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道家
道家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伏羲一划开天,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标志这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从此成为古往今来治国治家之帝王术。以老子、文子、庄子,管子等为主要代表,主张“虚无、自然、无为、守静、璞朴、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等等。尤其重要的是,道家虽有经典著作,可思想并不圈囿(quānyòu)于著作之中。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总结、发展、著典籍为主要路径,每一次思想的跳跃都经历了极其长时间的众人积累,这也再一次的凸显了道家的生命力。道家人物既可入世建功;亦可飘然而去,在历史长河中每当灾世来临之时,道家人物以一身浩然道气挑战灾难乱源,诛邪卫道,拨乱反正,也因此激荡出众多脍炙人口的传奇篇章。

道因应无方,惟变所适。史公司马谈在《论六家旨要》所论。道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虚无为本,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因时为业”、“时变是守”。故太史公突出强调‘变’。这得益于道家所具有的职业优势和深厚的知识背景。道家出自史官,在古代,史官的职责主要为观察星象、管理王室典籍和收藏档案,掌管着华夏部落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所有官方所拥有的珍贵典籍,故其为通晓当时一切知识部门的伟大学者。在此意义上,道家可称之为中国古代的婆罗门。

《史记》中《论六家要旨》: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

,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以道为世界最后的本原,故名为道家。创始人老子。其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子、彭蒙、田骈等,主要著作除了《老子》、《庄子》外,还有《黄帝四经》、《文子》、《列子》、《管子》、《鹖冠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等。

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本原,以柔弱因循为道的作用,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因为对道和无为的理解不同,所以内部又划分为不同派别,不同的学派之间思想重心也不同,或偏于治国,或偏于治身等。

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论体系,与《易传》所提出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类。老子认为是三(三才)生万物;孔子认为是阴阳、四象(老阴老阳、少阴少阳)生万物。

1、起源:《汉书·艺文志》曾记载,道家书籍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与伏羲、女娲、神农、黄帝、伊尹、许由、巢父、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关。另外,与儒家文化起源于周文化不同,道家学者多出自宋、楚、秦、齐等国,暗示道家思想与夏朝、殷商文化密切相关。

2、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经》的问世为标志,道家思想已经完全成型。

3、兴盛:老子以后,战国时期,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六大派,除了老庄学派外,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彭蒙田骈慎到派、老子学派和宋尹学派都曾兴盛一时,其中以黄老派最盛。其时,黄老思想不但成为田齐的治国思想,并通过百家争鸣对诸子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楚国和吕不韦统治时期的秦也发挥过一定作用,以至于在战国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

老庄学派

老庄派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法天心而无心弗志而为,以为无为而使人退欲消妄,削其物性,以己之虚无澄他人之妄心而为。主张清虚自守,齐物而侍,清静无为。以致“不为物累逍遥天下。”因其“不参物事,不与物谋”齐物而论的思想,成为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其代表人物是庄子、老学、庄学。代表作:《庄子》

道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7公管1班崔惜舜 20173216 道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于《老子》,应在中国或是华夏子孙,炎黄后代口口中流传。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曾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常说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更有人以为:中国根蒂全在道教。 在诸多影视作品、志怪小说、远古传奇中都有着关于道家的各种描述,如“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封神榜》、黄巾军张角的传于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道家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蓬勃发展,潜移默化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改变着我们,滋润着我们。 要说道,又不得不说老庄。老子被誉为道家祖师,写出《道德经》的皇皇巨著,其思想主要存于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叫道生万物。这个思想,是为我们中国人,当然也是为世界人,提供了一个解释宇宙的框架。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也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顺服自然。这个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治理国家,各个方面提供了一个根本的准则,根本的原则。第三,就是相反相成。我们也用四个字来总结,相反相成。这个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事物的基本法则。第四个方面,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持盈,盈是盈满,把这杯慢慢的水端在手上这

个叫持盈,持就是把持,持盈守缺以柔克刚。第四个方面可以用这八个字来总结,后面四个字也行,就是以柔克刚。而庄子则是继老子后道家中集大成者“而且是使道家真正成为了一个家派与儒墨鼎足而三的一个人。”《庄子》其书,以落天外的构思,意深旨远的寓言,曼妙朦胧的情致,与天地万物共舞的神采,渊深海涵的襟抱,使其受到了后世文人毫不吝啬的称誉:“其言汪洋自恣”, “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在我的体会中他的文章主要体现了他的生死观,名利观和道德观。 对于我而言,听了关于于丹对庄子的解读,了解了庄子的世界观和生死观,发现他的思想,是我们这些羡慕田园生活、渴望内心宁静的现代人无比向往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他对许由说:“日月都出来了,可火炬没有熄灭,对于光亮而言,不是太难堪了吗?应时的雨已经降临,可浇灌还在进行,对于润泽而言,浇水不是多余的吗?如果立先生为天下之主,那么天下定然太平;而今我还身居其位,这不是多余的吗?请让我将天下交给你。”肯将天子之位出让,尧乃是一片公心;也是以天下苍生为念,日月可鉴。但许由不这么认为,他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太平了,还要叫我来接替你,难道我是为了虚名吗?回去吧,君王,天下对我来说没有好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儒家、道家、法家)

