循环后段。如果将后处理回收的核燃料在热中子堆(热堆)或在快中子堆(快堆)中循环,称为“闭式燃料”循环。如果乏燃料不进行后处理而直接处置,则称为“一次通过”循环。 应该说,“一次通过”循环是最简单的核燃料循环方案。但该方案存在如下问题:①铀资源问题。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地球上已知常规铀资源(开采成本低于130美元/kg)的铀储量为4.59×106t。按目前全世界核电站的燃料使用规模((6~7)×104t/a),这些铀资源仅能使用60~70a。当然,随着勘探技术的改进,今后有可能发现更多的经济可开采的铀资源,但其总量毕竟有限。“一次通过”循环方式的铀资源利用率低于1%,而作为废物处置的乏燃料中仅有3%~4%为高放废物(裂变产物(FP)及次锕系核素(MA)),96%~97%为可利用的U和Pu,将乏燃料中大量的资源与少量的废物一起直接处置,将不仅大大增加废物处置体积,还将浪费宝贵资源。②环境安全问题。由于乏燃料中包含了所有的放射性核素,要在处置过程中衰变到低于天然铀矿的放射性水平,需要10万年以上。所以,“一次通过”方式对环境安全的长期威胁极大,不符合核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先进核燃料循环是实现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核能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两大主要问题,即铀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核废物的最少化。目前国际上已达到商用水平的热堆燃料循环可部分地实现分离Pu和U的再循环,从而适度地提高铀资源的利用率和减少核废物体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开发的“先进核燃料循环”体系是对现有核能生产及其燃料循环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是现有的热堆燃料循环与将来的快堆或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系统(Accelerator-DrivenSystem,ADS)燃料循环的结合。随着快堆和ADS燃料循环的逐步引入,今后的先进后处理技术将能够处理热堆和快堆-ADS乏燃料,实现U,Pu和MA 的闭式循环,从而在充分利用铀资源的同时,实现核废物体积和毒性的最少化。 2闭式燃料循环是核能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2.1核燃料循环概念 核能系统的核燃料循环(本文指铀/钚燃料循环)指从铀矿开采到核废物最终处置的一系列工业生产过程,它以反应堆为界分为前、后两段。核燃料在反应堆中使用之前的工业过程,称为核燃料循环前段,它包括铀矿勘查开采、矿石加工冶炼、铀浓缩和燃料组件加工制造;核燃料从反应堆卸出后的各种处理过程,称为核燃料循环后段,它包括乏燃料中间储存、乏燃料后处理、回收燃料(Pu和U)再循环、放射性废物处理与最终处置。回收燃料可以在热中子堆(热堆)中循环,也可以在快中子堆(快堆)中循环,统称核燃料闭式循环。如果乏燃料不进行后处理而直接处置,则称为一次通过循环。众所周知,热堆核燃料一次通过循环的铀资源利用率低于1%;热堆核燃料闭合循环可使铀资源的利用率提高02~03倍;快堆核燃料闭合循环可使

