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

17.六国论(苏洵)

★基础知识梳理

一、字音识记

赂(lù) 厥(ju?) 暴(pù) 洎(jì) 薪(xīn) 荆棘(jīngjí)

二、通假字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通“曝”,晒,引申为“暴露”,“冒着”。)

3.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假如,如果。)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通“毋”,不,不要。)

三、古今异义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古义:一概,全部;今义:一指不慎重,二指率领。)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

..而得者(战胜:古义:作战,胜利;今义:一个词,胜利。)

3.其实

..亦百倍(其实:古义:那实际情况;今义:实际上的情况。)..百倍/其实

4.思厥先祖父

..(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表称谓。)

5.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至于:古义:到……结局,终究;今义:常用作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颠覆:古义:灭亡;今义:翻倒。)

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古义:招致;今义:速度快。)

7.后秦击赵者再.(再:古义:两次;今义:又。)

8.可谓智力

..孤危(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不行:古义:不前往;今义:不好,不能够完成。)

10.而犹有可以

..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以(之)”,可以用它来;今义:能愿动词。)

11.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前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四、一词多义

1.暴

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通“曝”,动词,暴露,显露。)

②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强暴的,凶恶残酷的。)

2.兵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②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③斯用兵.之效也(名词,军事、战争。)

3.得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②此言得.之(形容词,适宜,得当。)

③诚不得.已∕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助动词,能,能够。)

4.故

①故.曰弊在赂秦也∕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连词,所以,因此。)

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形容词,旧。)

5.或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不定指代词,有的人。)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副词,或许,也许。)

6.亡

①较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动词,丧失,丢失。)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战败而亡.∕存亡.之理∕以趋于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动词,灭亡。)

7.为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动词,作为。)

②邯郸为.郡(动词,成为。)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前者动词,治理;后者介词,被。)

8.灭

①六国破灭.∕破灭.之道也∕终继五国迁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动词,灭亡。)

②薪不尽,火不灭.(动词,熄灭。)

9.始

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名词,当初,起初,最初。)

②始.速祸焉(副词,才。)

10.势

①其势.弱于秦(名词,势力。)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名词,形势。)

11.犹

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像。)

②良将犹.在/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还。)

12.向

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连词,假使,假如。)

②并力西向.(动词,朝向,面对。)

13.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连词,因为。)

②秦以.攻取之外(介词,凭。)

③以.有尺寸之地(副词,才。)

④至丹以.荆卿为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介词,用。)

14.与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近,亲附。)

②与.战胜而得者∕与.战败而亡者∕当与.秦相较(介词,跟,同,表示比较的对象。)

③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和。)

15.终

①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

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用到底,坚持到底。)

五、词类活用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援:动词活用作名词,援助;完: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保全。)

2.秦以攻.取之外(攻:动词活用作名词,进攻的手段。)

3.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块的土地,大块的土地。)4.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拿)……比较。)

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事,名词活用作动词,侍奉。)

6.义.不赂秦(义:名词活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迅速。)

8.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9.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用到底,坚持到底。)

10.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

11.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12.日.割月.削,以趋于亡(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非”表否定判断。)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也”表判断。)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也”表判断。)

④斯用兵之效也(“也”表判断。)

2.被动句

①六国破灭(“破灭”,意念被动。)

②洎牧以谗诛(“诛”,意念被动。)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

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

3.省略句

①举(之)以予人(省略动词宾语。)

②是故燕虽(为)小国而后亡(省略谓语。)

③(诸侯)奉之弥繁,(强秦)侵之愈急(省略主语。)

④至丹以荆卿(刺秦王)为计(省略主谓短语的谓语。)

⑤(燕之)刺客不行,(赵之)良将犹在(省略定语。)

4.变式句

(1)定语后置句

苟以天下之大(天下之大:“大(之)天下”。)

(2)状语后置句

后秦击赵者再(击赵者再:“再击赵者”。)

(3)介词结构后置句

①赵尝五战于秦(战于秦:“于(与、跟)秦战”。)

②齐人勿附于秦(附于秦:“于(向)秦附”。)

③其势弱于秦(弱于秦:“于(比)秦弱”。)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基础知识梳理

一、字音识记

褒禅(bāochán) 庐冢(lúzhǒng) 谬(miù) 咎(jiù) 怠(dài) 圭(guī)

二、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父,通“甫”,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缀

于表字后。)

三、古今异义

1.而卒.葬之(卒:古义:终于,死;今义:士兵,完毕。)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古义: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与“阴”相对。)

3.由山以上

..五六里(以上:古义:“以”同“而”,上,向上攀登;今义:以上。)

4.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实数。)

5.于是

..余有叹焉(于是:古义:对于这件事;今义:连词,表承接或因果。)

6.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非常:古义:非同寻常,奇异、奇特;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7.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连词,表示转提另一件事。)

8.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古义: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的缘故;今义:常用作因果关系的连词。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做学问的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四、一词多义

1.得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动词,能够。)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名词,收获,心得。)2.常

①非常.之观(形容词,平常,寻常。)

②常.在于险远(副词,常常。)

3.观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动词,观察。)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名词,值得观赏的景物、景象。)

4.名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

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词活用作动词,说出,解释,说明。)

5.为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动词,有。)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动词,是。)

6.记

①游褒禅山记.(名词,记载事物的书籍或文章,用作书名或篇名。)

②而记.游者甚众∕来而记.之者已少(动词,题记。)

③临川王某记.(动词,作记。)

④余是以记.之(动词,记载。)

7.谬

①盖音谬.也(形容词,错误。)

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错误,弄错。)

8.以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介词,因,由于。)

②而无物以.相之∕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目的连词,用来,来。)

③夫夷以.近∕险以.远(并列连词,相当于“而”。)

④由山以.上五六里/不随以.止也(承接连词,相当于“而”。)

9.其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②距其.院东五里∕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其.文漫灭∕其.下平旷∕问其.深∕然视其.左右∕盖其.又深(代词,它,它的。)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其中的。)

④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那些。)

⑤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既其.出(代词,我们。)

⑥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个。)

⑦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我,自己。)

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⑨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⑩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它的,指古书上的文字。)

五、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作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

3.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到……头。)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见: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奇: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奇怪的景物。)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照明。)

9.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尽情享受。)10.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得:动词活用作名词,收获,心得。)

1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而且远的地方。)

12.至于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昏惑: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昏惑的地方。)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错,弄错。传:动词活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表判断。)

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表判断。)

③所谓前洞也(“也”表判断。)

④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也”表判断。)

⑤此余之所得也(“也”表判断。)

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①而卒葬(于)之(省略介词。)

②有碑仆(于)道(省略介词。)

③予之力尚足以(之)入,火尚足以(之)明也(省略介词宾语。)

④(余)遂与之俱出(省略主语。)

⑤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动词宾语。)

⑥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省略连动谓语。)

⑦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介词宾语。)

2、变式句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舍于其址:“于(在)其址始舍”,介词结构后置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于(对,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介词结构后置句。)

.石钟山记(苏轼)

★基础知识梳理

一、字音识记

彭蠡 (lǐ) 磬(qìng) 聆(líng) 桴(fú) 铿(kēng) 硿硿(kōng) 磔磔(zh?) 鹳(guàn) 噌吰(chēngh?ng) 罅(xià) 窾坎镗鞳(kuǎnkāntāngtà) 殆(dài)

二、通假字

1.扣而聆之(扣,通“叩”,敲击。)

2.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模糊不清。)3.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时候,这里指晚上。)

