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

阅读文言文
阅读文言文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承命草制

梁储在内阁时,秦王疏请陕之边地,益其封疆。朱宁、江彬等受其贿,助之请,上许之。兵部及科道执奏不听,大学士杨廷和当草制,引疾不出。上震怒,内臣至阁督促储曰:“如皆引疾,孰与事君?”遂承命草上制曰:“昔太祖皇帝著令曰:‘此土不畀藩封,非吝也!念此土广且饶,藩封得之,多蓄士马,饶富而骄,奸人诱为不轨,不利宗社。’今王请祈恳笃,朕念亲亲,畀地不吝。务得地宜益谨,毋收聚奸人,毋多养士马,毋听奸人劝为不轨,震及边方,危我社稷,是时虽欲保全亲亲,不可得已。王慎之,毋忽!”上览制,骇曰:“若是,其可虞,其弗与!”事遂寝。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益其封疆益:扩大;B.引疾不出引:把……作为借口;

C.此土不畀藩封畀:适宜;D.其可虞,其弗与!其:我,代指皇帝自己。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念此土广且饶,藩封得之,多蓄士马,饶富而骄,奸人诱为不轨,不利宗社。

②上览制,骇曰:“若是,其可虞,其弗与!”事遂寝。

3.面对皇帝的命令,梁储是怎样劝说成功的?

平定二乱

张佳胤因浙兵减粮,辱巡抚为乱,受命视师两浙。将抵杭,复闻市民因受役不均,聚众焚劫乡绅,有亡赖丁仕卿者为首倡。佳胤促驾曰:“速驱之,尚可离而二也。”到台,召营兵为乱者抚之曰:“汝曹终岁有守卫功,前抚减粮诚误。今市井亡赖亦为乱,彼无他劳,不可以汝曹为例,可为我捕之,功成不独论赎,且有赏也。”众踊跃听命,遂薄乱民,败之,擒捕丁仕卿等,立会诸司讯之,得其挟刃而要金帛者五十余人,皆枭之,余悉放归。于是诸亡赖皆帖然解散。佳胤乃复营兵饷,密廉其倡乱者名,因捕数人曰:“汝为乱首,吾故欲贷汝,天子三尺不贷汝!”遂斩之,因驰使遍赦七营,曰:“乱者已服辜。今以尔有功天子,不欲尽诛。汝当尽力报国!”不五日,二乱平定。

1.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佳胤促驾曰促:促使;B.前抚减粮诚误诚:说真的,本来;

C.不可以汝曹为例以:用;D.乱者已服辜辜:罪名,罪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市井亡赖亦为乱,彼无他劳,不可以汝曹为例,可为我捕之,功成不独论赎,且有赏也。

②佳胤乃复营兵饷,密廉其倡乱者名

3.张佳胤用了五月天不到的时间就平定了两个叛乱,你从中学会了什么?

中官毁券

梅国桢知固安,有中官操豚蹄为飨,请征债于民。国桢曰:“今日为君了此”急牒民至,趋令鬻妻偿贵人债,伪遣人持金买其妻,追与偕入,民夫妇不知也。桢大声语民曰:“非尔父母官立刻拆尔夫妻,奈贵人债,义不容缓;但从此分离;终身不复见矣!容尔尽言诀别。”阳为堕泪。民夫妇哀恸难离。中官为之酸楚。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征债于民于:从,在;B.了:解决,了断;

C..追与偕入偕:一同;D.竟毁券而去而:表示承接先后关系。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有中官操豚蹄为飨,请征债于民。

②非尔父母官立刻拆尔夫妻,奈贵人债,义不容缓;但从此分离;终身不复见矣!容尔尽言诀别。

3.文中的梅国桢做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中你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计赚解后

