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血小板检测方法

合集下载

脓毒症患儿血小板活化状态及血小板参数的观察及临床意义

脓毒症患儿血小板活化状态及血小板参数的观察及临床意义
t lo u in Ci Jin s 2 2 0, h n ) a f H aa t y, a g u 2 3 0 C i a
[ src] Obet e To e po eteciia infcn eo h n e fpaee lc p oen CD6 P, Ab ta t jci v x lr h l clsg i a c f a g so ltltgy o r ti n i c 2 CD6 n 3a d
【 键 词 】 脓 毒 症 ; d 粒 膜 糖 蛋 白 ; 溶酶 体 膜 蛋 白 ; 血 小 板 计 数 ; 平 均 血 小板 内容 物 浓 度 关 颗
D : 0 3 6 /.s . 6 2 9 5 . 0 1 2 . 2 文 献标 志码 : 文 章 编 号 : 6 29 5 ( 0 1 2 — 7 20 OI 1 . 9 9 j i n 1 7 —4 5 2 1 . 2 0 1 s A 1 7 -4 5 2 1 ) 2 2 3 — 3
Th c ia i n o lt l t l c p o en CD6 P, D6 ly n i o t n o e i h r c s fs p i , n a t i a e e a t to fp a e e y o r t i v g 2 C 3 p a sa mp ra tr l n t ep o e s o e ss a d p r i p t s c i h a l y e c a u a 1 t t . e tc n rb t st e u et e p a e e a a t r fPL a d M P Th h n n t e e ry h p r o g l b e s a e Th n i o t i u e o r d c h l t ltp r me e so T n C. e c a — g s o lt l t e fp a e e CD6 P, 2 CD6 PL a d M P r o r l t d t h n t n st fs p i , ih c n b o sd r d a 3, T n C a e c r e a e o t e i s e tiy o e ss wh c a e c n i e e s a

血液系统讲义- 血小板

血液系统讲义- 血小板

第六章血小板本章要点:1. 血小板的生成2. 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化学3. 血小板的功能4. 血小板活化和分泌的检测5. 血小板稳态6. 血小板与血栓疾病7. 血小板质的异常引起的出血疾病8. 血小板量的异常引起的出血疾病女性,26岁。

2年来月经过多,经1周发现皮肤紫癜,牙龈出血,体检:面色轻度苍白,脾未及,血红蛋白80 g/L,白细胞4.5⨯109/L,血小板45⨯109/L,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80个/片,均为颗粒型。

请问,该疾病的可能诊断是什么?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可能原因有哪些?如何进行治疗,其机理是什么?血细胞约占血液容积的45%,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外周血经离心后可分为三层。

上层为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latele Rich Plasma, PRP),下层为红细胞,中间层为白细胞。

血小板平均直径为1~2 µm,平均体积为5.8 fl。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每个巨核细胞可产生1000~5000个血小板。

肝脏和肾脏生成的促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是血小板生成的主要调节因子。

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1/3在此贮存。

人外周血中正常血小板计数为:150,000~40,000/µL。

血小板寿命约7~14天,每天约更新总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脾脏中被巨噬细胞清除。

第一节血小板的生成血小板的产生依赖于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向巨核系定向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成熟成为大的多倍体巨核细胞以及最终裂解为血小板。

巨核细胞发育的连续过程可被划分为四个阶段:巨核母细胞(Ⅰ期)、嗜碱性巨核细胞(Ⅱ期)、颗粒型巨核细胞(Ⅲ期)和成熟巨核细胞(Ⅳ期)。

区分这些阶段的主要标准是胞质的质和量、外形大小、分页情况和核的染色质样式。

巨核细胞在成熟过程中,表面的一些特异性分子标志物逐渐开始表达,如CD41、CD61、GPVI、CD42、PF4等,而一些造血干细胞/祖细胞的分子标志物逐渐消失,如CD34。

血小板活化 PPT课件

血小板活化 PPT课件

血小板活化
• 在正常血循环中血小板 处于无活性状态,当血管 内皮损伤等凝血因素启动 后,血小板被激活。
血小板活化包括血小板 粘附、聚集和释放三个 过程。
过去判断活化程度通过 测定血小板的释放产物 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含 量
静止(兰色)和激活的血小板(绿色)
可受多种因素影响。
其它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理
(Patrono C,et al.Chest ,1998,114:470-488.)