MIT报告核燃料循环的未来执行总结部分译文

M I T报告核燃料循环的未来执行总结部分译文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核燃料循环的未来(概要报告) —MIT跨学科研究报告 麻省理工学院 2010-09-16 引言与致谢 2003年,MIT发表了多学科研究报告《核电的未来》。其论点是,核能是一个低碳世界上的重要市场选项。至少今后的几十年内,降低电力生产之二氧化碳排放排放排放的现实选项只有四个: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扩大使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化石燃料电厂由煤炭转向天然气或过渡到捕俘与永久扣押二氧化碳,排放排放排放以及核电。该报告的观点是,所有的四个选项都是比要的,从碳排放排放全面管理战略中排除四者中的任何选项都是错误的。该报告检查了发展核电的各种障碍,提出了促进核电成为市场选项的一系列建议。 报告发表以来美国和全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2009年发表了《对2003年<未来的核电>的更新》报告。对气候变化的担心急剧上升,许多国家对温室气体排放排放采取了各种限制,而且美国也期望在未来某时对二氧化碳大气排放采取限制。今天核能提供着美国~70%的“零”碳排放电力,是电力部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候选者。虽然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有所影响,美国和全世界核电增长的预测值依然大幅度上升。在美国,发布了各种各样的建造新反应堆的意向公告,27台机组提出许可证申请,8台提出联邦贷款保证申请,还有几个厂址在做前期准备。然而直到2010年年中,美国尚未颁发新建工程建造许可证。世界其它地区,特别是中国和印度,新机组建造已在加速。此外,韩国通过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签署建造四座反应堆协议,成为了全球传统核电供应商的一员。 核燃料循环也有重大进展。在美国,燃料循环政策仍处于混乱状态。布什政府发起了各种规划,目标是商业回收再循环乏核燃料(SNF)中的易裂变材料制造新燃料组件,但没有得到国会的支持。美国能源部(DOE)花费多年评价并提出许可证申请,要在尤卡山(YM)建造乏燃料和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场。但是现在奥巴马政府请求撤回许可证申请。在海外,日本开始运行商业核燃料后处理厂。芬兰和瑞典获得公众赞同,选定了处置乏燃料的地质处置场厂址。 因为境况的重大变化,我们承担的《核燃料循环的未来》研究更明确集中于对扩大美国核电规划可采用的关键技术选择和这些选择的近期政策涵义。 我们感谢美国电力研究所(EPRI)以及爱达荷国家实验室、阿海法、通用电气-日立、西屋、能源方案和核保险公司慷慨的资金支持。 执行总结 研究背景 2003年MIT发表了多学科研究报告《核电的未来》。其根本动机在于核电是目前提供美国约70%

我国核燃料闭合循环发展战略探讨

我国核燃料闭合循环发展战略探讨 摘要:按我国制定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其中要求我们国 家需要走核燃料闭合循环的道路。基于此,本文着重介绍了闭合循环的意义,简要 介绍了国际发展的基本态势。对几个相关问题,如商用乏燃料处理厂建设时机;钚 的产用平衡;MOX燃料在热堆核电站使用的适应性;经济性等作了讨论,并提出政策 建议。 关键词:核能;核燃料循环;发展战略 引言 随着我国核电的快速发展及核设施三废退役治理进度的加快,势必将要建设 大量的核燃料循环设施,用以生产核电厂需要的燃料元件,回收处理核电厂产生 的乏燃料,以及对相应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进行处理处置。但是与之相对应 的安全标准建设未能跟上,如至今尚未开展过核燃料循环设施的物项安全分级的 研究,从而使得我国核燃料循环设施的设计、建造、制造可以选用合适的规范和 标准,也给安全审评和监督等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1 我国自主核燃料品牌建设的重点攻关方向 1.1 完善核燃料设计技术体系和基础产业能力 (1)在进行设计分析体系时,应该把核燃料棒性能分析、核燃料组件性能分析程序的自主开发、适用于自主化核燃料的先进堆芯设计程序开发、混合堆芯安 全评价技术等作为重点的关注对象,并将这些技术体系加以改进与完善。 (2)材料研发方面,为了强化其他核燃料关键材料研发保障体系建设,其中包括覆盖材料成分筛选、工艺研究、性能测试评估以及芯块和吸收材料,可以在 已有的锆合金材料研发工作的基础之上,对锆合金研制及性能评价保障体系进行 进一步的夯实。 (3)在制造加工方面,需要把自主核燃料研制相匹配的批量化工艺能力建设和质保体系建设工作作为重点进行关注,另外,补强核燃料运输和贮存相关的核 燃料基础产业保障能力都有待加强。 (4)在试验验证方面,为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需要提高自身能力,可以从强化CHF等核燃料综合性能试验实施能力、数据处理和评估能力以及试验 经验积累等方面着手。 1.2建立以市场为驱动的可持续核燃料研发发展模式 第一,为了从行业、国家产业角度开展联动模式搜索,可对我国现有的有利 政策(重大专项等)以及保障手段进行充分利用,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对 基础资源与设施的开放共享程度,用以完善和补充当前的核燃料研制与国内的一 些基础能力。 第二,为使我国当前的核燃料研发工作摆脱依靠国家支持的落后模式,可根 据实际,适时进行核燃料用户联盟的创建工作,产业联盟的当今形势下核燃料的 发展趋势,其主要以灵活多样的项目开展工作,从而满足市场需求,与此同时, 还可以通过对市场手段的利用完成核燃料的更新换代。 2 核燃料竞争优势 2.1核燃料循环成本对核电竞争力的影响 目前,从市场整体情况看,我国市场上的清洁能源,如风电、火电,其价格 远远高于核电价格,所以说核电在价位上面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但是,在世界范 围内,随着核电站的快速发展,建设步伐在稳步提升,核燃料价格也是水涨船高,

