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区位条件与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研究

焦作市区位条件与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研究
焦作市区位条件与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研究

中部崛起战略

2.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现状

如果说,2003年提出中原城市群的构想时,中原城市群更多地只是存在于人们的构思之中,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展望。那么,2005年《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则在人们面前展开了一张宏伟的蓝图,中原城市群的模样在人们的头脑中明晰了起来;2006年郑开大道的建成和郑汴城际公交的开通,吹响了郑汴一体化的号角,拉开了中原城市群建设的大幕;中原城市群之间的城际公交的逐步开通,让人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一体化建设带来的便利;规划中的九桥飞架将使黄河现天堑变通途,拟建的城际轻轨将让中原城市群各城市近若比邻,政策地区差异的逐渐消

焦作市区位条件与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研究

□苏玉栋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焦作454100)

摘要:焦作市是中原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与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十分迫切。本文在分析焦作区位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焦作融入中原城市群的建议。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焦作;区位条件;一体化

Abstract:Jiaozuo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entral he nan urban agglomeration,and it is urgent for Jiaozuo to integrate into central henan urban agglomer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t's location condition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 on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of Jiaozuo integrating into central henan urban agglomeration.

Keywords:central henan urban agglomeration;Jiaoz uo;location conditions;integration

一、中原城市群城市及其功能定位

1.中原城市群的概况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包括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巩义、新密、禹州、新郑、偃师、荥阳、登封、舞钢、汝州、辉县、卫辉、沁阳、孟州、长葛等23个城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950万,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3%和40.3%。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10.51亿元,占全省比重的57.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778元,为全省平均值的1.5倍。在中国15个城市群中综合实力名列第7位,位列中国中西部第一位。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郑州市的核心地位显著提升,九市功能和主导产业定位基本明晰,发展的整体合力明显增强;建设以郑州为中心,东连开封、西接洛阳、北通新乡、南达许昌的“大十字”型基本架构,初步形成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区,奠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完善,形成区域内任意两城市间“两小时经济圈”;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等四大产业带初具雏型;城市群的整体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和谐城市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确立在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领先地位。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根据各市现有基础、发展态势以及在中原城市群发展中承担的主要任务,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的分工与职能如下:

表1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城市功能定位

郑州河南省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

洛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科研开发中心和职业培训基地,中西部区域物流枢纽。

开封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纺织、食品、化工和医药工业基地,郑州都市圈重要功能区。

新乡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汽车零部件、轻纺和医药工业基地,职业培训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北部区域物流中心。许昌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轻工、食品、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和生态观光区。

焦作国际山水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能源、原材料、重化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

平顶山中国中部重化工城,中原城市群重化工、能源、原材料、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

漯河中国食品城,中原城市群轻工业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南部区域物流中心。

济源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

除将使人们在中原城市群内尽享“同城生活”。随着各方的努力,中原城市群已经不仅仅是存在于构想之中,一个活生生的中原城市群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人们走来,中原城市群已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已经切切实实地影响到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群正在我国中部崛起。然而,中原城市群从提出到目前也不过数年时间,还只是处在起步阶段,要真正做到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要走的路还很长。

二、中原城市群框架下焦作市的区位条件分析

1.区位优势

①优良的自然条件: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中部为一东宽西窄的狭长平原,因形似牛角,又称“牛角川”。境内北部山区为南太行余脉,是我国地形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山势雄伟,峡谷众多,植被良好,孕育了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蜚声海内外的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景区就分布在这里;山前缓坡地带地势开阔、地质坚硬稳固,地层耐力巨大,且近邻矿点、水源、交通干线和城镇,是极为理想的工业用地;中部为面积广大冲击平原地带,地形平坦,水源丰富,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全国著名的小麦高产区,享誉世界的“四大怀药”即产于此处;南部黄河滩区面积广大,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生态环境优良,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是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良好区域。

②独特的地理位置:焦作交通便利,太焦、焦枝、焦新铁路,郑焦晋、长济、焦桐高速公路纵贯全境,晋煤外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线路从这里经过。焦作地处豫晋交界,北越太行与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紧紧毗邻,随着郑焦晋高速公路的贯通,焦作与晋东南地区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由于山西河南两省自然条件与经济特点的差异性明显,两省之间有着较为强烈的互补性,随着的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两省间的经济往来会愈加密切,而焦作起到中原城市群与山西能源基地之间桥梁的作用日益显现。

③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2007年,焦作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230元,居全省第3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270元,仅次于郑州(34069元)和济源(33199元);人均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49元,居全省第四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52元,仅次于郑州(3327元)、济源(2219元)和洛阳市(1540元)。焦作所辖县域地区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人均生产总值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中原城市群中仅次于郑州,居第二位。焦作市2005年工业化综合指数为61,仅低于郑州(79)、济源(70),居全省第3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段。2007年,焦作市城镇化率为43.6,居全省第4位,仅低于郑州(61.3)、鹤壁(46.0)和济源(45.0)。

2.制约因素

①中心城市辐射带动效应不强。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中心城市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经济规模应比较可观,整体实力应比较雄厚,国内生产总值在所属区域中应占有相当的比重,人均GDP应该高于区域平均水平,这是中心城市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发挥其作用和效能的经济基础。作为中原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和豫西北区域经济中心地位的焦作,经济实力在河南省和中原城市群各城市中的排名位居前列。然而,焦作中心城市的经济规模相对于整个地区经济总量还相对薄弱,2007年中心城区在全市GDP中所占比重只有19.6%,在中原城市群中仅高于许昌,居倒数第二位(表2)。中心城市经济规模小,人均GDP 水平不高,将会影响焦作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使得其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城市全市GDP(亿元)全市人均GDP(元)市区GDP(亿元)市区人均GDP(元)市区GDP所占比重(%)郑州2486.75340691025.4838038.6241.24

开封555.4411855134.9316018.6624.29

洛阳1595.3225120551.5235544.9334.57

平顶山821.1616976284.5528666.8334.65

新乡779.6814095245.7324531.6131.52

焦作856.0025230167.7720346.1219.60

许昌855.4019968103.8625677.0312.14

漯河437.021*******.5520129.4262.14表2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市区产值对比

②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的制约。从自然地理位置上来看,焦作北靠太行山南临黄河,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然而,山水的阻隔也造成了焦作对外交通和联系上的不便,致使焦作与太行山以北,黄河以南地区之间发展联系度不高。尽管现代交通技术已能突破自然的屏障,拉近区域间的距离,近年来焦作交通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与焦作加快融入中原城市群和密切联系山西能源基地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从交通位置上来看,焦作偏离河南省十字形交通主干线,与中原城市群其他城市相比,交通条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给焦作对外交往带来很大不便。以焦作火车站为例,不论是停靠的列车数目,还是年客运量,均明显少与中原城市群其他城市,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也明显偏少。这种局面与焦作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焦作位于晋豫两省交界处,是晋煤外运的重要通道,境内公路承受着很大的货运压力,使得道路使用寿命缩短,尽管经过多次修建和维护,但部分路段损毁较为严重。特别是连接境内主要旅游景区的道路有很多与晋煤外运通道相重合,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利。

