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香树生态特性及育苗技术

枫香树生态特性及育苗技术
枫香树生态特性及育苗技术

枫香树生态特性及育苗技术

摘要阐述了枫香树的生态特性,总结了其育苗技术,以期为广大育苗专业户培育枫香树壮苗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枫香树;生态特性;育苗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2.99;s72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173-01

枫香树属落叶乔木,生长速度快,具有高大的树形,高度可达40 m,最大的胸径为1 m[1-2]。分布在我国的秦岭及淮河以南的各省份中,东至台湾省,南达广东省,西至四川省、云南省及西藏自治区,北起河南省与山东省。在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进行风景林的营造时适宜选择枫香树,亦可用于园林中作为庭荫树,在秋季日夜的温差变大后叶逐渐变为红、紫及橙红等,为园中的景色增添了几分秋色。还可在草地上进行孤植或丛植,或在山坡或池畔与其他树木进行混植。若配合常绿树丛进行种植,在秋季会出现红绿相衬的景观,格外美丽。又因枫香对火及有毒气体抵抗力非常强,可在厂矿区的绿化中进行广泛应用[3]。枫香树的红叶在南方作为主要的秋景,也有作为行道树进行栽植。由于枫香树速生快长,适环境能力强,易种植[4]。近年来,五华县林业局在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项目造林中广泛种植枫香树,与香樟、山杜英、山乌桕、木荷等阔叶树混交种植,表现效果更好。因此,该树种被五华县林业局选定为五华县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项目造林主要树种。现将其生态特性和育苗技术总结如下[5-6]。

安全人机工程课件3人的生理特性

人机学基础——人的生理特性制作:孟现柱mengxz12@https://www.360docs.net/doc/de1214364.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de1214364.html,/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的视觉和听觉特征,掌握感觉阀、人的反应时间、视角、视距、视野、错觉、适应、听阀、掩蔽效应等概念; ?2、了解人的反应时间的特点,知道如何缩短人的反应时间,知道如何提高人的信息处理能力;?3、知道体力活动过程中人的生理变化特点;?4、知道人的生物节律并会计算; ?5、了解粉尘、毒物、温度、噪声和振动等环境环境因素的生理效应;

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感觉、知觉、感觉阀、人的反应时间、视角、视距、视野、错觉、适应、听阀、掩蔽效应 ?2、教学难点:感觉、知觉、感觉阀、人的反应时间、掩蔽效应

本章目录 ?第一节感觉与知觉 ?第二节视觉特征 ?第三节听觉特征 ?第四节其它感觉机能及其特征?第五节人的反应

第一节感觉与知觉 ?感觉 ?知觉 ?感知反应过程感觉是有机体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感官受到光、声、气味、温度、硬度等物理化学刺激而得到的主观经验。有机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感觉开始,感觉是知觉、思维、情感等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类型感觉器官适宜刺激刺激起 源 识别外界的特 征 作用 视觉眼可见光外部色彩、明暗、形 状、大小、位置、 远近、运动方向 等鉴别 听觉耳一定频率范围 的声波外部声音的强弱和高 低,声源的方向 和位置等 报警, 联络 嗅觉鼻腔顶部嗅 细胞挥发的和飞散 的物质 外部香气、臭气、辣 气等挥发物的性 质 报警, 鉴别 味觉舌面上的味 蕾被睡液溶解的 物质 接触表 面 甜、酸、苦、 咸、辣等 鉴别 皮肤感觉皮肤及皮下 组织 物理和化学物 质对皮肤的作 用 直接和间 接接触 触觉、痛觉、 温度觉和压力 等 报警 深部感觉机体神经和 关节 物质对机体的 作用 外部和 内部 撞击、重力和 姿势等 调整 平衡感觉半规管运动刺激和位 置变化 内部和 外部 放置运动、直线 运动和摆动等 调整人体各主要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及其识别外界的特征

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构成和特征

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构成和特征 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是指财务管理以外的,并对财务管理系统有影响作用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下面跟着一起来探讨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构成和特征。 1.微观理财环境 微观理财环境指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的生产、销售和采购方式等。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政策调整转向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也由生产经营型向资本运营型转变,在这种方式下,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决定着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在微观理财环境下,企业不仅要获得最大利润,而且要争取企业价值有所增加。 2.宏观理财环境 宏观理财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理财所面临的法律环境、金融市场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等。

(1)法律环境企业和外部发生经济关系时应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企业的理财活动,无论是筹资。投资还是利润分配,应当遵守有关的法律规范,如:公司法、证券法、金融法、证券交易法、经济合同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财务制度、税法等。 (2)金融市场环境金融市场与企业的理财活动密切相关。金融市场是企业筹资和投资的场所,金融市场上有许多资金筹集的方式,并且比较灵活。企业需要资金时,可以到金融市场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方式筹资。企业有了剩余资金,也可以灵活地选择投资方式,为其资金寻找出路。并且在金融市场上,企业可以实现长短期资金的转化。金融市场为企业理财提供有效的信息。金融市场的利率变动,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有价证券市场的行市反映投资人对企业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的评价。 他们是企业经营和投资的重要依据。 (3)经济环境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客观经济状况,如经济发展状况,通货膨胀状况、经济体制等。 经济发展的速度对企业有重大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需要大规模地筹集资金,需要财务人员根据经济的发展状况,筹措

