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髋肌肌力不平衡与骨盆旋移症关系的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孙永强教授:臀中肌功能不全的临床处理策略(含视频)

孙永强教授:臀中肌功能不全的临床处理策略(含视频)

孙永强教授:臀中肌功能不全的临床处理策略(含视频)2019第七届中国髋关节外科学术大会(CHS)于2019年3月1日-3日在河南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召开。

本次大会由国内讲师与来自美国髋膝关节外科协会(AAHKS)、亚太关节学会(APAS)、亚洲关节重建学会(ASIA)、德国骨科与创伤学会(DKOU)、英国髋关节协会(BHS)、韩国髋关节协会(KHS)及泰国皇家矫形外科医师协会(RCOST)的国际讲师共同授课,就髋关节炎、保髋、初次及翻修THA进行详细讲解并穿插大量病例讨论和辩论,旨在加强中国与国际髋关节外科领域的相互了解与合作,进一步推动中国髋关节外科事业走向国际。

笔者整理了部分教授的讲课片段资料,供感兴趣的同道学习借鉴,详细内容请关注讲者的学术动态。

孙永强教授骨伤科治疗基本原则“动静结合”在人工关节置换领域同样适用。

37°的联合前倾角很好记忆评价联合前倾角的术中试验Coplanar试验/Ranawat征:1994年,Drs. Lucas and Scott 介绍了一种术中评估假体位置的方法,并命名为Ranawat征,有人称为之:coplanar 试验。

髋关节复位后,伸髋0°,屈膝90°,大腿与地面平行,从头侧观察,内旋大腿使股骨假体颈与髋臼杯假体平面垂直(股骨头假体边缘与内衬边缘平行,股骨头假体前部和后部外露面积相等),此时小腿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髋关节内旋的角度)即为联合前倾角。

点击下图查看详细介绍:术中联合前倾角:Ranawat征的应用但需要注意临床使用时有三个陷阱:1.术中骨盆位置会改变,容易受到视觉误导。

例如,骨盆前倾了,按照这个方法放置,就会导致髋臼过度前倾。

2.改体征提供的是联合前倾角,是两部分的总和,不能提供其中一部分是否过度前倾。

3.如果术中测试髋关节活动度时髋关节假体出现脱位或半脱位,医生必须找到原因纠正。

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往往出现股骨近端扭转角异常(注意:扭转角不是前倾角,二者意义不同),因此DDH病人前倾角不可依据股骨颈截骨断面来判断!臀中肌功能不全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后非常容易脱位,为很多医生顾忌。