③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焦作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在中河南省各城市中工业水平较高,因为焦作的城市发展起步于资源的开发,工业结构中原材料和基础性产业比重大,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轻工业依赖农产品原料的特征十分明显,重工业中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仍占据优势。2007年焦作市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8.06,65.68,26.26。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比重过大,而第三产业比重较低。而工业中又以资源密集型工业比重大,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比重相对较小,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得焦作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

焦作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技术创新能力弱,研发水平竞争力差。焦作市人均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居中原城市群的第8位,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居第7位。很多企业没有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工业企业科技投入不足、科研机构不健全、科技成果少。企业规模小,缺乏名牌带动。2008年中国企业500强共有16家河南16家企业上榜,焦作没有一家上榜。中国驰名商标品牌河南有34个,焦作只有一家。缺乏高技术产业和名牌带动,导致焦作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降低。

④旅游发展不健全。近年来,焦作由资源枯竭的煤炭城市迅速成长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城市,以云台山为代表的山水旅游景区在全国小有影响。在快速崛起的背后,焦作旅游也暴露出发展不健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首先,重山水轻人文。焦作旅游迅速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对山水旅游资源的大力开发,与山水旅游发展迅速相对应的是,焦作人文旅游发展相对滞后,以太极拳文化为代表的一大批人文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与中原城市群其他城市有着较大的差距。这与焦作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很不相称,也与焦作建设旅游强市的目标不相适应。

其次,由于旅游资源开发的不平衡,境内多处自然景区皆依托南太行山水旅游资源而开发,相互间特色对比不明显,又因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滞后,景点知名度与接待能力难以与云台山等山水景点相匹配,因此焦作各类景区未能相辅相承,没有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集群效应。

再次,旅游形式不够丰富,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焦作旅游旅游产业还基本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旅游产业链短。焦作旅游主要是以山水观光游等传统形式为主,近年来在其他地区蓬勃发展的休闲娱乐游及文化科技游等新兴旅游形式没有得到相应发展。

三、加快焦作融入中原城市群的建议

1.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完善市域城镇体系

①加强中心城市建设。针对焦作市目前中心城市实力较弱,带动辐射功能不强的现实,要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重点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发展空间,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要加速使焦作市中心城区向东与修武县城,向西与博爱县城相融合,实现“焦博修一体化”发展。要围绕以加强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效应为重点的产业的重新布局和战略调整,使中心城市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加速器和动力源。

②积极推进县域城镇化。以焦作中心城市为区域中心,加强卫星城市规划管理,形成特色各异、优势互补的卫星城市。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人口和生产要素集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布局较为合理,设施较为齐全,环境明显改善的现代化中小城市,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不断开发和完善城镇功能、提高乡镇工业集约化水平,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2.调整产业结构,确立豫西北经济中心地位

①调整产业结构。针对焦作产业结构单一,技术水平不高的状况,要在现有的产业发展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焦作企业的产品加工度、产业集中度和经营外向度。提高传统工业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焦作产业的整体水平。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利用资源,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②壮大支柱产业。按照中原城市群的总体发展规划以及焦作在中原城市群中的功能定位,充分利用焦作的区位优势,围绕把焦作市建设成为中原城市群能源、原材料、重化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的目标,通过壮大支柱,培育骨干,突出特色,优化布局,科技推动,项目带动,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工业经济总量,形成一批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的产业群体,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打造焦作重点企业和名牌产品,带动地区经济整体发展,确立焦作在豫西北区域性经济中心的地位。

③培育产业集群。结合中原城市群“发展壮大新-焦-济产业发展带”的发展规划,在焦作市交通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的北部地区,重点发展电力、有色金属、重化工等基础工业,并积极发展以汽车零部件为主导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在焦作市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的中部和南地区,重点发展粮食生产、果蔬种植及高效与特色农业,积极发展以怀药产业为代表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并根据需要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3.完善交通条件,建设旅游强市

①完善交通网络。实现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是交通,而对于焦作交通尤其关键。针对焦作偏离中原城市群十字形交通干线又有黄河的阻隔的不利条件,建立与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域的密切交通关系显然是焦作加快融入中原城市群的首要任务。

首先,打通焦作与郑州的城际快速通道。焦作目前通过107国道及京珠高速公路与郑州连接,道路拥挤且距离较远。所以,从焦作往南跨越黄河建设郑焦城际快速通道可以缩短城市间的距离,缩短通车时间,可加强焦作与郑州及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的联系。

其次,打通“晋-焦-郑”铁路通道。焦作与郑州的铁路联系目前需迂回到新乡,十分不便。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建设联接月山车站与京广铁路黄河桥的新线,既可以大大缩短焦作与郑州的通

车里程,又能直接打通太焦铁路与京广铁路的联系,对于加强中原城市群与山西能源基地的联系有重要作用。

再次,建设客运旅游专用公路线。针对焦作市主要旅游景点间及主要客运线路与晋煤外运通道重合的情况,建议建设客运旅游公路专线,解决焦作市公路运输紧张的问题,为焦作市旅游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建设旅游强市。针对焦作市人文旅游发展滞后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文化旅游资源及文化产品的开发、宣传和景区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借助焦作山水旅游的成功经验和影响力,以山水旅游的优势带动文化旅游的开发,以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焦作旅游进一步的发展。

针对焦作市旅游品种单一、旅游产业链过短、旅游产业集聚效应弱散的现状,一方面,要进行内部挖潜,在保持焦作山水旅游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丰富具有焦作特色的旅游产品,拉长旅游产业链,为旅客提供“吃、住、游、购、玩”全面的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外联合,焦作与中原城市群及周边区域有均有丰富、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所以,要在中原城市群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框架下,与周边地区加强联合、突出特色、优势互补、共同壮大旅游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集聚效应。

4.与周边城市分工协作,共同打造中原城市群

①建设焦晋通道,打造豫晋产业集群。尽管晋东南地区不属于中原城市群范畴,但是作为重要的能源基地,其对中原城市群的影响深远的,而中原城市群作为未来发展的一个增长极对晋东南地区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长技术先进,与晋东南地区紧邻焦作无疑是联系两者的桥梁纽带。建设焦晋通道,打造豫晋产业带,对促进焦作确立城市定位,融入中原城市群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为自然地理条件和产业特征有着较大差异的两个相邻地区,焦作与晋东南地区在关系上存在很大的互补性和相互融合的需求和渴望。由于属于不同的省份行政分离和太行山屏障的天然阻隔,两地之间的交流不太活跃,随着晋-焦-郑高速公路等快速通道的打通,这种分离和阻隔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而两地合作正在逐渐展开。首先,两地的合作为焦作成为中原城市群的能源基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晋城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而焦作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这是在焦作地区发展电力工业的基础。其次,共同依靠太行山这一风光秀美的自然景区,为两地合作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了可能,而利用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进行跨地区合作,共同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组合,可以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实现双赢。再次,较大的产业结构差异为焦作提供的广阔的产品市场。焦作历来是晋商南下、晋煤外运的咽喉之地,历史上两地的原煤、铁铸件、粮食、药材、蔬菜、服装、水果等商贸交往十分频繁。因此,焦作要继续发挥这一优势,加大与晋东南地区的贸易,大力开拓焦作产品在山西的市场。

