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顾炎武的史学思想
顾炎武自督读书概括主要内容

顾炎武自督读书概括主要内容顾炎武自督读书主要内容概括:
顾炎武是明代末年的知名思想家、政治家兼文化名人。
他执政时期,面对当时的政治乱象和社会混乱,深感忧虑并决心进行自我教育和学术研究。
他从理学、法学、史学等多个方面着手,并通过自我悟道、自勉自励的方式,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学习方法。
在理学方面,顾炎武致力于弘扬传统经典,强调个体修养和德行的培养。
他认为人的本性应当与天地万物相适应,而不是追求个人的欲望。
他强调人的自律和自制,认为个体的自觉行为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在法学方面,顾炎武主张宪政,他认为君权应受到制约,君主应当依法治国。
他强调民众的权利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提倡建立公正高效的司法制度,维护社会秩序。
在史学方面,顾炎武重视历史的研究和教育,他撰写了不少重要的历史著述。
他认为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借鉴,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指导。
他注重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弘扬,并通过历史教育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国家意识。
总的来说,顾炎武自督读书凭借其对理学、法学和史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见解。
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贡献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文化氛围,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
顾炎武哲学思想剖析

顾炎武哲学思想剖析
顾炎武是元朝建立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融合了中国传统观念和西方现代思想。
在他的哲学思想中,他强调“尊重天命、变通应变、尊重传统、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及“自然统
一、自然和谐”等几个主题。
首先,顾炎武认为,尊重天命是治国之本。
他认为,天命是治理国家的基础,政府必须尊重天命,才能正确地处理国家事务。
他认为,政府必须秉持正义,严肃对待群众,让群众有安全感,从而能够得到群众的支持。
其次,顾炎武认为,变通应变是治国之道。
他认为,政府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果政府一味地采取固定的措施,就会忽视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政策的失败。
此外,顾炎武还认为,尊重传统是治国之法。
他认为,政府应该尊重传统,尊重传统是政府治理国家的基础,只有尊重传统,才能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从而帮助政府更好地治理国家。
最后,顾炎武认为,自然统一和自然和谐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他认为,政府应该追求大局统
一,追求自然和谐,这样才能使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总之,顾炎武的哲学思想既体现了中国传统观念,也体现了西方现代思想,其中尊重天命、变通应变、尊重传统、有所为有所不为、自然统
一、自然和谐等几个主题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顾炎武的哲学思想对现今的政治领导者和决策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国家事务,以维护国家稳定和安定。
顾炎武读书的故事启示

顾炎武读书的故事启示
顾炎武,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拥,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顾炎武可以说是勤奋的代言人了。
他不仅熟读了《论语》《孟子》《诗经》《左转》等儒家“十三经”,而且能背诵。
他超人的记忆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不断地背诵诗文来训练自己。
他曾自己规定,每天必须复习两百页读过的书,不复习完决不休息。
在他45岁时,他已读完好几万卷书了。
在他的家乡再也找不到他没读过的书了。
于是他开始周游世界,遍读天下书。
再想现在,我们老师要求背朱自清的《匆匆》必须在三天内到组长那过关,但是还是有好多人没背完,别说像顾炎武那样熟背“十三经”了,连篇几百字的文章都背不完,我们有什么颜面去说自己“寒窗苦读”?每个人的成就都不是白来的,要想成功就得付出努力及勤奋,在最适合读书的黄金年龄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我们要做到“君子之学,死而后已”“文以少而盛,以多而衰”。
写作呢,它不在多,而在精,写一万字的废话还不如写三百字的道理。
而我们班长就是个很好的榜样,她的作业从不拖拉,课文永远第一个背完,默写次次全对,考试次次前三名,课堂上听得最认真,有什么活动老师总是会选她,她就在以顾炎武的“勤学”为榜样,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学顾炎武之勤,勤学、勤思、勤写。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做到知行合一。