沈襄父铄,疏劾严嵩父子,被谪。复诬入白莲邪教,戮之原籍。逮襄部讯,并解其妾。抵山东,起早下于客店,妾密语襄曰:“君至京,必无生理,盍以计脱,以存宗祧。妾拚一死,与之图赖,或得免落奸相之手。”于是绐之,曰:“此地有吏部某为我父同年,在都时曾贷我父三百余金,索来可作路费,亦可以馀者赠尔两人为还乡需,不识可行否?”二差以其有妾为质,去其手刑,易其衣巾。一差守妾于店,一差押之同往。行不一里,其差腹疼登厕,襄逸去。差至所谓吏部家,与襄所言迥异。奔回客店,云襄脱逃,吓妾吐真。妾乃号叫曰:“我夫妻耐苦到此,京师已近,满望事白生还。汝受严氏嘱,潜杀我夫,汝必还我夫尸!我以身殉,决不甘孱弱女流又遭汝之污辱。”闻者酸鼻,告之。当道亦疑为严氏所谋,将妾寄养尼庵,日比二差还尸。拖延二载,严氏败,襄出为父陈冤,恩蒙赠荫。妾亦受封,与襄白首告终。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盍以计脱,以存宗祧以:来;B.或得免落奸相之手或:或许;

C.或得免落奸相之手得:能够;D亦可以馀者赠尔两人为还乡需以:用。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二差以其有妾为质,去其手刑,易其衣巾。

②汝受严氏嘱,潜杀我夫,汝必还我夫尸!

3.阅读这篇文言文,我们从沈襄的妻子身上看到了那些品质?请举例说明。

安禄山之反

唐安禄山为虏所败,张守奏请斩之。上惜其才,敕令免官。张九龄固争曰:“禄山失律丧师,于法不可不诛。且臣观其貌有反相,不杀必有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识石勒,枉害忠良。”竟以为节度使,出入禁中。因请为贵妃儿,颇有丑声闻于外,上不之疑。时委政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排抑胜己,口有蜜而腹有刀,养成天下之乱。禄山以林甫狡猾逾己,亦畏服之。及杨国忠为相,禄山视之蔑如也。由是有隙。然禄山虽蓄异,以上待之厚,欲俟上晏驾而后作乱。会国忠欲其速反以取信己,言于上,数以事激之,禄山遂反。

1.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张九龄固争曰固:本来;B.卿勿以王夷甫识石勒以:认为;

C.上不之疑之:代指安禄山;D.言于上于:在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禄山失律丧师,于法不可不诛。且臣观其貌有反相,不杀必有后患。

②时委政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排抑胜己,口有蜜而腹有刀,养成天下之乱。

3.从选文看,安禄山谋反的原因有哪些?

天理灭哉

唐杨洄又谮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潜构异谋,玄宗召宰相谋之。李林甫对曰:“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预。”上意乃决,废瑛、瑶、琚为庶人,赐死城东驿。大理卿徐峤奏:今岁天下断死刑五十八人,大理狱院由来相传杀气太盛,鸟雀不栖,今有鹊巢其树,于是百官以几致刑措,上表称贺。上归功宰辅,赐李林甫爵。晋国公牛仙客、豳国公落华阳曰:“明皇一日杀三子,而李林甫以刑措受赏,谗谀得志,天理灭矣!安得久而不乱乎?”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潜构异谋()今有鹊巢其树()

而李林甫以刑措受赏()安得久而不乱乎()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上意乃决,废瑛、瑶、琚为庶人,赐死城东驿。

谗谀得志,天理灭矣!安得久而不乱乎?