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应用_王周玉

四川工业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S ich ua n Uni vers ity o f Sc ience and Tec hnolog y 文章编号:1000-5722(2003)增刊-0145-03 收到日期:2003-03-22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青年创新基金项目(部(基)349):四川工业学院人才引进项目(0225964) 作者简介:王周玉(1977-),女,四川省彭州市人,西华大学生物工程系助教,硕士,主要从事高聚物的合成、改性性质及其应用的研究。 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应用 王周玉,岳 松,蒋珍菊,芮光伟,任川宏 (西华大学生物工程系,四川成都 610039) 摘 要: 本文作者对天然高分子材料、微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化学合成高分子材料及掺混型高分子材料四类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进行了综述,并对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在包装、餐饮业、农业及医药领域的应用作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 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应用 中图分类号:O631.2 文献标识码:B 0前言 塑料是应用最广泛的高分子材料,按体积计算已居世界首位,由于其难以降解,随着用量的与日俱增,废弃塑料所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害。意大利、德国、美国等国家已率先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必须使用降解性塑料的塑料产品范围;我国目前的塑料生产和使用已跃居世界前列,每年产生几百万吨不可降解的废旧物,严重污染着环境和危害着我们的健康。可见开发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寻找新的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来代替塑料已是当务之急。 降解高分子材料[1]是指在使用后的特定环境条件下,在一些环境因素如光、氧、风、水、微生物、昆虫以及机械力等因素作用下,使其化学结构能在较短时间内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引起物性下降,最终被环境所消纳 的高分子材料。根据降解机理[1,2] 的不同,降解高分子材料可分为光降解高分子材料、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光-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氧化降解高分子材料、复合降解高分子材料等,其中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是指在自然界微生物或在人体及动物体内的组织细胞、酶和体液的作用下,使其化学结构发生变化,致使分子量下降及性能发生变化的高分子材料。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广泛,在包装、餐饮业、一次性日用杂品、药物缓释体系、医学临床、医疗器材等诸多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所以开发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已成为世界范围的研究热点。 1 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分类 根据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降解特性可分为完全 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Biodegradable materials )和生物破坏性高分子材料(或崩坏性,Biodestructible materials );按照其来源的不同主要分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微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化学合成高分子材料和掺混型高分子材料四类。 1.1 天然高分子材料 [3,4] 天然高分子物质如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甲壳素、蛋白质等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特别是天然产量居首位的纤维素和甲壳素,年生物合成量超过1010 吨。利用它们制备的生物高分子材料可完全降解、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安全无毒,由此形成的产品兼具天然再生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环境治理的双重意义,因而受到各国的重视,特别是日本。如日本四国工业技术实验所用纤维素和从甲壳素制得的脱乙酰壳聚糖复合,采用流延工艺制成的薄膜,具有与通用薄膜同样的强度,并可在2个月后完全降解;他们还对壳聚糖—淀料复合高分子材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现调节原料的比例、热处理温度,可改变高分子材料的强度和降解时间。 天然高分子材料虽然具有价格低廉、完全降解等诸多优点,但是它的热力学性能较差,不能满足工程高分子材料加工的性能要求,因此对天然高分子进行化学修饰、天然高分子之间的共混及天然高分子与合成高分子共混以制得具有良好降解性、实用性的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是目前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1.2 微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3,4,5] 微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是由生物通过各种碳源发

生理生态学论文

标题:浅析稳定碳同位素在植物水分利用 效率研究中的应用 姓名: 学院: 专业: ) 班级: 学号:

摘要: 本文旨在概述碳同位素与水分利用效率的相互关系,以及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研究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前景进行简要的探讨,使碳同位素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依据。 关键词:稳定性碳同位素水分利用效率稳定碳同位素比率影响因素 1.同位素分辨率的基本理论 在自然界中, 碳有15 种同位素(8C、9C、10C、11C、12C、13C、14C、15C、16C、17C、18C、19C、20C、21C、22C), 12C 和13C 是两种稳定性同位素, 其中,12C 占98. 89% , 而13C 只占1. 11% 。不同物质中, 由于“同位素效应( isotope effect)”—参加反应的物质因重和轻的同位素不同而产生差异, 使得两种碳同位素的丰度比(R = 13C /12C )有所不同。而正是这种比值的变化包含了在碳转移固定过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代谢等方面大量的信息.这是因为植物组织中的13 C 与12 C 比值都普遍小于大气CO2 中的13 C 与12C比值, CO2 在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植物组织的过程中, 会产生碳同位素分馏。基于这一特性, 生物体组织中的稳定性碳同位素已被成功地引入到生物学的多个研究领域, 如光合作用途径的研究、光能利用率、环境污染、植物水分利用率、矿质代谢、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气候效应和生物量变化等. 2.水分利用效率的涵义 单叶水平上的水分利用效率称之为蒸腾效率,指单位水量通过叶片蒸腾散失时光合作用所形成的有机物的量,即光合器官进行光合作用时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它实质上反映了植物耗水与其干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是评价植物生长适宜程度的综合生理生态指标。干旱、半干旱区的极端环境,植物能否适应当地的极限环境条件,最主要的是看它们能否很好地协调碳同化和水分耗散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是其生存的关键因子之一。 至今普遍认为,对植物叶片来说,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是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之比,或者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之比,既有WUE=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对植物个体而言,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是植物蒸腾单位水所积累的干物质量,既有WUE=干物质量/蒸腾量;对植物群体来说,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是群体蒸腾和蒸发单位水所生产的干物质量,于是有WUE=干物质量/(蒸腾量+蒸发量)。 水分利用效率( WUE ) 反映了环境水分资源对植物生理状况的影响。Farquhar 等根据大量研究确立了植物叶胞间CO2 浓度(Ci ) 与水分利用效率(WUE) 的数量关系为:WUE = (Ca - Ci) / 1.6$W其中, Ci 为大气CO2 浓度, $W 是叶片与空气的水蒸气浓度梯度; 1.6 为由气孔对水蒸气的传导性转为对CO2 传导性的转换因子。可以看出, Ci 越大, WUE 越小, 相反, Ci 越小, WUE 越大, Ci 与WUE 呈负相关关系。同时, Farquhar 等还进一步建立了碳同位素分辨力( $ 13C) 与Ci 之间的数量关系方程:$ 13C= a + ( b- a ) (Ci / Ca ) = 4. 4 + ( 27- 4. 4)(Ci/ Ca ) = 4. 4 + 22. 6(Ci/ Ca )$ 13C 与Ci 呈正相关, 而Ci 与WUE 呈负相关,由此推论$ 13C 与WUE 呈负相关。这就是$ 13C 作为植物WUE 的选育指标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分析植物的D13C 值和$ 13C 值, 可以了解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极及其影响因子。 3. 光合作用过程中碳同位素的分馏效应 同位素分馏(isotope fractionation)是指某一反应中底物的同位素组成受到改变,使产生具有不同的同位素组成,即反应物同位素组成改编的效果。空气13 CO2的扩散速度比12 CO2慢,加上光合作用过程中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PCase)以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在固定二氧化碳时优先吸收12 CO2的特点,由此引起稳定碳同位素的分馏。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产生同位素效应的最重要过程。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气CO2进入植物体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 P28思考题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P16) 答: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5、举例说明你所熟悉的某个环境问题,并从生态学的视野阐述其危害作用过程、基本特征及你所思考的解决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 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生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解决对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考虑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维持平衡 4、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①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照强度与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加关系密切;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②光照强度和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③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①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谱照射下进行的,同时,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 可见光对动植物生殖、体色变化、迁移、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①植物分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②日照长短和变化是许多动物进行迁移、生殖、换毛等生命活动最可靠的信号系统。 7、盐土和碱土有何区别?耐盐植物有哪几种适应盐土壤的方式? 盐土和碱土是所含可溶性盐的种类、pH以及土壤结构均不相同的两类土壤。 方式:①聚盐性植物细胞液浓度特别高,能吸收高浓度土壤中的水分

植物生理生态学复习资料

植物生理生态学 ●绪论 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机制的一门实验科学。 研究层次:植物个体—器官—组织水平。 植物生理生态学特点:植物生态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用生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生态学现象。研究生态因子和植物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植物生理生态学主要集中在组织、器官、个体与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对生态现象的验证和解释,同时也对微观植物生理学提供了表征验证。 ●植物与环境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环境的本质就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或影响这种资源的因素。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 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存环境不能缺少的生态因子的总称。 生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根据性质划分: 1)气候因子: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 2)土壤因子: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 3)地形因子: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走向与坡度等。 4)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 5)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预、影响、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等。 植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1)生态作用:生态因子对植物的结构、过程、功能、分布等产生的影响。 2)生态适应:植物改变自身结构与过程以与其生存环境相协调的过程。 3)相互作用:植物对环境做出的响应和反馈,并影响环境的过程。(环境小 气候、土壤结构、土壤微生物、大气组分、生物链结构、协同进化、生 物多样性。)