我们要摒弃别人的坏处,学习他人的长处,充实自己,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

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南直隶昆山人。
初名继绅、绛,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因避人陷害,曾化名蒋山佣。
居亭林镇,学者尊称亭林先生。
[13] 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他在明末为诸生。
少时加入复社,阅读邸报,留心经世之务。
二十七岁时秋试被黜,退而读书,遍阅各地郡县志书及章奏文册资料,研究疆域、形势、水利、兵防、物产、赋税等社会实际问题。
弘光元年(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兵陷南京,他改名炎武(仰慕文天祥的门生王炎武 [14] ),在昆山参加抗清活动。
失败后,离乡北游,往来鲁、燕、晋、陕、豫诸省。
遍历关塞,实地考察,搜集资料,访学问友。
康熙时举博学鸿儒、荐修《明史》,均不就,后卜居陕西华阴以终。
葬于昆山千墩。
顾炎武论学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强调学以经世,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之事,都应探究原委,反对明末空谈心性的空疏学风。
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名言,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治学方法主张博瞻贯通,“每事必详其始末,参以佐证”,辨别源流,审核名实,注重实证。
研究经学、文字音韵学、历史地理学,为清代乾嘉汉学开启先河。
著书撰文注重独创,反对因袭、盲从和依傍。
一生著述丰富,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亭林诗文集》等书。
主要成就:学术思想顾炎武被称作是“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
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成为开启一代学术先路的杰出大师。
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终结了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史料分析

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的“离经叛道”1.“泰州学派”〔材料一〕以一灶丁,公然登坛唱法,上无严圣贤,下无严公卿,遂成一代伟人。
──[明]顾宪成《泾皋藏稿》卷五《简高景逸大行人》页24上《四库全书》本〔材料二〕王氏①弟子遍天下,率都爵位有气势。
艮以布衣抗期间,声名反出诸弟子之上。
然艮本狂士,往往驾师说上之②,持论甚高远,出入于二氏③。
──《明史》卷283列传171儒林传二《王艮传》〔材料三〕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④、龙溪⑤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
……然龙溪之后,力量无过于龙溪者,又得江右⑥为之纠正,故不致十分决裂。
泰州之后,其人多能,赤手以搏龙蛇,传至颜钧、何心隐⑦一派,遂非名教⑧之所能羁络矣。
……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有来者。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2《泰州学案序》【解读】顾宪成1550-1612,字叔时,别号泾阳,明朝东林党领袖、学者。
《明史》332卷,包括本纪24卷,志75卷,列传220卷,表13卷。
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主编张廷玉。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
《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
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和史学家黄宗羲撰。
该书62卷,按时代先后和学术流别列出17个学案,以王守仁心学发展演变为主线,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明代学术发展的全貌。
黄宗羲对于每一个学派和每一个学者的学术思想,都尽量揭明其治学宗旨,以便让世人明了他们的学术精髓。
《明儒学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著作,开创了学案体史书体裁。
我国明朝中后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泰州学派,在哲学、政治、教育等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深广的影响。
泰州学派开创大师王艮(1483—1540)是位布衣学者、平民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从一名社会地位低下的灶丁、盐贩,成为自立门户的一代儒者,这在学术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顾炎武

顾炎武顾炎武简介:顾炎武(1613—1682)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
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
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
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
