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口腔颌面外科中穿支皮瓣的应用与分析

口腔颌面外科中穿支皮瓣的应用与分析

①股 前外侧皮瓣 ( e a trl trl ih t ne o aea hg h t fa AL ( 股外侧 动脉供血 ) l p, T) 旋 广泛应 用于 头 颈 外 科 的 重 建 ;②腹 壁下 动脉 穿 支 皮瓣 ( 腹壁 下动脉 供血 ) 于乳 房 重建 , 用 同时 也用 于 头 颈 缺 损 的 修 复 ;③臀 上 动 脉 穿 支 皮 瓣 ( 上 动脉 供 血 ) 臀 作为 游 离 皮 瓣 用于 乳 房 重 建 , 可 作 为带 蒂皮 瓣 修 复褥 疮 溃疡 ;④胸 也 背 动 脉穿 支 皮 瓣 ( 背动 脉 供 血 ) 重 建 躯 胸 是 干 及 四 肢 的理 想皮 瓣 ,亦 用于 头 颈部 重 建 ; ⑤最近 还 有人 报 道 , 用旋 髂 深动 脉 分支绕 利 过 髂 嵴 到 达 皮 肤 的 穿 支 血 管 供 血 的一 种 复 合组织 瓣 ,虽然 临 床报 道 很 少 ,但 这种 骨一 皮 瓣 将 因保 留 了腹 部 肌 肉而 倍 受欢 迎 。 另 外 ,腓 骨皮 瓣 的软 组 织部 分 , 可 作 为穿 支 也
深 筋 膜 的 近 端 将 其 解 剖 出 来 ,即 “ 道 技 隧 术 ” 有 人提 出 ATL解剖 穿 支可 在暴露 出旋 ; 股 外 侧 动 脉 的降 支 后 进 行 , 降 支及 其伴 从 行 静 脉 与 穿 支 血 管 结 合处 开 始 ,经 间隔 或 肌 肉 远 端 把 穿 支 血 管 解 剖 出 来 ,亦 称 为 “ 放 管 型 技 术 ” 开 。
9 % 的 ALT 是靠 旋股 外侧 动脉 及其伴 0 行 静 脉 的 降支 分 出的 小 穿 支 供 血 , 有异 也 常情况如皮支血管可从横支分出。绝大多 数 情 况( 3 3 这 些 小穿支 血管 穿过肌 肉, 8 . %) 但 仍有 l 7 的皮 支血 管走 行于股 外侧 肌 6. % 与 腹 直 肌 的 肌 间 隔 中 。 如 修 复 后 的 皮肤 需 要 有 感觉 , 制备 A TL 皮 瓣时 应 同时 采集股 外侧 皮 神 经 。 股 外 侧 皮 神 经 ,走 行 于 髂 前 皮瓣 应 用 于 头 颈 修 复 重 建 。 上 嵴 与 髌 骨 外侧 缘 连 线 筋 膜 上 的 深 层 皮 下 组 织 中 。 如 果 需 要 移 植 运 动神 经 ,随 皮 瓣 3 2游离 穿支皮 瓣 游 离穿 支皮 瓣的 设计 以穿 支血 管 的位 置 移植 股 神 经 支 配股 外侧 肌 的肌 支 的 一 部 分 为基 础 。其皮瓣 大 小根据 血管 与分 支情 况以 即 可 ,术 后 一 般 不 会 影 响 髋 关 节 的 活 动 。 及所需组织量决定 , 一般不超过 8 ×2 c 0 m , 同 时 ,此 手 术 也 是 前 臂 外 侧 皮 神 经或 桡 骨 也可通过超声定位设计 皮瓣 。 表 浅 神 经 受 损后 恢 复 前 臂或 腕 部 感 觉 的 好

常见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研究进展

常见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研究进展

常见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研究进展现今口腔颌面部良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愈来愈高,治疗方法多以手术和放化疗为主,然而肿瘤切除的同时所遗留的大面积组织缺损需要及时修复。

皮瓣手术始于公元前6~7世纪,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显微外科且大大促进了皮瓣的发展,此后皮瓣移植越来越复杂,皮瓣移植要求移植皮瓣高质量的存活,受区与供区血管的精确吻合,对组织损伤小,节省时间,费用低,因此如何选择正确的皮瓣移植,熟悉各种皮瓣的利弊显得格外重要。

游离组织瓣手术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受区与供区血管的精确吻合从而保证游离组织瓣血液循环通畅[1]。