生态景观的特点

生态景观的特点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其中,包含各种构成要素。共同作用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人居环境,而一个人居环境舒适的城市,其生态景观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 和谐性;即结构与功能,内环境与外环境,形与神,客观实体与主观感受,物理联系与生态关系的和谐程度。反映在人一自然统一体的各组成部分间,如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物种、人与社会、社会各群体、人的精神等方面,其中人与自然共生、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与社会上。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整体性:生态城市是兼顾不同时间、空间的人类住区,合理配置资源,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具有地理、水文、生态系统及文化传统的空间及时间连续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协调发展与限制,发展与公平的关系,强调人类与自然系统在一定时空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多样性:是生物圈特有的生态现象,体现在景观、生态系统、物种、社会、产业及文化的多样性。生态城市改变了一般工业城市的单一性、专业化和理性化分割,进行多样性重组,它的多样性不仅包括生物多样性,还包括文化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空间多样性、建筑多样性、交通多样性、选择多样性等更广泛的内容。生态城市不是单一的发展模式与类型,而是充分体现各地域自然、经济、文化、历史特性的个性化城市。 畅达性: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系统内部之问及与系统外部间存在大量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和谐的生态城市则表现出城市内部以及与外部系统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能顺利通畅,无障碍。 安全性:在城市的气候上、地形上、资源供给上、环境健康上及生理和心理影响上具有很强的安全性。为城市的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提供安宁祥和的环境。 可持续性: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组织自调节机能,产生较高的生态效率与社会效用,满足城市的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生态设计不仅仅是保护场地、利用可再生资源、种植绿色植物等手法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这些手法为曰益枯竭的资源 和衰败的环境寻找新的发展平台,景观设计师从生态设计中将自己的作品放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来考虑,以能促进地 球生态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为使命,即使是很微小的促进,也同样是生态的,都可以叫做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最直接的目的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目的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目前众多 的设计师在高呼“人性化设计”的时候,我们可能照顾到了诸如人与景观的尺度比例、人在游憩中的舒适性等等人性化原 则,但在设计这个景观之前是用推土机推为平地,然后设计一个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才建起来的景观,维持景观的运行 又需要大量的能源,这叫人性化设计吗?生态的景观设计以人类的长远利益为着眼点,通过景观设计师对生态理念的理 解和生态原则的遵循不断使人类社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因此,生态的景观设计才是真正的人性化设计! 论园林景观建设对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作用 (2012-04-09 11:25:34) 转载▼ 园林景观及水处理 杂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视,城市绿地、居民小区的景观建设也越来越好。如何成功运用园林景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乃至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其中公园绿地的建设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公园绿地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公园绿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改善环境的社会需求,人们发现营建公园、绿地乃是最好的措施之一,并从此使公园绿地的建设开始得到迅速发展。上世纪50年代,为重建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遭受破坏的城市时,欧洲许多国家都开始将绿地系统引入到城市的总体规划之中,由此改变了工业革命初期的那种拥挤、杂乱、污染的所谓“近代城市”形象。从西方公园绿地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尤其是二战之后它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适宜栽培的立地条件

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适宜栽培的立地条件 树种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适宜栽培的立地条件 马尾松 为先锋树种。树冠 稀疏、主干通直圆满, 尖削度小,形数大,材 质好,出材量高。针叶 旱生结构,抗旱力强, 灰分含量低,对土壤改 良作用不大;根系庞大, 垂直根系明显,侧根水 平伸长,吸收根分散, 菌根共生。雌雄同株, 隔年结实。 强喜光植物,不耐 庇荫,林下更新不良, 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 对光照条件要求都很 高;喜温树种,对热量 条件要求高;耐干旱, 马尾松不耐长期水渍, 应避免选择水湿地。马 尾松针叶灰分含量低, 属低营养型树种,能耐 贫瘠土壤,但在肥沃的 土壤上生产力高,因此, 在肥力水平低的土壤施 肥能促进生长。 在玄武岩、紫色砂岩、变 余砂岩上发育的土体生长最 好。变质板岩、花岗岩、长石 石英砂岩低山的马尾松林生 产力较高,泥质页岩、第四纪 土及石英砂岩低山的马尾松 林生长较差,生产力较低。马 尾松对土壤适应性很强,分布 区内除碱性紫色土、碱性石灰 土外,各种酸性砖红壤、赤红 壤、红壤、黄红壤、黄壤、黄 棕壤、酸性紫色土及淋溶性石 灰土均适宜马尾松生长,但土 层厚。 杉木 杉科常绿乔木。高可 达33米,胸径3米,树 干端直,树形整齐;雌雄 同株。春夏开花,雄球 花柱形,雌球花圆形, 球果直立,卵圆至圆球 形;花期4月,果10 月下旬成熟。杉木根系 强大,易生不定根,萌 芽更新能力亦强,虽经 火烧,亦可重新生出强 壮萌蘖;其在生长过程 中,表现出很强的干性, 各侧主枝在郁闭的情况 下,自然整枝良好,下 枝会迅速枯死。 杉木属中性偏阳树 种,幼树和幼苗阶段有 一定的耐阴性,幼林进 人速生阶段(3—4年)就 不耐阴,需光量明显增 加。杉木对小环境要求 比较严格,喜生在群山 的低山、丘陵的背风、 空气湿度较大的阴坡、 山谷、山冲、山麓、山 坡中下部,坡度在10 度一25度的凹形坟地 段上。而在山顶、山 脊、阳坡或山坡上部, 由于日照长、温差大、 湿度小、风力强、土层 薄、肥力低,因而杉木 生长最差。 杉木为阳性树种,喜温暖湿润 气候,不耐寒,绝对最低气温 以不低于-9℃为宜,但亦可抗 -15℃低温。雨量以1800mm 以上为佳,但在600mm以上 处亦可生长,杉木的耐寒性大 于其耐旱力。在气候条件基本 一致的地区内,土壤条件是影 响杉木生 长发育的主导因子。要求琉 松、肥沃、深厚而富有腐范质 朗土壤,最适于杉 木生长的松土层厚度应在 40~50cm,30~40cm的厚度生 长一般,而低于25cm时杉木 生长较差。土壤湿度要比较 大,但排水必须良好。瘠薄干 燥和过于粘重的土坡则生长 很差。杉木适生于酸性土壤 上,酸碱土PH值五至七为好。常绿性乔木。高可达50 米,树龄成百上千年, 可称为参天古木,为优 秀的园林绿化林木。樟 香樟树喜光,稍耐荫;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 性不强,对土壤要求不 严,较耐水湿,不耐干 适宜生长在砂质土壤,含腐殖 质较多,肥沃疏松,土层深厚, 呈微酸性反应,PH5~6。地下 水位稳定在1~1.5m以下,林

