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服简介

藏服简介

藏服简介

藏区各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不同,藏族服饰也呈现出丰富多彩、因地制宜的特点。如:藏北和青海寒区厚实宽大的服装;藏南温润气候下轻柔素雅的服装;工布雨林地区宽肩无袖的服装等等。除了环境影响下的生活需要而形成的独特服饰风格之外,随着历史上同外地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藏族服饰从文化内涵到外观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发展变化。如:同中原地区丝织品贸易的往来丰富了藏装的质地和文饰;印度佛教的传入使藏装的图案内容和服饰定性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尤其是藏传佛教僧人的服饰更是直接体现了宗教意义。而在都兰吐蕃古墓出土的宫廷服饰中有很多来自中亚阿拉伯地区的图案,这些都说明藏族服饰是在本民族服饰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基础上,在同世界文化的长期交流中渐渐形成了现在的样式,并且依然在世界文化的进程中悄然发生着变化。但是就主体文化的表现而言,各地藏装已经成为一方水土一方风情的标签了。

藏族纹饰的历史文化

藏族纹饰的历史文化 身处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与严酷、恶劣、闭塞、荒寒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的过程中,不断从无奈中求得平衡,从困厄中找寻解脱,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把对美的追求与表现贯穿于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藏族纹饰艺术从它问世的那一天开始,就决定了它是一种美化手工制品,点缀社会生活的特殊艺术形式。藏族把图纹艺术称作“泽吉日莫”,意为美饰画,并把它列在画之首类就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藏族纹饰种类齐全,特色鲜明,技艺高超,不但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的境界,而且还涵盖了藏民族的习俗和信仰。从某种意义上讲,藏族纹饰更能为我们揭示出一个民族的魅力所在。本人数次深入西藏自治区及云南省、四川省藏区,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藏族纹饰做了一番实地考察。 一.现今藏族装饰纹样的历史文化渊源 藏族纹样的历史发生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至元明清时期起发展成一种包容性很大的装饰文化,藏族纹饰的繁荣,具体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的。 第一个方面,是受益于中原地区汉族文化的滋养。 吐蕃王国时期,藏汉之间直接的文化交流便已开始。在此过程中,通过唐蕃二次联姻,以及吐蕃势力深入内地,一度控制敦煌地区等方式与途径,使得藏族有机会学习、了解、掌握和应用属于汉文化体系中的一些装饰图式和工艺技巧。其中丝绸服饰及其它一些器物上的图案纹饰,最直接地引发了藏民族的感官愉悦,受到他们的喜爱。烙有汉民族心理印迹的缠枝牡丹、长城纹、龙凤纹、太极八卦图及寿字等等纹饰图案,逐渐进入到藏民族的文化视野中,成为藏族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个方面,得力于印度、尼泊尔等地佛教文化的孳乳。 由于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需要,佛教开始从松赞干布统治时期起,从印度等地正式传入吐蕃社会,从而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文化,新的意识,引起人们思想观念,包括宗教观念的改变。佛教的传入与流播西藏,不仅带来了一整套的教理、教义、教法,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学问,而且随之带来了业已成型的一系列的佛教艺术形式与符号。它们一经流入并在实践中反复运用,便很快得到藏族在文化上的认同感而加以完善和固型,并在程式化上予以加强与沿袭。诸如莲纹、象纹、佛像、佛塔、曼陀罗等等均属此类。 第三个方面,来自以上地区和民族的纹饰在西藏高原生了根,开放出更美丽的花朵。 藏民族对外部文化的接收和吸纳绝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和再建的过程。世界上任何先进的民族文化基本上都是一种由合力作用导引的,即由吸收、融合外来文化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越是如此,其文化创造愈发显露出生命活力。进一步说,文化有其类化性。当其他民族的纹饰传入藏区后,它们多不再保持其固有的形态,而是大量地注入了藏族自身的思想、心理、智慧、感悟、情趣,发生了一些质的改变。它们已经藏族化或本土化了,已成为了一种新的艺术。在此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民族精神的贯穿始终。 二、藏族装饰纹饰的基本题材 自古以来,藏族不仅大力地继承和发扬了本土的传统文化,而且还广泛地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在纹饰题材上构建起自己的发展谱系。若对藏族的装饰题材加以分类,那么大致可以划分为八类。下面分述如次。 1、几何纹

