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大肌皮瓣修复术
皮瓣修复四肢皮肤缺损的研究进展

用途:
下肢重建
常见穿支皮瓣
5.基于胫后动脉穿支的小腿内侧皮瓣
用途:
下肢皮肤缺损、 功能重建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以皮神经血供为基础Fra bibliotek血管为节段性网状分布
常见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1.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用途:
修复足、足跟、踝、 胫前区等处的皮缺损
常见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肌皮瓣
血管供应:
供应肌肉的动脉除发出众多的肌 支外,还发出很多穿支,形成皮下血 管网,供应该肌肉表面的皮下组织和 皮肤,这就是肌皮动脉的解剖学基础
肌皮瓣
分型(血供特点 ):
I型——单支营养动脉型,如阔筋膜张肌皮瓣 II型——主要营养动脉加次要营养动脉型(可多支), 如股薄肌皮瓣 III型——两支主要营养动脉型,如臀大肌皮瓣 IV型——多支节段性营养动脉型,如缝匠肌皮瓣 V型——主要营养动脉加多支节段性营养动脉型,如胸 大肌皮瓣
2.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用途:
顺行:修复膝前皮肤缺损
逆行 :修复足、足跟、 踝、胫前区等处 的皮缺损
常见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3.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
用途:
再造拇指,虎口扩大成形 以及修复1~4指软组织缺损
筋膜皮瓣
顺行筋膜皮瓣 逆行筋膜皮瓣
常见穿支皮瓣
1.基于腹壁下动脉肌皮穿支的腹直肌皮瓣
用途:
乳房再造 胸壁皮肤缺损
常见穿支皮瓣
2.基于臀上血管的臀上动脉穿支皮瓣
用途:
乳房再造 褥疮修复
常见穿支皮瓣
3.基于胸背血管的背阔肌穿支皮瓣
用途: 躯干及肢端重建
常见穿支皮瓣
4.基于旋股外侧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
中晚期舌癌患者扩大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晚期舌癌患者扩大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分析作者:丘仿松郑军谢远鸿等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第11期[摘要] 目的分析中晚期舌癌患者扩大根治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2年收治的14例中晚期舌癌患者资料,全部患者行舌癌扩大根治切除术,切除后的组织缺损以带蒂胸大肌皮瓣或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
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
结果 14例患者的皮瓣均存活,其中3例带蒂胸大肌皮瓣出现皮瓣远心端部分坏死,换药后二期愈合。
生存分析显示,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2.86%和21.43%。
结论扩大根治术对中晚期舌癌患者疗效较佳,带蒂胸大肌皮瓣或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用于修复中晚期舌癌扩大切除后的组织缺损较为理想,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舌癌;全舌切除术;全喉切除术;带蒂胸大肌皮瓣;修复重建[中图分类号] R739.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1-0038-02舌癌是一种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不足70%,而中晚期患者则远远低于这一数值[1]。
目前舌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是中晚期患者,更需要对肿瘤病灶进行扩大切除,治疗过程复杂,术区组织缺损大,修复重建难度较高。
舌癌术后重建采用带蒂胸大肌皮瓣或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用于修复颈部缺损,技术成熟、变异较小、组织量较大[2]。
本院对于中晚期舌癌患者采用扩大根治术进行治疗,并以带蒂胸大肌皮瓣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进行重建修复,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2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14例中晚期舌癌患者,其中男11例,女3例,年龄31~68岁,平均(49.2±4.1)岁。
14例患者中,12例为原发,2例为复发。
14例患者肿瘤均越过中线,侵犯口底。
其中2例侵犯至会厌。
依据UICC-TNM分类,原发肿瘤中9例为T3,3例为T4,2例复发者为Tx;9例N0,4例N1,1例N2;14例M0;14例均为鳞癌。
胸臂皮瓣(胸部皮瓣)移植术