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实施肌力平衡疗法的临床研究

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实施肌力平衡疗法的临床研究

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实施肌力平衡疗法的临床研究陈坤峰【期刊名称】《中国骨与关节外科》【年(卷),期】2017(010)001【摘要】Background: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is commonly used in clinic, but the muscle strength imbalance is more common.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muscle strength balance in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THA. Methods: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54 patients undergoing unilateral THA and muscle force balance therapy between Janu-ary 2014 and October 2015 were enrolled in observation group, and 54 receiving conventional unilateral THA between Oc-tober 2012 and December 2013 were selected in control group. Therapeutic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After treatment, joint pain score, joint stiffness integral, joint dysfunction score, stability coefficient, swing ampli-tude and fall index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both groups, and lower limb muscle strength and dynamic balanc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Joint pain score, joint stiffness integral, joint dysfunction score, stability coefficient, swing amplitude and fall index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1.2 ± 0.8 vs. 2.8 ± 0.9, 1.6 ± 0.3 vs. 2.8 ± 0.4,27.8±1.3 vs. 34.2±1.5, 13.5±0.7 vs. 15.0±0.8, [13.8±0.9] cm vs. [15.9±1.2] cm, 34.5±1.4 vs. 40.1±2.8). Lower limb muscle strength, dynamic balance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those in control group (14.8 ± 1.6 vs. 13.0 ± 1.5, 80.1 ± 2.3 vs. 72.5 ± 2.1, 98.1%vs. 87.0%, P<0.05). Conclusions:Muscle force balance therapy is helpful to improve muscle strength balance in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THA.%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常用术式,可有效缓解关节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术后很多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平衡障碍和肌肉力量减弱,将增加跌到风险.目的:探讨单侧THA术后实施肌力平衡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行单侧THA并于术后实施肌力平衡疗法的54例患者作为肌力平衡组;同时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单侧THA术后未实施肌力平衡疗法的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后关节疼痛评分、关节僵硬评分、关节功能障碍评分、稳定系数、摆动幅度、跌倒指数均显著降低,下肢肌力、动态平衡显著增加.肌力平衡组患者的关节疼痛评分平均(1.2±0.8)分、关节僵硬评分平均(1.6±0.3)分、关节功能障碍评分平均(27.8±1.3)分、稳定系数13.5±0.7、摆动幅度(13.8±0.9)cm、跌倒指数(34.5±1.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0.9)分、(2.8±0.4)分、(34.2±1.5)分、15.0±0.8、(15.9±1.2)cm、(40.1±2.8)分.肌力平衡组患者的下肢肌力(14.8±1.6)次、动态平衡(80.1±2.3)分、治疗总有效率为98.1%,明显高于对照组(13.0±1.5)次、(72.5±2.1)分、87.0%,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肌力平衡疗法有助于改善单侧THA术后患者肌力平衡状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总页数】3页(P41-43)【作者】陈坤峰【作者单位】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河南商丘4761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前后姿势平衡与下肢肌力的相关性研究 [J], 张雷;庞文君;吴博;张鸣生2.比较单侧内直肌后徙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临床效果[J], 孙京晶3.躯干功能训练促进老年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肌力与平衡的研究 [J], 徐国会;段林茹;沈利岩;陈秀恩;李勇;郑洁皎4.切断单侧喉返神经后健侧环杓后肌结构与酶组化变化的研究 [J], 冯娅妮;石强;王军5.肌力平衡疗法干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功能 [J], 焦义;杨治涛;罗伦;李续;于厚华;程环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髋关节前倾是哪个肌肉力量不够造成的?

髋关节前倾是哪个肌肉力量不够造成的?

髋关节前倾是哪个肌肉力量不够造成的?首先来说什么是“骨盆前倾”骨盆前倾是骨盆位置偏移的病态现象,较正确的骨盆位置向前倾斜一定的角度。

骨盆前倾最明显的症状是臀部后凸,所以骨盆前倾的人,臀部看上去更翘更性感,但是,实际上是“伪翘臀”!这其实是一种常见的身体姿态异常,专业术语叫做“下交叉综合征”。

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会导致这样的姿态异常呢?首先,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伏案工作的伙伴们,由于长期伏案工作,导致髋部前方肌肉——髂腰肌被缩短,久而久之呢,这一肌肉伸展性弹性下降,就会拉动骨盆向前旋转从而引发骨盆前倾。

除此之外,有啤酒肚的人,孕妇,穿高跟鞋的办公室女性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体态。

由于重心前移,就会将身体拉向前方,而正常走路时不可能弯着腰,于是会用腰的力量将身体拉回来,最后就造成了“前挺后撅”的“伪翘臀”姿态,从而导致腰肌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引发腰肌劳损。

所以髂腰肌放松十分重要,对于腰部不适的人群来说,充分牵拉放松髂腰肌就会带来很神奇的缓解腰痛的效果哦!由于骨盆前倾,很多人伏案工作腰部又不会长期倚靠椅子靠背,导致很多人腰部紧张,腰部紧张不适也是大多数下交叉综合征人群最主要的症状,所以背部肌肉拉伸放松也很重要。

