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式影像学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中的应用_复件(1)

合集下载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二、现场处理及运送
现场急救人员应尽快进行简要评估和必要的急救处理,主要包括:①处理气 道、呼吸和循环问题;②心脏监护;③建立静脉通道;④吸氧;⑤评估有无 低血糖
应避免:①非低血糖患者输含糖液体;②过度降低血压;③大量静脉输液
应迅速获取简要病史,包括:①症状开始时间;②近期患病史; ③既往病 史; ④近期用药史
缺血性脑卒中(ICD-11):有神经影像学显示责任缺血病灶时,无论症状/ 体征持续时间长短都可诊断缺血性脑卒中,但在无法得到影像学责任病灶证 据时,仍以症状/体征持续超过24h为时间界限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应注意 多数TIA患者症状不超过0.5-1h)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 (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影像学出现责任病灶或症状/体征持续24h以上;(4)排除非血管性 病因;(5)脑CT/MRI排除脑出血
(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
1. 脑病变检查: (1)平扫CT:急诊平扫CT是疑似脑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多模式CT:灌注CT可区别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缺血改变,因此可识别缺血半暗带。对指导急性脑梗 死溶栓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3)常规及多模式MRI: CT灌注及MR灌注和弥散成像可为选择适合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提供更多信息,AHA/ASA不推荐对发病 6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用灌注检查来选择适于机械取栓的患者,推荐对于距最后正常时间6-24h的 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进行包括CT灌注、MRI-DWI或MRI灌注成像在内的多模影像辅助患者的评估、 筛选是否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 2. 血管病变检查:在起病早期,应注意避免因此类检查而延误溶栓或血管内取栓治疗时机
卒中患者应尽早、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接受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人工智能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成像中的应用进展

人工智能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成像中的应用进展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IntJMedRadiol2022Jul 鸦45穴4雪:444-448人工智能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成像中的应用进展陈晓宇王希明*【摘要】人工智能(AI )技术可采用多种算法模拟人类认知和信息处理过程,与CT 和MRI 相结合可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成像,包括梗死灶的检测、影像分割、头颈大血管闭塞的检测和病人预后预测等。

采用AI 技术分析或构建模型有助于临床医师对脑卒中病人的尽早诊疗、及时干预和随访评估。

概述AI 的概念,并就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CT 平扫、CT 血管成像(CTA )、CT 灌注成像(CTP )、MRI 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人工智能;急性缺血性卒中;卒中;磁共振成像;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743.3;R445.2;R445.3文献标志码:AThe progres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imaging CHEN Xiaoyu,WANG Ximing.Department of Radiology,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31,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WANG Ximing,E-mail:**********************【Abstrac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can be used to simulate human cognition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rough avariety of algorithms,and can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CT and MRI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imaging,including infarct detection,imaging segmentation,localizing large vessel occlusion in head and neck,and prognosticestimation.Analysis or model construction using AI techniques can help clinicians in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timely intervention,and follow-up assessment of stroke patients.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ncept of AI,and AI applications in plain CT,CT angiography (CTA),CT perfusion (CTP),and MRI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an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s.【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cute ischemic stroke;Stroke;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Tomography,X-raycomputedIntJMedRadiol,2022,45(4):444-448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苏州215031通信作者:王希明,E-mail:***********************审校者DOI:10.19300/j.2022.Z19718综述神经放射学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由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成人致残的主要原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解读PPT课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解读PPT课件

03
指南核心内容解读
患者筛选与评估
快速识别
通过临床症状、神经影像学和生 物标志物等手段,快速识别急性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评估病情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 积和侧支循环等指标,全面评估 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筛选适合治疗的患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因、发病时 间窗和禁忌症等因素,筛选适合 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
治疗时间窗
指南强调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重要性,建议在发病后尽快进行血管内治疗,最好在发病6小时内 开始治疗。
治疗效果评估
指南指出,在进行血管内治疗前,应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影像学检查结 果等,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血管内治疗。
实建立由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团队,包括神
围手术期管理要点
术前准备
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术中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神经功能及影像学变化,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术后管理
加强术后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04
指南推荐意见及实践 建议
推荐意见概述
血管内治疗适应人群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指南推荐使用血管内治疗方法,包括血栓切除术和颅内血管成形术等,适用于大血管闭 塞引起的脑卒中。
推动技术发展
指南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推动血管内治疗技术 的发展和创新,造福更多患者。
指南适用范围
适用人群
指南适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包括症状出现时间、病情严重程度等 方面的限定。
医疗机构要求
指南对实施血管内治疗的医疗机构提 出了一定的要求,包括设备设施、专 业人员等方面的规定。

