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国转型时期女子教育
文化变迁中的中国女性教育观

文化变迁中的中国女性教育观【摘要】中国文化的历史嬗变对中国女性教育观的变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立足于历史变迁中的女性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视角,认为我国女性教育观的历史发展轨迹与女性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变迁息息相关,我国女性的社会角色经历了由“贤妻良母”到“女国民”再到职业女性的转变,随着社会角色的转变,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实现由从属地位到平等地位的转变,与此相应的中国女性教育观则呈现出打造贤妻良母、塑造独立自强女国民和培养职业女性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文化变迁;中国;女性教育观1 我国文化变迁中的女性社会角色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嬗变,我国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对古代社会女性角色的诠释可以用贤妻良母来概况,而近代的女性社会角色则以“女国民”最为突出,到了现代则是以职业女性为其最大特点。
1.1 “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自夏、商、周起至1840年止,中国社会处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女性的社会角色主要是“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男性在社会分工中处于主导地位,这就为男尊女卑、男主女从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在儒家思想的引领下,男性主要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要社会角色,而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则是相夫教子,她们以家庭生活为主,其主要社会角色是妻子和母亲。
这样,“男主外,女主内”就成为我国古代社会分工的基本原则,“相夫教子”被认为是女性的职责所在,这就使女性的价值仅限于家庭中,以至于“主内不言外”的贤妻良母形象就成为古代女性的主要社会角色。
1.2 “独立自强”的女国民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与此同时,西方的男女平等思想观念开始传入中国,在其猛烈冲击下,中国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其一,19世纪40年代以来,民族危机促使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男尊女卑”的观念受到了一些启蒙思想家与有识之士的质疑与批判,他们开始认识到“男尊女卑”观的不平等性及女子教育落后的现实。
地方特色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探索——以英国知山大学为例

0c t . 2 01 3 Vo1 . 3 4 N o. 4
第 3 4卷 第 4期
地方 特 色高 校 教 育 国 际化 发 展 探 索
— —
以英 国知 山大 学 为例
龚 颖 芬
( 广东 石油 化工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广东 茂名 5 2 5 0 0 0 )
[ 摘 要] 高等 教 育 国际 化 是 2 1 世 纪世 界 教 育 发 展 趋 势 之 一 。 英 国知 山 大 学 近 年 来积 极 推 动 国 际 化 , 形 成 了 国 际化 师 资 队 伍 建 设 、 国 际化 课 程 体 系开 发 、 国 际 项 目合 作 等 多维 度 的 网 状 管 理 机 制 。从 而 实现 了从 地 方 学 院到 具 有 一 定 国 际影 响 的 知 名 大 学 的 跨 越 式 发 展 和成 功 转 型 , 为 国 内 同类 级 别 的 地 方 高 校 国 际 化 发
鉴 意 义。
镇 上 的地 方 性 高 等学 校 。1 9 5 9年 招 收 了第 一 批
男学生 , 更 名 为 知 山学 院 ( c o l l e g e ) 。在 1 9 7 0年 代
至 2 1世 纪 初 期 是 该 校 的扩 招 和 拓 展 时 期 ; 1 9 9 6 年更名 为知 山大 学 ( u n i v e r s i t y ) , 近 十多 年 是 知 山 大学 走上 国际化 教育 之路 的成功 转型 期 。知 山大 学 现为英 国大学 排名 榜上 跃进速 度最 快 的大 学 之
批 具有 国 际视野 、 通 晓国际 规则 、 能够参 与 国际事
务与 国际竞 争 的 国 际化 人才 , 以提 升 我 国教育 的
国际地 位 、 影 响力 、 竞争 力_ 1 ] 。可见 教育 国际 化 已 经被提 升 到 了国家 发 展 战 略高 度 , 将 为 国内各 个
近代中国社会女性教育的发生与嬗变

权、参政权、经济权、就业权等等都被提出。尤 其是女性教育领域中开始关注女性政治觉 悟的培养,致力于塑造“女国民”,要求女子具 备参政能力和革命精神。
到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尊孔复古的社
总的来说,一方面在呼唤向着自由、独立、平 等而前进,另一方面却仍然囿于传统的女教 内容,无法完全挣脱。