藏族服饰审美分析1.7部分 昌都服饰

1.7昌都服饰 昌都位于西藏东部,昌都以金沙江为界限,与四川藏区隔江相望。东南与云南接壤。西南西北分别与那曲,林芝相邻。北与青海玉树藏区交接。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昌都成为连接藏、青、滇、川的枢纽。气候以寒冷的为基本特征,具有垂直分布明显和区域差异性特点,日照充足,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山脉河流南北纵向排列有利于暖湿气流的南北输送,峡谷高差悬殊,生活在这里的人被称之为康巴人,高山林密的险境使得这里的人强壮魁梧而健美。湍急的河流幽深的湖泊,赋予康巴人丰富的想象力,这些都是表现在康巴的服饰艺术之上。康巴为农牧结合区,服饰也以农牧为分化点。农区以氆氇,哔叽,布为衣料。牧区以耐寒的动物毛皮为衣料。如今社会发展,农牧区没有太大区别,一般都喜好穿锦缎绣花袍,都有镶边的习惯,有黑色毛呢,彩条氆氇,袖口处有时也会镶嵌赖毛,狐,虎,等动物毛皮。 这里的藏靴分两种,松巴鞋和嘠洛鞋。是康巴人平时喜欢穿的。松巴鞋以牛皮做底子,鞋面是氆氇或黑色布料,鞋帮有红蓝绿等个色彩绣。鞋腰后面开有10-15厘米的口子,腰高至腿肚,一般用牛毛捻的绳纳鞋底,夏季穿用。嘎洛鞋也是用牛皮做底子,鞋帮用三层氆氇黏制而成,鞋尖如船上翘,跟和尖都用黑皮包缝,斜面用黑牛皮和丝线镶边,鞋筒也是氆氇质地拼接而成,形成竖立的条纹状,后腿度也是又开口,加染色羊皮加固,甚是受欢迎。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图25 图26 图27 总结,康巴男女装束以昌都最为典型,女子其主要标志是梅朵头饰,以银、青铜铸造并镀金,中间镶嵌红珊瑚。在康巴妇女服饰中有些物品被不断放大,如胸前的卡乌,显得比别的地方浑厚,康巴女子的背饰是一大特色,用珊瑚,琥珀(蜜蜡)层层叠叠堆砌,很像某种神话传说中的海神。女子在头顶也有单独的一个蜜蜡,中心镶有红色珊瑚做装饰,也是女子成年的代表。相对于女子康巴的男子服饰就显得很简单了,主要标志就是红艳艳的英雄结,狐皮帽。藏袍色彩追求大气,以红色做底,彩色氆氇镶边。肥大粗犷。衬衣多为纯洁的白色。康巴汉子强悍彪壮,喜欢显示自己男人的雄威,刀枪是他们常有的配饰。

防毒面具的使用方法示范文本

防毒面具的使用方法示范 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防毒面具的使用方法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操作规程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防毒面具按防护原理,可分为过滤式防毒面具和隔绝 式防毒面具。 过滤式防毒面具,由面罩和滤毒罐(或过滤元件)组 成;隔绝式防毒面具,由面具本身提供氧气,分贮气式、 贮氧式和化学生氧式3 种。 为了防止对面部皮肤过敏,高级的防毒面具的材质已由 普通橡胶,改为采用优质硅胶制作的全面罩主体,抗老 化,防过敏,耐用,易清洗。 各种防毒面具的材质和结构不同,但都可以参照同样 的使用方法,以下为硅胶大视野防毒面具使用及维护方 法。

一、防毒面具使用前检查: 1、使用前需检查面具是否有裂痕、破口,确保面具与脸部贴合密封性; 2、检查呼气阀片有无变形,破裂及裂缝; 3、检查头带是否有弹性; 4、检查滤毒盒座密封圈是否完好; 5、检查滤毒盒是否在使用期内 二、防毒面具佩戴说明: 1、将面具盖住口鼻,然后将头带框套拉至头顶; 2、用双手将下面的头带拉向颈后,然后扣住; 3、风干的面具请仔细检查连接部位及呼气阀、吸气阀的密合性,并将面具放于洁净的地方以便下次使用; 4、清洗时请不要用有机溶液清洗剂进行清洗,否则会降低使用效果。三、防毒面具佩戴密合性测试:测试方法一:将手掌盖住呼气阀并缓缓呼气,如面部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介绍

玉树藏族自治州 青海省辖州。藏族聚居区,省畜牧业基地之一。位于省境西南部,东与四川省接壤,东南和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邻,西接西藏、新疆自治区。州府驻玉树县结古镇,距省会西宁800公里。面积19.8万平方公里,人口23.6万人,藏族占总人口的96%以上。辖玉树、杂多、称多、治多、囊谦、曲麻莱6个县。古为羌地。魏晋南北朝时属苏毗王国,唐、宋时为吐蕃地,元属吐蕃等路宣慰司,明属朵甘思宣慰司,明末清初,隶和硕特蒙古政权,后隶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衙门。民国初,隶青海办事长官,旋改隶蒙番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民国六年(1917)设玉树理事,民国十八年改为玉树县,辖今自治州全境。1951年成立玉树藏族自治区(地级),1955年改为自治州。玉树地处青南高原,海拔多在5000米以上,山脉之间的高原也在4000米以上,多湖泊、沼泽,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州境东南部由于江河下切,形成沟谷地,海拔4000以下的地方宜牧能农。矿藏有煤、铁、铜、铅、锌、锡、盐、硫磺和石膏。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青(海)西(康)公路穿境,全州所有县和97%的乡镇通简易公路。工业主要有水电、煤炭、农机、建材、盐业。经济以牧业为主,畜种有藏系绵羊、牦牛、马。藏系绵羊毛俗称西宁毛,是毛纺工业的优质原料。东部3县的河谷地带有少量农业,主要种植青稞。境内有著名的文成公主庙和勒巴沟岩画,均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树县 玉树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南缘,玉树藏族自治州东端。全县总面积为15715平方公里,境内多高山峡谷,地势陡峻,气候复杂多变。全县辖8个乡1个镇,62个村民委员会,262个农牧业生产合作社,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兼有少量农业的半农半牧县。截至目前,全县共有人口7.4万人,人口密度为4.65人/平方公里。200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按可比价算达到7117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300万元。 玉树的公路交通经过四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了以结古镇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网络型交通体系,县内主要公路有四条,通车里程为1040公里,其中县乡公路407公里,乡村公路633公里,九个乡镇都已通车。玉树县是一个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县份,除农牧业、森林、水利资源外,初步探明矿点资源分布有26种,其中铁矿点五个,铝铜矿点六个,铜钼矿点五个,锌、铝、镉、金、银矿点三个,自然硫矿点一个,已开发利用的有砂金矿和铅锌矿。另外还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其中药用野生植物有400余种,其中有16种为国家级保护动物,境内的隆宝湖是黑颈鹤的栖息地,属国家自然保护区。 玉树县有独特的高原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有名的玉树歌舞在该县尤为独特,有闻名遐迩的文成公主庙以及众多教派的藏传佛教寺院,悬崖绝壁上到处刻满了经文的勒巴沟成为人民群众度假、旅游的极好去处,新寨的马尼石堆,据传由25亿块刻有经文的石头堆积而成,有世界之最的美称,东仲林区天地一色,山清水秀、草地如毯,这些优势资源,为发展独具特色的高原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杂多县 杂多县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南部。东和玉树、囊谦两县毗邻;西靠唐古拉山地区;南同西藏自治区的丁青、巴青、聂荣、索、安多等县接壤;北与治多县相连。东西长315公里,南北宽190公里。杂多县建政于1953年7月7日。县政府所在地设在扎曲河(澜沧江源头)北岸的萨呼腾。 杂多县是玉树州的三个纯牧业县之一,畜产品产量较高。畜产品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方面潜力很大。全县境内初步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铜、铁、砂金、煤、碱、盐、石棉等。野生动物主要有马麝、白唇鹿、雪豹、藏原羚、野驴、旱獭、雪鸡、天鹅、黑颈鹤、马熊、盘羊等。有野生药用植物如冬虫夏草、贝母、知母、秦艽、沙棘、雪莲等250余种,其中冬虫夏草分布广、产量居全州第一。还有蕨麻等一些淀粉植物。县境内河流密布,河床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且水质良好、无污染。 称多县 称多县位于巴颜喀拉山南麓,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东北部。该县地形北高南低,气候南北差异较大,南半部沿通天河种植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麦、洋芋等,有些地区还可以种植蔬菜;北部适宜放牧。全县以牧为主,但种植业在农业产值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藏族服饰赏析介绍培训资料

