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动物是三胚层

软体动物是三胚层
软体动物是三胚层

软体动物是三胚层、两侧对称,具有了真体腔的动物。软体动物的真体腔是由裂腔法形成,也就是中胚层所形成的体腔。但软体动物的真体腔不发达,仅存在于围心腔及生殖腺腔中,所以真体腔出现的意义将留待环节动物门中论述。

软体动物在形态上变化很大,但在结构上都可以分为头、足、内脏囊及外套膜4部分。头位于身体的前端,足位于头后、身体腹面,是由体壁伸出的一个多肌肉质的运动器官,内脏囊位于身体背面,是由柔软的体壁包围着的内脏器官,外套膜是由身体背部的体壁延伸下垂形成的一个或一对膜,外套膜与内脏囊之间的空腔即为外套腔。由外套膜向体表分泌碳酸钙,形成一个或两个外壳包围整个身体,少数种类壳被体壁包围或壳完全消失。这些基本结构在不同的纲中有很大的变化与区别。软体动物具有完整的消化道,出现了呼吸与循环系统,也出现了比原肾更进化的后肾(metanephridium)。

软体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现存的有11万种以上,还有35000化石种,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的第二大门类。特别是一些软体动物利用“肺”进行呼吸,身体具有调节水分的能力,使软体动物与节肢动物构成了仅有的适合于地面上生活的陆生动物。

软体动物包括在生活中为人们所熟悉的腹足类如蜗牛、田螺蛞蝓;双壳类的河蚌、毛蚶等;头足类的乌贼(墨鱼)、章鱼等;以及沿海潮间带岩石上附着的多板类的石鳖等。它们在形态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它们的体制或者对称,或者不对称;体表或者有壳,或者无壳;壳或者是一枚或二枚或多枚。但根据现存种类的比较形态学的研究、胚胎学的研究,以及早在寒武纪就已出现的化石的古生物学研究发现:所有的软体动物是建筑在一个基本的模式结构上,这个模式就是人们设想的原软体动物,也就是软体动物的祖先模式,由原软体动物再发展进化成各个不同的纲。所以原软体动物代表了所有软体动物的基本特征。

*一般形态及生理

人们推测原软体动物出现在前寒武纪,生活在浅海,身体呈卵圆形,体长不超过1cm,两侧对称,头位于前端、具一对触角,触角基部有眼。身体腹面扁平,富有肌肉质,形成适合于爬行的足。身体背面覆盖有一盾形外凸的贝壳(shell),保护着整个身体。贝壳最初可能仅由角蛋白形成,称为贝壳素(conchiolin),以后在贝壳素上沉积碳酸钙,增加了它的硬度。贝壳下面是由体壁向腹面延伸形成的双层细胞结构的膜,称外套膜(mantle)(或pallium),它具有很强的分泌能力,贝壳即由外套膜所形成。外套膜下遮盖着内脏囊。身体后端、足的上方与内脏囊之间出现了一个空腔,即为外套腔(mantle cavity),它与外界相通。外套腔中有许多对行呼吸作用的鳃,以及后肾、肛门、生殖孔的开口。

原软体动物鳃的结构可能相似于现存腹足类的鳃,它是由一个长的鳃轴向两侧交替伸出三角形的鳃丝所组成,这种鳃称为栉鳃(ctenidium)。鳃轴是由外套膜或体壁向外伸出,其中包含有血管、肌肉和神经,鳃丝的前缘(即腹缘)具有几丁质的骨棒支持,以增加鳃的硬度。鳃在外套腔的两侧分别由背、腹膜固定了位置,因此鳃将外套腔分成了上、下室。水由外套腔后端的下室流入,经鳃丝表面及上室流出外套腔,鳃丝前缘及表面满布纤毛,由纤毛的摆动造成水在外套腔中的流动。鳃轴上具有两个血管,背面的为入鳃血管(afferentblood vessel),腹缘的为出鳃血管(efferent blood vessel),血液由入鳃血管流向出鳃血管,也由鳃丝表面的微血管直接由背缘流向腹缘,这样血流的方向正好与鳃表面的水流方向相反,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

原软体动物像许多现存种类一样,不仅鳃的表面布满纤毛,其外套膜及皮肤(包括足部皮肤)部分布有纤毛,这些纤毛的摆动造成水流不断的经过,以有利于气体的交换及捕食,所以在原软体动物中皮肤的呼吸作用是很重要的。足部的纤毛运动与肌肉的收缩还联合构成身体的运动。原软体动物可能是植食性的,取食浅海

岩石上生长的藻类。具有与现存软体动物相同的取食结构。口位于头的前端,口后为口腔(buccal cavity),口腔后端有一袋形齿舌囊(radulasac)。齿舌囊的底部是一条可前后活动的膜带,膜带上分布有成行成排、整齐排列的几丁质细齿,齿尖向后,膜带及齿构成齿舌(radula),齿舌囊的底部有齿舌软骨(odontophora),齿舌和软骨上附着有伸肌(protractor muscle)和缩肌(retractormuscle),靠肌肉的伸缩、软骨和膜带可伸出口外,以刮取食物,由于取食的磨损,前端的细齿逐渐老化丢失,膜带后端可以不断分泌补充新齿,其替补的速度在许多软体动物是每日数排。这种齿舌的结构在大多数现存软体动物中是存在的。口腔的背面有一对唾液腺的开口,其分泌物可以滑润齿舌,并将进入口中的食物颗粒粘着在一起,形成食物索,食物索经食道进入胃。胃的前端呈半球形,胃内壁的一侧具有几丁质板,称胃楯(gastric shield),相对的一侧形成许多细小的嵴与沟,沟中具有纤毛,称为筛选区(sorting region)。胃的后半部分成囊状,称晶杆囊(style sac),因其中有一胶质棒状结构,称晶杆(crystalline),晶杆囊的内壁也有褶皱及纤毛,也形成纤毛沟。食物在口腔中被粘液粘着形成食物索后,不断地进入胃内,依靠胃酸作用(现存种类胃液的pH 值一般是5—6)除去食物索的粘滞性,使索中的食物颗粒游离,同时靠胃筛选区内的纤毛作用对食物进行筛选,将细小的食物颗粒经胃上端的消化腺管送入消化腺中,消化腺是食物进行胞内消化及吸收的场所;较大的食物颗粒在胃内被进行胞外消化;未能消化的食物经胃壁的褶皱而进入肠道,由肠道再进行部分的消化作用,最后在肠道中形成粪粒。肛门开口在外套腔后端,粪粒的形成减少了对外套腔的污染,粪粒可由水流排出体外。原软体动物的体腔位于身体的中背部,它包围着心脏及部分肠道,所以实际上代表着围心腔与围脏腔。心脏包括前端的一个心室及后端的一对心耳,由心室通出的动脉经过分枝形成小血管,最后在进入组织间隙形成血窦,再经血窦汇集成静脉,经过肾、鳃等血液流回心耳及心室,此为开放式循环。血液中包含有变形细胞及呼吸色素,其呼吸色素主要是血蓝素(hemocyanin)。

