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细胞因子测定及应用选择题

第十五章细胞因子测定及应用选择题
第十五章细胞因子测定及应用选择题

第十五章细胞因子测定及应用

一、选择题

(一)A1 型题(标准型)

1.细胞因子测定的临床应用是()

A. 临床疾病的预防应用

B. 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判断治疗效果及预后

C. 临床疾病的治疗应用

D. 特定疾病的辅助诊断

E. 以上都是

2.免疫学测定细胞因子哪项是正确的()

A. 特异性高

B. 不能确定生物学活性

C. 操作简便

D. 不能确定其分泌情况

E. 以上都是

3.分子生物学测定细胞因子评价哪项正确()

A. 特异性高

B. 操作简便

C. 测细胞因子基因

D. 敏感性高

E. 定量

4.细胞因子生物学检测的特点是是( )

A. 特异性高

B. 可定量分析

C. 可测测活性

D. 定位

E. 可半半定量分析

5.关于细胞因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免疫细胞合成

B. 由非免疫细胞合成

C. 小分子多肽

D. 可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

E. 以上都是

6.有活化的T 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是()

A. multi-CSF

B. M-CSF

C. G-CSF

D. SCP

E. Epo

7.由肾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是:()

A.G-CSF

B.GM-CSF

C.M-CSF

D.Epo

E.LIF

8.检测细胞因子最可靠的方法是()

A. 生物学检测法

B. 免疫学检测法

C. 动物体内检测法

D. 分子生物学法

E. 以上都是

9.细胞因子检测最简单、重复性好的方法式()

A. 生物学检测法

B. 免疫学检测法

C. RT-PCR 法

D. 原位杂交法

E.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10.生物学检测法哪项是正确的()

A. 维持细胞生长

B. 刺激细胞增殖

C. 保持细胞活性

D. 抑制细胞生长

E. 以上都是

11.3H-TdR掺入法属于下列哪种检测方法()

A. 免疫学定性

B. 免疫学定量

C. 生物学检测

D. 原位PCR

E. 原位杂交

12.细胞毒测定可用于测定()

A. IFN-α

B. IFN-β

C. IFN-γ

D. MTT

E. 3H-TdR

13.那种细胞因子有下调作用()

A. IL-1

B. IL-2

C. IL-3

D. IL-4

E. IL-8

(二)A1 型题(否定型)

1. 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

A 细胞因子种类繁多

B 多种细胞能可产生同一细胞因子

C 每个细胞因子都有固定的生物学活性

D 新的细胞因子不断发现

E 以上都是

2.ELISA 方法测定细胞因子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可测活性

B. 特异性高

C. 操作简便

D. 可定量分析

E. 时间短

3.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因子下列哪项是错误()

A. 特异性高

B. 分析快速

C. 测量准确

D. 易普及

E. 操作简单

4.以下哪项不是细胞因子特点( )

A. 分泌型蛋白质

B. 各有特异的生物学活性

C. 不受MHC限制

D. 自分泌

E. 低分子量

5.以下哪项不是细胞因子生物学检测法()A.细胞增殖法

B.靶细胞杀伤法

C.重组细胞因子法

D.细胞病变抑制法

E.细胞因子诱导的产物分析法

(三)B1 型题(配伍题)

问题1~5

A. TNF

B. Epo

C. IFN

D. CSF

E. IL

1.抗病毒作用()

2.可使细胞生长成集落()

3.能促进红细胞生长( )

4.具有抗肿瘤作用()

5.介导白细胞的作用()

问题6~8

A.生物学检测法

B.免疫学检测法

C.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D.内测定法

E.对比较法

6.测定量()

7.测定活性()

8.测定产生()

问题9~11

A.简便快速

B.操作繁琐

C.测定基因

D.测定突变

E.测定敏感性

9.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

10.免疫学检测法()

11.生物学检测法( )

二、填空题

1.细胞因子常用的检测法包括__、__和__。

2.ELISA 测定法测定细胞因子常用__。

3. 细胞因子生物学测定方法的优点__、__,缺点是__、__、__。

4.细胞因子检测原则____。

三、判断题

1.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一种细胞因子只有单一的细胞活性。

2.待测细胞因子对特定的靶细胞有特定的生物学活性。

四、名词解释

1. 细胞因子

五、简答题

1.免疫学方法测定细胞因子的优缺点是什么?