多模式影像评估指导静脉溶栓的研究进展

多模式影像评估指导静脉溶栓的研究进展

医海探航46edical areaM■文 张圣 楼敏多模式影像评估指导静脉溶栓的研究进展卒中位居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病因首位,其中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占患病人群的80%。

在时间窗内达到缺血组织的有效复灌是成功治疗AIS 的关键,其中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最为肯定。

目前,国内外报道的rt-PA 静脉溶栓率在1.6%~20.0%,提示全球范围内大多数地区的静脉溶栓率仍低,因此合理筛选静脉溶栓可获益人群是提高静脉溶栓率的突破点。

研究显示,在发病4.5小时内静脉溶栓的患者中,通过多模式影像获取的核心梗死体积以及侧支水平对远期预后的预测能力要优于发病到溶栓时间、基线NIHSS 评分以及年龄,揭示了溶栓前评估“组织窗”的有效性。

一项针对弥散和灌注成像评估脑卒中临床试验(the diffusion and perfusion imaging evaluation for understanding stroke evolution,DEFUSE)和磁共振平面回波序列溶栓评估研究(The echoplanar imaging thrombolytic evaluation trial,EPITHET)的事后分析显示,rt-PA 静脉溶栓对发病3h ~6h 且达到影像不匹配者的梗死体积进展以及缺血脑组织的复灌程度有明显改善。

最新的前瞻性研究对发病4.5h ~24.0h 的AIS 患者进行多模式影像学评估发现,与未达到不匹配或达到不匹配但未溶栓的患者相比,达到不匹配且接受替奈普酶静脉溶栓者的缺血半暗带挽救量更高,安全性则无差异。

因此,应用多模式影像或可突破“时间窗”对静脉溶栓应用的限制,成为合理化筛选静脉溶栓获益人群及提高溶栓率的有效方法。

一、缺血半暗带与梗死核心区利用灌注影像识别缺血半暗带来指导静脉溶栓治疗是基于缺血半暗带理论的临床验证,因此早期灌注影像在卒中领域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如何准确识别缺血半暗带和核心梗死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自动保存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自动保存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 国专家共识
• 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病因 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 (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 。 • AIS 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 复血流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 目前 AIS 早期血管开通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静 脉溶栓)
• 静脉溶栓 • 动脉溶栓 • 动脉取栓
方法
静脉溶栓
动脉溶栓
动脉取栓
优点
最早使用; 传统治疗方式
良好的应用前 景
“时间窗”短; 恢复率高; 致残率和死亡率低; 大血管闭塞再通率高;
缺点
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且 合并大动脉闭塞再通 率低,死亡和残疾率 高
但在目标患者及时间 进一步的临床试验结 窗选择、最佳治疗流 果 程、远期获 益等方面,尚缺乏肯 定的临床随机对照研 究的支持
• 起病前已服用他汀的患者,可继续使用他汀(Ⅱa类 推荐,B级证据);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高强度 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 险(Ⅰ类推荐,A级证据)。 • 一般急性缺血性卒中,不推荐扩容、扩 血管治疗(Ⅲ类推荐,B级证据),术后脑灌注 不足者,建议在密切监测下进行扩容治疗(Ⅱb 类推荐,B级证据)。 • 溶栓后及血管内治疗术中的抗凝尚无 定论,不推荐无选择地早期进行抗凝治疗,少 数特殊患者,在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后慎重 选择。
2、脑过度灌注损伤 脑过度灌注是指闭塞脑动脉再通后,缺血脑组织 重新获得血液灌注,同侧脑血流量显著增加,从而 导致脑水肿甚至颅内出血。
• 血管再闭塞 闭塞脑动脉再通后再闭塞是 AIS 血管内治疗常 见的并发症,再闭塞和临床症状恶化相关,早期血 管再阻塞预示长期预后不良,原因可能与血栓分 解或血管内皮损伤后,脂质核心的暴露造成血小 板被激活聚集、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 不充分或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有关。 溶栓联合抗 血小板聚集治疗可能会减少再闭塞的发生。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机械取栓术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机械取栓术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机械取栓术前言在美国,卒中是导致死亡的第五大原因,也是导致严重长期残疾的第一大原因。