生态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与技术进步 21世纪整个毒理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研究层次同时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深入并有机结合;从整体动物实验到替代试验;从阈剂量到基准剂量;从传统毒理学到系统毒理学;从构效关系到定量构效关系;从危险度评定到危险度管理。 毒理学的发展与技术进步有很大的关系。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说明。首先,随着科技进步,工业化越来越广泛,大量外源化学物涌入我们的生产、生活及周围环境,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更多对化学物质的识别及其毒性危害的认识,需要毒理学的全面发展。这就导致了21世纪的毒理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我国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正逐步将视野从此前一直关注的农药和工业毒物上过渡和转移到分布广、危害性高或毒性不明并且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大众健康密切相关的优先化合物中来,包括重金属、纳米及其他新材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营养素及营养补充剂等等,并对这些优先化合物对机体、环境和生态所造成的有害影响进行研究。其次,毒理学随着生命科学新理论和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渗透,而得到进一步发展。近年来,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赋予毒理学工作者新的启迪和工具,从而改变了传统毒理学研究的基本格局,真正实现了从整体和器官水平向细胞和分子水平的飞跃,在阐明毒物对机体损伤作用和致癌过程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热点,比如氧化应激损伤的信号通路及通路串话。生物标志物也是近年来毒理学研究的前沿性领域。它几乎包括反映生物系统与环境中化学、物理或生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任何测定指标,并用于阐明外源性物质与健康损害的关系。表观遗传学是近年来毒理学机制研究的又一热点。 生态毒理学是研究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各种不良生态因子对生命系统产生毒性效应以及生命系统反馈解毒与适应进化及其机理与调控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其发展,其发展又反作用于技术进步,二者关系密不可分。人类发展必然需要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定能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使得毒理进一步发展,然而科技进步又会给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一定危害。而生态毒理学主要研究的就是已知或可疑有害物质特别是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和机理,包

各种植物生理仪器对植物生理生态特征的分析

各种植物生理仪器对植物生理生态特征的分析 一、植物生理仪器简介概述: 在植物生理学研究中,我们应用植物生理仪器通过对植物生命活动的探索,可以了解植物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将实验研究成果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促进人类生产的巨大进步。 常用的植物生理仪器有:测定植物水势的植物水势状况测定仪,分析作物和植物群体冠层受光状况的植物冠层图像分析仪,测定二氧化碳浓度、叶片温度、、叶室温湿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光合作用测定仪,检测各种农作物病害的植物病害检测仪,判断农作物抗倒伏能力的植物茎杆强度测定仪,测定植被表面参数、植物冠层信息、植物养分信息、土壤养分信息、环境参数、植物病虫害程度的植物多普辐射计,分析植物根系各参数的植物根系分析仪,测定植物叶面积的植物叶面积指数仪,测量植物的叶绿素相对含量或“绿色程度”的叶绿素测定仪,测树木内部缺陷情况的树木无损检测探伤仪,以及测量叶片厚度,从叶片厚度变化反映出植物生长状态的变化的农作物营养测定仪等等。 这些植物生理仪器在植物生长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它们掌握植物的各种生理生态特征,可以为农业生产带来指导,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常见的植物生理仪器其中包括: 1、叶面积测定仪、测量精度非常高,可在主机上显示叶片轮廓图,全自动扫描,全液晶汉字显示,一秒钟出结果。叶片长度范围:0~290mm,叶片宽度范围:0~220mm,分辨率:0,1mm。特别适用于小或细的叶片的测量(如松树、草叶)。叶面积测定仪YMJ-C是由背光装置和装有嵌入式软件的平板组成。采用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根据叶子特征提取、空间转换、边缘检测原理、形态学等技术综合设计。广泛应用于农业中田间作物叶面积的测量。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和鲜明特征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内容非常丰富。从价值取向看,必须树立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人类是自然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尊