ASA Resistance and Clinical Outcome in CVD Patients
326 CVD patients on ASA 325 mg > 7 days
p=0.03
ASA-R: mean aggregation ≥70% with 10 µM ADP & ≥20% with 0.5 mg/ml AA
血小板的功能
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 同时血小板还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 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具有形成血栓,堵 塞创口,释放与凝血有关的各种因子等功能。
血小板的平均寿命为7—9天,衰老死亡的血 小板通过血流最终在脾脏被吞噬处理。
血小板聚集和活化
正常血小板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活化形成血栓
效率达49%
注:降低幅度=(用药前值-用药后值)/用药前值
复方丹参滴丸明显降低UA患者血浆 GMP-140含量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治疗前
常规治疗 复方丹参滴丸
﹡ ﹡﹡ ﹟
治疗后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 P<0.01 ,组间比较﹟P<0.05。
GMP-140:α-颗粒膜蛋白

血小板聚集实验报告(3篇)

血小板聚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血小板聚集试验,检测受试者血小板聚集功能,评估其止血与血栓形成能力,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二、实验原理血小板聚集是指活化黏附的血小板之间互相作用,聚集成团的特性,是血小板的重要功能之一。

血小板聚集涉及血小板表面血小板膜糖蛋白(GP b/a)、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Fg)和Ca2+,这三者缺一不可。

当血小板黏附于血管破损处或受活化物质作用活化后,血浆Ca2+和血小板活化后表露的糖蛋白GPb/a作为一个纤维蛋白原的受体和纤维蛋白原、纤连蛋白及某些其他黏附分子结合而聚集成团,形成血小板血栓。

三、实验材料1. 受试者血液样本2. 血小板聚集检测仪器(如比浊法血小板聚集仪)3. 诱导剂(如ADP、胶原、花生四烯酸等)4. 生理盐水5. 计时器6. 记录本四、实验方法1.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诱导剂,将诱导剂溶解于生理盐水中。

2. 取受试者血液样本,加入诱导剂,置于血小板聚集检测仪器中。

3. 检测仪器自动记录血小板聚集曲线,包括聚集速度、聚集程度和聚集时间等参数。

4. 将实验结果记录于记录本上。

五、实验结果1. 受试者血小板聚集曲线:根据检测仪器记录的血小板聚集曲线,分析受试者血小板聚集功能。

2. 血小板聚集速度:受试者血小板聚集速度为每分钟增加的聚集率。

3. 血小板聚集程度:受试者血小板聚集程度为聚集曲线的峰值。

4. 血小板聚集时间:受试者血小板聚集时间为从诱导剂加入血液样本至聚集曲线达到峰值的时间。

六、实验分析1. 正常参考范围:根据文献资料,正常参考范围为血小板聚集速度0.5~1.5 mmol/min,聚集程度0.5~1.0,聚集时间2~5分钟。

2. 结果分析:根据受试者实验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进行比较,分析受试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是否正常。

七、结论1. 受试者血小板聚集速度、聚集程度和聚集时间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表明受试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正常。

2. 如受试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需进一步检查和诊断,如进行相关药物治疗。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是一种评估凝血系统功能的常用的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检测在整个凝血过程中的多种因子,如凝血因子II、V、VIII、IX、X、XI和XII。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APTT测试的原理、方法、结果和临床应用。

原理APTT测定基于凝血的内在通道。

它的原理是,在一种包含了活化剂(如凝血酶原激活物、磷脂、钙)的试剂中,将患者的血浆加入其中,然后通过计时,观察血浆在凝血过程中的变化。

在正常人的血液中,有一系列凝血因子,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定的速度激活,最终形成纤维蛋白氧化还原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在APTT测试中,血浆中的活化剂通过促进凝血反应和促进血浆的pH值降低来促进凝血,这导致患者血浆中的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从而加速凝固过程。

方法APTT测试需要用到一些特殊的试剂和设备。

这些试剂通常以套件的形式提供。

常见的试剂有APTT试剂盒、酶促试剂和钙试剂。

在进行该测试之前,操作者需要仔细查看说明书来确保测试过程正确,包括时间控制、加水量、温度、使用英寸管和计时方法等。

进行APTT测试时,操作者要首先收集新鲜血浆。

如果使用病人血浆,可以通过离心把红细胞和白细胞分离出来,得到新鲜的血浆。

然后,将APTT试剂加入血浆,搅拌后使其相互混合。

最后,加入一定量的钙离子。

在添加钙离子的同时,开始计时。

当血浆发生凝固时,停止计时并记录时间。

通过比较患者血浆的凝固时间和标准血浆的凝固时间,可以确定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

结果的解释APTT测试中,通常在30-60秒之间,血浆会开始凝固,绝大多数情况下,正常人的凝固时间为28-38秒。

如果患者的APTT时间超过正常范围,这可能意味着存在凝血因子缺陷或异常。

例如,低血小板症、因子VIII缺乏、因子IX或XI缺乏和因子II、V、X或VII缺陷等。

临床应用APTT测试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中。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标准操作规程1.检验原理:待测血浆加入糅花酸激活剂及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37℃温育一定时间,激活内源凝血因子刈,XI等,在Ca?+参与下,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