大约每3分42秒就有一人死于急性卒中,大约62%的卒中死亡发生在医院以外。

自1940年代以来,卒中死亡率一直存在地理差异,美国东南部称为“卒中高发带”,尽管最近有所改善,但这些差异仍然存在。

平均而言,卒中高发带的死亡率估计比美国其他地区高出30%,而在卒中高发带集中的北卡罗莱纳州、南卡罗来纳州和乔治亚州高出近40%。

急性脑卒中后功能不佳可归因于未能识别关键症状,未能及时到医院就诊而超出治疗窗口。

据估计,从2015年到2035年,与卒中相关的直接医疗费用总额将从367美元增加到943亿美元。

最新研究表明,血管内机械取栓术(EVT)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缺血性卒中,可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

从历史上看,1996年批准的第一个治疗AIS的方法是静脉使用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IV-tPA)溶栓。

在此之后,急性脑血栓栓塞症II(PROACT II)研究中,Prolyse证明了在脑卒中发生后6小时内使用尿激酶原进行动脉内溶栓(IAT)治疗大脑中动脉(MCA)闭塞的患者,90天的临床结果得到改善。

卒中介入治疗研究(IMS)表明,联合IV和IA-tPA治疗AIS是安全的且临床有用,而5项已发表的试验的结果彻底改变了血管内治疗(EVT)治疗大血管闭塞(LVO)的方法。

DAWN和DEFUSE-3试验的积极结果代表了目前AIS治疗的模式的转变,从严格以时间为基础的治疗决定转变为以生理为基础的治疗决定,根据先进的成像特征识别可挽救的大脑,或所谓的临床和放射影像不匹配。

与之前的卒中试验相比,DAWN试图通过延长EVT时间窗来纳入更多的卒中患者,包括那些以前被认为不适合进行EVT的卒中患者。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简要介绍了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EVT试验,以及基于神经血管成像、当前EVT技术、尚未解决的问题和EVT相关并发症的患者选择标准。

脑卒中的诊疗规范标准

脑卒中的诊疗规范标准

脑卒中的诊疗规范标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疗规范包括评估和诊断。

这些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等。

在病史和体征方面,重要的是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

其他包括神经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血管及心脏病危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用、偏头痛、痫性发作、感染、创伤及妊娠史等。

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也应该立即进行。

病情严重程度可以用NIHSS、饮水实验、MRS评分和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进行评估。

在脑病变和血管病变检查方面,急诊平扫CT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多模式CT可以区别可逆性和不可逆性缺血,并且可以识别缺血半暗带。

标准MRI在识别急性小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方面明显优于平扫CT。

多模式MRI包括DWI、PWI、水抑制成像和SWI等。

DWI可以早期发现缺血灶并且对早期发现小梗死灶较标准MRI更敏感。

PWI可以显示脑血流动力学状态。

血管病变检查包括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MRA、CTA和DSA等。

MRA和CTA可以提供有关血管闭塞或狭窄的信息,而DSA的准确性最高。

所有患者都应该进行平扫脑CT/MRI检查。

保持体温正常,避免高热或低体温,特别是在脑出血或脑水肿的情况下更应注意体温控制。

四)血压控制: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个体化地制定血压控制策略,避免过度降压或过度升高血压。

五)血糖控制:对于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血糖水平,避免高血糖对脑血管的损害。

六)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对于符合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应及时给予相关治疗,以预防再次脑卒中的发生。

七)其他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以给予营养支持、抗感染治疗、抗抑郁治疗等支持性治疗措施。

三、康复: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康复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认知训练等,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也需要给予患者和家属充分的心理支持和教育,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和康复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讲题1-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再灌注治疗 - 复件

讲题1-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再灌注治疗 - 复件

次要终点事件


死亡,症状性颅内出血
90dmRS≤2患者比例
新近取栓研究的一些“技术参数”
• 所有患者均为影像学证实大血管闭塞 • 应用支架取栓率高:82-100% • 卒中严重程度:中位NIHSS17(IQR13-21)
• 没有大的梗塞:中位ASPCT9(6-10)
• 使用rtPA率高:73-100% • 闭塞部位:82%-96%在颈动脉远端及M1 • 起病-股动脉穿刺时间:中位时间范围200-269min(<4.5h)
AIS患者
影像学证实有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标准内科治疗组