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生平】早年求学顾炎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生于昆山千灯镇,原为顾同应之子,曾祖顾章志,顾氏为江东望族,徐干学、徐秉义、徐元文三人是顾炎武的外甥。
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岁未婚守节,“昼则纺织,夜观书至二更乃息”,独力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
顾炎武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
二人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
顾炎武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祖父顾绍芾病故。
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以捐纳成为国子监生。
南明抗清清兵入关后,顾炎武暂居语濂经,由昆山县令杨永言之荐,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
”(《亭林诗集》一,《感事》)顾炎武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满腔热忱,“思有所建白”(吴映奎《顾亭林先生年谱》),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即著名的“乙西四论”,为行朝出谋划策,针对南京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力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
顾炎武的故事

顾炎武的故事
顾炎武,清代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史学奠基人”。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佩的故事。
顾炎武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熏陶。
他早年曾
在乡里教书,后来考入国子监,深入研究儒家经典。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传统的儒家理论,而是开始思考国家兴衰的根本问题。
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衰落,是因为社会制度的腐朽和思想的僵化。
于是,他开始倡导“格物致知”,提倡实学,主张变法革新,力图改变国家的命运。
顾炎武在政治上也是一位敢于直言的人。
他曾多次上书朝廷,劝谏君王。
然而,他的直言常常招致权贵的厌恶,多次遭到排挤和迫害。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呕心沥血。
顾炎武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曾多次遭遇挫折和失败,但是他从未气馁。
他坚信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的《日知录》、《国论》等著作,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弊病,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出身,而在于他的品德和才华。
他的一生充满了拼搏和奋斗,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他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追求真理,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中国历史故事-如何评价顾炎武此人?顾炎武的诗词

中国历史故事-如何评价顾炎武此人?顾炎武的诗词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首先顾炎武是也一位儒学大家,是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
他在儒学方面成就非常高,反对明朝的阴阳心学、层主理学,倡导经世致用,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
清朝康熙年间,曾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
顾炎武曾多次受邀,但是都被他严词拒绝。
能够被邀请在列,就已经能够说明顾炎武本人在儒学方面的成就了。
多次受邀,足以证明顾炎武是当时儒学成就最高的那一列人的一个。
顾炎武是一位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
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只从这两句话就可以看出,顾炎武对人民在国家统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学中学历史的时候,常常将西方的民主主义与顾炎武的某些思想联系起来学习,在封建统治根深蒂固的当时,顾炎武能提出早起期民主启蒙思想,绝对算的上是中国思想界的一大进步。
顾炎武是一位博学多才之人,他博采众长,是天才型的人物。
除了思想之外,他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
顾炎武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人,他是忠诚的,他的忠诚不是简单的对明朝统治者,而是对中华民族。
顾炎武曾经提出过这样一种说法,他说李自成攻破北京,叫亡明国,但是满清骑兵入主中原,则叫亡天下。
