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掘源头活水 积累写作素材

合集下载

源头活水——作文素材积累三法

源头活水——作文素材积累三法

百花园地新课程NEW CURRICULUM构建一座质量上乘的房屋,首先要选取上好的材料。

写作一篇文质兼备的文章恰如盖房子,其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构成文章的素材的好坏。

写作素材的选择和积累,是关系到学生写作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收集是一项耗时又费力的工程。

图书市场上,各种作文素材类的书籍浩如烟海,良莠不齐,而且这些书籍中素材的雷同也在所难免,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特别是高三学生快速高效地积累作文素材是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

本文在日常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总结了积累素材的三条途径,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一、向课本要素材语文教材(包含读本)有着完整的体系,覆盖面广,资源丰富。

每本语文教材的编订都集众多作者和专家的集体智慧,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备的美文。

教材应当是学生积累素材的最佳也是最便捷的一条途径。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设置模式尤其便于学生积累素材,共有五个必修模块,每个模块由四个若干人文专题构成。

比如,高中语文必修一的内容包括四个人文专题,分别是:珍爱生命、和平的祈祷、历史的回声、慢慢走,欣赏啊。

珍爱生命专题中包含《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四篇文章以及《写作观》《写作指导》《写作实践》三篇写作专项指导与训练类材料。

围绕一个专题内容,每个板块选取古今中外不同体裁的文章。

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挖掘文本的多元价值,积累相关素材。

从史铁生的角度,可以提炼“独自面对”“唤醒自己”“残缺与完美”“柳暗花明”等题目;从母亲的角度,可以提炼“无声胜有声”“大爱无声”“母爱的力量”等题目;从地坛的角度,可以提炼“发现”“美的力量”“倾听自然”等题目;从三者关系的角度,可以提炼出“对话”“生命的支点”“脚印”等题目;从整体角度,还可以提炼出“回味”“守望”等题目。

而这一专题的四篇文章都能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为亲情类、友情类、励志类的作文累积厚重的素材。

为作文找到“源头活水”

为作文找到“源头活水”

为作文找到“源头活水”叶圣陶先生指出:“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

”这说明写作的冲动来源于对生活的热情。

如果下笔前没有对事物的认识、没有心灵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波澜,也就是说没有生活的积累,就不可能写出好作文来。

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累,为学生作文找到“源头活水”。

一、生活的积累是靠观察来完成的,它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

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

最初的作文教学中,我只知道让学生观察,可是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却没有具体指导,结果学生总是没东西可写。

后来想起了《莫泊桑拜师》中,福楼拜曾对莫泊桑说:“你每天骑马到外面转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细致地记录下来。

”所以我经常鼓励学生留意身边的事物,对周围事物多听、多看、多想,一棵草、一朵花都可以成为自己观察的对象。

因而,很多生活中的小发现进入了作文中:鼓楼街砍掉老树换上了小树,有个孩子写“树爷爷退休了,树爸爸出差了,树孙子自告奋勇去接班”;初冬的早晨,总是一片白霜,有个孩子就发现汽车上面也是一层白,像罩了一层薄薄的白纱……不仅如此,我还教给他们如何去观察。

就像福楼拜说的那样:“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要细心观察,观察事物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自己积累写作素材。

如三年级有一篇作文要求学生写父母的爱时,我事先给他们布置了作业:从见到父母的那一刻起关注父母的动作、表情以及说话的语气。

观察之后孩子们有了很多新发现,他们明白了,原来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并不只表现在自己生病时带自己去医院,在很多琐碎的生活细节中都能感受到他们的爱。

因而,写作时,学生们有了很多新素材。

有的写妈妈为自己在床头放着一杯水;有的写每次妈妈接他回家,总是先接过他的书包;有的写自己发烧了,妈妈把脸贴在自己脸上来试体温……这些细节,没有细心的观察,是很难体会到的。

为有源头活水来——积累素材,丰富作文内容

为有源头活水来——积累素材,丰富作文内容

为有源头活水来——积累素材,丰富作文内容作者:余贵玲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9年第34期写好作文,立意构思固然重要,丰富的材料也必不可少。

