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提升(六)
_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测评部编版选择性必修

第六单元测评(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报中央,以查考其政绩。
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等,为历代所沿用。
此举表明( )A.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C.对人民的管理日益加强D.开始有了户籍管理制度2.明朝规定凡乡间纳粮一万石划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
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拔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
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C.推动了明朝赋役制度的完善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3.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地设立巡检司进行日常治安管理;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政府大多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副职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
这一举措旨在( )A.提升市镇的经济水平B.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C.加强基层社会的治理D.凸显市镇的军事功能4.据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国家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对乡村进行治理,基层社会的自治化倾向越来越强。
这表明( )A.乡里组织是明清时期成立的乡村自治组织B.国家政治体制上的中央集权被严重弱化C.国家控制与乡村自我管理相结合,共同维护基层社会秩序D.宗族、士绅阶层成为动摇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5.明清时期,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并设立乡约组织。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乡约组织的发展( )A.导致自发性民间团体的增多B.推动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C.有利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加强D.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顶峰6.《梦溪笔谈》记载: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
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同步学案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特征】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
西欧中古时期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近代以来也一直强调基层自治。
现代发达国家基本构建起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中国也逐渐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主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与扶优扶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实行情况,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标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基层管理组织。
【教学难点】对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基层管理组织有关的重要制度的概念理解。
【情境导入】同学们,这些名词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北上广深户口、村民委员会、社区、网格长、医保、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知识结构】一、基层治理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必须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城乡基层。
——习近平(1)战国以来编制户籍制度的原因:治平在庶功兴,庶功兴在事役均,事役均在民数周。
民数周,为国之本也。
┄┄民数者,庶事之所自出也,莫不取正焉。
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器用,以制食禄,以起田役,以作军旅。
国以之建典,家以之立度,五礼用修,九刑用措者,其惟审民数乎!——(曹魏)徐斡《中论》“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治也。
有其谷则国用备,辨其地则人食足,察其人则徭役均。
知其三者,谓之‘治政’。
”——(唐)杜佑《通典》(2)历代户籍制度演变的趋势: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单元概述

●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 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知道西方主要国 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实行情况。
●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了解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 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各主 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 独特性。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各国国家制 度和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各异,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中国 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 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探索和建立起考试选拔的文官制度,以规避 政党更替造成的政府工作动荡。晚清以来的近代中国,改科举教育为学堂教育,改科举 选官为学堂选官,并在民国时期尝试建立公务员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干部制度,并在 20世纪 90年代开始建立与推行公务员制度。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9世纪 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 80年代 工伤和养老等方面
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 1935年
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3)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 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 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此后, 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 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 本建立。
• 2.“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级封君的封 臣,而更高一级封君又是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 封臣。”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 )
• A.大化改新 B.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C.庄园制 D.伊凡四世 改革
•B
• 3.1951~1982年,英国社会福利增长2.7倍,社会福利金额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4.4%跃升为29.4%。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材料三 中世纪的庄园对贫困佃农的救济,包括为寡妇和幼子谋生,对孤 儿提供监护和救助。另社会举办的慈善活动,其善款多用来修建医院, 修缮道路和桥梁等公共设施,此外也会为穷人提供食物,帮助少女完婚 或进入宗教,帮助儿童上学或学工。英国王室、贵族和富商也经常通过 宴会、酒会的形式来资助贫民,帮助其维持生计。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 18 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目
01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录
02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庄园、行会或 商会、基督教
中世纪
古希腊
村 社
近代
自治市镇、乡镇
社区
现代
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为户籍相伍。 ——秦献公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书》
原因:国家规模不断扩大,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 反映出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得到了全
面加强,从而也为专制主义集权奠
2、秦朝
定了基础。
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
土地来算,相应的户籍制度与土
所谓农民者,非佃客庄则佃官庄,其为下户自 地融合,适应了土地私有的社会
有田者亦无几。——陆九渊
发展要求。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8、元朝
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 军户、民户、匠户、僧道户、儒户、灶户、 渔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 就得“各安生理”,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4、魏晋南北朝
(1)西晋: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 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 (2)东晋:东晋政府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 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征收赋役。 (3)东晋后期与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将侨居人口编入 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
郡国诸户口黄籍,籍皆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载名。
中,土地与人民的封建依附关系的结合是最基本的。甲兵与税赋,自然就是由被束
缚于一定的土地上的人民负担了。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户籍制度的基础
上。”
——周积明《中国社会史论》
①统计并控制人口; ②便于征发赋役;③基层管理,维 护社会治安;④控制职业,固定身份;⑤维护等级特权。
巩固统治
阅读课本,自主梳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进程。
进一步增多。客户往往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也不在
国家的赋税征收之列,且时有“滋扰乡里”甚至 原因:宋代“不立田制”商品经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测试A卷基础夯实含解析新人教选择性必修1