②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加强与洛阳、郑州跨河分工合作。必须认识到,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区,建设“大郑州”是目前中原城市群建设首要任务。洛阳是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也是中原城市群建设的一个重点。在中原城市群着重培育的四大产业发展带中,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是重中之重。焦作与这两个城市在区位条件与城市功能上有较大的差异,且有很强的互补性,存在相互合作的需求。然而,由于长期以来黄河的阻隔,焦作与郑州、洛阳的经济交流不强,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经济区域。焦作要加快融入中原城市群的步伐,首要的措施就是加强与核心区的分工合作。目前制约黄河两岸经济合作的主要因素是交通不便,尽管近年来焦作黄河大桥的通车改善了这种状况,但由于桥梁数目过少,线路不尽合理,以及过路过桥费的收取,加大了两岸之间交流的成本,制约着两岸之间进一步的合作。因此,与选择合适的位置架设新桥,降低或取消通行费用是今后要考虑的措施。另外,在交通位置方便的交界处与沿线重要城镇设立开发区,为两岸的交往提供服务。

③联合新乡、济源,共同做强南太行产业带。同处于豫北的新乡、焦作、济源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3城市原同属于一个行政区域——

—新乡地区。济源与焦作的关系则更近一层,1997年以前济源是在焦作市管辖之下的一个县级市。与黄河对岸的经济区相比,焦作与新乡、济源的关系更为接近。在区位条件方面,新焦济3城市有着较多的共性,在行政区划上同属豫北地区,在自然地理上同为南太行与黄河北岸地区,在中原城市群四大产业发展带中同在南太行产业发展带。相通的历史渊源和相近的区位条件使得这3个城市之间更具有竞争性与合作的可能。处理这些城市之间的关系,必须做到合作必须多于竞争,散则死,合则活,如果每个都独立去运作,是无法形成好的产业群的。因此,每个城市都要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在制定发展规则时更要有中原城市群与南太行产业发展带的全局观念,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而应发挥相关产业的集聚效应,形成具有高技术、大规模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倪鹏飞.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E B/OL].河南政府网,2007-03-05.

[4]董玉根.关于焦作市工业化进程的测算[E B/OL].河南统计网,2007-11-08.

[5]李忠.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6,(82).

作者简介:苏玉栋(196年-),男,河南沁阳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人文地理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城镇化与土地利用。

心得体会:以都市圈建设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最新)

心得体会:以都市圈建设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最新) 我今天讲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中国要建都市圈?我认为都市圈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不可跨越的阶段。第二个问题是都市圈怎么建?针对这个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做了全方面的分析,我想结合长三角,特别是X都市圈建设中的一些探索,提出一些我的基本观点。 一、为什么在中国要建都市圈? 都市圈建设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阶段,也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当前我国的区域发展进入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等区域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相继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空间布局。各类国家级城市群规划也相继发布,但是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到城市群也需要进行分类引导,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符合学理标准与现实要求的城市群在我国并不多见。在城市和城市群之间还有一个新的空间尺度,即都市圈。 (一)都市圈建设是区域政策实施的基本单元

都市圈建设为什么在今天这么重要?我认为这种小尺度,相对精准的,又是以跨区域为主要特征的都市圈建设,是我国区域政策实施的基本空间单元。其第一个特点是突破行政边界的基本空间单元,第二个特点是区位导向型政策的重要空间单元,第三特点是城市群建设的基础空间单元。具体来讲,为什么说都市圈是区域政策实施的空间单元。 首先,是突破行政边界的基本空间单元。都市圈建设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大城市要有胸怀和周边小城市合作,把自己的公共资源和周边城市进行匹配,进行城市功能的疏解。我们的城市规划,特别是“十四五”规划需要放在都市圈、乃至城市群的空间尺度来思考、做规划。我们讲多规合一,城市之间的多规合一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北京在进行非首都功能的疏解,X、杭州、西安这样的城市也有一个城市功能疏解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城市面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都市圈是缓解大城市病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单元。 其实,都市圈是区域导向政策性的重要空间单元。区域导向型政策最小的空间尺度是最早从1984年开始的开发区,发展到今天又有很多新区,但是这种小的尺度大多不跨行政区域。区域导向型政策大的空间单元如城市群,在城市与城市群之间,如何实现跨区域的导向型政策,可能有一个新的空间地带,这个空间地带就是都市圈,

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和比较优势分析_刘东

文章编号:1000-8462(2005)03-0343-05 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和比较优势分析 刘 东 勋1,2 (1.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河南开封 475001; 2.河南大学经济学院,中国河南开封 475001) 摘 要:中原地区正处于经济崛起的腾飞初期,中原城市群带动战略是中原腾飞的重要推动力。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分工,以大工业、大市场建立发达的专业化协作体系则是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内容。为此,必须构筑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建立统一的劳动市场和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各城市发展战略的协调。 关键词:产业结构;比较优势;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1.1 1997年以来全国产业升级和地域分工格局正在悄然变化 买方市场形成、加入WTO以后我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比较优势位势发生变化,产业升级势在必行。1997年以来,中国告别了建国以来长期的短缺经济状态,全面形成了买方市场态势,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在长期高增长的推动下,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普遍提高,收入分配分层化日趋明显,新的、更高档次的产品需求不断升级,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已经具备。 外向度大的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产业西移相伴而生,中部地区接纳东部地区产业西移的条件基本成熟。中国的生产地域分工呈现着极大的不平衡现象,产业升级势头主要发生在外向度较高、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2]。与这种地区性产业升级相伴随的是东部地区的产业外移,其地理指向比较明显的是中部地区和部分较为发达的西部地区,与此同时,这些中西部地区经过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足发展,已经具备了接纳上游产业的条件[1]。 河南的市场化水平和投资环境大为改善。河南属于比较典型的中部地区,但市场化转型较为积极主动,已经完全具备了主流经济学所强调的市场化程度。投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世界银行最近公布的关于中国各大城市投资环境的评估中,郑州市名列前茅。 1.2 中原城市群概念的提出和中原崛起战略 河南省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城市化程度和首位城市的首位度偏低。美国出版的《世界城市》一书认为城市化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变化,其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运动,并在都市中从事非农业的工作。其二是乡村生活方式向都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河南省2001年非农业人口比率仅仅为17.2%①,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首位城市郑州市的首位度(首位城市的人口数/该地区城市人口总数)与全国其它省区相比也处于非常低的地位,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不强。 河南省的城镇体系正在形成之中,必须靠城市群的整体带动。中原城市群的范围包括郑州、洛阳、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开封、济源九城市。城镇体系尚未正式形成,各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能力较弱。与东南沿海相比,小城镇建设由于乡镇和村办企业的落后而显得明显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中原城市群之间的协调,以中原城市群落体系实施带动中原崛起的战略决策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1.3 产业结构特征是研究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关键 城镇群落体系的关键在于其内部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主要表现为城市功能互补和经济联系的分工与协作较强,并在很多方面共享一些经济基础———如劳动力市场、公共城际交通体系、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相关的市场中介组织网络体系、区域金融市场、高校和科研机构、信息交流与发布平台等。如何才能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增强内部协作?现在划入的九个城市是否有内在的激励,关键在于其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本文将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2 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制造业的结构特征 根据各地市的统计年鉴中有关的统计数据,可以计算出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资本与劳动的比例(平均每个从业人员的人均资本拥有量,可以像通常的做法那样定义为资本密集度或人均资本)、产出与资本比例(平均每元固定资产净值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一年中平均每个从业人员创造的工业增加值)。 2.1 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在九地市的分布特征 第25卷第3期2005年5月 经 济 地 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25,No.3 May.,2005 ①《河南统计年鉴2002》(表4-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收稿日期:2004-10-09;修回日期:2005-01-10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重点产业群的选择和建设问题研究》(2004CJJ013)和河南大学河南省人文重点学科开放研究中心基金联合资助。

