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大肌岛状肌皮瓣转移过程的应用解剖学探究
胸大肌皮瓣在Ⅲ、Ⅳ期舌癌修复中的应用及并发症——35例临床分析.

胸大肌皮瓣在Ⅲ、Ⅳ期舌癌修复中的应用及并发症——35例临床分析中分类号:R739.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4979(2000)04-0356-02APPLICATION AND COMPLICATION OF GREATER PARTORAL MUSCLE INTONGUE CARCINOMA Ⅲ、Ⅳ舌癌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约占口腔癌的32.3%~50.6%,居首位。
其5年生存率仅为50%~60%[1]。
舌癌的手术常造成舌体大部缺损或全舌缺损,给患者带来吞咽、语言和咀嚼功能障碍及精神上创伤。
自Arryan[2]1979年应用该皮瓣以来已得到广泛应用。
1 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法我们自1987年到1997年10年间对35例Ⅲ、Ⅳ期舌癌患者施行了这一手术,其中Ⅲ期15例,Ⅳ期20例。
男21例、女14例,年龄在27~64岁,平均46岁。
手术方法:全部病人均行气管插管麻醉。
先行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保护创面。
按无瘤原则距瘤体1.5~2.0cm切除病变舌体、口底组织及相应下颌骨(槽形切除)。
在同侧胸壁下方根据手术缺损区要求取相应大小的带蒂肌皮瓣,使肌蒂内含胸肩峰动脉,经锁骨上或下引入口底区。
将皮瓣与缺损区残留舌缘边缘及颊粘膜缝合,前端与唇粘膜及龈粘膜缝合,深部肌肉与残余口底肌缝合以消灭死腔,从而形成新舌体覆盖创面。
2 结果除1例因术中未能触及肌蒂中血管博动术后肌瓣完全坏死外,其余均恢复正常吞咽功能及语言表达能力。
其它情况见表1、2、3。
表1 本组患者病变部位及受累部位(病例数)3 讨论舌癌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1-5]。
由于舌癌恶性程度较高,早期出现颈淋巴结转移等特点;因此,多数学者强调舌癌应行舌、颌、颈联合根治术,尤其是Ⅲ、Ⅳ期舌癌。
舌癌的切除范围较大,因此需皮瓣修补。
虽然修复方法较多,如前臂皮瓣、背阔肌皮瓣,斜方肌皮瓣及额瓣等。
但由于有些手术需显微外科操作,失败率较高。
因为胸大肌皮瓣能提供较多的修复材料,故可以切除较多的舌体组织,保证术后局部不复发,从而使舌癌生存率提高[3]。
乳房重建的几种自体皮瓣介绍

乳房重建的几种自体皮瓣介绍自体组织皮瓣和假体联合应用需要另外的组织在乳房切除术后来营造一个合适的乳房和自然的乳房皱襞来防止下垂的发生,该重建形式通常应用有胸背动脉蒂的背阔肌肌皮瓣。
它是一个宽平的肌肉,从背部的肩胛骨尖向上扩展到中间的脊柱,向下扩展到储嵴。
通常肌肉和其上的皮岛一起来替代切除了的乳头-乳晕复合体或传统乳房切除术后的较大缺损。
皮岛位于肌肉的中心,用以掩盖胸罩缘供体部位的瘢痕。
对于乳房较小的女性,全部重建可应用背阔肌、其上的脂肪和肩胛下脂肪垫(即扩大背阔肌皮瓣);否则,需要加入假体。
背阔肌充当下面的悬带,固定到上面的胸肌,对植人体提供完整的肌肉覆盖。
该皮瓣以一期方式完成,是乳房相对较小且有下垂女性的理想方法,但可以分期方式营造一个较大的重建乳房。
它也用在乳房切除术后侧壁缺损的重建。
背阔肌皮瓣是有优势的,因为它临近乳房和可靠的循环。
它是体瘦、供体区小和较小乳房的女性单侧缺损重建的主要方法,也是其他乳房重建失败后的补救措施。
然而,它的缺点是在背部瘢痕大和供区时能发生的并发症。
自体重建皮瓣带蒂皮瓣自体组织乳房重建的金标准是横行腹直肌肌皮辦。
因为下腹部组织和乳房组织的相容性类似。
Robbins1979年首次描述RAM皮瓣用于乳房重建,该皮瓣带有垂直皮岛。
众所周知,TRAM皮瓣有一个水平的下股部皮岛,于1982年由Hartrampf首先描述。
这明确了把供区瘢痕放在更易接收的腹部成形术部位。
虽然这个部位的皮岛能提供一个更好的旋转弧,但是随后这些大量组织的血供会更远和脆弱。
这些供区皮肤和脂肪组织有上腹部和下腹部双重血供系统。
此带蒂皮瓣由近端的上腹部血管供血,下腹部血管分离作为转移。
连接上下系统的小血管称为闭塞血管,如果深部系统结扎后可予以扩张,增加灌注。
Moon和Taylor的研究进一步阐明了下腹部皮肤灌注的范围。
他们发现起源于腹直肌的富含穿支的血管供应表层的皮肤和脂肪。
应用侧面(带蒂)的腹直肌表层灌注最好,其次是对侧腹直肌表层。
胸大肌皮瓣移植并发肺不张

单独 的 肌 瓣 既 用 也 可 对 咽 疾一 次
。
于 填 补肿 瘤术后 的 组 织 缺 损
