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会穴歌 八脉交会穴歌 八穴总歌 五输穴歌 五输穴应用歌-文档

八会穴歌 八脉交会穴歌 八穴总歌 五输穴歌 五输穴应用歌-文档
八会穴歌 八脉交会穴歌 八穴总歌 五输穴歌 五输穴应用歌-文档

八会穴歌八脉交会穴歌八穴总歌五输穴歌五输穴应用歌

八会穴歌

脏会章门腑中脘,

髓会绝骨筋阳陵,

血会膈俞骨大杼,

脉太渊气膻中存。

八脉交会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穴总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

酸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沟。

五输穴歌

肺经少商鱼际街,太渊经渠尺泽连,

大肠商阳与二间,三间阳溪曲池牵,

胃经厉兑内庭随,陷谷解溪足三里,

脾经隐白大都连,太白商丘阴陵泉,

心经少冲少府邻,神门灵道少海寻,

小肠少泽前谷续,后溪阳谷小海依,

膀胱至阴通谷从,束骨昆仑与委中,

肾经涌泉然谷宜,太溪复溜阴谷毕,

心包中冲劳宫乐,大陵间使连曲泽,

三焦关冲与液门,中渚支沟天井匀,

胆经窍阴侠溪行,临泣阳辅与阳陵,

肝经大敦与行间,太冲中封与曲泵。

五输穴应用歌

井心下满荥身热,俞主体重和节痛,

经主喘咳和寒热,逆气而泄合所主。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针灸治疗学复习题__总论 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一、填空题 1.五输穴中,阴经经脉的合穴五行属,阳经经脉的荥穴五行属。 2.手少阳三焦经的五输穴按金、木、火、水、土的排列次序,分别是五输的、、、,相应穴位是、、、、穴。 3.《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曰:“取之井,取之荥,取之输,取之经,,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4.据《难经·六十八难》的记载,五输穴中,井主,荥主,输主,经主,合主。 5.子母补泻法的应用原则是虚则,实则。 6.按五输穴本经子母补泻法,咳喘气急、喉中痰鸣应取穴,针用法;喘息气短、自汗乏力、脉弱无力应取穴,针用法。 7.按五输穴本经子母补泻法,胃实证应泻穴,因为此穴系本经的,五行属;胃的虚证应补穴,因为此穴系本经的,五行。 8.按五输穴异经补母泻子法,肝实证应泻穴,肝虚证应补穴。 9.五输穴子母补泻时,若遇到井穴补泻,可以采用、之法。 10.《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之有疾也,”;又说:“五脏之有疾也,” 11.十六大络中,除了十二经脉各有个络穴外,还有脉之络,脉之络,以及和。 12.原络配穴法又称,是配穴的代表。如肺经先病,大肠经后病,取肺经原穴,配大肠经络穴。 13.任脉上的6个募穴从上到下依次是、、、、、。 14.俞募配穴法是。为配穴法的代表。例如呼吸系统病症以配。 15.十六郄穴是十二经的郄穴加之郄、之郄、之郄、之郄。 16.根据郄穴的治疗作用,急性胃痛取,肺病咳血取,心绞痛取,胆绞痛取。 17.八会穴中,气会,血会、筋会、脉会。 18.根据八会穴的主治作用,脏病应取,腑病应取,气病应取,血病应取,筋病应取,脉病应取。 19.下合穴中,大肠下合于三焦下合于。 20.八脉交会穴中,内关通脉,配通脉的穴主治病症。 21.偏头痛、耳鸣、胸胁痛等症用八脉交会穴,应首选通脉的穴和通脉的穴。 22.列缺配照海属配穴法,又是配穴法,主治病症。 23.后溪配申脉属配穴法,又是、配穴法,主治病症。 24.特定穴中,脾经原穴是,胃经络穴是,肾的募穴是,心包经郄穴是,大肠下合穴是,髓会。 25.既是募穴,又是八会穴的是、、。 26.足少阳胆经原穴是,络穴是,郄穴是,合穴是,八脉交会穴是。 27.手少阴心经络穴是,足少阳经郄穴是,足少阴经合穴是,阴维脉郄穴是,与带脉相通的八脉交会穴是。 28.手太阴肺经太渊穴的特定穴性质为:既是,又是,还是。 29.在特定穴中,急性病一般选用穴,六腑病一般选用穴,气病取,表里经合病则首选穴。 30.关元因是的募穴,又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故可用于治疗胃肠、脾、肝、肾的病变。 31.手太阴肺经的络穴是,与奇经八脉的脉相通,配与阴跻脉相通的穴,主治病症。 32.治疗大肠病症,八会穴可取穴,下合穴宜用穴,俞募配穴应取、穴。