专题一人文思想 综述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其基本内容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道精神、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情怀、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禀然大义的人格气节和高尚的情操、宽厚仁爱的道德。当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学派也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发展繁荣,和儒家共同给灿烂的中华文明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浸透着浓郁的人文思想。 一、儒家 基本思想:儒家学说是以"仁"为核心,"人为贵"为思想体系,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其核心思想的学说。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体现着人文精神。 思想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1)春秋时期:儒学创立,孔子以仁的学说奠定基础 (2)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孟子提出仁政,荀子则提出性恶论。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压制。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 (1)西汉初期:盛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 (2)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 等思想。 4.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儒佛道三教并立. 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6.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7.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 8.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康有为提出托古改制,移花接木。 9.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受冲击,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10.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文革”期间,“批林批孔”运动,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12.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上升. 儒家思想主要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新文化建设相结合。 代表人物及作品: 孔子和《论语》

面向对象试题(答案)

CoreJavaOOP考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22*4=88) 1. 类A,B的定义如下: class A { private int a = 100; A() { System.out.print("A()"); System.out.println(a); } } class B extends A { private int a = 200; B() { System.out.print("B()"); System.out.println(a); } } 运行下面的代码: new B(); 输出的结果是:(A )。 A. A() 100 B() 200 B. A() 200 B() 200 C. B() 200 A() 100 D. B() 200 A() 200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 A.所有类都必须定义构造方法(构造器) B.构造方法必须初始化类的所有数据成员 C.子类定义了构造器后,不再调用父类的构造器 D.构造方法可以访问类的非静态成员 3.在Java中,哪个关键字使类不能派生子类?, (A ) A : final B : public C : private D : native 4.class Base{ static void test(){ System.out.println(“Base.test()”); } } public class Child extends Base{ static void test(){ System.out.println(“Child.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Base base = new Child(); Child child = new Child(); base.test(); child.test(); } } 程序运行的结果是( C ) A.Child.test() Child.test() B.Child.test() Base.test() C.Base.test() Child.test() D.Base.test() Base.test()

(完整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案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案 一、基本教学情况 课程名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教学对象:中低级水平留学生 学生人数:3名 授课学时:45分钟 二、教学目的 1、通过引导、图示使学生学习第三课关于“在饭馆儿”的个生词,并学会其读音、写法; 2、通过讲解新词语的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词语,并能在交际中使用; 3、适当对这些关于“在饭馆儿”的词语作出解释,从而扩大词汇量。 三、教学要求 1、要求能正确的掌握每个生词的读音; 2、要求能够正确书写每个生词 3、要求能运用本课生词造日常用的句子,并知道其运用的场合。 四、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将教学内容制作成Powerpoint或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语境具体,有助于理解。教师可采用动作表演、自由对话、分组对话等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更好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经常出去外边的饭馆吃饭?” “有。” “那你们都是怎么点菜的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 “好吧,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课关于“在饭馆儿”的的词汇,认识一下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二)生词导读: 给学生发印有18的生词一张纸,生词上方标注有拼音,给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熟悉。接下来用ppt展示生词,分成三组,分别让每个学生读6个,如果学生发音错误,教师进行纠正。 (三)讲解生词: 1、“正好”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上展示一张同学们坐在一起吃饭的图片,教师给出一个情景,“大家正在吃

饭,Adam正好来了” (3)让学生们自主思考“正好”的意思,引导后讲解时“这时候,刚刚好”的意思 (4)练习:模仿上面的情景,让学生分别造一个有“正好”的句子。 2、“门口”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教师走到教室门口,向学生提问:“老师站在哪里?” (3)向学生讲解“门口”的意思是站在门外面的意思。 3、“清蒸”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中插入一个关于“清蒸”的短视频,向学生讲解清蒸是做菜的一种方法(3)向学生拓展其它的做菜方法,如炒,煮等。 4“味道”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 上展示四张关于“酸甜苦辣”的图片 (3)提问学生图片中的四种事物尝(吃)起来怎么样? (4)向学生讲解味道是舌头对于食物的感知,只有吃东西的时候才有感觉。 (5)练习:让学生就生活中常见的食物造一个关于“味道”的句子。 5、“嫩”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中展示两组图片,分别是“婴儿和老人”“嫩芽和大树”,采用对比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嫩字的理解。 (3)讲解嫩的意思是“初生而柔弱”或者“幼稚” (4)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嫩的东西,教师加以引导和纠正。 6、“香”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教师准备两个东西:香水和樟脑丸 (3)教师将香水拿到鼻子前面做深呼吸的动作,表示很香水;当把樟脑丸拿到鼻子前,捂住鼻子,表示难闻。用动作演绎加深学生对“香”的理解,并告诉学生香的反义词是“丑”。 7、“菜单”“叫菜”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首先先展示菜单的图片,让学生清楚什么是菜单 (3)教师准备好一份菜单,请两名学生上台,一个当服务员,一个当手里拿着菜单的客人。让学生演绎一个情景:你在餐馆拿着菜单该怎么做 (4)当客人将菜单上想吃的菜告诉服务员时,跟学生说这就叫做“叫菜”。 8、“新鲜”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展示一组图片进行对比:一个鲜红的苹果和一个放久了的苹果 (3)向学生讲解新鲜的意思是:新鲜形容物品生产日期很近,没有遭受过多的污染。 (4)练习: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新鲜的东西,举出几个。 9、“清淡”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展示两组关于食物的图片:大鱼大肉和蔬菜水果,很浓的汤和很清的汤。 (3)向学生讲解清淡的两张意思:颜色、气味等不浓;食物含油脂少的