3.细胞因子测定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3.以互补DNA探针为例,核酸探针技术包括那些程序?

六、问答题

1.试述细胞因子生物学测定方法有哪些?

2.请示述细胞因子免疫测定方法有哪些?

标准答案;

一、选择题

(一)A1 型题(标准型)

1.E

2.E

3.C

4.D

5.E

6.A

7.D

8.A

9.B 10.E 11.C 12.D 13.D

(二)A1 型题(否定型)

1.C

2.A

3.D

4.B

5.C

(三)B1 型题(配伍型)

1.C

2.D

3.B

4.E

5.A

6.B

7.A

8.C

9.C 10.A 11.B

二、填空题

1.生物学检测法免疫学检测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2. 双抗夹心法

三、判断题

1X 2√

四、名词解释

1.由机体的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小分子多态类因子,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

五、简答题

1.优点:特异性高,操作简便。缺点:只测定量,不能定其活性;测定结果和抗体来源和亲和力有很大关系,使用不同来源和亲和力的单抗,对同一标本测定得到的结果可能不同;敏感性不高;标本中存在细胞因子受体,影响检测结果;标本中存在细胞因子抗体或细胞因子载体可干扰其测定。

2.疾病的辅助诊断;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判断治疗效果及预后;临床疾病的治疗应用;临床疾病的预防应用。。

3.质粒DNA的提取;靶DNA 的分离;靶DNA的标记;待测样品mRNA 的提取;标记cDNA 探针

对待检样品的杂交;放射自显影或显色分析。

六、问答题

1.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增殖测定法;细胞毒活性测定法;抗病毒活性测定法;趋化活性测定法;生物学活性测定法。

2.ELISA;流式细胞分析法;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第十六章细胞粘附分子测定及应用

一、选择题

(一)A1 型题(标准题)

1.关于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血液中含量较高

B. 结合性粘附分子含量较低

C. 结合性粘附分子可脱落

D. 不可直接分泌可溶性粘附分子

E. 以上都是

2.细胞外可溶性粘附分子主要测定法是()

A. ELISA

B. 荧光免疫法

C. 酶免疫组化法

D. 流式细胞仪测定法

E.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

3. 检测粘附分子测定的标本为()

A. 淋巴细胞

B. 淋巴细胞活组织切片

C. 组织细胞提取物

D. 内皮细胞

E. 以上都是

4.在检测可溶性粘附分子中,ELISA常用()

A. 直接法

B. 间接法

C. 夹心法

D. 斑点印记法

E. 免疫组化法

5.细胞粘附分子基因的多态性检测的验证方法是()

A. PCR-SSCP

B. PCR-RFLP

C. RT-PCR

D. PCR-直接测序法

E. 以上都不是

7.炎症的发生时白细胞在血管壁上的状态()

A. 附壁滚动

B. 激活

C. 紧密粘附

D. 移行

E. 以上都是

8.粘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是()

A. 细胞信号传导与活化

B. 细胞的伸展与转移

C. 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D. 创伤的愈合

E. 以上都是

(二)A1 型题(否定型)

1.下列哪项不是粘附分子结构()

A. 活化区

B. 胞浆区

C. 胞内区

D. 胞外区

E. 疏水区

2.关于肿瘤转移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肿瘤转移与粘附分子密切相关

B. 不同肿瘤其粘附途径不同

C. 内皮细胞肿瘤细胞识别粘附分子

D. 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与炎症时白细胞的浸润一样

E. 以上都不是

3.目前研究粘附分子在探讨疾病发生机制哪项无意义()