领导长株潭与中原城市群区域规划

2005年12月第49期 决策信息 领导长株潭与中原城市 城 市 背 景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主要内容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涉及功能定 位和发展目标、空间组织、土地利用、产业发 展和布局、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空间管治以 及近期重大建设项目等方面。 1.空间组织。包括两个层面的结构,一 是整个区域的城镇空间组织为“冉字型”结 构:以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及湘江 生态经济带为主轴;以319国道、320国道 和上瑞高速为两条次轴;以湘乡—韶山公路 和106国道两条辅轴,形成以长沙、株洲、湘 潭为核心和中心结点的放射状城镇布局。二 是城市群核心区空间组织为“一主两副环绿 心”的结构:以长株潭北、西南、东南三个功 能区分别为主、次核心,三市结合部为绿心。“一主两副环绿心”的结构,包括3个主中心 组团、4个次中心组团、15个片区组团和29 个小城镇组团,构成基础设施网络发达、各 类空间协调、生态循环良好的网络型城市化 地域。 2.产业布局。重点建设四带,即湘江生 态经济带、湘江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包括沿湘江西岸形成以长沙高新区、岳麓山大学城、湘潭大学科技园、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区、 株洲高新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湘江东部制造业产业带、西部丘陵山区西部生态产业带。同时,对区域影响大的清水塘、下摄司和竹埠港等污染工业区提出了整治的内容和时限要求。 3.基础设施。按照合理布局、 共建共享的要求,对综合交通、能源、供水、污水处理、 防洪排涝、环境资源保护建设制定了有关标准和要求。在尊重三市总规框架的基础上, 突出了对三市规划建设用地外围地区的规 划引导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衔接。如从一 体化角度调整长沙总规中的水厂和污水处 理厂的数量和布局,规划长沙的污水厂从 17座减少为7座,并下移暮云水厂。 4.生态建设。从省级政府的事权要求出 发,提出了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措施 和监督主体,明确了禁止开发建设区的范 围,划定了生态底线。 内 容 中国城市化正在进入城市群时代 种种迹象显示,在人均GDP突破1000 美元,城市化水平突破40%以后,我国的城 市化正在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其中很重 要一点,就是城市群战略在城市竞争和经 济竞争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位置。自去年 长三角、环渤海都市圈规划上升为国家区 域规划战略试点之后,包括福泉厦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成渝一体化、长株潭、大 沈阳经济区等一大批新兴的城市群区域规 划在过去的一年中迅速成形发展,完成基 本构架。城市群战略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城 市化过程中的最高战略。有关专家也断言, 中国城市化正在进入一个城市群时代。 仅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部地区而 言,一场区域规划的浪潮正在 “十一五”规划期起步的前夜阵阵涌起。特别是今年以 来,中部地区原来一些固有的区划、部门和 行业壁垒,正在被经济规律支撑下的城市 一体化各个突破。芜马铜沿江产业带、江西 昌九工业走廊、长株潭一体化、武汉“1+8” 城市圈以及中原城市群,正在按照分工协 调、优势互补的规划,逐步被培育为各地区 域经济的增长极。 10月19日,作为国内首个内陆城市 群区域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经湖南省政府批准正式公布。11月16日,几易其稿的《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出炉。对比分析上述两个城市群的区域规划的异同,对其他正在编制区域规划的中 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些城市群(带),具有很好的借鉴与参考意义。案例解读: 长株潭区域规划体现五大特色与创新根据湖南省长株潭一体化办公室高级规划师卢庆沙对《长株潭区域城市群区域规划》的解读,该规划具有五大特色与创新:一是对三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整合、提升和凝练,在尊重三市总体规划框架的基础上,突出了三市规划建设用地外围地区的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衔接,对总体规划中考虑不够深入的环节有选择地重点研究;二是作为非法定规划,为完善中长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与空间规划的结合与融合做了有益的尝试,满足了省政府及三市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空间调控和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的需求;三是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规划,更具有宏观性、长远性、战略性的特征,同时兼顾了实用性、 可操作性,注重将区域规划的种种“终极合理目标”转化 为具体可行的“行动过程”;四是明确提出了区域空间开发管制的新内容,管制对象明确,管制要求清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控制性;五是从省级政府的事权要求出发,提出了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措施和监督主体,明确了禁止开发建设地区和划定了生态底线。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特别强调郑州中心地位 根据《河南日报》等媒体对《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解读,该规划的一大特点是特别强调省会城市郑州的中心地位。“十一五”时期,省会郑州的地位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媒体分析指出,在《纲要》中,与郑州有关的关键词特别多。第一个关键词是优先推动郑汴一体化。其重点为推进六个对接:即城市功能对接;城区对接;空间对接;产业对接;服务对接和生态对接。第二个关键词是加快郑洛互 动发展。内容包括形成五条郑洛之间的快速通 道;全面推进郑洛之间的产业布局等。第三个关键词是促进郑新呼应发展。第四个关键词是 密切郑许经济联系。重点加强两市在高新技术 产业、轻工、食品、烟草等领域以及人才、信息 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两市协调发展。第五个关 键词是强化郑州的中心城市地位。除了明确郑 州借助“集合城市”的力量,加快形成带动区域 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以外,配合《纲 要》,郑州现代物流中心、郑州区域性金融中 心、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空间布局、生态、交 通等6个专项规划也基本编制完成。 16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这里将成为参与国内外竞争、促进中部崛起、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中原城市群将来什么模样?6月12日省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中原城市群九大城市功能定位更加明确,通过整体规划,实现真正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突出中原城市群组团优势,提升中原城市群整体竞争力,使中原城市群在中部城市群中稳做“龙头”。 一、中部4大城市群比较 从统计数字上看,2005年无论是城市群体规模,还是综合经济实力,中原城市群均居我国中部地区4大城市群之首。 生产总值2005年中原城市群实现生产总值5914.82亿元,分别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1.38倍、2.45倍、1.90倍。 地方财政2005年中原城市群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09亿元,分别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1.5倍、2.38倍、1.89倍。 固定资产投资2005年中原城市群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20.55亿元,分别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1.53倍、2.15倍和1.69倍。 地方财政增长速度2005年中原城市群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为32.2%,分别高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54.4、44.3和43.8个百分点。 唯一一个排名第二的是发展速度,略低于皖江城市带。省发改委主任林景顺说:“2006年以来,中原城市群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一季度,中原城市群9市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占到了全省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二、发展新概念 新闻发布会称,《纲要》已由省政府正式印发,这标志着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纲要提出的“集合城市”、“共生城市”、“经济城市”等城市群发展新概念,引人注目。 1.强化城市整体功能的“集合城市” 《纲要》系统地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框架结构,明确提出中原城市群九市通过在空间、功能、产业、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努力形成作为一个城市群体发挥作用的集合城市。在空间上形成三大圈层——以郑州为中心的都市圈(开封作为郑州都市圈的一个重要功能区)、紧密联系圈(其他7个结点城市)和辐射圈(接受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的周边城市)。在产业上,发展重点向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新郑漯京广、新焦济南太行、洛平漯等四大产业发展带集聚,通过“产业簇群化”发展,努力形成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2.“共生城市”理念兼顾新老城区 《纲要》建设性地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基本架构为: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其他省辖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相协调,功能明晰、组合有序的城市体系。根据现阶段城市规模加速扩张的发展趋势,明确提出了“共生城市”的理念,积极引导各市在加快新城区建设的同时,兼顾老城区的有机更新,实现共同发展。 3.打破“区划城市”突出“经济城市” 《纲要》注重打破传统“区划城市”束缚,突出“经济城市”的发展定位。从城市功能定位入手,以产业定位为重点,研究提出了不同城市的定位,以指导各市突出城市特色,努

