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患者的输血

血液病患者的输血
血液病患者的输血

血液病患者得输血

广州血液中心田兆嵩

大多数血液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输血。鉴于输血可发生各种不良反应,还能传播疾病,故血液病也尽量少输血,可输可不输者尽量不输。如有输血指征也需开展成分输血。不能因为很多血液病伴有全血细胞减少而成为输全血得理由。血液病得病种较多,很多血液病患者得输血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这里只重点介绍常见血液病得输血治疗。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就是由不同病因引起得骨髓多能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害,或引起机体免疫功能改变导致骨髓功能衰竭得一组综合征。输血就是再障患者有效得支持治疗手段,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不能滥用输血。

(一)输血原则

1.再障患者得输血要严格控制,能不输者尽量不输,应将输血量与次数减少到最低限度。输血仅能减轻患者得症状,并不能治愈本病,多次输血会出现许多副作用。如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时,移植前得多次输血还会影响植入得成功。

2.慢性再障患者得贫血就是缓慢发生得,多数患者通过代偿能够耐受血红蛋白(Hb)得降低。因此,Hb得高低不就是决定输血得最好指标,而要以症状为主。

3.本病应进行成分输血。因为再障多属血容量正常得贫血,所以无须输全血。虽然多数患者伴有全血细胞减少,但也不能输全血,因为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余成分浓度低,有得已丧失功能,疗效差。正确得输血方法就是根据患者得紧迫需要输给相应成分以提高疗效,并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二)输血指征

1.贫血 Hb < 60g/L 并伴有严重代偿不全得症状,或在安静状态下也有贫血得临床表现时,可适当输注红细胞。Hb >60g/L 一般不需要输血。过去曾认为少量多次输血能刺激骨髓造血,对再障得恢复有利。现已证实输血只能抑制红细胞得生成,而无刺激造血得作用。

2.出血因血小板减少而有严重出血得患者,特别就是有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

得危险时应及时输注血小板。曾有人认为血小板< 20×109/L者应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可就是临床上发现部分患者得血小板虽低于20×109/L,但无出血得表现,而血小板高于20×109/L者却有活动性出血。现在认为仅根据血小板数量高低来决定就是否给患者输注血小板并不可靠,需要根据临床表现来决定。多数人认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指征为:①血小板<20×109/L,无出血表现,病情稳定,可密切观察,暂时不输;

②血小板<20×109/L,虽无出血,但有发热与感染,或存在潜在出血部位(如:眼底出血)要输;③血小板<15×109/L,为预防颅内出血可考虑输;④血小板<5×109/L应尽快输(很容易发生颅内出血);⑤要作侵入性检查或腹部手术,血小板应提升至50×109/L(骨髓穿刺例外)。

3.感染当再障患者得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0、2×109/L=并发感染时,应进行保护性隔离,选用强有力得抗生素治疗。必要时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静脉注射得免疫球蛋白治疗。一般不考虑输注浓缩白(粒)细胞。至今还未证明输注白细胞对本病有临床价值。

二.地中海贫血综合征

本病就是由于血红蛋白中得珠蛋白肽链合成受到部分或全部抑制,形成红细胞无效性生成得溶血性贫血。轻型地中海贫血很少需要输血,而重型地中海贫血则依靠输血才能维持生命。

(一)输血指征

1.中间型α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H病)患者在有感染或妊娠时贫血显著加重,此时若有代偿不全得贫血症状时,则可适当输注红细胞。

2.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一旦确诊,应尽早输血治疗。其理由就是这类患者出生6个月后开始出现贫血,此后贫血呈进行性加重。患者有发育障碍,逐渐出现心脏扩大,肝脾肿大,骨病变等。骨髓无效性造血促使胃肠道对铁吸收过多,发生继发性血色病。如能尽早输血,特别就是采用“高量”输血,可延缓上述病理改变得发生。

3.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如有感染、妊娠及手术等应激情况亦需临时输注红细胞。

(二)输血方案

1.“中量”输血方案此方案为间歇输红细胞,使Hb维持在60~70g/L 得

“安全”水平。其目得就是减轻患者得贫血症状,使生命得以维持。这种输血仅就是一种支持治疗,不能纠正或减轻患者得各种病理改变。国内多采用这种输血方案。

2.“高量”输血方案此方案为通过输红细胞使Hb维持在100g/L左右。开始宜短期内反复输注,待Hb达到上述水平后适当延长输血得间歇期。经此治疗后,患者得肝脾肿大及骨骼得病变明显减轻,胃肠道对铁得吸收也随之减少。

3.“超高量”输血方案该方案为保持患者得Hb在130g/L左右。有人观察从婴儿期开始采用这种输血方案治疗得患者,无典型得地中海贫血面容,亦无病理性骨改变。由于此方案极大地增加了输血得需求量,不易实现,国外已基本放弃使用。

(三)血制品得选择

1. 地中海贫血患者不存在血容量不足得问题,有输血指征者只能输红细胞,无须输全血。

2. 选择何种红细胞制品应根据病情决定,最好选用去除白细胞得红细胞(如:过滤法制备得红细胞或新型血细胞分离机单采法获得得红细胞)。

3. 过去曾提倡输注年轻红细胞以减少输血次数及延长输血间歇期,由于只能降低输血需求量得12﹪~16﹪,且年轻红细胞制备相对繁琐,费用高,现已较少采用。

(四)长期输血得风险

1.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胃肠道对铁得吸收过多,加上长期输血可导致血色病。这就是由于过多得铁随输血进入患者体内,而机体排泄铁得能力较恒定,铁负荷过度累及器官或组织,形成纤维化病变,影响器官得功能甚至致死。

2.长期输血容易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输血不良反应并降低输血疗效,还能传播疾病。

三.白血病

白血病就是造血系统得恶性肿瘤,其特征就是骨髓中一种或多种白细胞成分恶性增殖,并侵润各脏器,使正常造血细胞生成受到抑制得全身性疾病。本病在病程得某一阶段需要输血以支持治疗,这就是获得缓解或延长生命得重要保证。

(一)红细胞输注

1.Hb<60g/L伴有明显贫血症状者。

2.Hb>70g/L紧跟着要进行强烈化疗,贫血症状虽不明显(尤其就是儿童与老

人),亦可考虑输注红细胞。

(二)粒细胞输注

1.中性粒细胞过低得患者采用预防性粒细胞输注已废弃,治疗性粒细胞输注弊多利少,甚至有人认为无临床治疗价值,应从严掌握输注指征。

2.手工法制备得浓缩白(粒)细胞中混有大量淋巴细胞,所含粒细胞很少,无治疗价值。如有粒细胞输注指征应采用单采浓缩粒细胞。

3.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并发严重得细菌感染,强有力得抗生素治疗48小时无效可考虑输注粒细胞。

4.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并有真菌感染得患者就是否需要输注粒细胞尚存在争议,多数人认为无效。

5.一旦确定进行粒细胞输注,必须给予足够剂量且要每天输注(每次输注剂量应大于1、0×1010个粒细胞),直到感染被控制或中性粒细胞大于0、5×109/L为止。

6.粒细胞输注效果不就是以白细胞数就是否升高为依据,而就是观察感染就是否控制,体温就是否下降。

7.白血病并发肺部感染不宜输注粒细胞。因为输入得粒细胞会聚集在肺部得毛细血管里,从而使肺部炎症加重,甚至发生呼吸窘迫。粒细胞与二性霉素B应分开输注,二者同时输注能相互作用引起致死性肺部反应。