藏族服饰赏析介绍

《少数民族服饰鉴赏》 结课论文 藏族服饰赏析介绍 专业:产品设计 班级:产品L151 姓名: 傅增森 学号: 15L1251019 成绩:

藏族服饰赏析介绍 产品设计产品L151 傅增森 15L1251019 1藏族介绍 藏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藏族也是跨境民族,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拉萨是藏族人心中的圣地。目前全世界藏族人口约750万左右,中国境内约700万(2016年),藏裔人口保守估计在1000万以上。 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纪初期吐蕃建政之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10世纪到16世纪,是古代藏族文化兴盛时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安多三种方言。 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天竺传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3]。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藏族雕刻技艺高超。此外藏戏独具特色,藏医药学也是人类重要遗产。 2藏族服饰外貌与介绍

藏族服饰藏族服饰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1.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用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 2.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装饰品、帮典颜色相组合,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

防毒面具的使用范围、方法

§5.1防毒用具简介 一、防毒面具的种类和使用围 二、防毒面具结构和性能 三、防毒面具正确的使用法 1 确认防毒面具的使用围 1 根据毒气的种类、浓度以及使用现场空气中氧气含量和环境温度,务必要在滤毒罐限定的防护围和有效防护时间使用。 2 要正确检查面具的质量,确认此套面具气密性基本良好。 3掌握正确的佩戴法。 A 选配适当的头罩规格,根据头形选择。 B 保持气流畅通无阻。必须先拔出胶塞,防止外来物堵塞。 C 有毒场所紧急佩戴(屏住呼吸,作简单气密性试验)。

D 故障应急处理:导管穿、呼吸阀损坏、头罩损坏、滤毒罐穿。 F 氧气呼吸器观察压力在10mpa以上,氢氧化钙吸收剂不能失效(粉红色变成淡黄色即为失效)。 G 防毒罐防止气体的颜色鉴别 1防止氯气的为绿色、黄色、褐色 2 防止氨气的为灰色 一、防毒面具的维护与保养 1 使用后的面罩要清洗、消毒、晾干,撒上滑粉以防老化,并妥 善保管。 2 使用过的滤毒罐的底盖和顶盖要封紧,以防受潮和吸附有毒气 体,失效的要及时报废。 3 氧气呼吸器禁沾染油脂并远离热源,不得乱动。 §5.2急救与自救 一、基本原则 1 个人防护,切务轻视。 2搬运伤员,解毒清洗 3细心检查,抓住重点 4 多人中毒,注意分类 二、自救、互救法 1 心脏复法 (1)心前区扣击术

(2)胸外心脏挤压术 2 呼吸复术。 3 化学灼伤的处理。 §5.3现场直接作业环节 (见前面直接作业环节的管理制度) 个人防护用品 一、分类 1、呼吸道防毒用品, 2、皮肤防毒用品 呼吸道防毒用品分为过滤式和隔离式两类。 皮肤防毒品:各种防毒衣、防毒手套、面罩护肤膏等。主要防止皮肤吸收毒物。 过滤式防毒用品:是通过滤毒药剂滤除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 隔离式防毒用品:是依靠本身的自给氧气、空气或通过导气管送风、吸取有毒区域外的洁净空气。 二、过滤式防毒面具 1、使用条件:空气中氧气体积浓度大于18%,环境温度为-30 度至+45度,毒气的体积浓度 大型罐<2% NH<3% 小型罐<1% NH<3% 2、结构和性能:

