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格律诗的律

浅谈格律诗的律
浅谈格律诗的律

在前些时间,给大家讲了马蹄韵和古音字的查找。今天要给大家讲讲格律诗。

平时大家也会写些诗歌。但绝大多数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格律诗。所谓格律诗,就是有格式,讲究音律的诗歌。中国诗歌的老祖宗,就是《诗经》。在格律诗形成之前,是在唐朝之前的那些时期。那些诗歌,我们现在统称为:古体诗。而在唐朝形成,宋朝得以发展至今的格律诗,我们称为:近体诗。在民国后,还形成了现代诗的体裁形式。我们现在不说古体诗,不说现代诗,而只给大家介绍近体诗。

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

其形式为:

绝句:分为五言和七言。共有四句。

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共有八句。

而律诗到了后来,一些文人喜欢挑战,就又将律诗的八句扩展到了10句以上,有的更长的律诗甚至还达到了100句或者200句。这样的律诗,我们称为排律。现在,我只给大家介绍绝句和律诗。以前,我们学过了马蹄韵,现在学律诗时,就能派上了大用场了。

因为,近体诗中,无论是绝句或者律诗,其句子的律都以马蹄韵的五言或者七言的正格为标准。大家还记得马蹄韵的五言和七言正格句子的平仄组合吗?

五言: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七言: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格律诗,无论是绝句或者律诗,都是这几个正格组合而成。

大家也看到了

七言的句子,其实就是五言句子向左边加了两个平或者加了两个仄而已。

接下来,给大家讲讲格律诗的平仄组合。

我就以五言律诗来说吧!

格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种。还分为平收和仄收两种

根据起法和收法,就可以组合成好几种平仄形式。

五言律诗平起法(首句压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律诗平起法(首句不压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律诗仄起法(首句压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言律诗仄起法(首句不压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大家会留意到,平仄组合总共有四种:两种平起和两种仄起

平起,指的是诗的第一句的第二个字为平声字。

仄起,指的是诗的第一句的第二个字为仄声字。

这样,大家明白了吧?

为什么是看第二个字而不是看第一个字呢,因为,句子的第一个字是可以变化的,而第二个字是不允许变化的。如果看第一个字来判断诗是平起还是仄起,那么就容易判断错误了。

大家还看到首句压韵或者不压韵的说法,是吗?这里顺便说一下。

近体诗,基本上以压平声韵字为主。而压仄声韵字的也有,但不多,可以说极少。我们就不在这里讨论了。所以,这里所谓的首句压韵,指的是诗的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字。有些人也将之称为:平收

平起法,首句压韵。(平起平收)

平起法,首句不压韵。(平起仄收)

仄起法,首句压韵。(仄起平收)

仄起法,首句不压韵。(仄起仄收)

大家都看清楚了吗?有疑问没?

刚才说了,近体诗(格律诗)。压的基本是平声韵,压仄声韵的格律诗极少。

所以,平时所讲的压韵的句子,就是指平收的句子。反过来,如果讲明是压仄声韵的字,那么诗中的韵句就是仄收了。大家可明白?压平声韵的格律诗俯首可拾。而压仄声韵的格律诗难找,但有些是很著名的。比如:《春晓》、《江雪》都是仄韵诗,我就不打出来了,大家

可以去百度。其实,无论是压平声韵字还是压仄声韵字,只要符合格律诗的各种要求,就都是及格的格律诗。我们这里,不对仄韵诗做研究,主要讲的是平韵诗。平时如果没特别声明,一般所讲的压韵,都是指压平声韵。

刚才讲了格律诗起和收的概念,现在开始讲格律诗的句子之间律的关系。

我刚才将五律的四种律谱都列举了出来。我随便找一首来给大家做例子分析。

五言律诗仄起法(首句压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看以上的例子,里面有几种大家都熟悉的五言马蹄韵句子。

大家看:如果是平收法(首句压韵),那么诗中总共要压五个韵字。

可以想象,如果是仄收法(首句不压韵),那么诗中总共要压四个韵字。(因为第一句没压韵)。这是格律诗中第一个特征。

也许大家都留意到了:

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第七句和第八句。这些句子之间的246位置上的字,都是平仄相反的。这样的形式,我们称之为:对

第二句和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第六句和第七句。这些句子之间的246位置上的字,都是平仄相同的。这样的形式,我们称之为:粘

大家看那些律谱,如果首句压韵的(平收),其第一句和第八句,律是完全一样的。

这样的形式,我们称之为:应

以上三种格律诗特有的形式,大家必须牢牢记住。

如果一首诗,要将其称为“律诗或者绝句”,最起码要符合以上的几个特点,缺一不可。

大家现在已经知道了在格律诗里什么是对、什么是粘、什么是应。

我们将四种诗谱的第一句抽出来看。

五言律诗平起法(首句压韵)

平平仄仄平

五言律诗平起法(首句不压韵)

平平平仄仄

五言律诗仄起法(首句压韵)

仄仄仄平平

五言律诗仄起法(首句不压韵)

仄仄平平仄

大家看这四种句子,是否就是那四句马蹄韵的五言正格呢?

我们并不需要去记这四种律诗的谱,只要记得这四种律谱中各自的第一句,就可以通过律诗对、粘、应的特性,来推出下一句的平仄组合。

比如:

五言律诗平起法(首句不压韵)

平平平仄仄

看到这个五言马蹄韵,我们要推出第二句,就通过对的形式来推。

方法:将第一句的2、4位置上的字的平仄来个相反,放到了第二句的2、4的位置上。

那么就有了:

?2?4?

?代表了还不知道平仄的位置。

假如第一句是:平平平仄仄

那么第二句就应该是:?仄?平?

因为,第二句是压韵的韵句,那么其最后一个字肯定为平声字。

于是,就有了:?仄?平平

大家根据五言马蹄韵的句子的正格,可以知道这个第二句应该是:仄仄仄平平

大家明白吗?