4.汝识之乎(识,通“志”,记。)

三、古今异义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古义:前往,到;今义:合适,安适。)

2.余方心动

..欲还(心动:古义:心惊;今义:动心。)

3.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

..(港口:古义:支流入口处;今义:江海河流泊大船的口岸。)

4.有大石当.中流(当:古义:当,抵挡,中,中心;今义:中间。)

5.空中

..而多窍(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中。)

6.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向:古义:先前,以前;今义:朝向,方向。)

7.此世所以

..不传也(所以:古义:……的原因、缘故;今义:连词,表因果。)

8.自以为得其实

..(其实:古义:那事情的真相;今义:实际上。)

四、一词多义

1.搏

①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动词,击,拍。)

②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动词,扑,抓。)

2.得

①得.双石于潭上(动词,发现,得到。)

②自以为得.之矣(动词,找到。)

③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动词,能够。)

④自以为得.其实(动词,得到。)

3.鼓

①噌吰如钟鼓.不绝(名词,一种打击乐器。)

②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动词,振动。)

3.余

①余.韵徐歇(形容词,剩余的。)

②余.尤疑之/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余.固笑而不信也/余.方心动欲还/古之人不余.欺也/殆与余.同/余.是以记之(代词,我。)

4.莫

①至莫.夜月明(名词,“莫”同“暮”,日落的时候。)

②故莫.能知(否定性不定代词,没有谁。)

5.焉

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语气词,不译。)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微波入焉/如乐作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即“到那里”“在那里”。)

6.自

①自.以为得之矣(代词,自己。)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介词,从。)

五、词类活用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鼓:名词活用作动词,鼓起。)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鸣。)

3.而此独以钟名.(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

4.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名词作状语,乘舟,坐船。)

5.磔磔

..云霄间(磔磔:拟声词活用作动词,磔磔地鸣叫。)

6.事不目.见耳.闻(目、耳:名词作状语,用眼睛,亲眼,用耳朵,亲耳。)

7.而臆.断其有无(臆:名词作状语,主观地。)

8.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者,……也”表判断。

②此鹳鹤也(“也”表判断。)

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者,……也”表判断。

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者,……也”表判断。

⑤此世所以不传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省略宾语。)

②磔磔(于)云霄间(省略介词。)

③徐而察之(省略主语。)

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省略介词。)

3.变式句

(1)宾语前置句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不欺余”,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②余是以记之(是以:“以是”,介词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句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之铿然有声者:铿然有声(之)石,中心语+之+定语+者。)(3)介词结构后置句

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今以钟磬置水中:“今于(在)水中置钟磬”。)

②得双石于潭上(得双石于潭上:“于(在)潭上得双石”。)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咳且笑于山谷中:“于(在)山谷中咳且笑”。)

④而大声发于水上(发于水上:“于(从)水上发”。)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司马迁)

★基础知识梳理

一、字音

遗(wai) 赵王书臣语(yù) 曰肉袒(t?n) 瑕(xiá) 列观(guàn) 倨(jù) 广成传(zhuàn)舍衣(yì)褐间(jiàn)道觑(qù) 渑(mi?n)池毋 (wú)行诀(ju?) 奏瑟(sa) 盆缶(f?u) 怿(yì) 驽(nú) 刎(w?n)颈

二、通假字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不,通“否”,不可。)

2.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用手捧着。)

3.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4.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通“穆”。)

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三、古今异义

1.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古义:皇帝左右的侍臣。今义:①表示两个方向,左边、右边;②表示约数;③支配。)

2.壁有瑕,请指示

..王(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说明处理某项问题的原则和方法或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

3.传之美人,以戏弄

..臣。(戏弄:古义:轻侮捉弄;今义:耍笑捉弄,拿人开心。)

4.指从此

..以往十五都予赵(以往:古义:用于地名<“从此”之“此”当代具体地名>之后,表示位置已过这一地点;今:从前,过去。)

5.未尝有坚明约束

..者(约束:古义:盟约、信约;今义:限制,管束。)

6.不如因而

..厚遇之(因而:古义:介词“因”与“而”的连用,趁此就;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7.于是相如前进

..缶(前进:古义:上前进献,这里是两个词;今义:指向前行动或发展。)

8.臣所以去亲戚

..而事君者(亲戚:古义:近亲及姻亲<内外亲属>;今义:指族外亲属。)

9.(廉颇)宣言

..曰(宣言:古义:扬言,到处说;今义:国家政党、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发表意见的文告。)

10.吾所以

..为此者(所以:古义:表原因;今义:因果连词,表结果。)

四、一词多义

1.传

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动词,传递。)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动词,传颂。)

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④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记载人的事迹的文字。)

2.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动词,跟从。)

②臣从.其计(动词,听从。)

③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介词,由,自。)

3.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动词,回头,回头看)

②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连词,只是,但是。)4.负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动词,倚侍,凭仗。)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动词,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动词,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动词,背着。)

5.计

①臣从其计.(名词,主意,计策。)

②窃计.欲亡走燕(动词,打算。)

③廉颇蔺相如计.曰(动词,计议。)

6.见

①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动词,召见,接见。)

②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接见。)

③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动词,召见。)

④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介词,被,受。)

7.交

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名词,交往。)

②为刎颈之交.(名词,朋友,交情。)

③交.戟之卫士欲止不纳(动词,交叉。)

8.且

①且.相如素贱人(连词,况且。)

②且.庸人尚羞之(连词,就是,表假设。)

9.请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动词,请求。)

②城不入,臣请.完壁归赵(动词,请求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可译为“请允许我”。)

③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动词,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现代汉语中仍有这种用法。)10.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动词,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动词,出使。)

③使.齐从者衣褐(动词,让。)

11.设

①乃设.九宾礼于廷(动词,设置,安排。)

②赵亦盛设.兵以待秦(动词,部署。)

12.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副词,于是。)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动词,趁机。)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介词,通过,经由。)

13.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词,牵,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动词,掉转。)

14.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着。)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用。)

③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连词,而,连接行为和目的。)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因为。)

15.幸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副词,表示敬意,即对方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

②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动词,帝王宠爱。)

③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形容词,侥幸。)

五、词类活用

1.臣舍人相如止.臣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

3.臣请完.璧归赵(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整。)

4.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5.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前:名词活用作动词,走上前。)

6.怒发上.冲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竖起。)

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尊重。)

8.秦王恐其破.璧(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碎。)

9.大王必欲急.臣(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急迫。)

10.臣乃敢上.璧(上:名词活用作动词,献上。)

11.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安置住宿。)

12.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衣、怀: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穿衣,怀揣,怀里藏着。)

13.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归。)

14.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名词作状语,从小道〈路〉。)

15.卒廷.见相如(廷:名词作状语,在殿堂上。)

16.毕.礼而归.之(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毕;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国。)

17.赵王鼓.瑟(鼓:名词活用作动词,弹奏。)

18.于是相如前.进缶(前:名词活用作动词,上前,走上前。)

19.左右欲刃.相如(刃:名词活用作动词,用刀杀。)

20.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事:名词活用作动词,侍奉、服侍。)

21.且庸人尚羞.之(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22.而相如廷.斥之 (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2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后: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表判断。)

(2)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也”表判断。)

(3)我为赵将。(“为”表判断。)

(4)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也”表判断。)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者,……也”表判断。)

2.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表被动。)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表被动。)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被动句格式。)

(4)使不辱于诸侯。(“于”表被动。)