3.下列对选文的看法,错误的一项是()

A.唐玄宗没有经过调查就听信杨洄的谗言,处死了自己的三个亲人。

B.李林甫虽然表面上对谋反的事采取回避态度,实际上却推动了唐玄宗想法的实现。因为事后他得到了唐玄宗的褒奖。

C.文中的晋国公牛仙客和豳国公落华阳的话及时对唐玄宗昏庸无道的批判,又是对历史精确的预见。

D.大理卿徐峤的奏折让我们看到了当时部分官员的腐败无能,这也是唐朝遭遇安史之乱的一大原因。

受羊埋之

羊舌子好直,不容于晋,去三室之邑。邑人攘羊而遗之,羊舌子不受。妻叔姬曰:“不如受而埋之。”羊舌子曰:“何不飨盼与鲋?”姬曰:“不可。南方有鸟为吉乾,食其子,不择肉,子多不义。今盼与鲋童子也,随大人而化,不可食以不义之肉。”乃盛以瓮,埋垆阴。后攘羊事败,吏发视之,羊尚存。曰:“君子哉!羊舌子不与攘羊矣。”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三室之邑去:离开;B.邑人攘羊而遗之遗:遗留,给;

C.不可食以不义之肉食:喂养;D.羊舌子不与攘羊矣。与:和。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南方有鸟为吉乾,食其子,不择肉,子多不义。

②乃盛以瓮,埋垆阴。后攘羊事败,吏发视之,羊尚存。

3.羊舌子和他的妻子身上各有什么品格值得我们学习?

宣敕毙奸

况钟知苏州,初视事,阳为木讷,胥①弊蠹,辄默识之。通判赵忱,肆慢侮钟,亦不之校。既期月,一旦,宣敕召府中胥悉前,大声言:“某日某事窃贿若干,然乎?某日,某如之!”群胥骇服,不敢辩。立掷杀六人,肆诸市。复出属官贪者五人,庸懦者十余人。由是吏民震悚,革心奉命。民称之曰况青天。

选自《夜航船》(明张岱)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阳为木讷阳:表面

B. 亦不之校校:通“较”,计较

C. 肆诸市诸:各种

D. 复出属官贪者五人复: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通判赵忱,肆慢侮钟,亦不之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由是吏民震悚,革心奉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况钟是怎样解决官吏贪污腐败问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文言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满分100分) (一)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11分)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文中“晋平公”、“祁黄羊”、“解狐”、“午”皆为人名。 1.(5分)翻译上文中以隶体字打印的句子。 2.(6分)给上文框出的句子注上标点。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二)王右军诈睡(13分) 王右军①年减十岁②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④入,屏⑤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⑥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⑦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 ①王右军:即王羲之。②减十岁:不满十岁。③大将军:晋朝大将王敦。④钱凤:为王敦的参军,助敦叛晋,后被诛。⑤屏:通“摒”,让手下退出。⑥阳:同“佯”,假装。⑦从:同“纵”。 1.在读懂上文的基础上,推敲末句横线上应填的字词是()。(3分) A.智 B.谋 C.才 D.诈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8分) 恒须臾觉既 诈于是全于时 3.给文中框出的语段注上标点。(2分)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翻译整理 (31~60) 3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向善于驾车的人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习不久之后就与他进行比赛,赵襄主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后了。赵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有把真本事全传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本领全部都教给你了,只是你使用得不恰当。但凡驾车特别注重的是,要使马套在车辕里很舒适,人的心意要跟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目的。现在国君在落后时就一心想追上我,跑在前面时又怕我赶上,其实驾车赛跑这件事,不是跑在前面就是掉在后面。不管是跑在前面,还是落在后面,都总是把心思用在和我比输赢上,怎么能有心思去关心调整马呢?这就是您为什么会落后的原因了。” 32.管鲍之交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33蜀贾卖药 四川有三个商人,都在市场上卖药。其中一人专门进优质药材,按照进价确定卖出价,不虚报价格,更不过多地取得赢利。(其中)一人优质不优质的都进货,他售价的高低,只看买者的需求(程度来定),然后用优质品或次品来应对他们。(其中)一人不进优质品,只求多,卖的价钱也便宜,要求多就多一点,不计较。于是(人们)争着到他那(买药),他店铺的门坎每个月换一次。过了一年就非常富了。那兼顾优质品和次品的商人,前往他那买药的稍微少些,过了两年也富了。那专门进优质品的商人,中午时的店铺就如同在晚上,早晨有吃晚餐不足。 郁离子见了叹道:“当今为官的,也如此啊!从前楚国边远的三个县的三个县官。其中一个廉洁却不能得到上司的提拔,他离任的时候,没有钱租赁坐船,人们都笑话他认为他蠢。其中一个选择方便获取的利益就取,人们