排泄器官为后肾,位于围心腔两侧,后肾的一端与围心腔相通称为内肾口(nephrostome),一端与外界相通,称为外肾孔(nephridiopore)。围心腔接受由心脏及围心腔腺体释放出的代谢产物,随围心腔液由肾口进入到肾脏,肾脏具有一定重吸收的能力,它将有用的盐类回收,无用的废物变成尿,经外肾孔、外套腔再排出体外。

原软体动物的神经结构很简单,围绕着食道形成一神经环,由神经环分出两对神经索,腹面的一对称足神经索(pedal cord),支配足部的肌肉收缩;背面的一对称内脏神经索(visceral cord),支配内脏及外套的运动。根据对现存软体动物的推测,其感官可能也包括一对眼,一对位于足内的平衡囊(statocyst),及一对嗅检器(osphradia),它位于下鳃膜上,是一种化学感受器。

生殖系统包括一对生殖腺,位于围心腔前端中背部,雌雄异体,没有生殖导管,精子或卵成熟后释放到围心腔,因为生殖腺腔也是体腔的一部分,所以生殖细胞经围心腔,再经过肾脏排到体外。受精作用发生在海水中,原软体动物的胚胎发育可能十分相似于现存软体动物,也进行典型的螺旋卵裂,囊胚孔形成口,经原肠胚后便形成了担轮幼虫(trochophore)。担轮幼虫呈梨形,具有典型的口前纤毛轮(prototroch),在口的上部环绕身体,卵裂时的第一个四集体都位于顶端,顶端还有成束的纤毛。担轮幼虫不仅出现在软体动物,也出现在环节动物。

原始的种类发育中仅经过担轮幼虫,大多数现存的软体动物担轮幼虫时期很短,其后进入面盘幼虫期(veliger larva)。面盘幼虫时出现了足、壳、内脏等结构。推测原软体动物没有面盘幼虫期,它由担轮幼虫失去口前纤毛轮、变态为成体,并开始在海底营底栖生活。

*分类

根据对现存动物的研究,人们设想由原软体动物,经过身体的前后轴与背腹轴的改变,足、内脏囊及外套腔

的移位,而形成了现存各个纲的动物结构特征。

软体动物可分为7个纲:单板纲(Monoplacophora)、多板纲(Polyplacophora)、无板纲(Aplacophora)、腹足纲(Gastropoda)、双壳纲(Bivalvia)、掘足纲(Scaphopoda)、头足纲(Cephalopoda)。其中仅腹足纲及双壳纲有淡水生活的种类,腹足纲还有陆生种类,这两纲包含了软体动物中95%以上的种类,其他各纲均为海洋生活。

*起源

自从生活的单板类新蝶贝被发现以后,有人对软体动物与环节动物的进化关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某些动物学家认为新蝶贝的内部结构表现出器官的直线性重复排列,例如有8对收缩肌、5对鳃、6对肾、2对心耳,这种重复排列是原始的软体动物出现的分节现象(segmentation)。从而导致软体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的结论,特别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相似性,似乎更有利于这一结论。

大多数动物学家并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把新蝶贝的某些器官的重复排列看做是分节现象的根据是不充分的。首先新蝶贝只有一个壳,不表现任何分节的遗迹,其次器官的重复排列在数目上相差甚大,彼此各不相同,其他各纲鳃、心耳与肾在数目上都是一致的。所以新蝶贝的器官的重复出现不可能被认为是软体动物的原始分节特征,否则将无法解释其他各纲器官数目的一致性。认为软体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由于软体动物与环节动物胚胎发育的相似性,说明它们有着共同的起源,共同起源于相似于扁形动物的祖先,然后各自向不同方向发展,软体动物不善于运动,出现了背壳,发展了保护性的结构与机能,形成了软体动物的特征。而环节动物通过身体的延长,内外结构上出现了分节现象以适应穴居生活,形成了环节动物的特征。

软体动物中,腹足纲、双壳纲、掘足纲与头足纲最初都具有一个壳,可能是来自原始的单板类,而无板类与多板类可能在形成单板类之前就已经分道发展了,而无板类的无壳现象可能是原始的特征,而不是次生性的特征。

*经济价值

软体动物不仅种类多、分布广,而且与人类的关系也很密切,是动物界中很有经济价值的一类。

软体动物中很多种类都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我国沿海盛产的墨鱼(乌贼)是我国四大渔产之一(即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及墨鱼)。腹足类的鲍、玉螺、红螺,陆生的大蜗牛;双壳纲的牡蛎、扇贝、贻贝、江瑶、蛏、蚶等,头足类的各种乌贼、柔鱼、章鱼等都是人们喜食的上等佳肴,它们不仅肉质鲜美,而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可做食用的种类远不止上面所列举的代表。大量的贝类除了鲜食还可做成各种加工食品,例如牡蛎可做成罐头(蠔肉及蠔油),淡菜、贻贝、江瑶等制成干制品,我国生产的上述制品行销许多国家。我国沿海历来有人工养殖贝类的历史,但目前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对我国宽阔的沿海海域的充分利用,更广泛的开发贝类养殖这一自然资源还有相当的距离。

另外大量的软体动物可做为装饰品。首先,天然生产或人工养殖的珍珠是名贵的装饰品,可做成项链、指环、耳环等。我国从60年代之后采用人工方法培育珍珠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不仅用海产贝类养珠,也利用淡水的珍珠蚌,三角蚌等培育珍珠,制成装饰品。另外在珍珠生产中的劣等产品,或天然贝类的珍珠层可做为化装品的原材料,如各种珍珠霜等。我国历史悠久的贝雕艺术,近年来也发展迅速,成为我国工艺品中的一