重自然规律,推动生态文化、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素。从物质基础看,必须拥有发达的生态经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从激励与约束机制看,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制度。把环境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决策和管理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和体制机制。从必保底线看,必须保障可靠的生态安全。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及时妥善处置突发资源环境事件和自然灾害,维护生态环境状况稳定,避免重大生态危机。从根本目的看,必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这充分表明,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长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途径和保障举措等方面,我们已经形成完整的认识成果,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资料讲解学习

Microbial Ecology 绪论 1. 名词解释: 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微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层次,是研究正常微生物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相关关系的科学环境、自然环境+生物环境 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具体环境。生物+非生物 栖息地、生物生活或居住的范围的物理环境。如林地生境中的不同树冠层、树干 生态位、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基础生态位、一个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空间,由物种的变异和适应能力决定,而非其地理因素。基本生态位是实验室条件下的生态位,里面不存在捕食者和竞争。 实际生态位、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生态位。 物种流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2.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意义有哪些? ①发现新的在工农业(如固氮)、食品(如发酵)、医药(如抗生素)和环境保护(如生物修复)方面有重要用途的微生物菌株(包括极端环境中微生物资源的发掘); ②微生物在地球物质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③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资源,保护好微生物基因资源; ④控制有害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净化环境,保护环境,维持环境生态平衡; ⑤保护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平衡发挥微生物的最佳作用。 3.微生物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①正常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分布及变化规律; ②极端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③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动植物相互关系; ④微生物在净化污染环境中的作用; ⑤现代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4.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 物种流能量流食物链营养级信息流 5.什么是微生物生态系统?其特点是什么? 是指各种环境因子如物理、化学及生物因子对微生物区系(即自然群体)的作用和微生物区系对外界环境的反作用。 特点:微环境稳定性适应性 7.简述物种流的含义及其特点。 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不同生态系统间的交流和联系。主要有三层含义: 生物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时间、空间变化的过程; 物种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格局和数量的动态,反映了物种关系的状态,如寄生、捕食、共生等; 生物群落中物种组成、配置、营养结构变化,外来种和本地种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对物种增加和空缺的反应等。

生态毒理学1 (1)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毒物与毒理学 第二节环境毒物与生态毒理效应 第三节生态毒理学的基本框架 第四节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意义与展望 第一节毒物与毒理学 一、毒物及其分类 毒物:一般是指与生命体或生命组织发生相互作用能引起生物受到严重伤害甚至导致死亡的物质;或者说,毒物是指那些以相对较小的剂量就能导致生物受害或严重的细胞功能损伤以及生态系统产生不良效应的物质。 可从衣食住行来举例说明 食盐和酒(量的问题) 毒物分类通常采用的一些方法 分类范畴 物理状态气体、液体、固体、尘 用途农药、溶剂、添加剂 化学结构芳香胺类、脂肪族类、乙二醇 一般作用大气污染物、慢性毒物、工业毒品 效应致癌物质、致突变物质、致畸物质 目标器官神经毒素、肝毒素、肾毒素 作用机制刺激剂、抑制剂、阻碍剂 毒作用潜力轻度、中度、超毒性物质 标签需要氧化剂、酸、爆炸物质 一般分类塑料、有机化学品、重金属 二毒理学及其发展 (一)古代毒理学 毒理学一词源于希腊文字“toxikon” 《淮南子》、《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等 公元前1500年,一个系列的8本埃及纸草文“书籍”(800多个医药和毒药处方) 一股来说,公元9~15世纪的中世纪.有关毒理学的研究,更多的是基于教条和经验,而不是实验证据 16世纪德国医生Paracelsus(1493—1541),把毒理学的研究带到了—个新的高度,强调实验的作用。 二)现代毒理学的开端和发展 意大利内科医生Ramazzini(1633-1714) 《工人的疾病》 意大利内科医生Fontana(1720-1853)进一步发展了靶器官毒性概念。 西班牙医生Orfila(1787-1853)被认为是现代毒理学的奠基人,他是系统利用实验动物的第一个科学家,并发展了在组织和体液中鉴定毒物的化学分析方法。 1930年实验毒理学的第一本杂志<>创刊,同年在美国成立了NIH 1937年引起急性肾衰竭和死亡的“磺胺事件”,促使了美国FDA的成立(Food and Drug Admistration ), 1955年,美国人Lehman和他的同事共同出版了《食品、药品和化妆品中化学物的安全性评价》 通过了许多新的法规,创办了许多新的杂志,成立了国际毒理学协会(1965)