八脉交会穴总讲

一、关于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

五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

五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 1.五输穴 五输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其分布次序是根据标本根结的理论,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古代医家把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比作自然界的水流,以说明经气的出入和经过部位的深浅及其不同作用。如经气所出,象水的源头,称为“井”;经气所溜,象刚出的泉水微流,称为“荥”;经气所注,象水流由浅入深,称为“输”;经气所行,象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称为“经”;最后经气充盛,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恰象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 《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概括了五输穴的主治范围。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因多位于赤白肉际处,故井穴具有交通阴阳气血的作用,多用于急救,有开窍醒神,消炎镇痛之效;各经荥穴均可退热;输穴多用于止痛,兼治身体沉重由水湿所致者;经穴主治外感病,咳嗽,哮喘;合穴治六腑病,如呕吐、泄泻、头晕、头胀,可将上逆之气向下引。 井穴还用于诊断:井穴是各经的“根”穴,日本针灸家用燃着的线香熏烤井穴,分析井穴对热的敏感程度,以确定各经的虚实,此法叫知热感度测定法。 古人根据脏腑的不同作用,把其分属五行,即肝、胆属木,心、小肠属火,脾、胃属土,肺、大肠属金,肾、膀胱属水。又将五输穴也分属五行。《难经·六十四难》指出:“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水,阴合水,阳合土。”据此,又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及疾病的不同表现,制定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即补母泻子法。具体应用又有本经补母泻子法,子午流注纳子法和异经补母泻子法。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武医养生刘合斌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武医养生刘合斌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具体言之。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内经>无记载,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原文日:“‘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自此,这一组特定穴位开始受到医家们的重视。后世扩展治疗许多疾病。成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1.章门穴 “脏会章门”。章门穴是“脏”之会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又是脾之“募”穴,因能治内脏疾病。故名。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静

脉,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是因为该穴为脾之募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精微皆禀于脾,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正如滑寿所注:章门“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 此穴具有疏肝健脾,调气活血之功效。能治疗胁痛、腹胀、肠呜、泄泻、呕吐、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诸疾。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进针15~22mm,亦可用艾灸。 常取此穴治疗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大椎、陶道、内关、间使、列缺、复溜、太溪、后溪,治疗恶性疟疾28例。每日选3~5穴,各穴轮流应用。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2~3分钟,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经针刺一次后于次日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仅少数病例尚有头痛、周身困倦等。5次针灸治疗症状消失,3次检验检查无疟原虫而获痊愈者9例;另外14例虽然症状减轻,但第2次血检有疟原虫,其中8例继续针灸而痊愈,治愈率84%?。针灸期间未服任何抗疟疾药物。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行业文书)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 一、关于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

