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诗歌翻译的美学价值

合集下载

从英诗的美学角度鉴赏《London》

从英诗的美学角度鉴赏《London》

从英诗的美学角度鉴赏《London》作者:张玉姣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8期[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11.作者简介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英国文学史上伟大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主要诗作有诗集《纯真之歌》、《经验之歌》等。

其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深沉,充满神秘色彩。

他一生中与妻子相依为命,以绘画和雕版的劳酬过着简单平静的创作生活。

后来诗人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虔诚与深刻。

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陆续发表,他的神启式的伟大画作也逐渐被世人所认知,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在艺术界的崇高地位从此确立无疑。

布莱克的诗摆脱了18世纪古典主义教条的束缚,以清新的歌谣体和奔放的无韵体抒写理想和生活,有热情,重想象,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他的浪漫主义气息远比其后的浪漫主义诗人,如华兹华斯、济慈、雪莱等更加深刻。

布莱克写作风格独特,被20世纪的学者们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伟大诗人之一。

《伦敦》主要写了当诗人走在伦敦街头时看到的悲惨景象。

在被占领的伦敦街道上,行人面容哀伤,婴儿们害怕地哭泣,禁令在不断地传达出来。

从教堂传出来的是扫烟囱的孩子的凄厉的哭声,士兵不断地倒在鲜血中,而在深夜,路边的妓女不停的诅咒声压过了新生婴儿的哭声,喜宴变成了丧葬仪式。

诗中诗人描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悲惨的景象。

2.《伦敦》的美学特征2.1音乐美诵读一首好诗,就像聆听一首优美的歌曲。

诗歌最早是和音乐一起诞生,在我国古代,合乐者为诗,不合乐者为歌。

而英诗中语言也具有很强的音乐性,雪莱在《诗辩》中说:“诗人的语言总是会有某种划一而和谐的声音之重现。

凡是诗情充溢的语言,都遵守和谐重现的规律,同时还注意这种规律与音乐美的关系”。

埃德加·艾伦·坡也认为“诗是与愉悦的思想结合在一起的音乐”。

在《伦敦》这首诗中,全诗由四个诗节组成,以五音步抑扬格的形式写成。

宋词《西江月·黄州中秋》四种英译之美学元素的对比分析

宋词《西江月·黄州中秋》四种英译之美学元素的对比分析

2442021年19期总第563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一直是译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所谓译事难,译诗词更难。

宋词,作为古典文学中最璀璨的明星,有着独特的韵律、格式以及悠远深长的意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因此,翻译宋词,需要译者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审美功力。

从宋词中的美学元素出发,对比分析其译本是评价译作优劣的方法之一,本文以苏轼的《西江月·黄州中秋》四种英译为样本,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形式美、语音美和意境美三大美学元素角度探讨分析各译本的优劣。

【关键词】宋词翻译;《西江月·黄州中秋》;对比分析;美学元素【作者简介】李群,郑州轻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宋词中有许多美学元素值得鉴赏玩味,而最能勾起读者美的共鸣的,还是其独特的形式美、语音美、意境美。

一、《西江月·黄州中秋》的原作及英文译本1.《西江月·黄州中秋》原作分析。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是宋代文学家,豪放派词作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反映了作者被贬黄州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

上阙开篇指出人生如梦一场,感叹时间流逝,也表达出对生命意义的深沉思考,又通过对秋夜风落叶等景物的描写,以及词中作者对自己“皱眉”“白头”的形象塑造,营造出清寒孤寂的意境,给人以感官上的冲击,仿佛感受到了那种世事难料,人生寂寥的凄苦。

下阙苏轼诉说被贬后“酒贱”“客少”的处境,以天上的明月作比,表达出身处人生低谷,落魄寂寥的无奈情感,只能独自握着酒杯望着远方,来质问还有谁愿意与此时的作者把酒共饮。

这里与开头照应起来看,其实作者并非大彻大悟并能坦然面对如梦幻泡影般的浮生,而是对自身遭遇仍有不平之意,从而慨叹人生如梦境般荒诞。

2.《西江月·黄州中秋》四种英文译本。

苏轼的这首感叹人生世事无常的悲秋之作,用丰富的意象,平实的语言创造出打动人心的美学意境,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到宋词本身的音韵美和形式美,还应重点把握原作本身的意境美,如果能将这些美学元素统统在译文中体现出来,那译文就不失为一个好的译作。