枝新秀,人们利用各种形状、色泽的贝壳,雕刻镶嵌成各种彩画、制成家俱上的装饰品,深受国内外的欢迎,成为我国特有的一种工艺品。此外许多形状奇特、色彩艳丽的各种名贵贝类,例如宝贝、玉螺、榧螺、梯螺等等从18世纪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蒐集品及收藏品。

许多软体动物可做中药材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利用珍珠、珍珠粉、石决明(鲍壳)可治疗高烧、惊风、高血压、疮疖等疾病;利用海螺蛸、牡蛎壳等治疗胃溃疡、胃出血、痢疾等消化道疾病;贝类的肉质可滋补气血,增强体质更是众所周知。

大量的贝类可做家禽的饲料,大型贝壳可烧制石灰或作成工业原料,在经济上也有一定的价值。

一些软体动物作为人畜寄生虫病的中间寄主,对人类有较大的危害,例如钉螺、扁卷螺、锥实螺类,它们在传播及保存疾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又如船蛆、凿石蛤等对港湾、码头、船舶等造成经济损失;固着生活的牡蛎、贻贝等固着在船底,海底电缆,管道,造成航海及通讯的故障;蜗牛、蛞蝓取食蔬菜水果;锈凹螺等危害人工养殖的海带;骨螺、玉螺等取食养殖贝类等;给种植业及养殖业都带来危害,造成相当的经济损失,这些都是软体动物对人类有害的方面。

四鳃类(Tetrabranchiata)头足纲的一亚纲。头足为叶状或丝状的触手,无吸盘;有分隔的外壳;鳃4个;肾4个;无墨囊;眼构造简单。如鹦鹉螺、菊石(已灭绝)等。

章鱼(Octopus=Polypus)简称“蛸”,别称“望潮”,章鱼科。体短,卵圆形,无鳍。头上生八腕,腕间有膜相连,长短相等或不相等,故称“八腕类”。腕上吸盘无柄。多栖息于浅海砂砾、软泥以及岩礁处,捕食瓣鳃类、甲壳类。春末夏初产卵,秋冬常穴居较深水域沙泥中。渔民利用它产卵于螺壳中的习性,以绳穿红螺壳沉入海底,按时提取,即可捕得。我国习见的有饭蛸(短蛸O.ochellatus)、长腕蛸(石拒、八带鱼O.variabilis)和普通章鱼(真蛸O.vulgaris左)等。供鲜食、干制,或充钓饵。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 A. 体内水分散失,血液循环停止 B. 体表逐渐干燥, 无法呼吸 神经系统遭到 C. 离开了穴居生活 D. 破坏 而在玻璃板上几乎不能 15、蚯蚓在粗糙的纸板上可以爬行, 爬行,其原因是( ) 。 A.玻璃板摩擦力大 B .蚯 蚓不能在土壤之外爬行 C.蚯蚓的运动要借助刚毛的活动 D .玻璃 板不能粘住蚯蚓的身体 防御敌害 15、蝗虫外骨骼的作用( ) A B 协助运动 C 有利于捕食 D 防止水分蒸发 课堂总结( 2 分钟)七嘴八舌 你说我说,本节学会了什归纳总结 么,收获了多少 板书设 计: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常见动 物: 河蚌、扇贝、文蛤、缢蛏、鸣蝉、蟋蟀、蝴蝶、蜘蛛、 石鳖、蜗牛、乌贼蜈蚣、虾、蟹、蚊、蝇 主要特 征: 1、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 1 、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 2、运动器官是足。2、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作业设计: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 V”,错误的画“×”。 (1) 软体动物都生有贝壳。( ) (2) 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身体不分节。( ) 2.下列关于动物的生活环境及获取食物的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利用刺细胞帮助捕获猎物; B. 寄生虫终生生活在寄主体表或体内,靠获取寄主体内的养料生存; C. 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靠入水管、出水管获取水里的食物颗粒; D. 节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 3.用线将以下动物类群与对应的特征连接起来。 腔肠动物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 扁形动物身体分节,运动器官为刚毛或疣足 线形动物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环节动物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有外骨骼 软体动物身体表面有刺细胞 节肢动物身体不分节,体表有角质层 4 软体动物的贝壳与昆虫的外骨骼,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学反思: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设计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方面 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和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重点难点 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2.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因为本章没有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完本节课又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属于软体动物的依据是什么。 教具准备 河蚌的外形和结构挂图,蜗牛和乌贼的挂图;河蚌的浸制标本,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河蚌。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创建情境→提出问题→导出课题→观察实物,识别某种软体动物的结构→讨论,归纳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比较几种软体动物,分析。归纳共同特征 2.教学过程说明:

板书设计 第二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常见的软体动物 河蚌: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两片贝壳 蜗牛: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外壳 乌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壳 二、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三、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食用、药用、工艺品 堂堂清 1、下列软体动物中,贝壳为螺旋形的是(B ) A河蚌 B蜗牛 C乌贼 D扇贝 2、河蚌适于水中生活,其运动器官是( C) A鳃 B贝壳 C斧足 D腹足 3、软体动物用足缓慢运动,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摄食,并排除未消化的残渣,同时利用鳃 进行呼吸 4、完成课后练习题 课后反思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 (2)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练习题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练习题 1.下列动物全是软体动物的一组是() A. 河蚌、蚯蚓、蜗牛 B. 田螺、河蚌、乌贼 C. 乌贼、水螅、蛔虫 D. 河蚌、蚯蚓、田螺 2.珍珠形成的原因是() A. 外套膜自然分泌珍珠质而形成B.外套膜包被异物而形成 C.外套膜受到砂粒等异物刺激,分泌珍珠质,把异物包被起来而形成 D.贝壳受到砂粒等异物刺激,分泌珍珠质,把异物包被起来而形成; 3.下列各种动物属于软体动物的是() 变式训练:软体动物身体外大都有一个坚硬的贝壳保护,下列关于贝壳的说法正确的是 4.下列都属于环节动物的是:A. ①②③;B. ②③④; C. ①②④;D. ①③④。A.贝壳的主要作用是运动和保护作用 B.贝壳的分泌物形成外套膜,外套膜同样具有保护作用。 C.贝壳是由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 D.贝壳能随着身体的长大而长大,因此,贝壳是由活细胞构成的生物组织。 5.下列关于节肢动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类群,已知命名的有120多万种。 B.节肢动物就是昆虫,包括有翅和无翅的类群 C.节肢动物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一般有三对足两对翅 D.节肢动物具有蜕皮现象,每蜕一次皮身体就能长大一圈 6.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 A.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B.体表有外骨骼 C.头部有触角、口器、单眼、复眼等取食和感觉器官D.都有三对足 7.很多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去外骨骼的现象,这是因为() A.昆虫体表的外骨骼能保护和支持内脏 B、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C.外骨骼非常坚韧 D.坚韧的外骨骼不能随着昆虫的生长而生长8.下列关于昆虫的主要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身体分头、胸、腹3部分 B.头部有触角1对、复眼1对、口器1个 C.胸部有足3对,一般有翅2对 D.腹部有11个体节,每节各有1对气门 9.蝗虫能适于陆地生活,其形态结构特点有() ①用气管呼吸②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③有外骨骼,防止水分蒸发 ④视力发达,有一对单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河蚌、蜗牛和乌贼共同具有的特点是() A.都有贝壳B.都有外套膜C.都用腹足运动D.都用腕足捕食 11.河蚌的运动器官是() A.腹足B.腕足C.斧足D.纤毛 12.能形成珍珠的结构是()。 A.贝壳B.外套膜C.珍珠层D.斧足 13.河蚌是如何完成呼吸作用的() A.当水流经鳃时,水与鳃中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 B.河蚌总有一部分身体露出水面,便于鳃在空气中进行气体交换 C.河蚌肺中的毛细血管与水进行气体交换D.河蚌的肺需要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14.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A.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B.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且分部 C.变态发育D.具有外骨骼 15.蝗虫和虾的呼吸器官分别是() A.肺和鳃B.气管和皮肤C.气管和鳃D.皮肤和肺 16.下图是蝗虫结构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问题。 (1)填写图中结构名称: 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 G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L_____________。 (2) A是蝗虫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中心;B是蝗虫的_____________中心;在C处有许多重要的内脏,可完成多种生理活动。 (3)体表的外骨骼的作用有。 (4)蝗虫的呼吸器官是____________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习题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习题 一、选择题 1、消灭蝗虫时,把它的头部置于水中不能使它窒息而死,原因是() A、蝗虫可以吸收水中的空气 B、蝗虫可以通过体表进行呼吸 C、蝗虫可以几个小时不呼吸 D、气体通过蝗虫胸、腹部的气门进入体内 2、我们经常食用的鱿鱼、章鱼及田螺属哪一类生物类群() A、腔肠动物 B、软体动物 C、节肢动物 D、扁形动物 3、身体分节是节肢动物的一个特点,下列不属于节肢动物的是() A、虾 B、蟹 C、臭虫 D、蚯蚓 4、章鱼、乌贼、和河蚌都属于水中生活的软体动物,他们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A、身体柔软 B、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 C、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D、身体由体节构成 5、下列哪个不是蝗虫头部具有的器官() A、感觉器官 B、视觉器官 C、取食器官 D、运动器官 6、动物界中种类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是( ) A、软体动物 B、节肢动物 C、脊椎动物 D、环节动物 7、河蚌外套膜的作用是() A、保护身体内部柔软部分 B、参与呼吸和形成贝壳 C、能使贝壳和闭 D、保护和形成贝壳 8、河蚌、蜗牛和乌贼共同具有的特点是() A、都有贝壳 B、都有外套膜 C、都用腹足运动 D、都用腕足捕食 9、河蚌的运动器官是() A、腹足 B、腕足 C、斧足 D、纤毛 10、能形成珍珠的结构是() A、贝壳 B、外套膜 C、珍珠层 D、斧足 11、河蚌是如何完成呼吸作用的() A、当水流经鳃时,水与鳃中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 B、河蚌总有一部分身体露出水面,便于鳃在空气中进行气体交换

C、河蚌肺中的毛细血管与水进行气体交换 D、河蚌的肺需要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12、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A、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 B、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且分部 C、变态发育 D、具有外骨骼 13、蝗虫和虾的呼吸器官分别是() A、肺和鳃 B、气管和皮肤 C、气管和鳃 D、皮肤和肺 14、田螺、河蚌、蛞蝓等动物属于() A、环节动物 B、腔肠动物 C、软体动物 D、节肢动物 15、自然界中种类最多的动物类群是() A、原生动物 B、腔肠动物 C、软体动物 D、节肢动物 16、蜜蜂和()的亲缘关系最近 A、蜘蛛 B、蝎子 C、马陆 D、蚂蚁 17、关于蝗虫的“气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体交换之处 B、气体进出的窗口 C、与听觉有关 D、与生殖有关 二、填空题 18、下图是蝗虫的外部形态图。据图回答: (1)它的身体分为[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2)生活在绿草丛中的蝗虫,它的体色通常是__________色,这 是一种_____ 以适应环境。(3)体表的外骨骼的作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蝗虫共有_________对足,其中适于跳跃的是发达的[ ] _____________。 (5)蝗虫的翅共___________对,是它的 __________________ 器官 19、下图为河蚌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1)河蚌生活在江河、湖泊的水底,经常是________端插入泥沙中行走。 (2)河蚌的运动器官是[]_____________。 (3)贝壳是图中的[],它的最内层是____________由 图中[]的分泌物形成。

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说课稿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其中,教材分析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首先是教材分析。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和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进化程度最高的两大类,且都是动物界中比较大的两个类群,他们具有用于保护身体的贝壳或外骨骼,适宜合并介绍。这一节内容对于进一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及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观点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本次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了解两类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发散思维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为了使学生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两类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两类动物的区别及其适应生活环境的主要特征。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法上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探究性教学法,组织学生认真观察,

