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现状分析

济源 . 中原 城市 群 内中心城 市郑 州 的四城市 指数 变化 如表 1 .
根 据表 1 州市 的 四城 市指 数可得 到 曲线变化 图 ( 图 1 . 以看 到 , 郑 如 )可 四城 市 指 数在 逐 年增 大 , 照 按 奥尔 巴赫 位序 规模 原 理 , 常 的四城 市 指数 为 1 说 明 中原城 市 群正 在 向均 衡 的位 序一 规模 分布 发展 , 正 . 这
1 2 研 究方法 . 1 2 1 首位 比 . .
由马克 ・杰斐 迅 ( Jf r n - 1 e es )的城 市 首位 律 , M. f o 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算 出 中部 城 市首 位指 数 . 一般 认 为城 市首 位指
数应 该包 括 2城 市指数 , 4城市指数 和 1 城 市指 数 ( 中 P 1 其 n表示 按人 口规模 排在第 n位 的城 市非农 业人 口数 ) .
序 和规模 之间呈 现 出理 想 的直角双 曲线关 系 , Zp 法 则 , 称为 位序一 规模 法 则. 法 则 的一般 表达 即 i f 也 该 式为:
P( )=P( )・ ~ . 1 () 3
式 中 : 为城 市位序 , ( 为第 r P K) 位城 市的规模 , 1 为理 论上 最大城 市 的规模 , P( ) q是 Zp 指 数 , 中 i f 其
按 照奥尔 巴赫 位序 规模原 理 , 正常 的 四城 市指 数为 1 而二城 市指 数为 2 但 中原 城市 群城市 规模 的城 , .
件下 具有 负幂律特 征 , 般可用 Zp 公 式进 行描述 , Zp 模 型 在本 质上 是 一个 分 形模 型 .O世 纪 9 一 i f 而 if 2 0年 代初 期 , 国外 一些 学者 先后研究 了城市 体 系的位 序一规模 法则 以及 P rt 分 布与分形 维数 的关 系 , aeo 城市
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区域经济全国流通经济121 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吴晓迪(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洛阳471003) 摘要:自“十一五”规划把城市群作为推行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以来,城市群这一名词得到了广大学者和民众的关注。
目前对于城市群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和国外关于城市群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中原城市群作为全国第二大城市群肩负支撑中部崛起的职责,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城市群相关概念,对比国内外概念差异,在理解城市群概念的基础上对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城市群;河南省;发展优势;发展劣势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3157(2019)16-0121-02一、城市群基本概念介绍1.国外城市群相关概念及其发展研究分析英国学者格迪斯在他《进化中的城市》一书中提出了“集合城市”的说法,国内学者普遍把这一表述作为城市群概念的雏形,但格迪斯只提出了集合城市这一名词并没有对其进行定义,所以关于集合城市概念的解释也比较模糊。
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的大都市带(特大城市)的概念被认为是城市群概念的起源。
“核心区域组成部分的高密度结构和整个区域的星云结构”这一概念揭示了从传统的单一城市向城市社区转型的新模式和新形式。
此外,美国学者斯科特曾提出“全球城市区域”的概念。
尽管学者们提出的概念不同,但实际上都是在描述一种地域空间或者区域———日益扩展的城市地域将数个都市区相互连接成片的地域空间,所谓称谓不同只是因为视角点不同而已。
目前,世界主要形成北美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的五大湖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英格兰城市群和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五大世界级城市群。
总的来说,世界级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如下: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其次经济实力雄厚,此外创新要素以及先进合理的政府规划也必不可少。
以北美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为例,其被认为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
它以纽约为中心,包括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等主要城市,北部是缅因州,南部是弗吉尼亚州。
试析中原城市群的历史文化渊源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 al of Sanmenxia Polytechnic 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Mar.,2008 Vo1.7,No1
古都名城研究
试析中原城市君 历史文化渊源 粕勺
张玉霞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郑州450002) 河南
摘 要:建设中原城市群是实施中原崛起伟大战略计划的一项重要举措, 其有鲜明现实意义的中 原城市群, 也 有着浓厚的文化根源。远在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中原城市群即具有了最初的雏形, 其后得到不断健康发 展, 终于在唐宋时期达到其历史顶峰。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城址;丈化渊源 中图分类号 :K9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 9123(2008)01- 0056- 06