道家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博大精深,老子主张无为,庄子崇尚自然,他们的思想不但造就了道家流派,在百家争鸣时代大放异彩,甚至成为汉代初期的统治思想。由道家思想衍生的道教,作为中国古代三大教派,从古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道家思想对社会现实与政治生活的影响 1、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命题,“无为而治”意味着减少政治决策中的主观主义和盲动主义,尊重事情本身发展的规律,也往往实际上意味着给被统治者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先秦道家为人们勾画了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社会,与世隔绝、没有压迫、路不拾遗,这对于人们的思想是一种美好的设想,带给百姓希望。 3、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道家思想并不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相反却比较赞赏隐逸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敛性质。 二、道家思想对中国自然宇宙观及人与自然关系观念的影响。 1、道家强调顺其自然,尊崇自然规律,提倡自然无为,这也就是要求我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在世界本原的问题上,先秦道家以“自然”之“道”作为宇宙和世界的本原,用非神力的“道”来解释世间万物的运动变化。 三、道家思想对个人立身处世修身养性的影响

1、庄子主张逍遥的人生观,提出“无待”、“无己”“坐忘”“心斋”,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清心寡欲,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以及求得生存。 2、道家强调顺乎“自然”之性的养生之道,其立身处世讲究与世无争,其修身养性讲贵生重己,逍遥自适。 四、道家思想对审美观和文学艺术的影响 老庄认为素朴最美,因此不论是在文学上还是美术上都提倡归于自然,用一种对自然的大气来创作。同时,越是朴素自然的越是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五、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道家思想家主张“以柔克刚”,提出矛盾的对立,相反相成,相互转化。认为事物的转化有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量变的不是发展观,而是循环往复的。这不仅仅对于统治者还是知识分子,甚至是百姓都学会用辩证法来看待一件事。

中国精神之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中国精神之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中国精神是一个很宏大的一个命题,我们有无数部鸿篇巨着来从各个方面来阐述它,却好像总也阐述不完,因为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信仰经过五千年历史的积淀酝酿实在已经得无比浩大了。我们可以讲中国人的礼仪、中国人的义、中国的纲常、中国人的宇宙观、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等等,中国精神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不胜枚举,要想一一赘述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我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即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来表达我的一点理解。当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一篇小论文实在是很难讲清楚,因此由于我的知识浅薄可能会阐述不清,这一点还请老师见谅。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孟子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也可以看作是儒家传统知识分子遵从的信条。它出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可见早在孟子之前我们中国人就已树立起这一家国情怀。所谓修身,就是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君子之道,行为光明磊落,无愧于良心。而齐家是指要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效仿学习的样板。(中国古代宗族意识强,每族有一族长,有很大的权威性)治国是指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

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这是很古老而又朴素的一种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影响了后世无数中国人。 孟子还有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语出《孟子·尽心上·忘势》2它的含义是不得志时追求善,得志时推广善。这里的善是指儒家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从孔子、曽子、孟子到董仲舒、朱熹等无数儒家门人他们毕生所追求的就是把儒家的思想体系传播出去,使每个中国人都按照儒家的价值观来为人处世,当然董仲舒成功地说服了汉武帝以儒道治国,后世的皇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需要董仲舒“天人感应”、“天地君亲师”那一套,因此可以说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国人多半个人格,所以说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很大程度上就是儒家的家国观念再糅合其他一些学说的内容,但儒家的内容毫无疑问是占主要地位的。 道家对于中国人家国观念也有一些影响,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的基本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治理国家,一切顺乎自然,对百姓采取不干涉或少干涉的政策,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的。道家的思想精髓:天人合一,无为而治。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为神化皇帝提出的“天子”,实际上就是融合了部分道家思想的儒道。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

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摘要】:道家思想源远流长,从老子的“天人合一”到“庄周梦蝶”的变化不断推到道家思想的成熟,也逐渐扩大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在春秋战国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道家思想作为百家争鸣的一支重要学派,在时代的舞台上演绎自身的传奇,在后世社会的发展中影响深远。 【关键词】:辩证法、无为、寡欲 一、道家思想的特点 (一)以“道”为核心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作为道家思想的核心,成为道家论述的基础,而作为基础的“道”让人觉得很是模糊不清,老子对“道”的解释就是道是万物的起源,是宇宙中最美好的境界,而无论怎么追求,“道”的境界总是与人的品行相差甚远。所以后世感觉到道家学说总是带有一定的虚幻性。 (二)主张“无为”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无为是实现无不为、无不治的前提和条件,“以无事取天下”。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过分的的干预事物的发展,让事物的发展顺应天性,达到和谐统一。 (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充满智慧的辩证法思想和无为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其中“物极必反,月盈则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著名的辩证词汇,不仅反映早期哲学思想所闪烁的光辉,更看到道家哲学的深邃。 其中“揠苗助长”的故事广为人知,这也反映了道家哲学的现实意义,在道