动脑思考,我恰当点播适时引导,同时我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在直观教学中,我希望能通过学生与老师在课余时间合作收集、整理和设计,这样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学法指导上采用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和分析归纳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途径进行自主探究,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和归纳,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起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展示美丽多样的贝壳图片,结合课本中的”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思考长有这些贝壳的动物是什么样的,坚硬的贝壳是否会妨碍他们的运动等问题,由此引入软体动物的教学主题。在讲完软体动物主题后,展示虾、蟹、蝗虫、蝉等图片,让学生在复习刚刚学过的软体动物的特征的同事,思考这些动物是否为软体动物,它们的突出特征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将学习的知识构建到原有的知识经验中,易于理解课本内容;采用直观的视频和图片材料,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便于理解。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软体动物的学习中,为学生提供缢蛏、蜗牛和乌贼等活体材料;在节肢动物的学习中,为学生提供虾、蟹的活体材料及蝗虫、蝉、七星瓢虫等的标本材料,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的观察与思考,对材料进行观察、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交谈,在讨论中以讨论导向表的形式记录讨论的内容,通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一章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学习目标 1.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教学导入:你喜欢贝壳吗?长有贝壳的动物是什么样子的?坚硬的贝壳会妨碍它们的运动吗? 自学自练 1.观察与思考p12页,缢蛏的结构有哪些? 2.讨论:贝壳的作用是什么?靠什么运动?又靠什么呼吸?如何获取食物? 3.软体的主要特征是: 检测自学,教师以缢蛏为列讲解新课。 节肢动物——蝗虫 1.观察与思考:观察图片蝗虫、七星瓢虫、蜻蜓、蜘蛛、蜈蚣、虾几种动物并完成填空。 动物名称 体表是否坚硬 身体是否分节 不同体节有无差别 有无触角 触角是否分节 有无翅 有几对足 足是否分节

2.观察蝗虫:身体分为几部分,运动器官是运动方式为 3.外骨骼的作用是: 4.节肢动物的特征是: 检测自学,以蝗虫为列讲解新课 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软体动物都生有贝壳() (2)节肢动物的附肢是否分节,身体不分节() 2.用线将以下动物类群与对应的特征连接起来 腔肠动物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 扁形动物身体分节运动器官为刚毛或疣足 线形动物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环节动物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有外骨骼 软体动物身体表面有刺细胞 节肢动物身体不分节体表有角质层 3.下列关于动物的生活环境及获取食物的方式叙述中,正确的是()A.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利用刺细胞帮助捕获食物 B.寄生虫终身生活在寄主体表或体内,靠获取寄生体内的养料生存C.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靠入水管出水管获取水里的食物颗粒D.节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

板书设计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1.软体动物--缢蛏 缢蛏靠足完成运动,用鳃呼吸,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水中的食物颗粒并排出消化残渣。 2.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3.节肢动物——蝗虫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两对翅膀一对触角,用气管呼吸。 4.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教学反思: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练习题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练习题 (总3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练习题 1.下列动物全是软体动物的一组是() A. 河蚌、蚯蚓、蜗牛 B. 田螺、河蚌、乌贼 C. 乌贼、水螅、蛔虫 D. 河蚌、蚯蚓、田螺2.珍珠形成的原因是() A. 外套膜自然分泌珍珠质而形成B.外套膜包被异物而形成 C.外套膜受到砂粒等异物刺激,分泌珍珠质,把异物包被起来而形成 D.贝壳受到砂粒等异物刺激,分泌珍珠质,把异物包被起来而形成; 3.下列各种动物属于软体动物的是() 变式训练:软体动物身体外大都有一个坚硬的贝壳保护,下列关于贝壳的说法正确的是 4.下列都属于环节动物的是:A. ①②③;B. ②③④; C. ①②④;D. ① ③④。 A.贝壳的主要作用是运动和保护作用 B.贝壳的分泌物形成外套膜,外套膜同样具有保护作用。 C.贝壳是由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 D.贝壳能随着身体的长大而长大,因此,贝壳是由活细胞构成的生物组织。5.下列关于节肢动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类群,已知命名的有120多万种。 B.节肢动物就是昆虫,包括有翅和无翅的类群 C.节肢动物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一般有三对足两对翅 D.节肢动物具有蜕皮现象,每蜕一次皮身体就能长大一圈 6.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 A.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B.体表有外骨骼 C.头部有触角、口器、单眼、复眼等取食和感觉器官 D.都有三对足 2

7.很多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去外骨骼的现象,这是因为() A .昆虫体表的外骨骼能保护和支持内脏 B 、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C .外骨骼非常坚韧 D.坚韧的外骨骼不能随着昆虫的生长而生长8.下列关于昆虫的主要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身体分头、胸、腹3部分 B.头部有触角1对、复眼1对、口器1个 C.胸部有足3对,一般有翅2对 D.腹部有11个体节,每节各有1对气门 9.蝗虫能适于陆地生活,其形态结构特点有() ①用气管呼吸②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③有外骨骼,防止水分蒸发 ④视力发达,有一对单眼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河蚌、蜗牛和乌贼共同具有的特点是() A.都有贝壳 B.都有外套膜 C.都用腹足运动 D.都用腕足捕食11.河蚌的运动器官是() A.腹足 B.腕足 C.斧足 D.纤毛 12.能形成珍珠的结构是()。 A.贝壳 B.外套膜 C.珍珠层 D.斧足 13.河蚌是如何完成呼吸作用的() A.当水流经鳃时,水与鳃中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 B.河蚌总有一部分身体露出水面,便于鳃在空气中进行气体交换 C.河蚌肺中的毛细血管与水进行气体交换D.河蚌的肺需要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14.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A.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B.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且分部 C.变态发育 D.具有外骨骼 15.蝗虫和虾的呼吸器官分别是() A.肺和鳃 B.气管和皮肤 C.气管和鳃 D.皮肤和肺 16.下图是蝗虫结构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问题。 (1)填写图中结构名称: 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 G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L_____________。 (2) A是蝗虫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中心;B是蝗虫的_____________中心; 3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材分析 软体动物起源于扁形动物,跟环节动物有密切的关系,软体动物门种类很多。它们的身体柔软而不分节,具有皮肤延伸而成的外套膜,体表有由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石灰质贝壳,具有保护作用。这是软体动物长期适应不太活动的生活方式的结果。节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或类似于环节动物的祖先。本节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各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身体都有许多体节构成,但节肢动物的分节是异律分节并且有外骨骼,对环境适应能力更强。是无脊椎动物中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类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常见的无脊柱动物。 (2)概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3)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过程中,继续培养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归纳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的观点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和难点:河蚌和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课前准备 课件、蝗虫模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观察引入:课前,教师准备一些蚯蚓、水蛭、沙蚕、河蚌、田螺(或蜗牛)以及乌贼的图片。课上先将环节动物的三张图片依次展现给学生,同时提问:“它们是什么动物?”“有什么特征?”然后,出示河蚌等软体动物的图片,同时提问:“这些是什么动物?”“它