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她还从杨甲三教授应用八脉交会穴之病案入手,从单独用、相生配穴、同气配穴、灵活配穴及与其他腧穴配用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杨甲三教授运用八脉交会穴辨证、立法、处方用穴、针刺手法等方面的经验,尤其对杨甲三教授对八脉交会穴有独特见解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八脉交会穴固定配穴法中,阴经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具体言之。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内经>无记载,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原文日:“‘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自此,这一组特定穴位开始受到医家们的重视。后世扩展治疗许多疾病。成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1.章门穴(位置屈肘合腋是肘尖内测) “脏会章门”。章门穴是“脏”之会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又是脾之“募”穴,因能治内脏疾病。故名。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静脉,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是因为该穴为脾之募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精微皆禀于脾,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正如滑寿所注:章门“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 此穴具有疏肝健脾,理气散结、清利湿热、调气活血之功效。能治疗胁痛、腹胀、肠呜、泄泻、呕吐、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诸疾。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进针15~22mm,亦可用艾灸。 常取此穴治疗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大椎、陶道、内关、间使、列缺、复溜、太溪、后溪,治疗恶性疟疾28例。每日选3~5穴,各穴轮流应用。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2~3分钟,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经针刺一次后于次日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仅少数病例尚有头痛、周身困倦等。5次针灸治疗症状消失,3次检验检查无疟原虫而获痊愈者9例;另外14例虽然症状减轻,但第2次血检有疟原虫,其中8例继续针灸而痊愈,治愈率84%?。针灸期间未服任何抗疟疾药物。 2.中脘穴 “腑会中脘”。中脘是“腑”之会穴,又是胃的“募穴”,又名太仓,同时又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故能治胃腑诸疾。“六腑皆禀于胃”((难经本义))故名。该穴是任脉的第12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上4寸。其深部正对幽门部,其下有腹壁上动、静脉,分布有第7、8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用针时可直刺25~50mm,亦可灸,具有调理中焦,行气活血,清热化滞之功效。 临证能治疗胃脘疼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黄疸、胆囊炎、脾胃虚弱证、虚劳、吐血、脏躁、癫狂、痫症、产后血晕等。有人以中脘为主穴,再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分别选配命门、肾俞、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内关、合谷、太冲、关元等穴,针灸治疗胃脘痛358例,有效率达94,97%。 3.膻中穴 “气会膻中”。膻中是“气”之大会处,又是心包的“募”穴,也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因能调理气机,治疗“气海”诸疾,故名。该穴是任脉的第17穴,位于前正中线两乳头之间,平第4肋间隙,正当胸骨体上,其下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分布有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用针时当平刺7.5~15mm,亦可艾灸。具有宽胸理气、降逆化痰的功效。 主治气喘、噎膈、胸痛、心悸、心烦、咳嗽、乳汁少等病。(千金方>以膻中配华盖,主治短气,配天井主治心胸痛。(针灸大成>用膻中配中脘、气海、足三里、乳根、支沟主治吐血等。证。目前临床配心俞、内关治疗心绞痛配肺俞、天突、尺泽、列缺主治肺部疾患。有人报导以膻中穴埋针为主,治疗哮喘证疗效较好。操作前先对针具及穴位消毒处理,然后取29号1.5寸针一支,从膻中穴沿皮下向

人体八大穴位

传统西医保健风行一首十要穴保健歌,几千年以来为人类所应用,不花钱,能治病,人人能够入手,无反作用。“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能够加强抗病才能,进步人体免疫性能。 三里内关穴,胸腹中妙诀。 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 腰背疼相连,殷门昆仑穴。 头项若有病,后溪并风池。 膝前兼胸胁,环跳与阳陵。 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 一、风池穴 取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凸起处。 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会穴。 办法:1、先将右手拇指与食指岔开,分按两侧风池,两指同时使劲一捏一松25下;2、换左手捏拿风池25下;3、双手两拇指分按两风池,余四指抱头,两拇指同时使劲揉捻旋转各50下。 二、曲池穴 取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屈肘成直角时在纹外端凸起处,掌心向内取穴。) 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 办法:1、用右手食指按压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窝底曲池对面),拇、食两指同时使劲捏捻50下;2、换左手拇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三、内关穴 取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手少阴心包经络穴。 办法:1、用右手拇指按压左手内关,食指托住外关穴(在腕关节背侧,与内关绝对)。两指同时按压,一捏一松50下;换左手捏拿右手内关50下。2、用右手拇指按压捻揉左手内关50下;换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内关50下。 四、合谷穴 取穴:在手背,第1、2(拇、食指)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四总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和回阳九针穴之一。 办法:用右手拇、食指岔开,捏拿左手合谷50下;换左手捏拿右手合谷50下。 五、后溪穴 取穴: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骨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 办法:1、用右手拇、食指岔开,拇指在左手掌上,食指在左手背,两指同时使劲掐捏捻揉左手后溪50下;换左手掐捏捻揉右手后溪50下。2、两手握拳,拳心朝上,两后溪对敲50下。 六、环跳穴 取穴: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教训取穴:侧卧屈股,术者以拇指掌指关节横纹压在大转子凸点上,指头指向脊椎,拇指尖之处是穴。 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会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和回阳九针穴之一。 办法:1、脱去外衣留内衣,两手握拳,手心向内,两拳同时捶打两侧环跳各50下。 七、足三里穴 取穴:正坐屈膝垂足,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最新医学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医学八会穴的临床应 用

