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张承志清洁的精神
荒芜英雄路1

同行的评价
这一类作家总是极其认真,严肃,因而 也便极其痛苦。他们对文学还抱有宗教般的 神圣情感,他们无法以游戏的态度对待,他 们也无法以实验的态度对待。他们将心灵凌 驾于一切之上,痛恨形式主义。张承志又是 其中尤为激烈的一个。 ——王安忆:《孤旅的形式》 《文学自由谈》1993年第4期
二、本文理解焦点问题
一、关于张承志
张承志因独特的创作主题,被称作一个理想 主义精神漫游者。他早期作品以草原生活为题材, 稍后崇尚追求个人理想与宗教信仰。1984年他到 回民聚集地西海固,结识了一大批哲合忍耶派教友, 他们为了维护信仰的纯洁及心灵的自由而不惜牺牲 的英雄主义精神极大地震动了张承志。他不仅成了 哲合忍耶教徒,而且用文学的形式写了一部宗教史 《心灵史》,在文坛引起了很大的震动。然而他作 品中越来越浓厚的宗教倾向也引起了广泛争议。
二、本文理解焦点问题
4.张承志散文最重要的元素
广袤的边疆:雄浑荒凉或风景如画; 少数民族和他们的民族英雄; 历史遗迹以及作者以历史学、民族学专家身份所作
的直觉判断; 边疆底层民众身上潜藏的独特文化传统和反抗精神; 对上述一切深深的热爱,以及对发达都市、资本主 义、世俗传统的极端厌恶蔑视; 思想的力度和文字的优美两者完美融合。
历史与现实的冲突:往古英雄们消逝与现实
世俗存活的无形冲突; 英雄精神与教条主义的冲突:创造历史的鲜 活英雄精神与拘泥于各种条规之中的“书蛀” 式研究的无形冲突; 自然生态与人化环境的冲突:保持着原生态 的自然以及融入其中的牧民们与鄙俗的社会 生态之间的无形冲突;
二、本文理解焦点问题
本文冲击力的来源: ——强烈对比与无奈表达 在这种种矛盾冲突中,作者以对比强烈的笔 墨表达了他精神上的选择,但同时也传达出 深深的无奈。 这是本文与同样写访古探幽的游记散文最大 的不同。
知青文学

• •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9月22日出生 于黑龙江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城市泊于 镇温泉寨。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 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
当过知青,1968年下乡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 1974年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77年毕业后分配至 北京电影制片厂。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 艺术厂长。2002年调至北京语言大学,任人文学院教 授。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 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 烟火》,长篇小说《浮城》《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近年发表有长篇小说 《生非》,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 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 说奖。文章《慈母情深》(《母亲》的节选)被选入义 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册。现任教于北京语言 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著有短篇小说集《年轮》等。小说《这是一片神 奇的土地》《父亲》《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 小说奖。小说《为了收获》《学者之死》《一只风筝 的一生》《双琴记》分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
作品题材:
• 梁晓声作品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知青小 说”,表现一代知识青年在那场荒谬的历史运动 中所显示出的理想追求和人格精神,热情讴歌了 在动乱年代和艰苦环境中的英雄主义精神。《今 夜有暴风雪》被视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 品。作品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英雄主义和浪漫 主义气息浓郁。这也是梁晓声“知青小说”的整 体艺术风格。他的另一类作品则相对平实,作品 取材于城镇、农村、学院、家庭等领域的生活, 表现了他开拓生活视野的意向,体现出鲜明的纪 实风格。