(三)血小板输注

1.预防性血小板输注能显著降低白血病患者出血得机率与程度已获公认。

2.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得阈值尚有争论,60﹪以上得医疗机构以血小板小于20×109/L作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得临界值。

3.诱导化疗期间,因血小板降低快,常伴有感染,发热,脾大等原因,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标准可适当放宽,当血小板小于40×109/L时可考虑预防性输注。

4.巩固化疗期间,因患者发生严重出血得机会少,病情稳定,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指征应从严掌握,这样有利于减少血小板无效输注与其它不良反应得发生。

5.对白血病患者进行任何侵入性操作(骨髓穿刺例外)应将血小板提升到50×109/L以上。血小板在50×109/L以上时,可安全地进行大多数外科手术。有人认为血小板大于20×109/L,腰穿得危险性并不大。

6.白血病患者因血小板减少引起得严重出血均有治疗性血小板输注得适应证。

(四)关于白血病患者血型抗原改变问题

1.白血病可出现ABO血型抗原减弱或消失,容易错定血型,有人称之为血型抗原改变。

2.人得血型抗原就是由遗传决定得,终生不变。白血病血型抗原改变就是疾病恶化得表现,随着治疗得好转或缓解,原有得血型可以恢复。

3.血型改变得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人认为患者病情恶化后,体内某些糖基转移酶得活性发生改变或缺乏,导致A或B抗原表达减弱或消失。

4.为避免输血发生差错,在给白血病患者检查血型时一定要做正反定型。若正反定型不一样,应迅速查明原因,采用多种方法鉴定血型。

5.正确得血型一经鉴定,即应输注同型血液,而不应当输O型血液。

四.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粒缺)就是药物或化学毒物等因素通过免疫反应引起粒细胞极度缺乏得急性病。

(一)浓缩白(粒)细胞输注指征

1.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

2.有明确并且严重得细菌感染,特别就是怀疑有败血症;

3.用强有力得抗生素治疗无效,估计短期内尚难用抗生素治疗控制者。

(二)粒细胞输注无效得原因

1.每次输入得粒细胞数量不足;

2.在细菌感染得基础上又合并病毒或霉菌感染;

3.产生了同种免疫抗体。

五. 多发性骨髓瘤及其她浆细胞病

多发性骨髓瘤(MM)就是浆细胞异常增生性疾病。其它得浆细胞病有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等。

(一)临床特点

临床上可有贫血,出血与高粘滞综合征得有关表现。

(二)输血原则

1.贫血严重者可输红细胞悬液,不宜输全血;

2.血小板小于20×109/L伴严重出血者输浓缩血小板;

3.严重感染者可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不宜输注浓缩白细胞。

(三)血浆置换(PE)

1.MM伴有高粘滞综合征可施行PE,但本病2/3为IgG型,1/3为IgA型。由于IgG 与IgA在血管外含量高,且容易渗入到血管内,故PE疗效并不理想;

2.巨球蛋白血症为IgM型,分子量大,主要存在于血管内,PE疗效显著;

3.PE应隔日一次,成人每次换出血浆量800~1500ml,2~3次即能缓解症状;

4.这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血浆与冷沉淀不宜用作置换液。

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ITP就是一种与免疫有关得出血性疾病。

(一)临床特点

1.本病女性多于男性,分急性与慢性两型;

2.急性型儿童多见,多为自限性疾病;

3.慢性型病程迁延,部分患者经各种治疗不易奏效而呈难治状态;

4.本病首选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其次就是免疫球蛋白治疗,必要时可脾切除。

(二)输血小板指征

由于患者体内存在自身血小板抗体,输入得血小板很快破坏,故不轻易输注血小板。有下列情况可输:

1.血小板低于20×109/L伴有活动性出血而危及生命者;

2.怀疑有中枢神经系统出血者;

3.脾切除术前或术中有严重出血者。

(三)输注方法

1.输注剂量应适当加大,必要时一次输注两个治疗剂量得机采血小板;

2.若间断输注血小板无效,采用连续输入血小板可控制严重出血;

3.有报道在输注血小板之前先输入单一剂量(0、4g/kg)得免疫球蛋白能使输入得血小板寿命延长,控制出血得疗效更好。

七.血友病

本病就是由于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所引起得出血性疾病。临床上具有轻微外伤后出血不止得倾向。甲型血友病(血友病A)多见,乙型血友病(血友病B)少见。

(一)甲型血友病替代治疗

首选因子Ⅷ浓缩剂。如无条件测定因子Ⅷ活性,则按体重粗略估计注射剂量:

1.轻度出血(单纯关节出血及软组织血肿等)者给10~15IU/kg,维持3天;

2.中度出血(口腔底部出血及拔牙等)者给20~30 IU/kg,维持3天;

3.重度出血(胸腹腔出血或颅内出血)者给40~50 IU/kg,维持4~14天;

4.需要作手术者,一般小手术得术前给32 IU/kg,大手术给50 IU/kg,维持7~21天或直到伤口愈合停药;

5.如无浓缩剂或就是成人轻型及儿童甲型血友病患者可用冷沉淀治疗,常用剂量为1、5单位/10kg体重;

6.如冷沉淀也没有,可用新鲜冰冻血浆治疗,按每ml血浆内含因子Ⅷ0、8IU计算剂量;

7.库存全血中缺少因子Ⅷ,不宜应用。

(二)乙型血友病替代治疗,首选凝血酶原复合物

1.凝血酶原复合物含Ⅱ,Ⅶ,Ⅸ,Ⅹ因子,按厂家说明书应用,剂量原则上与因子Ⅷ浓缩剂相同。

2.如无凝血酶原复合物则可用血浆治疗,但不能应用冷沉淀,因为冷沉淀中缺少因子Ⅸ;

3.最好应用因子Ⅸ浓缩剂治疗。

(三)伴有抑制因子得血友病替代治疗

部分血友病患者因长期应用凝血因子浓缩剂治疗,血循环中出现抑制物(抗体)而呈难治状态。治疗方法就是:

1.输注大剂量凝血因子浓缩剂,有时可以止血;

2.应用活化得或未活化得凝血酶原复合物;

3.在应用浓缩剂之前先进行血浆置换;

4.应用猪得凝血因子浓缩剂(过敏反应严重)。

(四) 血友病得家庭替代治疗

在家中自行注射凝血因子浓缩剂,有利于出血得及时治疗。

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DIC就是很多疾病发展过程中得继发性出血综合征。本病因广泛凝血与继发性纤溶造成凝血因子与血小板大量消耗而出现凝血异常。临床上以出血、休克、溶血及栓塞为特征。积极治疗原发病就是阻止DIC发展得根本措施。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减少:发生率90﹪~100﹪;

2.PT延长:发生率85﹪~100﹪,比APTT有价值;

3、APTT延长:发生率60﹪~70﹪,特异性差;

4、TT延长:发生率62﹪~85﹪,但对DIC诊断特别有帮助;

5.纤维蛋白原降低:发生率70﹪~80﹪;

6.FDP增加:发生率86﹪,对诊断无特异性;

7.3P试验常出现假阳性与假阴性,无价值;

8.AT-Ⅲ测定已成为DIC诊断与疗效监测得关键试验;

9.D-二聚体测定对DIC诊断更有特异性;

10、如不能作上述检查,可作下列简单试验;

(1)取2~3ml得静脉血放入一个清洁得玻璃试管内;

(2)将试管握在您得拳中保温(即体温);