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具体言之。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内经》无记载,首见于《难经 ·四十五难》,原文日:“‘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 自此,这一组特定穴位开始受到医家们的重视。后世扩展治疗许 多疾病。成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1.章门穴 “脏会章门”。章门穴是“脏”之会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又是脾之“募”穴,因能治内脏疾病。故名。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静脉,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是因为该穴 为脾之募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精微皆禀于脾,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正如滑寿所注:章门“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此穴具有疏肝健脾, 调气活血之功效。能治疗胁痛、腹胀、肠呜、泄泻、呕吐、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诸疾。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进针 15~22mm,亦可用艾灸。常取此穴治疗 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大椎、陶道、内关、间使、列缺、复溜、太溪、后溪,治疗恶性疟 疾28例。每日选 3~5穴,各穴轮流应用。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 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2~3分钟,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经针刺一次后于次日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仅少数病例尚有头痛、周身困倦等。5次针灸治疗症状消失,3次检验检查无疟原虫而获痊愈者 9例;另外14例虽然症状减轻,但第2次血检有疟原虫,其 中8例继续针灸而痊愈,治愈率 84%?。针灸期间未服任何抗疟疾药物。 2.中脘穴

八脉交会穴妙用

内关 内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定止痛之功。适用人群:渴望延缓衰老的女性、中老年朋友;心情抑郁、烦躁、紧张的朋友;冠心病等急性心脏病患者。 主要功效:可缓解打嗝、手心发热、肘臂疼痛、腋下红肿等症状。主治孕吐、晕车、腹泻。对治疗心脏病、肺脏疾病、乳腺疾病有辅助作用。 我很少和我的病人或朋友谈及衰老的问题,有两个原因:其一,人人都怕老;其二,老之将至,许多人都不愿坦然面对,尤其是女性朋友。 很多女性朋友在40岁至50岁之间,经常容易产生心慌、气短、出虚汗等不适症状。在医院检查时,各项指标又基本正常,医院也查不出是什么病,只能说是更年期综合征,或者亚健康,没有什么特效药和好的治疗方法。实际上,按照古人的说法,女人一到这个年龄段,基本上身体就到了衰退的阶段。《黄帝内经》里说,女子的衰老首先从阳明经开始,慢慢地导致三条阳经气血逐渐衰退。头为诸阳之会,气血不能上达于面部,皱纹和斑点就产生了。从养生和美容的角度讲,中国古人讲究心灵美,是很有深意的。人的美实际上与气血息息相关。心主神,其华在面。心之神主要靠气血来充盈,气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脸上。为什么女孩子在十八九岁的时候最漂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女人养颜首

先要养心。 我有一位比我年长几岁的影视界朋友,整天为美容的事绞尽脑汁,有一阵子甚至动了打肉毒素的念头。我听了之后,赶紧劝阻她,这种方法无异于饮鸩止渴。我给她开了一个养颜方,并告诉她一个小窍门:平时多按揉内关穴,坚持下去,自然会有奇效。她得到之后如获至宝,每天坚持服药并认真按摩这个穴位。过了一段时间,她的皱纹明显减少,气色也好了很多,每天心情都很舒畅。 内关穴的真正妙用,在于能打开人体内在机关,有补益气血、安神养颜之功。 实际上,我给她开的养颜方就是从补益气血上入手,但补气血只是个“药引子”,妙就妙在让她按揉内关穴,帮她打开内心的结。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人,越是心情抑郁、烦躁、爱发脾气的人,衰老的迹象越明显。女人在生活工作里最容易受情绪左右,有些女性朋友过早出现衰老迹象,主要跟自己的心情有关。所以大家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妨点揉几分钟内关穴。那些爱美的人,或者处于更年期的朋友,更要多按摩内关穴。调心养心、气血充盈才是真正的养颜秘诀,用再名贵的化妆品也比不上自身气血足。 内关穴很好找,在手臂内侧,腕横纹上两寸。取穴时,手握虚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以腕横纹为准并齐,食指点按的地方就是内关穴。这个穴位在养生上的好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点揉,以略感酸胀为宜。

