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机械取栓
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预后情况观察

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预后情况观察作者:田力国建真郭爱武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07期【摘要】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预后情况。
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诊治的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溶栓治疗的37例为对照组,另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37例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血管再通率、≤30%的残余狭窄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相较于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更为显著,且预后良好,可推广。
【关键词】机械取栓;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的发病率、致残及致死率均较高。
而引发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因素是血栓堵塞了血管;因此,临床上多采用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但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采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已成为一种趋势。
本文主要对比、研究机械取栓、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并报道如下:1 资料、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次研究病例均选自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我院接收并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共74例,其中,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溶栓治疗的37例为对照组,本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1例、16例,年龄为41-79岁,平均(61±1.52)岁。
另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37例为观察组,本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0例、17例,年龄为40-78岁,平均(60±1.47)岁。
比较两组各项临床资料(P>0.05)。
1.2 入组标准所选研究病例均符合相关疾病诊断标准,且均经颅脑CT证实;所选研究病例均为首次发病,研究均与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均无合并严重免疫系统疾病者,无合并肝肾心功能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溶栓治疗;将100万U的尿激酶融入到0.9%的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推注10%,再在将剩余溶液行静脉滴注,1h以内滴注结束;尿激酶静脉滴注结束以后行动脉溶栓治疗,给予患者局部麻醉后行造影遭到病变部位,再在经股动脉将微导管送至血栓部位的远端,泵入1万U/h的尿激酶,30min内泵入完毕后撤回导管;再在血栓中和血栓近端泵入等量的尿激酶;最后取出导管、包扎切口。
stroke 急诊动脉机械性取栓

静脉溶栓
我国存在较多问题
➢ 溶栓不规范 ➢ 院前院内时间延误 ➢ 医生及患者对溶栓效果的怀疑
静脉溶栓
美国平均溶栓比例达8.5%左右
➢ 中国脑卒中治疗评估协作组在62家医院参与下对 64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调查,溶栓治疗患者仅 占1.9%
➢ 我国AIS患者仅有16%在发病3小时内被送到医院,而 院内从影像学检查到溶栓治疗时间显著长于美国或 加拿大时间,平均为85.5分钟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性取栓及急诊血管成形术
2020/3/23
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现状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 急性缺血性卒中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国民的第一死因 是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疾病 存活患者不同程度残疾遗留率高达75%
➢ 2012年,卫生部调査结果显示,我国40岁以上脑卒中人口 超过1000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
髙再通率 无需使用溶栓药物:减低了出血风险 进一步延长了治疗时间窗(6-8小时) 对于溶栓禁忌的病例,如近期手术或凝血功能异常者血管
内机械性方法可能是唯一选择
机械取栓
可能存在的问题
➢ 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壁穿孔以及颅内出血 ➢ 闭塞血管再通后远端血管的栓塞 ➢ 对设备、人员及材料的要求更高
大量研究证实机械取栓及急诊血管成形 术为急性脑卒中治疗带来革命性变化
血管再通与再灌注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首要治疗即再灌注治疗 ➢ 急性缺血性卒中在恢复脑灌注之前 ➢ 每一分钟将会死亡190万个神经元,140亿个神
经突触以及7.5英里长有髓神经纤维 对症支持 静脉溶栓 动脉溶栓 机械取栓
血管再通与再灌注
血管再通 使闭塞的血管重新开放,恢复血液供应 再灌注 处于缺血状态的组织部分或全部恢复血液供应
动脉溶栓
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出血转化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构建

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出血转化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构建刘振;黄晓斌;彭明洋;王同兴;谢光辉;任军;殷信道【期刊名称】《磁共振成像》【年(卷),期】2022(13)4【摘要】目的基于多模态磁共振影像组学及临床危险因素构建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出血转化的列线图模型。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174例,将患者病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22)和测试集(n=52),根据治疗后24 h的磁共振图像将患者分成出血转化组和无出血转化组。
采用A.K.软件提取弥散加权成像及灌注加权成像病变区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标签。
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筛选最佳预测因子并构建列线图模型。
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效能。
结果每例患者各提取1584个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后筛选出15个与卒中出血转化高度相关的特征。
ROC曲线显示联合影像组学标签、房颤史、年龄及入院NIHSS评分构建的诺莫图模型预测训练集出血转化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7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50、0.989),预测测试集出血转化AUC为0.88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36、0.908),均优于单一影像组学模型(AUC=0.763)或临床特征模型(AUC=0.707)。
结论多模态磁共振联合临床特征的影像组学和机器学习可以预测急性脑卒中动脉取栓术后出血转化,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总页数】5页(P15-19)【作者】刘振;黄晓斌;彭明洋;王同兴;谢光辉;任军;殷信道【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安徽医科大学附属滁州医院(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CT、MRI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R743.3【相关文献】1.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脑微出血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研究2.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评估未溶栓治疗的出血转化和脑梗死再发风险3.脑灌注成像预测机械取栓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血转化风险的价值4.急性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建立5.高原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病人行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护理体会