藏族服饰文化

藏族服饰文化 1、藏族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理念的结合点 紧张的现代生活导致了人们长期的心理压抑制与情感失衡,这必然唤起人们追求个性化、多样化、自由与人情味的本能渴望。 服装作为一种情绪释放和自我表达的途径,成为最具个人化的创造活动。正如时装设计大师迪奥所说:“在这个机械化的社会里,服装将是个性与独立性的最后隐匿之所。”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服装民族化的选择也就是对个性化的选择,是迎合了人们情感与心理需求的选择。 1.1崇尚自然:受早期自然崇拜的影响,藏族人民具有归依自然、顺天而行的生活准则。他们用取自自然的原料制作服饰,从大自然的启示中寻找服饰的色彩和图案……这种热爱自然、与自然一体的生态观念和藏族服饰所散发的拙朴、自由、平和的自然情调正迎合了当今人们的环保意识审美取向和对大自然的眷恋之情。 1.2关注生命:藏族人民将自己与自然融汇于生命的共同体中,与宇宙众生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哲学观正反映了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藏族服饰鲜纯亮丽的色彩则是生命的力量与热度.邦典与饰边上对比、递增排比、粗细疏密等形式语汇的运用,恰是生命有节奏的强劲律动。

2、藏族服饰的样式和文化艺术 无论藏族服饰的样式和文化艺术多么复杂,但具体到每套服饰,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现将藏族服饰作叙述如下。 2.1藏衣:藏衣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 农区和牧区的服装在用料和制作上各有不同。 农区的服装有藏袍、藏衣、衬衫等。藏袍以氆氇为主要原料,一般比人的身高要长,把腰部提 起,腰间系上腰带(带子颜色以红、蓝为 多),既是腰带,又可当作装饰。男女的 藏袍都是大襟服装,男式以黑、白氆氇 为料,领子、袖口、襟和底边镶上色布 绸子,女式藏袍大多以氆氇、毛料、呢 子作料,腰间都有红、雪青、绿色等绸缎或平布的腰带。藏式衬衫左肩大,右肩小,右腋下有纽扣或用有色布做成的飘带,穿着时结上扣子或系上飘带就行了。男女衬衫也有区别。在颜色上,女的用印花绸布作衬衫,男的用白色绸作料为多。男式衬衫多高领,女式衬衫多翻领。藏族衬衫的特点是袖子要比其他民族服装的袖子长四十公分左右,长出部分平时卷起,跳舞时放下。藏族女式服装比男式服装花色多,女性一般要围一块帮典(围裙),其织法独特,编织精密,美观大方,色彩鲜明,是藏族妇女喜爱的衣物之一,也是藏族妇女的标志。

防毒面具使用安全操作规程

防毒面具使用安全操作规程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简介:该规程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 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 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 详细阅读内容。 一、进行定期排污工作以及发生少量天然气泄漏进行抢险工作时,必须佩带防毒面具工作。 二、在使用时,一定要先检查防毒面具是否通气顺畅有效, 并且按照使用说明带好防毒面具后,再进入作业区。 三、进入作业区工作时,必须两人以上同时在工作现场。一个人进入作业区工作,另一个人在10米以外的安全区域范围负责看守通气管出口,如果发现工作人员出现恶、呕吐、昏

迷等异常现象,要及时采取救护措施。保证通气管平直放置,严禁出现死弯、压折现象,防止因杂物将出气孔堵塞,造成使用人发生缺氧和窒息等意外伤害。 四、要建立防毒面具专人保管责任制度,禁止玩耍,避免造成人为损坏。该设备属于应急使用,每月由站长(或专人)进行检查并记录在案。 五、使用完毕,使用人要进行详细记录并签名。防毒面具若出现破损等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及时通知上级领导。 六、防毒面具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定期清洗和消毒。 七、防毒面具存放位置在:值班室、维修中心都各备有2套防毒面具。 这里填写您的企业名字 Name of an enterprise

藏族服饰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

关于藏族服饰研究分析 姓名:丁世金 学号:201601010410 专业班级:电气工程1604 院系:电气信息学院

藏族服饰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 摘要:独特的高寒地理环境孕育了藏民族具有鲜明个性的服饰文化。具体到 藏族不同的地域,由于其历史、文化、地理、人文各不相同,所以各地藏族服饰又显示出不同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本文从历史与美学的角度出发,以卓尼藏族服饰为个案,探讨了卓尼藏族服饰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 关键词:藏族服饰;地域特征;审美情趣 藏族服饰作为藏族文化的组成部分,鲜明而直观地显示了其服饰文化的独特个性与民族特征。藏族居住区域广阔,由于人文、地理各不相同,所以反映在服饰上,又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本文从卓尼地区来探讨藏族服饰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 一、特殊的历史、地理、人文 卓尼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洮河流域很早就是人类栖息发祥地之一,沉积了灿烂浓郁的文化遗产。在境内174公里长的洮河南北两岸,密布着诸多马家窑、齐家文化和辛甸文化以及寺洼文化遗址。在这些古文化遗址中,有规模相当可观的古人类居住群和墓葬群。从大量出土的新旧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石器可看出,骨器、编织和纺织技术已比较发达,环饰、珠饰和贝饰类遗物,制作部分已相当精美。在装饰上,反映于卓尼、临潭出土的陶器上,马家窑文化以彩陶之富丽图案著称;齐家文化则是朴素典雅的几何形体美和细密有序的蓖纹、划纹和绳纹,以整齐无华的装饰而闻名;辛甸文化为黑彩宽带纹和回纹线饰;寺洼文化则呈锯齿状附加堆纹,部分亦有乳丁纹饰。以上四者在颜色上均以红、黄、灰、褐、紫色为主。另外,考古工作者还在洮河流域的中上游,发现了两种疑为藏族先民在这一地区所创造的吐蕃地方文化的新的文化类型。这两种古文化遗存中的陶器,一种是拍印竹帘纹、竹节纹、不规则梯形纹等各种独特的拍印纹样,色呈紫或灰;另一种是刻划波浪纹或不规则波折纹,纹饰简单、单调,色浅灰,似受了中原地区文化之影响。 卓尼不仅是古代“汉藏走廊”的通道之一,还是古代羌、戎、吐谷浑、吐蕃等民族活动、聚居的中心地带。历代建置,卓尼形成了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 卓尼境内的藏族,主要渊源于上古时期的羌、戎诸部,他们是形成当地藏族的主要成份之一。另有相当一部分藏族,其先民分别是迁徙、定居于卓尼的吐蕃后裔移民部落和公元 8世纪吐蕃戍边军土留居后形成的部落。