梅花诗英文版

梅花诗英文版

梅花诗英文版In the vast landscape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meihua poem stands as a timeless testament to the beauty and resilience of nature. These poems, often filled with profound symbolism and emotional depth, have been a cherished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for centuries. Recently, however, their charm has transcended language barriers, with English translations capturing the essence of these classic works and introducing them to a global audience.The translation of meihua poems into English is not a simple task. It requires a meticulous understanding of both languages and a profound appreciation for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original poems. English, being a language with its own unique rhythms and meters, demands careful consideration in order to retain the poetic quality of the original Chinese. This process often involves finding equivalents in English that can evoke the same emotional and visual responses as the original Chinese words.One of the most notable features of meihua poems is their use of imagery. These poems are often rich in descriptive details, painting vivid pictures of the beautyand elegance of the meihua flower. In English translations, these images must be carefully crafted to maintain their original impact while adapting to the syntactical and rhetorical difference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requires a translator who is not only linguistically proficient but also possesses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aesthetics and symbolism of both cultures.The translation of meihua poems into English also serves as a bridg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By introducing these poems to a global audience, we not only share the beauty and wisdom of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contribute to the global dialogue on the arts and humanities. This exchange is mutually beneficial, as it allows Western readers to gain insights into Easternliterary traditions while simultaneously introducing new perspectives and interpretations to the original works.Moreover, the translation of meihua poems into English can inspire further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As translators strive to find the perfect balance between fidelity to the original and the idiomatic expressiveness of English, they often create new poetic forms and stylesthat are unique to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hese translations, in turn, can inspire further creativity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speaking writers, leading to a richer and more diverse literary landscape.In conclusion, the translation of meihua poems into English is not just a linguistic exercise; it is a cultural bridge that spans the globe. These translations not only preserve the beauty and depth of the original poems but also introduce them to a wider audience, foster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ultural exchange. As we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boundarie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elegance of the meihua in English remains a testament to the power of poetry and the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梅花诗英译的魅力:语言与文化的桥梁**在中国文学的广阔天地中,梅花诗以其永恒的美与韧性,成为中华文化数百年来备受珍视的瑰宝。

英文诗歌赏析

英文诗歌赏析

英文诗歌赏析诗以高度凝结的语言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用其特有的节奏与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然而,诗歌由于用词典雅、句法精炼、形式别致以及意象丰富等缘故,让很多人不知如何去赏析。

从文体分析和主题分析两大方面,对诗歌进行解释和赏析,使读者从诗歌的语言特点,语言风格的角度来欣赏诗歌。

诗歌主题分析文体分析一、引言诗歌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它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诗歌语言最精炼,语汇最丰富,表达形式最精美,语言的色调最细腻。

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时,不但要运用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去分析,还要透过语言本身去揭示诗歌中所包含的主题。

本文就从文体分析法和主题分析法两部分去理解其美学意义以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二、文体分析法文体分析法既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多关注语言体系和语言特点。

如果从语言学和文体学的角度来研究诗歌的特点,我们一定要学会从诗的韵脚、诗的音步,词音象征法几大方面来分析诗歌,而这些也是分析诗歌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诗的音步。

诗歌是具有音乐性的语言。

音乐作品的最大特点之一是音符的流动是有节奏的。

所谓节奏就是强拍和弱拍按一定的形式配合起来,有规律地反复出来,诗歌的两个主要特点就是韵脚和音步,有了他们,诗歌读起来才悦耳,才能形成节奏感。

而音步是由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构成的诗的分析单位。

一般情况下分为如下几种:1.抑扬格。

如果一个音步中有两个音节,前者为轻,后者为重,则这种音步叫抑扬格音步,其专业术语是(iamb, iambic.)。

轻读是“抑”,重读是“扬”,一轻一重,故称抑扬格。

英语中有大量的单词,其发音都是一轻一重,如adore, excite, above, around, appear, besides, attack, supply, believe, return等,所以用英语写诗,用抑扬格就很便利。