症状发作4.5-12h
影像学证实有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标准内科治疗:时间窗内 rtPA溶栓
NIHSS≥2 血管内治疗:主要为支架取栓 无大的梗塞,ASPECT ≥6
标准内科治疗+血管内治疗组
主要终点事件 90dmRS≤2患者比例 24h灌注和3天神经功能恢复
– 高的ASPECTS真的意味着小的梗塞核心? – 高特异性的影像学是否会失去敏感性?
• 超过研究设定的时间窗的患者会怎样?
• r-tPA是必要的吗?
– r-tPA组与IAT组出血相当,提示两个组的出血主要是由r-tPA导致的
• 在社区医院没有CTA/MRA及血管内治疗条件,如何选择病 人?NIHSS?
看患者后启动拉栓 • 10:20穿刺成功,先后3次拉栓未成功,第4次拉栓时行支架 解脱(期间由局麻改为全麻)血管再通为12:10
47
48
ASPECT:9
起病-穿刺成功:3h20min
30dCTA
起病-血运重建:4h20min 30d:mRS3
90d:mRS1
4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模式影像学在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中的应用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神经内科 韦存胜
缺血半暗带
1981年,英国科学家Astrup等提出了“缺血半暗带”的概念,将急性缺血的 脑组织分成三个区域:核心坏死区,环绕核心周边有缺血坏死危险组织(即 经典半暗带),以及外周低灌注区
2003年,国外学者提出了新的模型,新的脑缺血演变模式分为4个区,即中心 梗死区、弥散异常区、灌注异常区和最外层良性血供减少区。基于新模型, 卒中神经影像学的半暗带模式已被更新为包括弥散-灌注不匹配的区域,即减 去良性血流减少区域,加上最初弥散异常的部分区域。
PWI<DWI,可能是由部分或完全的自发性再通所致(最终病灶不至变大, 临床不需溶栓治疗)
DWI正常,PWI显示灌注缺损,提示为一过性脑缺血,而没有脑梗死 DWI异常而PWI不能显示异常灌注缺损区,甚至显示灌注过度区,为一种
很少见的情况,其最终梗死区域与DWI显示相仿(可能在PWI成像时导致 脑梗死的病因已解除,如自发性溶栓等,而病因解除前形成的梗死区显 示为DWI高信号,可以灌注正常或灌注过渡,即反应性充血所致) PWI和DWI都正常。(不到10%的患者在出现急性脑缺血症状后早期PWI 和DWI都正常,这可能与超早期自发性再通(TIA)或梗死病灶非常小,超过 DWI、PWI分辨率有关)
If non-invasive arterial imaging cannot be performed, an elevated NIHSS≥9 points within the first 3 h, and ≥ 7 between 3 and 6 h strongly suggests an occlusion of a major intracranial artery. (Still, acute non-invasive
Perfusion-CT-based imaging
In the positive EXTEND-IA trial, patients were selected based on a CT perfusion examination (CTP) showing a mismatch ratio >1.2, and absolute mismatch volume >10 ml, and an ischemic core lesion volume <70 ml, using RAPIDTM software
影像学评估-PET
PET通过测量CBV、CBF、脑氧代谢率(CMRO2) 、氧摄取分数 (OEF)可用于鉴别可逆和不可逆性损伤缺血组织
随着血液动力的改变,可以观察到4种异常的PET表现
CBV增加以维持CBF(自身调节) CBF的减少伴随OEF的升高以维持CMRO2(血流减少) CBF和CMRO2的减少伴随OEF的升高 (代表可逆的损伤组织,即缺血
imaging of cervical and intracranial arteries is clearly superior to identify the appropriate patients for acute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MRI-based imaging: DWI, PWI, mismatch
对比 DWI、PWI、SWI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认为 DWI-SWI 和 DWIMTT之间有着相似的能力。
影像学评估-SWI(检测微小血栓能力)
当脑梗死有脑血栓形成或者脑栓塞引起血流改变时,其阻塞动脉内的氧合血 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的比例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局部磁场的不均匀性。 ——血凝块具有高度的磁敏感效应,在磁敏感加权成像上表现为沿动脉走形 的条形低信号影,病变动脉管径常较对侧正常动脉血管明显增粗。
Higher baseline ASPECTS also predicted favorable outcome.
ASPECTS
在CT扫描图像中选取MCV供血区2个层面上的10 个区域: (1)核团层面(即丘脑和纹状体平面):划分为 M1、M2、M3、岛叶、豆状核、尾状 核和内囊 后肢7个区域;
EIC定义为(1)灰白质模糊区域或与其有相同结构的部位或对侧半球脑组织相比密度降低区域;(2) 局部肿胀或占位效应(由于临近组织压迫而导致脑脊液腔任何部位狭窄)。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in addition to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in 4.5 h when eligible, is recommended to treat acute stroke patients with large artery occlusions in the anterior circulation up to 6 h after symptom onset (Grade A, Level 1a, KSU Grade A). – new