小学五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

小学五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一)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 例作简答。 四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 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 往擅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注】昃:zè,太阳偏西。 1. 给加点字注音。 再适长.山()既长.() 2. 解释加点字 既长.:再适.长山: 五年未尝.解衣: 知其.世家: 日昃始.食: 3. 翻译下面句子 或夜昏怠: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4、判断对错 (1)范仲淹,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希文,谥文正。官至副宰 相。()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5.说说文中主要记叙了范仲淹刻苦读书的哪几件事?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2017年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班级姓名学号 1、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里填上序号。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人有耕田者。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008年广州市十六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2、《学弈》中“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援”是的意思。由这个学弈的人学习态度,我想到了这个成语。 % ——2010年广州市十七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3、《两小儿辩日》中,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依据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011年广州市十三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2012广州市民办初中(五校联考)新生入学检测题 、 二、课内文言文理解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见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1、写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 绝:①断绝②穷尽③走不通的④独一无二的⑤极、最 伯牙绝.琴()斩尽杀绝.()绝.处逢生()美妙绝.伦()绝.大多数()悬崖绝.壁() 善:①擅长、善于②好③善良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 伯牙善.鼓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心怀不善.()多愁善.感()善.始善终()英勇善.战()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④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4、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是的知音,从“”这两句可以看出。 5、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6、高山流水比喻,人们把知音比作的人。 ! (三)《学弈》

文言文小阅读翻译及练习答案

25.★和尚敬茶 【原文】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鸽异》) 【参考译文】 灵隐寺的某个和尚,凭借烹煮茶而得名,对烹茶的工具都精通。这样以后他储蓄的茶有几种,经常看客人的贵贱来烹茶进献给他;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不会全部拿出来。一天,有高官到来,那个和尚恭敬地拜见,拿出好茶,和尚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高官希望得到他的称攒,高官默不作声的样子。和尚感到很困惑,又用最上等的茶叶烹煮进献给他。高官已经喝完了,并没有称攒。和尚着急的不能在等待,鞠躬问道:“茶怎么样”高官拿着茶杯手一抬说:“茶太热。” 【阅读训练】 1.解释: (1)以:凭借,因为;(2)及:以及;(3)进:进献;(4)待:等待 2.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然所蓄茶有数等蓄:含蓄 B.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恭:通“躬” C.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惑:迷惑不解 D.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热:热情

答案:C (A储蓄;B恭敬;D水的温度高,与“冷”相对。) 3.翻译: (1)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 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僧人)不会全部拿出来。 (2)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僧人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贵官),希望得到(他的)称赞。 3.概括文中僧人的性格: 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奉承拍马。 4.文末僧人听了贵官的话后的心情应是() A.愉快、满意B.厌恶、不满 C.失望、沮丧D.仇恨、恼怒 答:C 31.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2)欲:想要。 (3)暮:晚。 (4)何:为什么。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动词>点燃。乎:呢。 (5)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 (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安敢:怎敢。 (7)好:喜欢,喜好。 (8)阳:阳光。 (9)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10)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 (11)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文言文阅读 (2)

专题检测十二文言文阅读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4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未尝稍降辞色 ..(言语和脸色) (2)援.疑质理(引,提出) (3)媵人持汤.沃灌(热水) (4)皆被.绮绣(同“披”,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2)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选文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4.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用意是什么?有关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请写出 两个。(3分) ,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匡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等。 ,完成后面问题。(10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原文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 教案精品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过程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复习预习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考试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部编版小升初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二)测试卷含答案