也就是说,抑扬格很符合英语的发音规律。

因此,在英文诗歌中用得最多的便是抑扬格,百分之九十的英文诗都是用抑扬格写成的。

赵彦春英译曹操《短歌行》的翻译美学赏析

赵彦春英译曹操《短歌行》的翻译美学赏析

2242020年01期总第493期ENGLISH ON CAMPUS赵彦春英译曹操《短歌行》的翻译美学赏析文/丁春晖一、引言拟乐府《短歌行》乃赤壁之战后曹操的作品,反映出内外交困背景下,年事已高的曹操为了一统天下,采取种种措施,极力延揽人才的深忧与求贤若渴之情。

《短歌行》原属于汉乐府的旧题,多用来歌唱吟诵,曹操仿照旧乐府所作的这首《短歌行》,相传是曹操在酒宴上大宴宾客、把酒言欢之际所吟,有着极强的音乐性和感染力,全诗内容丰富、庄重典雅、慷慨激昂,具有乐府诗鲜明的音韵特色。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以沉稳顿挫的笔调写出了一代枭雄求贤若渴的姿态和一统中华的雄心壮志,文笔古雅、意境高远,因此要将如此诗篇传神达意地译成地道的英文绝非易事。

下面尝试应用翻译美学理论,从不同层次美质对《短歌行》赵彦春教授英译本展开评析。

二、翻译美学分析框架(表层-中层-深层审美)1.表层美质。

表层美质是客体在词、句、篇等物理特性上体现的声音、意义特征。

其实现手段有:修辞、音韵和口吻等。

修辞即客观因素要求译者要牢牢抓住作者的美学描写,做到忠实的传递。

2.中层美质。

中层美质是客体的物理特性和主体的审美心理交融而产生的结果。

其实现手段有:意象、形象和情感。

3.深层美质。

深层美质是主客体结合后,主体所达到的“物我两忘”“有无相生”的极致境界。

其表现手段有:气韵以及意境。

深层美质的传递要求译文在韵味、整体效果及意境等方面达到与原文相似甚至匹配的效果。

这种美质的翻译应用最能体现在诗歌翻译中。

三、《短歌行》赵彦春教授英译本之评析1.表层美质。

(1)节奏和音韵。

将“短歌”译成“short song ballad”,一下子便将一个熟悉的概念“ballad”带给了英语读者,这体现了赵先生翻译思想中“transparency”的理念,即翻译不一定必须从属于原文,当是自然天成,在译语读者眼中应当不生硬、不突兀、不艰涩,最完美的形式就是读起来像是以英文为母语的作者所作。

《长恨歌》许渊冲英译版本的翻译美学赏析

《长恨歌》许渊冲英译版本的翻译美学赏析

《长恨歌》许渊冲英译版本的翻译美学赏析作者:李庆明庄佳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2期【摘要】诗歌翻译是属于特殊的艺术范畴,它与文学创作相类似,但有其独特的美学原则,艺术内涵和技术方法。

通过美学理论研究诗歌翻译,对于如何的理解翻译活动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名作,本文将从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入手,对其英译本进行赏析,对如何提高诗歌翻译水准有着积极和指导的意义。

【关键词】《长恨歌》“三美论”【Abstract】Poetry translation is a special category of art,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creation of literature, but it has unique aesthetic principles, artistic connotation and technical methods. The study of poetry translation trough aesthetic theo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translation activity. “Chang Hen Ge” is a long narrative poem written by Bai Juyi who is a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but also is the masterpiece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is paper from Xu Yuanchong’s theory of the “Three Beauties”, analyzes and appreciates its English versions, the finding of which can have a positive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on how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poetry translation.【Key words】“Chang Hen Ge”;“Three Beauties”一、引言唐诗是汉语精粹,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英诗的美学角度鉴赏《London》

从英诗的美学角度鉴赏《London》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从英诗的美学角度鉴赏《London》张玉姣 西北大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121-011.作者简介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英国文学史上伟大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主要诗作有诗集《纯真之歌》、《经验之歌》等。