收稿 日期 2 00 7 - 12 - 0 5
张玉霞(1979- ) , 河南温县人, 女, 历史学硕士,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汉唐考古及 中原文化的相关研究。
作者 简介
一、 论题的提出
2006 年3 月, 河南省政府从实际出发, 审时度
势, 发出《 关于实施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纲要》 的通 知, 6 月 12 日 在 举行的中原城市群建设进展新闻 发布会上, 省发改委通报《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 划纲要》 (2006 2020) 即将开始全面实施。“ 中原城 市群” 是河南省政府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党中央提 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在今后的相当长的一 段时间内, 将成为指导我省, 尤其是我省中部地区 全面、 和谐、 科学发展的重要政策指针。 “ 中原城市群” 以省会郑州为中心, 集中分布于 河南中部地区, 包括洛阳、 开封、 新乡、 焦作、 许昌、 平顶山、 漂河、 济源共 9 个省辖( 管) 市, 个县级 14 市, 个县。区域土地面积为 5.87 万平方公里, 33 人 口3985 万人, 分别占全省的35.1%和 41%。其发展 目 标是:郑州市的核心地位显著提升,市功能和主 9 导产业定位明晰, 发展的整体合力明显增强;郑汁 洛城市工业走廊等四大产业带初具雏形, 培育形成 一批优势企业;初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 东连开封、 西接洛阳、 北通新乡、 南达许 昌的大“ 字形核心 十” 区, 奠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 区域综合交通 运输体系基本完善, 形成区域内任意两城市间两小 时通达的经济圈。 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 “ 的提出, 是充分考虑到了河南省省情, 实实在在从实际出发 的。 更为重要的是, 这一宏伟战略计划的提出, 并非 无本之木, 而是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通
中原城市群应提到国家层面

河南省政协主席
占全省 县数的一半 以上 ,2 0 年粮食产量超过6 0 09 0 亿斤 ,占全省的6 %。而且 ,河南 已 0 率先消农 业税 ,每年基本能达到转移农村人 口10 5 万人以上的 目标 ,并初步探索出一条 “ 口转 移型”与 “ 构转换 型”相结合 的城 乡一体化 发展道路 。 人 结 受城 乡二元 体制影响 ,我 国在推进现代 化进 程 中,大 量的外出务工农 民难 以融人 城 市 ,农村劳 动力过剩 的局 面没有得到根本 改观 ,导致城镇化 长期滞后于工业化 。设 示 范区 ,就是要按 照形成城 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 化新格局 的要 求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 设的 同时 ,多渠道转移农 民就业 ,增加农 民收入 ,激发 消费潜力 ,推进城镇化进 程。同时 ,还 能更 好地 保护耕地 资源 。
中国城市经济 C IA U B N E oN H N R A C oMY 区域 经 济
中原 城 市 群 应 提 到 国 家层 面
国家 应尽 . 究 批 复设 立 中原 城市 群农 业 现代 化 工业 化 城镇 化 协调 科学 发展 示 范 区 , 陕研
并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河南 省 委 、省 政府 先后研 究 制定 了 《中原城市 群发 展战 略构想 》,编 制实施 了
《中原城 市群总体 发展规划 纲要(0 6 2 2 ) 2 0 - 0 0 》,并 以郑 汴一体化 为突破 口,率先 推
进跨 区域重大 基础设施建设 和城市问产业升 级与对接 。本 区域 处于京广 、陇海 、京 九 “ 两纵一横 ”经济带 的交 汇处 。随着 国家区域发展战 略的深入实施 ,示范 区的规划 建 设 面临着 难得 机遇。
“ 三化”协调发 展水平 ,提升 区域整体实力 和综 合竞争力 ,构的核心增长 极 ,加快形成 东中西互动 、优势互补 、相
中原城市群视角下的漯河的城市定位研究

中原城市群视角下的漯河的城市定位研究摘要:在中原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下,漯河作为中原城市群九市之一,对城市群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需要对城市进行定位,提出科学、合理的策略来引导城市的发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地位。
关键词:城市定位;漯河;中原城市群城市定位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坐标系中综合地确定城市坐标的过程。
城市定位不仅能够创造差别,还能够展现城市的比较优势,是关系城市未来发展的大事。
城市定位可以明确城市的发展方向,突出城市特色,并制定城市的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和城市发展战略。
2003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全力打造中原城市群,构建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核心,包括开封、洛阳、新乡、焦作、平顶山、许昌、漯河、济源9个省辖市,是河南经济和科技实力较强的区域,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增长极”的作用。