(3)4分钟后慢慢倾斜试管,瞧就是否有凝块形成,然后再每分钟重复,直到血液凝固与试管能颠倒为止;

(4)正常情况下凝块在4~11分钟形成,但在DIC时15~20分钟后仍为液体状态。

(5)可涂血片观察:DIC可见较多得破碎红细胞。

(二)输血治疗

1.DIC已确诊,在积极治疗病因得同时,输注最新鲜得红细胞或全血补充红细胞;

2.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15ml/kg;

3.根据临床反应,重复输注新鲜冰冻血浆:10~15ml/kg;

4.纤维蛋白原低于0、8g/L,或APTT,TT延长输注冷沉淀:1、5单位/10kg体重;

5.血小板低于50×109/l,患者正在出血,输注2个治疗量机采血小板;

6.目前对DIC得治疗多数人不主张使用肝素抗凝。

九.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AIHA就是某种原因体内产生了自身抗体,这种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或游离于血浆中,使红细胞破坏增速得一种贫血。

(一)输血危险性

1.自身抗体引起得溶血性输血反应

患者得自身抗体能与所有正常红细胞起反应,使输入得红细胞寿命缩短,发生溶血,所以有时输血后不见疗效,甚至发生溶血危象;

2.同种抗体引起得溶血性输血反应

有输血史或妊娠史得患者,体内可能存在同种抗体,并与自身抗体并存。如果输血时只注意ABO血型相同,忽视了同种抗体,而又输入同种抗体相应抗原得红细胞,可发生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使病情加重。

(二)输血指征

本病应尽量避免输血,如有输血指征要在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得基础上输血。

1.Hb低于40g/L或HCT低于0、13,并在安静状态下有明显贫血症状者;

2.Hb在40g/L以上,但因急性起病并进展较快,伴有心绞痛或心功能不全者;

3.出现嗜睡,反应迟钝,精神错乱及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

4.因溶血危象而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经一般治疗无效而危及生命者。

(三)血液得选择

1.如果存在同种抗体,则应选择与同种抗体相容得血液输注;

2.在交叉配血不完全相合时,应选择多份ABO血型相同得血液作配合性试验,采用患者血清与供者红细胞反应最弱得血液输注;

3.如果患者得ABO血型一时难以确定,患者得病情又十分危急,此时可立即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

4.本病最好输洗涤红细胞,不宜输全血,因为血浆中得补体可使溶血加重。

(四)注意事项

1.最佳输血量: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效治疗尚未发生疗效之前,适合少量多次输注红细胞,首次剂量以100ml为宜,必要时一日2次;

2.过量输血得危害:过量输血可发生由自身抗体介导得溶血使病情加重,还有循环超负荷得危险;

3.输血速度:速度不宜过快,尤其对心肺功能差得患者输血速度不超过1ml/(kg ﹒h);

4.血液加温问题:不强调加温,但应对患者保暖。个别严重冷凝集综合征患者可输注加温血。

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PNH就是一种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并发生于造血干细胞水平得克隆性疾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常以与睡眠有关得、间歇发作得血红蛋白尿为特征,可伴有全血细胞减少与反复血栓形成。

(一)输血指征

1.Hb低于60g/L伴有明显贫血症状者;

2.有妊娠、分娩、感染、外伤及手术等应激情况时也要输血支持治疗。

(二)血液得选择

1.去除白细胞得红细胞悬液(添加剂红细胞)为首选,因为血液成分中得白细胞碎片可能就是启动PNH溶血得主要因素;

2.过去强调要输洗涤红细胞,现在认为PNH患者能够耐受红细胞悬液,如不能“去白”则应输洗涤红细胞为好;

3.全血不宜应用,因为患者得红细胞对补体非常敏感,全血中补体含量高,还有白细胞碎片,均能诱发或加重溶血。

血液病患者的饮食调理

血液病患者的饮食调理 血液在人体内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人体的正常造血系统包括在人体机体内的造血器官和造血细胞所组成的整个系统。所以如果我们的血液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进行治疗,不管是药物方面还是饮食方面都非常重要,接下来我们就主要介绍一下血液病患者的饮食。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营养调养 再生性障碍贫血是一种由于生理上的,如免疫系统问题或者是家族遗传的因素所导致,或是由于药物、化学物质、病毒感染或是不明因素作用使得骨髓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严重受损,造成骨髓造血功能低下或衰竭的疾病。临床的症状以血小板减少所致反复感染、出血、感染症候群等为主要表现。1888年出现第一例青年女性患者,临床症状包括白细胞减少、发热、严重贫血、牙龈溃疡和月经过多等症状。 症状处方有出血点贫血可进食大豆、土豆、花生、芽菜、果汁、菜汁等食物,它们能供给丰富铁、铜、钾及优质蛋白。 伴有发热、体虚、食欲不振应供给易于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最好是流食,可用苹果汁400毫升加小麦草汁100毫升,每天7次,每隔2小时1次,从早上7点开始到晚上7点结束,连喝数天。病情好转后可以吃主食。 日常调养平常可以配合食疗汤饮用,如红枣、木耳、莲子煮水当茶喝,花生皮泡水当茶喝。 障碍性贫血的饮食调养 7:00 喝纯小麦草汁200毫升+红甜菜汁100毫升(可以用土豆、红薯、芦荟任选一样代替)+胡萝卜汁100毫升+莴苣100毫升+柠檬半个挤汁 9:00 豆浆加核桃粉一杯

11:00 开始喝纯小麦草汁200毫升+黑萝卜汁100毫升(可以用土豆、红薯、芦荟任选一样代替)+胡萝卜汁100毫升+莴苣100毫升+柠檬半个挤汁 13:00~17:00 根据上午安排反复一遍 19:00 喝亚麻籽水300~500毫升 食谱推荐 珍珠红翡白玉羹材料 红枣、银耳、新鲜莲子、冰糖 做法 1、把银耳去蒂与红枣一起浸泡开。 2、入锅慢慢炖煮熟透。 3、待银耳和红枣熟烂了以后,将新鲜莲子放进去稍徵滚开即可(若用干莲子则应与红枣、银耳同煮的,熟后莲子粉酥。鲜莲子水滚即可,口感清脆味清甜)。 4、加冰糖搅匀待凉后,放进冰箱冰镇,5分钟后即可食用。 白血病的营养调养 白血病的病因就病理来说是因为某一种白细胞的前体细胞失去分化再生的能力,在骨髓中与其他组织形成恶性增生的恶性循环,并影响肝脏、脾、淋巴结等身体的健康组织,破坏器官,抑制正常造血功能的一种血液系统疾病。 听上去,是不是和肿瘤形成原因很相似昵?但是与肿瘤不同的是,白血病并不是生长在局部的多余病原组织,而是随着血液散布全身的一种恶性血液病。在患病的早期,贫血为首发症状,伴随着虚弱无力、脸色苍白、多汗,无论在休息还是活动都会觉得十分疲惫。随着病情的加重,贫血症状也在逐渐地加重。其次是发热,常常会在38℃以上甚至是40℃以上的高温,以及在颈部、锁骨、腋下、