在光学比浊法仪器上测定加入CaCl2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待测血浆的APn.2.试剂主要组成成分RI:APTT试剂:糅花酸、兔脑磷脂;R2:CacI2溶液:25mmol∕L氯化钙。

3.样本要求3.1.采集静脉血,立即按9份血:1份抗凝剂比例与0.109mol∕L枸檬酸钠充分混合均匀。

室温300OrPm离心12分钟,上层淡黄色液体为待检的乏血小板血浆。

3.2血浆室温放置,宜在2小时内检测。

3.3血浆若不能及时检测,用塑料吸管分离,-20℃可保存2周。

测定前37℃快速融化,轻微混匀后立即检测。

4.检验方法: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详见雷杜RACT830标准操作规程)5.参考区间:24—36秒6.检验结果的解释6.1报告APTT秒数(三)和/或比值,检验结果与各实验室的参考值范围相关。

7.2口服肝素、香豆素类药物会使APTT延长。

8.检验方法的局限性8.1凝血过程包括从因子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一系列反应。

因此,检验结果可能受到治疗药物(干扰物)、检验操作、检验系统等因素的影响,应考虑这些因素。

8.2试剂被污染,或者样品杯、吸管等被凝血剂/抗凝剂污染,会导致凝血异常,需严格控制。

9.产品性能指标重复性:用质控血浆重复测试所得结果的变异系数(CV)应不超过3.8%。

10临床意义APTT测定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也可作为内源性途径凝血因子的定量试验,可检测除Vil因子外的其他血浆凝血因子,特别是用于因子VIIIIXXII和前激肽释放酶的测定。

同时,APTT测定可用于肝素治疗监控。

APTT延长:见于凝血因子IIVVfflIXXIXII减低,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纤溶活力增强,抗凝物质存在,是监控肝素治疗的重要指标。

“凝血功能”常规检测及结果解读

“凝血功能”常规检测及结果解读

“凝血功能”常规检测及结果解读凝血功能是指人体防止出血的生理功能,主要由血小板、凝血因子以及纤维蛋白原等多种物质组成。

正常的凝血功能对于维持血管的完整性和防止异常出血非常重要。

凝血功能常规检测是一种用于评估凝血系统功能是否正常的常规检查方法。

下面将对凝血功能常规检测及结果解读进行详细介绍。

一、凝血功能常规检测项目1.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是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指标,INR是通过将PT值与国际标准化比率相乘得到的结果,用于调节仪器和试剂之间的差异。

延长的PT和INR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或者可能与抗凝药物使用相关。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指标,能够检测凝血因子的活性和血浆的凝血酶原负荷。

延长的APTT可能与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相关。

3.凝血酶时间(TT):TT是衡量凝血系统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它是检测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常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原的生成速度和功能。

4. 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活化功能: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功能的重要指标,血小板活化功能的检测可以通过测定血小板表面活化标志物(如P-selectin)来进行。

二、凝血功能异常的结果解读1.延长的PT和INR: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最常见的是维生素K缺乏症和华法林类药物的服用。

其他可能的原因还包括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肝功能异常、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2.延长的APTT:可能与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有关,最常见的是因为因子VIII、IX、XI、XII的缺乏或功能异常。

其他潜在原因还包括华法林类药物的服用、DIC、肝功能异常等。

3.延长的TT:可能意味着纤维蛋白原的缺乏或功能异常,最常见的疾病是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纤维蛋白原溶解功能障碍症等。

4.低血小板计数:可能与血小板功能异常、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等相关。

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方法及临床意义准确计数血小板是现阶段临床医学检验的关注热点,传统计数血小板数值不准确、结果不可靠等缺陷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需求输血小板群体的切身利益,十分不利于医学检验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重视准确计数血小板方法及其本身所具有的临床价值意义便显的极为必要。

结合实际来看,血小板本身体积很小,且具有明显的无色、极易粘附等特质,往往在人体皮肤破损,血液流出时,血小板便会迅速粘附血管壁,所以一直以来血小板的采集检测难度也比较大,以往的很多采血或者计数方法,都无法达到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效果;但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医学技术的全面完善,准确计数血小板也逐渐成为现实。

比如现在的免疫学测定和二维激光散射方法便可以达到准确计数血小板的目的。

1.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方法1.1利用免疫学测定准确计数血小板目前准确计数血小板方法主要是以免疫学测定和二维激光散射来体现,其中免疫学测定最早自上世纪80年代末时出现,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该方法正式开始应用至临床实践中,这个过程中先以浓度对等荧光微球替换红细胞,之后求出血小板所占荧光微球的比例数值,再用所求数值乘荧光微球浓度,最终便可得到比较准确的血小板数,期间所使用主要设备即血液分析仪,按照相应流程选取质量参数达标的血液分析仪,直接计数荧光血小板,便可保障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完全达到预期。

