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资源与校本课程的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土文化经济资源与语文校本课程融合初探

——以连云港文化资源为例

学校教育因其所处的环境而具有浓重的地域性特点,地方文化与经济发展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存在着根源性的血脉关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经济资源,有助于学生把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情境化,语文教学就能够体现出创造性和文化意味。

一、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把地方经济文化变成优质的教学资源的意义

1、教学改革的需要。

中职语文教学与地方资源整合,可以使中职语文教学超越相对狭隘的教育内容,更具活力和开放性。对教师来说,可以转变教育观念,开拓教学视野,激发教学的创造性;对学生而言,可以改变其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建构者,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生活中处处有文化,时时可以学到语文,尽可能多地吸收、品味、感悟和积累,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目前,我国调整了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适用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在新课程计划中,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被提到日程。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底蕴是地方课程的有效载体和支撑,它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学习语文校本课程中的地方文化经济资源内容,可以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究地方优秀文化,夯实民族文化的基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活动,为学生创造综合性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根据调查,来自四县市区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地方文化经济知之甚少。为什么学生对于本土常识性问题的了解和思考反而要少呢?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文化、教育基础各不相同的地区只用统一规定的课程,教材内容多集中在普遍性知识上,对于身边现成的地方性知识和文化现象反而了解甚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而言,“知”反而是最重要的的。既对

地方文化经济无所知,又谈何爱呢?所以,将地方文化经济内容编入校本教材、引入课堂,是职业学校教师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与应尽的义务。

二、建立并不断丰富地方文化教学资源素材库。

1、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多彩的地方文化。

连云港市自然资源丰富,且不说那名闻天下的云雾茶、水晶、海珍品,还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林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盛产水稻、小麦、棉花、大豆和花生, 葡萄、山楂、草莓、芦笋、板栗、西瓜、苹果、烟草也颇负盛名,拥有全国8大渔场之一的海州湾渔场、全国4大海盐产区之一的淮北盐场、全国最大的紫菜养殖加工基地、河蟹育苗基地和对虾养殖基地,矿产资源多达40余种,还初步勘探出黄海大陆蕴藏丰富的海底石油,珊瑚菜、金镶玉竹更为国家珍稀名贵特产。将这些内容编入校本教材,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以及建设家乡的使命感,更好地鼓励其为建设家乡美好明天而努力学习。

语文校本教材不仅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地方经济,还应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历史上,多少文人雅士在连云港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下宝贵的遗迹。据《左传》记载,鲁昭公17年(公元前525年)秋,孔子“问官于郯”,孔望山因孔子登临观海而闻名,如今孔望山上尚存“问官台”。秦始皇出巡至朐县,在朐山(现名锦屏山)立石秦东门。秦代方士徐福为赣榆县徐福村人,受秦始皇派遣,东渡日本。吴承恩晚年以云台山为背景写成神话小说《西游记》。李汝珍晚年在海州写成传世名著《镜花缘》。其他如晋代的陶渊明,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东坡、石曼卿、沈括、李清照、辛弃疾,元代的张叔夜,清代的吴敬梓、林则徐,近代的朱自清等等,大都遗迹犹在,遗篇留芳。将地方传统文化整合成适合学生阅读的教材,使学生在阅读、欣赏中了解家乡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俗民风是地方文化最鲜明的体现。东海的水晶节、《西游记》文化节、赣榆的徐福节,还有东磊的玉兰花卉节,带领学生走进其中,不仅仅是让他们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还能将这些资源融入学生的心田,促进其语文其他内容的学习。

2、以积累为基础,捕捉独特的优势资源。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皆留意,把自己的眼睛当作摄像机那样捕捉和记录信息,像最出色的记者追踪新闻那样追逐独特的优势资源。在学校要留意校园生活资源,在家庭要留意人文资源,同时要关注社会和家乡的时事和变化,尤其要了解和掌握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如连云港极富地方特

色的徐福祠堂、抗日山纪念馆、阿育王塔等人文景观,花果山、渔湾、孔望山等自然景区,淮海戏、跑旱船等地方特色文化,花果山凤鹅、东海水晶等地方特产,以及蓬勃发展的家乡经济、日新月异的家乡面貌等等,都被我们纳入了校本教材中,成为一座内容翔实丰富的语文教学素材库。有了丰富的素材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地处理素材,把相同或相近主题的素材归为一类。素材的形式可以是编排的目录、日记等文字载体,也可以是“魅力连云港行”等音像软件和网络资源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人文知识不断丰富积累。

三、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寻求地方经济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

1、课程资源的互补。

虽然优质的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限广博,学习也绝不仅限于书本和课堂,但是我们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让地方内容取代所有的学校课程。要有一个系统的规划,要善于发现、挑选、连接和整合。

因此,在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应对省编和市编教材课程内容进行拓展,挖掘特色,形成课程资源上的互补,在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时,可以互相借鉴、重组。如开展校本教材《可爱的连云港》中“家乡览胜”这一主题时,在学生了解家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就近实地游览,拍摄照片,搜集资料,结合省编教材《故乡的榕树》、《富春江上》两课,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感受家乡的美丽,家乡的发展。

2、地方文化资源的选择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总目标。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都是学习语文的活水资源,也为运用语文提供了广阔天地。连云港,一座“烟霞散彩,日月耀光”的海港山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独特的自然美、人性美优势和景、情、意的可感受性,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很大的利用性,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和良好载体。设计“说家乡”(介绍家乡的特产、风俗、节日、名人、名胜)的话题让学生演讲,既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听说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给学生一个了解、熟悉家乡的机会。

连云港作为“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和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已被中国政府确定为华东地区新兴的工业、外贸、旅游、港口城市,近年来聪慧勤劳的连云港人民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使连云港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美丽的港口城市远近闻名。在作文教学中,整合这些资源,可以使学生看到地方的特色与魅力,有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