血液病患者的护理

血液病患者的护理 血液病亦称为造血系统疾病,包括原发于造血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原发于骨髓组织等)和主要累及造血系统疾病(如缺铁性贫血等)。血液病可以是原发的,其中大多数是先天性造血功能缺陷或骨髓成分的恶性改变。也可以是继发的,其他系统的疾病如营养缺乏、代谢异常及物理化学因素等也可以对骨髓系统造成不良反应,血液或骨髓成分有较明显改变者,亦属血液病的范畴。 血液病患者做好护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这对于病情的好转可康复至关重要,下面为您汇总血液病患者护理知识的相关内容。 血液病患者平常生活中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血液病患者由于白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容易发生感染,轻者需输注抗生素,增加医疗费用,重者会危及生命。 就感染部位来讲,口腔、呼吸道、消化道、肛周、泌尿道以及皮肤与外界相通的部位比较容易发生感染。就感染发生的病原体来讲,细菌、真菌、病毒是常见的,有时也会有寄生虫的感染。感染是可以预防的,注意以下几方面可以有效地预防感染的发生: 1.保持愉悦的心境,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念。悲伤与忧愁都与病无补,而且会减低抵抗力,增加感染机会。相反,保持心情愉快则可以提高免疫力。 2.进食洁净、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从饮食中摄入足够的能量和营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抵抗力,同时要注意洁净以防“病从口入”。 3.积极做好个人卫生及空气消毒:注意口腔、鼻腔、会阴的卫生,可以减少病原体侵入的机会,每日紫外线照射三十分钟,注意开窗通风。 4.减少互串病房及探视,避免交叉感染。 5.如已发生感染,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相应的病原学检查及治疗,正确反映情况以利医务人员判断感染的真实情况做出治疗的选择,使感染尽快控制,节约人力、财力成本,促疾病痊愈。 6.应用中药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免疫功能、增加身体抵抗力。 血液病患者发生感染是很危险的,所以平时生活中一定要处处注意,除了注意卫生和饮食以外,还要少去人多的地方,尤其是眼下正是流感高发时期,出门

血液病患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观察及分析

血液病患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观察及分析 发表时间:2017-06-13T15:11:37.87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6期作者:黎畅 [导读] 探讨血液病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岳阳市一人民医院输血科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的200例输血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200例患者输血前的激素使用情况,将输血前未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输血前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因素。结果:200例输血患者中,有18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中15例患者过往输血达3次以上;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输血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及病种无关,输血次数越多则输血反应发生率越高,输血前使用氟美松等激素类药物并不能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但如出现输血反应,可用激素类药物作为治疗用药。 关键词:血液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预防措施 输血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措施之一,随着近年来血型检验技术的不断提高[1],因为血型不合导致的溶血反应已日渐减少,但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为探讨血液病患者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我们特别抽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00例输血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已取得满意成绩,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的200例输血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男性64例,女性36例,年龄12-71岁,平均年龄(4 2.3±1.6)岁,67例输血少于3次,33例输血3次以上,急性白血病3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1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例,肺炎6例,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16例,贫血16例。 观察组男性63例,女性27例,年龄15-74岁,平均年龄(46.2±1.3)岁,9365例输血少于3次,35例输血3次以上,急性白血病2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11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例,肺炎6例,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15例,贫血14例。 1.2 方法根据200例患者输血前的激素使用情况,将输血前未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输血前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输血前静脉注射5mg地塞米松或氟美松等激素类药物,观察组患者输血前不注射任何激素类药物,观察两组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如出现输反应立即抽取输血袋内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输血袋内血液是否出现血液污染并再次对患者血型进行鉴定。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因素。 1.3 输血反应判定根据《临床输血学》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判断标准[3],如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则可判定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1)在输血或输血液成份期间及之后1-2小时体温升高1 ℃以上,且有发热症状。(2)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荨麻疹、瘙痒、皮肤红斑、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及发绀等过敏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涉及两组患者输血反应发生率的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说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0例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情况 200例输血患者中,有18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 9.00%,其中15例患者过往输血达3次以上。详见表1。 3 讨论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原因很多,但相关研究指出,多次受血的患者血浆中存在的白细胞凝集素可作用于再次输入的白细胞而导致白细胞发生凝集反应,白细胞的大量凝集可引起网状内皮系统遭到破坏而出现发热反应[3]。同理,多次受血患者的体内血小板凝集素也可与输入的血小板发生凝集而引起发热发应。由此可见,反复输血可造成受血者免疫功能异常,降低患者体内杀伤细胞活力而引起输血反应[5]。 此次研究再次证实,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和病种与输血反应的发生并无明显关系,但输血次数越多则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机率越

输血治疗病程记录

输血治疗病程记录范本 2013年11月10日 9:00 输血前评估 患者现存在上消化道出血,贫血症状重,血液动力学不稳定,今日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56g/L,红细胞压积19%,血小板18×109/L。血色素低于60g/L,血小板低于20×109/L,有输血指征。为防止出血,纠正贫血,计划给予O型悬浮红细胞2U,O型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 医师签名:2013年11月10日 13:00 输血记录 患者于今日11:30在医护人员核对无误后开始输注O型悬浮红细胞2U,于13:00输血完毕。紧接着输注1个治疗量的O型单采血小板,于14:00输注完毕。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无畏寒、发热、皮疹、瘙痒、恶心等特殊不适,生命体征平稳,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已送输血科。明日复查血常规后评价此次输血治疗效果。 医师签名:2013年11月11日 10:00 输血后疗效评价 经治疗后,患者头晕乏力减轻,无明显心悸及气短,中度贫血貌。今日复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86g/L,红细胞压积28%,血小板24×109/L。从以上检测结果分析,昨日输血后,血红蛋白与血小板均有所上升,可确认为输血有效。考虑患者为恶性血液病患者,目前正在化疗期间,血小板计数还是明显偏低,患者随时有大出

血,甚至危及生命的可能,为防止出血,今日继续给予O型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 医师签名:2011年11月11日 13:00 输血记录 患者于今日13:30开始输注O型单采血小板,14:30输血完毕。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无畏寒、发热、皮疹、瘙痒、恶心等特殊不适,生命体征平稳,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已送输血科。即刻复查血常规后评价此次输血治疗效果。 医师签名:2013年11月11日 16:00 输血后疗效评价 今日复查血常规示:血小板44×109/L。从以上检测结果分析,昨日输血后,血小板有所上升,可确认为输血有效。暂不继续予以交叉合血,继续观察病情变化。 医师签名:

血液病患者的输血

血液病患者的输血 广州血液中心田兆嵩 大多数血液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输血。鉴于输血可发生各种不良反应,还能传播疾病,故血液病也尽量少输血,可输可不输者尽量不输。如有输血指征也需开展成分输血。不能因为很多血液病伴有全血细胞减少而成为输全血的理由。血液病的病种较多,很多血液病患者的输血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这里只重点介绍常见血液病的输血治疗。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骨髓多能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害,或引起机体免疫功能改变导致骨髓功能衰竭的一组综合征。输血是再障患者有效的支持治疗手段,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不能滥用输血。 (一)输血原则 1.再障患者的输血要严格控制,能不输者尽量不输,应将输血量和次数减少到最低限度。输血仅能减轻患者的症状,并不能治愈本病,多次输血会出现许多副作用。如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时,移植前的多次输血还会影响植入的成功。 2.慢性再障患者的贫血是缓慢发生的,多数患者通过代偿能够耐受血红蛋白(Hb)的降低。因此,Hb的高低不是决定输血的最好指标,而要以症状为主。 3.本病应进行成分输血。因为再障多属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所以无须输全血。虽然多数患者伴有全血细胞减少,但也不能输全血,因为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余成分浓度低,有的已丧失功能,疗效差。正确的输血方法是根据患者的紧迫需要输给相应成分以提高疗效,并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二)输血指征 1.贫血 Hb < 60g/L 并伴有严重代偿不全的症状,或在安静状态下也有贫血的临床表现时,可适当输注红细胞。Hb >60g/L 一般不需要输血。过去曾认为少量多次输血能刺激骨髓造血,对再障的恢复有利。现已证实输血只能抑制红细胞的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观察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无效输注原因,以提高血小板有效输注率。方法观察210例患者的562例次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率为26.4 %。其中急性白血病(AL)组为24.3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为15.4%,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47.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组为23.0%。结论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复杂,血小板输注应视患者情况作出综合断,避免或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 输血 血小板输注是临床治疗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障碍所致出血的重要措施,尤其是血液病患者在疾病治疗或进展过程中,大多数伴有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输注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人们发现输注血小板时不仅有输血时可出现的一般反应,如发热、寒战等症状,反复多次血小板输注或既往大量输血的患者往往会引起血小板的无效输注[1],指血小板输注后不能达到预期血小板增加的效果,一般认为患者至少2次输注ABO相合保存时间<72h的血小板后若血小板计数增加值不能达到预期值,现将我院收治的210例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的疗效报告如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收治的输注血小板210例血液病患者,其中男性129例,女性81例,年龄14-70岁,平均41岁。其中AL116例,AA25例,ITP30例,MDS39例。 1.2方法血小板悬液由新疆省中心血站提供,ABO同型输注,输注前受体及供体作ABO正反定型,并在受体供体之间做血型交叉配合试验,分别测定每次血小板输注前、输注后18~24h的血小板计数,同时观察患者有无发热、感染、脾肿大等情况。 1.3输注血小板的指征患者有血尿、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颅内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体表有紫癜、瘀斑和或外周血小板计数< 20×109/L或(20-30)×109/L合并明显的出血[2]、计数<40×109/L并有凝血指标异常[3]者输注血小板。 1.4判断标准判断血小板输注无效可根据直接观察如果输注足量血小板后,出血症状未改善和/或输注血小板后出血趋势加重,以及输注血小板1h和24h后血小板计数未增加。输注效果评价:计算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orrectedcount increment CCI)。 CCI[4]=(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109/ L)×体表表面积(m2) ÷输注血小板数目(1011) ,其中体表面积=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01529。若18~24h后CCI< 415 ,则判定为血小板无效输注[5]。

输血病历书写规范

输血病历书写规范 1.病程记录 1.1有专门的输血记录 1.2输血记录包含的内容: 1.2.1必须有输血前检测并原因评估:悬浮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 掌握各血液成分输血适应症: ①如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必须有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或有缺氧症状:胸痛、疲劳、气短,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衰,乳酸水平增高及年龄等因素的评价。②血红蛋白>100g/L,危重患者、老年患者、心血管手术患者、消化道活动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创伤性脑损伤的评估等。 ③如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有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等评估。④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MA <45mm,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⑤如新鲜冰冻血浆:PT18或APTT56>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伴有出血表现、凝血因子功能低下、纤维蛋白原功能低下、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血,INR >1.5、TEGR >12等评估。 ⑥冷沉淀输注,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纤维蛋白原浓度<0.8~1.0g/L;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已大量输血,无法及时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 1.2.2输入血型、血液品种、输血量、输血起止时间(要求精确到分钟,与输血护理实施记录相吻合)、输血过程是否顺利及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有应注明何种症状及处置方法并记录于病历) 1.2.3必须有输血后的检测并疗效评价(输血疗效分析) 1.2.3.1单次输血后24小时检测指标 2016年6月13日18:21输血病程 术前患者贫血,患者术中出血较多,术中血常规检查示:HB:69.9g/L,红细胞压积:25.2%,红细胞:2.42×1012/L.提示贫血。根据上述情况,故准备输A型Rh阳性红细胞悬液4U,血浆400ml。患者于术中2011-06-13.11:40开始输血,输血开始15分钟无不适,输血过程中无不适,继续输注血液,术中输血未完毕,带回病房继续输血。2011-06-13.16:30输血完毕。输血结束后血压BP:142/85mmHg,心率122次/分,呼吸20次/分,输血后血压平稳。次日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73.5g/L,红细胞压积:26.9%,红细胞:2.65×1012 /L,输血效果良好。 1.2.3.2 多次输血每次输血后24小时检测指标 ①2016年8月20日23:30首次输血病程 患者今日查血常规:白细胞 1.22×109/L,红细胞2.04×1012/L,血红蛋白66g/L,红细胞压积0.192,血小板14×109/L。血色素低于70g/L,血小板低于20×109/L。患者为恶性血液病患者,目前正在化疗期间,为防止出血,纠正贫血,今日给予O 型悬浮红细胞2U及O 型单采血小板1U 静点。于今日19:00 开始输血治疗,于今日23:30 输完上述血液成分。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无寒战、皮疹、恶心等特殊不适。明日复查血常规后评价此次输血结果。 ②2016 年8月21日18:30再次输血病程 患者今日查血常规:白细胞 1.21×109/L,红细胞2.43×1012/L,血红蛋白75g/L,红细胞压积0.216,血小板24×109/L。从以上检测结果分析,昨日输注血后,血红蛋白与血小板计数均有所上升,可确认为输注血液有效。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采用血小板输注治疗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108例血液病患者,均采用血小板输注进行治疗,观察本组研究对象血小板输注治疗效果。结果本组血液病患者完成血小板输注后,输注有效率为72.22%,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3.24±6.82)×109/L、(37.31±7.26)×109/L,与输注前对比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由于血液病患者需要反复输血治疗,输注血小板次数对治疗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血小板输注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全面推广应用。 标签:血液病;血小板输注;治疗效果 血小板输注主要是对各种血小板功能障碍或者减少造成出血症状进行治疗、预防,其有着其他药物无可比拟的效果[1]。为了对血小板制品的输注效果进行分析,本文对我院收治的血液病患者采用血小板输注方式进行治疗,获得的血小板输注效果更为明显,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均来自2012年1月~2015年9月到我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血液病患者108例,男患者68例,女患者40例,年龄15岁~88岁,平均年龄为(49.32±16.3)岁。 1.2血小板来源本组研究对象所采用的血小板均通过我市中心血站供应。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为≥ 2.5×1011/L。 1.3血小板输注指征若患者体表存在瘀斑以及紫癜、牙龈出血、鼻出血、阴道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尿、PLT低于20×109/L,则进行输注血小板治疗。本组研究对象在接受本次研究之前排除曾经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的,在输注时进行单采1单位血小板单采操作,在输注治疗前对患者的Rh血型、ABO血型进行复查,同型血小板进行交叉配血实验,采用地塞米松进行静脉注射,防止出现输血反应,如果在输注时没有白细胞滤器,通过分析患者血小板计数以及临床症状合理的选择输注时机,以患者耐受情况作为基础,在较快的时间内完成血小板输注治疗。 1.4血小板输注效果判定[2] 分别在输注前24h、输注后24h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外周血小板计数,通过血小板回收率(PPR)、输注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来对输注效果进行判定。若患者在血小板输注治疗24h后CCI>4.5×109/L或者PPR>20%,则表示血小板输注有效;若不能达到上述要求,则代表血小板输注为无效。CCI=[血小板增加值(×109/L)×体表面积(m2)]/输注的血小板总数(×1011个)×100%;PPR=[血小板增加值(×109/L)×血容量(L)]/輸注的血小板总数(×1011个)×100%;体表面积=0.006 1身高(cm)+0.012 8体重(kg)-0.152 9;其中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值-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值=血小板增加值。