,
0 64 Cha
n
肩押 骨 旁游 离 皮瓣 用 于 头颈 部 重 建 〔 英 〕/
d
。 一
手 术 闭 合后 的 前 咽 壁 提 供 额外 的 支持 皮瓣 用 来 关 闭 咽 瘦
。 。
岛状 肌
r a s e
k h
J Su
r
O“ 利 用 胸锁 乳 突 肌 和肌皮 mo
o
瓣 的 经 验〔 英 〕/
g
o
物理 治疗
陈成 伟校
,
h
a
n
T…
一
Z
J
321
L
a
r
y
n
l
o
t
o
l 一 1 990
,
头 颈部 功 能 重 建 用 脚 大 肌 皮 瓣 的 并 发 症
A m y
。
10 4
(
4
)
。
3 15~
a 〔 英 〕/ S 五 五 J P … Z
。
肩 脚 骨旁 游 离皮 瓣 优 于胸大 是 修复 头颈 部大块 缺 损的首
( 吴春 生 摘 王 荣 光校 )
,
因 此 术 后 常规 肺部
。
X
光照
,
片 可早 期 发 现肺 不 张 常重 要 6 0
7
,
。
作 者认 为 预 防 和 治疗 非
( )
每 个病 人 应早 期动 员进 行 增 强 活 力 的 李 庆 端摘
。
关紧闭
颈 部 挛缩
,
、
皮瓣 供 区伤 口 裂开 等
胸前锯肌皮瓣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1 材料
2 研 究 方 法
2 . 1 要仪 器 、 设 备
GS X - I I 大 视 野 棱 镜 式 手 术 放 大镜 ; 游标卡尺;
多普勒 血管 探测仪 ; 常规外 科手 术器 械 。
肌 大体形 态 , 测量 血管 长度 、 外径 等 。在 手术 放大 镜
下解 剖皮 下层 和筋 膜 层 的血 管 网 , 出现 穿 插 过 肌 肉
所 有 尸体 标本 死 亡 原 因均 为 脑 出 血 、 胃癌 、 结肠癌 、
心肌梗 死 等非 外 伤 因素所 致 的死亡 。所有 尸体 标本 家属 均签 署 同意 书 , 并 经 我 院 医 学 伦 理委 员 会 批 准
中国实验诊断学
2 0 1 3 年 1 o月 第 1 7 卷
筮 1 期
一
1 8 9 9 一
文章 编 号 : 1 0 0 7 —4 2 8 7 ( 2 0 1 3 ) 1 0 —1 8 9 9 —0 4
胸 前 锯 肌皮 瓣 解 剖 学 研 究 及 临床应 用
王 大 伟 , 史 丹 , 张 显 军 , 王德 刚
瓣 区对 患者 正常 生 活影 响尽 量小 的人 体组 织 部位 就 成为 了研究 的一 大 热点 。据 研究 报道 [ 1 , 背 阔肌 以
院患者 共 8名 。男性 患者 7例 , 女性 患者 1例 , 年龄 2 8 — 7 4岁 。患者 中 足 部 组 织 缺 损 的 6例 , 胫 腓 骨 外 露 伴肌 肉缺 损 1例 , 右乳房 乳癌 术后 创面修 复 1例 。
所 有患 者均 在签 署《 知 情 同意 书》 的情 况下进 行胸 前
胸大肌皮瓣基础及剖(1)

胸大肌皮瓣基础及剖(1)
胸大肌皮瓣皮瓣可用于头颈各种缺损的修复。
优点:
可一期修复手术缺损
皮肤和软组织丰富
皮瓣转移角度广,可满足大部分口咽和面部缺损
大多数可一期拉拢缝合,一期关闭
可制作成一个肌蒂、两个皮岛,同时修复内、外缺损
皮瓣肌部可覆盖保护颈总动脉
技术上操作简便
缺点
皮瓣过于臃肿,尤其是用于口腔修复时
口腔、口咽修复时,由于自身重力,术后皮瓣下坠,切口上缘压力增大,易出现伤口裂开
颌面部上部缺损时,皮瓣转移角度不够
改变了胸部的对称性,不适合女性
胸大肌缺损后肩部功能受影响
肌皮瓣远端皮肤血供不可靠
胸肩峰动脉
胸大肌血供来自胸肩峰动脉的降支,该动脉在锁骨中点处自锁骨下动脉发出,于胸大肌深面与1~2个伴行静脉垂直向乳头方向走形,因此血管的体表标志为锁骨中点与乳头连线。
胸大肌肌皮瓣可制备成各种形式的皮瓣见下图:
肌蒂全蒂岛状游离。
口腔颌面部大面积缺损中胸大肌肌皮瓣的运用论文

口腔颌面部大面积缺损中胸大肌肌皮瓣的运用论文口腔颌面部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与丰富的器官、组织,受到创伤、畸形、感染等创伤性因素影响可出现大面积的组织缺损,尤其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后常会造成唇、颊、腭、口底及舌等多个组织器官的缺损,对口腔功能造成极大的干扰,同时也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社会活动能力[1].口腔颌面部的缺损通常使用皮瓣、组织瓣进行修复,可选取的部位较多,如何进行选择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但对于大面积缺损,尤其合并多个器官组织的广泛性或贯穿性缺损的同期修复,需要供皮面积大,具有良好的存活性及对组织结构与口腔功能的共同修复能力[2].临床常规使用的前臂游离皮瓣无法满足修复的需要,本文作者使用胸大肌带蒂肌皮瓣对颌面部大面积缺损患者实施移植修复,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收治入院的48例口腔颌面部大面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6例男性患者与22例女性患者,年龄最低为35岁、最高为68岁,平均为52.81±7.65岁,包括18例舌癌、11例牙龈癌、5例口底癌、8例颊癌、2例软腭癌、4例腮腺癌。