目前,应用到口腔颌面外科的游离组织瓣有背阔肌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前臂皮瓣等[2]。

肌皮瓣是一种复合组织瓣,利用肌肉为蒂,连同其浅层的皮下组织、皮肤一并切取,转移入缺损区[3],其优点是血运供应充沛、组织量丰富,抗感染能力强,愈合快,安全,易成活,并发症少[4]。

常用的带蒂皮瓣有胸大肌皮瓣,岛状颏下皮瓣,额部岛状瓣等。

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很多医生很难抉择哪种皮瓣最适合患者,本文将介绍临床常用的游离皮瓣与带蒂皮瓣在手术中的利与弊以及修复原则,为患者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1 各种皮瓣的特点1.1 背阔肌肌皮瓣:属于游离皮瓣。

由Tansini在1896年首次报道,Quillen 首次用于颌面部缺损的修复。

是移植范围最广,功能最多的皮瓣之一。

可分为背阔肌岛状瓣,游离背阔肌肌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该瓣是一个扁平三角形肌肉,主要由胸背动脉供血,胸背神经支配,优点是供吻接的血管分布恒定,胸背动静脉外径大(1.5~2mm以上)、蒂长(6~8cm),移植范围广,面积大。

该瓣还可用于乳房再造,肩部和上臂部的缺损,小儿巨大胸部缺损的治疗。

缺点是对脊柱稳定、臂的内收内旋及辅助呼吸产生影响,因此,有肺部疾病及体力劳动者慎用此瓣。

1.2 带蒂胸大肌皮瓣:属于轴型皮瓣。

由Ariyan在1979年首次用于头颈颌面恶性肿瘤术后的修复,胸肩峰动脉是营养该瓣的主要血管,其体表投影易定位。

股前外侧皮瓣PPT课件

股前外侧皮瓣PPT课件

台下:止血仪1台、上肢止血带1条、电刀箱、 吸引器、备吊脚输液架和绷带、导尿包、冲 洗生理盐水、
手术过程
1、准备好所有用物并保证其功能完好 2、患者入手术室,核查患者所有信息,登记 3、协助麻醉医生完成患者手术麻醉 4、待麻醉完成后,患肢绑止血带,连接好电
刀电极片并确保安全 5、如患者为女性由巡回护士完成导尿、若男性则
协助手术医生完成 6协助手术医生做好患肢和供区肢体的消毒及铺无
菌台
7、协助手术医生穿手术衣 8、调整好无影灯及手术坐凳 9、完成整台手术的巡回护理工作 10、术后做好终末处理
注意事项
1、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防止患者因 止血带放气或取皮瓣出血引起的血压降低
2、术中确保各仪器功能正常、及时调整无影 灯,确保术者视野清晰
股前外侧皮瓣
股前外侧皮瓣概念
• 股前外侧皮瓣是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 的大腿外侧皮瓣。
• 其体表投影为:由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 线中点作一连线,这一连线的下2/3段即为降 支的体表投影。
体表投影图
应用解剖
股前外侧皮瓣的血管蒂为旋股外侧血管降支, 有1条动脉和2条伴行静脉并与股外侧肌神经 共同包裹在结缔组织鞘内,神经位于血管外 侧。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浅出走向皮肤的方式有两 种:
1、肌皮动脉穿支。 2、肌间隙皮质。
解剖图像
血管蒂类型
1、肌皮动脉穿支型(81%):降支先发出动脉进 入股外侧肌中,除营养肌肉外还向皮肤发出皮支。
2、肌间隙皮支型(8%):由降支发出的皮支直接 经股外侧肌及股直肌之间的肌间隙穿筋膜至皮肤。
3、直接皮动脉型(8%):由降支直接穿筋膜至皮 肤。
3、保持患者各管路通畅,确保手术患者安全, 注意保暖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下肢组织缺损难供区功能的影响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下肢组织缺损难供区功能的影响