没有材料,就像一个人,只有骨骼而无血肉;就像厨师光有高超的技艺而无下锅的原料;就像开拓好了的沟渠而无清水的流淌。

只有大量积累作文素材,才有源头活水,那么如何积累作文素材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这活水就会让作文丰满起来。

一、课本是不可忽略的资源宝库初中到高中的语文课本所收名篇佳作上百篇,思想之精深,材料之广博,实在可以供我们作文时选用。

如《曹刿论战》可论证知己知彼,审时度势,一鼓作气取胜等方向的观点;《西门豹治邺》可论证破除迷信,革故鼎新,兴利除弊等观点;《邹忌讽齐王纳谏》可论证广开言路,勇于接受批评等观点;庄子《庖丁解牛》可论证掌握规律,迎刃解难等观点;《廉颇蔺相如列传》可论证改过从善,团结保国,大智大勇等观点;毛遂自荐可论证敢于挺身而出,为国排忧等观点;王安石游褒禅山可论证敢于攀登,勇敢探索,无限风光在险峰等观点。

要使课文中的人与事,为我们的作文所用,关键在于一个“熟”字,熟了,写作时材料自然流露笔端。

另一方面,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化学及美术,信息技术等语文课本之外的科目,也应活学活用于作文。

例如化学中的石墨与金刚石的比较,可用于如何顶住压力,成就美好人生的论述;生物中制作果酒应控制温度的现象,可用于证明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话题等等。

二、从新闻媒介和影视作品中积累《新闻周刊》、《新闻一加一》、《焦点访谈》等新闻类节目;《经典永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传统文化类节目;《无问西东》、《流浪地球》、《绿皮书》等影视作品,都是我们了解社会,认识人生的窗口。

平时养成多听,多看,多记的习惯,作文时就能接通材料的活水之源,使事例的清流汩汩而来。

影视剧的故事深入人心,艺术形象令人难忘,平时积累起来,作为作文素材,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为有源头活水来——农村初中写作素材的有效挖掘

为有源头活水来——农村初中写作素材的有效挖掘
创设 声乐 情 境 ; 巧设 疑问 , 创 设 问题 情 境 ; 锤 炼 语
顿悟 的火花 , 灵感 突至 , 悟 源广 开 , 会 呈 现强 烈 的情
感 活动 。
二、 依托 文本 和读 写结合 , 让 学 生 提 高 写 作
技 能
语 文课本 是 写作 素材 的一个 巨大 的资 源库 , 教
[ 摘
要] 农村初 中发展相对闭塞 , 学生接触的事物 少, 社会经历少, 阅读积 累匮乏 , 表现在作 文上是
假、 大、 空 。为此 , 要 想 学生 能写 出有血 有 肉、 有 真情 实感的作 文 , 教 师应提供 网络 和 活动 再 现 , 给 学生创 设 学 习情境 ; 依 托 文本 和读 写 结合 , 提 高学 生写作 技 能 ; 走 进 自然和 社 会 生 活 , 使 学 生感 受真 实情境 ; 适 当训
听; 在 社会 人群 情 境 中 , 要 强 化 训 练 学 生 的 角 色 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 的独 特感 受 , 积 累习作 素 材 。 ” 其 目的是 让 学生 以 多 姿 多彩 的生 活为 素材 , 衍 生 出富 有生 活 气 息 的佳 作 。作 文是 生 活 的反 映 , 是抒 发 真 情 , 表达 真 意 的 。
这远远 不是 一 堂 课 、 一 次 训 练 就 能 完成 的事 情 , 需
新 课标 在 习作 目标 中指 出 : “ 养 成 留心 观察 周
围事 物 的习惯 , 有 意识 地 丰 富 自己 的见 闻 , 珍 视 个
要 长期 坚持 。例 如 , 在 自然 景 物 情 境 中 , 训 练 学 生 不 仅是 身体 和 自然 的接近 , 而且 是 心灵 的契合 与倾