3.省略句

(1)得璧,传之(于)美人,以戏弄臣(省略介词“于”。)

(2)相如持璧睨柱,欲以(之)击柱(省略介词宾语“之”。)

3.变式句

(1)宾语前置句

①王闻:“何以知之?”(何以:“以何”,疑问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②君何以知燕王?(何以:“以何”,疑问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中心语+定语+者。)

(3)介词结构后置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闻于诸侯:“于(在)诸侯闻”。)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欲结于君:“欲于(跟)君结”。)

③拜送书于庭(拜送书于庭:“于(在)庭拜送书”。)

④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会于西河外渑池:“于(在)西河外渑池会”。)

3.固定句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孰与:……与……比,哪一个更……。孰,哪一个。)

*促织(蒲松龄)

一、字音识记

迂讷(na)裨益(bì)爇香(ru?)针芥(jia)掭(tiàn)啻(chì)觇视(ch ān)惭怍(zu?)蹄躈(qiào)

二、通假字

1.昂其直.,居为奇货(直,通“值”,价值。)

2.手裁.举(裁,通“才”,刚刚。)

3.而.翁归(而,通“尔”,你。)

4.虫跃去尺有.咫(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翼.日进宰(翼,通“翌”,次。)

三、古今异义

1.因责.常供(责:古义:责令;今义:责任。)

2.市中游侠

..儿得佳者笼养之(游侠:古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今义:行侠仗义之人。)

3.两股.间脓血流离(股:古义:大腿;今义:臀部。)

4.村中少年

..好事者驯养一只(少年:古义:三十岁以下的人;今义:指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阶段的人。)

5.日与子弟

..角(子弟:古义:年轻的同辈;今义:弟弟、儿子、侄子等,泛称年轻的后辈。)

6.不如拼搏

..一笑(拼搏:古义:两个词,拼一拼,博得;今义:使出全部力量搏斗或争取。)

7.无出其右.者(右:古义:指尊,在上;今义:方位名词,与“左”相对。)

四、一词多义

1.逼

①鸡健进,啄逼.之(动词,逼近。)

②与村东大佛阁逼.似(副词,极,异常。)

2.顾

①成顾.蟋蟀笼虚(动词,回头看。)

②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动词,看,环视。)

③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转折连词,但是。)

3.故

①此物故.非西产(副词,本来。)

②故.天子一跬步(连词,所以。)

4.发

①窥父不在,窃发.盆(动词,打开。)

②无毫发.爽(名词,毛发。)

③探石发.穴(动词,挖开。)

5.进

①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动词,进献。)

②鸡瞥来,径进.以啄(动词,前进。)

6.健

①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形容词,强壮。)

②鸡健.进,逐逼之(形容词,有力的,健步。)

7.责

①责.常供(动词,责令。)

②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动词,索取。)

③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动词,惩罚。)

④以塞官责.(名词,差使。)

8.意

①即道人意.中事(名词,心里。)

②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名词,神态,神情。)

③惴惴恐不当意.(名词,心意。)

④岂意.其至此哉(动词,料想。)

9.益

①死何裨益.(名词,好处,利益。)

②益.奇之(副词,更加。)

10.闻

①忽闻.门外虫鸣(动词,听到。)

②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11.靡

①靡.计不施,迄无济(副词,无,没有。)

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动词,溃败。)

12.令

①有华阴令.欲媚上官(名词,县令。)

②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动词,让。)

13.售

①操童子业,久不售.(动词,考取。)

②亦无售.者(动词,买。)

14.岁

①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②不终岁.,薄产累尽(名词,年。)

③成有子九岁.(量词,表示年龄的单位,一年称一岁。)

④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名词,一年。)

15.然

①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

②俨然.类画(副词词尾。)

③成然.之(动词,表肯定,认为……是对的。)

16.而

①循陵而.走(连词,表修饰。)

②而.心目耳力俱穷(连词,表转折,但是。)

③上于盆而.养之(连词,表顺承,不译。)

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通“尔”,你。)

17.以

①以.一头进(介词,拿。)

②令以.责之里正(介词,把。)

③能以.神卜(介词,凭。)

④各竦立以.听(连词,而。)

⑤折藏之,归以.示成(介词,拿。)

⑥覆之以.掌(介词,用。)

⑦亦不复以.儿为念(介词,把。)

⑧成以.其小,劣之(连词,因为。)

⑨思试之斗以.觇之(连词,表目的,以便。)

五、词类活用

1.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2.试使斗而才.(才:名词活用作动词,有才能。)

3.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笼:名词作状语,用笼子。)

4.辄倾.数家之产(倾: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倾,用尽。)

5.不终岁,薄产累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赔完,赔光。)

6.成然.之(然: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对。)

7.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杖:名词活用作动词,挨棍棒。)

8.而心目耳力俱穷.(穷: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用尽。)

9.儿惧,啼.告母(啼:动词作状语,哭着。)

10.儿涕.而去(涕:名词活用作动词,流眼泪。)

11.日将暮,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

12.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觇:动词作状语,偷偷地。)

13.成以其小,劣.之(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不好。)

14.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抬高。)15.虫集冠上,力.叮不释(力:名词作状语,用力。)

16.成述其异.,宰不信(异: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特殊的本领。)

17.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疏:名词活用作动词,陈述。)

18.益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19.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诏:名词活用作动词,下招。)

20.裘马

..扬扬(裘马: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着皮衣,骑着马。)

21.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扑:名词活用作状语,用扑。)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物故非西产(“非”表否定判断。)

2.被动句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为”表被动。)

3.省略句

岁征(于)民间(省略介词。)

①令以(之)责之(于)里正(省略介词宾语和介词。)

②(成名)百计营谋不能脱(省略主语。)

③成妻纳钱(于)案上(省略介词。)

④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省略介词。)

⑤折藏之,归以(之)示成(省略宾语。)

⑥留待期限,以(之)塞官责(省略宾语。)

⑦成益惊喜,掇置(于)笼中(省略介词。)

⑧又嘱学使俾(之)入邑庠(省略兼语。)

⑨天将以(之)酬长厚者(省略宾语。)

4.变式句

(1)定语后置句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中心语+定语+者。)(2)介词结构后置句

①问者爇香于鼎(爇香于鼎:“于(在)鼎爇香”。)

②焚拜如前人(焚拜如前人:“如(像)前人焚拜”。)

③掭以尖草,不出(掭以尖草:“以(用)尖草掭”。)

④覆之以掌,虚若无物(覆之以掌:“以(用)掌覆之”。)

⑤既而得其尸于井(得其尸于井:“于(在)井得其尸”。)

.师说(韩愈)

★基础知识梳理

一、字音识记

愚(yú)读(d?u)不(fǒu)谀(yú)郯(tán)苌(cháng)聃(dān)蟠(pán)传(zhuàn)贻(yí)

二、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给,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不学习。)

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

..必有师(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的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

的人。)

2.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表示“……的原因”,或表示“用来……的凭借、手段”;今义:表示因果关系中结果的连词。)

3.吾从而

..师之(从而:古义:两个词,“从”,动词,跟随,“而”,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今义:连词,表上文是原因、方法,下文是结果、目的等。)4.是故无.贵无贱(无: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义:风尚;今义:道路、道德。)

6.今之众人

..(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7.非吾所谓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所谓:古义:所说;今义:所说、某些人所说的(贬义)。)

8.小学

..而大遗(小学:古义:在小的方面学习;今义: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9.道相似

..也(相似:古义:差不多;今义:相像。)