1资 料 与 方 法 11一 般 资料 . 选 取 20 0 9年 1月 ~ 0 2年 1月 本 院 烧 伤 整 形 外 科 应 用 21
2 结 果 2 1供 区术 后 客 观 功 能 评 价 .
1例供 区 皮下 发 生 感 染 .经 换药 清 创 二 期 植皮 后 愈 合 ; 其余 2 2例股 前外 侧 游 离皮瓣 全 部存 活 ’ 无 血管 危 象发 生 。 , 且
近 年来 , 股前 外 侧皮 瓣 在显 微 重建 外 科领 域 已成 为修 复 四肢缺 损 的首 选皮 瓣 【 l J 。选 择供 区 时要 同时 考虑 皮 瓣 切取 的 成 功 率 、 易程 度 和切 取皮 瓣后 供 区功 能 受到 的影 响 。 难 本 研 究 应用 问卷 调 查 的方 法 调 查 了 应 用 股前 外 侧 皮 瓣 修 复 下肢 缺损 对 供 区生 活质 量 的影 响 。从 结果 来看 ,股前 外 侧 皮 瓣 在 生 活质 量 方 面 的优 势 主要 有 : 1 股前 外 侧 皮 瓣 属 () 于 穿 支皮 瓣 , 中即使 携带 源血 管 ( 取 降支 主 干 ) 不影 响 术 切 也 供 区 血运 .反 而 可 以为游 离皮 瓣 提供 充 足 可 靠 的血 液供 应 ;
术 后 随访 3 3 ~ 0个月 , 皮瓣 色 泽好 , 地 优 良 , 质 外观 满 意 ; 体 肢 功 能恢 复 良好 , 无挛 缩 畸形 等并 发症 。
22供 区术 后 主 观 功 能 评 价 .
问卷 调 查结 果 显 示 ,0例 (35 )患 者 对 术 后供 区外 l 4 .% 观 、 觉和 运 动 功能 三 者均 满 意 。 l 感 5例 (52 ) 者对 供 区 6. 患 % 外 观 感 到满 意 , 中女 性患 者 的满 意率 (/3 2 .%) 其 52 , 1 7 明显 低 于男性患者(0 34 5 ;8岁以下患者 的满意率 ( 1 4 .%) 1/ ,3 %)4 2 4 0,00 /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在舌癌术后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在舌癌术后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1 . 2 手术方 法
患 者均 取 仰 卧位 , 经 鼻 腔插 管 全麻
后, 手术分 两组 同时进 行。一组 行颈部 淋 巴结清 扫 与
原发灶 切除 , 另一组行股前外侧游离皮瓣制备 。 1 . 2 . 1 颈部 淋 巴结清扫与原发 灶切 除 不 同 T N M分
肤、 皮下组织直达 阔筋膜深 面 , 在股外侧肌 与股直肌 间 隙锐性分 离 , 向内牵 开股直肌 后分离暴 露旋股 外动脉
学院附属 口腔医院 口腔颌面外科病房收治 的舌鳞状 细
胞癌 患者 中, 选取 3 2例患者 在行舌 颌颈联 合根治术后 同期应 用股 前外 侧 游 离皮 瓣 修 复舌 口底 缺损 区。其 中, 男2 2例 , 女 1 0例 , 年龄 3 5~ 7 8 岁, 平均( 5 5± 0 . 3 )
外科 3 2例舌鳞状 细胞 癌患者 , 采 用舌颌 颈联合根 治术 中同期行 股前 外侧游 离皮瓣移 植修复 术治 疗, 并 对治疗效 果进行 随访观察 。结果 移植 皮瓣全 部成 活, 供、 受区创 口均 I 期愈 合 , 所有 患者修 复后舌 形态功 能恢复 良好。
结论 股前外侧 游离皮瓣组织量丰富 , 供 区 隐 蔽 并 可 直接 缝 合 , 是 修 复 舌 癌 术后 舌 口底 缺损 的理 想 组 织 瓣 。
中 的应 用 木
马征 ,吴 双江 ,肖呜 ,贾娟 ,夏德 林 , 付 光新
泸州 医学院 口颌面修复重建和再生实验 室、 泸州 医学 院附属 口腔 医院 口腔颌 面外科 ( 四川泸州 6 4 6 0 0 0 )
【 摘要 】 目的 总结评价股前 外侧 游 离皮瓣在舌癌术后缺损修复重 建中的应 用价值 。方法 选取 1 = / 腔颌 面
广东医学