八脉交会穴理论源流及临床辨证应用

八脉交会穴理论源流及临床辨证应用 范光熙 八脉交会穴是指人体十二经脉通于奇经八脉的八个俞穴,分别是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後溪、申脉、列缺、照海。该八穴是沟通人体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枢纽,在其交会中起著重要作用,因而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掌握了八脉交会穴,就抓住了十四经穴之纲要,就能在临床许多疾病的治疗中起执简驭繁的作用。古人云“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即显其重要性。本文拟将八脉交会穴的辨证应用及其理论加以整理研究,探讨其辨证取穴规律,指导临床实践。 一·源流简溯 八脉交会穴一名,首见于明代针灸医家徐凤所著的《针灸大全》一书。然而将该八穴作为几组固定的配穴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治疗,在金元时期即已出现。当时称之为“交经八穴”。窦汉卿在《针经指南流注八穴序》中云:“交经八穴者,针道之要也,然不知孰氏之所述,但序云:乃少室隐者之所传也,近代往往用之弥验。予少时尝得其本于山人宋子华……”。从该序中可以看出,交经八穴的配合应用,自窦汉卿以前即已流行并已有专著。窦氏从宋子华等人处得到该书,又将这一方法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起危笃患”,随手而应的疗效。然此书早已亡佚,仅凭窦氏所著的《针经指南》将其方法保存下来,故有人将该八穴称为“窦氏八穴”。 自窦汉卿以後,历代医家对交经八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均有所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著作有: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吴昆的《针方六集》,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以及近代针灸大师承淡安先生的《子午流注针法》等。如《针灸大全》一书,除确定了八脉交会穴的名称外,还阐明了奇经八脉与八穴的联系及八穴间的交通会合关系,并记载了灵龟八法与飞腾八法,将八穴与八卦相配,扩大了八穴的主治证候。又如《针方六集》一书,对八脉交会穴的作用,源流等均作了解释,并对八穴的治疗范围及配合方法等,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了创见性的看法,颇有独到之处。此外,还强调了上下二穴的相互配合问题,对后人颇有影响。 二·八脉交会穴的治疗范围及理论基础 (一)治疗范围: 窦汉卿《针经指南》记载了八穴共能治213症,徐凤《针灸大全》记载了八穴共能治234症。此外,以每穴所治的病症来看,至少涉及八条正经之主病,多达十一经。从现代的临床实践,八穴的应用亦非常广泛。以上海中医学院编的《针灸学》一书为例:在该书记载的临床各科100种疾病的治疗中,用八穴的达 76种,范围涉及内、外、妇、儿、骨、皮肤、五官各科及传染病、急救等方面。而实际在临床治疗中用该八穴的还远远不只这些病种,可见其应用范围之广。明代医家吴昆云:“以八穴交会奇经八脉,而分主乎表,主乎里,主乎表里之间也。仲景妙于伤寒,以其有六经之辨,予今以八法为妙者,以其分主八脉,而概乎十二经,创为针灸一大法门……”其论颇为精当。

经络及作用

经络的作用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联络脏腑、沟通表里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了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了肢体筋肉皮 肤,加之细小的浮络和孙络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荣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能将其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 器,从而完成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的生理功能。 (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由于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 障作用。 (四)接受刺激,调整虚实 在皮部的腧穴或经脉线上施以针灸、推拿、激光、电脉冲等皆可通过经络内外联系,调整内在脏腑经络的虚实,达到通经 活络、扶正祛邪的作用。 二、经络的病理变化 (一)经络的病候及其机制 当经络的生理功能失调时,即会产生一些病理变化。实证由病邪壅阻或气血不畅而致,多见沿经脉所过处发生的肿痛,即“血伤为肿”,“不通则痛”,如手阳明经病的齿痛,上肢外侧前肿痛;虚证多为经气虚陷,气血不足而成,往往局部会出现不仁、不用等痿废现象,即气血不能荣于经脉,如痿废,大指次指不用等。 十二经脉中的经气变动失常往往还能循以厥逆而上出现“厥”证,如《灵枢·经脉》记载的“臂厥”、“踝厥”、“珮厥”、“阳厥”、 “骨厥” 等。 十二经脉中的经气衰竭时,经脉所联系的器官功能也必然呈现衰竭。如《灵枢·经脉》所载“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说明了当经络功能失常时,则循行所过之处与其所联器官即会出现 病理变化。 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由于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通道,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病邪可由皮部→络脉→经脉→脏腑传变。它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故临床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常在经络循行通路上会出现明显的压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相应的部位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电阻等的变化。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病的病 理变化。 (二)指导临床辨证归经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及所属络的脏腑,故根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可推断疾病所在的经脉。如头痛一证,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项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督脉、足厥阴经有关。临床上亦可根据所出现的证候,结合其所联系的脏俯,进行辨证归经。如咳嗽、鼻流清涕、胸闷、或胸外上方上肢内侧前缘疼痛等,与手太阴肺经有关;脘腹胀满、胁肋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吞酸等,与足阳明胃经和足厥阴肝经有 关。 (三)指导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等刺激体表腧穴,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通常以循经取穴为主,局部取穴和远部取穴相结合。如《四总穴歌》所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的典范。由于经络、脏腑与皮部有密切联系,故经络、脏腑的疾患可以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或皮内埋针进行治