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其实质就是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发展,漯河作为中原城市群九市之一,其经济发展对推动整个城市群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有必要对漯河进行定位,明确城市的发展方向,并制定出符合城市发展方向的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和发展战略。
一、漯河在中原城市群中的发展现状(一)漯河市概况漯河位于河南中部偏南,东临周口,南接驻马店,西部与平顶山相连,北边紧接许昌,地处中原城市群南部。
总面积为2617平方公里,辖临颍县、舞阳县、源汇区、郾城区、召陵区、漯河新区、漯河西区和一个国家级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
漯河是一个交通发达的枢纽城市,国家南北、东西交通大动脉京港高铁、京广铁路、漯宝铁路、漯阜铁路4条干线铁路纵横交汇于漯河,是国家中部重要的综合铁路客货运十字枢纽。
漯河北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将近一小时高速公路车程,南距信阳明港机场将近一个小时高速公路车程。
京港澳高速、宁洛高速、107国道及5条省道贯穿全境,构成全省重要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双十字”交通枢纽。
内陆港漯河港2011年建成,便利的交通对漯河对外交流和发展起有利的促进作用。
对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思考

实现 了速度 、 质 量和效益 同 签 署 并 发布 了 《 中 原城 市 群 开 放 宦 占》 。 该 原 经 济 区 空 间 发展 布 局 。 中原 经 济 区 是 中 了快 速增长 ,
经过几年 的发展 , 中 原 城 市 群 的 宣言 申明,欢迎 一 切有利于发展的资本、 原 崛起 、 河 南 振 兴 的载 体 和 平 台 , 是 探 索 步增 长 ,
委、 省政府提 出中原 经济 区建设后 , 城 市 的增 长 极 的带 动 , 中心 城 市 或 城 市 群 的 规 术的推广应用速度加快。 中原城市群 T业 群的发展 就具有 更加重要的意义 , 城 市群 模 实力、 发展状况和辐 射能力 , 在很 大程 产 业集 群 得 到 较 快 发 展 。 据统计, 郑州市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在构建 中原经济区 业 , 郑 州 物 流 基地 等 一 批 服 务 业 项 日建 设 中原 经 济 区与 中原 城 市 群 的 关 系 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 。 ( 三) 开放步伐不断加 快, 经济外 向度
和 加 快 中部 老 T 业 基 地 建 设 的 双 重 机 遇 , 在 吸纳 国 际产 业 资 本 、 对 外 贸易 上 取 得 了
关键词: 中原 经 济 区 ; 中 原 城市 群 中图 分 类 号 : F 1 2 7 文献标识码: A 原标题: 基 于 中原 经 济 区建 设 的 中原 城 市 群 发 展 的 思考 收 录 日期 : 2 0 1 3年 1 2月 1 8日
一
原经济区是核心与腹地 的关系 , 中原城市 术、 高效益、 低消耗和低污染方 向发展 。 鼓 群作 为核心区和增长 极, 在 中原经济区中 励 发 展 现 代 服 务 业 , 改 造 提 升 传 统 服 务
中原城市群与河南经济发展

以郑州为 中心 , 包括洛阳、 开封 、 焦作 、 新乡 、 昌、 许 平顶山 、 漯河 、 济 源的在内的 9个省辖市 ,下辖 1 县级市 ,4个县城 ,7 4个 3 3 4个建制镇 , 土 地 面 积 5 8万 平 方 公 里 ,人 口 3 7 . 9 8 2万 ,分 别 占全 省 的 3 .%和 53 4 .%( 由省发改委提 出要包括山西 的晋城地区 ) 如 图 1 o3 现 。( )
产业轴。 2 . 3产业一体化发展
1 . 2中原城市群的优势 1 . 经济实力 强 .1 2 国际经验表 明, 人均 G DP达 10 0 0美元是产业结构 急剧 变动时期。 在这一 时期 , 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 降, 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 业 和第 三 产 业 转 移 ,从 而使 以第 二 ,第 三 产 业 为 依 托 的 城 市 得 到 大 发 展,城市化水平将有 大的提 高。世界各 国经验也证 明,城市化水平在 3 %一 0 0 7 %之 间是 加 速 发 展 阶 段 。就 中 原城 市 群 地 区 ,0 2 G 20 年 DP和 财 政收入 分别 占全省 的 5 .%和 4 . 人均 G 39 8 %, 7 DP、 财政 比全 省平 均水平 高 3 .%和 2 .%。 41 09 由此 判 断 , 原城 市 群 已进 入 城 市化 加 速 发 展 阶 段 。 中 1 . 镇 化进 程 快 . 2城 2 改革开放以来 , 河南 的城镇化水平有 了很大提高。 根据第五次人 口 普查 的数据 , 全省居住在城镇的人 口由 18 年的 6 7 90 7 万人发展 到 目 前 的 2 4 万人 , 17 占常住人 口的 2 . 比 18 年的 1. 提 高了 1 .个 3 %, 9 建设层面上 , 在 第一 时段要解决的是基础设施完善 问题 , 要统
中原城市群整体发展规划纲要

二、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布局
(1)构筑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
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其他省辖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相协调,培育四大产业发展带。
重点建设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加快发展新-郑-漯(京广)产业发展带;发展 壮大新-焦-济(南太行)产业发展带;积极培育洛-平-漯产业发展带。
(3)率先建设形成核心区
优先推动郑汴一体化;加快郑洛互动发展;促进郑新呼应发展;密切郑许经 济联系。
三、中原城市群发展的主要任务