五言马蹄韵还有其它的形式。

第一,根据其是第二、第四、第六句,可以判断出其最后一个字肯定为平声字。

第二,我们根据对的原理,可以知道第二、第四、第六句上的246位置的字的平仄,肯定是跟出句相反的。

有了这两方面的定位,再从四种五言马蹄韵正格中选择,就可以准确知道了对句的平仄组合了。

我们将第一、三、五、七句称为出句;将第二、四、六、八句称为对句。

格律诗中

第一、二句,合称为:首联

第三、四句,合称为:颔联

第五、六句,合称为:颈联

第七、八句,合称为:尾联

首者,头也。

颔者,下巴也。

颈者,脖子也。

尾者,后尾也。

而且诗中要求:第二和第三句粘;第四和第五句粘;第六和第七句粘。

大家还记得粘的定义吧?我们通过粘,就可以从第二句的句子平仄组合,来推出了第三句的句子平仄组合了。大家能推出来吗?如是者,第三句根据对推出第四句,第四句根据粘推出第五句………

刚才讲的是五言律诗,那么七言律诗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也是用对和粘的方式来推出下一句的平仄组合。

我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告诉大家,这些律诗的谱,都不用记。

只须记得马蹄韵句子的正格,就可以畅游天下,随时可以写出符合格律的诗来。

五言律诗有四种律谱,五言绝句也有四种律谱。七言律诗和绝句也各有四种。那么共是十六种。十六种律谱啊!要让大家死多少脑细胞去记呢?我讲了将近两个小时,相信大家对

于格律诗的律都比较清楚了吧?这些律,包括了绝句和律诗。至于我开头讲的排律,虽然也是律诗,但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律诗。以后再跟大家讲。

排律,是由律诗演变而来,当然也符合了律诗的对、粘的特点。

接着继续讲近体诗中的孤平概念。

孤平,许多人都听过。也有许多人在讲。大家要知道,孤平,其实不是格律诗原有的概念。在格律诗歌萌芽、发展、全盛时期,都没有孤平这说法的。

孤平的说法,是在清朝时,一个皇帝身边的大臣首先提出来的。他只是将古人的一些近体诗的概念,用后来人的语言去赋予定义罢了。古人,向来写近体诗,都要符合246位置平仄交替的。如果不符合,诗句中就犯了孤平。

这里解释一下孤平。

近体诗句中,除了句脚以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甚至是没有平声字的,称之为“孤平”。

句脚,就是句子最后一个字。看句子是否犯孤平,要看句子中第一到第六个字中,是否只有一个平声字。如果是,那么该句子就犯了“孤平”。

有人就想当然,既然有孤平,那么就应该有孤仄了。

答案是,没有!大家千万要记得我说的话,千万别在外面说“孤仄”。我们写诗,不可能全都按照正格来填字的。所以,古人就放松了些,允许句子中的135位置上的字可以变通平仄。

这也就是所谓的:135不论,246分明。

虽然是可以135不论,但也有条件的。

那就是:一旦135不论后,看是否会令句子出现了“孤平”。如果会,那么就要慎重了。按道理,1位置上字的最受宽容了。3和5上的字,3比5的要受宽容。也就是,离开句脚越远,越受到宽容。(大家要切记:五言诗句因为字少,第一个字也不是可以随意变平仄的)

大家明白否?

举例:写七言诗句,1位置是自由的。3位置也比较自由。而5位置上,要看该句子是什么句脚了。

假如句子的类型是:“仄仄平平平仄仄”

那么5位置上的字由平变仄,就造成了三仄尾,这是近体诗的大忌。

假如句子的类型是:“平平仄仄仄平平”

那么5位置上的字由仄变平,就造成了三平尾,这更是近体诗的大忌。

所以,大家在应用135不论的自由时,要格外慎重。判断根据是,会否造成孤平,会否造成三平尾或者三仄尾。

好了,现在很晚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吧。其他的深入探讨,以后再跟大家讲。

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近体诗(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一、概述: 近体诗是在初唐定型的一种在字数、句数、声调、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的传统诗体。又 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二、近体诗的分类 (一)绝句:①每首四句,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为二十字;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为二十八字。②限押平声韵,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绝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 (二)律诗:①每首八句,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为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为五十六字。②限押平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在同一首七律中不能重用同一韵字。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④中间两联(即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 三、近体诗的押韵 (一)什么叫“韵”?所谓韵,就是指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一个汉字,用拼音来表示,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合成。凡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如方、昌、皇、郎的韵腹(a)、韵尾(ng)相同,即为同韵。没有韵尾的字,韵腹相同亦为同韵。介音不论,如“方”和“乡”是同韵。“韵”可分为平声韵(旧四声中的平声字,新四声中的阴平、阳平字)和仄声韵(旧四声中的上、去、入声字,新四声中的上、去声字)。

(二)什么叫押韵?押韵就是诗词的某句句末,用同一韵部的字来收尾。因其位置在句末,而叫“韵脚”。首句入韵的绝句,其同韵字在1、2、4句的末位;首句不入韵的律诗,其同韵字在2、4、6、8句的末位。押韵是传统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不押韵不为诗。押韵是为了声音的协调、和谐,使诗词具有韵味,富于音乐美。 (三)韵的分类和选择。韵分为旧韵和新韵两种: 1.旧韵。比较流行的为“平水韵”。平水韵系南宋人刘渊1252年根据前人韵书修订而成,共107韵。 2.新韵,又叫今韵。即按今天推行的普通话读音为标准,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按照“同身(韵腹、韵尾)同韵”的原则划分韵部来押韵。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作平声押韵,上声、去声作仄声押韵。旧声韵中的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分别派人今四声中。因此,对入声字应按《新华字典》对其声调的标号,判明其阴、阳、上、去,予以使用。《中华诗词》2004年第6期发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分为一麻、二波、三皆、四开、五微、六豪、七尤、八寒、九文、十唐、十一庚、十二齐、十三支、十四姑韵(见附录)。用新声新韵写诗的作者,应以此为依据。 声韵改革,势在必行。应积极贯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大力倡导新声新韵,同时力求懂得、掌握旧声旧韵。用何种声韵创作,要尊重作者的自由,但新声韵和旧声韵在一首诗中不得混用。 (四)押韵的要求: 1.位置固定。首句入韵的绝句,1、2、4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绝句,2、4句末字押韵;首句入韵的律诗,1、2、4、6、8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律诗,2、4、6、8句末字押韵。