三、近代中国女性教育的办学类型分析 综合近代以后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我
瑾
种 种 为 救 国 的民间家庭教育,不曾纳入国家正规教育体 过梁启超、经元善、严复等人的支持和努力,
救 民 而 生 的 制。直至 1907 年,清政府学部拟定我国第一 中国第一所国人自创的女子学校在上海成
思潮挤压而பைடு நூலகம்,女性教育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个官办女学章程,即《女子师范学堂章程 36 立,即著名的经正女学堂。在当时,这所新式
近 从封建体制下的农业经济和宗法制
力量的小群体。她们通过报刊、论著小说等等 手法向全中国的女性宣传走出家庭、走向社 会的思想,并且得到了部分理念先进的男性
着女性已经在很多社会生活领域取得了争 取自我的可能性,生活圈子得到了很大扩展。 但是,女性占有的文化资本还是相对匮乏的。
代 度占主导的社会向现代工商业占主 精英的支持。女性教育的目标超越了过往,
育只会剥夺她们的社会和个体权 级各类学校开始推行男女平等的教育模式。 文、数学、地理等西方学科课程。教会女校的
与 利,只会削弱她们的人格独立性,是 社会有识之士也针对不同背景和文化程度 创建本意是要传教,但却在无形中开创了中
嬗 有悖于人性的积极发展的。
的女性开设不同类型的学校,如上海平民女 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先河,无意识地促进了中
们大致可以将女子教育的办学类型概括为 四种,即教会女子学校、国人自办女校、女子 留学教育,还有就是高等院校纳入女生。
简析文艺复兴时期妇女的觉醒

简析文艺复兴时期妇女的觉醒作者:刘慧颖来源:《卷宗》2018年第03期摘要:从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使西方艺术重焕生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本文主要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妇女的家庭社会地位以及妇女接受教育情况,虽然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没有变,但是女性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觉醒。
关键词:文艺复兴;女性地位;觉醒从14世纪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变成了一场遍及欧洲大陆和英国的文化运动,它要求恢复希腊和拉丁文化,使西方艺术和建筑重新焕发生机,确立了近代早期的政治和经济实践。
文艺复兴结束了“黑暗的”中世纪,社会开始对人更加关注,虽然文艺复兴时期父权制的社会体制没有变,但是在中世纪一直处于被控制和被压迫的女性,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自我意识觉醒,开始思考自己的处境地位,发掘自身价值。
1 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在文艺复兴时期,社会上重男轻女思想很严重。
女孩因为贞洁和嫁妆问题而不受欢迎。
文艺复兴时期,嫁妆所需数额庞大,而且嫁妆还是女孩出嫁的必要条件。
从出生那一刻起,嫁妆的阴影就笼罩这妇女:她代表着潜在的损失而不是收益。
文艺复兴时期的经济和社会体制赋予贞洁很高的价值,贞洁确保了未来丈夫家家族的纯洁、继承人的合法性及其家族的名声,因此,守护贞洁是文艺复兴时期女儿们的头等大事。
女儿从出生起就给家庭带来了双重负担:保持他们的贞洁和为她们提供嫁妆,但是女儿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父亲仍有价值。
她们保证了家族的血脉延续,父亲通过女儿可以横向地与朋友以及纵向地与后代子孙联系在一起。
女孩被迫服从家族战略安排,为此付出了丧失婚姻自主权和社会地位的巨大代价,她们实际上被要求发誓放弃两种“权利”:对嫁妆以外的父系财产的继承和自由选择伴侣的权利。
父母为女儿选择丈夫,并且在女儿基本上不参与的情况下协商财产的处置。
婚姻还与传宗接代密切相关。
当时医疗条件比较低下,婴儿的死亡率极高,这就使得当时妇女主要的任务是绵延子嗣。
为了保障家族的继承,需要有几位健康的男性继承人,以防万一。
新时期的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研究

位 向女性 个体本 位演 进 的历史 轨迹 。 近 代 中 国重要 历 史 事 件是 学 者 们关 注 的热 点 。 陈玉玲 和李涛 研究 了太 平 天 国 的女 子 教 育 , 为其 认
实 质 上 没 有 男 女 平 等 思 想 和 妇 女 解 放 意 识 。杨 晓 在
有学 者开拓 了新 的研究 范 围 。周 锦涛和 马立武
闫 广 芬 对 女 子 学 校 三 个 时 段 的 研 究 , 析 了 女 分 子 学 校 教 育 的 理 论 认 识 、 究 视 野 和 社 会 使 命 , 重 研 侧 于 教 育 理 论 。 关 于 女 学 思 想 的 发 展 阶 段 , 莲 波 以 张
女权 运动 和教 育思潮 等对 云南 女子教 育思想 产生 的
教 育 科 学 文摘
21 0 0年第 1 期
教育 史
新 时 期 的近 代 中 国女 子 教 育研 究
郭常英 , 爱勇 李
河 南 大 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 南 开 封 4 5 0 河 70 1 《 学 月 刊 } 0 9年 第 1 史 20 2期 , 1 0 0字 约 70
近 代 女 子 教 育 问 题
育 的学 位 论 文 , 讨 一 日治 前 台 湾 妇 女践对 封 建 伦 理 纲 常 的 冲击 , 指 出了晚清戊 戌 的先河 作用 。赵 长征研 究 了辛亥 革命