侯春林皮瓣外科的成就、现状与发展方

侯春林皮瓣外科的成就、现状与发展方
瓣、骨间后动脉皮瓣、胫后动脉皮瓣、胫前动脉皮瓣和腓动 脉皮瓣的出现 1982年鲁开化、王炜,桡动脉逆行岛状皮瓣〔reverse flow island flap〕修复手部创伤缺损 逆行岛状皮瓣的动脉血供和静脉回流研究 尺动脉逆行岛状皮瓣、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胫后动脉 逆行岛状皮瓣、胫前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和腓动脉逆行岛状皮 瓣的出现
〔2〕供区损害少,不破坏供区外形,〔3〕设计 灵活,可根据受区需要包含或多或少的皮下脂肪 组织,〔4〕病人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缩短。
问题
1.定义和范畴?
随意型
筋膜皮瓣 皮瓣
肌间隔皮瓣
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 轴型
2.穿支皮瓣血管管径与皮瓣面积关系? 3.穿支皮瓣血管位置及分布规律?
4、提高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力
主流杂志:SCI期刊,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
医学信息浩瀚如海,查找资料,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1)阅读跟踪国际、国内的核心专业期刊,(2)利用计 算机检索数据库,临床医学PubMed MEDLINE最 常用。
如果参考文献漏引,经常可在Letter to editor栏目中, 看到作者之间的争论、抱歉、说明、反驳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传统筋膜皮瓣的特 殊范例〔neuro-fasciocutaneous flap〕。
1998年Nakajima,浅静脉皮神经筋膜皮瓣 之称〔veno-neuro-fasciocutaneous flap〕。
Harry Buncke: Forty years of
microsurgery:
作〔endoscopic microsurgery 〕, 〔4〕仅切取穿支皮瓣而保存主要血管的完整。
穿支皮瓣
穿支皮瓣〔perforator flap〕的概念起于20世纪 80年代后期,日本Kojima和Kimura等是这方面的 先驱代表。

带皮神经股前外筋膜皮瓣修复膝周皮肤缺损6例

带皮神经股前外筋膜皮瓣修复膝周皮肤缺损6例

带皮神经股前外筋膜皮瓣修复膝周皮肤缺损6例[摘要]目的评价带皮神经股前外筋膜皮瓣修复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8月应用带皮神经股前外筋膜皮瓣修复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6例。

结果全部皮瓣完全存活,随访6个月以上,皮瓣外观良好,受区感觉恢复。

结论带皮神经股前外筋膜皮瓣修复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成活率高、操作简便、受区有感觉等优点,是修复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关键词] 带皮神经股前外筋膜皮瓣;修复;膝周皮肤缺损[中图分类号] r6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1-195-022011年1月~2012年8月,笔者应用带皮神经股前外筋膜皮瓣修复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6例,均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例患者,男5例,女1例;年龄22~43岁,平均(33.2±3.4)岁。

其中膝关节外侧2例,腘窝2例,膝前2例。

致伤原因:撕脱伤致皮肤软组织坏死2例,车祸伤致开放性骨折皮肤软组织坏死4例。

皮瓣面积最大22.5 cm×8 cm,最小7 cm×6 cm。

病程2~24个月。

1.2 手术方法1.2.1 受区处理腰硬联合麻醉后,消毒铺巾后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

1.2.2 皮瓣设计及供区修复(1)设计:术前在髂髌线上探测旋股外侧动脉的第1肌皮动脉穿出点,以此点做为皮瓣的上1/3部中央。

以髂前上棘至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为皮瓣的轴线,以髌骨上方约2.5 cm处髂髌线外侧1.5 cm附近,测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与膝上外侧动脉的吻合部位为皮瓣的旋转点,确定皮瓣血管蒂的长度,以受区创面面积上加约2cm作为为皮瓣大小。

(2)供区修复:按术前设计切开皮瓣,显露股直肌和股外侧肌间隙,清晰显露股外侧皮神经、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发出的升支、横支和降支,将皮神经带入皮瓣内,在股直肌与股外侧肌间隙寻找股前外动脉降支主干,若降支进入股外侧肌位置偏高,血管蒂长度受限,则游离横支的主干及其营养皮瓣穿支,在横支和降支汇合后的近端结扎切断旋股外侧动脉主干,以增加皮瓣的血管蒂长度。