•
自传色彩
• 与50年代遭受挫折的“复出”作家相似,知 青文学也常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 • 和“复出”作家一样,特殊的,与国家社会 政治密切关联的生活经历,使他们觉得表现自身 的生活道路具有重要的价值。 • 不同的是,50年代反右派运动的受难者,在 “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在公众心目和自 我意识中,他们被当作“文化英雄”看待。而 “知青”这一代人在“文革”中的生活意义,不 论是自我、还是社会评价,却是可疑和模糊不清 的。这是推动知青那种持续不断为一代人的青春 立言的动力。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张承志《北方的河》与阿城《棋王》

(空白之美,无言之美) 情节是非线性的,日常生活的磕磕绊绊原
生态地进入叙事,而琐屑之处最有意味。 关键处的细节淋漓尽致,: (1949——),原名钟阿城,生于北京市。
中学未念完便去山西、内蒙、云南等地插 队务农,1979年回到北京。1979年回到北 京。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出版了小说集 《棋王》和系列小说《遍地风流》等。 “《棋王》这样的小说,我写不出。不但 是我,很多作家都写不出”。(汪曾祺)
二、《棋王》赏析:
1、《棋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棋王》的文化寓意: 道家文化精神的体现:棋是道家的棋,人
是道家品格的人。棋道即人道。
棋的无用之大用,人生必有一点非功利的 兴趣爱好,方能颐养真性情,达到高境 界——精神自由境界。
4、《棋王》的美学风格: 也有道家美学的风味: 语言非常老道,多白描,不修饰,但贴切
张承志《北方的河》
张承志,1948年生于北京。回族。曾供职于中国历史 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创作室、 日本爱知大学等处。现为自由职业作家。1978年开始 笔耕。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 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已出 版著作30余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理想主义气 质”著称。代表作有《北方的河》、《黑骏马》、 《清洁的精神》、《心灵史》,其中1991年出版的 《心灵史》,描写西北哲合忍耶人苦难的信仰历程, 有评论认为是当代文坛少见的“寻找精神价值,向世 俗挑战的旗帜”。
远行者的黄泥小屋

义 、精 神 旨归 的 终 极 关 怀 。
张承志的 《 黄泥小 屋》 为我 们呈 现 了~ 幅 以黄 色为 主色调 的写 意 画 ,在那个 “ 黄蒙蒙 灰 漫 漫 的世 界 ” 、那片 “ 黄 浊 的 海” 、以及 那 座 “ 老实巴交的秃黄山” 中 , 我们不难 看出张承 志对黄色 的迷恋 ,而这种 迷恋其实隐含 了一种 对黄 : 匕 地 的特殊情 结。黄 土地 曾是 哲合 忍耶 的家 园 ,它 以博大的胸怀 给予它 的子 民以栖 息地 。尽管 在及其 恶 劣 的环 境 下 ,哲合忍耶 民族只能靠黄土孕育的洋芋 、积雪融化的窑水来 充饥 ,但
远 行 者 的 黄 泥小 屋
赵 聪
摘 要 :张 承 志 的 作 品 总 是 透 出一 种 强 烈 地 寻 求 精 神 家 园的 意 识 , 本文试图以张承志八十年代极 具代表 性的作品 《 黄 泥小屋》 为切入 点 ,试 图剖析黄泥 小屋作 为一种精神意 象所承栽的对信仰的执着探寻 , 并再现张承志作品 中所表达的对宗教 的精神皈依。 关键词 :精神 家园;信仰 ;宗教
张承志是 8 0年代一位具有浪 漫主义情 怀 的文 学精灵 和 自由主义信 仰 的东方 浪子 。在世俗浪港席卷 的年代 ,他始终能够坚守着 自己 的一 片
精神领地 ,而透过他 的文字我们也可 以感受到他那种执着 强烈 的寻找精 神家 园的意识 。为了寻找 ,张承志 曾不惜从天山 的阿泰勒走 到黄土高原 的西海 固 , 从额 尔齐斯河走 到黄河 …在八十年代初 的作 品中 ,张承志试
图将人 物塑造 为与时代 对峙 的孤 独者 ,继 而 寻觅 自己的精神 皈依 。如
《 黑骏 马》 中投入草原文化 母体 的白音 宝丽格 、 《 北方的河 》 中寻找 黄 河 父亲的地理 系毕业 生等。而从 《 黄泥小屋》 开始 ,张承志明显突破了 种心向 自然的界限 ,表现出了对宗 教的皈依 ,正 如 《 金牧场》 中他宣 称将为 自己 “ 寻找一种方式 ” ,并寻找到 自己 “ 今后 存在 的形式 ” 。对 人 生意义和存 在价值 的思考构 成了张承志后期小说 内涵 ,而浓厚 的民族 史 、宗教史的造诣也为他 后期 的作 品涂 抹 了一层 颇具 历史 感 的深沉 底 色。作品渗透出对 民族 生存 之境 的哲理 性思 索 ,也 表达对 人类 生存 意