那么,如何缓解腰部紧张,纠正下交叉综合征?通过合理的姿态调整以及运动康复是有可能矫正的。

基本方法是对于比较紧张的肌肉,如髋前部髂腰肌、腰部肌肉进行放松,而比较松弛无力的肌肉如腹部,臀部和大腿后群肌肉加强激活。

此外,由于臀肌和大腿后群肌肉无力,无法使已经发生前倾的骨盆拉回至中立位,也是下交叉综合征发生重要原因,因为这两块肌肉有可以让骨盆后倾的作用。

所以仰卧挺髋也是十分重要的姿势矫正练习。

这些练习不仅可以有效帮助纠正不良体态,还可以改善不良体态引起的腰痛、膝痛等问题。

屈髋屈膝旋转扳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

屈髋屈膝旋转扳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

屈髋屈膝旋转扳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讨屈髋屈膝旋转扳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66例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成治疗组(42例)与对照组(24例)。

两组患者均给予屈髋屈膝旋转扳法行关节复位,关节复位后治疗组患者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保守卧床特定电磁波谱(TDP)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屈髋屈膝旋转扳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显著,治疗针对性较强,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屈髋屈膝旋转扳法;中药熏蒸;骶髂关节半脱位骶髂关节半脱位是常由骶髂关节错缝引起的骨科疾病,临床以下腰痛症状为主[1],会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常用的保守卧床治疗局限性较大,因此本次研究采用屈髋屈膝旋转扳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与保守卧床治疗进行疗效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66例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成治疗组(42例)与对照组(24例)。

治疗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0.3±11.8)岁;病程1 d~2年,平均病程(38.7±12.3)d。

对照组男12例,女12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1.1±11.5)岁;病程1 d~2年,平均病程(37.8±12.1)d。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骶髂关节半脱位并同时符合中医及西医中相关的诊断标准[2];②两组患者均表现出腰骶疼痛及双下肢不等长等症状;③两组患者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三管齐下:解决屈髋肌过紧却无力

三管齐下:解决屈髋肌过紧却无力

三管齐下:解决屈髋肌过紧却无力在上一篇文章:翘臀小技巧:练臀前先放松屈髋肌!我们提到了臀部训练中效果不理想主要是因为伸髋功能被抑制!负责伸髋(臀大肌)的肌群无法正常的功能,而这篇文章就是教大家如何解决屈髋肌无力解决屈髋肌短缩却无力的三步骤髋关节活动度问题是从事重量训练的运动常见的问题之一,但在每个人身上所发生的状况可能有所不同,有的人可能无法蹲的更低(低于水平),有的人可能导致下背疼痛,即使每周花数小时在训练背部。

其中,屈髋肌尤其是棘手的问题。

这些肌肉对于身体的功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透过三管齐下的方式,解决屈髋肌短缩却无力■ 屈髋肌(Hip Flexors)屈髋肌(Hip Flexors)是由连接从大腿骨至骨盆的五个肌肉所组成。

他们功能:■ 骨盆是静止时,屈髋肌的收缩会将大腿骨往上拉,想像成踢正步(Goose Step)。

■ 大腿骨是静止,屈髋肌的收缩会使得骨盆往前倾及臀部往后。

髋关节即独特又具复杂性,骨盆功能异常会影响到相当多的功能。

你的竖脊肌、臀肌、大腿前/后侧、屈髋肌等都在这个关节进行互动,其中一个出问题就会影响到全面的功能。

而你可能有被告知尽可能频繁的要进行一系列伸展屈髋肌的动作。

而事实上,这只是解决方案的一部份,你需要按摩、伸展并且强化屈髋肌。

■ 自我按摩–剔除酸痛点花数分钟的时间来解决因长年久坐所导致组织僵硬的状况,可以使用自我肌筋膜放松的方式。

你可以使用滚轮、按摩球等工具。

首先,先找到髂嵴(iliac crest),若你使用球类的工具,先呈现侧支撑的位置,然后躺在球上,让球的位置位在髂嵴(iliac crest)的下方,慢慢的侧向来回进行扫瞄,直到你发有一个(痛点),将动作维持在那边,维持至少30秒钟。