3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病人行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8-08-30T16:26:43.37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0期作者:吴琼王爽宋希希[导读] 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病人行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护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吴琼王爽宋希希天津市泰达医院 300457摘要:目的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病人行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护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
方法对3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病人行机械取栓术治疗,加强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注重心理护理,对其护理的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3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病人均取栓成功,取栓后即刻造影显示大脑中动脉再通25例(83.3%),部分开通5例(16.7%),30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3周内均康复出院。
结论加强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病人行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术前、术后护理,可以提高疾病治愈率,降低致残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应在临床得到推广。
关键词: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机械取栓术;护理大脑中动脉闭塞疾病是指主干闭塞引起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和双眼向对侧注视障碍,在优势半球可有完全性失语,因广泛脑水肿常有昏迷[1]。
上部皮层支闭塞可出现中枢性面瘫舌瘫,上肢重于下肢的偏瘫,优势半球可有运动性失语;下部皮层闭塞可有感觉性失语;偏盲或上象限盲等。
中央支闭塞可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失语或构音障碍。
在我国大脑中动脉闭塞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机械取栓术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提高该病的护理效果,我院从2016年8月对我院收治的3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病人进行全面护理,效果明显,现汇报如下:1.资料1.1一般资料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我科收治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病人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34岁~81岁,平均年龄(56.74+26.18)岁;均行头颅CT检查显示左或右侧MCA高密度影;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
急性脑梗死动脉取栓治疗体会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 2016年 7月—2017年 12月期间 10例急
性脑梗塞并行动脉取栓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 者年龄 50~78岁,平均为 63.5岁;男性患者 6例,女 性患者 4例。发病后到就诊时间为 6~8h。
入选标准:1)患者年龄 18~80岁,性别不限;2) 发病时间在 2~6h之内;3)临床症状考虑为前循环 的急性脑梗死;4)术前头部 CT未见颅内出血及早期 大面积脑梗死;5)全 脑 血 管 造 影 证 实 为 大 脑 中 动 脉 闭塞[1]。
参考文献:[ຫໍສະໝຸດ ] 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组.急性缺 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 志,2014,94(27):20972101.
[2] BENDSZUSM,RINGLEBPA.Interventionaltreatmentof stroke:mechanicalthrombectomy[J].Nervenarzt,2015,86 (10):1199.
急性脑梗死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术的护理配合

急性脑梗死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术的护理配合谢慧蓉;刘秀梅;吴远聪【摘要】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要点.方法: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Solitaire支架取栓术治疗,术前做好各项准备,术中加强配合,术后积极监测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结果:30例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21例,颈内动脉闭塞5例,基底动脉闭塞4例,取栓后27例得到再通或部分再通,30例患者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8.6±4.1)分,术后24h NIHSS评分(10.3±3.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完善术前准备,术中护理配合,术后密切观察监护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神经功能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期刊名称】《浙江医学教育》【年(卷),期】2018(017)003【总页数】4页(P34-36,45)【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支架机械取栓;护理配合及观察【作者】谢慧蓉;刘秀梅;吴远聪【作者单位】丽水市中心医院,浙江丽水 323000;丽水市中心医院,浙江丽水323000;丽水市中心医院,浙江丽水 3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急性脑梗死是导致人类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
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是证实有效的急性脑卒中早期再通的治疗方法[1]。
自2014年9年底开始,多项研究证实了机械取栓治疗可为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带来明确获益[2],国内外也发布了多项关于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的指南[3-4]。
Solitaire FR型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作为新近发展起来的技术, 相关围手术期临床护理经验较少,需要进行完善总结。
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为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Solitaire FR支架取栓治疗,现将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配合及观察总结如下。
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机械取栓联合小剂量替罗非班治疗的疗效观察

•3956«Mod Diagn Treat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Dec31(24)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机械取栓联合小剂量替罗非班治疗的疗效观察郑光辉(新蔡县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河南新蔡463500)摘要:目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机械取栓联合小剂量替罗非班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58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
对照组行机械取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应用小剂量替罗非班。
观察两组患者血管疏通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住院期间发生的死亡及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7.86%,观察组血管再闭塞率为3.33%,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0.05)。
结论应用机械取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可加强患者闭塞血管的再通效率,减少术后血管再闭塞的发生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替罗非班;神经功能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11-8174(2020)24-3956-02脑梗死是指人体脑部血管因血栓堵塞,血流不畅,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所造成的脑血管疾病,脑梗死发病部位不同,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的影响也不同。
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需尽快接受取栓手术治疗,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持续时间越久,患者预后情况越差,但取栓治疗后患者仍有脑血管再闭塞的风险。
替罗非班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可起到溶栓和抵抗血栓再生成的效果,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⑷。
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进展

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进展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病情常常突然发作,病情非常危急,对于患者生命和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于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本文将总结近年来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是指利用药物或机械方法将血栓松解或清除,恢复脑血管通畅的护理治疗。
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
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全面评估病情:包括对病情的临床评估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溶栓治疗的适应症。
2.制定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机械治疗等。
3.药物应用:根据不同病情,选择静脉溶栓药物或常规抗凝治疗等,确保患者安全有效。
4.机械治疗:包括经皮颈动脉成形术(PTA)、颅内血管治疗和机械取栓术等,提高机械治疗的成功率。
5.康复护理:包括卧床休息、功能训练、情志护理等,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和康复。
1.更精准的评估方法目前,采用NIHSS评分和ASPECT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实践。
近年来,有研究通过使用影像学技术,如断层扫描灌注成像(Perfusion CT)和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MRI),可以提高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预测疗效的准确性,从而为溶栓治疗提供更加精准的评估方法。
2.新型静脉溶栓药物的应用目前,rt-PA是最常见的静脉溶栓药物,但其应用有一些局限性,如时间窗口、出血风险等。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研发了一些新型的静脉溶栓药物,如Desmoteplase、Tenecteplase和Urokinase等,这些新型药物在溶栓效果、应用时间窗口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创新。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新型药物还需要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研究验证其效果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