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为12门

合集下载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冯冬雯摘要:通过比较分析,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在课程政策上,注重国家课程统一性与学校课程灵活性的动态平衡;在课程结构上,注重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程形态等方面的调整和完善,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实施上,注重教师和社会参与、政策支持以及质量监控;在课程评价上,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侧重发展,评价标准由刚性的单一化标准走向弹性的多元化标准,评价对象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评价主体上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方法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政策;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趋势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学校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

综观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个核心。

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特点。

然而,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总体趋势。

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课程政策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一定社会秩序和教育范围内,为了调整课程权力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

”[1]它作为一国课程改革指南,着重要解决“由谁来决定我们的课程”或课程权力的分配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大体上有三种课程政策的类型: 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和学校自主决策型,分别以法国、美国和英国为最典型。

目前,无论是采取哪一种类型课程政策的国家,都逐渐认识到对课程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宽都不是明智之举,各国课程政策均注意在“集权──分权、政府──市场、标准化──多元化、学术发展──个人发展”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努力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协调与统一。

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课程分权管理的国家都把推出强有力的“国家课程”视为迎接21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函授学习了《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一门课程,老师布置了任选一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作为作业来完成。

一直向往的英国教育模式成为了我的研究对象。

于是查找了相关的许多资料,发现英国的基础教育对我国的教育改革确实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课程改革是全社会参与的运动1995年,英国开始实施《提高中小学水平计划》;1996年,英国政府发表了基础教育白皮书《学会竞争:14—19岁青少年的教育和培训》,要求所有的初中都能向学生提供“普通职业教育课程”五年级的第一级;1997年5月2日,英国政府开始了面向21世纪的新一轮课程改革。

经过两年的努力,1999年7月,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出台,从2000年9月开始实施。

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内容包括:开设12门核心课程;提出学校课程的价值和目的;构建了国家课程、宗教教育以及其他全国性的教育框架;实现四项课程目标;提出六项基本技能。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7月教育部就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到2010年,将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教育系统认同度高,参与面广,改革步伐大。

但在全社会还未形成支持课改、参与课改的氛围。

特别是众多的家长和部分非教育系统的各级组织对这次课改的重要性知之甚少,不少人既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也没有参与的渠道。

二、课程改革中更关注教师的成长历程(一)教师教育模式的多元化英国主要存在两种教师教育模式:时间顺序模式和同时发生模式。

时间顺序模式是学生入学后,先接受普通教育,获得某一特定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学位,在学习结束后或即将结束时,再接受职前专业训练,以保证他们能胜任教学,而这一阶段仍然要学习一些普通教育类课程。

同时发生模式是学生一入学就把某一或多个学科的普通教育与以理论和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教师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教学。

专题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专题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专题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意义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一)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90年代初,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在该著作中,托夫勒把人类的文明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次浪潮时期——农业阶段,历时数千年;第二次浪潮时期——工业阶段,不过300多年之久;第三次浪潮时期——指以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主要标志,太阳能的利用、空间技术、海洋工程、遗传工程的出现为象征的信息化阶段。

)席卷世界的时候,一个新的名词——知识经济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它的出现,使得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最新的知识,尤其是拥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就显得更加重要。

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的动力。

”显然,因为知识经济的兴起而带来的社会转型和新世纪的挑战,正使我们对人的本质属性、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高新技术的应用及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的调整。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与机遇,承担国民素质教育提高的教育正经历一次观念、态度、内容、形式、技术、方法的彻底的变革。

作为教育改革核心的课程自然首当其冲,通过课程改革来培养知识经济所需的创新人才。

走向知识经济的21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因此终身教育体系便成为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基点。

终身学习的最根本的基石是作为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与有关教育理念的融合。

信息技术本身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引发教育的革命,但是信息技术却是引发这场教育革命的重要条件。

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学习的手段和方式。

信息化的社会来临,对教育提出又一次挑战。

首先,它改变了学习者的行为方式,学习过程的观念发生变化,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记忆过程,而是一种信息处理的过程。

教师不在是学习者的主宰者,而成为学习的指导者,这主要体现在教师最大限度的创设学生学习的环境。

学生则主动地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来自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信息,进行信息加工和发布。