这个热点因为对于按压十分敏感,一开始压时会让你紧绷了起来,但记得放轻松,然后持续的在按压周围的区域。

缓慢进行,你可以做得到。

■ 伸展动作- Couch Stretc接着我们要平滑这些老旧的组织,提供其延展性。

【“国际”零距离】膝骨关节炎治疗:髋外展肌训练对内侧膝骨关节病的影响

【“国际”零距离】膝骨关节炎治疗:髋外展肌训练对内侧膝骨关节病的影响

【“国际”零距离】膝骨关节炎治疗:髋外展肌训练对内侧膝骨关节病的影响膝骨性关节炎是由于关节间的软骨退化和继发性骨质增生所引起,X线表现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边缘有唇样增生。

由于人体在行走过程中60%~ 80%的负荷经由膝内侧传递, 所以膝骨性关节炎中又以内侧间室膝骨性关节炎最为常见, 其发病率大约是外侧间室的10倍。

内侧间室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的严重程度与膝关节内侧所承受的压力成正比, 膝关节内侧间室负压大小的动力学参数( 膝关节内收力矩) 是内侧间室膝骨性关节炎的下肢生物力学指标中最为重要的参数。

膝内收力矩增加1%,膝骨关节炎进展的风险就增加6.46倍。

改善膝骨关节炎的发展进程,减少膝内收力矩便成为临床治疗的一个方向。

动力学改变(kinetics)内侧膝骨关节炎病的患者股四头肌和腘绳肌以及髋外展肌肌力比正常人群弱。

膝关节内收力矩明显增加,髋关节内收力矩明显减小。

运动方法的选择(training)通常,运动疗法对膝骨关节炎治疗的重点是针对膝周围肌肉,加强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因为这些肌肉能增加膝关节功能稳定性。

然而,这一方法并不能理想的改变的膝关节内侧间室负荷。

肌肉的训练除了集中在股四头肌和腘绳肌之外,进行膝骨关节炎患侧的髋外展肌锻炼是否会减少膝关节的内侧间室负荷、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减缓膝骨关节炎的进展。

实验表明训练方案除了传统的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训练外还增加了髋外展肌肌力的机制的分析(mechanism)内侧膝骨关节炎患者的髋内收力矩减少,而髋内收力矩由外展肌平衡,说明外展肌肌力弱。

髋关节内收力矩较大的人群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明显减低, 人在行走的过程中,作用在髋关节上的重力会使髋关节内收,然而在单腿支撑相中,骨盆并没有向摆动侧倾斜,这是由于重力产生的内收力矩被相等的外展力矩抵消。

髋外展主要作用就是维持单腿支撑相时骨盆平衡。

在患侧的步态中已观察到病人有更多的躯干倾斜和骨盆下沉,躯干外侧移动离开支撑腿,这称为特伦德伦堡步态( Trendelenburg gait) ,可能与患者的外展肌肌力弱有关,由于支撑侧髋外展肌的力量不能平衡身体重力,身体的重心偏离负重侧。

骨盆左旋的概念

骨盆左旋的概念

骨盆左旋的概念骨盆左旋是指骨盆相对于脊柱的旋转方向为左侧。

骨盆是人体的重要支撑结构,由骶骨和两个髂骨组成,通过髋关节连接下肢。

骨盆承载着整个上身的重量,并连接着脊柱和下肢,对人体的运动姿势和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骨盆的左旋可以发生在横向平面和纵向平面。

在横向平面上,骨盆左旋是指骨盆与脊柱的倾斜方向向左。

在纵向平面上,骨盆左旋是指骨盆相对于地面的旋转方向向左。

骨盆左旋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个体遗传差异、肌肉平衡失调、身体姿势、运动习惯等。