正经穴位记忆及八脉交会穴

十二正经穴位记忆及八脉交会穴手太阴肺经:尺泽 屈肘筋外边, 列缺交叉食指尽, 太渊寸口动脉寻, 少商拇指甲角内,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食指绕侧部, 合谷虎口上边在, 肘下二寸手三里, 曲池曲骨纹头尽, 迎香穴在鼻翼外, 足阳明胃经:地仓平口四分旁, 颊车咬肌下颌角, 天枢脐开旁两寸, 三里犊鼻下三寸, 丰隆外踝尖八寸, 足太阴脾经:隐白大趾甲内旁, 太白跖骨小头缘, 公孙大跖前下方, 内踝上三三阴交, 脾为湿困伴黄疸, 屈膝内上取血海, 手少阴心经:通里腕纹上一寸, 神门横腕尺侧端, 泻肺清热利喉咽。后溪会穴通督脉,耳聋目赤项背舒。 偏正头疼喘咳安。尺骨茎突陷养老,肩背肘痛目能明。 理气疗咳散风寒。听宫耳屏下颌骨,近治耳病利齿龈。 肺热昏迷及癫痫。足太阳膀胱经:《此经功效最简单,我 少泽甲角旁一分,明目泄热小肠火。 齿痛咽热急昏迷。风门肺俞厥俞心俞督俞... 旁开寸半,既 解表通络面口功。为取穴点》 齿颊痛泻与近治。目内眦角始睛明,眉头陷中取攒竹。 近治痫狂双调节。天柱顶後发髻中,头项肩背腰痹同。 口眼歪斜鼻塞通。大风肺厥心督膈,肝胆脾胃焦肾气。 大肠关兀小肠盲,中膂白环醪会阴。 齿痛颊肿舒面瘫。委中腘纹正中点,承山腓肠肌腹端。 牙关不利口眼斜。昆仑外踝跟腱间,申脉外踝下凹陷。 疼吐胀闭及痢疾。至阴小趾甲一分,能转胎位疗滞产。 理气调胃噎膈通。足少阴肾经: 咳嗽痰饮肺家伤。足掌心中是涌泉,热厥惊风狂癫痫。 太溪踝後跟骨上,益肾固精充髓海。 善疗诸血治癫狂。照海踝下四寸安,能调经带治失眠。 健脾醒脾除湿痰。手厥阴心包经: 唯除逆气理胃肠。曲泽屈肘陷中央,清胃散胸定惊悸。 阴虚诸症月经调。内关去腕止二寸,心胃疾患双调节。 内侧髁下阴陵泉。手少阳三焦经: 血虚血热闭崩痊。中渚液下去一寸,头目耳喉伸肩手。 外关腕後方二寸,五官热疾肢痿痹。 心悸怔忡语出难。 支沟腕纹上三寸,耳鸣耳聋肝肾调。 镇心养心神志安。肩髃穴后寸肩醪,肩臂疼痛痿痹消。 们只须记穴位的部位,比如:大风肺厥心督膈…… 沿脊柱椎体往下数,大杼(骨会穴) 足少阳胆经: 手太阳小肠经:

原穴和八会穴

五输穴 1.概述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 荥:指小水成流。《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说文解字》:"输,委输也。"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尔雅·释水》:"直波曰经。"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水大流注,不绝为常。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 五输穴表 2.五输穴主治特点 五输穴各有所主病症。《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隔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难经·六十七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节重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二者立论有相通处。 井穴:多用于昏迷、厥证。井穴是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有疏通气血、开窍醒神、泄热清神作用。 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输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阳经输穴主治各经痛症及循经远道病症;阴经输穴即各经原穴,主治及反应所属脏器病症。 经穴:主要用于循经远道作为配穴,用于寒热、喘咳等。 合穴:阴经合穴用于胸部及腹部病症;足阳经合穴主要用于腑病;手阳经合穴多用于外经病症。附:六府下合穴 六腑中,胃、膀胱、胆属足三阳经,各有合穴;大肠、小肠、三焦属手三阳经,因脏器位于腹部,应于下肢,故除在手阳经各有合穴外,在有关的足阳经上也各有一合穴之说。