浅谈老年血液病人在净化无菌病房时的心理护理

浅谈老年血液病人在净化无菌病房时的 心理护理 (作者: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目的使老年血液病病人在净化病房尽早适应环境,促进其早日康复而进行心理护理。方法对住院老年血液病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老年血液病病人伴有复杂心理问题,有效沟通是促进康复的重要因素。结论针对老年血液病病人在净化病房的不同心理特点,遵循其心理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心理护理,消除或减轻不良情绪导致的心理障碍。 【关键词】老年血液病人净化无菌病房心理护理 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恶性血液病占较大的比例,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变化,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计划,帮助患者熟悉空气层流病房的环境,掌握患者的动态信息变化,调整心理状态,使患者充满信心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1心理障碍分析 1.1焦虑恐惧老年人一旦生病焦虑和恐惧占主要位置。尤其是进入血液病监护病房后,它的设施、陌生的环境,再

加上疾病对生命的威胁、缺少亲人的陪伴、同室病友的抢救与死亡、仪器设备的连续声响、对监护仪电极的不适,都可以导致大多数患者产生焦虑、恐惧情绪。这会导致老年病人的病情加重。 1.2抑郁悲观血液病病情迁延、预后差,病人多因感染出血等并发症而导致死亡,这对老年血液病人是一种负面刺激,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导致自控与自我调节能力减弱;由于血液病患者应用化疗、激素等疗程长、畐M乍用大,如恶心、呕吐、脱发、形体改变等给药带来的不便;而半数以上患者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等原因,对患者及恢复前景产生抑郁和悲观。 1.3睡眠状态紊乱老年人敏感,睡眠少。由于新的环境、病房的噪声、同室病友的鼾声、呻吟、呼吸机、监护仪等各种机器的噪声,致患者产生睡眠状态紊乱。 1.4心理否认少数患者认识不到自己病情的严重性,否认自己病情与他人相同,轻视自己的疾病,擅自自由活动,不注意饮食、休息、拒绝服从监护病房的管理。尤其是以往健康的老年人接受不了自己有病的事实,要其正确认识需要一段时间。 1.5情感沟通障碍老年人一般较固执,坚持己见,有时又争强好胜,不愿意听别人的意见。再加上患者在监护病房几乎与外界隔绝,与家人、亲友的交流已减少到了最低限度,由于全身被仪器、导管所包围,甚至受呼吸机鼻面罩的限制,往往无法用言语准确表达自己的要求。

输血技术11:血液病输血规范

XXXX医院 血液病输血规范 一、目的 大多数血液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输血。有输血指征者应开展成分输血,不能因为血液病伴有全血细胞减少而成为输全血的理由。血液病的病种较多,很多血液病患者的输血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为向临床医师和临床输血咨询服务人员提供血液病患者输血的指导原则的要求特制定本指南。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临床医师对血液病患者的输血治疗,也适用于临床输血咨询服务人员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 三、职责 1.经治医师 负责对血液病患者实施输血治疗。 2.输血科技术人员 负责提供治疗血液病患者合适的血液,并向临床提供咨询服务。 四、指引要点 1.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 (1)输血原则 ①再障患者的输血要严格控制,能不输血者就尽量不输,应将输血量和治疗次数减少到最低限度。输血仅能减轻患者的症状,并不

能治愈本病,多次输血会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②慢性再障患者的贫血是缓慢发生的,多数患者通过代偿能够耐受Hb的降低,因此,Hb高低不是决定输血的最好指标,而要以症状为主。 ③本病应进行成分输血。因为再障多属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所以无须输全血。虽然多数患者伴有全血细胞减少,但也不能输全血,因为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余成分浓度低,有的已丧失功能,疗效差。正确的输血方法是根据患者的临床需要输注相应成分血以提高疗效,并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2)输血指征 ①贫血:Hb<60g/ L并伴有严重代偿不全的症状,或在安静状态下也有贫血的临床表现时,可适当输注红细胞。Hb>60g/ L,一般不需要输血。过去曾认为少量多次输血能刺激骨髓造血,对再障的恢复有利,现已证实输血只能抑制红细胞的生成,并无刺激造血的作用。 ②出血:因血小板减少而有严重出血的患者,特别是有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的危险时应及时输注血小板。曾有人认为血小板数<20×109/L者应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可是临床上发现部分患者的血小板数<20×109/L却无出血症状,而血小板数>20×109/L者却有活动性出血。现在认为仅根据血小板数高低来决定是否给患者输注血小板并不可靠,需要根据临床症状来决定。多数学者认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指征为:①血小板数<30×109/L,无出血表现,病情稳定,可密切观察,暂时不输注血小板;②血小板数<30×109/L,虽无出血,但有发热和

输血病历书写规范

输血病历书写规范 1、病程记录 1、1有专门的输血记录 1、2输血记录包含的内容: 1、2、1必须有输血前检测并原因评估:悬浮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 掌握各血液成分输血适应症: ①如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必须有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或有缺氧症状:胸痛、疲劳、气短,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衰,乳酸水平增高及年龄等因素的评价。②血红蛋白>100g/L,危重患者、老年患者、心血管手术患者、消化道活动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创伤性脑损伤的评估等。 ③如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有就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等评估。④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MA <45mm,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⑤如新鲜冰冻血浆:PT18或APTT56>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伴有出血表现、凝血因子功能低下、纤维蛋白原功能低下、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血,INR >1、5、TEGR >12等评估。 ⑥冷沉淀输注,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纤维蛋白原浓度<0、8~1、0g/L;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已大量输血,无法及时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 1、2、2输入血型、血液品种、输血量、输血起止时间(要求精确到分钟,与输血护理实施记录相吻合)、输血过程就是否顺利及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有应注明何种症状及处置方法并记录于病历) 1、2、3必须有输血后的检测并疗效评价(输血疗效分析) 1、2、3、1单次输血后24小时检测指标 2016年6月13日18:21输血病程 术前患者贫血,患者术中出血较多,术中血常规检查示:HB:69、9g/L,红细胞压积:25、2%,红细胞:2、42×1012/L、提示贫血。根据上述情况,故准备输A型Rh阳性红细胞悬液4U,血浆400ml。患者于术中2011-06-13、11:40开始输血,输血开始15分钟无不适,输血过程中无不适,继续输注血液,术中输血未完毕,带回病房继续输血。2011-06-13、16:30输血完毕。输血结束后血压BP:142/85mmHg,心率122次/分,呼吸20次/分,输血后血压平稳。次日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73、5g/L,红细胞压积:26、9%,红细胞:2、65×1012 /L,输血效果良好。 1、2、3、2 多次输血每次输血后24小时检测指标 ①2016年8月20日23:30首次输血病程 患者今日查血常规:白细胞 1、22×109/L,红细胞2、04×1012/L,血红蛋白66g/L,红细胞压积0、192,血小板14×109/L。血色素低于70g/L,血小板低于20×109/L。患者为恶性血液病患者,目前正在化疗期间,为防止出血,纠正贫血,今日给予O 型悬浮红细胞2U及O 型单采血小板1U 静点。于今日19:00 开始输血治疗,于今日23:30 输完上述血液成分。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无寒战、皮疹、恶心等特殊不适。明日复查血常规后评价此次输血结果。 ②2016 年8月21日18:30再次输血病程 患者今日查血常规:白细胞 1、21×109/L,红细胞2、43×1012/L,血红蛋白75g/L,红细胞压积0、216,血小板24×109/L。从以上检测结果分析,昨日输注血后,血红蛋白与血小板计数均有所上升,可确认为输注血液有效。考虑患者为恶性血液病患者,