藏族民间舞蹈详细介绍

藏族人民居住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信奉喇嘛教。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藏族地区是歌舞的海洋,藏族民间舞蹈多为载歌载舞的形式,音乐一般都具有活跃、热烈、朴实的特点,有的乐曲相当优美。卫藏、康、安多3大方言区的民间音乐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区别。 藏族与汉族自古以来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在文化上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藏族与汉族的音乐语汇有许多共同之处:都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五声性的歌曲随处可见。如《爱木错》、《孔雀吃水》、《古来亚木》、《尤子巴母》、《却非突西》、《阿节总巴》等,也有一些六声或七声性的歌曲。 藏族歌舞音乐中,“堆谐”的调式多为宫调式,也有羽调式或商调式的乐曲,有的乐曲出现宫、羽交替调式;“弦子”的调式多为羽调式,也有徵调式、商调式;“果谐”的音乐常用宫、羽、徵调式。藏族歌舞音乐多为同一首歌曲用分节歌的形式反复演唱,很少变换调性。器乐往往是随腔伴奏,即兴发挥。乐曲结构多为慢一中一快或慢一快,慢速时音符密集,快速时音符简化。 藏族民族乐器有札木聂、扬琴、牛角胡、根卡、二胡、竖笛、大号、大鼓、热巴鼓、镲、串铃等。 藏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有:“堆谐”、“果谐”、“弦子”、“锅庄”、“囊玛”、“噶尔”、“热巴”等。 堆谐 “堆谐’堤西藏西部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堆”是地名,藏族人把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昂任、定日、拉孜、萨加及阿里一带叫做“堆”,“谐”是歌曲的意思,而舞蹈往往与歌曲结合在一起,因此,上述地区的农村歌舞就叫做堆谐。这种舞蹈后来在整个西藏流传,舞蹈逐渐演变为脚下打点的踢踏舞的形式,以拉萨地区最为盛行,人们称它为“踢踏舞”或“拉萨踢踏舞”。现在的堆谐实际上是指流传在西藏各地的踢踏舞。

防毒面具的使用方法

防毒面具的使用方法 防毒面具按防护原理,可分为过滤式防毒面具和隔绝式防毒面具。 过滤式防毒面具,由面罩和滤毒罐(或过滤元件)组成;隔绝式防毒面具,由面具本身提供氧气,分贮气式、贮氧式和化学生氧式 3 种。 为了防止对面部皮肤过敏,高级的防毒面具的材质已由普通橡胶,改为采用优质硅胶制作的全面罩主体,抗老化,防过敏,耐用,易清洗。 各种防毒面具的材质和结构不同,但都可以参照同样的使用方法,以下为硅胶大视野防毒面具使用及维护方法。 防毒面具使用前检查: 1、使用前需检查面具是否有裂痕、破口,确保面具与脸部贴合密封性; 2、检查呼气阀片有无变形,破裂及裂缝; 3、检查头带是否有弹性;

4、检查滤毒盒座密封圈是否完好; 5、检查滤毒盒是否在使用期内 防毒面具佩戴说明: 1、将面具盖住口鼻,然后将头带框套拉至头顶; 2、用双手将下面的头带拉向颈后,然后扣住; 3、风干的面具请仔细检查连接部位及呼气阀、吸气阀的密合性,并将面具放于洁净的地方以便下次使用; 4、清洗时请不要用有机溶液清洗剂进行清洗,否则会降低使用效果。 防毒面具佩戴密合性测试: 测试方法一:将手掌盖住呼气阀并缓缓呼气,如面部感到有一定压力,但没感到有空气从面部和面罩之间泄露,表示佩戴密合性良好;若面部与面罩之间有泄露,则需重新调节头带与面罩排除漏气现象。 测试方法二:用手掌盖住滤毒盒座的连接口,缓缓吸气,若感到呼吸有困难,则表示佩戴面具密闭性良好。若感觉能吸入空气,则需重新调整面具位置及调节头带松紧度,消除漏气现象。 重做按以上方法一,方法二做密合性测试,直至密合性能良好。 滤毒盒更换及装配方法 1、按照滤毒盒的有效防毒时间更换或感觉有异味更换; 2、将滤毒盒的密封层去掉,并将滤盒镙口对准滤盒座,正时针方向拧紧,压扣滤线盒对准盒座压紧。 防毒面具更换条件