工程地质条件

1、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它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性条件、地质构造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作用条件、天然建筑材料。 2、圈层构造:根据地球形状和物质组成所划分的圈层范围。 3、岩石圈:由上地幔固态物质和地壳组成的固体部分。 4、地质作用:由地球的内外能量作用引起,促使地壳物质组成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 地质作用分类: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其中内动力作用又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重力作用。外动力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5、地层及地层时代:P(13) 6、岩层接触关系:整合、不整合。不整合又包括: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 7、矿物:由各种地质作用产生的,具有一定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的单质元素或化合物。 造岩矿物: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 8、矿物物理性质:(1)形状:大部分是固态。(2)颜色:自色,他色,假色。(3)条 痕:矿物粉末颜色。(4)光泽:对光线的反射能力。造岩矿物一般呈非金属光泽。 (5)解理:矿物晶体或晶粒在外力打击下,能沿一定方向发生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6)断口:矿物受外力打击出现的破裂面成各种凸凹不平的形状称为断口。 9、岩浆作用:地幔中岩溶状岩浆上升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 沉积作用:在地表环境条件下,碎屑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压固、胶结等地质作用形成新岩石的过程。 变质作用:早先形成的岩石,在地壳一定深处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受岩浆作用、构造运动等影响,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变化形成新岩石的过程。 10、岩石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1、岩浆岩结构:(1)按结晶程度划分: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非晶质结构。(2) 按晶粒大小划分:显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3)按晶粒相对大小划分: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 沉积岩结构: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 变质岩结构:变晶结构、变余结构、碎裂结构。 12、构造运动:由于地球内部营力引起的地壳的变形与变位。 地质构造分类:水平构造、单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隆起与凹陷。 13、岩层产状:岩层在地壳中的展布状态。 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走向:岩层面水平延伸方向,用走向线,方位角表示。走向线: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倾向:岩层面向下倾斜方向,用倾斜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线方向角表示。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夹角(锐角,唯一的)。 图示表示方法(略)。 14、褶皱分类:向斜、背斜。 褶皱野外识别方法:(1)以剥蚀后地面出露的岩性是否重复且对称出现,判断是否为褶皱。(2)据核部、翼部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向背斜。(3)根据两翼岩层产状判断类型。 15、断裂分类:节理、断层。 断层分类: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16、断层野外识别方法:(1)沿岩层走向追索,若发现岩层突然中断,而和另一岩层接触,

大长株潭“3+5”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走势研究

来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日期:年月日 当代城镇发展地地缘性空间组织结构因人口、设施、产业与财富地高度规模化,正显现出巨大地区域集群效应.因势利导地推进区域城镇地集群化崛起,已成为当代城镇发展地重大战略取向和理性选择.位于湖南省域地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充分利用地缘区位优势,科学整合近邻资源,在“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中,加速拓展大长株潭“”城市集群——实现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与衡阳、常德、岳阳、益阳、娄底五市社会经济地一体化发展,不仅大势所趋,而且机不可失,是湖南大步跨入现代化、迎接未来区域挑战乃至国际竞争、实现强势发展和加速崛起地必由之路,而科学选择大长株潭“”城市集群一体化进程地战略路径更是最现实地先导举措.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大长株潭“”城市集群一体化发展地愿景取向 在新地历史起点上,构筑以长沙、株洲、湘潭市和衡阳、常德、岳阳、益阳、娄底市组成地大长株潭“”城市集群,按照集群区域地自然资源禀赋与社会人文发展现状及其基础设施条件,推进集群城市经济、文化与社会进步地一体化发展,宜确定以下愿景取向.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湖南优势产业集聚区.通过体制创新、技术改造、资产重组、引进合作、多元兴建等途径,加速壮大集群区域先进设备制造业,组团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合发展新型服务业,同步提升传统农业,力求存量工业特色化、新兴产业环保化、传统农业现代化.突出核心带动、板块互动、组团联动,重点发展一大都市带动区(即长、株、潭三市结合部优势产业地深度联合与外向扩张带动区)、三大经济板块(即衡阳、常德、岳阳三市地产业承接与区域协作边际板块区)和两类产业组团(即八市现有较大基础规模和优良设施条件地工业经济类开发园、区组团与科技文化类校、院、园组团,前者包括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科技产业园及其生产性物流区,后者如大学城、文化城、研究院、软件园、创业园等),重点构建以长株潭三市为主地精密电子信息元器件制造业、机电一体化成套设备制造业、重轻型机车汽车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新型材料合成业、先进农机制造业等高、精、强产业地区域集群,并形成以核心技术、尖端产品、知名品牌和股份资本为纽带、多层面辐射带动且门类组合配套地边际区域产业群;同时强化卷烟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业、石油化工炼制业、建筑建材业、造纸业等具有人体危害性与环境污染性行业地技术淘汰控制、产能规模控制乃至生命周期控制;在技术深度开发与市场广度拓展中,积极推进棉麻纺织服装制造业、精致陶瓷用品制造业、保健食品制造业、优良农产品繁种业、烟花鞭炮制造业等具有较大存量规模地相对优势产业提质升级;加快发展长沙极核区金融投资业、巨型商贸业、物流配送业、城市观光业、国际教育业、商务会展业、出版发行业、新闻传媒业、文体演艺业、动漫创制业、工业设计业、市场中介业、咨询策划业等市场需求旺盛地新兴服务产业群;逐步突破信息导向、科技服务、产能装备、深度加工、储运保鲜、田园改造以及水利设施、道路网络营建管护等制约传统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地基础瓶颈,不断增强稻、棉、油、畜、禽、蛋、茶、果、蔬及各类水产品中名、特、优产品地市场竞争能力,积极构建规模种养、专业协作、安全保护、标准上市、品牌竞争、市场联动地现代农业产业化区域集合型发展模式.在从小到大、从散到聚、从弱到强地产业集聚与繁衍过程中,立足现有资源基础,大力提高由高新技术支撑地先进制造业和旅游休闲业、中介服务业等成长型产业地区域关联度、密集度与外向赢胜力,缔造大空间、强技术、远市场、广带动、无污染、高效益地优势产业分工协作集群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部强势经济共同体.从“十一五”开始逐步推进,至年“十四五”期末,集群区域通过近二十年经济一体化地高速发展,力争城市化率达,集群区域地城镇人口聚集度约为万~万人;经济总量(绿色)约占湖南省地~以上,经济增长地综合贡献率(含增长指数、地方税收、出口创汇)达~以上,其中出口创汇额达以上;优势产业集聚度达以上,