输血病历记录模板

都江堰市中医院 输血病历病程记录模板 (申请输血理由、何时开始、何时输注完毕、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 (输血后24小时内复查血常规指标,对输血疗效进行评价) 首次或第一次输血病程描述: 2013 年1月1 日 22:30 输血病程 患者今日查血常规:白细胞 1.22×109/L,红细胞2.04×1012/L,血红蛋白66g/L,红细胞压积0.192,血小板14×109/L。患者为恶性血液病患者,目前正在化疗期间,为防止出血,纠正贫血,今日给予O 型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2U 及O 型单采血小板1U 静点。于今日19:00 开始输血治疗,于今日23:30 输完上述血液成分。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无寒战、皮疹、恶心等特殊不适。明日复查血常规后评价此次输血结果。医师签名 再次输血输血病程描述: 2013 年1 月2 日 19:30 输血病程 患者今日查血常规:红细胞2.43×1012/L,血红蛋白75g/L,红细胞压积0.216,血小板24×109/L。从以上检测结果分析,昨日输注血后,血红蛋白与血小板计数均有所上升,可确认为输注血液有效。考虑患者为恶性血液病患者,目前正在化疗期间,血小板计数还是明显偏低,避免(预防)患者随时有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的可能,为防止出血,今日继续给予O 型单采血小板1U 静点。于今日17 点开始输血,今日18:30 输完血小板。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无寒战、皮疹、恶心等特殊不适。明日复查血常规后评价此次输血结果。 果。医师签名 2013年1月3日输血后病程 患者今日查血常规:红细胞2.75×1012/L,血红蛋白89g/L,红细胞压积0.28,血小板38×109/L。从以上检测结果分析,昨日输注血后,血红蛋白与血小板计数均有所上升,可确认为输注血液有效。 医师签名

血液病监护病房患者心理护理

血液病监护病房患者心理护理 发表时间:2010-01-29T10:12:28.4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31期供稿作者:刘永红[导读] 血液病监护病房是一个独立的重症监护单位,是收治各类血液系统危重患者的专科 刘永红(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 13201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09)31-0175-02 【摘要】对血液病监护病房患者实施正确、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能够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对疾病的转归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血液病重症监护病房心理护理 血液病监护病房是一个独立的重症监护单位,是收治各类血液系统危重患者的专科,它以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先进的医疗护理技术对患者实施严密的监护和集中的治疗护理。在血液病监护病房,医护人员除对原发病给予良好治疗护理外,及早发现心理上的变化并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心理护理,对血液病监护病房患者疾病的转归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科血液病监护病房从2004年10月~2005年9月间收治的45例患者,其中急性白血病9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3例,淋巴瘤6例,多发性骨髓瘤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5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7例。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20~76岁,平均58岁。平均入住监护室时间5天,其中11例患者转入普通病室,34例患者转入无菌仓继续治疗。 1.2 方法①通过与病人交谈、提问,了解其心理异常、心理冲突的有关情况。②了解病人的文化程度、年龄、性格、现状等并进行综合分析。 2 心理障碍分析及护理 2.1 焦虑、恐惧血液病监护病房的设施、陌生的环境,疾病对患者生命的威胁、缺少亲人的陪伴、同室病友的抢救与死亡、仪器设备的连续声响、对监护仪电极的不适,都可以导致大多数患者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为克服患者的恐惧心理,护理上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即将入住血液病监护病房的患者,首先将其病情及入住情况简单地向病人及家属介绍,使之尽快消除思想顾虑;反复向患者讲述、解释各种仪器的重要性、必要性,使其了解和熟悉血液病监护病房的各种情况,以尽快适应新环境,保持愉快的心情、稳定的情绪配合治疗及护理。护士要注意仪表,以和蔼、诚恳的态度,同情、关怀的心情,耐心地倾听病人的倾诉,以沉着冷静的气质、熟练的操作、有序的安排给患者安全感。 2.2 抑郁悲观血液病病情迁延、预后差,病人多因感染出血等并发症而导致死亡,对患者是一种负性刺激,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导致自控与自我调节能力减弱;由于血液病患者应用化疗、激素等,疗程长、副作用大,给其带来不便;而半数患者由于家庭经济等原因,对所患疾病及恢复前景产生抑郁、悲观。对此,在治疗前向患者说明治疗的必要性、效果及可能发生的反应,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耐心地倾听患者的倾诉并做必要的解释和处理,向患者介绍疾病知识和治愈病例,鼓励患者只要配合治疗,保持情绪乐观,即能取得满意疗效。 2.3 成分输血患者不同的心理障碍成分输血是血液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措施,但由于患者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成分输血宣教工作,取得患者信任。根据输血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因人施护,针对每一位患者的心理需要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 2.4 睡眠状态紊乱由于新的环境,夜间收治病人、病房的噪声、同室病友的鼾声、呻吟、呼吸机、监护仪等各种机器的噪声,致患者产生睡眠状态紊乱。为此,应合理化布局监护室环境。轻重患者相对分开,患者之间设有幔帘。对于睡眠状态紊乱的患者,应使其尽可能地保持白天清醒、夜间睡眠的习惯,认真做好晚间护理。 2.5 心理否认少数患者认识不到自己病情的严重性,否认自己病情与他人相同,轻视自己疾病,擅自自由活动,不注意饮食、休息,拒绝服从监护病房的管理。护理人员应正确对待患者的否认反应。对有明显否认、漠视自身疾病、不配合医疗的病人,要强化心理指导,讲明疾病的危险性及服从医疗的重要性,使其自觉服从治疗和康复的安排。 2.6 情感沟通障碍患者在监护病房几乎与外界隔绝,与家人、亲友的交流已减少到了最低限度,由于全身被仪器、导管所包围,甚至受呼吸机鼻面罩的限制,往往无法用言语准确表达自己的要求。这就要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贯穿健康教育,切忌只注意监护仪上的信息而忽视患者的存在,运用沟通技巧主动与病人进行交流,运用护理程序对危重病人进行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及评价,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与病人在一起,通过心理诱导帮助患者减轻或转移对自身疾病的过分关注,鼓励患者按照康复程序,逐渐活动,以使患者获得情感支持,始终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总之,血液病监护病房的治疗、护理有着特殊性。在对患者的疾病采取正确治疗、护理的同时,对患者因疾病及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异常心理要及时采取措施,使病人意识到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有更多治疗方法和治愈个体,进而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病人、激发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加强社会支持力度,减轻病人的应激反应,使病人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对患者疾病的转归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耿清.医学心理学[M].苏州: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96-97.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大全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总分:7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2型题(总题数:5,分数:10.00) 1.病人,女性,38岁。血红蛋白40g/L,诊断为缺铁性贫血,如给予口服铁剂治疗,饮食护理不正确的是 (分数:2.00) A.补充铁剂的同时补充蛋白 B.补充铁剂的同时补充维生素 C.每天饮食中必须有含铁丰富的食物 D.餐后饮浓茶可利于铁的吸收√ E.饭后服用 解析:解析:因为茶叶中有鞣酸,遇铁能形成沉淀物质,影响铁的吸收,所以餐后饮浓茶有利于铁的吸收是错误的。 2.病人,女,32岁,因头晕1个月来医院就诊。血常规显示:红细胞3.0×10 12/L,血红蛋白80g/L,白细胞2.0×10 9/L,血小板40×10 9/L。应考虑为 (分数:2.00)