藏族面具文化历史

?【图书简介】 这本藏族面具文化研究的专著是我国藏学界的一部成功之作作者在广泛查阅文献,注重并大量吸收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更注重于实地的调查。书中对各类藏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流程作出颇为详细的叙述和分析,并对藏族面具的类型分类及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此书对藏族面具的两大有机载体,即“羌姆”、藏戏与面具的关系和面具在其中作用的研究,也很有创见,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藏族面具的发展过程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面具是世界各民族普遍具有的一种共生文化现象,是古老的信仰与艺术的一种符号和文化表达。青藏高原的面具文化在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生存、发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从而显得更加神奇。本书用精炼的文字和生动而真实的图片诠释了青藏高原面具文化的奥秘,给人们以更加独特、精美的艺术享受。-读书网|https://www.360docs.net/doc/dd3536136.html, ?【本书目录】 序言 引言 第一章藏族面具文化历史探源 一、藏族面具的起源时间 二、藏族面具至今仍然存活并不断发展的原因 第二章藏族面具的类型 一、我国面具分类的几种类型分法 二、藏族面具的基本分类 第三章藏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流程 一、贴布脱胎面具制作的传统工艺流程与技法 二、木质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流程 三、金属铜质镀金面具制作工艺及其流程 第四章藏族面具的基本特点 一、藏族面具的色彩美 二、藏族面具的造型美 三、藏族面具的宗教性 四、藏族面具的丰富多样性

第五章藏区寺庙“羌姆”与面具 一、寺庙“羌姆”的起源 二、寺庙“羌姆”的形成与流派及各教派面具 第六章藏戏与面具 一、藏戏的起源与形成 二、藏戏剧种、流派和剧目 三、藏戏面具 第七章藏族面具文化对我国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影响 一、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藏族面具的分布 二、藏族面具文化对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藏族服饰特点

藏族服饰特点: 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 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 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 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 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 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 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 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白族服装特点: 白族服饰总体上看,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 年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以 年轻姑娘的服装为例,上衣多为白色或浅色襟衣 或衬衣,紧袖管上镶有各色花边。外罩多为红色, 浅蓝色为主的领褂。下穿白色或浅色长裤。腰系 短围裙,镶有花边,缀有绣花图案。宽花腰带和 飘带紧束腰身,头梳独辨,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 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以红头绳,左侧飘吊着 一束雪白的缨穂,手腕上戴银质或玉石的手镯。 脚穿绣花鞋。这一身打扮,浓艳而又不失庄重, 线条美丽,婀娜多姿,飘然若舞,十分讨人喜欢。 壮族服装特点: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 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 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 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 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 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 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在边 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 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 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 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 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 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防毒面具防护原理及佩戴方法

编号:SM-ZD-55974 防毒面具防护原理及佩戴 方法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防毒面具防护原理及佩戴方法 简介:该规程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防毒面具 呼吸防护用品按用途可分为防尘、防毒和供气式3类,按防护原理可分为过滤式(又称净化式)、自给式(又称隔绝式)。呼吸防护用品是预防尘肺病和职业中毒等职业病的重要防护产品,主要品种有防尘口罩、防毒面具、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等。 防毒面具是一种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是利用面罩与人面部周边形成密合,使人员的眼睛、鼻子、嘴巴和面部与周围染毒环境隔离,同时依靠滤毒罐中吸附剂的吸附、吸收、催化作用和过滤层的过滤作用将外界染毒空气进行净化,提供人员呼吸用洁净空气。防毒面具一般由面罩、滤毒罐、导气管、防毒面具袋等组成。 防毒面具从结构上可分为导气管式防毒面具和直接式防毒面具2种。导气管式防毒面具由面罩、大型或中型滤毒

丹巴县嘉绒藏族的历史与文化 (1)

丹巴县嘉绒藏族的历史与文化 丹巴地区古称嘉莫·查瓦绒,简称“嘉绒”,意为藏区四大峡谷之一的东女国气候温和河谷农区的人,习称嘉绒娃,是藏族重要的组成部分。丹巴县历史悠久,嘉绒藏族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民俗风情古朴动人。众多的文物古迹,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嘉绒藏族,独具特色的嘉绒藏寨民居,形式多样的丹巴县锅庄,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嘉绒服饰以及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婚嫁习俗、传统节日、礼仪、丧葬习俗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特色突出的丹巴嘉绒藏族文化。 一、县情简介 1、历史背景 丹巴一带隋朝为嘉良夷地,唐属吐蕃,元为土司制,清设章谷屯,民国十五年(1926年)始设丹巴县。中路古文化遗址及石棺葬墓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存在,说明大约在5000年以前已有藏族先民们在这一带定居。历经频繁的战争,今丹巴县境及周邻众多部落居民与吐蕃士兵、移民,因长期的交往而同化、融合,最终形成具有地域和语言特点的嘉绒藏族。 丹巴是嘉绒十八土司辖地最典型的嘉绒藏族文化的代表区,是嘉绒藏族文化的中心和发祥地之一。 2、区位条件

丹巴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州的东大门,属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成都平原以西的邛崃山脉西坡。地处大、小金川河下游,大渡河上游。县境位于东经101°17′—102°13′,北纬30°23′—31°29′之间,总面积达5649km2。 丹巴县公路交通网络较为发达,317国道经卧龙、小金四姑娘山、丹巴县再向西于道孚县八美接川藏线。丹巴县城到成都345KM,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四姑娘山(日隆关)距丹巴县城114KM。瓦(斯沟)——丹(巴)路沿大渡河向南可达泸定县,刷(金寺)——丹(巴)路则沿着大金川河通向金川县和马尔康。丹巴县境内公路网络四通八达,除分别沿着县境内三条水系延伸的五条主干公路外,尚有通往各林区、矿山和乡、部分村寨的支线公路 3、地质条件 丹巴县堪称“地质学天然博物馆”,地层出露比较齐全,地层总厚度达16000余米,境内不同时代和成分的脉岩多达数万条,其中举世闻名的丹巴白云母矿,就产在伟晶岩脉中。丹巴地区独有的地质奇观,为国内外地质专家所瞩目。 丹巴矿产资源丰富,曾经是我国重要的白支母矿基地,川西重要的贵金属矿——铂镍就产在丹巴。此外,金、银、铜、铅、锌及建筑饰材“中国白”汉白玉石等较为丰富。 4、气候条件