10.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四、一词多义

1.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动词,传授,教给。)

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

2.道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④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3.惑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②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4.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5.贤

①其贤.不及孔子(名词,贤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形容词,高明。)

6.无

①是故无.贵无贱(连词,无论。)

②圣人无.常师(动词,没有。)

7.于

①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介词,在。)

②而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③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自,从。)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⑥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前者表被动,被;后者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8.之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的独立性。)

③择师而教之.(代词,他们,代“其子”。)

④士大夫之.族(指示代词,这类。)

⑤则群聚而笑之.(代词,人家。)

⑥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⑦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这些。)

⑧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9.则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连词,表转折,却。)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连词,表顺承,就,便。)

五、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2.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3.其下.圣人也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在……之下,低于。)

4.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明的人,愚蠢的人。)6.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习: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熟悉。)

8.或师.焉,或不焉(师:名词活用作动词,从师。)

9.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11.位卑.则足羞(卑: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卑贱的人。)

1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人们)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省略主语。)

②问之,(其)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省略主语。)

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其可怪也欤(省略动词宾语。)

3.被动句

不拘于时(“于”表被动。)

4.变式句

(1)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之”帮助宾语提前。)

(2)介词结构后置句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先乎吾“乎(于,比)吾先”。)

②而耻学于师(学于师:“于(向)师学”。)

③不拘于时(拘于时:“于(被)时拘”。)

5.固定句式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来(拿来)……的,……的凭借。)

②或师焉,或不焉(或……,或……:有的……,有的……。)

.过秦论(贾谊)

★基础知识梳理

一、字音识记

崤(yáo)雍(yōng)囊(náng)孝公既没(m?)昭襄(xiāng)膏腴(gāo y ú)轸(zhěn)召(shào)廖(liáo)逡巡(qūn xún)镞(zú)橹(lǔ)笞(chī)俯首系(xì)颈恬(tián)藩篱(fán lí)镝(dí)弩(nǔ)瓮牖(w ang yǒu)枢(shū)氓(m?ng)墨翟(dí)猗(yī)行(háng)伍之间耰(y ōu)矜(qín)铦(xiān)戟(jǐ)铩(shā)谪(zh?)将(jiàng)数百之众度(du?)长絜(xi?)大比权量(liàng)力万乘(shang)之势朝(cháo)同列作难(nàn)隳(huī)

二、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连衡,也作“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2.孝公既没.(没,通“殁”,死。)

3.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从,通“纵”,采用合从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

一体。合从,是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

5.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6.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大声呵斥。)

7.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

8.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9.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三、古今异义

1.此四君者皆明智

..而忠信,宽厚而爱.人.(明智:古义:英明有智谋;今义:懂事理,有远见,想得周到。爱人:古义:爱护(惜)人民;今义:一是指丈夫或妻子,二是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2.九国之师.(师:古义:军队;今义:部队的编制。)

3.流血漂橹.(橹:古义:盾牌;今义:船桨。)

4.以为

..桂林、象郡(以为:古义:“以”和动词“为”的连用,把……作为;今义:认为。)

5.氓.隶之人(氓:古义:古代农村居民,读m?ng;今义:常指“流氓”,读máng。)

6.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古义:平常的人;今义:一是指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作见证的人,二是指在身材、相貌、智力等方面居于中等的人。)

7.赢.粮而景从(赢:古义:担负、背负;今义:胜或获得,跟“输”相对。)

8.山东

..豪俊遂并起(山东:古义: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今义:山东省。)

四、一词多义

1.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爱惜。)

②宽厚而爱.人(动词,爱护,爱惜。)

2.北

①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北。)

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动词活用作名词,败北、溃败,溃败的军队。)

③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在北边。)

3.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名词,军队。)②收天下之兵.(名词,兵器。)

③行军用兵.之道(名词,军队,战争。)④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名词,兵器。)4.策

①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计策。)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名词,马鞭,鞭子。)

5.从

①于是从.散约败/合从.缔交/约从.离衡(同“纵”,合从,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联盟。)

②赢粮而景从.(动词,跟随,跟从。)

6.度

①内立法度.(名词,规章制度。)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动词,估量,读du?。)

7.固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要的地势。)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形容词作状语,牢固地。)

③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防御工事。)

④自以为关中之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⑤殽函之固.(形容词,险固。)

8.弱

①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弱。)

②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形容词,弱小。)

③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弱,削弱。)

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弱。)

9.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

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动词活用作名词,逃兵。)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动词,灭亡。)

10.举

①包举.宇内(动词,举起,拿走。)②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动词,攻取。)11.利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名词,有利时机、形势。)

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容词,锋利。)

12.及

①及.至始皇(介词,到。)②才能不及.中人(动词,比得上。)

13.延

①秦人开关延.敌(动词,引进。)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动词,延续。)14.遗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

②蒙故业,因遗.策(动词,〈前人〉遗留下来的。)

15.因

①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动词,沿袭。)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介词,凭借。)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介词,凭借,依靠。)

16.约

①约.从离衡(动词,约定。)

②于是从散约.败(名词,用语言或文字互订共守的条件,盟约。)

17.乘

①致万乘.之势(量词,辆,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甲车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必备

一、文学常识 必考常识包括中国古代、中国现当代、外国三类。 古代——作家姓名,朝代国别,作品出处,主要人物、名句等搞清。重点作家有:屈原贾谊司马迁李煜王勃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杜牧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罗贯中曹雪芹等,其代表作品百考不厌。 现当代——从文学大家及名著角度入手。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赵树理等名家及代表作,兼顾文学流派,例如白洋淀派、山药蛋派。 外国文学——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契科夫莫泊桑塞万提斯等人作品及主要人物情节。 文学体裁——古代诗歌。 体裁分诗词曲。 古体诗句式有4567言、杂言等,用韵篇幅都比较自由,诗经多四言,楚辞多六言,乐府多杂言。律诗为近体诗,多为八句;绝句由八律中断而成,只四句——都只偶句押韵。 律诗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需对仗。 二、杂谈: 1、戏剧: 内容性质——喜剧悲剧正剧;表演形式——话剧歌剧舞剧哑剧;容量大小——独幕剧、多幕剧。 诗歌: 先秦四言、杂言、楚辞体。(赋比兴、《楚》开创浪漫主义传统) 两汉魏晋:乐府民歌,多五言诗。(魏晋建安诗人,风格慷慨悲凉;陶潜开创田园诗)南北朝:南朝多情歌,多用双关、语言清新自然篇幅短小(代表《西洲曲》);北朝内容广泛,语言质朴,风格豪放刚健,亦五言为主,首创七言四句形式(代表《木兰诗》)。同朝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 唐宋:诗歌黄金时期,诗体多种多样不拘泥于五言七言,山水田园、边塞诗都有大量优秀作品。(李白、杜甫、白居易新乐府运动);词生于唐兴于宋,比诗歌讲究平仄音韵,风格婉约(柳永李清照)或豪放(辛弃疾苏轼),前者抒发个人怀抱词风缠绵,后者多联系自身国家,词风雄浑奔放。 元明清:元代(小令、套数),清代诗歌衰落。 三、称谓 1、谦称(自己对别人) 【王侯】寡人、孤、寡君(对别国人称己国君)、不善 【帝王】朕、寡人 【臣子】臣、老臣 【普通人】仆、愚、某、小人、鄙人、不才=不肖=不佞(泞)、不敏、贱子 【女子】妾、贱妾、婢子 【称家人】家严=家君、家慈、舍弟(妹、兄、姊)、拙荆、贱息(子女)=弱息(也可单指女儿)、息女、犬子(对别人孩子的蔑称) 2、敬称(别人对自己) 【君王】陛下、庙号(帝王死后追封的名号,例世宗)、殿下(仅此君王者的尊称,本指陛(宫殿)阶之所;汉时称侯王为陛下,唐时只称太子) 【臣子】足下(下称上或同辈)、执事(管事人)、阁下、左右(左右侍人)、君