(1)强化郑州中心城市地位 建设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全面提升郑州的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 创造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提升郑州核心竞争力。 (2)构建交通区位新优势 大力发展航空运输;巩固提升铁路枢纽地位;完善公路运输网络;加 快郑州东区交通枢纽建设。 (3)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建设大型煤炭及全国重要火电基地;优化能源结构。 (4)提高产业竞争力 加快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农业现代化。 (5)建设科教文化高地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大力推进文化建设。 (6)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 加强生态建设;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提高水资源和土地保障能力 (7)建设和谐城市
中原城市群整体发展规划纲要
中原城市群整体发展规划纲要
目录
一、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二、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布局 三、中原城市群发展的主要任务 四、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1)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中 心城市带动战略,创新发展机制,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 改善人居环境,加速人口和产业集聚,放大整体优势,增强竞争 力、辐射力和发展活力,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将中原城市 群建成全省对外开放、东引西进的主要平台,形成中西部地区经 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带动中原崛起,促进中部崛起。 (2)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郑州市的核心地位显著提升, 九市功能和主导产业定位基本明晰,发展的整体合力明显增强; 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等四大产业带初具雏型,培育形成一批优势 企业;初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东连开封、西接洛阳、北通新乡、 南达许昌的大“十”字型核心区,奠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 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完善,形成区域内任意两城市间两小 时内通达的经济圈;城市功能显著增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和谐城市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
目录 简介 地域范围 城市体系 战略目标 层次优化 序列构建 空间布局优化 发改委意见 简介 地域范围 城市体系 战略目标 层次优化 序列构建 空间布局优化 发改委意见
简介
中原城市群范围 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在特定的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域空间里,以区域网络化组织为纽带,由若干个密集分布的不同等级的城市及其腹地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区域系统。城市群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每个城市群一般以一个或两个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发展城市群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自身的发展。建设城市群已成为中国带动区域发展的一个重大宏观战略,也是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一条主干途径。
地域范围 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包括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巩义、新密、禹州、新郑、偃师、荥阳、登封、舞钢、汝州、辉县、卫辉、沁阳、孟州、长葛等23个城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950万,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3%和40.3%。 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68亿元,位居中部地区第一位,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89.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470.3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544.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31.19亿元。在中国15个城市群中综合实力名列第7位,位列中国中西部第一位。
城市体系 公布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郑州都市圈,包括郑州下辖的中牟以及郑汴一体化 区域; 第二层次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巩义、禹州、新郑、新密、偃师等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 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 第三层次为外围带。