家学派的另一位大师庄子那里,他更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灵魂的超脱,《庄子》中有很多的寓言故事,其中有一篇说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起舞,睡醒之后却在思考是庄子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变为庄子,其思想的深邃与旷达无人能及,《庄子》中有鲲、鹏那样的庞然大物,也有朝菌、蟪枯等微小之物。但在庄子眼里,他们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自己追求的目标。 其中辩证法作为道家思想的精髓,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庄子在自己的妻子去世后,竟然鼓盆而歌,这在常人看来是不合情理的举动,但在庄子看来这也许是一种解脱为什么他不能为这种解脱而高兴呢?老子作为辩证大师更是出类拔萃,其辩证法的思想令其他人难以望其项背。 (四)寡欲的思想 道家主张寡欲,寡欲不是节制欲望,而是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欲望,人的欲望越多就会一步步的踏入欲望的沼泽而难以自拔,消减欲望、知足者常乐更是为人处世的一种哲学,《庄子》中记载了楚王想请庄子担当宰相的故事,但是庄子却在名与利的诱惑下选择了自己要过的生活,那种闲适自由的田园生活,那种无所羁绊的生活为后世众多学者所向往。 二、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一)军事 道家主张无为在很多人看来就是避免、逃避战争,但是事实并不是那样的,老子就很支持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关于战争老子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其中将辩证法运用到军事当中更是惊人之举。《老子》中说“以正治邦,以奇用兵”,而《孙子兵法》更是讲求作战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出奇制胜。可见用奇兵来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很多战略军事家共同认可的,而古今中外用奇兵克敌制胜的例子不胜枚举,以奇兵取得战争的胜利,用正道来治理国家○2可见道家思想是多么的灵活、深邃。 (二)艺术

孟浩然诗歌中的道家情怀

孟浩然诗歌中的道家情怀 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孟浩然向来被大家冠以“隐逸诗人”的称号,不仅因为孟襄阳终身未仕,而且他的诗歌确是暗合了道家的一些思想,也流露出了对道家的羡慕。王国维在他的代表作>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唐代是中国诗歌最为繁荣的时期,其中有一位诗人就得到了许多大诗人的倾心称颂,李白赞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杜甫说道:“吾怜孟浩然,短褐即长夜。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清江空旧鱼,春雨馀甘蔗。每望东南云,令人几悲咤。”(>)他就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领军人物-----孟浩然。 >记载诗人“隐居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而后终身不仕,可以说诗人的一生都是在优游山水中度过的。这种生活经历必然会影响诗人的创作风格,使其作品呈现出清丽疏朗、朴素拙野的特点,而这正于有意无意间契合了老子的某些思想精髓。 孟诗的一大特点便是以清淡之语入诗。杜甫在>中说道:“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一个“清”字就足以代表孟诗的一个风格特点。谢榛在>中说道:“浩然五言古诗、近体清新高妙,不下李杜”;胡应麟>:“孟诗淡而不幽,时杂流丽,闲而匪远,颇觉清扬;可取者,一味自然”;“诗最可贵者,清。然有格清,有调清,有思清,有才清。才清者,王、孟、储、韦之类是也”。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一直存在着“尚清”的审美观。“清”之美的核心意蕴正在“自然”二字,正如(宋)方万里所云:“天无云谓之清,水无泥谓之清,风凉谓之清,月皎谓之清,意味之自然为清新。”“清”与“自然”的这种内在联系其实有着深远的哲学基础,倘若追根溯源的话,一直可以追溯到>那里。>三十九章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以一宁,神得以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所谓“得一”者,就是得“道”,“天得一以清”就是说天得到道便会保持“清”的状态,如果天没有保持“清”的状态,就难免会崩裂。那么“清”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由老子所言可知,它就是“道”之状态,也就是“自然”之状态。 在>中诗人写道:“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袅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诗中写日落西山之时,月亮悄悄爬上了树梢,泉水叮咚作响,人归鸟栖,小径两边挂满了如丝般的女萝,诗人对琴独坐,正等待着远方的友人。全诗没有彩绘,没有着力地渲染,只是用非常平淡的语言,描写了那