(完整版)高一语文基础知识总结

高一语文基础知识总结(新人教版必修一、二) 沁园春?长沙 1、给加点字注音 分泌( )沁园春( )百舸( ) 坎坷( )拜谒( )遏制( )竭力( ) 挥斥( )干坼( )遒劲( )酋长( )谩骂( )散漫( )花蔓( )惆怅( )稠密( )绸缪( )寥廓( )峥嵘( )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2、文学常识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 词牌: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雨巷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寂寥( )彷徨( )彳亍( )颓圮( )舷 梯( )娴熟()悬崖勒马( )弦外之音( )按捺( )刚毅木讷( )方凿圆枘( )静谧( )猕猴( )所向披 靡()奢靡()矫揉造作()繁衍()挑衅() 2、成语 悬崖勒马: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 再别康桥 青荇( )长篙( )蒿里行( )枯槁( ) 浮藻( )缫丝( )漫溯( )晦朔( ) 斑斓( )阑干( )波澜( )笙箫( ) 萧瑟( ) 大堰河——我的保姆 1、字音 大堰河( ) 荆棘( ) 火钵( ) 忸怩( )冰屑( )凌侮( )叱骂( ) 团箕( )给予( )碾了三番( ) 2、字形 大堰河/偃旗息鼓凌侮/诲人不倦 叱骂/诧异红漆/膝盖豆浆/船桨 辗转/碾了三番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 一、知人论世说“亚圣” 《孟子》——乱世的哲思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家。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据《史记·孟子列传》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jí)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颂“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远离实际而不被采纳。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轲之门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1、性善学说: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理想人格: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士(大丈夫)应该养成的理想人格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仁政”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他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b、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其中主要是对话式论辩文,每章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它的写作特色主要有: (一)善于雄辩,语言犀利酣畅,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善用排比)、笔墨酣畅的风格;辩论方式多样,雄辩有力逻辑谨严。特别是发问方式灵活多变。 (二)善用比喻和寓言,引君入瓮,陈述事理,辩论是非。比喻准确形象,说理深刻透彻 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辨析修改病句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椐专家分析,造成这次撞沉日本实习船的悲剧是美国潜艇在没有认真确认水面是否安全的情况下突然上浮。 B. 权威人士强调:最近国内接连发生特大爆炸事件,全国人民必须提高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C. 参加互联网技术学习的学员,因为文化程度悬殊,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也有大学本科生、专科生,还有一些中学生。 D. 3月29日,西南航空公司主要航线的团队折扣机票在两个小时之内连续两次降价,此举引起有关民航部门的注意。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省出版界积极组织图书参展,介绍、展现本省出版界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加快产业化发展的新思路、新风貌。 B.有的儿童文学偏重于教育和理性,过多地注入了成人思想,孩子天性中的爱游戏、爱求知、爱趣味、爱幻想被忽略了。 C.随着地壳上升,上覆地层受流水等外引力不断地剥蚀,将地下的硅化木剥露出地表,成为今天最鲜活的记忆。 D.国足的健儿们清楚,一个球的输赢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而是关系到祖国母亲的荣誉,高考英语。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套理想的电脑教材,除了要有经验的教师参加外,还应当有设计人员、心理工作者的协同工作。 B.市人大通过法规,对于歹徒和不法商贩干扰学校教学秩序、威胁学生的不法行为和错误思想,要坚决制止。 C.一种为家庭提供烹饪劳务的记时服务近来在许多城市格外走俏,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了一条门路。 D.在对WTO问题的关注上,过去主要集中在各行各业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多是从微观层面考虑问题,而对于经济体制等宏观问题却思考甚少。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本次联赛大爆冷门的八一队,凭借场上的整体配合和积极拼抢,终以1:1逼平了志在卫冕桂冠的申花队。 B.在会上,对如何疏通产品销售渠道的问题,大家谈了各自的看法,但是,建议很不成熟。 C.交响乐好听,但演出票价昂贵,对月收入不够丰厚的交响乐迷来说,大多数人难以承受数百元甚至千元以上的票价。 D.土地对于人类、特别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而黄土对于原始社会极其落后的初级农业尤为重要。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生长在偏僻的山区,因而从小就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B.她告诉我,近几年来,她时时刻刻不忘搜集日本鬼子在南京大屠杀中的犯罪证据。

高一语文基础知识点整理

高一语文基础知识点整理 【篇一】高一语文基础知识点整理 1、准确、生动而深刻的词语: ⑴能否将“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中“认识的”三个字去掉呢? 不行。我们要注意这句话的语言环境。一位艺术家被“造反派”批斗,毒打,游街示众,变得“半死不活”,这时候,稍有人性的人都会怜悯,救治他,更不用说“认识的”人了。现在连“认识的”人都“掉开头去”,揭示了“*”已将人的心灵扭曲,或者说人们慑于“造反派”的淫威,不敢救治艺术家。而就在此时,艺术家邻居的小狗却奔了过来,“亲热地叫”“扑”“闻”“舔”“抚摸”,是非颠倒的岁月,人的良知竟不如狗。所以“认识的”三个字万万不可去掉。 ⑵说说这句话中加粗词语的好处:“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都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 “每次”和“都”说明了行为次数多,频繁,无一例外。“讨”,说明了行为者要付出尊严的代价,作者的夫人萧珊也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向服务员“讨”骨头是需要勇气的。这三个词合在一起,表现了萧珊对小狗包弟的爱,表达了人与狗之间关系的融洽。 ⑶“……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我”为什么“暗暗地”流泪呢? 因为红卫兵抄“四旧”,要杀狗,包弟变成了“包袱”,

有人建议将它送医院作解剖实验用。包弟的命运未卜,它却浑然不知,而“我”作为它的主人,自身难保,又怎样能救下包弟?所以“我”很伤感,但又不愿让包弟看出,所以只得“暗暗地”流泪。另外,“我”当时处于“半靠边”状态,言行受监视,不能明确地流露出对“宠物”的感情,也只能“暗暗地”流泪。 2、含义隽永的句子: 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 分析这句话,要抓住“解剖”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大致有两个意思,一是说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中,作者如包弟一样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任专制者“解剖”。其二,这是作者为了自保而送走包弟后对自己灵魂的“解剖”,正如他自己所写的那样:“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解剖”,正是作者自己深刻的反思。 ⑵“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这两句话放在一起,有什么用意呢? 第一句话是说“我”将包弟送上了解剖桌,十几年来一直内疚,一直在煎熬,为了“赎罪”,“我”必须给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欠债,”而“这绝不是容易的事”,所以今后的日子“不好过”。但是与过去的十年相比,这“不好过”又算得了什么,那“十年”都挺过来了,还怕别的困难吗?第二句话就是这个意思。这两句话表明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1—6册全)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1—6册全) 第一册 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勾践灭吴》 7.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通“执”,掌管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过秦论》 28.合从缔交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高一语文基本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语文基本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语文基本知识 1.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 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4. 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 5. 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偶尾同韵、中联对偶、平声合调 6. 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7. 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8. 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9. 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10. 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 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 12. 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 13. 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4.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15. 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16. 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 17. 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18. 三种省略号作用:表引文内容省略、表列举事项省略、表说话中断延长 19. 四种波折号作用:表解释说明前文、表后文跳跃转折、表声音中断延长、表时地数起止 20. 四种引号作用:表引用实际内容、表讽刺反语、表特定谓语 二、语文学法归类 1、课文预习六步法:查注生词,扫清三字;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把握背景;标明段序,分清结构;画关键句,体会作用;简写主旨,归纳特色。 2、赏诗三步法:知人论世、译析字面、阐明主旨。 3、划分文章结构四法:依据表达方式、找寻明暗线索、依据时空顺序、依据逻辑顺序。 4、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明中心,亮出主旨;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承上启下,自然衔接;前后照应,和谐统一;侧面烘托,间接映衬;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增强语言,突出特征。 5、辨别七类文章写法:对比写法、象征写法、烘托写法、以小见大写法、先扬后抑写法、虚实结合写法、夹叙夹议写法。 三、易错成语50例 1、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2、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3、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作的艰苦。 4、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5、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 6、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7、不为已甚:指对别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8、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高中语文 文言文 知识大全(精编全面)