A.缺铁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急性溶血 E.急性白血病 解析: 3.病人,男,20岁,患白血病,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晕,呕吐、视物模糊。应考虑为 (分数:2.00) A.脑炎 B.脑膜炎 C.颅内出血√ D.败血症 E.中枢性白血病 解析: 4.病人,女性,45岁,近2个月来反复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月经过多。查体脾大,Hb80g/L。针对该病人的护理措施,错误的是 (分数:2.00) A.减少肌内注射

B.挖除鼻痂,保持鼻腔通畅√ C.适当限制活动 D.不要用牙刷,牙签清理牙齿 E.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少渣饮食 解析: 5.一天午夜,某ITP病人呼吸急促,诉头痛,为明确病人是否并发颅内出血,作为当班护士,下列哪项有助于你的临床判断 (分数:2.00) A.血压 B.脉搏 C.呼吸 D.脑膜刺激征 E.瞳孔√ 解析: 二、 A3型题(总题数:3,分数:18.00) 女,28岁,常因胃溃疡出血出现头晕乏力、苍白,经检查,HB90g/L,RBC3.50×10 12/L,确诊为缺铁性贫血。(分数:6.00) (1).此种贫血的发生机制是(分数:2.00) A.蛋白质太少

医院输血适应症大全

输血适应症管理规定 临床实践证明,输血不仅能够挽救无数过量失血者的生命,同时还可治疗疑难疾病。但是,实践也证明输血并非万能,这是因为输血本身存在很多固有的弊端,有些弊端还直接危及受血者的生命,因此输血须注意原则,掌握好指征。 输血的原则,首先要科学地分析病情,坚持实事求是。对一些可输可不输者应坚持不输;对确实需用者应坚持适量输;对适量输用者应优选成分血输。 1.内科输血 1.1慢性贫血的输血 (1)代偿性贫血(有贫血但无明显临床症状):重点针对病因治疗,不轻易输血。 (2)严重失代偿性贫血(贫血伴有明显临床症状):出病因治疗外,多数需要输血治疗。(3)输血原则: ①不能以Hb高低作为输血的最好指标,而要以症状为主; ②有输血指征者只需输红细胞,无须输全血。因为这类患者多数血容量正常,输全血可能导致循环超负荷; ③输血量不宜过大,Hb升高到足以缓解临床症状即可。 (4)输血指征: ①Hb<60g/L伴有明显贫血症状者; ②贫血严重,虽然症状不明显,但需要手术或待产孕妇。 (5)输血方法: ①贫血伴有心功能不全者输血速度要慢,最好在输血前注射速效利尿剂。 ②最好采用小量多次输血,成人先输1~2U红细胞,如贫血的症状仍然存在,再输1~2U。③应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红细胞品种,如:少白细胞的红细胞适用于由输血引起的发热病史者,有肝肾功能障碍这应选用本品。 ④输注剂量可根据预期达到的Hb水平进行粗略估算,成人一般输注2U悬浮红细胞约升高Hb10g/L,3U洗涤红细胞约升高Hb10g/L(洗涤损伤部分红细胞)。 1.2急性贫血(多见于消化道出血)的输血 (1)在用晶体液或并用人工合成胶体液扩容的基础上适当输注悬浮红细胞。 (2)失血量<20%自身血容量,Hb>100 g/L者,应用晶体液补充血容量,原则上不输血。

—冀兆魁:血液病患者千万不要触碰这些食物

—冀兆魁:血液病患者千万不要触碰这些食物 我们是人,是有生命的物种,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食物的。对于那些身体情况特殊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血液病疾病患者尤其如此。那么血液病病人都有哪些常见的饮食禁忌呢? 血液病患者除去看医生、接受药物治疗外,饮食上的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专家介绍,血液病患者血液中的白细胞数目往往较少或贫血,如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人,由于抵抗力低,容易患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故应选择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及低脂饮食,如鱼、鸡、瘦肉、蛋、牛奶等食物。 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患者因血小板减少,血管脆性增加,机体凝血机能出现障碍,故进食坚硬、油炸及各种刺激性食物时容易合并齿龈出血、便血甚至消化道出血。所以,这些病人应吃容易嚼烂的食物,不应进食生冷的东西;避免饮酒;可选择鸡汤、牛肉汤、肉末、面条、馄饨等食物,进食时宜细嚼慢咽。若有消化道出血的迹象时,应暂时禁食,即去医院就诊。一般出血停止24小时后方能进食流质如米汤、牛奶等。 血液病患者要特别注意食品卫生。在炎热的夏天,不宜吃隔夜的饭菜,因天气热,细菌易繁殖,会引起食物中毒,出现腹泻、腹痛,使虚弱的身体更加虚弱不堪。

此外,血液病患者不应进食变质的食物如变质的蛋、肉、鱼等。每次饭后,食具应洗后煮沸或蒸气消毒。有些血液病患者(如白血病)由于长期要服激素,容易发生消化性溃疡和骨质疏松。如果每天早餐食用牛奶500毫升及苏打饼干,可中和胃酸,对防止发生消化性溃疡有一定好处。为了预防骨质疏松,应选择含钙高的食物如钙奶饼干、含钙高的牛奶等。 血液病患者由于化学药物治疗的作用,唾液分泌减少,消化酶亦相应减少,味觉较差,出现胃口不好、腹胀等症状。所以,应选择色香味俱佳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多喝一些汤水,如瘦肉红枣汤、西洋菜猪骨汤等。为了促进食欲,每餐菜要时常变换花样品种。 以上是给大家介绍的一些健康信息,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最后北京国康中西医结合医院冀兆魁专家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工作愉快。

血液病患者的输血

血液病患者得输血 广州血液中心田兆嵩 大多数血液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输血。鉴于输血可发生各种不良反应,还能传播疾病,故血液病也尽量少输血,可输可不输者尽量不输。如有输血指征也需开展成分输血。不能因为很多血液病伴有全血细胞减少而成为输全血得理由。血液病得病种较多,很多血液病患者得输血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这里只重点介绍常见血液病得输血治疗。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就是由不同病因引起得骨髓多能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害,或引起机体免疫功能改变导致骨髓功能衰竭得一组综合征。输血就是再障患者有效得支持治疗手段,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不能滥用输血。 (一)输血原则 1.再障患者得输血要严格控制,能不输者尽量不输,应将输血量与次数减少到最低限度。输血仅能减轻患者得症状,并不能治愈本病,多次输血会出现许多副作用。如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时,移植前得多次输血还会影响植入得成功。 2.慢性再障患者得贫血就是缓慢发生得,多数患者通过代偿能够耐受血红蛋白(Hb)得降低。因此,Hb得高低不就是决定输血得最好指标,而要以症状为主。 3.本病应进行成分输血。因为再障多属血容量正常得贫血,所以无须输全血。虽然多数患者伴有全血细胞减少,但也不能输全血,因为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余成分浓度低,有得已丧失功能,疗效差。正确得输血方法就是根据患者得紧迫需要输给相应成分以提高疗效,并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二)输血指征 1.贫血 Hb < 60g/L 并伴有严重代偿不全得症状,或在安静状态下也有贫血得临床表现时,可适当输注红细胞。Hb >60g/L 一般不需要输血。过去曾认为少量多次输血能刺激骨髓造血,对再障得恢复有利。现已证实输血只能抑制红细胞得生成,而无刺激造血得作用。 2.出血因血小板减少而有严重出血得患者,特别就是有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