为 女 学 提 供 的 契 机 , 析 了 孙 中 山 的 支 持 和 社 会 观 详
1 关 于 研 究 时 段 . 历 史 时 段 是 研 究 者 思 考 的 重 点 之 一 。新 时 期 以
2 关 于研 究范 围 . 近 代 中 国女 子教 育 深受 教 会 和西 学 的影 响 , 不
中国妇女成人教育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学 。后来又建立 了北 京协 和女 子大 学和福 建华 南女 子大 学 。中国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普及教育对振兴 中华的重要 性 ,女子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 ( ) 中 国妇 女 成 人 教 育 正 式 确 立 时期 二 14 80年到 1 1 99年间 ,教育体制 几经 改革 ,社会 化 的 妇女教育及女学也是几经周折才逐渐被纳入教育体系之 中 的。10 9 3年 ,张之洞 等在重新 厘定 《 学堂 章程 》 时 ,把 女子教育纳入家庭教育 中,这是官方首次 明文提到女子教 育 。女子 教育被正 式纳入 教育体 制是 10 9 7年——颁 布 了 《 女子小学堂章程》 和 《 子 师范学 堂章 程》,比男 子修 女 业期 限各缩短一年 ,这是 中国女子教育在学制 中占有一定 地位 的开始 。实行两性双轨制教育 ,表明女子教育开始得 到国家承认 。清末兴办女子教育是 中国封建时代教育的一 大创举 ,标志着女子第一次获得了享受学校教育的合法权 利 ,女子教育从此成为 中国教育 制度 中的重要组 成部 分 , 在教育史 上揭 开 了新 的一 页 。同年 ,学 部奏定 《 学堂 女 章程》,确立 了女 子教 育学制 ,女 子教育从 此才在 中国教 育 系 统 中 有 了位 置 。1 1 92年 “ 子 学 制 ” 公 布 ,次 年 又 壬 颁布一些新规定 ,这次公布的法令中包括有关女子 中学 的 法令 ( 在此 之前 ,仅 有有 关女 子小 学和 师范 的法 令 ,虽 然 当 时师 范 仅 相 当于 中等 教 育 水 平 ) 12 。 9 2年 , “ 戌 学 壬 制” 实行 ,这是 中 国第一 个不 分性 别 的单 轨学 制 ,彻 底 粉碎 了两性双轨学制的基础 ,第一次在学制上规定 了男女 受 同等教育 的权 利 。12 9 2年 中 国共产 党第 二次 全 国代表 大会提 出了女子教 育 问题 ,提 出 “ 除 一切 束缚 女 子 的 废 法 律 ,女 子 在 政 治 上 、经 济 上 、社 会 上 、教 育 上 一 律 享 受 平等权利 ” 。 ( ) 中 国妇 女 成 人 教 育 的发 展 时期 三 11 9 9年 爆 发 的 “ 四” 运 动 ,明确 地 提 出 了 “ 五 民
198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研究综述_陈晓芳

收稿日期:2006-08-01作者简介:陈晓芳(1979-),女,安徽泗县人。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198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研究综述陈晓芳(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它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扩大了研究领域和范围,更新了研究视角和方法,发表、出版了可观的论著,尤其在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教会女学、女子留学、女子教育专项研究等方面出现许多颇有见地的论文,但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关键词: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7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21(2007)01-0083-05女性的解放是反映社会进化的基本尺度,从这一意义上,女子教育的开放程度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因此,作为占中国人口一半的女子教育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学者涉足此间。
1928年出版的陈东原5中国妇女生活史6是一部通史性著作,对近代女子教育有所涉及。
同年,舒新城发表5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想变迁史6,从贤妻良母教育、女国民教育、男女平等教育阐述近代女子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
认为梁启超是贤妻良母教育之鼻祖。
其教育思想对近代女子教育具有重大影响。
但贤妻良母、女国民教育思想均立足于/强种保国0,并非从妇女自身的利益出发;五四前后兴起的男女平等教育思想在于使男女立于完全对等的地位,民国初年则重视妇女自身的特性和女子对于社会应尽的责任,主张对女子实行特殊教育。
1936年程谪凡出版5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6一书,着重探讨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女子教育发展历程,对学制的变化、沿革、女子教育的发展规模等问题有比较深入地研究,是研究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第一部专著。
同年,上海正中书局又将梁瓯霓、梁瓯第的5近代中国女子教育6付梓。