胸臂皮瓣(胸部皮瓣)移植术
胸臂皮瓣(胸部皮瓣)移植术
【适应证】
手部皮肤缺损或手指脱套伤者。
【禁忌证】
1.伴有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2.手术区局部有感染病灶者。
【操作方法】
1.麻醉根据需要可选择神经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
2.体位根据需要而定。
3.手术操作
(1)患侧肩关节内收、屈肘,将患手放在对侧胸壁锁骨下方,根据患手皮肤缺损情况,在适当部位设计皮瓣。
(2)切开皮瓣周围皮肤,在深筋膜浅层剥离、掀起皮瓣,并根据受区创面需要修剪皮下脂肪,仔细止血。
(3)供区一般可直接拉拢缝合,若面积过大,可在直接拉拢缩小创面后,余下部分皮片移植覆盖。
(4)掀起的皮瓣直接或卷成管状后覆盖手部或手指创面,并缝合皮肤。
4.术后处理患肢贴胸位固定。
一般术后3周断蒂。
【注意事项】
1.胸壁皮瓣转移术后,在腋窝部及患肢与胸壁接触的部位,用纱布或棉垫隔开,避免汗水浸渍皮肤。
2.固定要牢靠,以防患肢下坠、拉伤或撕脱皮瓣。
3.患肢肘关节屈曲障碍、健侧锁骨下瘢痕、女性患者一般不采用本手术。
体 壁

胸
壁
境界 体表标志 和定位线
胸
层次
壁
1.皮肤 2.浅筋膜 3.深筋膜 4.肌肉 骨 血管 神经干层 5.胸内筋膜
胸部手术常用切口及其层次
根据胸壁的结构特点,进入固有胸腔的 切口基本上可分别经肋间切口和肋骨截除 经肋床切口两种。在胸前外侧切口时(前 外侧切口),则须切断胸大肌和部分前锯 肌。如果在背上部做切口(后外侧斜切 口),则须切断背阔肌、斜方肌、菱形肌 部分和大部分前锯肌。一般进入胸腔的入 路,则须切开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 肉、分离或者切断肋骨,切开胸内筋膜和 壁层胸膜才能进入胸腔。
背部肌间结构
听诊三角 triangle of auscultation
下界-背阔肌 内上界-斜方肌 外界-肩胛骨 脊柱缘 背部听诊
列氏四角或腰上三角 superior lumbar
triangle 内侧界-竖脊肌外缘 外下界-腹内斜肌 上界-下后锯肌(和12肋) 底-腹横肌 其深面有肋下N.髂腹下和髂腹 股沟N. 肾手术入路. 腰薄弱区(腰疝) 腰三角或腰下三角 inferior lumbar triangle 下界-髂嵴 外上界-腹外斜肌 内上界-背阔肌 底-腹内斜肌 腰部薄弱区(腰疝)
腋窝内容—臂丛及其分支
brachial plexus
臂内侧皮N. 前臂内侧皮N. 内侧束 尺N.→肱二头肌内侧沟 正中N.内侧头 胸内侧N↘胸大肌 胸外侧N↗和胸小肌 外侧束 正中N.外侧头 肌皮N.→穿喙肱肌,臂前群肌 肩胛下N.→肩胛下肌和大圆肌 胸背N.→伴胸背A.到背阔肌 后束 桡N.→伴肱深A.到臂后 腋N.→伴旋肱后A.穿四边孔 至三角肌等 正中N.内侧头和正中N.外侧头 合成正中N.入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
腋区与临床
口腔试题含参考答案