丰富多彩的藏族服饰

丰富多彩的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习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产、生活方式对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影响。藏族的服饰习俗的传承,往往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史紧密相连,体现着民族的集体智慧,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丰富多彩的藏族服装、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学者研究,早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西藏高原土著部落的服饰就已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束腰及以毛皮制衣的特征。 随着与外界交流,藏族服饰曾经受到汉、蒙、满等族以及波斯等国 服饰的影响,在服饰的色泽和制作等方面取得了进步,但从远古传承下来的服装、服饰来看,在总体结构上并没有多少变化,仍比较完整地保持着藏族传统文化特征。 藏族服装、服饰在其款式、结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自然条件、劳动生产和文化交流的影响。由于居住的地理气候和从事的职业不同,构成了多种服饰类型。从地域看,可区别为农区和牧区类型,这是藏族服饰的基本类型;按生活方式,可区别为农村与城镇类型;从身份讲,可分为平民、僧人、达官贵人等类型。西藏传统的达官贵人服饰,质地高档,做工精致,花样繁多,特别讲究衣着与身份、地位相称。

藏北高原气温低,风沙大,又是辽阔的草原、天然的牧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要选择便于起居、行旅、保暖御寒的服装。牧区藏族穿着以皮袍为主,它结构肥大,袖口宽畅,穿着自如,白天阳光充足,气温升高时,可脱袖露臂,调节体温,夜间可解带和衣而眠。牧民的皮袍离不开腰带,穿时提起下摆与膝盖平齐,腰带一束,怀里形成大囊,里面可装不少随身用品。皮袍是用土法加工的绵羊皮缝制的,既经久耐用又抵风御寒。普通皮袍,男式的宽腰、大襟、肥大,襟、袖和下摆用10至15厘米宽的黑绒镶边,但也有不做装饰边的。女式皮袍的襟、袖和下摆先用宽10至20厘米的黑平绒镶边,再用红、蓝、绿三色平绒(各宽5至10厘米)镶边。 农区气候温和湿润,人们穿着的男式袍子和女式长坎肩,都主要以 黑氆氇为原料,款式仍属大襟眼装,右腋下钉一个钮扣。男式袍子用绿色或蓝色绸布做两条宽5厘米、长20厘米的飘带。一般男式白氆氇藏袍的领口镶上6厘米宽的加洛(一种间隔有十字图案的花氆氇)。女式藏袍大都是黑色的,一般冬季穿有袖于的,夏装无袖,但也有四季穿无袖的,冬春季外加一十氆氇短褂。氆氇生产几乎遍及全藏农区、半牧半农区,以泽当最为著名。氆氇结实耐用,保暖性能好。它的生产工序分3道:一是羊毛洗净凉干后用钢丝刷于刷松软,并絮成条状,然后再捻成细线;二是织氆氇,先把经线拉好,卷起架在织机上,然后再用纬线在经线上织,经纬线相交非常精密,织成面幅有26厘米宽的条状;三是染色。 城镇作为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文化生活丰富,经齐条件较好,人

藏族舞蹈的介绍

有关藏族舞蹈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这种劳动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 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可划分为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两大类。这两大类舞蹈都有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而潇洒的翩跹舞姿和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及形式。其中的《羌姆》,则属于宗教舞蹈类别中最为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寺院舞蹈《羌姆》的产生和流传,与藏传佛教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同时,又由于藏传佛教中不同派别的存在,使被人们俗称为“跳神”舞蹈的《羌姆》,在舞蹈形式、道具使用以及表演者的装束等许多方面,又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与差异。[1] 最基本的动作要领是,双手扶胯(或者双手放在身体两旁松弛状态),身体上下小幅度的颤动,全身不要紧绷,松弛。藏族舞全过程都离不开小颤,这也是最关键的动作。 藏族舞蹈种类及特点: 1.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卓谐”(圆圈歌舞); 2.有踏步为节、着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 3.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致的“囊玛”(内庭歌舞); 4.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因舞); 5.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 6.有圆润舒展、长袖挥舞、铃声震荡、粗江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 7.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 8.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和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以及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法舞)、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