对于李自成攻破北京,顾炎武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反抗情绪,但是当清军入主中原的消息传来之后,顾炎武却坚决抵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在当时说出的,号召汉族人民团结起来,抵抗外族侵略。
从他参加弘光小朝廷,亦或者是自己与江南起义军联系,投笔从戎,还是后来与友结社,甚至到最后为了反抗去清朝统治,走遍中国神州大地,与各地抗清义士结合,都表明了他的个人立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探顾炎武的史学思想摘要:清代前期是古老而辉煌的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明末清初,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从当时社会以及史学发展的道路上看,众多因素的出现造就了这个时期史学的辉煌。
这个时期是一个名家辈出的时代。
顾炎武是被大家所认同的经世致用的大师,他的治学方法影响深远,他成为了后世经史之学的一个典范。
本文初探了顾炎武的史学思想,分别从他的史学观、史学研究方法以及他研究历史的价值论等方面,阐述分析他过人的治史之道。
关键词:顾炎武史学思想经世致用观念方法目的明清之际,这时候明朝刚灭亡,清代前期统治者实行文化高压政策。
同时中国古代史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思想和文献的积累,丰富而厚重。
除此,明清之际一些新的社会因素产生。
这一切都推动着这一时期的史学发展。
这一个时期是史学转型发展期。
这个时候的史学有几个主要特征,首先是反对重经轻史的传统观念,其次是反对以政治伦理的需要决定史实的取舍。
众多的史学人才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个史学转型期。
顾炎武是中国史学近代转型期的一位开山之祖人物。
“‘经世学派’之昌,由于诸大师之志存光复,顾炎武自是卓如先生其中所指最为重要的经世大师之典范,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1】顾炎武,本名绛,后更名炎武,字宁人,自号亭林山人,后人尊称他亭林先生。
他和王夫之、黄宗羲一样在清初早期曾参加抗清活动。
后来他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学术领域当中。
顾炎武治学,十分重视读书和实际考察相结合,而且力倡“致用”之学。
他的史学思想也充分体现出他的“经世致用”主张。
他最著名的史学著作是《日知录》。
《日知录》共三十二卷,卷一至卷七为经学,即所谓上篇经术;卷八至卷十七,即所谓中篇治道;其余为下篇博闻,中篇和下篇之文多与史学有关。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1)创新的史学观念。
首先顾炎武在史学思想领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突破了神化“六经”的传统史学思想。
他认为“六经皆史”,并且他对“六经皆史”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史实论证。
“孟子曰:‘其文则史’”不独《春秋》也,虽《六经》皆然。
今人以为圣人作书,必有惊世绝俗只见,此是以私心待圣人。
【2】他认为应该用历史学家的眼光去看待古人的著作,无须把前人的著作神化。
他把这一个思想贯穿于以经证经、以史解经的研究当中。
例如:关于《易》,顾炎武首先致力于确定其产生的时代,他认为:“文王所作之辞始名为《易》”【3】他引用孔子关于“《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等论述来证明这一观点。
【4】除此,顾炎武还证明,在《六经》中,《尚书》和《诗经》在编撰体例上具有内在的联系,即都是按照史书的体例编撰的:“《何彼秾矣》以庄王之事而附于召南,其与《文候之命》以平王之事而附于《书》一也。
”【5】“理由是,《《何彼秾矣》‘二南之遗音’,且其所反映的历史事实乃是对‘周至旧典’的延续;而《文侯之命》之所以附于《尚书》,则是为了说明‘申侯之伐,幽王之弑,不可谓非出于平王之志者矣’。
两者之所以在编辑上作如此安排,都是为了说明历史的承续关系或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6】顾炎武另外一个新史学观念是“经学自有源流”。
“经学自由源流,自汉而六朝、而唐、而宋、、必一一考究,而后及于近儒之所著,而后可以知其异同离合之旨。
如论字者,必本于《说文》,未有据隶偕而论古文者也。
【7】顾炎武主张对儒学的历史自汉而六朝,而唐而宋,必一一考究,注重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反对人为割裂历史。
研究经学就要从古经开始,如何从古经开始?顾炎武提倡从对古经音韵的考察开始。
他批评宋儒度经“师心妄作”,不仅议圣经,更章句,甚至改写文字。
宋儒为什么会擅该文字,最重要的是他们不懂古音韵学。
顾炎武曾经用大量证据去考证每一个古音。
例如:为了证明“马“(ma)”古读若“mu”,他列举了69条证据及相关的分析。
【8】他也曾经考证过《易》学源流、经今古文学之争的源流、“三礼”学的源流。
(2)创新的研究史学方法。
顾炎武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上有许多创新之处。
他那事实求是,据事直书的研究方法是挣脱专制政治理论的束缚,以史实做史学的有力体现。
除此,他主张做史学应该博览群书。
同时顾炎武“多重证据法“的提出和运用,在中国传统史学上具有革命、创新的意义。
顾炎武主张历史事实是怎样的,就应该怎样书写,他坚决反对以政治的理由去歪曲历史,倡导史学研究的价值中立原则。
他反对利用主观意识的褒贬去决定历史事实的书写,除此他又反对以门户偏见去剪裁历史。
顾炎武在饱览群书后就发现历代官修史书的作伪。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揭开历代官修历史的作伪。
例如:顾炎武认为历史书至今还在说三国时期的三国为“魏蜀吴”这一个说法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为了谄媚当权的司马氏集团而造出来的,并不符合史实。