口腔试题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咀嚼时前磨牙的主要功能是A、捣碎食物B、撕裂食物C、切割食物D、固定食物E、磨细食物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咀嚼时,捣碎食物是前磨牙的主要功能。
2、口腔医生比护士感染HBV的危险性大的原因是A、医生经常与患者的唾液接触B、医生需向患者询问病史C、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小D、医生经常与患者握手E、医生自身抵抗力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研究表明,口腔医务人员反复暴露于血液和唾液,因此较一般人群对某些感染性疾病有较高的发病率。
3、为提高全口义齿的固位和稳定,制取无牙颌印模时哪点是次要考虑的A、使用藻酸盐印模材料B、使组织均匀受压C、取功能性印模D、保持托盘位置不动E、尽可能扩大印模面积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藻酸盐和热塑性印模材料都可以。
4、牙骨质龋属于A、继发龋B、中龋C、慢性龋D、浅龋E、深龋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龋病的病变程度,牙骨质龋为浅龋。
其他有关病变程度的干扰答案都不正确,或者是有关不同类型的龋病。
5、DNA指导DNA合成过程叫作A、翻译B、复制C、转录D、反转录E、中心法则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DNA与RNA、蛋白质及遗传关系可总结为中心法则,即:①物种的遗传信息是由DNA决定的,DNA可进行自我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物种维持高度的稳定;DNA通过指导RNA的合成,决定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这一过程称为转录;③以mRNA为模板,合成特定蛋白质,这一过程是翻译;④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以RNA为模板指导DNA的过程,作为对中心法则的补充,被称为反转录。
6、X线检查对于诊断以下哪种疾病不能提供有效信息A、慢性根尖周炎B、牙内吸收C、牙髓钙化D、髓石E、牙髓炎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牙髓炎阶段患牙根尖区无明显病理改变,一旦根尖区出现牙槽骨吸收的透射影则已发展为根尖周炎。
7、畸形中央尖已折断并伴有根尖周病变的年轻恒牙可做A、干髓术B、少量多次磨除C、根尖诱导成形术D、不处理E、根管治疗术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畸形中央尖是由于牙发育期,牙乳头组织向成釉器突起,在此基础上形成牙釉质和牙本质。
219.4-各论第十九章第四节 颏下岛状皮瓣 吴跃煌

第十九章头颈整复外科第四节颏下岛状皮瓣吴跃煌[适应征]1.头颈外科手术组织缺损修复颜面部、口腔、咽腔(包括鼻咽、口咽及喉咽)等部位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及颈段食道狭窄的修复。
2.整形修复外科颌面部某些先天畸形或外伤缺损的组织供给。
[禁忌征]1.颏下颌下淋巴结转移颏下或颌下有明确的淋巴结转移时不宜采用该皮瓣用于修复。
2.胡须较重的男性病例不宜采用。
[手术技巧]1.局部解剖(1)动脉:颏下动脉是面动脉的恒定分支,从面动脉起点约长5-6.5cm, 起点直径约1-2mm, 走行于颌下腺上缘与下颌骨下缘的沟内,位于下颌舌骨肌浅面及穿行于二腹肌前腹深面,血管蒂长约5-7cm (图1a,b) ,有若干分支支配颌下腺、邻近肌肉及皮肤、下颌骨骨膜的血供,且于对侧有广泛交通吻合。
(2)静脉:有1-2条恒定的伴行脉与面前静脉汇入面静脉,面静脉与颈外静脉之间至少有一条交通静脉(图2)。
2.手术方法(1)术前按需要修复的缺损范围和距离设计皮瓣大小,同时需行颈清扫时,其切口可互为延续(图3);(2)切开皮肤、皮下、颈阔肌,皮瓣上缘应贴近下颌缘,由远及近,从颈深筋膜深面,下颌舌骨肌表面分离皮瓣,(3)颏下动脉行走于颈深筋膜浅面,在接近颌下腺上缘及下颌骨下缘时,注意寻找和保护颏下动脉,切断、结扎同向颌下腺、二腹肌、下颌舌骨肌的血管分支,操作时注意避免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4)根据修复距离选择血管蒂,可以选择颏下动脉,也可以用面动脉近端或面前动脉带颏下动脉为蒂(图1b);(5)皮瓣制好备用(图4,5,6)。
修复时按适当的角度旋转,通过下颌骨内侧或外侧,或皮下邃道送到被修复部位。
少有的情况下,颏下静脉较短,影响皮瓣蒂的长度时,可与面静脉吻合;(6)颏下供区用颈部皮肤直接拉拢缝合(图7),颈清扫后则更为方便。
[手术意外]1.血管蒂损伤大多是因为对颏下动静脉血供解剖特点不熟而误伤了颏下动脉的血供,另外可能由于在清扫颌下可疑淋巴结时,过分剥光了血管蒂组织,血管蒂损伤后可能使皮瓣失败。
带蒂胸大肌皮瓣在头颈癌手术中的应用(附12例分析)