英美德法四国教育比较

英美德法四国教育比较

英美德法四国教育比较英国教育制度。

在中国小学6年,初高中各3年,共计12年;在英国则为13年制。

1-6年级其实就是幼儿园的等级,所以并没有具体教学。

7-9年级为一档次。

与中国小学类似,开始学习所有科目,但并不非常注重学习成绩,算是一种开导式教育以培养兴趣,故基础教育扎实度与国内不可相比。

10、11年级被称为GCSE,类似中国初中。

此时已经开始注重学生自己的兴趣培养,除语文(英语),数学,外语(法语)之外,必修的为物理、生物、化学、电脑、体育。

其他按照自己兴趣,选修3门科目。

其范围非常广泛,美术、音乐、地理、拉丁、德语、体育(理论)、商业、经济等。

所以学生可以不用为自己之前所不擅长的课再担心了,毕竟没有什么人是全才型的。

GCSE两年毕业需要参加一次统考,成绩分为:A*\A\B\C\D\E\F\U。

从优到次,U属于不及格。

等级按最后成绩百分比所定,一般来说,总成绩中统考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

但这并没有特殊意义,选择A-Level所要学习的科目主要还是按照自己成绩,一般要求C及其以上,有些科目也许有特定要求。

12、13年级被称为A-Level,类似中国高中。

在这两年是腾飞的时刻,哪怕在之前GCSE,论知识的扎实度,中国学生还是有优势的。

但在A-Level,差距被缩短甚至被超越。

A-Level 第一年需要修4门课(科目不限),然后第二年则只需要修3门课。

(当然如果兴趣广泛也可选修最高至5门。

)原因很简单,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专心学习自己擅长或喜欢的学科。

因为更专注了,等入大学时,各科目的学生能力其实已经超越中国学生了。

也因为只需要修习3、4门课,所以是相当充裕,可以发展其他兴趣爱好A-Level因为科目数量原因,其制度有点类似大学。

每门科目需要学习特定数量的单元,每个单元有一次考试,然后算所有单元的总成绩。

考试在每年1月和5,6月,两个阶段,允许重考。

总成绩中考试占40%,平时成绩占30%,还有一份类似论文的作业占30%。

英国教育概况

英国教育概况

一.英国教育的特点1.历史悠久:英国有组织的教育是和基督教(Christianity)的传入同时开始的。

基督教的两支即凯尔特(Celtic)教会和罗马(Roman)教会从南北两方传入英国。

公元563年.凯尔特教会的传教士科伦巴从爱尔兰到苏格兰,在艾欧纳建立寺院,传播基督教。

其后逐步南移到英格兰,寺院既训练新皈依的教徒,也进行普通教育。

公元597年,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从欧洲大陆来到英格兰的东南部,在坎特伯雷(Canterbury)建立大教堂,教育新皈依的教徒并培训牧师。

宗教和教育都是教会的工作,不可分割。

从公元6世纪到宗教改革的1000年间,教会垄断了英国教育。

17世纪后期,宗教和慈善团体对普及初等教育,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18世纪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推动了初等教育的发展。

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工厂法,规定限制童工劳动时间并提出应对童工进行读、写、算教育。

国家干预教育始于19世纪30年代。

从1833年起,议会开始拨款补助教育事业,其拨款数量逐年增加,并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19世纪50—70年代的20年英国教育发生了大变革。

政府为推进教育改革,建立了一系列皇家委员会。

他们通过对学校的调查研究,写出报告,为制订教育改革方案提供依据。

这一措施,逐渐形成英国教育行政管理的一个独特传统。

2.法律完备:随着历史变迁,英国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法规体系,现有教育法(Education Act)和与教育有关的法律多达100部。

对英国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法有以下几部:①.《1870年初等教育法》(1870 Elementary Education Act)。

此法旨在完善已有的宗教和慈善团体办理的初等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奠定整个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

此法也是英国实施义务教育的第一个法规,规定实行4年义务教育,但并非要建立一个义务的、免费的新国民教育制度,而是补充教会学校的不足。

英国基础教育

英国基础教育

英国基础教育一、英国基础教育概况1、 中世纪教育• 英国中世纪主要的教育场所:家庭和修道院 • 教育内容:基督教义、道德律令、声乐、语法、书法 2、宗教改革后的教育(16-18世纪)背景:15世纪开始,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级与新贵发展壮大, 打破教会对教育垄断的要求日益凸显。

16世纪宗教改革,打破封建时代天主教一统教育的格局,旧的教会学校衰败。

新的宗教教派崛起,人文主义思潮盛行,英国国教会和大批社会人士投入教育慈善事业。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学校3、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至二战)• 背景:大机器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全日制学校受到冷落,同时普及初等教育的问题更加迫切。

泛爱主义与慈善教育相结合,形成新的初等学校形式。

国民教育制度的形成(1)慈善学校在工业时代的新发展:• 18世纪晚期主日学校(Sunday school );导生制学校(贝尔—兰卡斯特制1870年《初等教育法案》(福斯特教育法)• 英国第一部初等教育法案,宣告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 形成公立学校与教会学校并存的初等教育制度,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 19世纪80年代,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0%。