所有病例经临床检查与病理学检查均已确诊为恶性肿瘤,其原发部位在口腔颌面部,无远处转移,符合手术适应症并实施手术切除、淋巴结清扫等治疗,患者意识正常、神志清醒,机体条件能够耐受相关手术治疗,预期生存时间超过6个月;排除机体状况或营养状况极差患者,认知障碍或无法正常表述自身想法患者,血液性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患者,接受放射治疗而出现大范围骨坏死患者,近期接受过大量激素治疗患者等[3].本次实验前所有患者均充分了解实验内容,自愿参与,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方法:胸大肌带蒂皮瓣的设计,该胸大肌皮瓣主要构成包括胸大肌及其所附带的皮肤与皮下组织,其选取面积为略超过缺损区1~2cm;首先确定胸肩峰动脉的胸肌支走行,肩峰与剑突之间连线作为轴线,锁骨中点处对轴线作垂线,其折线则为胸肌支体表走行,血管蒂沿垂线到达交点后转向轴线方向;皮瓣的下端如有需要可以向腹肋部延伸并使用附加切口;皮瓣的旋转中心为锁骨中点下方、胸大肌上缘处;蒂部长度为缺损区域下缘与锁骨下缘之间距离加上约3cm的转移消耗;将皮瓣设计方案在胸壁皮肤上使用美兰标记。
胸大肌皮瓣

胸大肌皮瓣改良胸大肌肌皮瓣在修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疗效观察彭正加*朱同林廖俊刘彬江殿立(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湖南湘潭410000)摘要:目的总结改良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头颈肿瘤手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地总结我科2004年6月1日~2008年6月31日间,15例应用改良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头颈肿瘤手术巨大组织缺损,其中12例经锁骨下隧道转移。
手术均为Ⅰ期修复,皮瓣面积为5cm×6cm~10cm×15cm。
结果肌皮瓣全部成活,2例发生咽瘘, 1例肌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均经换药后愈合。
结论胸大肌肌皮瓣具有丰富的血液供应,优良的组织量,修复操作简单,应用广泛,特别适用于头颈部肿瘤扩大切除术后巨大组织缺损的修复,我们通过保留上1/3-1/2胸大肌及锁骨下隧道转移改良,充分发挥了胸大肌肌皮瓣的优越性。
关键词: 改良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头颈肿瘤Efficacy Observation on Repair of Tissue Defects in Head and Neck Tumorswith Pectoralis Major Myocutaneous FlapAbstrac t Objective:Summary the clinical efficacy on repair of tissue defects in head and neck tumors with modified pectoralis major myocutaneous flap. Method:A retrospective summary of 15 cases of application of modified pectoralis major muscle flap for head and neck tumors large tissue defect in our department between June 1, 2006 to January 31, 2010.(12 cases transfer via subclavicular pedicle ).All the operation wereⅠ-stage repair surger y.The size of flaps ranged from 5cm×6cm to 10cm×15cm. Result:Muscle flaps all survived in 12 cases, 2 cases of pharyngocutaneous fistula occurred. 