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素材寻找的策略

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素材寻找的策略

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素材寻找的策略语文教学中,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反映。

作文成为了语文的半壁江山。

然而,作文教学的现实却是差强人意。

教师苦口婆心地指导,学生东拼西凑,抓耳挠腮;老师费劲心思地批改,学生苦思冥想,拋诸脑后;老师煞费苦心地讲评学生一脸茫然,无从下手。

写什?怎样写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大家。

细想之下,不难发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一没东西可写。

素材的寻找与积累是根本。

那么,素材在哪里呢?生活。

因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文的源头活水就来自于生活。

一、关注生活,留心细处,写真实经历。

离开了生活,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那么,怎样从生活中寻找和积累素材呢?1.从熟悉的校园生活中寻找。

一天,我在办公室里听到门外有动静,出门询问。

原来小X被鸟粪“袭击”了,正在清洗。

我笑着对他说:“你太幸运了!鸟在天上飞,你在下边走,这滴鸟粪正好落在你脸上。

这鸟也是个优秀的投弹手。

你也够走运的!”小X不好意思地说:“老师,鸟粪落到我嘴里了。

”我好奇地问:“啥味的?”“辣皮的味道。

”我和小X哈哈大笑起来。

我说,你可以写一篇作文,题目就叫《天粪的味道》,这个题目全校只有你一人能写。

很快,一篇有“味道”的佳作产生了。

第二天,我让小X在课堂上读这篇习作,我给全班同学提出了一个要求:听小X读作文时,谁都不准笑出声,如果忍不住,自己想办法。

这样一篇篇妙趣横生的《憋笑》就这样“出炉” 在学校里会发生各种各样有意思的小事,这些小事巧妙的加以利用,就成了我们取之不竭的素材宝库。

2.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积累素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只有亲自实践,才能会写,写好作文。

学校举行踢毽子比赛,孩子们带来了自己做的毽子。

我发现学生的毽子上有各种各样的铜钱,于是,围绕“古币”的一系列活动开始了。

首先,我引导孩子们观察这些铜钱的形状和上面的文字,并且猜一猜这些文字是什么意思。

为有源头活水来——关于作文素材的积累

为有源头活水来——关于作文素材的积累
各种 香 喷 喷 的 米饭 。 二、 广博积累. 广泛 阅读
课 前 三 分 钟 是 在 最 短 的 时 间 内 积 累 最 多 素 材 的途 径 之 更适合学习紧 、 任 务 重 的高 中 生 活 。 以前 学生 也 进 行课 前
三 分钟 , 但 收 效 不 是 很大 , 怎样使收效更大呢? 我 反思 , 寻 找 原 因, 发现 : ( 1 ) 故事没有分类 , 学 生运 用 时 , 各类故事都有 , 记 忆
又不深刻 , 头 脑 中一 片 凌 乱 ; ( 2 ) 故事没有很好地记下来 , 只 知
道大概 , 有的连题 目、 主人公 等都忘记 了 ; ( 3 ) 缺乏运 用 , 有 的 学 生 尽 管 积 累 了很 多 素 材 , 但 是不 会 应 用 。 基 于 以 上 三 点我 做 了 以 下 调 整 : ( 1 ) 调整了“ 课 前 三分 钟 ” 的形 式 。 按主题分类演讲 , 比如 勤 奋 、 信心 、 勇气 、 智慧 、 换 位 思 考等 , 每个 主题 一 星期 , 也 就 是 说 一 星 期 内每 天 学 生 演 讲 同一 主题 , 要求演讲学 生在上课之前 , 把 演讲的题 目、 主人 公 写 黑 板上, 方 便 学 生记 录 , 并 写 下 自己 的 评 论 。 ( 2 ) 每 周 根 据 演 讲 主题 写一次 作文 。 学 以致用 . 在 应 用 中 学 生 更 好 地 掌 握 了材 料。 在 不 断地 应 用 中 . 会 不 自觉 地 加 入 自 己 的理 解 创 作 , 最 后 沉 淀 为 自己 的智 慧 。 ( 3 ) 在 笔 记 本 上 列 目录 分 类 . 把 目录储 存 在大脑 中, 学生 用 时 很 快 地 把 同类 信 息 从 大脑 中调 集 出来 。 坚 持 了两 年 , 学生 通 过 “ 课前三分钟 ” 积累了五百多个故事 , 受 益