唐五代湖北地区诗人近体诗用韵特征考

第33卷第7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7 2012年7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l.2012 唐五代湖北地区诗人近体诗用韵特征考 陈大为 (中原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摘 要:唐五代湖北地区诗人所作近体诗基本依其时功令而押,但亦有不合官韵规定的出韵、借韵现象,这些通押现象不仅可以反映唐五代通语在韵类方面的某些特征,某些特殊韵例更是流露出唐五代湖北方音的相关信息。 关键词:唐五代;湖北;近体诗;出韵;借韵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7-0177-02 本文所指的“湖北”是指唐代山南东道、淮南道、江南西道、黔中道今属湖北省的地区。其中今湖北省西北部属唐山南东道,东北部属淮南道,西南部属黔中道,东南部属江 南西道。根据我们的统计,今存诗作于世的唐五代湖北籍诗人共52位,其中有近体诗存世的共32位,所作近体诗975首,共计975个韵段。① 唐人作近体诗须守功令,一般以《广韵》[1]独用同用例为押韵标准。葛毅卿通过研究唐代试帖诗的押韵情况,证明“唐时场屋诗中同用、独用的韵和《广韵》所规定的相同,应认为是唐时的官韵” [2]。通过对唐五代湖北诗人所作近体诗韵字的系联,我们归纳出唐五代湖北近体诗用韵28部。其中阴声韵13部:歌(戈)、麻、鱼、虞(模)、尤(侯幽)、豪、肴、萧(宵)、齐、佳(皆)、灰(咍)、支(脂之)、微;阳声韵15部:东、钟、庚(耕清)、青、蒸(登)、江、阳(唐)、真(谆)、文、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除因以咸摄字入韵的韵段较少,权且将其归入一部外,其余各部均与《广韵》独用同用的规定一致,可见唐五代湖北近体诗的创作,确以唐时官韵为押韵标准。 但我们同时也注意到,虽唐五代湖北近体诗用韵恪守功令谨严,但诗人在用韵时仍会出现与《广韵》独用同用的规定相违背的情况。有时违例韵字出现在首句,我们视之为借韵;有时违例韵字出现在偶句,我们则视之为出韵。 出韵乃诗家大忌,应尽可能避免。近体诗中如果出现了这种混押他韵的出韵现象,很可能说明在实际语音中,所出 收稿日期:2012-04-28 作者简介:陈大为(1981-),男,安徽霍邱人,文学博士,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汉语史研究。 ①本文的工作文本为《全唐诗》(彭定求[清],中华书局,1960)与《全唐诗补编》(陈尚君,中华书局,1992)。之韵与本韵之间读音已无区别,作诗之人误以自己的口语代替了韵书规定的押韵标准。借韵实际上是首句出韵。近体诗首句本可不入韵,以邻韵相叶自然也不算违背功令,但也并非任何韵都可随意借之,所借之韵与本韵在实际语音中应当相同或相近。刘晓南先生在研究宋代闽音时指出“近体诗的借韵有实际语音为依据,其语音价值与出韵相侔”[3],可见借韵在语音史研究中亦有重要价值。因此,研究唐五代湖北近体诗的出韵与借韵现象,不仅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唐五代湖北近体诗的用韵特征,而且有助于我们探究唐五代通语或湖北方音在韵类方面的某些信息。 唐五代湖北近体诗出韵现象共见19例,借韵现象共见31例,以下以十六摄为序进行讨论,摄际通押置于摄内通押之后。我们以王力《汉语语音史》[4]“隋——中唐音系”、“晚唐——五代音系”作为唐代通语的参照系,以此确定唐五代湖北近体诗的出韵和借韵现象所反映的语音情况究竟是属于通语性质,还是属于湖北方音的性质。 一通 摄 本摄共出现11次通韵现象:以东衬钟②1次(张继)、以钟衬东5次(皮日休3、崔道融1、崔橹1)、以冬衬东1次(皮日休)、东冬混叶1次(孟浩然)、东钟混叶3次(皮日休1、孟浩然1、崔道融1)。 《广韵》规定冬钟同用,我们从唐五代湖北近体诗中看不出这种趋势。冬韵字出现两例(冬、农),均押入东韵:皮日休《初冬偶作寄南阳润卿》叶“冬冬空红笼公东”③,首 ②这是采用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中的称述法。“以东衬钟”即指首句借东韵,其余各韵字皆属钟韵,下同。其他凡不以“衬”字称述者,皆属出韵。 ③韵目皆为《广韵》韵目,以小字列出,附于相应韵字后。若某韵字下未注韵目,则表示其与后字韵目相同。如此例“空”、“红”、“笼”、“公”四字俱属东韵,故于“公”字下标注韵目“东”一并示之。以下所举韵例皆与此同。 177

如何写格律诗

如何写作格律诗 一、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诗词格律 诗词指绝句、律诗和词、曲。诗词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最先出现的形式、最基础的形式,是近体诗(也就是绝句和律诗)。 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萌芽于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唐朝初年,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严谨的格律。 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包括了以下四项内容: (1)字句有定: 绝句为四句,每句5字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7字一句的是“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律诗为八句,每句5字的称“五律”,7字一句的是“七律”。超过八句的是排律,同样有“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每两句诗为一联,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五律和七律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2)用韵极严: 押韵是诗歌的要素,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3)平仄协调: 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平仄的交错使用能令诗歌读起来有一种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美感。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4)讲求对仗: 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同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如“功”的拼音是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 是韵母。“东”的拼音是dōng,其中d是声母,ōng是韵母。那么“功”和“东”的韵母就相同,他们属于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放在同一个位置上。格律诗中,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韵又称“韵脚”,如: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ou) 四声 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和今天的普通话的声调不完全一样。 A平声。这个声调后来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可以理解为-/)。例:山、林等。