长相与性格

长相与性格 每天接触到很多人,见到许多张面孔,但是这些面孔却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有的人脸上写满了无知,一脸茫然;有的人冷淡世故,庸俗诡秘;有的人面露狡诈,警觉多疑;有的人英气勃发,隐约透着忧虑……慢慢地,我意识到观察面孔很有意思,于是利用各种机会留心观察。乘地铁,逛商场,坐电梯,开会,上课以及吃饭,都可以用来观察。不过,我的观察没有具体目的,仅仅是感觉,观察也只停留在表面。 是什么原因导致人的相貌迥异,相貌透露出的性格特点又为何如此鲜明?相貌和表情所表现出的性格,是否就是其真实性格?这些问题让我觉得迷惑,也促使我试着分析。 1、对相貌的一般认识 从相貌推测性格的知识有很多,最常见的是观相术。由于相貌可以直接反映其内心状态,从古至今,产生了许多相面的方法,用来根据相貌推测人的本性。但是,这些广为人知的方法似乎并未触及本质。人的不同面貌反映了怎样的性格特征?一般书籍或资料只是把面部特征与人的性格联系起来,人们正是受了这种初步印象的影响,拿些现成结论和自己总结的经验,综合起来做出判断。可惜多数情况下不容易直接得出结论,即使草率得出,结论也可能是片面的。 古代识相鉴人的书中,《冰鉴》比较出名,是曾国藩根据观察总结出的识人鉴人

方法。书中详细阐述了这些方法,但是我觉得书中联想性的描写和主观因素较多,许多论述仅是分类汇总观察到的结果,并未深入分析面貌、行为与性情之间的本质关系,也没有解释清楚性情如何影响面貌从而塑造面貌。例如在“第三容貌”中说:“目者面之渊,不深则不清。鼻者面之山,不高则不灵。口阔而方禄千种,齿多而圆不家食。眼角入鬓,必掌刑名。顶见于面,终司钱谷:出贵征也。舌脱无官,橘皮不显。文人有伤左目,鹰鼻动便食人:此贱征也。”没有从因果关系出发深入剖析,理论依据不足,缺乏可操作性。传统文化中,像这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太多了。这种方式对于文学创造也许有好处,但是用于理性分析似乎并不适合。因为许多感受只可自知,别人无法进入其内心世界替他感受,即使在脑海里虚拟相同的场景,也无法真切感受他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仅能凭借语言描述展开想象的翅膀。但是,语言表述不能完全描绘出**的精神世界和准确的科学事实,因此其准确性和有效性要大打折扣。不过以曾师当时的条件,能有这样广博深邃的认识,已经很不容易了。 2、相貌与心境 常听人说相由心生,意思是说,相貌和形象是由内心情感产生的。人们相信相由心生有一定道理,但是并不真正清楚其根本成因。 “相由心生”出自佛教经典《无常经》,佛曰:“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物事皆空,实为心瘴,俗人之心,处处皆狱,惟有化世,堪为无我。我即为世,世即为我。”所谓相由心生,即是阐述了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钱新 摘要:道家思想中国传统艺术 前言:学习了宗教与艺术之后,我对中国的道家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我明白了任何的宗教都有其相应的文化艺术来展现,越是灿烂的艺术越是有其高深的宗教思想涵盖在其中,在西方,基督教,其相应的西方绘画中,最典型的画像就是其耶稣的生平事迹,当然我们东方也有,离我们最近,影响较大的就属我们的佛教,道家思想。接下来我要讲的正是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主题: 道家的基本精神是自然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无为”,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不勉强妄为。老子思想认为“自然”是事物的理想状态,而“无为”则是保持这一状态的基本方法。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本人就是一个"隐君子",相传他在周朝做过藏书管理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来他退隐了,写下《老子》一书。庄子曾做过宋国漆园的管理员,辞职后表示"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宁肯隐居陋巷,借米充饥,自编草鞋,过着清苦的生活,也不愿应楚威王高薪聘请而赴楚相之位。从老子的自然无为、少私寡欲、贵柔守雌的思想,到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放达的精神境界,无不说明道家与儒家的不同之处。道家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都表明美在于超功利的自然无为。道法自然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法则,老子的“无名”、“致虚极,守静笃”、“静观玄览”的审美认识观和他所创造的关于艺术创造和鉴赏的“虚”、“静”、“妙”、“味”等一系列审美范畴,为中国传统美学重视整体意象、重视直觉感悟的诗学理论和无言独化、求解言外的审美趣味开启了先河,从老子的这些思想出发,庄子提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刘勰提出“标自然为宗”,司空图提倡“妙造自然”,苏轼认为“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等等,中国古典美学由此一脉相承,引申出了崇尚自然、含蓄、冲淡、质朴的审美价值。 中国绘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传统,是中国古典美学审美价值观的突出体现,深受儒、道、佛审美思想的影响,成为举世睹目的珍贵文化遗产。中国画从题材上分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从表现形式上分主要有工笔画、写意画两种,但不管是题材还是表现形式,中国绘画艺术受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其描绘物象多取材于自然,在物象的描绘手法上,多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讲究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并讲究整体的统一,这些都和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统一,特别是中国美学中的“意境”说,其根基的就是老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体现。中国绘画讲究“以形写神”,追求的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绝似又绝非像物者的真通”(徐悲鸿语)。