他在《日知录》卷二十四《主》中作了详细的论证,证明刘备于蜀称帝,其国号是“汉”,不是“蜀”;刘备是称帝,不是称“主”。
陈寿为了谄媚司马氏集团把刘备的国号“汉”改为“蜀”,称刘备为“先主”,刘禅为“后主”。
再如:顾炎武在《答汤荆峴书》中指出明朝《太祖实录》之所以“再修三修所不同者”,目的都是为了替明成祖朱棣掩盖“靖难一事”的罪恶。
顾炎武做学问,提倡“博学于文”一语,并且提倡实地调查。
他认为“所谓人生哲学(性),所谓宇宙原理(天道),都散寄于是唔条理(文章)之中。
我们做学问,最要紧是用客观工夫,讲求事物条理,愈详博愈好,这便是“博学于文”“……亭林之好读书,盖其天性。
潘次耕《日知录序》说:‘先生精力绝人,无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
’据他自己说,十一岁便读《资治通鉴》。
他纂辑《天下郡国利病书》,从崇祯己卯起,凡阅读一千余部。
崇祯己卯,他年才二十六……”“亭林读书,并非专读古书,他最注意当时的记录;又不徒向书籍中讨生活,而最重实地调查。
潘次耕说:‘先生足迹半天下,所至叫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掌。
’(《日知录序》)”【9】可见顾炎武的阅读数量惊人,并且非纸上谈兵做学问。
顾炎武最具特点的史学方法是“考辨史实真伪的多重证据法”。
他的史学著作中处处都表现出讲求证据的科学精神。
但是如果得到准确的资料和证据呢?辨别史料真伪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
由于顾炎武处处讲求历史资料的质量。
顾炎武曾在《与人书十》中把搜集、鉴别资料的方法形容为“采山之铜”。
“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
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
所铸之钱既己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舂碎散,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之乎?承问《日知录》又成几卷,盖期之以废铜。
而某自别来一载,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
”大量的资料多如沧海,但是从里面挑出有价值的,所用的工夫可多啊!十余条的资料顾炎武用了一年时间才得到。
顾炎武的“考辨史实真伪的多重证据法”主要内容包括将正史地纪传表志互相对勘方法、正史和野史互相补充的方法以及利用金石铭文等文物资料和实地考查等方法。
(3)“经世致用”的史学研究目的。
顾炎武从事历史学研究,具有明确的实践目的,即经世致用。
顾炎武认为研究历史首先的价值在于总结过去历史经验,我们今人从中得到经验和教训。
顾炎武说:“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
先圣后圣,其一也。
不学古而欲稽天,岂非不耕而求获乎?”【10】从这句话可知,顾炎武认为如果不学古人的经验,怎能“欲稽天”?就如世界上是没有不劳而获的道理。
除此,顾炎武说:“引古筹今,亦吾儒经世之用。
”这是他对历史学的价值有一个论述。
他认为,史学存在意义在于我们学会汲取前人的智慧,从而来解决社会发展所提出的现实问题。
顾炎武从历史研究中深切体会到,在历史发展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现实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对比。
他认为司马迁的《史记》之所以写得甘好,就在于“自古史书兵事地形之详,未有过此者”,“其中所载兵法甚详,凡亡国之臣、盗贼之佐,苟有一策亦具录之”。
他认为这样的史书有利于我们今人利用,解决现实问题。
总而言之,顾炎武这一代学术宗师,他那崭新的史学观、、“考辨史实真伪的多重证据法”等历史研究方法以及他“经世致用”的历史研究目的,为后世的史学开辟新的道路。
他是清代经学之建设者,他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后来经学家和史学研究者的学风。
注释:【1】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第74页【2】顾炎武:《日知录》卷三《鲁颂商颂》【3】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易》【4】许苏民著《顾炎武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第267页【5】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何彼秾矣》【6】许苏民著《顾炎武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第271页【7】顾炎武:《与人书四》,《顾亭林诗文集》第91页,中华书局,1959【8】许苏民著《顾炎武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第289页【9】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59页【10】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二《其稽我古人之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90页参考书目:【1】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2】许苏民著《顾炎武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瞿林东著《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4】王树民著《中国史学纲要》中华历史丛书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