二十世纪中国散文批判之五十二:张承志的孤傲与理想

二十世纪中国散文批判之五十二:张承志的孤傲与理想对于作家来说,小说无疑更能展示他的艺术力量。
但亦有一些作家由虚构转向散文的丰富,譬如张承志。
他几乎放弃了小说的书写,认为“中国仍是散文的国度”。
《绿风土》是张承志的第一本散文集,在编后小记里,张承志如是说:“这是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我希望我这一回又一次勾勒了我立命的三块大陆——内蒙古草原、新疆文化枢纽、伊斯兰黄土高原。
”虚构叙事的内敛与间接,让张承志觉得散文更加直接有力。
“当你们感到愤怒的时候,当你们感到世俗日下没有正义的时候,当你们听不见回音找不到理解的时候,当你们仍想活得干净而觉得艰难的时候——请记住,世上还有我的文学。
”这种道德理想主义的呐喊,让俗世里的人为之醒目。
由此产生的“抵抗文学”在商业大潮的巨大身影下格外瞩目。
在《以笔为旗》里他再度宣称:“此刻我敢宣布,敢应战和更坚决地挑战,敢竖立起我的得心应手的笔,让它变作中国文学的旗。
”作为一名回族之子,张承志的散文中不断地提及大西北、西海固、蒙古草原、新疆、中亚、蒙语、哈语、陇东河西、兰州的尔麦里、乌珠穆沁、额吉、哲合忍耶,从这些带着回族色彩的字词,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心中浓厚的民族情结。
张承志渴望自己的民族被世人认识、记住,总是充满热情的将读者引入他的民族之林。
如其所言:“我渐渐感到了一种奇特的感情,一种战士和男子汉的渴望皈依,渴望被征服,渴望巨大的收容的感情”(《心灵史》)。
事实上在张承志的内心中,一直隐藏着一种对失败的英雄祟尚,隐藏着对现实的某种超时间的思考。
在他的散文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深沉的人道感,这种人道感来自对历史的一种痛苦的抽象,它在告诉读者,在每一个民族的深处,都埋藏着一种独特的精神宇宙,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只能证明自己的无知。
他对印地安民族陨落的悲叹,对中国回民艰难的生存历史的感怀,无一不散发着对这些弱小民族的理解与礼赞。
“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鲜花的废墟”、“匈奴的谶歌”,字里行间透散出作者孤绝的行走。
人民:张承志精神世界的指引者的开题报告

人民:张承志精神世界的指引者的开题报告
尊敬的评委和各位专家:
大家好!我选择的研究方向是“张承志精神世界的指引者”,旨在探究张承志先生在其创作中所展现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内涵,以及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人生观、价
值观和文化观产生的重要影响。
张承志,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化名人,他的文学作品广受好评,涵盖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类型。
除了文学作品外,张承志先生作为一名教育家,也创
办了多所学校并积极推进教育改革。
而在他的创作和教育实践中,充满了对生命意义
和文化底蕴的深刻思考和探索,充分展现了他的精神世界。
通过对张承志先生文学作品和教育实践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他内心深处的光芒和探索精神。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传递,更是思想的传递。
他关注人类本质,思
考人的存在和处世之道,他强调爱、友情、责任等人性的价值,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的
塑造,倡导个性的完善和体验生命的美好。
张承志先生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感到迷茫和焦虑。
人们不再只是感性地生活,而更需要理性地思考人生意义
和价值所在。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张承志先生的思想不仅仅是文学的魅力所在,更是
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它们指引着人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个性的完善和生命的价值。