积累写作素材 开掘习作源泉

积累写作素材 开掘习作源泉

积累写作素材开掘习作源泉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兴趣的匮乏、写作能力的低下极大地制约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为了改善学生在作文课上面面相觑、无从下笔的窘境,教师应从平时的语文教学入手,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进而提高习作兴趣,增强习作能力。

要想使学生言之有物,就必须帮助他们积累习作材料。

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没有为学生提供搜集写作素材的机会,学生就无法完成习作,作文教学的现状也就得不到改善。

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在习作中就会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

即使确定了新颖的题目,加上老师费尽心机的点拨,明确写作内容和方法,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内容空泛、语言平淡。

为了改变学生不留心观察生活、生活圈狭小、课外阅读量少、不注重写作素材积累的不良现象,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要从问题的源头入手,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

一、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如果要创作出精美的文章,就要经常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

如果要引导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就要养成处处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千变化,并把观察所得的各种现象、自己的细微感受都及时记录下来、随时积累。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尤其是观察方法的指导,通过教师课内独特的分析讲解、课外细致的指导示范,如果要写人,就应该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入手;写景物要教会学生如何由整体到部分地全面观察、如何根据事物特点的集中观察、及时捕捉,由此及彼、互相对照、发现异同的比较观察。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主动实践,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观察,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写作素材,为写作做好准备。

二、参与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积累写作素材的契机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离开了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学生在作文课上只能凭空臆造,搪塞应付。

在各种活动实践中是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

在早会、班队活动、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科技活动、学校特色活动、传统节日宣传等综合活动课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文艺、体育、科技活动和校内劳动实践。

高中语文论文:为有源头活水来

高中语文论文: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谈高中写作材料的积累泸溪一中卢赞成提要: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

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用什么有效的办法来解决作文“难教”的问题,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认为作文教学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平时积累。

学生有了材料,写作时就会情到文至、思到章出,彻底改变“无米下锅”的局面。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积累说起作文,不少同学都感到头痛,只要老师一布置作文,教室里常常“唉”声一片,“老师,又要写作文。

”是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这些生活经历少,思想贫弱的学子呢?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都强调了平时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指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是为作文提供内容的活水源泉。

有了这股活水,不愁没有好素材。

如史铁生这一类经历型作家,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写作学习,甚至没有受过多少学校教育,但他们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历,有厚重的情感体验,再加上自己广泛的阅读,厚积薄发。

写出了许多感人的作品。

我们的学生天天生活在校园与家之间,范围很小,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经历方面也很简单,平时再不注意积累,作文自然内容空洞,没有新意。

而且,平时积累不仅是对作文材料的积累,还包括对写作知识的积累,对语言词汇的积累,甚至是对写作经验的积累。

当这些积累完美的融合成一篇作文时,学生就不会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了。

因此,我认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作好平时积累是写作教学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一、教学生学会素材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写文章必须有充足的材料,没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又怎么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呢?丰富的材料积累是写出上乘佳作的必要条件,只有厚积了,才能薄发。

材料来自平时的积累,那么积累素材有哪些方法呢?(一)走进生活,引入源头活水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掘源头活水
积累写作素材
发表时间:
2012-06-25T14:24:49.810Z 来源:《新疆教育》2012年第5期供稿 作者: 张建兵
[导读] 这些信息本身的时代感和鲜活性让作文有了灵动和生气。