谈谈格律诗的用韵

谈谈格律诗的用韵 想要和诗友们谈谈格律诗的用韵,我知道有点班门弄斧,目的是和大家交流一下想法,求得指正。 地球人都知道人类在创造语言时,不约而同地把语音分成了两类:元音和辅音。汉语把元音又称作韵母(也包括复合元音),把辅音称作声母。 各个不同的民族又都不约而同地发现,带有相同或相近元音的音节叠用能产生音乐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韵”。 我想人类创造语言之初,肯定不会事先想到这样用“韵”,而应是语言产生之后,在不断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发现“韵”的用法,并不断成熟和丰富的。 那应该是在文字产生之前吧。根据对《诗经》的研究,那之前中国人就已经用“韵”了。 那么当时是否有一个用韵的标准或规范呢?肯定会有,但不会是书面的,或经过某种程序确认的。它应该是长期经验的积累,然后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而被使用者自觉运用的,可以称作“习惯法”。 后来用韵的发展演变,是人所共知的。 那么后来用韵规则为什么越来越严了呢? 个人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用韵经验的总结。

从句句押韵到隔句押韵,从押相近的韵到严格押同一韵部的韵。其根本原因,不是诗人故意难为自己,而是经过实践,如此用韵产生音乐美的效果最佳。 二、中华一统思想在诗词领域,即文化领域的反映。 这基于诗词的载体汉字的本质特征。中国地域辽阔,交通不便,方言众多,同是汉人使用汉语,常常语言不通。但是用汉字写成的文章都能读懂,这应是汉字的奇特功效。顺便说一句,大一统江山,中华民族大家庭,之所以延续几千年不“拆帮”,其根本原因不是出了几个能征善战的“铁腕”人物,其实是汉字的功劳。这是很多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所忽略的问题。这是题外话。 民歌是用方言唱出来的,所以具有明确的地方标记。我们每天在电视上都能感受到。诗是用字写出来的,当然被注入“一统”理念,这就是用韵规范产生的初始原因和根本原因。 三、交流的需要。 刘三姐不会跟陕北人对歌信天游,口头文艺,是植物,它对土壤的依赖是极强的。诗词是“国”风,它要纵横天下。作为书面文学在广大地域进行交流,没有统一的规范肯定不方便。 四、竞技心理的因素。 竞技心理人皆有之,有的人还很强烈呢。要比比诗的高

诗词发展简介

诗词发展简介 中华民族文化灿烂辉煌。就诗词而言就浩如烟海、气象万千。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及现代新诗体的形成,汇成了我国诗歌的条条巨流,而且洪波迭起,奔流不息,洪峰巨巅,多次呈现。其间诗、词、曲是其三大洪流。它们各自源远流长。各以其独特的韵致,先后辉映熠煜其光,使泱泱诗国多姿多彩,无美不臻。 诗歌的形式和韵律是不断发展的。《诗经》大多是四言一句,隔句押韵,章节多重叠,语句富有节奏感。《楚辞》汲取楚歌的新形式,发展为句子长,音节多,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汉代乐府则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加灵活多样的一种诗体。句法有整齐的骈句,也有参差不齐的杂句。它为后来的绝句体抒情小诗开辟了道路。到唐代逐渐出现了格律严整的“新体诗”即现代所称的“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分“律诗”、“绝旬”两种。“五四’’运动前后受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又出现现在常见的“自由诗”一新诗。形式更加灵活,不但句数、字数不受限制,而且不受韵律的约束,甚至通篇可多韵或不押韵。 隋唐时期,中原民间乐曲和鹾部各民族音乐有了大的融合。融合后的新型民族音乐、音律变化繁多。原来“律诗"的固定旬式,不容易与之配合演唱。因而一种新的歌词形式一一词,便应运而生了。词的句子可长可短,依音乐的曲拍为句,填词入曲,即所谓“倚声填词”。后来逐渐脱离乐睦,自成一种“格律诗”。词的格式是有词牌决定的。所以词也叫长短句,作词也叫填词。

曲是金元时代我国北方产生的合乐可歌的长短句诗体。主要是使用了大量的口语,禀至方言俗语入曲。这和其它以文言词汇为基础的诗词迥然不同。句调更是变化参差,还出现了一字句,正格之外还可以衬字,韵律也灵活自由,风格波辣、奔放。表情达意淋漓尽致,不留余韵。 诗词发展过程中也成就了无数的诗词巨匠,所谓群星灿烂,枚不胜举。

【中华仄韵格律诗平仄谱】

中华仄韵格律诗平仄谱□陈宗显 传统观点,格律诗应为平韵。也就是韵脚为一声(阴平)或二声(阳平),而且有一套平仄谱。凡离谱的诗,今人出于对那些著名诗人的尊敬,又多归纳为十几种变体律诗,而予以合法化。对于仄韵诗,有很多人,干脆不承认这是律诗,统纳入古风。 汉语中,仄声字比平声字还多,将这么多仄韵字统统打入另册,不予作格律诗韵,一是可惜,二是不公平。平韵是为律诗,仄韵不成其为律诗,实在没有客观公道的理由。有人说平声字发音长,那上声字比平声字短吗?况且,在比如词、曲、二人转等一些文学、文艺作品中,已经广泛使用仄韵,有的还平仄韵混用。 从古到今,押仄韵的绝句律诗层出不穷,而且不乏好诗佳句。但是,仄韵诗失对、失粘、违律的较多,好像没“谱”。为了加以规范,亦然按平韵律诗的平仄格谱“推导法”,推导出仄韵格律诗的16个格谱,并理顺如下: (一)首句不入韵格谱(8 种) 一.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对);仄仄仄平平(粘*),平平平仄仄(对)。【平起平收五绝】 (* 注:粘,就是本句与上句在平仄相同的基础上,将倒数第1、第3两字的平仄对调) 将一的1、2句和3、4句对调就变成—— 二.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对);平平仄仄平(粘),仄仄平平仄(对)。【仄起平收五绝】 将一.二的五言四句,加倍,即变成五律三和四 三.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起平收五律】 四.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起平收五律】 以上一、二、三、四的句首,平平前加仄仄,仄仄前加平平,即成如下 4 首平仄谱—— 五.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平收七绝】