针灸简答题

1.腧穴的治疗作用 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①近治作用: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的和最基本的特点,如眼区周围的晴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经穴均能治疗眼疾;②远治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如合谷不仅能治疗手部的局部病症,还能治疗所过处的颈部和头面部病症;③特殊作用: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如内关可治疗心动过速,又可治疗心动过缓,大椎可以退热。 2.特定穴定义及包括内容 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为特定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郗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10 类。 3.什么叫五输穴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古人把经气在经脉中的运行比作自然界之水流,认为具有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部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4.什么是奇穴 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疗效。 5.什么叫郗穴,临床运用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郗穴。共有16个,阴郗治疗血症,阳郗治疼痛。 6.下合穴定义,临床运用 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共6个。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的下合穴依次分别为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委中,委阳。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下合穴主要用于治疗六腑疾病。7.什么叫八会穴,歌诀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歌诀: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8.俞募配穴法 临床上把病变脏腑的俞,募穴配合运用,以发挥其协同作用,就是俞募配穴法。 9.募穴定义,临床意义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共12个。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病变。治疗与对应脏腑经络相关的组织器官疾患。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 (二)八脉交会 八脉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交指交通;会指会合。它具 有统帅和调整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而十二经脉本身又有上下循行,交错相会的特性,所以在四肢部位的十二经上有八个经穴相通为八脉。即:小肠经后溪通于督脉,肺经 列缺通于任脉,脾经公孙通于冲脉,胆经临泣通于带脉,肾经照海通于阴跷,膀胱经申脉通于阳跷,心包经内关通于阴维,三焦经外关通于阳维。另外这八个经穴彼此之 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如公孙与内关相通,合于心、胃、胸;后溪与申脉相通,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临泣与外关相通,合于目锐眦、耳后、 颈项、肩;列缺与照海相通,合于肺系、咽喉、胸膈等。这样就使八脉八穴分为四组,相互结合,有着一致的主治范围,如内关配公孙治胸、心、胃部之疾……。 《标幽赋》:“阴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1.公孙配内关 (1)公孙 ①冲脉病候 《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冲脉……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素问?痿论》:“冲脉者……与阳明合于宗筋……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难经?二十九难》:“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 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脉来中央坚实,经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 逆气,指升降之失常,气应上升而反下行,气应下降而反上升,则喘逆。气机升降 不通可引起疼痛里急、九种心疼、脐腹疼痛等病。 ②公孙主治肝气横逆与肝气下迫

八会穴各自的作用

八会穴各自的作用 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八会穴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关系密切,他们既可以缓解奇经上的病,又可以缓解正经的病。还可以改善气、血、筋、脉、骨、髓、脏、腑的病症。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1、章门穴脾经的募穴。在侧腹部,第11肋游离的下方处。具有疏肝健脾,理气散结的功效。对于胃痛、胃下垂、消化不良、肝脏、脾脏疾病有改善作用。对于黄疸、呕吐、小便困难、背部僵硬、水肿等也有调理作用。2、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具有健脾和胃,补中安神的功效。用于缓解消化道疾病,尤其是胃、十二指肠疾病。可改善胃痛、胃酸过多、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部胀痛等症状。另外,对改善食欲不振、脾胃虚弱、便秘、腹泻也有不错的疗效。还可以降低食欲,让身体恢复正常状况,减少小腹赘肉。3、膻中穴是心包经的募穴,在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具有宽胸,宁心安神的作用。主要用于呼吸系统及血液循环方面的疾病,可以改善胸闷胸郁、心悸、咳嗽、气喘、慢性支气管炎、焦躁等症状。乳汁分泌不足也可常按压膻中穴。4、膈俞穴在背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