战略目标 在《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中, 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非农产业占95%以上,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60%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产业整体竞争力显著提高,要素集聚和承载能力全面增强; GDP占河南省的比重超过70%,确立在中西部乃至全国城市群中的重要地位,带动全省并辐射周边地区发展。把中原城市群打造成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群。到2010年,中原城市群的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财政收入在全省的比重超过75%。
层次优化 2010年城市体系发展 2010年前,由于河南省对启动中原城市群地区发展的急切关注,东部、南部基础较好且具有对外辐射意义的开封、漯河有望成为区域中心城市,使城市体系二级中心城市的布局更为合理。 提升经济发展势头比较强劲的济源、巩义、禹州和偃师等为区域次中心城市,以弥补空缺并增强和完善城市体系的三级中心城市层。
中原城市群 同期,尉氏县、长垣县、宝丰县、温县、临颍县、新安县等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的县有望升级为县级市,与汝州、登封等地方中心城市共同组成城市体系的四级中心城市层,城市的布局趋于相对均匀。 到2010年,通过不同城市各种渠道的发展升级,城市体系合理的等级层次结构将见雏形,城市总数达29个,四个级别中心城市的比重分别为3.5%、20.7%、24.1%和51.7%,这为城市体系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打下了框架基础。
2020年城市体系发展
2010年后,随着城市体系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资源将得到高效利用,城市群经济、社会、环境将协调发展,一些城市将步入新的发展台阶,城市群整体也会从非均衡发展阶段逐步向相对均衡发展阶段迈进。 在此过程中,中原城市群地区将形成一种以郑州为主核心、洛阳为副核心的“双核牵引”新格局,城市体系整体带动的力量大大加强; 许昌应发展成区域中心城市,并和洛阳等6个区域中心城市围绕郑州形成一个完整的圈层; 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汝州、舞钢、登封等地方中心城市有望发展成区域次中心城市,以增强和完善城市体系的三级中心城市层; 博爱县、栾川县、原阳县、武陟县、孟津县等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县有望在2020年以前升为县级市,充实城市体系的四级中心城市层。 到2020年,通过不同城市的发展升级,城市体系较为完善的等级层次结构将基本定型,城市总数达34个,四个级别中心城市的比重分别为5.9%、20.6%、26.5%和47.0%,中原城市群地区基本形成中部崛起的“中原平台”。 序列构建 2020年设市城市非农业人口优化指标,按城市非农业人口规模依次为郑州、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开封、漯河、许昌、济源、禹州、新郑、卫辉、巩义、汝州、沁阳、长葛、舞钢、荥阳、辉县、新密、偃师、登封、孟州、尉氏、长垣、临颍、新安、宝丰、温县、原阳、武陟、孟津、博爱、栾川。共34个设市城市,34市城市非农业人口总数达到2500万人。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体系基本架构为: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其他省辖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相协调,功能明晰、组合有序的城市体系。
中原城市群 2010年,预期郑州、洛阳两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分别达到400万人以上和260万人;开封、新乡、焦作、平顶山4市人口规模超过100万人,进入特大城市行列;许昌市人口规模超过80万人、漯河市超过60万人,进入大城市行列;人口规模超过20万人的中等城市达到11个,人口规模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31个。 2020年,预期郑州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突破500万人,成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洛阳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350-400万人;许昌、漯河两市也进入特大城市行列;济源、禹州、巩义、偃师等进入大城市行列;城市群体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与周边城市实现融合发展。
空间布局优化 1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结构特征 城镇分布相对密集。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部地区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设市城市数量约占河南省城市总数的60%, 23座城市的平均密度为3·9座/万km2,略低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4座/万km2),高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9座/万km2)。431个城市和建制镇分布密度为7·3座/千km2,低于珠三角(9·8个/千km2),高于长三角(6·8个/千km2)。 城市布局呈集聚型,交通指向和圈层状特征明显。城市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分形几何特征,经计算得到该区域城市空间分布的集聚维数为0·5127 (测定系数R2=0·9791),说明城市分布集中程度较高,城市的地域分布属集聚型[20]。而且,交通指向性非常明显。另外,城市分布以
