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申报材料(参考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申报材料(参考七)XX大学在几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国家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不断破解制约人才培养关键性问题过程中,深刻把握人才培养规律,形成了注重实践育人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学校因应国家形势发展需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就业率连续十年保持在98%以上,2004和2012年,两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就业创业先进工作单位”,成为国务院两次表彰均榜上有名的两所高校之一;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多次报道我校就业工作,胡锦涛、温家宝、张德江、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批示,要求将我校经验介绍给全国高校。与此同时,学校积极深化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出口引导入口、就业指导培养”,创立了“U-G-S”教师教育新模式,该模式在2014年荣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引领了全国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方向。

以上述成果为基础,学校申报获批了“教育部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高度契合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需求,统筹协调校内现有与创新创业和实践育人联系紧密的相关部门,融创新创业教育研修、信息发布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进步,积累了一些建设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立足国家需求,确立研究先行的工作理念

研究先行,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解决问题、抓住规律的研究。不坚持研究先行,就无法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这种研究也要服务于国家发展需要。我们认为,“选择比投入更重要”。定位不准,一切都无从谈起。学校作为党在地区建立的第一所高校,向来坚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所以,我们在基地建设上从成立伊始就考虑如何把“我们能做什么”与“国家需要什么”紧密结合。在这种结合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紧紧抓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和就业环境改变的历史进程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个热点问题,开展实证研究,取得了扎实而又丰硕的研究成果。

提出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框架。该模式以“导论”、“通论”、“概论”三大体系为支撑。“导论”重在“体系构建”,“通论”重在“本体释义”,“概论”重在“基本问题”研究。“三论”体系充分体现“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面向”、“结合”、“融入”的具体目标,引领了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内涵深度契

合,是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双引擎”之一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既是当前中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导向,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长期努力方向,成为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

成立了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院。研究院汇聚了理论名家与一线专家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专职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副教授以上全部承担国家级课题,累计获得科研经费1500余万元。研究院在持续开展理论研究的同时,努力成为就业创业师资培训中心,竭力争取到1040万元的经费支持,与香港中文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合作,计划开展境外、海外的高端培训。目前已经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举办了两期XX省高校创业教育教师高端培训班,并形成了以《创业教育实证研究》为代表的系列培训成果。

取得了系列有影响的教育研究成果。以“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为核心,学校逐渐形成了创业观、创业意向、创业评价、创业能力和创业体系构建等多个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学校先后承担就业创业领域国家及省部级重大攻关课题20余项,出版著作及教材10余部,在《教育研究》、《光明日报》等国家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2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5篇研究报告被教育部学生司、XX省财政厅、XX省教育厅采纳;2篇研究报告被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采用,并获张德江、刘延东的重要批示。

二、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是某一个单位凭借自己力量就可以完成的。这就需要整合力量、统筹资源,形成社会各方面共同支持、全面推进的合作格局。在这方面,学校坚持加强顶层设计,着力从领导体制、政策资金、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科学谋划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格局。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过制定扶持性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和深化与地方政府、实践基地、培训机构的联系,业已形成目标共同、机制共建、资源共享、多方共赢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成为我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的重要一环。

注重整体布局,强化资金扶持和政策性引领。为了从整体上保证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制机制顺畅,减少工作阻力,学校成立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共同担任组长,由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校团委两家联合牵头组织,积极协调学校人事、学生、社科、科技、教务、宣传、资产、研

究生院等多个部门的优势资源,为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工作奠定了顺畅的体制基础。为促进学生创业项目尽快实现成果转化,学校每年拿出4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创业项目孵化。同时,学校根据相关财务制度,先后出台了《XX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基金管理章程》《XX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奖励资金使用办法》,确保专项资金的每一分钱都“花得规范、花出效益”。同时,为提升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学校从2014年开始扩建了包括培训室、资讯室、服务中心、会议中心等60多间办公用房,为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为了加强对创业园区的管理,学校先后出台了《XX大学大学生创业扶持办法》《XX大学大学生创业园管理规章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性文件,并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融学院党委副书记、团书记、专职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内的管理团队、服务人员以及专家顾问团,为培养和储备创新创业培训和实际操作方面的人才,在校园内外营造了积极的创业文化奠定了队伍基础。

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探索建立实践育人新模式。学校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和建立了以师范生培养为主要目标的“U-G-S”模式和以非师范生培养为主要目标的“U-G-E”模式。“U-G-S”模式基于融合协同的理念指导与价值追求,综合大学、政府和中小学校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力量,将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研修等多个阶段相贯通,将学校教育、职业体验和教学实践等多种培养方式相结合,形成了多主体通力协作、合力育人的教育教学新格局。通过和三省教育厅合作建立22个实验区,覆盖110所学校,建立健全了“教育见习—模拟教学—教育实习—实践反思”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理论引导—案例分析—实践体验—研究发表”的教育实践课程模型,探索总结出“县域集中—混合编队—巡回指导—多元评价”的教育实践实习模式。“U-G-S”实践育人模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或或缺的重要环节。“U-G-E”模式即“大学—政府—企事业单位”三方协同创新实验区,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探索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协同创新的互动机制,力求在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决策、社会管理模式探索和科技创新等方面有新的突破。该模式充分坚持目标共同、机制共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原则,实现了有效整合资源、发挥集聚效应、促进深度融合,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更好地发挥大学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进一步探索和形成了创新人才的培养的新模式和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