《高中文言文学练考导航》文言基础知识 实词 一、古今异义 有些古汉语词,字形和现代汉语词一样,但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江”,原指长江;“河”,原指黄河。现在都泛指一般的江河。 2.词义缩小。如“臭”,原指气味,现在指坏气味。又如:俯仰、区区、谢、奄奄、窈窕、窃。 3.词义转移。指同一字形的词,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情况。如“去”,古义为“距离”“离开”。现在通用的意义是到某个地方去。又如“牺牲”,古义为祭祀用的牲畜,现在表示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又如:几何、赔偿、情话、形容、丈夫、颜色、慷慨、工巧、婚姻、下流、卑鄙,等等。 4.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汉语中是中性词,“卑”指社会地位低;“鄙”指见识短浅。现在“卑鄙”指品质恶劣,变成贬义词。又如:逢迎、放纵、猖狂、爪牙。 5.单音节词多音化。要防止把文言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中的一个双音节词。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夫:<代>那个。在现代汉语中“夫人”是“妻子”之意。 二、一词多义 这一部分是文言文词汇学习的重点。首先要弄清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1.引申义。如“兵”的本义是兵器,引申出“士兵、军队、战争、军事”等义。 2.比喻义。如“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中“爪牙”用的是本义,后比喻武士(中性)或得力的帮凶(贬)。如“谋臣与爪牙(武士)之士”(《勾践灭吴》)。 3.假借义。如“畔”的本义是田界,引申为路边、旁边。和“叛”同音,所以又被借用为“背叛”之意。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就是“畔”的假借义。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一个词的各个义项联系起来思考,从而增强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三、通假字 指文言文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互相通用或借用的现象。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积累常用通假字,注意体会通假的规律。 通假分三类:读音相同(如:反──返);声母相同(如:亡──无);韵母相同(如:见──现)。要读被通假的字的音。 四、词类活用 指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的灵活用法,学习中应重视规律,减少死记硬背。 1.名词的活用。 (1)作动词(nv)。是名词的动词化。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刑:用刑)(《鸿门宴》)。 (2)作状语(n状)。名词放在动词前,起修饰动词的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态度、方式、工具、处所、趋向等。如“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傍晚)(《烛之武退秦师》);“函.封之”(函:用匣子)(《荆轲刺秦王》);“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兄长一样)(《鸿门宴》)。 2.动词的活用。 作名词(vn)。即动词在句中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如“追亡.逐北,伏尸百万”(亡:逃跑的士兵)(《过秦论》)。 3.形容词的活用。 (1)作名词(an)。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远:远方的土地)(《烛之武退秦师》) (2)作一般动词(av)。形容词带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如“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鸿门宴》)。 4.数词活用。 一般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如“一”: 专一<形>:用心一.也(《劝学》) 统一<动>: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视为一致<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 全体,整体<名>: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5.使动、意动、对动、为动用法。 (1)使动用法(S)。 ①动词使动用法。动词作谓语时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意为“使(让)……做什么”。翻译时采用兼语形式。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负秦曲:使秦国承担理亏的后果)(《廉颇蔺相如列传》);“毕礼而归.之”(归之:使之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带宾语,使宾语具有这个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臣请完.璧归赵”(完:使完好)(《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尊贵)(《触龙说赵太后》)。 ③名词使动用法。名词后带宾语,有“使宾语……”之意。如“既东封.郑”(封:使……成为边境。“封”本是名词,“边境”的意思)(《烛之武退秦师》)。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40题含答案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40题含答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字形、字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哺育(bǔ)拓片(tuò)嗔怪(chēn)伺候(cì)B.气馁(něi)禅让(shàn)重迭(dié)轮廓(kuò) C.殷红(yān)狙击(jū)皈依(guī)屏除(bǐng)D.畸形(qí)歼灭(jiān)抨击(pēng)对峙(zhì) 2、下列各词语中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绮(qǐ)丽箴(jiān)言乳臭(xiù)未干B.擂(lèi)台皎(jiǎo)洁卷帙(zhì)浩繁 C.戕(qiāng)害璞(pǔ)玉塞(sài)翁失马D.踪迹(jì)姊(jiě)妹载(zài)歌载舞 3、下列各词语中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拘泥(nì) 标识(zhì)暴殄(tiǎn)天物B.匹(pǐ)配戏谑(xuè)风光旖(qí)旎C.参与(yǔ)弹劾(hé)审时度(duó)势D.倾轧(yà)结束(sù)杞(qǐ)人忧天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差chā差错误差差强人意差可告慰B.解jiě解决押解浑身解数不求甚解 C.塞sè堵塞边塞闭目塞听敷衍塞责D.提tí提炼提防提纲挈领耳提面命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绚(xuàn)丽丰腴(yú) 倩(qiàn)影乳臭(chòu)未干B.赦(shè)免嗜(shì)好逡(qūn)巡弱不禁(jīn)风 C.游说(shuì) 愤懑(mèn) 逶迤(yí) 不见经传(chuán) D.泅(qiú)渡坍圮(pǐ)恐吓(xià) 否(pǐ)极泰来 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子,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澄澈(chéng)轻佻(tiāo)豁免权(huò)舆论哗然(huá) B.甄别(zhēn)市侩(kuài)软着陆(zháo)温柔敦厚(dūn) C.苍穹(qióng)未遂(suì)扁桃腺(xiàn)拈轻怕重(zhān) D.跛脚(bǒ)菁华(jīng)撂挑子(liào)大雨滂沱(pāng) 7、下列词语中的字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璀璨(càn)憧(chōng)憬饮鸩(zhèn)止渴B.凝(níng)固分泌(bì)孜(zī)孜不倦 C.蹊(qī)跷省(xǐng)悟穷形尽相(xiàng)D.端倪(ní)宝藏(zàng)未雨绸缪(móu) 诗歌鉴赏 诉衷情 陆游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改病句-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改病句|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1、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例: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棉花的生产应为生产的棉花) 2、把实语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例:广大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进行改革的热情。(将无比的调至热情前) 3、把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一个的)。 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例:展出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应将几千年前调至文物前后的的)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例: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了。(应将任意调至欺侮之前) 6、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的后面) 7、主客颠倒: 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应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8、分句位置不当: 例: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所谓病句,是指那些语言表达有毛病的句子,即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规则,或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前者是就语法方面而言的,后者是就逻辑方面而言的。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修改病句呢?我们有什么方法呢?下面看看精品学习网编辑的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希望对广大朋友有所帮助。 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考试大纲》对病句的考查要求为辨析并修改病句,并明确规定语病的类型有六种: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这一考点实际上包含两个内容:一是辨析病句;二是修改病句。命题以辨析病句为主。 所谓病句,是指那些语言表达有毛病的句子,即不符合现代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__ __,________) 2.共.其乏困(通__ __,________) 3.秦伯说.(通__ _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通__ __,________) 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__ __,_______ _)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 ___,________) 7.秦王还.柱而走(通_ ___,_____ ___) 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__ __,________) 9.距.关,毋内诸侯(通_ ___,_______ _) 10.要.项伯(通_ ___,________) 11.不敢倍.德(通__ __,_____ ___) 12.不可不蚤.来(通_ ___,________) 13.令将军与臣有郤(通__ 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 1.行.李.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________________) 3. 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 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__________)5.持 千金之资币.物(古义:________________) 6.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 7.樊 於期偏袒 ..执兵(古义:________________) 9. ..扼腕而进(古义:________________) 8.诸郎中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________________) 10.断其左股.(古义:________________) 11.沛公居山东 ..(古义:________________)..时(古义:________________) 12.约为婚姻 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古义:________________)..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14.将军战河北 三.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 1晋军.函陵()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邻之厚.,君之薄.也() 4越国以鄙远.() 5朝济而夕.设版焉()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函.封之() 8 又前.而为歌曰() 9 乃朝服 ..,设九宾() 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11使使以闻.大王() 12 箕踞 ..以骂曰() 13 其人居远.() 14 皆白衣冠 ..以送之() 15 进兵北.略地() 16群臣怪.之() 17籍.吏民() 18范增数目.项王()