1 cases of distal part of the muscle flap necrosis occurred.These cases were healed by changing dressing. Conclusion:Pectoralis majormuscle flap.has rich blood supply, excellent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simple operating so that it can be applied in many cases,especially for repair of tissue defects in head and neck tumor .We made full use of advantage of pectoralis major myocutaneous flap by retain upper 1/3-1/2 pectoralis major and transfer of subclavicular pedicle.作者:彭正加*(1970-):男,湖南省湘潭市人,副主任医师,现就职于湘潭市中心医院Keywords: Pectoralis Major Myocutaneous Flap; Repair; Head and Neck Tumor 晚期头颈部肿瘤外科治疗经常需要扩大切除,手术切除后留下的巨大组织缺损,常常给局部的整形与重建带来难题。
像樊登读书一样带领大家一起解读皮瓣转移在临床中的应用。

枢轴皮瓣
枢轴皮瓣是指围绕某一轴心点通过旋转方式转移至受区的一类皮瓣。其旋转弧 的半径为皮瓣的最大张力线。旋转皮瓣、易位皮瓣及插入皮瓣等均属枢轴皮避。 旋转皮瓣:主要适用于三角形、椭圆形或圆形创面的修复。 经典旋转皮瓣:经典的旋转皮瓣通过旋转三角形皮肤缺损一侧的皮肤来覆盖创 面。
பைடு நூலகம்
谢谢
设计皮瓣时,皮瓣的长宽比例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在躯干和四肢处,随意皮瓣的长宽比例 一般为2:1或1:1,而在血液循环丰富的头面部,其长宽比例可以是3:1,如果有知名的动脉包 括在皮瓣当中,其长宽比例甚至可以是4:1。
同时还有两点需要注意:①皮瓣的旋转运动会使其长度减少,旋转的角度越大,损失的长 度越多,因此设计包含旋转成分的皮瓣时应当适当增加其长度,用以抵消由于旋转运动而引 起的缩短。为了确定皮瓣所需的合适长度,可以借助一块纱布来模拟,将纱布放在准备做皮 瓣的部位,旋转它覆盖创面,用以精确估计皮瓣在旋转的过程中缩短的情况。
皮瓣有多种分类方法,较为混乱,至今尚无统一意见。常用的皮瓣分类法有以下 几种。
1.按供受区的远近与转移方式分类:分为局部皮瓣和远位皮瓣。
(1)局部皮瓣包括:①推进皮瓣。②枢轴皮瓣:包括旋转皮瓣、易位皮瓣和插入皮 瓣。 2.按血供类型分类:分为随意皮瓣(由肌皮动脉穿支供血)和轴型皮瓣(由直接皮 动脉、肌间隙或肌间隔动脉供血)。 轴型皮瓣包括:①半岛状轴型皮。②瓣岛状皮瓣。③游离皮瓣。
基本的皮下组织蒂皮瓣是在皮肤缺损的旁边设计等边或等腰三角形皮瓣,沿
设计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达深筋膜表面(在某些部位,重要的运动神经位 置表浅,切口就不能太深),这样就形成了一下方连于皮下组织柱而四周游离的 三角形皮肤,皮瓣向前推进闭合缺损,继发缺损区直接边对边缝合。由于切口 线又像从字母“V”变为“Y”,因此也称为VY推进皮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大肌岛状肌皮瓣转移过程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硕士研究生:王寿宇指导教师:王江宁教授专业名称:外科学摘要目的:关于胸大肌岛状肌皮瓣转移过程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报道很少。
随着功能外科的发展,肌皮瓣转移过程中减少副损伤以及对供区的形态与功能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
本课题通过对胸大肌岛状肌皮瓣转移过程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掌握支配胸大肌锁骨部的神经的解剖学特点,明确胸大肌岛状肌皮瓣的主要血管蒂与锁骨部神经的解剖学关系。
在胸大肌岛状肌皮瓣转移过程中,寻求新的可行性转移方式,能有效避免锁骨部的神经损伤、保护胸大肌锁骨部的形态与功能。