儿 预 后 较 差 的 观点 。 近 年 来 研 究 表 明 , 约 9 以 上 的 AL 可 检 测 出 克 隆 性 大 O L 核 异 常 ,其 中 6 为 特 异 性 染 色 体 重 排 ,核 型 异 常 对 A L 诊 6 L 断 及 预 后 的 影 响 已 日益 受 到重 视 。 组 有 1 患 儿 院 外 不 规 则 本 例 治 疗 1 后 转 诊 我 院 ,除 染 色 体 核 型 显 示 t( 周 8:1 )外 ,多 次 4 复 查 骨 髓 像 、血 像 均 无 明显 异 常 ,数 月 后 白血 病 复 发 ,表 明遗 传 学 检 测 对 急 性 白血 病 具 有 不 容 忽 视 的独 特 的 诊 断 价 值 。 量 大 研 究 表 明 核 型 正 常 者 及 染 色 体 数 目> 4 ~ 5 O 0预 后 佳 , t 9: 而 (
参
考 文 献
1 .小 儿 急 性 淋 巴细 胞 白血 病 诊 疗 建 议 ( 二 次 修 订 草 案 ) 第 .中华 儿 科 杂
志 ,1 9 ,3 ( ) O ~ 3 7 9 9 7 3 :3 5 0 .
2 .吴 晓 英 ,王 周 柱 ,黄 秀 霞 ,等 .小 儿 急 性 淋 巴细 胞 白 血 病 髓 系 抗 原
2 ) t 4:l ) 位 , 二 倍 体 是 AL 的 高 危 因 素 。 6例 AL 2、( 1易 低 L 4 L
患 儿 中 3例 未 获 C 者 均 有 染 色 体 核 型 的 异 常 。 核 型 正 常 组 R 但 与 异 常组 之 间 诱 导 C 率 无 显 著 差 异 ,考 虑 与 病 例 少 有 关 。远 R 期 疗 效 有 待 于 进 一 步 追 踪 随 访 总 结 , 此 外 ,儿 童 A L 仍 有 L 2 的 非 随 机 染 色 体 异 常 , 质 尚不 清 楚 口 , 与 AI 的 确 切 5 性 ]其 L 关 系 ,还 有 待 于 进 一 步 研 究 与证 实 。
皮瓣移植

在皮肤缺损的邻近 部位设计一皮瓣,沿一 定轴线旋转而复盖创面 。供皮区遗留的创面, 可游离附近皮下组织或 作辅助切口后缝合(见 下图)尽量使缝合线与 皮纹平行。如因供皮区 较大不能直接缝合时, 可用游离皮片移植修复 。
(三)交错皮瓣
3
交错皮瓣
• (或称易位皮瓣,常用的有Z字形成的瓣W皮瓣 等)通过皮瓣位置相互置换,达到松解张力,增 加挛缩方向的长度,以改善局部的功能与外形。 常用于线状、条索状及蹼状疤痕挛缩的松解。做 成对偶三角形(Z形)然后互换位置即可延长挛 缩方向的长度,三角形皮瓣的角度愈大,则其增 长的长度也愈大但角度太大时常因两侧皮肤松动 受限。
洞穿性缺损的修复 如面颊部洞穿性缺损,除制 作衬里外亦常需要具有丰富血运的皮瓣覆盖。
增强局部血运 改善营养状态如放射性溃疡,褥疮等
三、皮瓣的分型
推进皮瓣(又称滑行 或滑行推进皮瓣)
旋转皮瓣
易位皮瓣包括Z成形术
旋转皮瓣
旋转皮瓣
皮肤缺损的邻近部位设计一皮瓣, 沿一定轴线旋转而复盖创面。供皮区遗 留的创面,可游离附近皮下组织或作辅 助切口后缝合,尽量使缝合线与皮纹平 行。如因供皮区较大不能直接缝合时, 可用游离皮片移植修复。
皮瓣护理
正常皮瓣术后早期质地柔软而有弹 性,轻压后皮瓣表面皮肤,使毛细血管 排空而变苍白,去除压迫后如在3 s内恢 复充盈,则说明皮瓣血供正常,超过时 间则表明供血障碍。同时为预防大血管 损伤出血,要密切观察创面伤口渗血情 况,特别夜间应加强病房巡视。
术后护理
伤口的护理
术后注意观察取皮区渗血渗液 情况,注意防止敷料脱落,抬高患 肢30度。以利于血液循环,注意观 察肢端末梢血循环和活动情况,拆 开敷料后,可予护架烤灯照射,患 肢制动5 d,并行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