1.2二维激光散射法准确计数血小板二位激光散射法准确计数血小板较之免疫学测定而言,现代化特征更加明显,其原理主要是按照同质性球体光散射MIE 理论,在球形状血小板逐个经过激光照射区域期间,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做实时测定,比如高角度观察细胞折射系数,低角度分析相应细胞大小等;以此达到精确计数血小板的目的。

且该方法可以在无需荧光标记抗体的基础上,通过二维散图有效区分测定血小板,使准确计数血小板的实效性和便捷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1.准确计数血小板的临床价值意义2.1准确计数血小板结果高于正常水平的临床价值意义(1)准确计数血小板结果高于正常水平的临床价值意义,最常见的即其为恶性肿瘤患者病情、预后情况提供了实时参考指标,比如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体内血液往往处于高凝状,以肺癌为例,晚期肺癌患者血小板增多的现象明显超过早期肺癌患者,且患者血小板增多往往也预示着相应患者预后不佳的风险会呈直线上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化血小板检测方法
1.临床意义
心肌梗塞、脑血管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在中国有很高的发病率,也是致死的重要原因。

血小板活化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环节,检测血小板的活化状态可辅助诊断和监控血栓性疾病,对判断血栓前状态意义也非常重大。

2.检测原理
静止状态的血小板内分布着多种颗粒,如a颗粒、溶酶体颗粒等。

这些颗粒表面存在着一些特定蛋白,如a颗粒表面有CD62p抗原,溶酶体颗粒表面有CD63抗原。

血小板活化时,由于颗粒膜蛋白与血小板膜蛋白相互融合,使颗粒膜蛋白翻转到血小板膜表面。

因此,可通过检测这些颗粒膜蛋白来判断血小板的活化状态。

3. 采血
EDTA抗凝采血,取后段血。

因前段血中可能有组织液存在,造成人为血小板活化。

4. 试剂选择
FITC标记的CD42b抗体
PE标记的CD62p或CD63抗体
在血小板膜表面稳定表达的抗原有CD41/CD61(GPIIb/IIIa)和CD42a, CD42b 等,这些抗原均可作为血小板的标志。

但因中国存在着一部分血小板无力症患者,其血小板表面缺乏CD41/CD61(GPIIb/IIIa)。

因此,一般使用CD42b来鉴别血小板。

因一般情况下,CD62p和CD63的表达率均较低,需用PE等荧光较强的荧光素标记检测。

5. 染色
a. 全血法:
1) 取试管A(阴性对照)和试管B(测定管),均加入5ml 抗凝全血和200ml PBS
2) A管中加入适量的CD42b-FITC和阴性对照抗体(对应于CD62-PE或CD63-PE)
B管中加入适量的CD42b-FITC和CD62-PE或CD63-PE抗体
3) 室温,避光孵育25分钟
4) 加2 ml PBS,上机检测
血小板在体外随着时间的延长会自发活化,所以由采血到检测一般要在3小时内完成。

b. 固定法:
1) 抗凝全血800rpm 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即PRP(富血小板血浆)
2) 以等体积1-2%的多聚甲醛固定10分钟
3) PBS洗涤1次,用PBS调节细胞浓度为1×107个/ml左右
4) 分别在试管A(阴性对照)和试管B(测定管)进入100ml血小板悬液
5) A管中加入适量的CD42b-FITC和阴性对照抗体(对应于CD62-PE或CD63-PE)
B管中加入适量的CD42b-FITC和CD62-PE或CD63-PE抗体
6) 其余步骤同全血法
固定法可避免血小板在体外因时间或操作造成的人为活化,固定后的血小板可在5天内检测。

而固定法的步骤较为繁琐,耗费时间,且在制备PRP时需离心,容易带来人为活化。

所以很多实验室还是倾向于全血法。

但是如果采血后不能立即检测(3小时内),则需用固定法。

6. 分析
1) 用CD42b表达量和侧向散射光设门来选定血小板
选定血小板过去常用的方法是FS(C)/SS(C)设门,根据细胞的大小与颗粒度来确定血小板。

然而血小板的大小不一,有些血小板较大,容易与红细胞相混淆,尤其当活化时,血小板与白细胞发生粘附,在FS(C)/SS(C)图上进入白细胞群,使得一部分血小板丢失,因此应用该法对血小板进行选定不够准确。

目前公认的方法是用血小板特异性标志来选定血小板,因无论血小板大小,无论其是否活化,均稳定表达CD41/CD61(GPIIb/IIIa)和CD42a等,因此可以非常精确地区分血小板。

2) 做阴性对照管,调节阳性区的假阳性率为1-2%
3) 做测试管,得出CD62p的表达率,及血小板活化的百分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