们有什么特点?”由于学生对学过的环节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对蚯蚓等能够很快地答出它们的名称和特征,但对于河蚌等未曾学过的动物,学生的回答就会多种多样。此时,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发言,不要急于解释,学生的回答越不一样,其兴趣性就越强。在掌握时间的前提下,教师给出正确的答案,并借此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新授课 (一)软体动物 1.初步认识软体动物 刚才说到的这些动物,贝壳内的身体非常柔软,因而称之为软体动物。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世界的第二大类群。河蚌、扇贝、文蛤等都是我们熟悉的软体动物。下面我们就以河蚌为例来认识软体动物 2.河蚌的形态结构 首先让学生观察河蚌的形状,再用手触摸贝壳的硬度,边思考贝壳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很容易想到贝壳能够保护河蚌内部柔软的身体。接着问“贝壳是怎样形成的呢?”留下悬念让学生思考。再观察贝壳内部结构并了解其作用并完成课本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3.其他软体动物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再向学生介绍1~2种其他软体动物形态结构如:蜗牛、乌贼。 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其他软体动物时,要有意识地点出他们相似的特点。为最后总结归纳出软体动物主要特征奠定基础。 4.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5.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除了介绍一些经济价值外,应强调软体动物也是自然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类群。它的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人类对软体动物不仅仅是利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维持它的稳定性,从而达到维持地球环境稳定的目的。 (二)节肢动物 1.从实物引入:首先将蝗虫标本展示给学生,然后直接提出问题,如:“大家拿到的动物是什么?”“谁能描述一下蝗虫的形态?”“节肢动物的最大特点是足分节,大家看看手中的蝗虫标本,它具有这个特征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将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的分类地位向学生讲明,从而引出节肢动物。 2.观察认识几种节肢动物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完成课本观察与思考。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发现这些动物的形态结构相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2.能力方面 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和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重点难点

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2.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因为本章没有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完本节课又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属于软体动物的依据是什么。教具准备 河蚌的外形和结构挂图,蜗牛和乌贼的挂图;河蚌的浸制标本,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河蚌。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创建情境→提出问题→导出课题→观察实物,识别某种软体动物的结构→讨论,归纳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比较几种软体动物,分析。归纳共同特征2.教学过程说明: 12 13 板书设计

第二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常见的软体动物 河蚌: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两片贝壳蜗牛: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外壳乌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内壳二、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三、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食用、药用、工艺品 堂堂清 1、下列软体动物中,贝壳为螺旋形的是(B) A河蚌 B蜗牛C乌贼D扇贝 2、河蚌适于水中生活,其运动器官是( C) A鳃 B贝壳 C 斧足D腹足 3、软体动物用足缓慢运动,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摄食,并排除未消化的残渣,同时利用鳃进行呼吸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学习目标】 1、通过分组实验能区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异同,并能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2、关注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列举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重点】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生预习·教师导学】 1、在生活中你认识哪些软体动物呢?举例说明。 2、软体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所有的软体动物都有贝壳和足吗? 3、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用于水产养殖以;可入;用于制作;有一定的危害,如钉螺是的中间寄主,与血吸虫的传播有关。 4、在生活中你认识哪些节肢动物呢?举例说明。 节肢动物是最多,最广泛的一类动物。 5、探究实验:观察蝗虫 (1)结合蝗虫模型,根据P15实验观察方法、步骤,分组进行观察(会识图)(3)结合观察结果完成下列讨论题: A:蝗虫的躯体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B:蝗虫的足、翅、触角各有何特点?这对蝗虫的生活有何意义? C:体表坚硬对蝗虫有什么意义? D:推测蝗虫气门的作用。 【学生合作·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学生展示·教师激励】提出疑问,教师解难。 【学生探究·教师引领】

。 7、观察图2。2——10 填空: (1)蝗虫体表有,身体分、、,头上有,身体胸部长有足,翅。革质, 狭长,薄膜状,柔软而宽大,适于飞行。 (2)蝗虫足和触角均,有嗅觉和触觉的作用。腹部长有,是气体进出蝗虫身体的门户。 (3)蝗虫的运行方式为和。 【学生达标·教师测评】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腔肠动物的是() A海葵 B珊瑚虫 C水母 D沙蚕 2蚯蚓、沙蚕、水蛭都属于() A环节动物 B软体动物 C节肢动物 D线形动物 3生物圈中,种类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动物类群是( ) A环节动物 B节肢动物 C 鱼类 D鸟类 4节肢动物与软体动物的相同之处是() A体表有外骨骼, B身体分部, C足和触角分节 D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 5区别蚯蚓前后端的依据是() A肛门的位置 B体节的多少 C口的位置 D 环带的位置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水螅形态结构特点的是() A身体呈圆筒状 B肛门位于身体的下端 C体壁有内外两层细胞构成 D有口无肛门 7.河蚌、蜗牛和乌贼共同具有的特点是() A.都有贝壳 B.都有外套膜 C.都用腹足运动 D.都用腕足捕食 【教学反思】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西峡城区一中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 设计教师:曹玉侠2013年9月8日 课题第五单元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典型代表 2、知道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3、说出它们与人类的生活关系 2.能力目标 3、通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识图能力,阅读、分析和 综合能力。 4、通过师生相互交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意识。 重点:1、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难点:1、软体动物的运动和捕食 2、外骨骼的作用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设疑自探 1.激情导入:首先请大家观看几幅图片,大家认识这些动物吗?(生: 齐说;师:大家知道的真不少)这些属于软体动物,如果大家到海边旅游的话,到处可以见到这些动物的贝壳。接着再看一类动物:……你们上树捉过知了吗?这一类是节肢动物。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板书课题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2.本节的学习目标是:(出示) 2.学生设疑:下面请大家依据图片并围绕课题和目标大胆提出所想知道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⑴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主要特征?) ⑵与人类的关系?补充修改(设置问题情