高一语文基础知识整理

高一语文基础知识整理 一.字音字形 寥廓青荇檐头忸怩彷徨寂寥惆怅峥嵘笙箫瓦菲典押砥柱颓圮火钵糯米遒劲浮藻团萁叱骂彳亍冰屑供给中看漫溯漂泊装载甲壳满载青苔刊载给予长篙凌侮似乎丰赡怅惘凄婉坚贞不渝为虎作伥挥斥谄媚无耻谰言五彩斑斓支撑瞻仰气势恢宏偃旗息鼓河畔呕歌风华正茂揠苗助长氾南夜缒阙秦杞子戍之焦,瑕督亢拊心变徵药淬忤视瞋目遗赠创伤骨髓匕首说项羽王关中飨士卒戮力刀俎间行参乘玉玦百余骑数目啖食毋内诸侯鲰生彘肩编辑寥落洋溢长歌当哭菲薄淋漓庸人洗涤微漠踌躇广有羽翼惨淡桀骜黯然泣下 噩耗和蔼喋血不惮尸骸立仆攒射伟绩惩创血痕抹杀惊心动魄绯红殒身不恤阴谋秘计浸渍苟活作揖篱笆叱骂解剖浩劫堕落创伤煎熬欠债羞耻叱咤风云莅校精悍谦逊箜篌弥漫博闻强记酣畅涕泗沾襟拭泪淋漓凝重掩映举世瞩目易帜冉冉婆娑噩耗颠倒嬉笑凋谢折磨纳粹剥光处决废墟绞刑窒息祷告蠕动惺忪弄堂水门汀褴褛游说胆怯执拗木栅子籼米莴苣揩油愚蠢锭壳皮辊惩戒贿赂作践骷髅譬如乾坤借鉴煤屑幽僻蓊蓊郁郁踱着袅娜脉脉渺茫酣眠斑驳峭楞楞倩影缕缕乍看纤腰敛裾羞涩丰姿风致弥望没精打采颤动参差点缀凋谢落蕊颓废嘶叫平仄混沌落寞悠

闲萧索譬如驯鸽陆蠡淅沥移徙婆娑涸辙猗郁瞥见葱茏纤细急不暇择揠苗助长愆期垝垣咎言 夙兴夜寐靡室修姱溘死方圜鸷鸟芰荷杂糅可惩自缢徘徊裁衣箜篌公姥槌床哽咽伶俜葳蕤遗施玳瑁纨素明月珰纤纤嬉戏蒲苇磐石拊掌窈窕怅然踯躅赍钱琉璃蹑履蒲苇梧桐彷徨三匝羁鸟阡陌后檐守拙游目骋怀修禊癸丑流觞愀然江渚蜉蝣狼藉庐冢肄业弥谤孜孜以求刮目相看敷衍塞责砥砺责无旁贷无动于衷以诚相待开诚布公相勖訾詈商榷戳子旁稽博采骇人听闻缔造侈谈义愤填膺安之若素心急如焚无济于事束缚赎罪不可估量繁芜丛杂豁然开朗浅尝辄止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卓有成效 二.成语 风华正茂五彩斑斓家徒四壁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不犯长歌当哭殒身不恤逆来顺受不由自主 博闻强记屏息以待生杀予夺不假思索不同凡响揠苗助长急不暇择信誓旦旦九死一生责无旁贷 巧舌如簧坚如磐石游目骋怀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沧海一粟刮目相看终南捷径开诚布公义愤填膺 安之若素无济于事豁然开朗浅尝辄止卓有成效 三.古文知识(见《三尺讲台》194—220页) 四.背诵段落 ①《沁园春·长沙》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档贡献:smysl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 欢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孰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语文基础知识训练题及答案 1.下列诗句中括号里所标前一个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B A.橘子(zi)洲头挥斥方遒(qiú)浪遏(a)飞舟分(f an)外香B.从这倾圮(pí)的屋檐下散开的向青草更青处漫溯(shu?) C.清风吹不起半点漪(yī)沦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qǐ) D.跫(qi?ng)音不响,三月的春帷(w?i)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fēi)紧掩(yǎn)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D“峭楞楞”的“楞”应该读作l?ng. A.蓊(wěng)郁脉(m?)脉渺(miǎo)茫弥(mí)望 B.倩(qiàn)影参(cēn)差斑(bān)驳煤屑(xi a) C.羞涩(sa)点缀(zhuì)酣(hān)眠媛(yuán)女 D.敛裾(jū)惦(diàn)着宛(wǎn)然峭楞(lēng)楞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 ....的一项是()C A.遒.(qiú)劲莅.(w ai)临长歌当.(dāng)哭桀骜.(ào)锋利 B.呻吟.(yín)潜.(qiǎn)能泪下沾襟.(jīn)阳光明媚.(m ai) C.凌侮.(wǔ)游说.(shuì)婆娑.(suō)起舞豁.(hu?)然开朗 D.翌(yì)年踌躇.(zhú)重创.(chuàng)敌军妄自菲.(fěi)薄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青荇.(xìng)颓圮.(pǐ)悄然(qiāo)共其乏困(gōng) B. 阙.秦(quē)惩创.(chāng)戮.力(lù)瞋.目而视(chēng) C. 浸渍.(zì)豆豉.(chǐ)瓦菲 ..(fēi)长歌当.哭(dàng) D. 箜.篌(kōng)鲰生 ..(zōu)桀骜.(ǎo)殒.身不恤(yǔn) C(A,悄qiǎo B,瞋chēn,D,骜ào) 5.下列各组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易帜.(zhǐ)契.(qì)据褴褛.(lǚ)睡眼惺忪.(sōng) B.惩.(ch?ng)戒轧.(yà)坏执拗.(niù)不可胜.(shēng)数 C.翌.(yì)年皮辊.(gǔn)莴.(wō)苣长歌当.(dàng)哭 D.淳(chún)朴偌.(nu?)大尘埃.(āi)三差.(chā)二错 C(“帜”读“zhì”,“胜”读“shèng”“偌”读“ruò”)、 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D A、百舸.(gě) 峥嵘 ..(zhēng r?ng)颓圮.(pǐ)殒身不恤.(xù) B、寥.落(liáo)荆棘 ..(jīng jí)浸渍.( zì)长歌当.哭(dàng) C、揩.油(kāi)菲薄 ..(fěi b?)洗涤.( dí)挥斥方遒.(qiú) D、封侯.(h?u)论.语(lún)谄.媚(xiàn)忸怩 ..不安(ni? ní)7.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眩晕舷梯炫耀武力改弦更张 B.羡慕募捐幕天席地蓦然回首 C.剽悍漂泊虚无缥缈飘忽不定 D.舟楫逻辑开门揖盗缉拿归案 C(A xuàn xián xuàn xián B mù mù mù mò C 全读piāo D jí ji yī jī)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沉溺.(nì)召.唤(zhāo)慰藉.(jí) 栉.风沐雨 ( zhì ) B. 百舸.(gě)炽.热(chì)跬.步(kuǐ)瞠.目结舌(chēng) C. 句读.(d?u) 吮.吸(yǔn)不啻.(chì)浪遏.飞舟( a ) D. 灰烬.(jìn) 给.予(gěi) 轻佻.(tiāo)自怨自艾.(ài ) 答案B A. 藉——jiè召——zhào C.吮——shǔn D. 给——jǐ艾—— yì