道家的生命情怀

道家的生命情怀 一.生命的价值 道家对生命的价值思考的原则 a.生命平等原则“庄周梦蝶” b.生命主体原则“我命在我,不属天地—老子”逍遥“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庄子说的‘心’就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现代社会中,我们都过多地应付外在的事物,而缺乏对生命的审视(思考、体会)。 c.生命至上原则“贵生”“见义智为”“生命关怀”“感恩精神+敬畏生命”入道教前需报四恩德:天地之恩,日月之恩,君师之恩,父母之恩 二.生命的安顿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a.做人低调,做到光 而不耀b.胸怀博大,具有宽容精神c.善于调整,善于 随机应变 2.安时处顺:a.正确面对自己所处的客观环境“冷静”b. 每个人要积极发挥自己的长处“才有修短,各遂其性” 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是我们善待生命﹑快乐生活的一个 重要方面。平和﹑坦然(努力做好每件事) (儒教进取,佛教解脱,道家超越) 三.生命的超越

1.内在超越:真性情 a.返璞归真,回归本色“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b.心斋?去掉内心杂质? 2.外在超越:“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a以简驭繁“庖丁解牛”简朴“易”变易,不易,简易b顺应时事〈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北宋?张载〉c.坦然放下:“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自在自由“庄子的哲学是美学—李泽厚” 3.终极超越:人是否能超越生命的有限性,而获得无限的自由?终极超越3种模式:彼岸世界(天堂,西方极乐,神仙世界(如何不死))。发挥人生价值(儒家)。 回归生命本源(生道自然合一) 当我看到草坪上眨着蓝色眼睛的小草仰望天空,此时最容易激起内心与自然的共鸣,通过如此的体会,每天我都会产生崇高的思想,就像植物长出绿叶。 —[美]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

面向对象例题

(1)阅读下列说明和图,完成问题1至问题4,并在答题纸上自行列表写出答案。 【说明】 在线会议审稿系统(Online Reviewing System, ORS)主要处理会议前期的投稿和审稿事务,其功能描述如下: (1)用户在初始使用系统时,必须在系统中注册(register)成为作者或审稿人。 (2)作者登录(login)后提交稿件和浏览稿件审阅结果。提交稿件必须在规定提交时间范围内,其过程为先输入标题和摘要,选择稿件所属主题类型,选择稿件所在位置(存储位置)。上述几步若未完成,则重复;若完成,则上传稿件至数据库中,系统发送通知。 (3)审稿人登录后可设置兴趣领域,审阅稿件给出意见,以及罗列录用和(或)拒绝的稿件。 (4)会议委员会主席是一个特殊的审稿人,可以浏览提交的稿件、给审稿人分配稿件、罗列录用和(或)拒绝的稿件,以及关闭审稿过程。其中关闭审稿过程须包括罗列录用和(或)拒绝的稿件。 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开发,使用UML进行建模。在建模用例图时,常用的方式是先识别参与者,然后确定参与者如何使用系统来确定用例,每个用例可以构造一个活动图。参与者名称、用例和活动名称分别参见表1、表2和表3。系统的部分用例图和提交稿件的活动图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名称说明名称说明 User 用户Author 作者 Reviewer 审稿人PCChair 委员会主席 名称说明名称说明 login 登录系统Register 注册 submit paper 提交稿件Browse review results 浏览稿件审阅结果 close reviewing process 关闭审稿过程assign paper to reviewer 分配稿件给审稿人 set preferences 设定兴趣领域enter review 审阅稿件给出意见 list accepted/rejected papers 罗列录用和/或拒绝 的稿件 browse submitted papers 浏览提交的稿件 名称说明名称说明select paper location 选择稿件位置upload paper 上传稿件select subject group 选择主题类型send notification 发送通知enter title and abstract 输入标题和摘要

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摘要: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道家思想内容涵盖法律、政治、哲学、养生等等诸多方面,以其博大精深而闻名于天下。本文从世界观生命观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分析了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关键字:道世界观生命观价值观 “道”是自然万物产生发展的总根源,也是自然万物最根本的“存在”;“道”的整体性与普遍性使自然万物成了彼此联系的统一整体;“道”是无形无为的,以“德”为载体得以表现。总之,“道”一方面具有客观实在性,即是自然万物生存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法则,一种天然的自在状态;另一方面它还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至高的生存境界,即摆脱浮华世俗、追求平等朴素的价值取向。 一、“道”的世界观 道家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学派,它以老庄思想为基本内核。老庄思想博大精深,意在探究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人生的真谛。老庄思想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为人类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有益的理念和借鉴,同时也有助于使人类的精神从社会的重压下得到解脱,归于恬静与充实。老庄思想独树一帜,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被诠释、被发展,很多思想对于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而言仍然历久弥新,