名词解释:格律诗:教学文案

名词解释: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今夜诗,与古体诗相对,盛行于唐朝。 反切:也称反语、反言、反音、反纽,或单称反、翻、切、组。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薄喻:用多个喻体来比喻一个本体。例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句读: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两者合成“句读”。(识文断句的标记符号) 破读:后人在前人的作品时用改变字词读音的方式来区别它的词性和意义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声调变化。 互文:古代修辞方式的一种,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其特点是上下文义相互 呼应,互相补充。 判断: 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今夜诗,与古体诗相对,盛行于唐朝。 词是我国诗歌的一种特殊形态,又叫诗余,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交错又称长短句。词是配合音乐曲调而产生的新型文体,有着音乐与文学的双重属性。 句读:我国古代句读,人为的标记符号,帮助识文断句的标记但不是标点符号,我国今天的标点不是句读演变的。 破读:后人在前人的作品时用改变字词读音的方式来区别它的词性和意义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声调变化。 叶音说:古人押韵的作品通过强改字音以求押韵,韵韵和谐。 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例如:顿dun 都困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上古时期——先秦两汉称古音学(诗经为代表);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以陆发言《切韵》为代表,宋,陈彭年。《广韵》保存了原貌,称今音学;近古时期——元明清,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代表。另外,宋元时期,有些音韵学者以图表形式分析韵书反切,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形成一门学科,称为等韵学。如《韵镜》(现存最古的韵图,作者不详,推测成书于五代时期.) 句读: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两者合成“句读”。(识文断句的标记符号) 音韵:破读也叫“读破”。古汉语中把这些通过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来区别词性或词义的方法,叫做“破读”。人们把一个字原来的读音叫做“本音”,把改变后的读音叫做“破读音”。(主要是声调的变化) 注释: 叶音说:古人押韵的作品通过强改字音以求押韵,韵韵和谐。“叶”也作“协”,指以改读字音的(错误)方式,来读诗经、楚辞等先秦的韵文,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把用后代的语

古体诗与格律诗的区别

第十讲古体诗与格律诗的区别 一、什么是古体诗 古体诗是与“近体”(格律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但绝不是古风,真正的古风只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但要注意,古体诗和古诗的概念不全相同,古诗是指古代的诗,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一种诗体,后代人按照这种诗体写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古体诗主要分为8种: 1、五古; 2、七古; 3、杂言.包括三.四.六言等; 4、柏梁体.七言,句句用韵。 5、入律古风,多七言、可换韵。 6、乐府诗,南北朝民歌形式。 7、歌行体,多七言、可歌唱。 8、古绝,不粘不对。 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古体诗又被称为古诗,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都可以称为古体诗。(不包括现代自由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二、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粗略的说,即近体诗是讲究格律的,特别是讲究平仄和对仗;古体诗是不大讲究格律的,它不要求平仄和对仗。 其区别主要在于: (一)句法上 1、近体诗: 字数、句数固定。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句数都是限定的。也有“三韵律诗”,但很少见。也有所谓“排律”,句数可超过八句,但是句数都是偶数的。 近体诗每句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所以,字数固定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2、古体诗: 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是四、五、七言,也可以是杂言;最少可以是两句,如傅玄《杂言》“雷隐隐感妾心。倾耳清听非车音。” 最多可以达三百多句,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共357句。 例如: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格律诗的变体

五种特殊平仄变体 格律诗在四种基本平仄谱式和三种基本拗救方式以外,还有五种定型的平仄变体,即特殊律诗体式。 (一)丁卯体 此体为唐代诗人许浑所创,因他晚年定居丁卯桥,故得此句。它固定用在七律中的首句仄起入韵式的颔联,将“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句的第五字平仄互换,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我认为,这本是一种对句相救的拗救方式,如果故意把它搞成固定体式,拟有点舍本求末,自缚手脚,实无必要。 (二)折腰体 这种体式首见于绝句,如王维的《渭城曲》。上下联中的出句与对句,均能平仄相对;但下联的出句与上联的对句,却平仄失粘。这使上下两联如同中腰折断了一般,故名折腰体。 折腰体的七绝扩充为七律,仍存在颔联与首联失粘的问题,则称之为八句折腰体。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三)顺风体 这种体式,全诗各联重复使用相同的平仄对立句型,比如每联均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像顺风吹过一样,故名顺风格,又叫顺风调,如岑参的《使君席夜送严河南赴长水得时字》。 若全诗前三联平仄重复,联间失粘,而尾联与前联能用平仄粘对形式,这是一种半对半不对的顺风体,是介于古风与律体之间的一种体式。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四)古律诗 这是押韵、对仗同律诗,而平仄似古风,不尽合律的诗体。如崔颢的《黄鹤楼》。 (五)吴体 出句与对句平仄大体相对,唯平仄不依定式,粘连不守规矩。此体原是仿效民间歌谣,文人一般不屑为之。但杜甫曾写此体,如《》愁注明“强戏为吴体”。皮日体、陆龟蒙诗集中亦偶见,其他诗人集中则罕见,唐以后少有人提及。 以上五种变体,非律诗之常体、正体,知道即可,不必仿效。 七、对仗位置的六种变格 律诗通常在中间两联即含联和颈联上用对仗,这是对仗的正格。除此之外,对仗可以用在任何一联、两联、三联直至全诗四联上,或者全诗四联都不用对仗,这就是对仗的变格。 古人给出名称的对仗变格有六种。 (一)蜂腰体 颔联不用对仗,只在颈联上用对仗,古人称为蜂腰体或蜂腰格。 (二)偷春体 把本该用在颔联的对仗,挪用到首联上,就构成偷春体,又叫换柱对。 (三)贫对仗