寸。具有宽胸降逆,和血止血的功效。缓解吐血、贫血、便血等血液疾病的重要穴位。膈俞位于背部,邻近隔膜,适用于呃逆、饮食不下、呕吐等症。对于胃痛、十二指肠溃疡、呕吐、打嗝、食欲不振、咳嗽、气喘、心绞痛等呼吸、循环器官的症状均有效果。此外,按压膈俞穴还可以缓解呼吸困难,身体虚冷、易疲倦及低烧等病症。5、阳陵泉穴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具有活血通络,疏调经脉的功效。主要用于缓解和改善胆道和下肢疾病,如下肢瘫痪酸麻、肌肉抽筋、筋骨僵硬、坐骨神经痛、腰痛、膝盖痛等症状。还能加速血液循环,有纤腿的功效。6、太渊穴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是肺经的原穴,补气效果极佳。(治疗气不够使,吸不上气)还具有顺气平喘、化痰止咳、活血通脉之功效。可缓解咳嗽,气喘,咳血;胸部痛,咽喉肿痛;对无脉症、呃逆、腕痛无力等病症的改善也有不错的效果。 7、大杼穴在背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具有舒筋活络,清热解表,宣肺止咳。大杼穴可有效改善因头痛而导致的发热、咳嗽、气喘、胸闷、鼻塞、流鼻涕、喉咙肿痛、肩胛酸痛、颈部僵硬疼痛、手臂疼痛等症状。8、悬钟穴在小腿外侧,于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具有通经活络,疏筋止痛的功效。用于缓解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脚气;颈项强痛、颈椎病、肩痛、胸肋疼痛、腋下肿、颈淋巴结核等。另外,颈肩僵硬、扭伤按摩悬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具体言之。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内经>无记载,首见于 (难经·四十五难>,原文日:“‘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自此,这一组特定穴位开始受到医家们的重视。后世扩展治疗许多疾病。成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1.章门穴(位置屈肘合腋是肘尖内测) “脏会章门”。章门穴是“脏”之会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又是脾之“募”穴,因能治内脏疾病。故名。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静脉,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是因为该穴为脾之募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精微皆禀于脾,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

穴。正如滑寿所注:章门“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 此穴具有疏肝健脾,理气散结、清利湿热、调气活血之功效。能治疗胁痛、腹胀、肠呜、泄泻、呕吐、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诸疾。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进针 15~22mm,亦可用艾灸。 常取此穴治疗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大椎、陶道、内关、间使、列缺、复溜、太溪、后溪,治疗恶性疟疾28例。每日选 3~5穴,各穴轮流应用。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2~3分钟,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经针刺一次后于次日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仅少数病例尚有头痛、周身困倦等。5次针灸治疗症状消失,3次检验检查无疟原虫而获痊愈者9例;另外14例虽然症状减轻,但第2次血检有疟原虫,其中8例继续针灸而痊愈,治愈率 84%?。针灸期间未服任何抗疟疾药物。 2.中脘穴

最新八会穴歌 八脉交会穴歌 八穴总歌 五输穴歌 五输穴应用歌

八会穴歌八脉交会穴歌八穴总歌五输穴歌五输穴应用歌 八会穴歌 脏会章门腑中脘, 髓会绝骨筋阳陵, 血会膈俞骨大杼, 脉太渊气膻中存。 八脉交会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穴总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 酸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沟。 五输穴歌 肺经少商鱼际街,太渊经渠尺泽连, 大肠商阳与二间,三间阳溪曲池牵, 胃经厉兑内庭随,陷谷解溪足三里, 脾经隐白大都连,太白商丘阴陵泉, 心经少冲少府邻,神门灵道少海寻,

小肠少泽前谷续,后溪阳谷小海依, 膀胱至阴通谷从,束骨昆仑与委中, 肾经涌泉然谷宜,太溪复溜阴谷毕, 心包中冲劳宫乐,大陵间使连曲泽, 三焦关冲与液门,中渚支沟天井匀, 胆经窍阴侠溪行,临泣阳辅与阳陵, 肝经大敦与行间,太冲中封与曲泵。 五输穴应用歌 井心下满荥身热,俞主体重和节痛, 经主喘咳和寒热,逆气而泄合所主。 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内镜诊疗区域应当布局合理,设登记室、候诊室、独立的清洗消毒室、内镜诊疗室及内镜储存(室)柜。 2、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洁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接收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正确掌握内镜的清洗和消毒、灭菌技术,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实施标准预防。 3、内镜的清洗消毒应当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室进行,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必须独立设置,并保证通风良好。 4、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上、下消化镜不能分室的应当分时间段进行。 5、灭菌内镜诊疗应当在达到Ⅱ类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并按手术区域的要求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