绿色润滑剂的生物降解性及特点

绿色润滑剂的生物降解性及特点 叶斌,陶德华 (上海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上海200072) 摘 要:阐述了绿色友好润滑剂的生物降解性和摩擦化学特点,提出了绿色润滑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绿色润滑剂;生物降解性;机理;基础油;合成酯;添加剂 中图分类号:TE6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738(2002)1120021203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 reen Lubricants YE Bin,TAO De2hua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200072,China) Abstract:Characteristics and biodegradability of green lubricants are reviewed.The main problems during devel2 oping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lubricants are put forward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are predicted. K ey w ords:green lubricants;biodegradability;mechanism;base oil;synthetic ester;additives 1 引 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矿物基润滑剂产品由于生物降解性能差,正面临着环境要求的严峻挑战。发展绿色润滑剂成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润滑剂领域新的发展课题。 绿色润滑剂是指润滑剂必须满足对象的工况要求;润滑剂及其耗损产物对生态环境不造成危害,或在一定程度上为环境所容许。绿色润滑剂又称为环境友好润滑剂(主要包括合成酯和天然植物油),其研究、开发的目的是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仅具有普通矿物基润滑剂的性能,而且具有易生物降解性和无生物毒性或对环境毒性最小[1]。现代润滑剂大都由86%以上的基础油,再加上各种添加剂组成。随着对环保的重视和对植物油改性的开发,世界上各大石油公司都已经着手研制开发环境友好型绿色润滑剂以取代传统的矿物基润滑剂[2]。绿色润滑剂在世界范围内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矿物基润滑剂引起的环境污染同样严重,已引起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对绿色润滑剂的研究和开发已迫在眉睫[3]。基础油无疑是润滑剂影响环境或 收稿日期:2001211222;修订日期:2001212221 作者简介:叶斌(1967-),男,山东聊城人,上海大学博士生。 导师:陶德华教授生态的决定性因素,本工作主要探讨绿色润滑剂基础油的生物降解性和摩擦润滑化学特性。 2 润滑剂的生物降解机理 润滑剂的生物降解率是指该润滑剂能被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消化代谢分解为二氧化碳、水或组织中间体的能力,并以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润滑剂被微生物降解百分率来衡量。润滑剂的生物降解性即润滑剂受生物作用分解化合物的能力。润滑剂在生物降解过中,总要伴随一些现象产生,如物质的损失、二氧化碳和水的形成、氧气的耗用、热量发生和微生物的增加等。润滑剂发生生物降解有三个必要条件:其一要有大量的细菌群;其二要有充足的氧气;其三要有合适的环境温度。 不同类型的润滑剂有着不同的生物降解过程,目前公认的生物降解过程有三种,即酯的水解、长链碳氢化合物的氧化和芳烃的氧化开环。三种生化降解历程的活化能不同,因此不同类型润滑剂的生物降解性也不同。另外,对同一类型的润滑剂来说,由于其结构不同,经受水解、β氧化和芳烃氧化时的难易程度也不同,因此生物降解性也有很大差异。2.1 合成酯类 酯类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首先水解成有机酸和醇,在酶的作用下,通过脂肪酸循环,进一步裂解生成醋酸,再通过柠檬酸循环降解成CO2和 第26卷第11期2002年11月 机 械 工 程 材 料 Materials f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Vol.26 No.11 Nov.2002