1939年出版的舒新城5近代中国留学史6侧重于留学政策沿革,其中论及女子留学政策与规模问题。
浅谈李鸿章与近代女子教育

浅谈李鸿章与近代女子教育李泽阳 白福高( 中国民航大学,天津,东丽 300300)摘要:清朝末年,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社会内部矛盾日趋明显,国家力量逐渐羸弱。
在外国列强通过火炮打开清朝国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的情况下,李鸿章同样面临着“传统”与“变革”的选择,“洋务运动”应运而生。
在洋务运动中,除了大力发展国家的工业,教育也是李鸿章重视的一个方面。
李鸿章在“中学”和“西学”中寻求着一种平衡,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来加强教育。
近代妇女教育也是在此时发展起来,对妇女思想解放和教育平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妇女教育;教育改革一、近代女子教育1.女子教育兴起的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着重大的变化,在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每个人都面临着自我认同与自我觉醒的问题。
妇女群体也不例外。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中,女性一直是被压制压抑的一方,“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长时间桎梏着女性发展,传统的“三从四德”思想糟粕要求妇女的绝对顺从,女性在自我认同尚未满足的情况下,教育需求更不能满足。
西方尊重妇女的思想男女平等的价值观影响着当时的国人,女子教学在传统模式的大厦将倾和新式新潮的冲击下应运而生。
2.女子教育的改革在封建统治中,女子教育一直被打压,女性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鸦片战争后,传教士进入中国,教会学校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1844年,英国传教士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学校。
在1847年至1860年期间,中国五个通商口岸设立了12所教会学校[1]。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口岸城市的增辟和教会势力的扩展,教会女校又从沿海发展到内地,数目急剧增加。
教会女校的教学内容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既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内容,也有西方近代的科学学习,宗教课程始终是课程学习的中心。
1892年,中西女塾的创立让女子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为女子学堂和女子大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3.女子留学教育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直接派学生前往西方国家学习新技术,因此女子留学教育的萌芽阶段应始于世纪六七十年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型时期英国女子教育 摘要 英国转型时期社会各阶层的女性受教育状况普遍得到改善,贵族女性以私塾教育和家庭文化教育为主,中产阶级女性以家庭技能教育和学校文化教育为主,而社会底层女性则是学徒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一时期,英国女子教育现状与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密切相关,是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关键词】转型时期;英国:女子教育
ABSTRACT
The education of all walks of women have improved a lot in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British society .School education and family education is given priority to the education of noble women, family skills education and school culture education is given priority to the education of the middle-class women,the bottom of the female is mainly educated by apprentice ship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British women education statu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is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ig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as a whole. Key words: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society;British; women education