中原城市群交通规划 郑州为核心向外展开,具有较为明显的圈层式空间分布特征,有利于中心城市扩散效应的发挥和各城市之间功能的分工与协调。 4条动脉为主干的初级城市网络格局。一条主轴和3条副轴构成了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的4条动脉,而那些分布于由发达的省级公路和密集的县乡级公路构成的交通网上的城镇,构成了城市网络的支脉。众多的支脉与4条动脉相互交错,构成了城市网络雏形。其间东部地区网络支脉不够发育,城市网络密度相对较小,城市群整体网络功能降低。 2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优化的目标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城镇化战略中“强化核心、沿轴发展、梯度推进”的关键与核心区域,只有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才能提升城市功能,壮大优势产业,放大城市群整体优势。空间布局优化的目标是: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建成一批特色鲜明、适宜居住、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形成多层次、网络状的城市体系;促使中原城市群成为功能完善,可持续发展潜力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化城镇密集区;将中原城市群建成全省对外开放、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主要平台,形成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带动中原崛起,促进中部崛起;确立中原城市群在全国城市群中的重要地位,使其真正成为我国陇海—兰新地带经济重心区和重要城镇密集区。据此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应在总体上体现城市空间发展的中心集聚、轴线拓展、网络联系格局,着眼于未来,逐步形成以各级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快速交通干道、工业都市带为发展轴线,以各种生产要素流、各级交通和通讯线路为联系网络的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形态。 3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优化方案 中原城市群的空间布局优化要有整体和局部之分,在城市群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应有所侧重。2020年前后,中原城市群要努力形成“两圈、双核、四带、一个三角”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发挥的整体格局。 两圈。第一圈层是郑州都市圈,第二圈层是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巩义、禹州、新郑等城市为结点,构成的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目前,中原城市群正在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以周围7个卫星城镇为节点构成的郑州都市圈,以除郑州以外几个中心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以及除中原城市群城市之外的河南省其他中心城市,包括周围邻近省份部分城市在内构成的外围辐射圈。在城市圈层状空间分布基础上采取以郑州为中心的“圈层”式空间整合发展模式,应是城市体系空间布局优化的总体模式。 双核。即主核心城市郑州、副核心城市洛阳。目前,依靠郑州牵引中原城市群进而牵引全河南省,显得势单力薄,势必形成弱核牵引状态。而且,在短时期内急速扩张郑州市的规模,靠行政力量“催生”其综合实力,或者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商业奇迹”,都是不现实的,甚至是危险的。在这种状况下,西距郑州117km的十三朝古都、从“一五”起即是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城市洛阳,自然就理应进入空间布局优化的视线。如果以郑州为
四大产业带 主核,以洛阳为副核,形成双核牵引的局面,中原城市群的雄起,乃至河南省在中部崛起中地位的改观,将会更有说服力。 四带。第一带为沿黄河由东向西的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组成的复合发展轴;第二带为自北向南由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组成的复合发展轴;第三带是由连接新乡、焦作、济源、洛阳的铁路和公路构成的复合轴线;第四带是由连接漯河、平顶山等市的漯阜铁路和正在建设的洛阳至平顶山、漯河、周口、阜阳至上海高速公路组成的复合轴线。与此对应,分别建设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陇海产业发展带)、新郑漯京广产业轴、新焦济南太行产业轴、洛平漯产业轴等4个产业发展轴带。这4条轴线和4个产业发展轴带相对应,构成中原城市群整合发展的4条重要的“经脉”。 一个三角。指以平顶山、许昌、漯河三市为节点,依托其产业发展形成带动城市群西南部发展的“成长三角”。中原城市群北部有郑州—开封—新乡—焦作—济源—洛阳组成的成长多边形,南部有平顶山—漯河—许昌组成的成长三角形。相比之下,南部平-许-漯成长三角区位条件便利,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可进一步加强三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重点搞好产业整合和基础设施整合,做到一体化发展,形成城市群南部地区的“金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