极具生命力。虽然道家思想曾被认为是消极避世的,缺乏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但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这种观点是对道家思想的一种偏见。与儒家思想相比,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更内在更有生命力的精神支柱,而老庄则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派。老庄思想的合理内核符合人的生命发展的需求:提供了生命存在的坚实的世界观基础,强调了世界运动的永恒性。 二、“道”的生命观 道家在哲学本质上还是一种生命哲学,这种生命哲学的理论核心是其生命观。道家生命观是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观念体系,是道家诸子对生命产生的本源、生命形成的机制、生命构成的要素、生命发展的过程、生命的本质特征、生命的价值表现、生命的存在方式、生命的修养原则以及生命的终极境界进行长期探所形成的理论结晶。从动态视角来看,道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表现出三种形态, 这就是春秋时期的老庄道家、战国中后期到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家以及魏晋时期的玄学新道家。与此相应, 道家生命观也经历了三次主题嬗变:老庄道家生命观的主题是揭示生命与自然之间的联系,黄老道家生命观的主题是探讨生命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而玄学新道家的生命观的主题则是解决生命与自由之间的关系问题。 而这种生命观,对于当今世界的各种问题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目前,全球生态危机已使人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使得人们不得不进行反省,思考对策和出路,寻求解救的精神资源。人们纷纷将眼光投向了古老的东方智慧,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生态伦理的道家思想被世

道家——中国文人的精神慰藉

道家——中国文人的精神慰藉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比起儒家更为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儒”为表象,“道”为实质,而世人被表象迷惑了。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文学、绘画、音乐、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道家哲学也对中国政治活动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中国知识分子不会因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换句话说,道家是许多中国文人的精神慰藉。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流派之一,道家的思想对无数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渊明、苏轼、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杰作。三位先贤人生经历各有不同,文学风格各有千秋,但却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在他们的人生不如意之时,道家思想都成为了他们抚慰心灵创伤的精神慰藉。 隐逸,是陶渊明留给后世的空谷幽兰般的淡远却不朽的影像,这也是他在官场上,遭受现实与理想的博弈之后,作出的回归本真自我而又超尘脱俗的选择。陶渊明熟悉《庄子》,也喜爱《庄子》甚至把庄子视作知音,他在诗文中有70篇用了《老》《庄>》的典故,共 77处之多。陶渊明在诗文里很少以成句引用或直接套用原文的方式展示《庄子》对其的影响,却在诗文的字里行间天然浑成地流淌出庄子的自然精神,道家的自然思想,显然已渗透进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和人生态度之中。他的《饮酒诗》其五,《桃花源记并诗》等都突出地表现出道家思想的旨趣,“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寄情于山水之间,纵乐于自然之中,生命才回到本真的状态,“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挣脱掉凡尘俗事的羁绊,自然之乐才令人内心最为喜悦。而在他的仕途路上,他经历了官场的黑暗,但又苦于无法改变官场的现状,于是他毅然辞官,成为了田园隐士,过上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虽贫困又平淡。但这最贴近自然的田园生活中。他体味着人生真正的乐趣。陶渊明把道家的思想当成精神的慰藉,将道家的超脱精神融入了他的现实人生中,读书、写诗、饮酒,抚无弦琴以寄意,采清菊而抒怀,将道家的思想转为了生活实践,一切都具有了超脱性,超越现实,平凡而令人仰望如苍穹,由此也成就了他艺术化的人生。 苏轼的仕途人生,是一条屡遭贬谪的曲折道路,在北宋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苏轼于夹缝生存,境遇实为尴尬。不管是旧党主政还是新党上台,他总被排斥,在将近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苏轼遭受到两次非常严重的政治迫害。在面对政治上的不得意,环境上的不满意之时,他更多的是用“游于物外”的态度面对,这与道家的思想是非常接近的。苏轼也在寻求解脱,如在《赤壁赋》中,他写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哀叹生命的短暂,又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宇宙万物总是不断变化,可是,苏轼就是苏轼,他不会沉沦于这悲叹中,而又能积极地思考到“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从宇宙本是无限的角度来观照之,宇宙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有什么可悲观悲叹的呢?这是苏轼深邃的辨证的哲学思考,也彰显了他坦荡达观、超然豪迈的思想情怀,当苏轼坚定沉着、乐观旷达地面对各

面向对象

第三章面向对象 1.实验题 创建一个抽象的车类,包括各种车类。至少包含一个抽象方法。成员变量:品牌。可载人数、轮子个数、能源等。抽象方法如:跑、加速、刹车等。 通过集成车类重新声明公共汽车类和普通自行车类,在子类中实现父类中抽象方法。 构造方法对应区分为公共汽车和普通自行车,子类的构造方法中提供不同的类设置不同的默认值,如汽车类可以默认轮子个数是4个,可载人数50个,能源为汽油。 2.选择题 (1)下面关于类变量和实例变量的叙述中描述错误的是(D ) A.实例变量是类的成员变量 B.类变量第一次用到时被初始化,以后创建其他对象时就不再进行初始化 C.实例变量在每次创建对象时都被初始化 D.实例变量是用static修饰的成员变量 (2)抽象类的修饰类是(B ) A .private B.abstract C.native D.protected (3)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A ) A.类是经过抽象的共有属性的集合 B.Java程序由一个个类组成 C.类是对象的模板,而对象则是类的实例化结果 D.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中,程序单位由一个个的函数组成 (4)下面有关变量调用的语句正确的是(A ) public class StaticDemo{ private int a=2; private float b=12; Private static int c=1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taticDemo one = new StaticDemo(); } A.one.a B. StaticDemo.a C.StaticDemo.b D.StaticDemo.one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匿名内部类没有名字 B.匿名内部类没有构造方法 C.匿名内部类可以没有父类,也可以不实现某个接口 D.匿名内部类需要调用一个没有参数的父类的构造方法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一个可直接运行的Java源文件中可以有多个public类,其中必须有一个和文件同名 B.一个可直接运行的Java源文件中可以没有public类 C.一个可直接运行的Java源文件中只能有一个且和文件同名的public类 D.一个可直接运行的Java源文件中可以有多个public类,且可以没有和文件同名的类(7)下列不属于面向对象编程特征的是(B) A.封装 B.指针操作 C.多态性 D.继承