其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深沉,充满神秘色彩。

他一生中与妻子相依为命,以绘画和雕版的劳酬过着简单平静的创作生活。

后来诗人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虔诚与深刻。

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陆续发表,他的神启式的伟大画作也逐渐被世人所认知,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在艺术界的崇高地位从此确立无疑。

布莱克的诗摆脱了18世纪古典主义教条的束缚,以清新的歌谣体和奔放的无韵 体抒写理想和生活,有热情,重想象,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他的浪漫主义气息远比其后的浪漫主义诗人,如华兹华斯、济慈、雪莱等更加深刻。

布莱克写作风格独特,被20世纪的学者们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伟大诗人之一。

《伦敦》主要写了当诗人走在伦敦街头时看到的悲惨景象。

在被占领的伦敦街道上,行人面容哀伤,婴儿们害怕地哭泣,禁令在不断地传达出来。

从教堂传出来的是扫烟囱的孩子的凄厉的哭声,士兵不断地倒在鲜血中,而在深夜,路边的妓女不停的诅咒声压过了新生婴儿的哭声,喜宴变成了丧葬仪式。

诗中诗人描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悲惨的景象。

2.《伦敦》的美学特征2.1音乐美诵读一首好诗,就像聆听一首优美的歌曲。

诗歌最早是和音乐一起诞生,在我国古代,合乐者为诗,不合乐者为歌。

而英诗中语言也具有很强的音乐性,雪莱在《诗辩》中说:“诗人的语言总是会有某种划一而和谐的声音之重现。

凡是诗情充溢的语言,都遵守和谐重现的规律,同时还注意这种规律与音乐美的关系”。

埃德加•艾伦•坡也认为“诗是与愉悦的思想结合在一起的音乐”。

在《伦敦》这首诗中,全诗由四个诗节组成,以五音步抑扬格的形式写成。

《诗经》英译的价值

《诗经》英译的价值

《诗经》英译的价值摘要:文章从历史价值、美学价值、文学价值等方面论述我国古代诗歌经典《诗经》翻译成英文版本的价值,以及是否有必要将其推广到全世界、推广其的意义所在、英译后对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英译;历史;文学;价值随着21世纪全球范围内中国热的兴起,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大量优秀外国作品进入我们的视野。

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学家和翻译学家们也在致力于把我国的优秀作品推广到全世界,《诗经》就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诗经》又称《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

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陕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

诗同乐不能分,因此英文翻译为TheBookofSongs。

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诗经》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经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

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人类最早编辑的几部诗歌总集之一,可以毫无愧色地与埃及的《亡灵书》、印度的《梨俱吠陀本集》、希伯来的《圣经·旧约》中的诗歌等并驾齐驱。

《诗经》的魅力经久不衰,对古今中外的诗歌爱好者们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因此众多饱学之士对于《诗经》的英译可以说是乐此不疲。

然而英译《诗经》的意义何在?《诗经》的英译又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价值?作为中国的文学经典,《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东周、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其内容包括农事、征役、婚恋、宴饮等等,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的专论《从诗经看中国古代的风俗民情》明确说明:《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

”由此可见外国人对中国文学的热爱以及中国文学对其的重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文诗歌翻译的美学价值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棘手的部分,尤其是古典诗歌的英译直到近百年以来,还有不少译者认为古诗英译是近乎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有也不少译者认为古诗英译不仅可以再现原作之美,甚至可以超越。

具体说来,主要存在散体译法与诗体译法。

后者注重原作的形式美,主张以诗歌的形式翻译诗歌;前者却以散文的形式翻译古诗,以期形式的自由和真情的流露,传达出原作的意境美。

如果基于文本为中心的传统译论观,难以再现散体翻译诗歌之美,常被认为是不忠实的叛逆者。

那么接受美学的提出,为打破瓶颈提供了理论基础。

读者的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读者接受与否成为评价译作质量的首要因素,译者则同时充当读者与作者的角色。

散体与韵体译诗的对比研究,以及接受美学在散体译诗中的应用分析对产生完美的译本大有裨益,它能使译者对原文有更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并创造出适合译语读者欣赏的译作。