16到18世纪是英国社会转型时期,也是英国女子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英国处于为工业革命做准备并使之迅速发展的时期,其经济、政治、宗教、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革,逐步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向一个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型。伴随着社会各领域的转型,英国女性受教育状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经济的变化改变着女性受教育的结构,但是这一时期的女性受教育特点仍然是分阶级的,它的内容、方式、目标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延续性特征。本文试从英国贵族女性、中产阶级女性与下层女性三个阶级来分析女性教育改善的原因、基本概况以及女性受教育带来的影响三个方面来分析英国16到18世纪转型时期的女子教育。 目录 摘要……………………………………………………Ⅰ ABSTRACT………………………………………………Ⅱ 绪论……………………………………………………Ⅲ 1 女子教育状况改善的原因…………………………2 1.1经济因素„„„„„„„„„„„„„„„„„„„„2 1.2社会因素„„„„„„„„„„„„„„„„„„„„2
2 女子教育概况和特点………………………………3 2.1贵族女性„„„„„„„„„„„„„„„„„„„„3 2.2中产阶级女性„„„„„„„„„„„„„„„„„„4 2.3底层女性„„„„„„„„„„„„„„„„„„„„5
3 女子教育的评价及影响………………………………6 3.1评价„„„„„„„„„„„„„„„„„„„„„„„6 3.2对女性自身的影响„„„„„„„„„„„„„„„„„7 3.3对社会的影响„„„„„„„„„„„„„„„„„„„8
结论………………………………………………………8
参考文献………………………………………………9 一、女子教育状况改善的原因 英国转型时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诸多的政治变革,经济改革在此期间完成。这些变革带来的民主化、商业化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变革,身处这一时代的妇女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英国自16世纪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变革,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为工业革命做准备。伴随着这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英国中产阶级开始兴起并获得发展,为中产阶级女性接受更多的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一)经济因素 16到18世纪,英国经济发展,文化亦兴。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中心,制造业迅速发展,手工工场建立,以及圈地运动对农业进行的一场资本主义改造运动,使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改变。发展了农业,积累了原始资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劳动力。这一系列的变化使一部分下层民众开始从农业过渡到手工业,妇女也不例外受到这些经济变革的影响。一部分女性开始进入社会,到手工工场中谋求生存或通过一些方式获得教育谋求一份职业。不过,这一时期的女性主要是进入手工工场劳作或女教师这些低薪行业。 18世纪60年代发轫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一场彻底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人类生活面貌的变革。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一变革潮流里的人类“另一半”,其命运也随之发生巨大的沉浮变化【1】(p.323)。伴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经济结构改变,对人才需求量开始大幅增加,学校种类和数量也进一步增多,女性也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恩格斯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中曾高度评价这场伟大的经济变革:“英国发生的革命是社会革命,因此比任何其他一种革命都更广泛,更深刻。人类知识和人类生活关系中的任何领域,哪怕是最生僻的领域,无不对社会革命有所影响,同时也无不在这一革命的影响下发生某些变化。”[2](p.656)这场革命带来最明显的就是教育领域的变化。