总之,本文旨在通过对张承志先生精神世界的探究,进一步深化我们对他的文学、教育实践以及他所站立着的文化背景的理解,推进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期
望能够启迪我们的生活与思考,并找到有价值的智慧。
谢谢大家!。
“绿风土”:张承志的圣火

“绿风土”:张承志的圣火
孙郁
【期刊名称】《当代作家评论》
【年(卷),期】1992()3
【摘要】理解张承志,是不可不读他的散文的。
那里隐藏着他内心世界最直接的、核心的东西。
我读过了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绿风土》后,感到他的这些作品像小说一样,始终灌注着同样一种因素:奔腾不羁的热情、汪洋恣肆的气派、妙语惊人的学识。
张承志是位富有挑战性的作家,他抛弃了中国文学中某些温文尔雅的中和之音,将超越实践理性的浪漫的、悲壮的风情留给了我们。
张承志的散文比小说更深刻地袒露着自己思想的底蕴,《绿风土》所展示的心灵的独白,使我不断地被巨风般的热情所包围着。
我感到一个不安的、多情的灵魂载着一部历史、一个传说、一个梦想在向我内心的深处驶去。
还很少有过这样的散文集,唤起了我的一种惊喜的感觉。
【总页数】6页(P59-64)
【关键词】散文集;小说;艾特玛托夫;张承志;内心世界;作品;字里行间;小民族;作家;文明史
【作者】孙郁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张承志草原小说的叙事时间与功能——以《绿夜》为例 [J], 张芳
2.永远的 " 绿风土 "--论张承志散文的"草原情结" [J], 程秋莹
3.论张承志《绿夜》中的诗意体现 [J], 陈雪
4.差异叙事下的共语——张承志小说《黑骏马》与《绿夜》比较 [J], 王汉晨;
5.论张承志的"寻找模式"
——以《黑骏马》《绿夜》为例 [J], 谭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张承志文学创作思想的多元构成

他 的诗歌意境 高远 、犀利透彻 ,然而,张承 志真 正为人所称道 的,是他熔铸在作品中的独有的强 大 的思想魅力——一个具有英雄气质的先行 者对 理想主义的执着追求。从 2 O世纪 7 0年代末 登上
文坛,张承志就 以强 烈的理想主义精神鲜明地区 别于当时的 “ 伤痕文学 潮流 ,理想主义贯穿了
浅谈张承 志文学创作 思想 的多元构成
于凤 芹
( 长春职业技术 学院,吉林 长春 1 3 0 0 3 3 )
摘要:张承志是学者型的少数民族作 家, 是 中国当代文学中一面独立 的旗 帜. 张承志 阅历丰富,学 识渊博 ,经历独 特。个性不羁,他的创作 思想复杂多元,主要 由热烈浪漫的理 想主 义,富于
生存压力 。……我 的微渺文学 ,不 过是三片大陆
的一杯沙土石砾 。我用一生 的履历 ,否定了寄生 强权和屈从金钱的方式。 多年来 , 他远行跋涉 , 从 内蒙古、黄土高原、新疆腹地 ,到 日本 、中亚 、 地中海 以及拉丁美洲 ,涉猎建筑学 、植物学 、蒙
伊斯 兰黄土高原是张承志整个生命 的理想依 托, 他对 。 三 大陆 的 山川、 民族充满着宗教般 的眷 恋,称颂她符合人道 的生存准则 ,仰慕 其原始强
人物 ,无论男女老幼 、善恶美丑,都透露 出平静
的作 家” 和 当代文坛少有 的学者 型作家 ” ,旷
新年更是认 为 “ 张承志是 中国文学 中一面独立的
旗 帜, 他 以一个人的存在平衡了中国文坛 。 ” 张承 志具有 独立 不羁 ,冷峻热烈的审美 品格,他 以独 自的方 式表达着他的精神哲学 ,以熔铸诗歌、音
力和 基于生存 意识的人性悲壮 ,崇 尚它 的道 德操 守和理想人格, 因此张承 志作 品中的男主人公主 要为 “ 三 大陆 ”的少数 民族人物 ,他们 在作家笔 下都具有开天辟地 的男子汉 血性和 悲壮雄浑的等众多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研究]张承志清洁的精神
张承志清洁的精神
我是一位来自宁夏的女孩,最初了解张承志的散文是因为我要写关于伊斯兰教
这方面的毕业论文。
罗永老师就给我介绍了张承志这个作家,他写了很多关于伊斯兰教文化的作品,尤为散文居多。
因此,我看了很多关于他的作品,这些作品给了我很多感触,让我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到伊斯兰教文化。
文化是时代精神的客观表现, 又是民族精神的客观表现。
只要世界上存在民族, 文化就必然要带有民族的传统和特色。
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 产生出的一种既有别于正宗伊斯兰文化, 又有别于纯粹的中国文化的新的多元性亚文化体系。
张承志的散文作品大多篇幅不长, 但凝练的笔墨中流荡着旷达之风, 跳跃的视
点又展示着同一重深沉的思想意蕴, 它们不仅展示了作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 也昭示着作家创作精神的底色和心灵世界的脉动。