第9章循环系统

第10章循环系统[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蒲肯野纤维位于 A.心室的内皮下层 B.心室的心内膜下层 C.心房的心肌层浅部 D.心肌层深部 E.心房的心内膜下层 2、心脏传导系统的细胞实际上是 A.感觉上皮细胞 B.特殊的心肌细胞 C.特殊的神经细胞 D.特殊的运动神经元 E.神经胶质细胞 3、随动脉管腔逐渐减少,管壁各层中变化最大的是 A.内膜 B.中膜 C.内皮下层 D.内弹性膜 E.外膜 4、弹性动脉是指 A.大动脉 B.中动脉 C.小动脉

E.以上均不是 5、大动脉管壁的主要结构特点是A.弹性膜和弹性软骨多 B.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多 C.弹性膜和弹性纤维多 D.弹性膜和平滑肌纤维多 E.弹性纤维多 6、毛细血管的构成是 A.内膜、中膜和外膜 B.内皮、基膜和1~2层平滑肌C.内皮和基膜 D.内皮、基膜和少量周细胞 E.内皮和少量结绨组织 7、有孔毛细血管存在于 A.肌组织 B.中枢神经系统 C.肺 D.胃肠粘膜 E.肝 8、周细胞主要分布在 A.微动脉内皮外 B.小动脉内皮与基膜间 C.微静脉内皮外 D.小静脉内皮与基膜间 E.毛细血管内皮与基膜间 9、大动脉中膜基质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B.弹性蛋白 C.硫酸软骨素 D.硫酸角质素 E.肝素 10、心脏窦房结位于 A.左心房心外膜 B.右心房心外膜深部 C.右心房心内膜下层 D.左心房心内膜下层 E.左心房心外膜深部 11、心血管系统各段管壁共有的成分 A.内皮 B.内弹性膜 C.外弹性膜 D.平滑肌 E.间皮 12、中动脉调节血流量的主要结构基础 A.内弹性膜发达 B.内弹性膜明显 C.中膜弹性纤维发达 D.中膜平滑肌发达 E.外膜胶原纤维丰富 13、以下哪一种器官或组织的毛细血管网较稀疏 A.肾 B.肺 C.肝

循环系统病例分析

循环系统病例分析 病例1阵发性胸骨后疼痛,晕厥 病例2胸闷、气短、浮肿 病例3头晕、头痛,气短、胸闷,双下肢浮肿 病例4咳嗽、咳痰,呼吸困难 病例5呼吸困难、咳嗽、咯血 病例6发作性胸痛、胸闷 病例1 阵发性胸骨后疼痛,晕厥 于××,男性,48岁。 主诉阵发性胸骨后疼痛2年,加重20天伴晕厥1次。 现病史患者2年前于快速步行时出现胸骨后疼痛,呈憋闷样疼痛,位于胸骨中段,范围约手掌大小,休息后约3~5分钟左右疼痛逐渐缓解。此后每于快速步行、工作劳累或者情绪激动时均出现上述症状,休息后或者自服速效救心丸症状能缓解。20天前工作劳累时再次出现胸骨后憋闷样疼痛伴大汗,疼痛程度较前明显加重,被迫休息约20余分钟后症状缓解。此后发作次数较前频繁。10天前患者于上班途中突发意识不清,跌倒,小便失禁,具体持续时间不详,当时无恶心呕吐及抽搐,无肢体活动功能障碍。醒后自觉胸骨后持续性闷痛伴大汗,就诊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具体不详),症状缓解不明显,为求进一步诊治转诊我院。病程中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无呼吸困难,