1902年《巴尔福教育法》• 以传统文法学校为基础建立收费的公共中等教育体系;• 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论述,使国民教育变为完整的初等义务教育,并把中等教育纳入地方管理,提供了建立国家公共教育的基础。

《巴尔福教育法》的特点:• 英国基础教育逐渐完成了从宗教到国家、从慈善事业到体系化、从传统到现代、从贵族到平民的转变。

• 形成了英国独特的初等教育历史传统——“基础教育”传统、“预备 学校”传统,以及“注重儿童发展”的传统。

双轨学制• 在18、19世纪的西欧,由古代学校演变来的带有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简称双轨制。

英国公立普通中学的课程设置

英国公立普通中学的课程设置

英国公立普通中学的课程设置吉林长春大学王治君在英国,有90%左右的中学生在公立普通中学(comprehensive school,也译作综合性中学)读书。

〔1〕根据英国的教育制度,普及义务教育为11年,即小学6年,中学5年。

〔2〕儿童5岁上学读到11岁,然后到中学再读5年,大约到15岁时毕业。

中学毕业时需参加“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GGSE:the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这种考试受“学校考试评定委员会”(the School Examination and Assessment Council)监督。

这种考试中的每一门课的成绩都有从A到G共7个等级。

〔3〕因此,一般来说很少有人考试不及格。

取得此证书者可以被认为达到了社会招工的最低文化标准。

五年制中学毕业的学生如果想升入大学,还需要到一些专门的公立区域学校(regional college)再免费学习一年或两年,然后参加A级考试(A-level:Advanced level)或A 级附加考试(AS-level:Advanced Supplementary level)。

一般来说,学生参加3门课的A级考试〔4〕或参加两门课的A级考试和两门课的A级附加考试,即可达到大学的录取标准。

〔5〕当然,进入像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就需要这3门课或4门课成绩均达到A等才行。

无论是“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还是A级或A级附加考试,考试的课程都是中学开设的课程。

下面仅举切斯特坦中学一例,说明英国公立普通中学的课程设置的特点。

切斯特坦中学是一所比较典型的英国公立普通中学。

该校建于1974年,是男女生混合学校。

该校有11岁至16岁的在校生1050名,教师大约60名。

该校拥有一个有90个座位的资料中心、两个技术实习车间、两个科学实验室、两座礼堂、两个美术室、一个舞蹈戏剧排练室、一个陶器室、一个板画复制室和两个信息技术室。

英国教育演变与教育体制zhshi

英国教育演变与教育体制zhshi

Rt HON Ed Balls MP Secretary of State for Children, Schools and Families

Jim Knight MP Minister of State for Schools and Learners RT HON Beverley Hughes MP Minister of State for Children, Young People and Families Lord Andrew Adonis Parliamentary Under Secretary of State for Schools and Learners Kevin Brennan MP Parliamentary Under Secretary of State for Children, Young People and Families
(三)1870-1899义务制教育的开始


1870年教育署长福斯特提出了初等教育法案并获得议会通过 ,即《初等教育法》,亦称《福斯特法》(Forster Act)。该 法案的目的是,通过国家在民间教育团体力所不及的地方填 补空缺来为全国提供良好的学校教育,使所有家长确信其子 女能够受到初等教育。 1876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桑登法》(Sandon's Act),规定 家长有义务使其子女接受足够的教育,否则将受到处罚。 1880年的《芒德拉法》(Mundella's Act)规定实施全面的强制 入学政策。 至1899年,义务教育的上限已提高到12岁。 随着义务教育年 限的逐渐延长,英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相当于中等 学校的高级学校。
二战后英国教育的发展
1.《1944年教育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为12门:英语、数学、科学、设计和技术、信息和交流技术、历史、地理、现代外语、艺术和设计、音乐、体育、公民。

在12门必修课之外,学校还有义务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社会性的养成、健康教育、升学与就业指导等。

此外,社区活动、劳动体验等活动课程也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日本的课程改革突出设立综合学习时间,国家不规定其具体内容,而由各学校创造性地组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例如自然体验、社会参观、制作与生产活动等。

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压缩必修课内容和课时,扩大选修学科,鼓励学校创造有特色的课程。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教育地方分权国家,各州都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及相应的课程设置,但各州课程标准都包括4门核心学术科目:英语、数学、科学和社会。