(二)社会因素 16世纪后期,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谈论自身,观点愈加一致、愈加富有攻击性,只是仍然未能摆脱宗教的框架。而在动荡不安的17世纪,尤其是在抵制国教、尊崇简化宗教仪式的教派和众多不同的小团体中,女性获得了更多的自由。至少有些女性感受到了神启,开始传教或进行预言。现代历史学家指出,在伊丽莎白时代后期为逃避迫害而移民到美洲或荷兰的英格兰宗教异见者及其传教活动中,女性发挥了重要作用【3】(p.170)。在女性参与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女性的意识开始觉醒,男性的思想意识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洗礼。宗教改革使更多的女性得以接受教育。 伴随着17世纪英国革命的爆发,由政治变革激荡起来的政治和社会动员,以巨大无比的力量推动了英国妇女对于传统社会及其价值观的反思,促使她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唯丈夫之命是从的家庭主妇,而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这场史无前例的革命,并力争男女的“精神平等”。在英国革命期间,“许多妇女在政治事务中扮演了公开的、积极的角色。”【4】(p.54)英国女性受到革命的冲击思想意识得到觉醒,另一方面在参与革命的过程中女性开始接触社会,认识到参与社会的重要性,女性开始通过寻求教育来提高自身能力。而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女性获得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让男性认识到女性也是可以发挥一定的社会作用的,开始渐渐接受其实女性接受社会教育是有一定的意义。 早期女权主义思想以及女权主义者也开始探究并维护关于女性的思想。玛丽。阿斯特尔是最早的女权主义者之一,她有一本书取名为《对教育的思考》,该书具有开拓性和真正的前瞻性——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因为她强调了女性接受良好教育的紧迫性。她认为,女孩子必须学会独立思考,清晰而理性地作出判断,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掌握优雅的社交技巧和才艺上【3】(p.190)。女性开始书写一些争取自身权利的作品,并且不满足于精神层面启发,开始创办学校为女性提供教育机会。阿斯特尔最终停止了写作,但是她能够非常有效的发挥自己的影响力。1709年,她说服自己在切尔西的一些比较富有的熟人赞助开办了一所慈善学校【3】(p.191)。
二、女子教育概况和特点
伴随着转型时期的大量变革,英国女子教育开始发生变化。但这一时期的英国社会,仍以等级划分为重要特点。在等级社会结构中,女性以其社会身份、阶级、种族、地域,处于不同的生存境况中,面临的教育问题也自然有所不同【5】(p.111)。这一时期,依其社会地位和财产情况可分为三个阶层:一是贵族女性,包括王室女性、大贵族女性;二是中产阶级女性,包括中小贵族女性、城市商人女性;三是社会底层女性,包括农村女性、女学徒、女工。不同阶层的女性所受教育状况与其社会地位息息相关,但是这一时期也有部分中产阶级女性依靠财富,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女性受教育状由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两个因素决定,但经济因素远不如社会地位影响大,故各阶层仍然呈现明显的差异。 (一)贵族女性 最早发源于14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逐渐拓展到西欧各国,英国在16—18世纪处于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这对英国贵族阶层的教育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贵族女性作为英国的上层阶级,一直以来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上层女性从小就开始接受基督教和贵族世俗教育,从教会学校,宫廷和城堡的贵妇人处接受伦理道德、生活知识、宫廷礼仪、人际交往、音乐(包括演奏乐器)、舞蹈等方面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女性养成举止得体,风度优雅等适合上层社会需要的能力【6】(p.77).贵族女性16到17世纪接受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修女院教育和家庭文化教育。 16世纪晚期的伊丽莎白.都驿是家庭文化教育的成功典范,她在继母凯瑟琳.帕尔的指导和家庭教师罗杰.阿莎姆的教育下,接受了严肃的古典教育:上午阅读伊索克拉底和索福克勒斯的著作,下午阅读西塞罗.李维,基督教教父的著作和《新约》。此外,伊丽莎白还学习历史,神话,哲学,以及构成当时高级课程的其他知识。最终,伊丽莎白以独立,勇敢与聪慧为都译宫廷文化创造了“伊丽莎白时代”。她对英国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奠定了未来帝国的基石;她集专制君主与文化名人于一身的风范,被视为“呼风唤雨的政治人物长期学习的课本”【7】(p.178)。家庭文化教育是影响贵族女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女性的社会活动能力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但这个影响是有局限的,只有极少一部分女性能像伊丽莎白一样可以通过教育发展自身,实现其社会价值。 这一时期私立教育机构获得了很大发展,这些私立教育机构为上层社会女子求学提供较多的门路,尤其是在修女院解散之后更是如此。当时上层社会的女子可到私立日间学校或私立寄宿学校教育。女子教育的内容包括德行和才艺,特别注重法语、音乐、舞蹈、绘画和缝纫技术这些科目构成了女子教育的基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