作物生理生态重点整理

作物生理生态绪论 生态因子对作物生理的影响 作物生产的目标:充分利用资源环境,发挥作物本身遗传潜力,实 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生产。 植物生理过程对生态的影响:“大树底下无丰草” 。 作物生理学应用植物生理学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研究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与品质形成过程中的内在生理规律,以及作物管理技术与环境对农作物的内部生理过程变化的影响,从而解释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基础,并用于指导建立作物管理技术。 作物生态学研究作物之间、作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作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环境对作物个体和群体的影响以及群体对环境的影响。 作物生理生态学:是研究作物的生理反应过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包括作物个体、群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的生理机制;作物群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田间生态对作物作物高产高质的影响。Maize(玉米) wheat rice 农村生态问题:迫在眉睫!化肥农药地膜 作物生理生态学的目标和任务:提高产量;提高品质;提高土壤肥力;涵水保土;改善农田小气候;净化环境的作用。 作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定性描述(定量);2 常规的调查研究、试验研究;3 精细的生理变化过程研究;4 系统分析法。 作物光合生理生态:1生态因子2理想株型与合理群体结构3作物高光效理论 水分生理与合理灌溉:需水规律;水分高效利用及合理灌溉。 作物营养生理生态:需肥规律;影响;养分高效利用。 作物的逆境生理:生理;对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 作物生长发育及其调控:1库源关系的研究与调节(水稻空秕粒研究)2作物品质产量生理生态 作物生理生态学原理:(一)相生相克与互补原理;(二)循环与再生原理;(三)平衡与补偿原理。 作物生理生态学的特点:1.应用性作物生理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基础性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2.综合性环境资源——作物群体——人类技术; 3整体性作物生理生态学把农田视为一个整体,即作物田间生态系统。田间各组分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4.宏观性作物生理生态学区别于一般的个体生态学、作物生态学等有明确界限的微观生态学,它的宏观性及伸缩范围很大。 5. 战略性指导作物生产的综合规划、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各业的协调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 第2章作物光合生理生态 狭义光合作用 1光合速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表观(净)光合速率;总(真)光合速率)测定方法:1红外线CO2气体分析仪:CO2吸收量 2改良半叶法:干物质积累量 3氧电极法:O2释放量。 类囊体膜上的蛋白复合体主要有四类:即光系统Ⅰ(PSI)、光系统Ⅱ(PSⅡ)、Cytb6/f复合体和ATP酶复合体(ATPase)。光合膜参与了光能吸收、传递与转化、电子传递、H+输送以及ATP合成等反应。 2新长出的嫩叶光合速率很低原因如下:(1)叶组织发育未健全,气孔尚未完全形成或开度小,细胞间隙小,叶肉细胞与外界气体交换速率低; (2)叶绿体小,片层结构不发达,光合色素含量低,捕光能力弱;(3)光合酶,尤其是Rubisco的含量与活性低;(4)幼叶的呼吸作用旺盛,因而使表观光合速率降低。 但随着幼叶的成长,叶绿体的发育,叶绿素含量与Rubisco酶活性的增加,光合速率不断上升;当叶片长至面积和厚度最大时,光合速率通常也达到最大值,光合速率随叶龄增长出现“低—高—低”的规律,营养生长期,心叶的光合速率较低,倒3-4叶的光合速率往往最高;籽粒充实期,叶片的光合速率自上而下地衰减。 叶的结构对光合能力的影响:1)厚度、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例、叶绿体和类囊体的数目等都对光合速率有影响。2)C4植物的叶片光合速率通常要大于C3植物,这与C4植物叶片具有花环结构等特性有关。栅栏组织细胞细长,排列紧密,叶绿体密度大,叶绿素含量高,致使叶的腹面呈深绿色,且其中Chla/b比值高,光合活性也高,而海绵组织中情况则相反。 光合产物积累到一定的水平后会影响光合速率的原因:(1)反馈抑制-化学。 (2)淀粉粒的影响-物理学。叶肉细胞中蔗糖的积累会促进叶绿体基质中淀粉的合成与淀粉粒的形成,过多的淀粉粒一方面会压迫与损伤类囊体,另一方面,由于淀粉粒对光有遮挡,从而直接阻碍光合膜对光的吸收。 (一)光照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上海市生态环境的分析

摘要: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上海市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并且长期以来延续的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这带来了污染物的高排放,使得城市赖以存在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激增,人民生活水品平的提高和消费的升级,都给原本越紧的城市资源、环境供给带来更大的压力。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起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上海生态环境环境质量绿地空间 引言:上海地处于长江下游,为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约17℃,夏季平均气温可以达到27~28. 5℃,冬季平均高气温可达4. 7~6℃。年降水量到达956~1 263mm,市域面积6 340 km2,经过十多年的考苏发展,城市绿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2001年的14 771hm2增加到2007年的31 795hm2,增加了17 024hm2,增长率达到115%,促进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 一、生态评价指标涵义 生态服务用地指数是指各评价城市范围内绿地、湿地、水域和农田面积占城市规划区总面积的比例,是城市生态系统宏观构成合理性的重要指标。 人均公共绿地指数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内城市人口平均拥有的公共绿地面积。 物种丰度指数是指城市规划区内本地乔、灌、草种植的种类数量占全市本地乔、灌、草种类总数的比例。 非工业用地指数是指城市规划区内建成区非工业建设用地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比例。 水生生境指数是指城市规划区内水域面积占城市规划区面积比例以及满足III类及好于III类水体水域面积占城市规划区内水域总面积比例的综合。 城市空气质量指数是指全年空气质量AP I指标≤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按365d计算)的比例。 城市安静度指数指规划区内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占城市建成区总面积的比例。 交通通畅度指数指城市规划区内城市人口平均拥有交通用地面积。 卫生清扫指数指卫生清扫面积占城市建成区总面积的比例。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指数指经无害化处理的城市生活垃圾数量占城市规划区内生活垃圾产生总量的百分比。 表1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