近体诗押韵

海西诗词网校课件 近体诗押韵 一、何为押韵 诗,应该押韵,无论古诗、近体诗还是新诗,均该押韵。押韵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使诗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铿锵悦耳。诗之押韵,使人读之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易于背诵。 刘勰【文心雕龙】云:“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韵脚所用之字在同一韵部。如王之涣之【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流”与“楼”字,俱在“十一尤“韵部之中,称之为押“十一尤”韵。 二:押韵规则 押韵的位置,位于偶数句之句末,第一句则可押可不押;近体诗应押平声韵,押仄韵者称古绝或古律。古诗无论平韵、仄韵皆可押。 三、如何选韵 欲作佳诗,必先寻佳韵,未有佳诗而无佳韵者也。不同的韵适宜不同的情绪表达,并非一种韵适合所有的情况。一般说来,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佳、灰韵悲伤;但也不能死套而成牢笼。若有好句、好意境,岂有藩篱之说。 四、唱和 唱和之作,是否要和韵、用韵和步韵呢,在唐代应该是自由,到了宋朝,趋于严格,同学们不应不知;到了现代,成了必然。但世俗已然,我等无奈。 1:和韵──和韵又称依韵,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2:用韵──即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3:次韵──次韵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白居易《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舟中读元九诗》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疼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元稹 知君暗泊西江岸,读我闲诗欲到明。 今夜通州还不睡,满山风雨杜鹃声。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凉州。 《梦游》元稹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五、借韵 1、飞雁入群格──即首句所押之韵,非在同一韵部之内也,称之为「飞雁入群格」雪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江韵) 骚人阁笔费评章;(阳韵)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阳韵) 首句用三江韵,余用七阳韵。 2:飞雁出群格──末句所押之韵,非在同一韵部之内,称之为「飞雁出群格」。如:故行宫元稹 寥落故行宫,(东韵)宫花寂寞红;(东韵)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冬韵) 诗押「一东」韵,而末句借用「二冬」韵之字。

试论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试论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刘志纲 (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广东广州510303) 摘要: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学界迄今很少有人专题论及。将仄声韵的平仄格式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略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式,有不少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一样,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的诗,也都有四种基本句式和四种基本格式,平仄变化的规律性也很强,与平声韵诗不同的只是出句末字不入韵的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且平仄格式更灵活多变。 关键词:仄声韵;格律诗;平仄格式;句式 中图分类号:H 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754(2008)02-0037-06 收稿日期:2008-03-05 作者简介:刘志纲(1949-),男,江西南昌人,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 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王力《汉语诗律学》曾作过一些论述,但却未能细论其平仄的格式。对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的分析,也主要是对仄声韵诗五律的分析,五律以外的其它格律诗则很少分析。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韩成武《仄韵五律之 声律和韵律研究》[1] 一文对仄韵五律的格式作了一 番推断,但也未能论及五律以外的其它格律诗。文中对五律仄韵诗平仄的分析,与王力的分析基本一致,用王力的话说,就是“在五律仄韵诗里,各联出句 的末字须平仄相间。”[2]81笔者近些年来对全唐诗中 的所有仄声韵诗,包括在一首诗中平声韵仄声韵相间的,都作了分析,发现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律,有不少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一样,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的诗,也都有四种基本句式和四种基本格式,平仄变化的规律性也很强。将仄声韵的平仄格律与平声韵的平仄格律略作比较,更能清楚地了解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式。 一、平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我们知道,平声韵的格律诗有四种基本句式,每一句式都可以作为一首律诗或绝句的第一句,然后又可演变出四种不同的格式。为什么只能演变出四种格式?因为平声韵的格律诗要求一联诗中上下句逢双的字平仄要相对,尤其是第二个字;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逢双的字平仄要相粘,特别是第 二个字;而且凡是逢双的句子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 平声(入韵字),逢单的句子(除第一句外)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非入韵字)。由于有这许多限制,所以就只能产生四种格式。比如一首七绝,第一句诗用“平平仄仄平平仄”开头,第二句就必须用第二个字是仄声,最后一字是平声的句子才能和这一句组成一联。第三句属下一联的出句,它的第二个字必须和第二句的第二个字一样是仄声,同时最后一个字又必须是仄声(非入韵字)。第四句的第二个字又必须是平声(与第三句第二个字相对),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入韵字)。按这样的平仄要求将四句诗连接起来,就成了一首七绝: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②仄仄平平仄仄平③仄仄平平平仄仄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是平声韵七言绝句的一种格式,同时又是七言格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式。由这四种基本句式,又可演变出四种不同的七绝或七律格式。用上面的①②③④四个数字分别代表这四个基本句式,其演变出的七绝(前四句)或是七律(前四句+后四句)的四种基本格式如下: 第一种基本格式:①②③④+①②③④第二种基本格式:②④①②+③④①②第三种基本格式:③④①②+③④①② 第28卷 第2期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4月Vol.28 No.2Journal of Guangdong Educatio n Instit ute Apr.2008

近体诗的押韵(舍得老师)