焦作地质概况

精心整理一、地貌 焦作地处太行山脉与豫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由北向南渐低。从北部山区到南部平原呈阶梯式变化,层次分明。总的地势是北高南低,自然平均坡度为2‰。最高处海拔1955米,最低处海拔90米。地面高差达1800多米。 (一)山地。焦作地区的山地为中山(1000米以上)和低山(500-1000米),分布于修武北部,经焦作、博爱至沁阳西部,是太行山系的组成部分。该区平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坡向多为南坡或西南坡,坡度在20度以上。焦作的山地地形复杂,各山岭间由峡谷相连,山势陡峻,山谷切割较深,呈"V"形,阴坡一般较陡,土层深厚。焦作地区的主要山脉是太行山。 太行山位于焦作地区北部,西接王屋山,向东延伸至修武,走向近东西。山势宏伟,绵延数千里,境内为其尾部,长百余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断裂发育,有盘谷寺断层,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地层。岩性以石灰岩为主,伴有页岩、煤、铁、磷、耐火粘土、大理石等,矿藏丰富。自然植被较好,属落叶阔叶林带,林茂草密,适宜猕猴生息繁衍。 太行山系在修武境内的主要山峰有:茱萸峰,天门谷,古汉山,罗汉山,凤凰山,马鞍山,方山,五指山,云台山等。在焦作市境内的有:桑园北岭,九里山,凤凰岭,安阳坡,皇帝坡,燕窝岭,红砂岭,中卫岭,大、小贾岭,十二会山等。在博爱县境内的有:小北顶,旗杆谷堆,东顶峰,东领峰,盘头岭,南大岭峰,圆山峰,南坡峰,老虎掌,长岭峰,北教场峰,南教场峰,老石人,和尚山,刘岭,上岭后,孤山岭,羊岭,靳家岭等。在沁阳境内的有云台山,紫金顶,碗子城山,三夹山,贝涧山,云阳山,悬谷山,阳落山(与济源交界处)等。 (二)丘陵。丘陵区分布在山区外侧,是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海拔高度介于150-250米之间,坡度在10-20度之间,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该区大部分耕地凹凸不平,呈梯田状,有众多的黄土冲沟,高低起伏,没有明显的山丘,亦可称为岗地。 (三)平原。平原区分布于南部地区,一部分为太行山洪冲击扇,另一部分为黄河、沁河滩地,冲积厚度为200-800米不等,地势平坦,地下水丰富,土地肥沃,灌溉方便,海拔90-150米,是焦作粮、棉、油、菜的主要产区。 二、水文 (一)地表水 焦作市河流众多,大多发源于晋东南地区,水量比较丰富,较大的河流有20多条,分别汇入黄河和海河。属于黄河水系的有沁河、丹河、蟒河、逢石河、济河、大峪河等;属于海河水系的有峪河、大沙河等。 1、水系河流 (1)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孟州、温县、武陟县,在武陟县三堤头出境。境内长度149.6公里,有逢石河、大峪河、砚瓦河、仙口河、白道河、蟒河、沁河等汇入。年平均流量1440立方米/秒,平均年径流量468亿立方米,最大流量2.2万立方米/秒(1958年)。丰枯年变化较大,年内变化亦很大,6-9月约占全年水量的80%,给开发利用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境内河床平均高出堤外地面2-3米,历史上曾决口66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治理,变害为利,先后兴建了人民胜利渠、武嘉灌区、白马泉灌区、孟县白坡灌区等引黄灌溉工程,黄河由此变害为利。 (2)沁河:沁河是焦作市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山西省沁源县。向东流经沁阳、博爱、温县,在武陟县注入黄河,总流域面积12900平方公里。过境长度90余公里。沁河径流资源丰富,河口站多年平均流量49.5立方米/秒,其中基流量16.1立方米/秒,占总流量的32.5%,含沙量低,稳定可靠。(3)丹河:是沁河最大的支流,在博爱县青天河村入境,水资源丰富,山路平站多年平均流量11.1立方米/秒,其中基流量6.8立方米/秒,占总流量的61.3%。 (4)大沙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流经博爱、武陟、修武县,经新乡县入共产主义渠,上游河宽15米,下游河宽30米,平均河深3米,平均径流深度150毫米。最大流量650立方米/

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与合作机制

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与合作机制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唐勇王祖强 2012-4-16 9:06:37 来源:《当代经济》 2011年第9期上邻近区域且又分属于不同行政区的多个城市实现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城市群发展的普遍趋势。发达国家较早开始探索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如英国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大伦敦城市群行政架构协调模式、美国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城市政府协会、政府协议和特设机构模式、日本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核心城市主导协调模式、法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市(镇)联合体一体化协调模式。 国内学者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对于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建立超省、市的多城市统一、权威机构。这一思路并没有触及经济区域化中利益冲突和矛盾产生的根源,从全局看成立超区域协调机构的方案并不可行。二是在现行行政区不变的前提下成立跨区域的多城市经济管理局,并赋予“管理局”规划、决策和协调的职能与相应权限。这种不信任市场机制运作效率的一体化思路是否比统一市场的利益协调方式更为可行也值得怀疑。三是成立区域立法机构,实现一体化地区的法律和法制统一。这种思路与现行的《立法法》相冲突,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如何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协调管理,在现行条件下实现协调发展的效果,达到针对性与可行性的统一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构想 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提出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共同治理的城市群