为临床上合理、安全、方便地使用胸大肌岛状肌皮瓣修复头面、颈肩部的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1、解剖学研究:采用巨微解剖学方法,随机选取30具国人人体标本行双侧解剖。
(1)胸大肌锁骨部的解剖学特点和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处的内部特点观察并记录。
(2)位于胸小肌上缘的胸肩峰动脉暴露出来,支配锁骨部的神经被解剖出来,观测并记录支配胸大肌锁骨部神经的起始、走行和分支分布情况。
(3)支配胸大肌锁骨部的神经与胸肩峰动脉的胸肌支的空间关系被观测并记录。
2、随机选取6具国人人体标本行模拟岛状肌皮瓣转移手术实验,分别在血管蒂起始处的内侧经锁骨上、下转移肌皮瓣,在血管蒂起始处的外侧经锁骨上转移肌皮瓣。
(1)比较三种转移方式的有效修复范围和肌肉血管蒂的有效长度。
(2)描绘各自转移特点,观察并记录副损伤情・1‘况和肌皮瓣及其肌肉血管蒂对锁骨部神经的影响情况。
3、数据结果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处理并分析。
结果:1、解剖学研究结果:(1)胸大肌锁骨部肌腹长度为12.6士1.3cm,起始部位宽厚分别为5.8士0.8cm和0.9-J:O.1cm,止端的宽厚分别为4.8士0.2cm和0.7土0.1cm。
胸大肌三角肌间沟内无神经跨越。
头静脉沿胸大肌三角肌间沟区筋膜深面上行。
(2)胸外侧神经的“1支型”分支和“2、3支型”分支中的第一个分支即为支配胸大肌锁骨部的神经。
该神经从臂丛发出后向下外走行,于锁骨后方,锁骨下肌深面到达胸部。
神经经锁骨下至胸部时与锁骨下缘相交体表投影点距同侧胸锁关节的距离为6.28±0.73cm(i士s,n=60)。
(3)支配胸大肌锁骨部的神经从锁胸筋膜穿出的位置位于胸肩峰动脉的胸肌支起始处的颅内侧,神经分支的走行均位于血管蒂的浅层,血管走行的内侧。
大部分神经的分支进入肌肉的部位分布于血管蒂的内侧区域。
2、模拟手术实验结果。
(1)血管蒂起始处的内侧经锁骨下转移方式其有效修复范围和肌肉血管蒂的有效长度均较其它二种方式大,但是组织副损伤和神经捻挫机率也大。
(2)血管蒂起始处的内侧经锁骨上转移,其有效修复范围偏向内侧,肌肉血管蒂的有效长度与沿血管蒂起始处的外侧经锁骨上转移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神经捻搓和副损伤机率大。
(3)沿血管蒂起始处的外侧经锁骨上转移,无神经副损伤,血管蒂跨过锁骨时的突出程度减轻,肌皮瓣和血管蒂与该神经不发生牵拉捻挫现象。
结论:1、胸大肌锁骨部从肌构筑学上具有提供较大的力量和速度的潜力。
肌皮瓣转移过程中应避免损伤支配该部位的神经,以避免该部位失神经支配而丧失功能。
2、胸外侧神经“1支型”分支和“2、3支型”分支中的第一个分支即为支配胸大肌锁骨部的神经。
神经经锁骨下至胸部时与锁骨下缘相交体表投影点距同侧胸锁关节6.28+0.73cm至6.28.0.73cm的范围为该神经的手术操作危险区。
3、在解剖研究基础上,由于支配胸大肌锁骨部的神经的大部分神经分支位于血管蒂的浅层、内侧,所以在血管蒂起始部位外侧,通过三角肌胸大肌间沟经锁骨上转移岛状肌皮瓣的方法,能有效的避免锁骨部神・2’经的损伤,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供区的功能和形态,可以在临床应用。
4、不同的转移方式有其各自的特点,在临床上,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合理有效的转移方式。
关键词:胸大肌肌皮瓣应用解剖学胸外侧神经锁骨TheAppliedAnatomicalStudyofPectoralisMajorIslandFlapTransferPostgraduate:WangShouyuSupervisor:Prof.WangJiangningMajor:SurgeryAbstractobjective:Thereportsaboutanatomicalstudyofpectoralismajorislandflaptransferarelack.WiththedevelopmentoffunctionalandmoresurgeonsbegintoattachimportancetOreducingsurgery,moresideinjuryandprotectingtheshapeandfunctionofsupplysiteduringflaptransfer.Thepurposeofthisstudyasfollows:Investigatetheanatomicalcharacteristicsofthenervesupplytotheclavicularpartofthepectoralismajormuscle.Learntheanatomicalrelationshipbetweenthevascularpedicleoftheflapandthenervesupplingtotheclavicularpartofthepectoralismajormuscle.Searchinganewandrationaltechniqueforavoidingthenerveinjuryandprotectingtheshapeandfunctionofsupplysiteeffectively.Supplyanatomicalsupportstotakegooduseofthemuscleflapforrepairingthehead,face,neckandshoulderdefectswithreasonandconveniently.effectivelyMethods:1.Anatomystudy:generalandmicroanatomicaltechniques,selectthe30Chinesehumanspecimensrandomly,60sidesintotal.f1)Dissecttheclavicularpartofthepectoralismajormuscleandthepectoralismajoranddeltoidgroove,observeandtakerecordthecharacteristics.(2)Dissectthenervesupplingtotheclavicularpartandthethoracoacromialarteryemerged,observeandtakerecordthenerve’Sanatomicalcharacteristics・d・thespatialincludingoriginanddistribution.(3)Observeandtakerecordrelationshipbetweenthenerveandthemainvascularpedicle.2.Select6Chinesespecimensrandomlyforsimulatingoperationaltransfertheexperiment.3methodsareusedtotransfertheflap.Thefirstisflapfromthemedialsideofthevascularpedicleoriginsiteandabovetheclavicle,thesecondisfromthemedialsideoftheoriginofthevascularpedicleandbelowtheclavicle,thelastandnewmethodisfromtheLateralsideoftheoriginofthevascularpedicleandthroughthedeltopectoralgrooveabovetheclavicle.(1)ComparetheefficientrepairingareaofthreemethodRandtheefficientlengthofthevascularpedicles.(2)observeandtakerecordthetransfercharacteristicsofthreemethodsandtheinfluencebetweenthenerveandthevascularpedicle.3.ThedataaredealedwithSPSSlO.0statisticssoftware.Resnlt:1.Anatomyresults(1)themusclelengthoftheclavicularpartofthepectoralismajoris12.6+I.3cm.widthandthicknessoforigonalsiteare5.8士0.8cmand0.9士0.1cm.widthandthicknessofterminalsiteare4.8士0.2cmandO.7士0.1cm.Nonerveindeltopectoralgroove,cephalicveininthegroove.(2)Theembranchmentof“1branchtype”andthefirstembranchmentof“2or3branchestype”arethenervestosupplytheclavicularpartofthepectoralismajor.Thenerveisoriginedfrombranchplexusandranposteriorlyandinferiorly,passbelowtheclavicletochestpart.Theprojectionpointofthenervewhichintersecttheclavicleduringdistancebetweenprojectionpointpassingbelowtheboneisrecorded.Theandsternoclavicularjointis6.28±0.73cm.