2020年小升初语文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二) 1.阅读文言文,完成习题。 )于郊衢(qú),抚节悲歌,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jiàn 声振林木,响遏(è)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根据释义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字词。 ①________:自以为 ②________:于是就 ③________:没有阻止 ④________:于是 ⑤________:返回 (2)这篇文言文的题目是《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尝试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薛谭为什么辞别老师回家?因为他“________”。 ②薛谭听了秦青老师送行的歌后是怎么做的?________ ,________。 ③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秦青歌唱得好?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从这篇短文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选出最合适的一项() A.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B. 一个人有了成绩不能骄傲,要谦虚。 C. 只有有才智的人才有骄傲的本钱。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顾长康画人 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①。人问其故,顾日:“四体妍蚩②,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③中。” 【注】①目精:眼珠。②研蚩:美丑。③阿堵:此处。 (1)“本无关于妙处”正确的停顿是() A. 本/无关于妙处 B. 本无/关于妙处 C. 本无关于/妙处 (2)写出下面划线字词的意思。 ①或数年不点目精________

②人问其故________ (3)顾长康“不点目精”的原因是________,这与成语“________”的意思相近。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翠鸟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①。及②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③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④得而取之矣。 【注】①避患:避免灾祸。②及:等到。③益:更加。④遂:于是,就。 (1)对下列句子中的“之”字解释正确的两项是() A. 而人遂得而取之矣(它,指小翠鸟) B. 一人虽听之(他,指弈秋) C. 思援弓缴而射之(它,指天上的鸿鹄) (2)画线语句的意思是:________,就把巢筑在低一些的地方。 (3)翠鸟一开始把巢筑在高处的原因是________;而后来把巢一次次筑低的原因是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 4.课外阅读。 燧人钻木取火 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suì)人。 鸟类鹗(xiāo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字。 识:________ 至:________ 息:________ 感:________ (2)“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suì)人。”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________。 (3)短文中的圣人从哪里受到肩发,发明了钻木取火?从文中找出来。 (4)你能解释一下“钻木取火”的道理吗? (5)人类从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中受到肩发,从而进行发明创造的事例数不胜数。试着举个例子吧。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