无夜间憋醒,无尿频、尿急、尿痛,无恶心、呕吐,饮食、睡眠良好,二便如常。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8年,血压最高达145/110mmHg,曾规律服用珍菊降压片1片/次,每日3次,血压控制在130/80mmHg左右,近1年停用降压药物,血压维持在130/80mmHg左右。“腔隙性脑梗塞”病史8个月。“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史8个月(具体治疗不详)。否认肝炎、结核、肾病病史,有吸烟史。 体格检查T 36.8℃;Bp:右上肢125/70mmHg,左上肢120/70mmHg,右下肢130/75mmHg,左下肢130/80mmHg。R 18次/分;P 76次/分。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音,心界无扩大,心左界最远点位于左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cm,心率76次/分,节律规则,A2=P2,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及额外心音,未闻及心包摩擦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问题1该患者应该首先做哪些检查? 解说 ①心电图V1~V4导联呈QS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约0.1~0.2mv,T 波倒臵。 ②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0.28ng/ml,CK-MB2.4ng/ml,肌红蛋白 56ng/ml。血常规:WBC10.5×109/L。 问题2根据目前的临床资料能否明确诊断? 解说能明确诊断。从病史上看,患者胸痛的诱因、性质、部位、范围、持续时间以及缓解因素等特点均符合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病变特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专题训练卷 人体的循环系统解析版

《人体的循环系统》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将以下1~ 10题的答案序号填写在表格中) 题号1 2 3 4 5 6 7 8 9 10 选项 1.在实验课上老师指导同学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如图是小川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在毛细血管中呈单行通过的是d B.若A型血患者输人B型血,则出现凝集现象的是c C.某同学a细胞迅速增多的原因是体内有炎症 D.图中a、d细胞无细胞核,c有细胞核 2.如图所示,加入抗凝剂的新鲜人血会出现分层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人的血液是由①和②两部分组成的,②表示的是血浆 B.①表示的血液成分中含有水、蛋白质、氨基酸、葡萄糖和无机盐 C.在血液中,③表示的细胞数量最多,这种细胞有免疫作用 D.④表示的细胞含有血红蛋白,这种细胞能运输氧气 3.心房和心室之间的测膜叫房室瓣,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四肢静脉内

的美膜叫静脉瓣。下列关于如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图表示人体静脉瓣活动示意图 B.该图所示结构多存在于人体四肢静脉内表面 C.该图所示结构的作用是控制血流速度 D.该图所示结构老化,易引起静脉曲张 图,实验材料的处理“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图乙为.图甲为显微镜结构图4. 丙为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箭头表示血流的方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血管⑤是小鱼尾鳍内的小动脉 B.用③湿棉絮包裹小鱼的鰓盖及躯干部是为了避免其乱跳 C.要使物像更清晰,用左眼注视①,同时转动②使镜简缓缓下降 D.若将血管⑥的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央,则培养叫应向左上方移动 5.给病人输液时用橡皮带扎紧病人的前臂,手上的“青筋隆起。这些“青筋”是 A.①动脉 B.③静脉 C.②毛细血管 D.①静脉