协调模式。这种城市群协调模式在协调层次上应该实现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城市政府的一致协调,即实现三级政府协调的统—性;在协调主体上应该实现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的共同参与,并实现三者的多元化、交叉化联系,达到政府传导协调目标和意愿、企业接受传导信息并反馈意见的目的,即实现协调发展的网络化;在协调机制上,应该将协调、合作内容融入到协调机制中,即实现协调机制与合作内容的统一。 1、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的层次性 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可将长三角区域的政府协调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家层面上,由中央政府加强宏观政策与规划综合协调;二是两省一市层面上,建立定期协商会议机制等;三是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层面上,构建日常沟通协调机制。现行的行政管理层级制度,区域内各城市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和利益互动机制已经较为成熟,在充分发挥已有垂直合作的基础上,特别要建立跨区域层面、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的水平合作机制。事实上自1997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以来,至2010年已召开十届协调会议,达成二十多个合作专题,水平合作机制目趋成熟。 2、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的市场性 通过营造侧重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机制,各层次政府能够在市场调节的作用下促进企业参与协调合作,实现共赢发展。长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合作要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率先突破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域化的障碍。在市场建设方面,应培育五个方面的一体化:消费品市场的一体化、技术市场的一体化、资本市场的一体化、人才市场的一体化、产权交易市场的一体化。

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提要]近年来,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正悄然崛起。本文通过对中原城市群区域内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构建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新格局。 关键词: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 一、中原城市群发展历程 2003年7月,省委、省政府在《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正式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概念,明确界定了中原城市群的范围。2004年2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突出抓好中原城市群建设,完成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建立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这一期间,由省发改委牵头,河南省编制了《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2011年1月,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同年3月被写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9月,政府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自此,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探索一条通过建立城市群区内合理的机制体系,对于推动中原地区参与国内新一轮的区域竞争和协作,带动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本文以2010年数据为例分析河南九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 (一)中原城市群总体经济实力不强。(表1)从表1可以看出,郑州作为中心城市,其各项经济指标均处于领先地位,处于第一梯度;洛阳各项经济指标紧随郑州之后,而焦作、许昌、平顶山、新乡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洛阳,在本文中,将这五个城市同时列为第二梯度城市;漯河和济源两市经济实力相比第二梯度城市又下降一个层次,开封经济实力也明显处于落后状态,因此本文将这三个城市列为第三梯度城市。本文认为,虽然郑州发展水平稍高一些,但是从表1中可以看出,总体来说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实力都不强。 (二)中心城市首位度低,辐射带动作用小。本文首位度的计算是把郑州和洛阳两市的指标作为研究对象。(表2) 城市首位度是指用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来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指标。目前在我国,首位度已经演变为国家或区域中规模最大的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数量的比值。根据表2的数据,按照公式S=P1/P2(其中S为常数,P1为最大城市人口数,P2为第二位城市人口数),可以计算得到郑州的城市首位度为1.32。按照位序-规模法则,两城市指数的标准值应是2。比较后可以看出,郑州的城市首位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增强人口聚集能力。 (三)一体化发展进程缓慢。中原城市群自提出至今,除了郑汴一体化,几条城际公交开通外,中原城市群没有实质性进展,似乎比中原城市群发展原规划进展要慢了很多。在一体化发展方面,中原城市群传统的行政区经济思维定式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层面有所反映,各种体制性、政策性和设施性障碍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城乡差别最难平衡的一个区域,如何解决二元社会平衡问题,是中原经济区创意规划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中原城市群来说,长期以来各区域在产业选择、布局及环境保护设施、法规等方面,均没有纳入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统一管理的轨道。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布局和建设,城乡在基础设施方面也存在二元化现象,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

郑州市区工程地质条件及问题探讨

郑州市区工程地质条件及问题探讨 王荣彦 摘要:根据郑州市区地形地貌、岩土组合关系及地下水条件等将郑州市区分为三个大的工程地质分区,并综述其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差异,最后提出三个分区存在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关键词:郑州市区工程地质条件及问题 1概述 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东部,按其地貌单元特点,以东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地面高程在85-100m,以西为弱切割的黄土丘陵区,地形略有起伏,地面高程在150-110m之间,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2郑州市区的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郑州市区地形、地貌特点,岩土体组合关系及地下水条件可将郑州市区大致 分为三个工程地质区,大致以西开发区瑞达路及南阳路、东西大街及郑汴路一线分界,东北部分属Ⅰ区;西南部分属Ⅱ和Ⅲ区,而Ⅱ和Ⅲ区大致以京广路为界,东南区属Ⅱ区,西南区属Ⅲ区(详见图1),各区工程地质特征详见表2.1、2.2、2.3。 图1 郑州市区工程地质条件分区示意图

Ⅰ区工程地质特征一览表表2.1 Ⅰ区:为典型的二元结构,以上细下粗为其特征,上部由黄色、灰色稍密粉土夹灰色软塑的粘性土组成,一般厚15-19m,下部为中密-密实的粉细砂,一般为市区小高层建筑、部分高层建筑较好的桩端持力层。本区30m勘探深度内地下水可分为二层水,即潜水与承压水,水位埋深一般为1-5m。程地质特点,分布于市区东北部。 Ⅱ区:由黄色稍密-中密粉土与稍密-中密粉细砂互层组成,厚15m左右,地下水为潜水,水位埋深一般7-10m。本区以黄色为主色调,粉土与粉砂互层为其工程地质特点,分布于市区东南部。 Ⅲ区:上部为具轻微湿陷性的黄土状粉