.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八) 武行德辨盐 正文:武行德之守洛京也,国家方设盐法,有能捉获一斤以上者,必加厚赏。时不逞之徒,往往以私盐中人者。尝有村童,负菜入城。途中,值一尼自河阳来,与之偕行。去城近,尼辄先入。既而,门司搜阅,于菜篮中获盐数斤,遂系之以诣府。行德取其盐视之,裹以白绡帕子,而龙麝之气袭人,惊曰:“吾视村童,弊衣百结,蓝缕之甚者也。岂有薰香帕子?必是奸人为之耳。”因问曰:“汝离家以来,与何人同途?”村童以实对。行德闻之,喜曰:“吾知之矣。此必天女寺尼与门司冀幸以求赏也,”遂问其状,命亲信捕之,即日而获。其事果连门司,而村童获免。自是官吏畏服而不敢欺,京师肃然。 问题1 :守门的士兵抓住了什么人?为什么要抓这个人? 问题2 :行德为什么认为私带禁盐者不是村童? 问题 3 :行德为什么断定尼与门司有勾结? 词句:解释划线的字 1 、国家方设盐法 2 、往往以私盐中人 3 、途中,值一尼自河阳来 4 、去城近,尼辄先入 5 、此必天女寺尼与门司冀幸以求赏也 答案: 问题 1 :村童,私带禁盐。 问题 2 :盐是用香帕包裹的,村童不可能有香帕。 问题 3 :行德问明与村童同行的是女尼,香帕必是女尼的;女尼若要贩盐,不可能自销,必有人接应,最有可能的是门吏。 1、正在 2、陷害 3、遇到 4 、距离;就 5 、企图;侥幸 译文:武行德任洛京留守时,国家正在实施盐法,规定凡能捉获贩盐一斤以上者,心加重赏。当时一些为非作歹的人,常常用私盐来陷害人。曾有一个村童,背菜进城,路上遇到13 / 1 . 一个尼姑,从河阳来,与他同行。快到城时,尼姑却先走了进去,一会儿,守门的吏卒前来搜查,在村童的菜篮中查获了私盐数斤,便把村童捉了起来,送到府中。武行德取过盐查看,见外面裹着白纱手帕,而且有一股袭人的龙麝香气,惊异地说:“我看村童破衣烂衫,甚为穷困,怎么会有薰香手帕呢?一定是坏人干的勾当。”于是问村童说:“你离家以后,曾与什么人同路而行?”村童如实作了回答。武行德听了,高兴地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这一定是天女寺的尼姑与守门吏卒企图侥幸谋求赏金啊。”便问明尼姑的形貌,命令亲信去逮捕,即日捕获。经过审问,此事果然牵涉到守门的吏卒,村童获得了释放。从此官吏们对武行德又惧又怕,又佩服,不敢再有所欺蒙,整个洛京为之肃然。 (一Ο七)李惠拷皮 正文:后魏李惠,为雍州刺史。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遣争者出,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拷知主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 (一)孟子语录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只好)舍弃鲜鱼而选择熊掌。生命,原本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原本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二)女娲补天 原文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àn)焱(y àn)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zhuān)民,鸷(zhì)鸟攫(ju é)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áo)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注释 1.女娲:女神名,传说是我国古代化育万物的创世神,有“抟黄土做人” 的故事流传 2.四极废:四极,指传说中支撑天体的四根立柱;极,边,端;废,毁坏, 此指折断。 3.九州:传说中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地区。

4.爁炎:大火绵延燃烧的样子。 5.颛:纯朴善良。 6.狡虫:凶猛的禽兽 译文 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九州裂毁,天不能覆盖,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柱子,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洪水。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原上恢复了平静;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来。 (三)夸父逐日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⑥道渴而死:在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在大别山附近、、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文言文阅读——翻译