核燃料循环系统临界事故源项计算程序GETAC-2.0开发

第32卷第3期2018年6月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UniversityofSouthChina(ScienceandTechnology)Vol 32No 3Jun 2018收稿日期:2018-03-18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先进乏燃料贮存技术研究(2015ZX06004002) 作者简介:朱庆福(1973-)?男?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反应堆物理与临界安全方面的研究.E ̄mail:qfzhu@ciae.ac.cnDOI:10 19431/j cnki 1673-0062 2018 03 001 核燃料循环系统临界事故源项计算程序GETAC ̄2.0开发 朱庆福?张一驰?夏兆东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北京102413) 摘一要:针对核燃料循环系统中不同物理形态的核燃料?建立相应的中子动力学 热 工水力耦合模型?开发了用于固体二溶液二粉末二核燃料系统临界事故源项计算的程序GETAC ̄2.0.利用国际上公开的基准实验数据对程序进行了验证?程序对功率(裂变率)峰值的计算结果与基准实验数据的相对误差在12%以内?验证了GETAC ̄2.0程 序的准确性. 关键词:核燃料系统?源项计算?GETAC ̄2.0 中图分类号:TL364.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0062(2018)03-0001-07 DevelopmentofSourceTermCalculationCodeGETAC ̄2.0forCriticalityAccidentsinNuclearCycleSystem ZHUQingfu?ZHANGChi?XIAZhaodong(ChinaInstituteofAtomicEnergy?Beijing102413?China) Abstract:Basedonindividualneutronic ̄kineticsandthermal ̄hydraulicscouplingmodelof nuclearfuelwithdifferentphysicalforms?GETAC ̄2.0codewasdevelopedforsourcetermcalculationofsolid?solutionandpowderfuelinthenuclearfuelcyclesystemwhencritical ̄ ityaccidentshappened.Therelativeerrorofthepeakpower(fissionrate)calculatedbyGETAC ̄2.0codeis12%comparedwiththebenchmarkexperimentaldata?whichverifies theaccuracyofthecode.keywords:thenuclearfuelcyclesystem?sourcetermcalculation?GETAC ̄2.00一引一言在核燃料循环的主工艺中?核燃料根据物理形态的差别可以分为固体二溶液和粉末.在发生临 界事故时?不同物理形态的核燃料系统的功率响 应各有差异?而热工性质的差别引起的反应性反 馈机制的差异是不同状态核燃料系统功率响应不 同的主要原因.因此?针对不同形态的核燃料系统

中国核工业的创建与核燃料循环体系

中国核工业的创建与核燃料循环体系 核工业是20世纪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是世界最伟大的工程成就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具有完整的核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 1955年1月,中央作出了中国要发展原子能事业的伟大战略决策,开始创建我国的核工业。从此,炎黄子孙在华夏热土上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伟大工程。 1958年我国建成了第一座研究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原子能时代。而后相继建立了铀水冶厂、同位素分离厂、铀转换厂、核燃料元件制造厂、后处理厂和一批研究设计院所。1964年10月,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从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到氢弹爆炸试验成功,我国用了两年零8个月的时间,比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快得多。与此同时,1971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顺利建成下水。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有10位是核科学家。 核燃料循环工业是建立和发展核工业的基础。核燃料循环包括核燃料进入反应堆前的制备和在反应堆中的裂变及以后处理的整个过程。进入反应堆前的过程为核燃料循环的前段,而从反应堆卸出后的处理和处

置为核燃料循环的后段。核燃料循环前段的第一个环节是铀矿的普查勘探,包括查明铀资源,勘探铀矿床,提交铀储量。我国核工业部门1958年就向国家提交了第一批铀储量,1960年先后提交开采基地8处。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已提交了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砂岩型和碳硅泥岩型为主的相当可观的铀资源。近年来,开展了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找矿工作,并落实了铀的资源基地。 第二个环节是铀矿石的采冶,包括铀矿石的开采、加工和铀的精制。把具有工业价值的铀矿石从矿床中开采出来,然后加工成核纯的重铀酸铵、三碳酸铀酰铵、八氧化三铀、二氧化铀,为进一步制备各种类型的核燃料提供原料。我国在铀矿冶创建初期,就实现了从矿石到二氧化铀的工业生产。目前,铀的地下浸出、堆浸和原地爆破浸出新工艺都已投入生产,其产量占我国天然铀年总产量的70%。 第三个环节是铀的同位素分离,即铀-235的富集,以得到所需富集度的铀-235。我国的铀同位素分离开始采用的是气体扩散法。在进行气体扩散前,首先要将固态的二氧化铀(UO2)经过铀转换厂转化成六氟化铀(UF6)气体。然后利用气体扩散将分子量存在着细微差别的235UF6和238UF6分开。20世纪90年代,我国完成了由扩散法向离心法的过渡。采用气体离心法,其单位分离功耗电只是气体扩散法的5%,成本下降了75%。 第四个环节是核燃料元件的制造。核燃料元件是反应堆的核心部件。在制造核燃料元件之前,需要将一定富集度的气态UF6转化成固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