河北省黄骅市教育局
张建兵
〔摘要〕在教育改革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积累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仍是当今教育
的一大热点。积累写作素材,应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写作素材;其次深入关注生活,
拓展写作思路;再次积极开展课外阅读,练就坚实的写作基石;最后利用电视网络资源,体现写作内容的时代
气息。
〔关键词〕初中语文积累写作素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或是愁眉紧锁,搜肠刮肚,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或是凭空捏
造,讲套话,编文章,即使勉强写出来,语言和材料都比较陈旧,干干巴巴,缺乏生趣。究其原因,无非是缺乏写作素材。该如何引导学
生开掘源头活水,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呢?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
利用语文教材,挖掘写作素材

教材就是范文,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美感和吸引力,不仅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教材内容,而且能使学
生由学习中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经过自发的模仿,自觉地运用教材中的写作技巧。语文教材所反映的生活尽管是间接的,但它往往
是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储存知识、丰富想象的重要途径。如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这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课
文和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续写,如《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
皇帝的新装》等文章。有些课文用景物描写来托人
物心情,力求再现当时的情景。如《羚羊木雕》就是一个范例,文中细致刻画了
“我”和妈妈的对话、各自的神态以及“我”当时伤心而复杂的
心理,再加上景物描写的烘托,使整个情景仿佛就在眼前。这时我让学生按照此写作方法,写一篇小作文,以此掌握景物描写在写作中的
作用。这些与课内阅读紧密结合的作文训练方法,不仅拓展了语言文字的练,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潜在的创造力,帮助学
生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和厌烦作文的情绪。
2
关注生活,拓展写作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话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
密不可分的关系,作文源于生活。因此,要尝试着从自身的生活中观察积累素材,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最鲜活的写作资源,但大部分同学不
懂得利用,因为缺乏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对身边发生的事也常常持一种冷淡的态度,所以他们常常抱怨生活的单调乏味。我们应鼓励学生
融入生活,细心留意生活中的事物,深入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体验其真实,感受其精彩,悟其真谛,得其实质,使学生自发地走向自
我,走向感动,从而积淀创作的素材。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就应当让他们关爱自然,比如:对
花草,要注意观察它萌芽、开花、结果、枯萎阶段的变化并做好记录。也可在教室放置花盆、鱼缸,养花养鱼。这既培养了学生高雅的情
趣,又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还应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新人新事新风尚,丑恶污浊坏习气,真善美与假丑恶都在时光的流淌中演绎。我
们应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表达美的双手,撷取生活中一朵朵浪花,来映照世界斑斓的色彩。可见,生活本身就是丰富无比的宝
藏,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
3
开展课外阅读,练就坚实的写作基石

写作素材单靠在生活中观察、积累是不够的。尽管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不竭源泉,但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毕竟有限,要打开写好作
文的广阔天地,就要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涉猎多方面的知识。读书可以充实我们的思想,丰富我们的情感,纠正我们的过失,使我们明辨
是非,增长智慧,从而更深层次地了解认识事物,弥补直接观察可能的肤浅和人生经历的不足,充实我们的作文素材。古人云:
“读书破万
卷,下笔如有神。
”书读得要多,知识积累才厚实,厚积而薄发,写起文章来自然左右逢源,如有神助。因此,应引导学生阅读书籍,积累
材料,再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才可能
“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言”,得心应手,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4
利用电视网络资源,体现写作内容的时代气息

电视网络资源,为我所用的他山之石。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已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这些信息本身的时代感和鲜活性让
作文有了灵动和生气。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网上图书、报刊杂志等等,都给我们提供了可吸纳的素材空间,可是多数同学仅仅把电视网
络当做休闲娱乐的工具,而忽视了它们的信息传递功能。对此,教师绝不能等闲视之,应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的热点焦点,如贫困家庭、安
全责任事故、未成年人思想教育、房价物价的飞涨等等,这都是我们身边正发生着的事情,都是我们写作的鲜活的资源。写作要有
“米”下
锅,一方面要求学生善于吸取课内教材,挖掘写作素材,注重积累,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的生活多彩起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能
力和认真思考的习惯,拥有热爱生活、乐于体验,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世界的积极人生态度。还要多阅读,吸取语言精华,善于总
结,不断创新,那么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便指日可待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