病理因素包括脊柱侧弯、髋关节异常、盆腔疾病等。

骨盆左旋的主要影响是对脊柱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脊柱与骨盆连接形成了人体的核心区域,核心肌群的稳定性对整个运动系统的协调性和平衡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骨盆出现左旋时,会导致核心肌群的不平衡,进而引起脊柱的侧弯和扭转。

这种脊柱的功能障碍可能产生疼痛、僵硬和运动受限等症状。

此外,骨盆左旋还会影响下肢的运动模式。

由于下肢与骨盆通过髋关节连接,骨盆的左旋会改变髋关节的位置和运动轨迹,进而影响下肢的步态和平衡。

这可能导致下肢肌肉的紧张和疲劳,影响正常的行走和运动功能。

为了纠正骨盆左旋带来的功能障碍和症状,需要综合运用物理疗法、康复训练和功能训练等综合性治疗手段。

物理疗法可以利用热敷、冷敷、按摩等手段放松紧张的肌肉和软组织。

康复训练可通过稳定性训练、平衡训练等方式提高核心肌群的控制和稳定性。

功能训练则通过特定的运动动作和姿势来增强脊柱和下肢的力量和柔韧性。

此外,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采取一些自我管理的措施,来改善骨盆左旋带来的不适。

例如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定期进行伸展运动,特别是对于腰背部肌肉的伸展;加强核心肌群的锻炼,如做腹肌收紧动作等;避免肌肉不平衡,如长期使用同一侧肩膀挎负重物等。