近体诗的押韵 如果说一下近体诗押韵的基本法则,几句话就可以了:1,首句可押可不押,2,余则仅限逢双句押韵,且只能押平声,3,一韵到底而不许换韵。 这是基本规则,是必须知道,简单。要写近体诗,遵守就是了。不想遵守也可以,那你就别标上什么七律五律七绝五绝这样的字样,也没人说你半个不字。 说押韵的要求很简单,没错,但是它却又非常重要。再简单的事,只要它足够重要,那就立即变的不简单了。因此,我们就不能马虎对待它,不懂押韵就谈不上懂诗,不会押韵就不可能会写诗。韵选的不好,你的诗也难以精彩起来。 诗属韵文也,韵之不通,何以通诗?所以,今天我的这次讲座不可错过,不是因为我重要,而是因为“韵”这个字太重要。不论你是写诗的老手还是初入门的新手。押韵,你不仅要懂,而且要通;不仅要通,而且要精! 今天我要讲押韵,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它,一是“找韵”,二是“押韵”。 我们先说一下这个“找韵”。我们在形容某人对音乐具有通灵透彻的领悟时,我们会说这个人很有“乐感”,或说他的“乐感”非常好。是否具有“乐感”,对音乐人来说很重要哦。一个连五音也总是无法完善的人,对旋律和节拍感觉迟钝的人,是做不好音乐的。 我们写诗其实是一样的,我们找的是诗感。诗感不是乐感,诗感却相当乐感。我们愉悦于诗的美感,诗意精美是一回事,其实更多的,是诗所能带来的那种节奏感和旋律感。这种感觉就是我们要找的韵,是美的声韵,是可以引起我们心灵谐振的节拍。 诗的韵脚都是在一句的最后一字,我们称之为“押韵”,但是,诗句不是由韵脚一个字组成的,而是由五字或七字组成的。那么,韵的感觉,其实也在其他的字里的。韵脚字和其他字只是一种配合的关系。 我在前些天讲了声韵,讲了平仄,还讲了拗句和拗救。其实,在诗的美学意义上,我们讲的就是“诗韵”。在音律上,通过平仄的排布,我们找到了起伏感,找到了节拍感。 这种起伏的跌宕最后由韵脚做一休止符,打了一个小结。每间隔一句都有这个小结的存在。每个小结(韵脚)都要有相同的貌,也就是同一韵部的字。 诗句之平仄起的是发散的作用,是动态。而韵脚(小结)的收束,则起到的是凝聚的作用,是统一的作用,这是静态。所以,诗律是由这一动一静二部分而构成的。诗韵也就包含了这“动”和“静”的二部分。这说明了什么? 在需要“动”的时候你别停,在需要“静”的时候你一定要静的下来。动和静之间是要配合好的。具体落实在诗句里的字上怎么理解呢?重要是考虑不能互相干扰和替代。比如在句子中不是韵脚的地方也使用了韵字,也就是只能用来收束韵尾的字,这在后面我们会讲到,这叫“挤韵”。这样,就使得动和静之间不能清晰地分出层次感了,拿句音乐上的话来说,是浑浊音。还有,有时候我们在诗中使用一些叠字,或重出字,这叠字以及重出字,其实也构成了局部的韵区,使用是好,可以利于韵脚的突出,使用的过多或不恰当,对韵脚的收束也能起到干扰的作用。还有一些句中字对韵脚起干扰作用的现象,我们会在后面一一介绍。 我们在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保持韵脚字的独立性(不被干扰)和配合性(收束),要从诗之整体上来看待“韵”的表现。上面这些是我从音律协调的角度,来说明对诗起到的协调作用。其实,还有一种“韵”是我们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却能感受到的,那就是诗之韵味。这其实是一种意境的流动感。这关乎到诗之整体的谋篇以及造句炼字。它是诗之意和境的高度结合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通过景物的转化产生一种有节奏的流动感,并通过这种景物的推拉转换,来渲染并衬托出一种“意”的存在。表现得体,就自然形成了一种韵味。是诗意的流动韵,而不是单靠韵脚而生拉强扯的韵脚钉子。 我们可通过一首绝句来品味一下。

格律诗

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又称律诗、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是指唐及唐以后的古诗,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格律诗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明确的规律,变化使用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格律诗结构严谨,平仄有致,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受到限制,如每首句数、每句字数,字的平仄、韵脚以及对仗等,是一种古老的诗体。学习格律诗必须懂得格律。(绝句为律诗之短截部分,因只有四句而得名,故而其平仄与押韵较之律诗大体上并无二致,仍为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但实际上,绝句成型还要在律诗之早,只是相对于唐时近体绝句平仄较为自由,所以将唐律成型之前的绝句称为“古绝句”,以示与近体绝句的区别。) 广义的格律诗包括按照一定的格律写成的诗、词、曲等韵文。节奏是诗的要素,构成回环的美。韵脚是诗的另一要素,是格律诗最基本的规则。从汉代到“五四”运动以前,汉语的诗都是有韵的,《诗经》只有《周颂》的几章无韵,可见格律诗用韵是汉语诗的传统。中古以后,四声和平仄的规则成为格律诗的重要构成部分,六朝人意识到汉语四声的存在并且悟出它们在诗歌语言形式美的作用 (相传沈约还写了部《四声谱》)。从第5世纪到第8世纪,诗人们经过三百年的长期探索和积累,到初唐律诗逐渐形成,用韵、平仄格律和句子数目都有固定的规则。可见,诗律不是任何个人的规定和创造,而是

艺术的积累。律诗以后,平仄在汉语诗的格律上的地位非常重要,甚至后来的一些“古风”也是用“律绝”凑成的 (即“元和” 体)。词和曲虽然在字句上与律诗不同,但都有平仄的规则。对仗在汉语格律诗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律诗规定中间4句用对仗,词也有规定用对仗的地方 (例如《西江月》前后阕开头两句); 曲较自由,但有些地方一定要用对仗 (例如《越调斗鹌鹑》前4句)。“五四” 运动给汉语诗歌带来了巨大变革,旧有的格律被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绝对的自由诗,而不是一种新格律诗。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语言本身的变化,旧的格律诗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抛弃旧诗格律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对新诗是否要有新的格律和新格律诗如何形成等问题曾有过讨论。王力认为:要建立现代格律诗,必须重视中国诗的传统 (即格律诗的民族特点) 和格律诗的时代特点。现代格律的形成,还有待于诗歌写作实践的探索、总结和积累。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眺(464左右--499)。谢眺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谈谈格律诗的拗救