土,厚3-5m,以下为中密粉土与硬塑粘性土组成,局部夹2-3层中密细砂。地下水属潜水,水位埋深一般在15-30m。本区以黄色为主色调,以上部为黄土状粉土,下部为中密粉土或硬塑粘性土为其工程地质特点。 3 郑州市区存在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3.1基础选型问题 根据郑州市区多年勘察经验,郑州市区特别是郑州东区(Ⅰ区)多层建筑、高层建筑的基础选型已比较成熟且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以Ⅰ区所在的建筑工程场地为例,对多层建筑多采用条形基础、筏板或条基下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对小高层建筑多采用CFG桩,高压旋喷桩、静压桩基础,对高层建筑以往多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近年来多采用静压桩基础,少量采用CFG桩复合地基,且近年来,静压方桩与静压预应力管桩以其工期短、造价低、施工质量保证程度高且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优势,有其应用愈来愈广泛的趋势。关于这方面详细内容可参考文献6。 3.2场地液化问题及对策措施 场地液化问题主要分布于Ⅰ区。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Ⅰ区大部分地段为轻微液化场地,但在Ⅰ区东北如姚桥、祭城一带存在中等液化场地,液化土层多为10m以上的稍密粉土。郑州市区遇到的多为丙类建筑,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4.3.6条规定,对建在轻微液化场地上的丙类建筑可不处理地基,这样对一般的高层建筑可不考虑该问题;对建在中等液化场地上的丙类建筑则需对基础和上部结构进行处理或采取更高要求的措施,可结合基础可能采用的基础型式并结合工期、经济因素综合考虑。 3.4基坑支护降水问题及对策措施 近20年来,郑州市区尤其是郑州东区小高层、高层建筑邻次栉比,这些建筑物一般设有1-2层地下室,有的为3层地下室,其基坑开挖深度一般5-9m,少数在12-17m,由于东区地层的工程地质条件较差(软土、水位高、粉土液化等)再加上建筑场地大多位于闹市区,周边环境条件复杂,基坑的支护、降水问题尤其重要,稍有不甚,常常导致周边道路、房屋拉裂、基坑坍塌,引起较大的质量事故及民事纠纷。根据郑州多年支护施工经验,对5-7m浅基坑并考虑周边环境条件的重要性,多采用土钉墙、复合土钉墙(其中的竖向微型桩可为水泥土搅拌桩、高压旋喷桩、微型钢管桩或预应力锚杆)、放坡素喷等支护型式;对大于7m以上基坑多采用桩锚(锚杆(索)为一道锚、二道锚或三道锚)支护型式,而内支撑用的较少。降水多采用水泥管井与轻型井点相结合的降水方法,效果较好。 3.3场地防空洞问题及对策措施 郑州西区(Ⅲ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地下水位低,在六十、七十年代修筑了大量的人防工程,一般埋藏深度在地表下5-7m,防空洞宽度一般干道宽度3-4m,支道宽度1.5-2.0m左右,一般为砖砌直墙半圆拱。显然防空洞位于多层及小高层建筑的持力层或主要受力层内,当建筑物无法避开时必须进行地基稳定性分析并采取处理措施。根据多年处理经验,处理防空洞多采用以下方法: 1、封仓加固法:即在查明防空洞空间分布的基础上,沿防空洞每隔一定距离(一般5-10m)砌筑横隔墙,进行分仓加固。然后回填并对防空洞内及洞顶与土层体间缝隙进行注浆加固。 2、人工挖孔穿越法 一般与结构可能采用的基础型式结合即将上部荷载通过竖向桩传递至防空洞以下较好的持力层上,而桩穿过防空洞侧的部分土层较少受力或不受力。 3、大开挖法 当防空洞埋藏较浅时采用大开挖法比较经济有效,且处理比较彻底。 3.4黄土状粉土湿陷性问题及对策措施 郑州市区的黄土状粉土一般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一般为Ⅰ级轻微湿陷,厚度3-5m,湿陷系数在0.015-0.036之间。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有关规定,对建在Ⅰ级轻微湿陷性黄土上的丙类多层建筑,地基处理厚度不应小于1m,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湿陷起始压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分析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分析 区域差距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要素差距组成的“集合体”,即地区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我们从区域不均衡测量出发,对河南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差距进行专题研究。我们用泰尔熵系数分解法把河南省地区差距分解为各个经济区内部及它们之间的差距,再用基尼系数阐述产业结构对地区差距变化的影响,以阐明河南省地区差距演变的结构性因素。 一.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的经济差异,主要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等诸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里主要从经济角度出发,探讨河南省分地区差距的情况。 由于GDP是一个关于区域生产规模的概念,所以用GDP(包括各产业增加值)作为基础数据构造某个指标来衡量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是合适的。 以下采集的基础数据,均来自1995—2005年的《河南统计年鉴》、《河南省、市地、县国内生产总值历史资料汇编》以及《河南五十年》等相关资料。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地区构成 (一)对组内与组间差距的泰尔熵系数分解

运用泰尔熵系数(Theil Entropy coefficient),可将河南省经济发展变化的总体差距进行分解,从而看出总体中的各个组(如四大经济区内、四大经济区之间)对总体差距的贡献值及变化趋势。 计算得到1996年—2005年间河南省及四大经济区以及各经济区之间的泰尔熵系数,反映了1996年以来河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化情况。 分析看,1996年—2000年间,河南省的经济差异、中原经济群的经济差异和四大经济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是趋于缩小的;但在2001年以后差异是扩大的;而豫西豫西南经济区、豫北经济区和黄淮经济区内部的差异一直都是比较小的。 (二)经济区域之间的差异贡献率测算 表1是我们测算的1996年—2005年四大经济区内部以及四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贡献率。从中看出,河南省整体差异的三分之一左右是由于中原城市群内部差异引起的;三分之二的差异是由四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引起的;而其他三大经济区内部的差异不明显。这也就是说,中原城市群内部各省辖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四大经济区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对河南省整体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较为

中原城市群的结构

中原城市群的结构,组合和功能 地域范围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包括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巩义、新密、禹州、新郑、偃师、荥阳、登封、舞钢、汝州、辉县、卫辉、沁阳、孟州、长葛等23个城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950万,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3%和40.3%。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68亿元,位居中部地区第一位,二、三产业增加值占 中原城市群范围 GDP比重89.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470.3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544.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31.19亿元。在中国15个城市群中综合实力名列第7位,位列中国中西部第一位。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有力支撑。 城市体系 第一层次:郑州都市圈,包括郑州下辖的中牟以及郑汴一体化区域;第二层: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巩义、禹州、新郑、新密、偃师等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三层:外围带。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结构特征城镇分布相对密集。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部地区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设市城市数量约占河南省城市总数的60%, 23座城市的平均密度为3·9座/万km2,略低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4座/万km2),高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9座/万km2)。431个城市和建制镇分布密度为7·3座/千km2,低于珠三角(9·8个/千km2),高于长三角(6·8个/千km2)。城市布局呈集聚型,交通指向和圈层状特征明显。城市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分形几何特征,经计算得到该区域城市空间分布的集聚维数为0·5127 (测定系数R2=0·9791),说明城市分布集中程度较高,城市

焦作地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认识实习

焦作地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认识实习 1实习目的: 2实习时间及地点: 3实习内容: 水文 本区河流分属黄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两大水系,河流有丹河、西石河、山门河、纸坊沟、峪河、新河、大沙河等,丹河属于黄河水系,其余河流属于海河水系。丹河和峪河为常年性河流,其它为季节性河流。丹河发源于山西省高平县境内,干流长162km,流域面积3150km2。山路平水文站多年平均流量为11.1m3/s,基流量为6.8m3/s。该河流经灰岩分布区,河流漏失严重,是焦作市岩溶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源之一。后寨至后陈庄段是河水强烈渗漏河段,渗漏量1.284—1.734m3/s。西石河、山门河、纸坊沟流经灰岩分布区,河流漏失严重,常表现为干谷。除丰水年有洪水流出山口外,其余时间均无水流,河水在距出山口5-10km地段全部漏失补给地下水。普济河、群英河(闫河)、翁涧河发源于市区北部山区,自北向南流经焦作老城区,在高新区汇入新河。三条河流均为排污河,常年接纳市内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只有当山区爆发洪水时,才会有洪流通过。三河流均为严重污染河流,主要污染指标是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悬浮物、高锰酸钾指数、非离子氨和挥发性酚。新河源于灵泉碑村西南角的灵泉湖水,流向自西向东,总长16.7km,河床宽3.0m,深1.5-2.5m。灵泉湖是地下水以自流泉形式泄于地表而成,近年来因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泉流量减小,流入新河地下水量很小。目前,新河水流主要是来自市区的工业和生活污水,5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1749m3/s。大沙河是幸福河和沙河在灵泉碑南郭村北汇聚而成,其中沙河上游是石河,发源于山西陵川县,丰水期山区爆发洪水时才有洪流通过,其余时间水流主要是工业和生活污水及排泄于地表的地下水。河宽200m,河床宽4-5m,深2-3m,两岸有河堤,百年一遇洪峰流量2730m3/s。河水污染严重,主要污染因子是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高锰酸钾指数、挥发性酚、悬浮物、非离子氨。 表焦作地区主要河流基本情况一览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