美国中学课程设置相当广泛,主要包括英语语言艺术、公民与政府、数学、科学、音乐与艺术、外国语、实践技能等。

其综合中学一般分为3科:学术科、职业科、普通科,每门课程在教学时都分解成讲座、课堂实践、工场—实验室实践等3个部分。

很显然,美国对这场改革结果并不满意,他们认为,原因在于没有重视严格的学术标准。

教育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教师对学生实际上“需要知道什么”和“能够知道什么”缺乏全面、明确的了解。

于是,以“标准运动”为标志,美国教育开始追求卓越、反对平庸,具体行动表现为各个州开始研究与制订课程标准。

到目前为止,美国50个州都有自己的课程标准。

这场运动为美国语文教育制订了具体明确的目标,解决了学生“需要知道哪些语言知识”和“能够用语言做什么”的难题。

在美国,语文课程标准有国家标准与各州标准之分。

国家标准全称为《英语语言艺术标准》,由国际阅读协会和英语教师全国委员会共同制订,并于1996年出版。

国家标准对各州和地方教育机构或教育实体没有法律约束力,也不强制遵守执行,各州自愿采用。

但国家标准在观念与理论方面影响着各州的标准。

国家标准规定语文教育目标是:
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语言学习的机会并得到鼓励,使他们形成为追求个人生活目标,包括丰富个人生活而发展语言技巧的观念,作为有教养的、有生产力的成员充分参与社会生活。

相比之下,各州标准规定的目标要具体得多,例如加州规定的语文教育目标是培养“流利的阅读者和熟练的写作者”、“自信的演讲者和积极思考的听众”;纽约州则规定语文教育
目标是“为获得信息和理解能力而学习语言”、“为进行文学反映和表达而学习语言”、“为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而学习语言”和“为进行社会交流而学习语言”。

各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已经写进美国语文教材,作为教学目标融入到课堂教学行为中,标准内容也是各州标准考试的评价目标。

“ 标准”已经成为约束自由美国的学校教育准绳。

“阅读第一”行动项目
美国语文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做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视早期阅读能力评价,把好阅读入门关;二是重视阅读实践,强调通过阅读学会阅读;三是遇到阅读难题,采取措施,及时补救。

国政府承诺,要保证每个孩子在三年级时能够学会阅读。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政府实施“阅读第一”的行动项目,为各州提供消除阅读障碍所需要的经费与工具,这个工具就是国家读写能力研究会阅读小组制订的《把阅读放在第一位》手册。

这本手册规定早期阅读教学的5个领域:音位意识、读音法、流利、词汇和课文理解,从对最基本的术语定义开始,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难题等等,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这项《把阅读放在第一位》的研究成果已在全国推广应用,并且成为美国各州对小学二三年级以前的儿童早期阅读评价的统一标准及其理论依据。

作文是可以教会的
除了重视口语交际表达能力之外,美国十分重视书面表达能力训练。

他们相信作文是可以教会的,通过提高教师的写作教学水平,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打草稿在这个环节里,学生还需要注意两点:写作之前,从构思阶段和“作者的蓝图”中概括写作步骤,然后开始写作;记住在作文中使用主动语态的动词,它会使自己的作文更加生动活泼;提前阅读“修改策略”中关于使用主动语态的要点。

写作之时,把自己的思想倾注到文章里去。

修改要求学生在修改自己的作文之前,请同伴对他的作文进行评论。

编辑编辑之前,要求同伴评论自己修改的稿子。

编辑的时候,注意检查语法、惯用法、拼写和语言技巧方面的错误,特别要注意正确地使用形容词和动词的比较级。

递交作文完成之后,用什么样的文本格式上交也是有要求的。

反馈这是写作的最后评价阶段,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重视思维训练
美国教师要求学生养成积极的思考态度和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

美国作文不强调字数多少,对文章长短没有特别要求,但要求熟练运用写作技巧,“有效而富有洞察力地形成作者自己的观点,表现出突出的批判性思考,清晰地使用恰当的事例、推理以及其他证据证明自己的立场”(最新SAT写作要求)。

“批判性思维”一词在美国教育中有特定的内涵,它不是专指挑毛病、批评别人,也不是同意或不同意的简单线性思维,而是要求在掌握充分论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尽可能使结论或作出的判断客观公正。

这是美国语文教育对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要求。

美国老师不怕学生文章格式的千篇一律,只怕文章没有独特的思想,不能表达作者的批判性思考。

美国教育促进会主席欧内斯特·波伊尔认为,“清楚的写作导致清晰的思维,清晰的思维又是清楚的写作的基础。

也许,与任何其他交际形式相比,写作使我们为自己的语言负责
《美国语文教育》,王爱娣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1月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