面相看配偶神相泄天机

面相看配偶神相泄天机 眉毛粗长、鼻瘦之人配偶胖。 眉毛粗散、鼻子肥大配偶瘦。 眼是自己,眉是配偶。主要是看哪个宽。 2、断配偶高矮: 眉长目短配偶高,目长眉短配偶矮。 鹰钩鼻的人与配偶的身高差距大。 眉眼同长而且鼻长又较高的人,自己高配偶矮小。 3、断配偶脸型: 山根低、鼻头肥大者,配偶是方脸。 鼻头小、山根中间鼓者,配偶是申子脸。 山根细小、鼻头肥大者,配偶是上宽下窄的脸。山根肥大、鼻头尖的人,配偶是甲子脸。 山根和鼻头都肥大的,配偶是蜂腰脸。 4、断配偶性格: 鼻尖的配偶性格急躁。 鼻圆的配偶性格柔和。 鼻子高、鼻头圆配偶性格刚强、重义气。 山根、鼻头肥大,配偶性格心直心好,身材好。山根高、鼻头方,配偶善良、憨厚。 5、断配偶美丑:

俗话说“相由心生”,所以说美与丑是看各个人的审美的 观点不同,而自己对美与丑的定义不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是有人喜欢胖子,有人喜欢瘦的,有人喜欢大眼睛,有人喜欢小眼睛,所以判断美与丑的观点不同,定义也不一样。从生理学的角度上,只因为人大脑共振不同,a脑波的波长不同而产生出来的美与丑。 断配偶美丑主要是看三个地方,1、奸门;2、眉眼;3、印堂。 原因是,奸门看欲望大小;眉眼相配看配偶眉眼(主要是看协不协调);印堂是看愿望是否达成。如果三者有两者或是 一者好的,只能说配偶长相一般。 具体判断是, 1、眉毛有彩(整齐、轮廓明晰,在远处看给人一种相涂彩 的感觉)其配偶必美。 2、眉毛无彩(与有彩相反,粗浊,稀疏)其配偶必丑,但 如果鼻子与脸相衬、印堂和奸门丰满也为美。 6、配眼睛、眉毛:眉弯、眉长配眼长,短反之。 眉粗配眼大,窄反之。 7、配下巴:眉尾尖、鼻头尖配偶下巴尖。 眉毛下垂,弯抱眼睛,配偶为翘下巴。 如果眉毛散,鼻头大者配偶就是圆下巴或是宽下

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摘要:道家思想源远流长,从老子的“天人合一”到“庄周梦蝶”的变化不断推到道家思想的成熟,也逐渐扩大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在春秋战国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道家思想作为百家争鸣的一支重要学派,在时代的舞台上演绎自身的传奇,在后世社会的发展中影响深远。在现在的社会中道家思想更能为我们提供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辩证法、虚实相生、无为、寡欲 哲学 道家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老子充满智慧的辩证法思想和无为都为后世留下了毛贵的财富,其中“物极必反,月盈则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著名的辩证词汇,不仅反映早期哲学思想所闪烁的光辉,更看到道家哲学的深邃。 道家倡导无为,但无为并不是简单的不做什么,而是不要过分的干预事物的发展,不要盲目的插手自己不该干的事情,违背了人的天性和自然规律最终会受到惩罚的。 其中“揠苗助长”的故事广为人知,这也反映了道家哲学的现实意义,在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大师庄子那里,他更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灵魂的超脱,《庄子》中有很多的寓言故事,其中有一篇说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起舞,睡醒之后却在思考是庄子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变为庄子,其思想的深邃与旷达无人能及,《庄子》中有鲲、鹏那样的庞然大物,也有朝菌、蟪枯等微小之物。但在庄子眼里,他们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自己追求的目标。 其中辩证法作为道家思想的精髓,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庄子在自己的妻子去世后,竟然鼓盆而歌,这在常人看来是不合情理的举动,但在庄子看来这也许是一种解脱为什么他不能为这种解脱而高兴呢?老子作为辩证大师更是出类拔萃,其辩证法的思想令其他人难以望其项背。 道家主张寡欲,寡欲不是节制欲望,而是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欲望,人的欲望越多就会一步步的踏入欲望的沼泽而难以自拔,消减欲望、知足者常乐更是为人处世的一种哲学,《庄子》中记载了楚王想请庄子担当宰相的故事,但是庄子却在名与利的诱惑下选择了自己要过的生活,那种闲适自由的田园生活,那种无所羁绊的生活为后世众多学者所向往。 水在道家思想中无处不在,老子说“上善若水,大智若愚”水对道家来说是不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