藏族手工艺品介绍

藏族手工艺品介绍 藏毯藏装藏帽藏被藏靴藏垫木碗藏腰刀金银器藏围裙五金制品十六铃铛花条藏背包藏香 藏族手工艺品——藏毯 藏毯分为卡垫、地毯、靠垫、座垫、马具垫、挂毯等。藏毯的原料为藏系绵羊毛,以纤维长、软硬度适中、弹性强为特点。图样设计别致,色彩鲜艳、和谐,美观大方,毯面柔软、细腻,洗涤不褪色、不掉毛,经久耐用,加之浓厚民族色彩的图案花纹,使其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在世界三大名地毯中占有一席之地。 卡垫藏语的意思是覆在上面的垫子,是藏毯生产业的主要产品,也是藏族家庭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日喀则、江孜生产的卡垫在西藏卡垫业中更是首屈一指。传统卡垫的规格以长方形为主,约长6英尺,宽3英尺,生产时以对为单位,很少按条生产,消费者也多成对购买。 藏族手工艺品——藏装 因地区不同,藏装在用料、工艺上差别较大,但样式上大同小异。一般来说,藏装有藏袍、便装和衬衫等。藏袍是最常见的,为大襟服装,男式宽大,带袖,女式稍窄,分有袖、无袖两种。城镇居民喜用高级毛料制作藏袍,农区用氆氇,牧区用毛皮。 男女藏袍 袍都比较长,着装时要提起下摆,束以腰带,天热时只穿左袖,不穿右袖。男式藏袍着装英武,女式潇洒秀丽。衬衫也是大襟式,唯男式多白色、高领、有扣,女式多花色、翻领、无扣。另外,女式衬衫袖子要比衣服长40多厘米,平时挽起,舞蹈时放下,翩翩起舞,特别优美。 农区便装 在农区,比较喜欢着便装。男式分上衣和裤子两件,上衣较短小,大襟,用料为氆氇,大多为黑、白两色。女式仅有上装,对襟,用料为氆氇,黑色,着装时罩在袍外。 藏族手工艺品——藏帽 日喀则日照强,气候多变,风沙大,群众都比较喜欢戴帽子。又根据不同的身份、性别和地区,戴不同形式的帽子,所以日喀则的帽子种类繁多,式样各异。 最常见的是一种藏语称之为“次仁金克”的帽子,其意思是“汉地金丝帽”,帽子的里子用毡帽坯,帽顶复以金丝缎,边沿镶以丝带,帽沿有四,前后沿大,左右沿小,帽沿上缝以水獭等皮或毛毡,制作精细,做工讲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这种帽子因其保暖性能好,所以男女均喜欢戴,只是戴的形式不同。女的一般把三个帽沿折进帽内,只留前面的一个大帽沿,下雪天戴时,四个帽沿均在外。老人通常把四个帽沿都露在外面。这种藏帽适应性极强,实为别的帽子所无法比拟,有许多国外来藏旅游观光者也非常喜爱这种帽子,并购买作为来藏旅游的纪念品。 藏族手工艺品——藏被 藏被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又是传代性的家财。相传在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就开始有了藏被,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藏被一般分为4种规格,即双股线、三股线、四股线织的和高级藏被,重量分别为10斤、14斤、16斤和25斤不等。最普通的也能使用8年左右,好的能用一两代人。高级藏被的用料纯为细羊毛,特别柔软,保温性很强。一般说藏被具有细洁、平整、柔软、密度紧、质地厚、身骨硬挺等特点,并具有独特的编织方法。 藏族手工艺品——藏靴 藏靴种类繁多,名目不一,大致有“松巴”、“嘎洛”、“多扎”、“扎松” 等几种。

蒙古族服装服饰特点

蒙古族服装服饰特点 2009-12-01 鄂尔多斯蒙古族鄂尔多斯蒙古族服饰主要由服装、头饰、挂饰三部分组成,特点是色泽鲜艳、款式考究、不显臃肿。地域特征非常明显,最主要的是保留了蒙元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是蒙古服装中高尚典雅、热情豪放的民族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 科尔沁蒙古族科尔沁蒙古族服饰的突出特点是头饰、坎肩、绣花。科尔沁蒙古族妇女头饰由两条缀珊瑚额箍、银质簪钗(一横,二竖、二托钗)和垂链组成。 科尔沁蒙古袍满袍的绣花都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历史上科尔沁妇女大都善于绣花,而且清宫里也有过很多科尔沁绣花女,绣出很多美丽的服饰。 乌珠穆沁蒙古族乌珠穆沁蒙古族是蒙古民族的一个古老部落,这个部落一直以服饰华丽而闻名。乌珠穆沁蒙古族的服饰多采用绣有纹饰的红、绿、蓝等多种颜色的布料制成,领口和袖口宽大并装饰有他们喜爱的吉祥图案。 在乌珠穆沁地区,蒙古族妇女不戴帽子,常用红、绿绸缎缠头。乌珠穆沁人的蒙古袍比别的地区的要显宽大,长袖高领,钮扣在右侧,衣边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腰带多为绸、缎布料,颜色与袍色协调。男子扎腰带,把袍子向上提,显得精悍潇洒;而女子则把袍子向下拉展,显得苗条矫健。 巴尔虎蒙古族巴尔虎蒙古人的服饰从整个款式风格上看,较多保留着古代蒙古民族的服饰特点和部落服饰的传统风格。巴尔虎蒙古人无论男女均穿宽下摆的长袍,男子靠下腰系腰带,以上提袍为美;妇女则以靠上腰系腰带,以贴身为美。陈巴尔虎人穿有开衩长袍,新巴尔虎人则穿无开衩长袍。(内蒙古日报)(E09) 蒙古族服饰特点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蒙古袍的特点: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牧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 蒙古包可以拆卸搬运,极适于游牧生活的需要。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是蒙古袍,右衽,镶边,身长宽大,高领长袖,带腰带,配皮靴。夏袍是棉丝质的单夹袍,多红...?? 蒙古族服饰特点四季都穿长袍内蒙古、新疆牧区,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 蒙古族的服饰,因性别和年龄而异。中年男子冬天穿大襟皮大衣,布面以黑、蓝为多。无布面的.一般在衣袖和衣边用黑布或蓝布加缝约三指宽的布边,有的用...??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