股前外侧皮瓣PPT

股前外侧皮瓣PPT
• 股神经的股外侧肌支伴行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外上方。降支 大约在髂髌线中点上方,于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分为内侧支 和外侧支。内侧支继续下行滋养邻近肌肉。外侧支向外下行滋 养股外侧肌和股前外侧部皮肤。降支在肌间隙中可作为皮瓣血 管蒂长度为8-12cm,在发出第一个股外侧肌皮动脉穿支上方约 10cm处,是血管截断和吻接的常用部位。此处降支的外径平均 2.1mm(1.1~2.8mm)。从降支再发出若干肌皮动脉,这些肌皮 动脉穿出深筋膜后,分为升支和降支,走行于深筋膜浅面,然 后再发出分支至皮肤。
2020/3/23
41
2020/3/23
42
2020/3/23
43
2020/3/23
44
2020/3/23
45
2020/3/23
46
文献
•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3年12月第36卷第6期, 报道: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桥式交叉供血修复下 肢软组织缺损。
2020/3/23
2
优点
1、供皮隐蔽,皮瓣面积大。 2、皮瓣血管蒂较恒定,血管蒂长,管径粗。 3、皮瓣切取后,不影响肢体功能。 4、可根据需要可制成筋膜瓣、肌皮瓣或岛状
瓣。 5、若包含股外侧皮神经可制成感觉皮瓣。 6、仰卧位可取。
2020/3/23
3
应用解剖
• 旋股外侧动脉自股深动脉发出后很快分为升支、横支、降支。 其中降支最粗,行程最长。降支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行向 外下方,其体表投影为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髂髌线)连线 中点与腹股韧带中点做一连线,这连线的下2/3段即为降支的体 表投影。
• 李某某,男,44岁,右小腿开放性损伤皮 瓣修复术后骨外露。
• 患者于2010年因摔伤至右小腿开放性骨折, 在我院住院治疗,曾行骨皮瓣修复,2014 年开始右小腿下段出现窦道渗出,保守治 疗至今,于2017年9月5日行手术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3969/j.issn.1009-5519.2013.01.0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519(2013)01-0063-03
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 是以旋股外侧降 支血管为蒂的股前外侧部皮瓣,自 1983 年徐达传等[1]首先 ,得 到 较 为 广 泛 的 应 用 。1989 年 Koshima等[2]提 出 穿 支 皮 瓣 概 念 ,并 于 1993 年 首 先 报 道 了 股 前 外 侧穿支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ALTPF)的临床应用[3], 由 于 ALTPF 具 有 用 途 广 泛 、可 靠 性 强 、受 区 并 发 症 少 等 优 点 ,已 成为临床上的主力皮瓣,被许多学者称为“万能皮瓣”。ALTPF 在临 床应用过程中发现,由于有些肥胖及女性患者大腿皮下脂肪层较 厚,使得部分患者受区外形臃肿,为了让受区更美观,避免二次整 形手术,如何安全去除浅筋膜层的多余脂肪成为长期以来关注的 焦 点 ,2002 年 Kimura[4]提 出 了 “薄 皮 瓣 ”和 “超 薄 皮 瓣 ”的 概 念 ,即 去除浅筋膜层的多余脂肪,或显微镜下精细解剖血管蒂周围脂肪。 在 推 广 及 应 用 超 薄 型 股 前 外 侧 穿 支 皮 瓣 (thinned 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tALTPF)过程中,同时进行了详细的解剖研究 与临床应用研究,现将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ALTPF 内部微血管系统结构研究
基 金 项 目 :湖 南 省 卫 生 厅 资 助 项 目 (B2009062 )。 通 讯 作 者 :刘 鸣 江 (E-mail :lmj4565@)。