第六章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A卷基础夯实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
清代科举考试要求考生必须在原籍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
这反映了户籍制度的实质是( )A.维护儒家伦理道德B.巩固封建统治秩序C.限制了人口的流动D.保证选官相对公平2.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
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A.地主绅士是基层治理的基础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3.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平民)制度,户籍标明姓名、年龄、籍贯、爵级、身高、家口、财产等项目。
州郡每年都要向中央申报管区内的户口数和垦田数。
其中入户人数最多的是自耕农民。
这一制度( )A.不利于汉代的社会稳定B.具有征收赋役的重要功能C.有助于政府征收商业税D.成为控制人口的唯一手段4.董煟在《救荒全书》中记载:“(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赈粜(卖出);义仓以赈济;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
”材料表明( )A.赈济的对象没有选择性B.否定利用市场调节手段C.赈灾救助措施的多样性D.富民没有参与灾荒赈济5.我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户籍管理,隋朝统一后,制定“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
唐承隋制,户籍管理更加严格,户籍三年一造。
政府通过人口核查搜查逃避户口登记的人口,称为“刮户”。
这最能说明( )A.封建田庄主控制大量依附农民B.政府通过普查人口推行均田制C.人丁税在政府收入中举足轻重D.为科举制的推行提供户籍保障6.《礼记·王制》中记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逸周书·文传篇》也说,“天有四缺,水旱饥荒,其至无时,非务集聚,何以备之”。
这些反映了中国古代( )A.社会救济体系发展完备B.自然灾害现象十分严重C.国家的职能是救济灾民D.备荒救灾思想历史悠久7.明清时期,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并设立乡约组织。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新教材】统编版历史高中选择性必修一PPT

7.唐朝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材料一 每岁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 部总而领焉。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 材料二 由于唐政权强力推行了籍账制度,从而借此检括出大批隐漏人 口,复核出人丁的实际年龄,大大防止了虚报年岁以规避税役的弊端, 达到了维护社会秩序、最大限度搜刮租调征发力役的目的。
——周秀女《从敦煌户籍残卷看唐代籍账制度》
8.宋朝
主户与客户
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
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
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历史 高中选 择性必 修一
9.元朝
诸色户计 户籍世袭
元朝的户口类型复杂,按照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 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与社会治理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 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
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
里正、亭长都由本地有产业、有德
行的人担任。
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的第2课。
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是国家政治制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涉及的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特点及由来,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运行情况,是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体系里的重要环节,对今天现代国家治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课的基本结构非常清晰,第一部分为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第二部分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内容独立却又有着相同的指向:即都从历史的角度反映国情和社会状况,其创立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有独特的特点和不可避免地缺陷。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制度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都是在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坚持自身优秀的传统、彼此相互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
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是完美的,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趋于完善,中国的社区和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巨大作用。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通过对《中外历史纲要・下》授的学习基本掌握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脉络和一些具体的史实,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第4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的学习,基本了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加上现实生活中,深圳的学生都是身处社区并享受者完善的社会保障的亲身经历,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劣势:1、本课的两个部分独立性过强,相互之间的关联较少。
且由于对世界历史的了解相对较弱,尤其对西方基层社会的状况在通史学习时可能一带而过造成的认识空白,会影响到本课的学习。
2、教材内容比较简略,基本概念点到为止,不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史料和文字史料,并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帮助学生裂解本课内容主旨。
三、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并参照导学案,梳理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发展和特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