在散体译诗过程中,不但要再现原文语言形式的美,还要再现原文所描绘的意象与表达的情感,这一过程需要译者具备广阔的视野,对原文中的不确定性进行准确诠释,然后考虑译语读者的期待,创作出适合译语读者审美情趣的译作。

本文除引言与结论部分外,分为三部分:首先,介绍了古诗英译方法与散体译诗的特点;然后,介绍接受美学的发展和重要概念及其对散体译诗的启示与应用;最后,介绍接受美学与译者风格的形成关系并对翁显良翻译作品进行美学要素再现分析,进一步阐释接受美学于散体译诗的意义并为广大翻译者处理具体问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

一、古诗英译与散体译诗对于古诗英译,主要有诗体与散体译法之分。

前者主要是以许渊冲的三美论为主的翻译方法,所谓“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是指在翻译古诗时首先要译出原诗的内容;音美就是要押韵、顺口、好听;行美则是对诗的行数长短整齐,句子要对仗且工整。

总体而言就是,中国古典诗歌译成英语后仍然是诗歌,是诗的语言和音调。

这里且不说要达到三美,就是每首诗歌的意象、意境之美都是需要译者付出艰辛的。

所以笔者以为诗体译诗在翻译实践方面还是很难达到要求的。

与其强求诗体语言,导致因韵害义,倒不如只求诗歌之意境美来得畅快。

这方面散体译诗可谓更胜一筹。

散体译诗的主要代表者有国外译者robert frost, sussan bassnet, pound,国内则是以翁显良为代表的译者。

robert frost认为诗歌就是翻译中失去的东西,sussan认为尽管诗歌不可以翻译,但可以转换。

pound更注重意境意象的传达,曾言写大量作品不如一生只再现一个意象。

可见外国译者也多重视诗歌意象意境的传达,只是pound 在意象的传达方面有所误解和偏差。

廖七一虽认为散体译诗可行,但诗体译诗很显然要比散体付出更多努力。

刘重德更是直接道出了散体译诗的好处,如果韵体翻译可以不损害原意,是可以采纳的;否则,最好用散体来保留原作的内容、意象和形式。

可见诗体译诗虽完美,但多数译者认为散体更能再现诗歌的韵味。

二、接受美学与散体译诗接受美学源于德国20世纪60年代的康士坦茨学派,其主要代表被认为是hans robert jauss 和wolfgang iser。

前者提出了接受美学的文学观和历史观而后者建构了文本理论和读者反映论。

后者主要著作《文本空白和读者反映论》发表于1971年。

基于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结构主义和ingarden的想象学,接受美学首次将读者放在了文学理论的中心位置。

这对传统的文学理论无疑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正如jauss所说,传统的文学史只是事实的堆积,而形式主义缺乏读者的真正的角色,在审美方面的不可缺少的角色;因为正是读者裁定了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

因此,如果说传统的文学理论是以作者和文本为中心的,接受美学就是读者为中心的理论。

接受美学的基本特点是强调读者与文本的互动。

正如jauss所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个时代的每个读者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

它不是一座纪念碑,形式上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

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也就是说,文本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却来自于读者与文本的互动,以求达到某种程度的“视野融合”。

这里视野融合由jauss的导师gadamer提出。

它指明了读者和文本的交流关系。

他指出阅读过程就是读者和文本的对话,文本的意义就是文本和读者视野的融合。

在此,jauss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它是指读者在阅读文本前的经历和经验。

因此,文本的意义是动态的、多样的,不断产生并没有界限的。

尽管jauss和iser都属于接受美学学派,他们专注不同的领域。

前者关注与期待视野和美学经验,而后者主要强调读者和文本的互动。

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一书中,iser介绍了他的召唤结构的概念,此概念最初被他的前辈ingarden称为空白点。

iser采纳了文本空白点的概念并运用到接受美学的概念中,让读者更能理解文本和读者互动的意义。

三、散体译诗之美学价值再现从文本召唤结构看散体译诗的美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可以看出原作美的再现。