高一语文必修一基础知识总结归纳

高一语文必修一基础知识总结归纳 高一语文必修一的学习,是大家进行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础,因此要好好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下面就让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语文必修一基础知识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必修一基础知识总结篇一1.峥嵘:不平凡,不寻常。2.斑斓: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3.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4.佝偻:脊背向前弯曲。 5.跫音:脚步声。 6.如愿以偿: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 7.深邃:深的;幽深。 8.幽僻:形容环境偏远、幽静。 9.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10.袅娜:形容草木柔软细长;形容女子姿态优美。11.风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12.倩影:美丽的影子。13.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14.婀娜:轻盈柔美貌。15.宁谧:安静,安宁。16.沧桑:比喻世事多变,人生无常;或喻世事变化的巨大迅速。17.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 18.隽永:(言辞、诗文或其他事物)意味深长,引人如胜。19.邂逅:不期而遇。20.芜杂:多而杂乱,没有条理。21.嫉恨:憎恨。22.诽谤:造谣污蔑,恶意中伤。23.诅咒:咒骂。24.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25.豁然开朗:豁然,宽敞的样子。形容由昏暗、窄小一变而为明亮宽敞;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26.义愤填膺:由正义而激发的愤怒充满心胸。27.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或反常的情况等)

安然相处,像平常一样对待。28.民不聊生:人民没法生活。聊,依赖。29.藏蛰(zhé):躲藏,蛰伏。30.端倪:①事物的眉目;头绪。②指推测事物的始末。31.永葆生机:永远保持生机。32.奚落:讥诮;讽刺。33.不名一钱:形容极其贫穷,一个钱也没有。名,占有。 34.慰藉:安慰,抚慰。35.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不肯轻易迁移。36.亵渎:轻慢,冒犯。37.杀一儆百:儆,警戒。杀一个人而使许多人引以为戒。38.蹉跌:失足跌倒,比喻失误。 四.词语辨析1.均匀•和谐原句: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饿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月色》“均匀”是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上的数量相当,多指时间或空间间隔。“和谐’是指配合的适当,协调;或指和睦,融合 2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原句: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可以省去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我的空中楼阁》)“空中楼阁”重在说明没有根基,脱离实际,根本不可能,它是幻想,可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空想等。“海市蜃楼”是幻景,可比喻易幻灭的“希望”“虚幻”的前景等。 3.意图.企图原句: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我与地坛〉〉)“意图”,指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打算,名词;企图,指图谋、打算,动词,如: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企图表现的主题并不突出。 4.领域.范畴原句: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在马克思墓前讲话〉〉)二者都是名词,都可以指一定的范围.“领域”,可以指认识的范围,也可以用于一般的社会活动,使用范围较大.“范畴”,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 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 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

高中语文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高中语文应考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一、基本常识 1、文学常识:作家(作家字、号、身世)作品(作品名称、名句、体例、评价)流派与并称(流派主张、风格、代表人、代表作、评价) 2、文体常识:(参考《一分也不能少》P152) A、历史散文:《史记》、《战国策》等 B、诸子散文:《孟子》、《荀子》等 C、议论文体:论、说、辩、原、寓言 D、杂记文体:记、志、笔记体 E、应用文体:序、赠序、跋、书、疏、表、策、告谕、诏令、檄文、移文、铭、墓志铭、碑记、碑文、祭文 3、文化常识:主要掌握古代称谓、年龄、科举、纪时纪年法、特殊地名、节日、合称、并称等。 4、默写文言名篇: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为:《师说》、《饮酒》、《琵琶行》(第二段)、《梦游天姥吟留别》、《项脊轩志》(第一段)、《六国论》。 二、基础知识 1、字:语音错别字 2、词:1、词性(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实),副介连助叹(虚)2、色彩:A、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B、语体色彩:口头语、书面语。 3、成语 3、词组(短语):主谓、并列、偏正、动宾、动补 4、句:⑴、单句语法成分:主谓宾(主干成分),定状补(附加成分) ⑵、单句句式:A、按语气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B、按动作方向分:主动句、被动句C、按长短分:长句、短句D、按运用灵活性分:整句、散句( ①长句(单句、复句、多重复句):附加成分较多,可以把事物间的逻辑关系清楚地表达出来,可起到精确、严谨、细微的修辞作用。 ②短句:附加成分或联合成分较少,组织结构简单,可以起到简洁、明快、干净、有力的修辞作用。★注意:叙述事实多用短句,论述事例,多用长句。一般情况下应少用长句,多用短句。 ③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一对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形式整齐,声音和谐,节奏鲜明。作用:加强语势、强调语义,适于表达丰富的情感、缜密的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④散句:自由活泼,富于变化作用:可以取得明快、生动的修辞效果。 ★注意:一般情况下,整句和散句交错运用,有时候比单纯用整句或散句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给人以起伏变化,错落有致的感觉,可使文意表达得清楚有力。) (3)、复句:并列(又…又…,不是…而是…)递进(尚且…何况…,甚至,更)选择(与其…不如…,宁可…也不…,不是…就是…)转折(固然…但…,其实,尽管…却…)因果(既然…就…,以致)条件(只有…才…,除非…才…,无论…都…,尽管…也…)假设(即使…也…,纵然…也…,哪怕…也…) 5、修辞(12种常见修辞方法) ⑴比喻——深入浅出,生动形象⑵比拟——表意丰富,富有情趣 ⑶借代——婉转曲折,生动活泼⑷夸张——感情强烈,增强联想 ⑸对偶——表意凝练,有音乐美⑹排比——加强语势,长于抒情 ⑺设问——引人注意, 发人深思⑻反问——突出强调, 加强语气 (9)反复——回环往复, 强化语气(10)对比——好的更好,坏的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