⑶结构?功能?等等 (大家提出的问题属于本节的重点,也很全面。根据教材内容我把大家提出的问题细化形成本节的自探提示。 【投影】自探要求: 1、常见的软体动物有哪些?观察与思考P12缢蛏的内部结构并回答 讨论题。 2、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软体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4、常见的节肢动物有哪些?观察与思考P14的图片并回答讨论题。 5、蝗虫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各有什么功能?外骨骼有什么作 用? 6、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7、节肢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认真对照插图、观察与思考和小资料进行自学圈记。(约8分钟) 二、解疑合探 (学困生回答,中优等生补充评价) 【师】:下面来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情况,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1、常见的软体动物有:河蚌、蜗牛、缢蛏、田螺、乌贼、扇贝等等 讨论题:⑴贝壳的作用:保护内部的柔软器官。 ⑵依靠足运动;依靠鳃呼吸。 ⑶在吸水和排水的过程中,摄取水中的食物颗粒,排出食物残渣。 (结合插图:给学生讲述摄食过程) 2、【过渡】:这些软体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谁愿意总结一下?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软体动物都有贝壳和足呢?(结合插图让学生看资料了解)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设置问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汇总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1课时 备课人李建娥时间课型班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3.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学习,更加关注我们周围丰富多彩的软体动物,趋利避害,更好地生活。 二、教学重点 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软体动物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图片制作PPT,常见的双壳类动物(河蚌、扇贝、文蛤、缢蛏等),解剖的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1课时) 一、实验: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 二、常见的软体动物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四、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养殖业――食用、药用、工艺品 有害:疾病传播 教学反思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2课时 备课人李建娥时间课型班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学习,更加关注我们周围丰富多彩的节肢动物,趋利避害,更好地生活。 二、教学重点 1.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节肢动物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图片制作PPT、节肢动物(蝗虫、七星瓢虫、虾、蜈蚣、蜘蛛等)的标本和蝗虫模型。 五、教学过程 第2课时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学习目标】 1、通过分组实验能区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异同,并能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2、关注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列举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重点】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生预习·教师导学】 1、在生活中你认识哪些软体动物呢?举例说明。 2、软体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所有的软体动物都有贝壳和足吗? 3、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用于水产养殖以;可入;用于制作;有一定的危害,如钉螺是的中间寄主,与血吸虫的传播有关。 4、在生活中你认识哪些节肢动物呢?举例说明。 节肢动物是最多,最广泛的一类动物。 5、探究实验:观察蝗虫

(1)结合蝗虫模型,根据P15实验观察方法、步骤,分组进行观察(会识图)(3)结合观察结果完成下列讨论题: A:蝗虫的躯体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B:蝗虫的足、翅、触角各有何特点?这对蝗虫的生活有何意义? C:体表坚硬对蝗虫有什么意义? D:推测蝗虫气门的作用。 6、归纳总结:节肢动物的结构特点与其相适应的功能。

【学生合作·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学生展示·教师激励】提出疑问,教师解难。 【学生探究·教师引领】 。 7、观察图2。2——10 填空: (1)蝗虫体表有,身体分、、,头上有,身体胸部长有足,翅。革质, 狭长,薄膜状,柔软而宽大,适于飞行。 (2) (3) (4)蝗虫足和触角均,有嗅觉和触觉的作用。腹部长有,是气体进出蝗虫身体的门户。 (6) (7)蝗虫的运行方式为和。 【学生达标·教师测评】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腔肠动物的是() A海葵 B珊瑚虫 C水母 D沙蚕

2蚯蚓、沙蚕、水蛭都属于() A环节动物 B软体动物 C节肢动物 D线形动物 3生物圈中,种类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动物类群是( ) A环节动物 B节肢动物 C 鱼类 D鸟类 4节肢动物与软体动物的相同之处是() A体表有外骨骼, B身体分部, C足和触角分节 D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 5区别蚯蚓前后端的依据是() A肛门的位置 B体节的多少 C口的位置 D 环带的位置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水螅形态结构特点的是() A身体呈圆筒状 B肛门位于身体的下端 C体壁有内外两层细胞构成 D有口无肛门 7.河蚌、蜗牛和乌贼共同具有的特点是() A.都有贝壳 B.都有外套膜 C.都用腹足运动 D.都用腕足捕食【教学反思】

第三节 软体动物

彩田学校生物学科教学方案 教学时间20 17 - 2018学年第一学期月日星期第节教学对象年级()班 课题内容第三节软体动物 教学目标 1.理解软体动物的特征; 2.举例说明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材分析重点 难点主要特征 教具课件 教学思路与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回忆背诵:腔肠、扁形、线形、环节动物特点 二、新知初探 展示一组美丽的软体动物照片(鹦鹉螺、芋螺、骨螺)及一组食用的软体动物照片(蛏子、蚶、牡蛎等),激发大家的兴趣 提问:你喜欢图中的贝壳吗? 坚硬的贝壳会妨碍动物的运动吗? 1、双壳类动物的运动、呼吸、摄食 思考: (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贝壳是如何产生的? (2)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呢? (3)推测一下,它是如何获取食物的? 2、其他软体动物 石鳖;有贝壳吗?用什么运动? 蜗牛;有贝壳吗?用什么运动?(结合缢蛏,你能可以总结,软体动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靠什么来运动?) 乌贼;有贝壳吗?(为什么会被称为软体动物?) 3、主要特征: 学生背诵 阅读教材,并回答PPT上的问题