高考第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三语文组安彦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回顾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原则和方法,强化文言翻译知识的记忆,使学生能够科学思维,规范翻译,切实提高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掌握文言翻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翻译实践,教师现场指导、分析、点评,再进行强化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做到对文言翻译的知识心中有数,对翻译不惧怕,能把知道的词句译出来。 教学重难点: 强化文言翻译知识记忆与方法运用,训练翻译思维,规范翻译方法,提高翻译能力。教学措施: 知识回顾、实践运用、指导点评、强化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那些因文言翻译错误而闹出的笑话。 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让你忍俊不禁的答案: 1.驴子比赛不能取胜,非常愤怒,埋怨这双蹄子 2.我不能早一些任用我的儿子,如今急着要一个儿子,这是我的过错。 解析:其实,第一句话中,“胜”是“忍受”之意,读第一声,“怒”可以理解为“发怒”,“蹄”是词类活用,可理解为“用蹄子踢”,“之”代“老虎”,正确的翻译应为“驴子忍不住发怒,用蹄子去踢老虎”。第二句中的“子”,是第二人称代词,应该翻译成“你”,整句的意思是“我不能早一点重用你,现在事情紧急了才来请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以上的翻译出现了什么问题?大家还记得翻译的标准、原则和方法是什么吗? 二、知识回顾:(此部分让学生自己回顾,详细内容参见第一轮总复习P123-124) (一)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2.“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翻译的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阅读答案二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二答案 一、【翻译】 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答说:“是可以吃的。”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楚王为此甚为恼怒,就要杀死这个卫士。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楚王就放了他。 答案: 1、(1)拜见 (2)拿着 (3)劝说 (4)放 2、B 3、中射之士揭露了谒者的骗局,同时将“吃”的罪名推给了谒者。 4、(1)罪在谒者 (2)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二、【翻译】 吴县有一个叫蔡璘,字勉旃的人。他重视诺言和责任,重视朋友之间的情谊。有一个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没有立下任何字据。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勉旃把他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给他。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的样子,不肯接受,说道:“哎呀!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而且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呀。”蔡勉旃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你的父亲把我当知己,所以不告诉你。”最终蔡勉旃用车子把千两白银运着送还给他。 答案: 1、B 2、C 3、(1)守信用,重情谊。(2)最终用车子运着送还给他。 4、例一:需要。在经济建设和经济往来中最重要的是讲信誉,只有“重诺责,敦风义”,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经济活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例二:不需要。追求最高利益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而“重诺责,敦风义”是次要的。 三、【翻译】 曾经有个农民用驴驼了木柴去城里卖,遇到自称“宫市”的宦官取走了木柴,才给了他几尺绢,又要索取给看门人的进门费,而且要用驴送到宫内。农民哭泣起来,把所得的绢给了这些宦官,他们不肯接受,说:“必须用你的驴送到宫内。”农民说:“我有父母妻子儿女,等我用驴驼东西赚钱然后才能买东西吃饭。如今把木柴给了你们,不要钱而回家,你们还不肯,我只有死路一条罢了!”于是就殴打宦官. 答案: 1、(1)给 (2)眼泪 (3)通“值”价值 (4)就 2、A 3、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及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一) (一)文侯与虞人期猎 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始强。【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②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①天又雨,公将焉之? 译: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 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②宣王说之:之 2.翻译下边句子 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译: 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译: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 (三)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译: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四)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五)浦阳郑君仲辨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脊骨。③瘳: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惧而谋诸医(谋划) 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不速治,且能伤身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20200522181250)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 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书遂大进(2)平生于书 (3)文征明临写《千字文》(4)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 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秦青弗止(2)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 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 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1)啖粥而读:(2)辄以水沃面:(3)食不给:(4)乃至被谗受贬: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 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2)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2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知识过关小考卷二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检测一 (时间:30分钟分值:36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页 1 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锦鳞游泳(代指鱼) .(2)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他们)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3.下列句中停顿的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C)(2分) A.而或/长烟一空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解析】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范仲淹“此乐何极”,欧阳修“乐亦无穷”,请分析两者“乐”的不同之处。(4分) __①主体不同:前者是迁客骚人之乐,后者是太守之乐(或百姓之乐);②客体不同:前者是春 季美景之乐,后者是四时山水之乐;③原因不同:前者是因宠辱偕忘而乐,后者是因百姓乐而乐; ④本质不同:前者是个人之乐,后者是与民同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页 2 第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

(完整版)课外文言文阅读(有答案)

h i n g a t a t i m e a n d A l l t h i n g s i n t h e i r b e i n g a r e g o o d f o r s o (一) 哀溺文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③之溺大氓者乎? [注释]①永:唐代地名,今永州。 ②氓:民,百姓。 ③大货:非常多的财物。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永之氓咸善游 ( ) ②中济,船破,皆游 ( ) ③有顷,益怠 ( ) ④又摇其首。遂溺死 ( ) 2..翻译下列句子。(6分)①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②何不去之! ③汝愚之甚,蔽之甚! 3..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二)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译文: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h i n g a t a t i m e a n d A l l t h i n g s i n t h e i r b e i n g a r e g o o d f o r s o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郑人有欲买履者 欲:___________ 2.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度:___________ 坐:___________3.反归取之 反:___________ 之:____ ___4.及反,市罢 反:___________ 罢:___________ 5.宁信度,无自信也 宁:___________ 度:___________ 二、翻译句子。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至之市,而忘操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郑人买履》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三)圯上敬履 (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1下邳圯上:下邳,地名。今江苏省雎宁北。圯:y í, 桥,桥梁]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史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