可以说, 隐现在散文作品字里行间的精神脉络, 大致离不开以下三个方面: 坚定的平民意识、独特的民族情怀和神圣的理想主义。
如果说作家是民族精神的塑造者, 那么我们就应当说, 作家对普通人群和底层
社会的看法与联系, 作家的声音是否从不同侧面代表着平民社会的心声, 这也应当是衡量一个作家内在含金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可以说, 张承志的文学创作在本源上就起始于自己来自底层社会生活经历的体验与感受, 而且它始终构成了作家文学创作的根本支撑。
在这里, 我可以为大家推荐他的一篇很美的散文《夏台之恋》。
这是一篇充分体现作家特有的底层情感的作品, 它被作家醒目地置于《清洁的精神》这篇散文居于散文集之首, 也显示了作家对它的一份厚爱。
阅读这篇作品, 你可以了解到张承志与生活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群的最初交往。
你会凭悟性多少感
受到作家对新疆神秘感受的心理起源, 鲜活的记忆和浮沉着的体验被一种回想的笔触串连着。
在张承志最初创作的散文中有一篇《一苗微火,它一旦燃起就不会熄灭》。
在这篇写于早期未引起人们关注的散文中, 作家埋下了一条长长的情感伏线, 它像一支地脉忽明忽暗却始终未断。
这一对本民族的深沉情怀成为影响作家后期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使他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新的走向。
这在散文中有着鲜明的凸显,其中主要的作品有《回民的黄土高原》、《离别西海固》、《潮颂》等, 这些作品把张承志散文创作中的民族情怀推向了一种极致。
他深情地描写了回族人民的生存状态,看到黄土高原穷乡僻壤的农民面对黄土壁崖在清晨和深夜诵颂经典, 在回族兄弟的泥屋土坑上领略了他们的神秘体验和超越物质和现实的心灵之美, 从民间的口头流传和驳杂的手抄文本解读了一代代回族儿女前赴后继为信仰而成全自我的牺牲和付出,也真实地表现了
他们反抗封建统治者残暴、为维护精神生活的神圣所付出的流血牺牲。
他被这种宗教心理深深震憾和折服: 没有人具备与他们对话的水平, 因为他们沉醉的是一切哲学最深奥最古老的概念。
草原的经历最初孕育了张承志的文学生命, 而他的民族血缘, 又使他具备了理解与把握宗教、民族与文化的心理素质, 这一切综合着时代经历形成的合力, 就像阳光、雨水和泥土一样孕育并造就了张承志。
谈论张承志的散文, 不能不谈他的理想主义, 这当然也是他的所有作品一贯拥有的一种思想标识。
尽管我看到很多人评论,并不断指出他作品中的某些激烈与过火, 但是在理想主义这一点上, 张承志无疑是找到了和我们最终在精神上得以结盟的一个共同点。
尽管他总是在自己超俗的跨越中会丢失不少读者, 但这一精神内核又使他能够再度找回他们, 张承志以此而找到了一条和这个时代结缘的精神纽带。
他的理想主义精神都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 又凝结为一种个性化的气质和风格, 从而使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把握它的内涵。
在作家对生活和创作的不断追求中我
们发现,张承志原本就更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在他的散文作品中, 其理想的光辉中总会充满着一种浪漫的诗情: 草原上牧人的背影、奔放的黄河、优美的古歌、雄奇的大坂、天山的日出景象和奔腾的马群景观等等, 这一切都成为作家刻意描写的对象, 它们显得超凡脱俗, 都是人与生活和自然动情拥抱时生发的《美丽瞬间》。
这些作品体现的理想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为一种优美和崇高相融, 奔放与舒缓相伴的审美风格和精神气质。
这也体现了张承志是一位非常热爱自己母族的作家, 他曾在散文中这样表达了对母族的深厚感情:“ 这毕竟是我的根, 毕竟是我心灵的一笔财富和欠债。
当我愈来愈多地了解了她的过去, 了解了她的牺牲与屈辱, 特别是了解了人们对她的无知、不尊重、愚蠢的猜测和议论之后, 我开始问自己,哪怕是为了科学吧, 难道你有权利对她不负责任么?”从这种对母族的关爱出发, 张承志在散文创作中表现出对有关母族的人、事、物的敏感和热情, 血统的力量和散文文体的便利使他的回族文化思考更具“自我”和“抒情”。
无论在哪一种意义上,张承志都是中国当代最为优秀的作家之一,其前地者的姿态一直为当代作家所推崇。
在八十年代,张承志主要以一个小说家、散文家的形象出现。
但是,张承志真正为人所称道的,还不仅仅是他的小说、散文的独有艺术魅力,而是熔铸其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一种永不言退的对神圣彼岸的不死追求,他的小说、散文正是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