柔软的身体外面有外套膜; 大多有贝壳; 运动器官是足; 用鳃呼吸(陆生生活的用肺呼吸) 4、与人类的关系 1)食用:蚶、蛏、牡蛎、乌贼、扇贝、鲍; 2)药用:珍珠、石决明(鲍的壳)、海螵蛸 (乌贼的壳) 3)天然饵料和饲料:淡水螺、蚌 4)工艺品:宝贝、芋螺、竖琴螺、鹦鹉螺等 5)危害: (1)有些贝类穿凿木材、岩石; (2)有的软体动物是人、畜寄生虫的中间寄主。 如:钉螺、纹沼螺 三、练习讲解:第二节 提问,并回答问题 学以致用,在生活中注意饮食卫生,防止染上寄生虫病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预习节肢动物 本 节 课 教 学 反 思授课教师签名: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五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初步确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增强我们适应大自然的意识。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节肢动物的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方法、提问法、分析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学生分析法等等。主要是突出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探究式学习,突显重要感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由一段动画儿歌《蜗牛和黄鹂》导入课题,提问学生蜗牛属于哪一类动物。一、软体动物 播放一段有关软体动物的视频,让学生大概了解一下软体动物的类型和生活状态,对于软体动物大致形成一个概念,从心理上消除在学习之前的一些错误认识。 “观察与思考”观察缢圣的内部结构图, 小组讨论:P12 要求学生观察缢圣的贝壳性状、花纹和年轮,柔软的身体的斧足、内脏团和呼吸器官鳃,还有贝壳内部的外套膜。分析归纳缢圣各个结构的功能:取食、呼吸、运动和珍珠质的分泌。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的软体动物, 并且让学生简略的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从而让学生形成对于软体动物的概念。 并且利用图片出示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练习:略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导入: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知的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数的80%以上。 二、节肢动物 1、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观察与思考:P14 ,观察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蜈蚣、虾等动物的形态结构, 小组讨论并完成P15 的表格和两道讨论题,找出这些动物的共同特征。 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昆虫 出示蝗虫示意图, a.观察蝗虫身体胸部、腹部和足、触角、感觉器官的分节情况。 b.观察蝗虫足、翅的着生部位以及翅的特点。 c.观察蝗虫气门的位置。 d.轻轻地捏一捏蝗虫的身体,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讨论的问题: (1).蝗虫的躯体分为哪几部分?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完整版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教学目标: 1、说出双壳类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 2、描述蝗虫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 3、说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4、列举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双壳类软体动物及节肢动物中蝗虫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 2、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节肢动物形态结构的比较。 三、教学方法:教授教学法为主,直观教学法、讨论及归纳总结法为辅。 四、教学用具:河蚌实物、蜗牛、蝗虫彩图。节肢动物的几种动物形态结构分析对比表格。 五、课时安排:2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开始: (一)、导入 1、上课的要求(严肃、配合,不许讲话时千万别随便讲话,影响我讲课及其他同学听课,否则要么上台了讲,讲不好,下课再讲,讲好了再回去吃东西;下课以后我们可以随便玩,我都不介意,但是在工作方面一定要听我的。)2分钟 2、课程以《蜗牛的谜语》和蜗牛的彩图导入。 师:即谜语是:名字叫做牛,不能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打一动物。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看看这个谜语的谜底到底是什么? (然后板书: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软体动物:)(4分钟) 学生回答:(…………) 师:对,是蜗牛,蜗牛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软体动物,什么是软体动物呢?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的彩图,蜗牛表面:有贝壳,体内有非常柔软的身体的动物就叫做软体动物。同学们将书本12页第一段将它这句话画下来,将它记住。 师:软体动物的种类很多,目前已经命名的就10万多种,是动物界的第二类群。由于之类之多,本节课我们把它分成两部分来学习,一类是双壳类软体动物,另一类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初步确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增强我们适应大自然的意识。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节肢动物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和视频资料、模型。 教学过程: 质疑:你们在生活中见过的软体动物有哪些? 学生回答的容板书到黑板上,先让同学之间质疑,老师不做回答。播放一段有关软体动物的视频,让学生大概了解一下软体动物的类型和生活状态,对于软体动物大致形成一个概念,从心理上消除在学习之前的一些错误认识。 自主学习:趁热打铁完成练习册中自主学习容。 播放幻灯片进一步认识和学习软体动物的知识。 出示河蚌的标本和挂图 学生先自主学习有困难再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观察河蚌的部结构,并质疑:

提问:你觉得河蚌柔软的身体靠什么来保护? 提问:是否所有的软体动物都有这种保护结构? 提问:软体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小结:软体动物的基本特征。 知识拓展:同学们是否知道珍珠是怎样形成的吗? 出示河蚌贝壳部的珍珠和珍珠形成的原因,河蚌的外套膜可以分泌珍珠质,形成河蚌贝壳里面光亮的珍珠层。当外套膜受到沙粒或者异物刺激时,珍珠层会分泌大量珍珠质把异物包裹起来,就形成了光彩夺目的珍珠。 然后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的软体动物,增加学生知识面,有乌贼为了逃避敌害而喷射烟雾的图片,还有很多不同的外形很奇特的贝壳。 练习:大册子中精选题目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课: 出示一组节肢动物的图片。从而引出:在动物界中有一个种类最多的类群,这就是节肢动物,在无脊椎动物中是最高等的。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动物的80%以上。 二、课本中P14-15页观察与思考 要求:先自主学习完成p15页中两个问题(有问题再小组合作交流。)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3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方面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 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三)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和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二.教学重难点 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2.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因为本章没有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完本节课又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属于软体动物的依据是什么。 三.教具准备 河蚌的外形和结构挂图,蜗牛和乌贼的挂图;河蚌的浸制标本,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河蚌。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常见的软体动物 河蚌: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两片贝壳 蜗牛: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外壳 乌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内壳 二、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三、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食用、药用、工艺品 检测案1、下列动物( D )是软体动物。 A.水螅 B.涡虫 C.蚯蚓 D.石鳖 2、下列动物中,都属于节肢动物的是( A )

A.螃蟹、苍蝇 B.蚯蚓、蜘蛛 C.乌贼、金龟子 D.钉螺、水蛭 3、河蚌、蜗牛、乌贼都属于软体动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B ) A.身体柔软、有贝壳 B.身体柔软、有外套膜 C.身体由体节构成 D.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4、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 ) A.体内有骨骼 B.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 C.体外有外骨骼 D.足和触角分节 5、蝗虫的触角具有的作用是( A ) A.嗅觉和触觉 B.嗅觉和听觉 C.视觉和味觉 D.听觉和味觉 7.请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图,回答问题。(注意:[]内填数字,上填名称) (1)蝗虫是常见的昆虫,它的身体分为头部、腹部、胸部三部分,其中有发达肌肉的是[11]胸部。 (2)图中[9]翅是它的飞行器官,它有三对足,跳跃时主要靠图中[6]中足,运动器官都着生在胸部。 (3)蝗虫的呼吸器官是气管(气门或气管)。 反思与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