总之,骨盆左旋是指骨盆相对于脊柱的旋转方向为左侧,它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对脊柱和下肢的运动功能产生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髋肌肌力不平衡与骨盆旋移症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屈髋肌肌力不平衡与骨盆旋移症关系。方法:将60例确诊为骨
盆旋移症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即刻与治疗后15 d的测试数据进行对比评价。结
果:治疗后即刻治愈例数为25例,显效22例,好转9例,无效4例;手法矫治
治疗后即刻屈髋肌肌力不平衡改善率93.33%,屈髋肌肌力减弱与“阳脚”侧别相
关,也与X光髂骨宽、闭孔小的侧别相关。手法矫治治疗后15 d治愈例数为30
例,显效23例,好转7例,无效0例;屈髋肌肌力不平衡改善率100%。结论:
手法矫治骨盆旋移后屈髋肌肌力不平衡明显改善。
骨盆旋移综合征在欧美国家对其研究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1],以骨盆为
功能单位来研究其病理变化,而不局限与单一关节同时将骨盆的病理变化放回到
“腰、盆、髋”共轭系统及“骶、蝶、枕”共轭系统中分析、阐释,使大家对该病的
认识更全面、更接近本质[2]。国内学者也已重视骨盆旋移综合征,在脊柱病因
学理论的指导下[3],龙层花、钟士元[4—5]通过三维坐标对骨盆旋移的类型做了
较为实用的研究,结合祖国医学总结出简便、实用的三步定位诊断方法。笔者在
临床诊疗中发现诸多骨盆旋移综合征患者存在双侧屈髋肌肌力不平衡问题,而且
经手法矫治骨盆旋移后屈髋肌肌力不平衡明显改善。现将60例临床研究报告如
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1月—2012年6月本院骨伤科确诊为骨盆旋移症的
门诊及住院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30~62岁,平均45.5岁,病
程3个月~10年。
1.2 诊断 骨盆旋移综合征的诊断根据症状、体征 、特殊试验、“长短腿”与
“阴阳脚”及X光检查(骨盆正位片、腰椎正侧位片),运用龙层花三步定位诊断
方法确诊[4—5]。
1.3 治疗方法
1.3.1 手法矫治 牵抖冲压法。侧卧牵抖冲压法适用于骶髂关节混合式错位,
纠正“阴阳脚”及“长短腿”,患者取阴脚在下的侧卧位,下方脚屈髋屈脚平置床上,
上方脚伸直。双手紧握床沿以固定上身,医生立其背侧。例如右下肢为阳脚者,
医生立于患者背侧,左手按在髂嵴上,右手按臀部偏髂嵴部,另一人双手抱握脚
踝关节上部。医生口令“1、2、3”时,两人同时完成牵抖冲压法,此时另一人应
指导患者均匀呼吸,全身放松,勿用力与医生对抗。当患者过于紧张时应暂停施
治,指导其长呼吸,或与其轻声交谈,以分散其注意力,以取得患者积极配合。
医生双手方向不同,将使髂骨既向下又向前旋而达松动错位目的,此谓“松解”
手法,用力宜轻,因左下肢短,故重复2~3下;患者翻身,体位同前,医生站
其前侧,双手放置其髂嵴上方,前方牵抖冲压时医生双手用较强的推力,将髂骨
既向下又向后旋而复位目的,此谓“复位”手法,用力要重,重复3~5下,患者
改为俯卧位,作双下肢牵抖2~3下。此谓“整理”手法,推拿过程中注意观察患
者的脸色、神态、呼吸、脉搏,以免发生意外[6—7]。
1.3.2 超短波治疗 用两块20 cm×10 cm的长方形电极板,在腰部上下对轩,
皮肤与电极板之间空气间隙2 cm,患者有温热感觉,每次腰部治疗15~20 min,
1次/d,10 d为一疗程。
1.3.3 TDP 用TDP照射腰部20 min,距离及温度适宜,可促进局部组织血液
循环,减轻水肿,增加腰部血运。
1.3.4 中药熥敷 赤芍8 g,羌活10 g,草乌10 g,川椒12 g,生麻黄12 g,
桂枝10 g,红花10 g,生艾叶12 g,青风藤12 g,透骨草12 g,蜈蚣6条,独活
10 g,川芎10 g等,用布袋包好,蒸透隔毛巾敷于腰部,每次15~20 min,1次
/d,10 d为一疗程。
1.4 疗效标准 治愈:5级;显效:3、4级;好转:1、2级;无效:0级。
肌力的分级:0级:肌肉完全麻痹,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力。Ⅰ级:肌肉有主动
收缩力,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可见肌肉轻微收缩)。Ⅱ级:可以带动关节水平
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Ⅲ级:能对抗地心引力
做主动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阻力,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Ⅳ
级:能对抗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Ⅴ级:
正常肌力(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2 结果
本组60例患者经1~2个疗程治疗,即刻治愈例数为25例,显效22例,好
转9例,无效4例;手法矫治治疗后即刻屈髋肌肌力不平衡改善率93.33%,屈
髋肌肌力减弱与“阳脚”侧别相关,也与X光髂骨宽、闭孔小的侧别相关。手法
矫治治疗后15 d治愈例数为30例,显效23例,好转7例,无效0例;屈髋肌
肌力不平衡改善率100%。
3 讨论
笔者对60例骨盆旋移症的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双侧屈髋肌肌力对比测试
方法尽早地为骨盆旋移症诊断提供了诊断基础,增加一种简便易行的辅助指征及
迅捷疗效判断方法,治疗骨盆旋移症后双侧屈髋肌肌力不平衡明显改善。15 d
治疗后评价优于即时评价,说明持续的手法矫治等治疗方法为双侧屈髋肌肌力不
平衡改善起了重要的作用。双侧屈髋肌肌力对比测试方法为骨盆旋移症的患者既
节省了治疗时间,又在经济上节省了开支,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865—874.
[2] I.A.KAPANDJI.图解关节运动生理学(躯干和脊柱分册)[M].黎秉衡,译.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54—62.
[3] 魏征.脊柱病因治疗学[M].香港:商务印书馆,1987:12.
[4] 龙层花,钟士元,王延臣.骨盆旋移综合征[J ].颈腰痛杂志,2004,23(3):
198.
[5] 钟士元.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88.
[6] 苟亚博,黄国松.脊椎手疗法大全(图解)[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
1997:325.
[7] 韦以宗.中国整脊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12—3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