谈谈格律诗的拗救(讲稿) 近日,受叶吟兄所邀为“中华诗词学院”(网校)的学生讲一次课。因子不甚清楚,不知道该讲点什么好。就在前些日子,一个偶然的机会,路看见赵老师写的一首七律《申雪、赵宏博复出夺冠可谓传奇,为国争光感 下:冰上蝶飞犹梦中,形如双燕影如鸿。 传情足令世人醉,炫技尽呈王者风。 一世同甘缘可贵,半生共苦乐无穷。 复出不负国人望,夺取金牌立首功。 因为是名人博客,评论的人也比较多。看得出来,有的评论是属于懂诗词个评论,让我印象较深。有人说此诗出律44处之多。从赵忠祥老师的其他如“李琰荣光惊六合”、“ 四十春秋从艺忙,豪情仍炽识开张”等来古声韵。那么,以上七律有没有格律的问题呢?回答是肯定的。只不过不个“出”字是出律的。44处出律的说法,显然不负责的说法。也因此,我 谈有关诗词格律拗救的问题。 谈格律诗的拗救之前,我们必须明白以下几个概念:第一,什么是格律 律诗的拗救? 那什么是格律诗呢?格律诗也叫近体诗,它是唐代以来形成的一种诗体

求而区别于古体诗(古风)。我们所说的格律诗,是一个大的“分类”,其中包含了词那么何又为格律呢?说通俗点,格就格式,律就是规律。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式成的诗。这个格式和规律,其中包含了压韵、粘对、对仗、拗救等等。而我们今天所要 就是格律诗拗救的问题。 那么什么又是拗救呢?为什么要拗?又为什么要救呢?拗,就是不顺。救,就是补就是不顺了的补救。有拗才救,无拗不救。无拗也谈不上救。这就象我们一个没有生是不需要吃药的。用这个比喻来说,拗就是生病了,救就是吃药打针。当然,这里所说前提都是以格律诗来说的。古体诗(古风)不要求平仄,只要求压韵,因此就不存在 题。 格律诗(近体诗)的格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平仄的问题。说到格律诗,我们有能会这样说:不就是“平平仄仄”的诗吗?不错,就是平平仄仄的诗。那么格律诗的平到底有一些什么样的规律呢?归纳起来,无外乎十二个字“相重相间,要粘要对,有拗 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有拗有救”的问题。 在讨论之前,我们还须弄明白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二个是“孤平”的问题。因为我们说的所谓的“救”,大多数都是站在孤平的角度来 我们平时所说的救,也主要是孤平的救。 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我们在格律诗的创作中,诗句三、五”位置上的字,可以不论平仄,而“二、四、六”位置上的字,要论平仄。至有这样的结论,在此就不讨论了,大家在创作中,知道有这样一个概念,会用就行了有一点是我们在创作和学习中必须注意的,那就是不能出现诸如三平尾、孤平等诗词人提出此论只适合七言诗句,不适合五言,五言诗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虽然 确的。不过我觉得那是在钻牛角尖而已。

国学专题:诗的六种用韵规则

诗的六种用韵规则 押韵六种格式: (一)正格。 (二)飞雁入群格 (三)飞雁出群格 (四)进退格 (五)辘轳格 (六)极端之格 用韵规则共有六种格式,除第一种正格和第二种“孤雁入群格”为常用的正格外,其余四格均是特殊形式的变格。一般不予提倡习用。兹分述于下: (一)正格。 近体诗押韵之规则,原则上律诗、绝句等近体诗,无论平韵、仄韵皆可押,押仄韵者称古绝或古律。押韵之位置,皆位于偶数句之句末,至于第一句则可押可不押。大体上五言诗以不押居多,而七言诗则相反。 安徽姚远先生,将押韵规则归纳为四点,兹将前三点属于正格的抄录于后以供参考。 甲:押韵位置: 近体诗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除首句可押可不押韵外,其它都是偶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对此,诗人不把首句算在内的,称五、七言律诗,为五、七言“四韵”诗。称五、七言绝句为“两韵”诗。如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首五绝,二(看)、四(安)句末位置上入韵,是用上平声十四寒韵目。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七律,除首句入韵外,二(星)、四(萍)、六(丁)、八(青)的位置入韵,是用的下平声九青韵目。 乙:押平声韵: 无论是律诗、长律,还是律绝(绝句),一般都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押仄声韵称古绝、古律)。如林则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戌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尾联两句是引用一则故事:宋真宗听说隐者杨朴能诗,想召他做官。 问他来京时,是否有人作诗相送?答:臣妻有一首:“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吟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放还山林。 这首七绝,同上面七律一样都押平声韵,是上平声四支韵目。 丙: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近体诗用韵很严,无论是律诗、排律,还是绝句,都必须一韵到底,中途不能换韵。 (二)飞雁入群格——即首句所押之韵,不在同一韵部之内的,称之为“飞雁入群格”(或称孤鹤入群格)。这种格以用邻韵为多见。所谓邻韵,指的是韵部排列相邻,而语音又相近的韵。如东冬,支微齐、鱼虞、佳灰、真文元、寒删先、萧肴豪、庚青蒸、覃盐咸、江阳、佳麻、蒸侵。这些韵现在可以通押,韵放宽是可以的,但平仄,对粘还是要严的,不能放宽。如果不是邻韵则必须以古韵能通转者为限。现举数首为例: 伊州歌金昌绪(一作蓋嘉运作)(飞雁入群格) 打起黄莺儿,(支韵)莫教枝上啼(齐韵)。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齐韵)。 枫桥 孙靓(飞雁入群格) 白发重来一梦中,(东韵)青山不改旧时容(冬韵); 鸟啼霜落寒山寺,攲枕犹听半夜钟(冬韵)。 雪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