2016-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
Imaging-guided patient selection
Acute non-invasive arterial imaging—All recent RCT trials of thrombectomy used non-invasive arterial imaging (CT-angiography or MR-angiography of cerebral and neck arteries) to select patients with an intracranial occlusion of the distal carotid and/or MCA or M2 main stem.
脑组织处于低灌注时,脱氧血红蛋白与氧合血红蛋白比例变化会根据氧摄取 率(oxygen extraction fraction,OEF)变化而随之发生变化。
在 SWI 上表现为责任血管供血区域内出现明显增多和扩张的血管(prominent vein,PV),这是 SWI 识别缺血半暗带的标志。(PV 的形成机制:低灌注 时,组织 OEF 代偿性升高,血液中的去氧血红蛋白与氧和血红蛋白比例升高, 组织间的磁敏感差异性增加,使很多正常情况下不易发现的微小血管得以显 现。根据低灌注区域组织细胞氧代谢状态来评估缺血半暗带更加科学)
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而言,缺血半暗带是临床治疗的靶点,因此要挽救这部分 组织,应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即治疗时间窗。
影像学评估-DWI-PWI不匹配
DWI所显示异常区域明显小于PWI上rCBV、rCBF图像上信号减低区,即 DWI<PWI。多为较大血管及其分支的阻塞。 ——提示DWI显示的异常减低区可能代表梗死核心和一小部分半暗带,而 PWI所显示的范围可能代表了梗死核心区和半暗带(积极治疗可能最终减少 梗死的区域,其中部分患者即使发病时间超过6h,溶栓治疗仍有效果)
(2)核团以上层面(在核团水平上加cmMo):包括 M4、M5和M6。两者的界限为尾状核头部,在轴 位CT扫描中,任何位于尾状核及其以下层面的 缺血性改变均被定义为核团层面,而在尾状核头 部层面以上的缺血性改变则被定义为核团以上层 面。这10个区域的权重相同,均为1分。具体评 分方法为从10分中减去存在EIC的区域数,10分 代表CT平扫正常,0分表示MCV供血区广泛缺血。
影像学评估-DTI
在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病灶的中心区与边缘区,DCavg、 FA 等值存在明显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说明中心区与边缘弥散受限的 程度不同,细胞细微结构的破坏不同,即缺血的程度明显不同, 在边缘区存在半暗带
病程发展到亚急性早期、亚急性晚期中心区与边缘区DCavg、 FA 等值无明显差异,提示病灶边缘区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可能 存在的半暗带组织已逐渐发展为与中心区一样不可逆缺血坏死组 织。因此,通过DTI也有助于确定缺血半暗带及治疗时间窗
影像学评估-DWI-FLAIR
2014-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
目前研究认为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 可以反映AIS 病人血管渗透性提高造 成的异常组织范围, 因此DWI-FLAIR 不匹配可以更准确地提示缺血半暗带情况。
指南共识-ESO,ESMINT,ESNA,EAN
ASPECTS (Alberta Scor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on plain CT
The MR CLEAN trial subgroup analysis showed benefit of thrombectomy for patients with ASPECTS scores of 5 or more points (5–7 points, OR 1.97 and 8– 10 points, OR 1.61, respectively) but probably not with ASPECTS scores 0–4 (OR 1.09, 95% CI 0.14–8.46).
PWI≈DWI,见于大面积的梗死灶,且缺乏侧支循环。 ——提示病灶在发病早期已全属梗死核心,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几乎不存 在半暗带(这种情况可能意味着缺血组织已发展到不能维持能量的阶段,即 使积极治疗,最终梗死区难以缩小。这种情况不宜溶栓治
半暗带) 极低水平的CBF和CMRO2(被假定为不可逆的损伤)。
影像学评估-SWI
机制:SWI 指采用一种长回波时间、完全流动补偿、高分辨率和 3D 梯度回 波技术,利用不同物质之间磁敏感差异性和血氧水平依赖效应(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effect,BOLDE)形成的影像。
影像学评估-1HMRS
1HMRS能检测与急性脑梗死有关的乳酸盐(Lac)改变 梗死区中央的Lac峰值明显高于周边部分,提示周边部分可能是存在缺血但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