布的区域,真皮下血管丛能够清晰显示;筋膜支受到破坏的情况 下,不同皮肤区域的皮穿支对皮肤血供的影响力有明显差别,在旋 股外侧动脉降支供血区域,源于降支的皮穿支为起点重建的真皮 下 血 管 丛 仍 能 够 清 晰 显 示 ,说 明 在 筋 膜 支 受 到 破 坏 的 情 况 下 ,源 于降支的皮穿支对皮肤血供的功能不受影响,因而说明薄型 ALTF 能 够 保 证 供 血 ,ALTF 适 合 于 修 薄 应 用 。Alkureishi 等[8]实 验 表 明 , ALTF 的皮肤有两层动脉血管丛供血,分别是深筋膜丛和真皮下血 管 丛 ,认 为 筋 膜 丛 发 出 细 小 分 支 和 穿 支 发 出 的 斜 行 分 支 在 皮 瓣 一 期修薄的过程中可能被破坏,皮瓣远端出现坏死的可能。可观察 到在真皮下丛向脂肪层发出返支。通过对比穿支皮瓣、穿支血管 蒂部保留半径 2 cm 的组织薄皮瓣和穿支血管蒂部保留半径 1 cm 的组织薄皮瓣的染料灌注量分析可得,穿支血管蒂部保留半径 1 cm 的组织薄皮瓣灌注量最少,从而得出超薄型皮瓣在修薄后将影响 皮瓣边 缘 的 血 流 灌 注 量 ,单 穿 支 的 供 血 区 域 减 少 。Schaverien 等[9] 通过三、四维 CT 血管造影成型技术 清 晰 再 现 穿 支 皮 瓣 的 深 筋 膜 丛和真皮下血管丛,在同一个“血管体区”的穿支体系通过丰富的 深筋膜丛和真皮下血管丛网络相连。在不同“血管体区”的穿支体 系 通 过 大的 血 管 链相 通 ,血 管 链 位 于 深 筋 膜 上 2 mm 脂 肪 层 内 , 这些大口径血管链均为双流向,对不同“血管体区”的穿支体系中 的血流灌注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真皮下血管丛存在反流血管连 接大口径血管链,见图 1。一期行皮瓣修薄将破坏深筋膜丛及大口 径血管链,将大大减少单穿支的供血区域。穿支类型的出现是随 机的,与脂肪层的厚度没有直接关系。
现代医药卫生 2013年1月15日 第29卷第1期 J Mod Med Health,January 15,2013,Vol.29,No.1
·63·
·综 述 与 讲 座·
超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研究进展
宋剑刚 综述,刘鸣江 审校(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手外科,湖南 衡阳 421002)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研究; 超薄型穿支皮瓣; 供血结构; 显微解剖
目前,对薄型皮瓣的基础研究主要采用显微解剖和血管造影 的方法。通过显微解剖研究表明,皮瓣内部供血结构主要分为筋 膜丛和真皮下血管丛,它们分别由皮穿支穿越深筋膜后发出的筋 膜支和真皮下血管支提供营养,筋膜丛中的筋膜支在每个个体中 都有一定差异,也常见变异[4-6]。皮穿支对真皮下血管丛供血分为 : (1)直接皮支 ,是皮穿支发出 并直接连接真皮下血管丛的真皮下 血管支,可见其终末端发出返支营养脂肪层 ;(2)间接 皮支 ,是皮 穿支的筋膜支间断发出的、连接真皮下血管丛的小分支,其同时 分层营养脂肪层。 超薄穿支皮瓣的特点是破坏了皮瓣的筋膜丛 (支),仅有真皮下血管丛供血[4-5,7]。皮瓣内 部供血结构存在区域差 异,主要表现在筋膜支分布不均匀,与皮瓣脂肪层厚度及血管变异 有 关 ,通 常 脂 肪 层 越 厚 ,筋 膜 丛 越 发 达[8];其 次 ,如 高 位 皮 穿 支 型 ALTF,其 旋 股 外 侧 动 脉 降 支 的 肌 皮 穿 支 明 显 下 移 ,皮 瓣 筋 膜 支 (丛 ) 较为发达。因此,临床上可根据皮瓣筋膜支分布情况,判断皮瓣内 部 供 血 结 构 的 变 化 , 从 而 判 断 皮 瓣 修 薄 对 皮 肤 血 供 的 影 响 [7]。 Kimura 等[6]通 过 对 31 例 tALTPF 病 例 临 床 解 剖 总 结 后 ,将 皮 瓣 穿 支在筋膜脂肪层的分支分为 3 大类,TypeⅠ:穿支主 干 或其 发 出比 较 粗 大 的 分 支 垂直 直 接 进入 真 皮下 血 管丛 ,筋 膜分 支 则 比较 少 而 细 小。TypeⅡ:穿 支 发 出分 支 营 养 筋膜 脂 肪 层 的 同 时 也 发 出 数 支 皮 支 进 入 真 皮 下 血 管 网 ,此 型 的 皮 支 比 直 接 皮 支 型 相 对 细 小 些 。 Type Ⅲ:穿支主干及其分支主要营养筋膜脂 肪 层 ,再 从 筋 膜 丛 血 管间接发出细小分支进入真皮下,直接进入真皮下血管网的分支 少而十分 细 小 。Schaverien 等[9]通 过 实 验 进 一 步 得 到 证 实 。江 奕 恒 等[7]通过 对 股 前 外 侧 穿 支 血 管 三 维 重 建 结 果 显 示 ,缺 乏 筋 膜 支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