原诗神态的自然再现。

古诗英译的最主要的特征在于能够自然再现原作的意象。

正如翁显良所说的文学作品的神态是可以翻译的,并且在他的译作中实现了这一点。

在他看来,作诗与画画一般,重在意象与神态,于是才有了“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的名句。

只是画家用画笔来勾勒是人物的神态,而译者是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作的美。

这里的意境和神态是指文学作品的地位,即“中心思想”“文学风格”“形象和想法”。

如若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就是作者的期待视野和译者的期待视野的融合。

散体译者的期待视野就是要再现原作的意象和神态。

为达到这一点译者首先作为原文的读者要能正确理解原文,然后在译作中才能得以展现。

即使是这一点就会有很多译者对同样的原文有不同的理解。

多数译者重在找翻译的准确,却忽视了原作的美学价值。

例如,对“二十四桥明月夜”的翻译,多数译者认为就应该直接翻译为二十四座桥。

翁显良认为没有必要一定要准确的翻译二十四,因为没有人能确定。

只要翻译出明月夜的意境即可。

又如,“心有灵犀一点通”,很少人知道灵犀是什么,这就要求作者做足工夫,把原作的深刻内涵意义挖掘出来。

这里我们可以通过欣赏一下翁先生散体译法的独到之处,折桂令·自述华阳巾鹤氅蹁跹,铁笛吹云,竹杖撑天。

伴柳怪花妖,麟祥凤瑞,酒圣诗禅。

不应举江湖状元,不思凡风月神仙。

断简残编,翰墨云烟,香满山川。

译本如下that’s melightly tripping, blithely skipping, i go through life in fantastic guise, with an iron flute that blows high and clear,and a bamboo staff that could prop up a tottering sky.the company i keep. a strange assortment of bewitching nymphs and fabulous creatures, sages of the cup, poetic philosophers and philosophic poets.a prince of vagrants, i would never see the inside of his majesty’s examination hall. that jostling world is beneath the notice of one who seeks immortality in romance.not for me the musty tomes, the ancient scripts; not for me the transitory fame of scholar and author. i am happy tobe at large, breathing the sweet mountain air.翁显良译为了展现原作的意象美,此译本大胆摆脱原作的表层结构,自由再现原作的意象和神态。

译作中较多表层结构词汇已经完全抛出,例如华阳巾、鹤氅、柳、花等都用其它的散体语言进行更换或代替,使其易于理解,并且使原诗的意境自然展现于译文读者的眼前。

由此看来,古典诗歌的意象是可以翻译的,而且必须自然地展现在译文读者的眼前。

与原作者意气相投。

早在清朝以前,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做出了精辟的分析,即以诗言志。

这里志是指诗人的想法、理想或是原诗的深层含义。

好的译作作者要能与原作者意气相投,同生同气。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形神合一,并且要正确处理好诗人、译者与译文文本的关系,这三者之间是互动的、相互影响的。

原作相似观的完美追求。

这点是散体译法中较高的要求,即与原作达到相似的要求,而非准确。

它强调对原作审美效果的再现。

在诗歌翻译中,译者仅能达到和原作相似的审美效果。

因为两种语言有着截然不同的表层结构和语言形式。

更为重要的是,各自语言的词语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因此,散体译者追求相似效果。

在他们看来,古诗翻译不需要字词对译,可以采用形散神聚的散体译法。

通过译文对比,能很好地欣赏相似译法的效果。

原诗如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有如下几个译本可供参考,version one leaving white emperor city at dawnat dawn amid colored clouds i left white emperor city:a thousand miles to chiang-ling——i was there in a day!chattering monkeys on the cliffs, no end to their bawling. so the light boat slipped past the ten thousand mountains. white pony译version two sailing down to chiang-lingin the morning i leave po-ti perched in the clouds.the thousand li to chiang-ling are compressed to a day. before the wailing of the apes on both banks ceases,the light boat has left behind unending mountains.shih shun liu译version three early departure from white king cityat dawn we leave white king, its clouds all coloured,for passage to kiang-ling in one sun’s circuit:while both banks’ gibbons cry calls still unceasing,our light boat has gone by many fold mountains.翁显良译从原文的表层结构,译者可以完全将原诗的形象“白帝,彩云,江陵,轻舟”字字对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