(3)Aseparatenervewhichcomesfrompectoralislateralnerveinnervatedtheclavicularanduppermedialstemocostalportionsofthepectoralismajormuscle.Thisnervearisescraniomedialtothemainvascularpedicleoftheflapanddividesintoseveralbranches.Thesebranchesrlaninafasciaonthedeepsurfaceofthepectoralismajormuscle,superficialtotheoriginanddistalcourseofthe・‘‘vascularpedicle.2.Simulatingoperationalexperiment(1)Theefficientrepairingareaandtheefficientlengthofthevascularpediclesoftransferingtheflapfromthemedialsideoftheoriginofthevascularpedicleandbelowtheclavicleislargerthantheothertwomethods,buttheprobabilityofsideinjuryisincreased.(2)TheefficientrepairingareaoftransferingtheflapfromthemedialsideoftheoriginofthevascularpedicleandabovetheclavicleisinclinedtOmedialarea,nodominantdifferenceabouttheefficientlengthofthevascularpediclebetweenthenewmethodandt11esecondmethod.buttheprobabilityofsideinjuryisincreasedtoo.(3)Transferofthepectoralismajorislandflaptotheheadandneckareathroughatunnelinthedeltopectoralgroove,lateraltotheoriginofthevascularpedicle,theclavicularanduppermedialsternocostalpartsofthepectoralismajormuscleandtheirnervesupplycanbepreserved.Thepresentedmethodprovidesmaximaldonor-sitefunctionandmorphology.Conelusion:1.Theclavicularpartofthepectoralismajormusclehasthepotentialtosupplyquitepowerandraceinmusclestructurestudy.Thispartshouldbeprotectedduringtransfertheflap,thenervetosupplythispartmustbeprotected.2.Theprojectionpointofthenervetosupplytheclavicularpartwhichintersecttheclavicleduringpassingbelowtheboneisrecorded.Thedistancebetweenprojectionpointandstemoclavicularjointis6.28±0.73cm,thedomainisdangerareawhichshouldbecaredinthecourseofoperation.3.Transferofthepectoralismajorislandflaptotheheadandneckareathroughatunnelinthedeltopectoralgroove,lateraltotheoriginofthevascularpedicle,overtheclavicle.thisnewmethodCanprotectthenerveeffectivelyandprovidesmaximaldonor-sitefunctionandmorphology.Thisnewtechniquecanbeusedinclinicaloperation.・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