A. 炎症

B. 肿瘤发生

C. 肿瘤移植

D. 免疫应答

E. 移植排斥

4.器官移植排斥时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

A. 粘附分子在内皮细胞表达增加

B. 在肾小球表达增加

C. 在浸润白细胞上表达增加

D. 在移植物上表达增加

E. 粘附分子抗体有抑制作

(三)B1 型题(配伍型)

问题1~4

A. 钙粘素

B.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C. 整合素家族

D. 选择素家族

E. 粘蛋白样家族

1.使细胞得以附着而形成整体( )

2.具有与IgV 区或C区相似的折叠结构()

3.有L、P和E 三个成员()

4.有E、N和P 三个成员()

问题5~8

A. 酶免疫组化法

B. ELISA

C. PCR-SSCP

D. 时间分辨荧光法

E. ELISAPOT

5.测定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常用的方法()

6.测定粘附分子基因表达()

7.测定细胞表面粘附分子常用方法()

8.用螯合物标记特异性抗粘附分子抗体()

二、填空题

1.粘附分子根据存在形式分为__和__。

2.CD4 粘附分子的配体是__,CD8 粘附分子的配体是__。

三、判断题

1.酶免疫组化法与ELISA 的方法原理相同。

2.CD44 分子变异体与肿瘤的发展和扩散有关

四、名词解释

粘附分子

五、简答题

1.实时荧光PCR 方法的优点有哪些?

2.细胞粘附分子基因的多态性测定有哪些?

3.简述酶免疫组化法的基本原理?

六、问答题

1.试述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测定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1 型题(标准型)

1.C

2.A

3.E

4.B

5.C

6.D

7.E

8.E

(二)A1 型题(否定型)

1.A

2.E

3.B

4.D

(三)B1 型题(配伍型)

1.E

2.B

3.D

4.A

5.B

6.C

7.A

8.D

二、填空题

1.细胞表面可溶性

2.MHC-Ⅱ类分子MHC-Ⅰ类分子

三、判断题

1.×

2.√

四、名词解释

指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糖蛋白,分布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外基质,参与细胞信号传导与活化、细胞的伸展和移动、细胞的生长及分化、肿瘤转移和创伤愈合。

五、简答题

1.⑴不受特异荧光的干扰。⑵可同时用于多种因子的测定⑶没有放射性污物的处理问题。

2.⑴扩增和产物测定同时完成,扩散及应答在测定的始终是处于闭管状态,污染的可能性小。⑵简便快速。⑶可同时测定大量标本。

3.⑴PCR-SSCP ⑵PCR-RFLP⑶实时荧光PCR

4.酶标抗特异性粘附分子的抗体与处理好的组织切片标本反应后,如组织细胞存在相应的粘附分子,则酶标抗体即可与其结合,再加入颗__________粒性底物显色。六、问答题

酶免疫组化法;荧光免疫法;流式细胞仪测定法;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法;酶免疫法。

第十七章免疫球蛋白检测及应用

一、选择题

(一)、A1 型题(标准型)

1.人类免疫球蛋白占血浆蛋白总量的:

A.5%

B.10%

C.15%

D.20%

E.50%

2.免疫浊度测定法出现测量误差的最大因素是:

A.抗体过量

B.钩状效应

C.环境温度影响

D.加入抗原、抗体的时间

E.光源的强弱和波长的影响

3.血清中缺乏IgG患者,易患下列哪种疾病:

A.革兰阴性细菌败血症

B.化脓性感染

C.反复呼吸道感染

D.巨球蛋白血症

E.重链病

4.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Ig以哪型增高为主:

A.IgA

B.IgD

C.IgE

D.IgG

E.IgM

5.脑脊液中Ig 浓度依次是:

A.IgG>IgM>IgA

B.IgG>IgA>IgM

C.IgM>IgA>IgG

D.IgM>IgG>IgA

E.IgA>IgM>IgG

6.血清中IgE 含量升高,常见于下列哪种情况:

A.大量吸烟

B.妊娠末期

C.SLE

D.中毒性骨髓疾病

E.肾病综合症

7.免疫电泳常采用的抗血清是:

A.IgG、IgM、IgA、IgD、IgC

B.IgG、IgM、IgA、k、λ

C.IgG、IgA、IgD、k、λ

D.IgG、IgM、IgD、k、λ

E.IgG、IgM、IgA、sIgA、IgC

8.M 蛋白于相应抗体反应形成沉淀弧有何特点:

A.较普通沉淀弧宽,向抗体槽凸出

B.较普通沉淀弧窄,向抗体槽凹出

C.较普通沉淀弧宽,向抗体槽凹出

D.较普通沉淀弧窄,向抗体槽凸出

E.与普通沉淀弧宽一样

(二)、A2 型题(否定题)

1. 关于Ig,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 是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

B. 由浆细胞产生

C. 由特异型识别抗原的功能

D. 不存在于细胞膜上

E. 存在于血液、体液及外分泌液中

2. 下列关于单向免疫扩散法描述错误的是:

A. 抗原向含抗血清的胶内呈放射扩散

B. 抗原抗体量达到一定比例时形成可见沉淀线

C. 抗原向含抗血清的胶内呈环状扩散

D. 在一定条件下,抗原含量越高,沉淀环越大

E. 在一定条件下,抗体含量越高,沉淀环越大

3. 关于制备单向免疫扩散法标准曲线,错误的是:

A. 将已知含量标准抗原稀释成不同浓度,分别置于琼脂板上扩散。

B. 量取沉淀环的直径,要求准确到1mm

C. 纵轴代表抗原浓度

D. 横轴代表沉淀环直径

C. 用半对数纸绘制标准曲线

4. 有关低Ig血症常见病因错误的是:

A. 体液免疫缺陷病

B. 联合免疫缺陷病

C. 肾病综合征

E. 霍奇金病

5. 下列有关尿液Ig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说法错误的是:

A. 单纯性膜孔径增大时,尿液中以IgG滤出增多为主

B. 基底膜细胞间缝隙的孔径大小对IgG、IgE 滤过起主要屏障作用

C.机体的免疫功能或反应的异常,是引起各种肾脏疾病的重要病因

D. 40%~50%的IgA肾病患者,血清IgA明显高于正常

E. 尿液中游离轻链的检测,对诊断轻链病是不壳缺少的步骤

6. 下列哪项不是检测IgE 方法:

A. RIA

B. CLIA

C. ELISA

D. PCR

E. PETIA

7. 有关M 区带与Ig类型关系,错误的是:

A. IgG 多分布于α区至慢γ区

B. IgA 多分布于快γ区至β区

C. IgM 多分布于β2区或γ区

D. IgD 多分布于β区至γ区

E. IgC 多分布于β区至慢γ区

8. 不属于免疫固定电泳(IFE)的特点是:

A. 周期短

B. 敏感性高

C. 分辨清晰

D. 费用低

E. 结果易于分析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本周蛋白在尿中游离的免疫球蛋白轻链

B. 本周蛋白又称为凝溶蛋白

C. 轻链病患者尿中可测得

D. 轻链病患者血中呈阳性

E. 可用抗k、λ抗血清进行免疫电泳分析

10.下列哪项不属于冷球蛋白类型:

A. IgG 单株型冷球蛋白

B. IgM 单株型冷球蛋白

C. IgA 单株型冷球蛋白

D. IgG、IgM、IgA 多株型

E. IgG、IgM、补体混合型

(三)、B 型题(配伍题)

(问题1~4)

A. IgG

B. IgA

C. IgM

D. IgE

1. 人体血液中含量最多和最主要的免疫球蛋白是:

2. 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是:

3.在外分泌液中含最多的免疫球蛋白是:

4.在初乳中含量最多的免疫球蛋白。

二、填空题

1.免疫固定电泳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Ig 中k/λ比率正常范围是_____

三、判断题

1.脑脊液中的Ig 水平与血清的Ig 水平成正比

2.Ig 定量检测结果,较稳定经有效治疗后,患者M蛋白逐渐下降。

四、名词解释

1.M 蛋白

2.Ig

五、简答题

1.单向免疫扩散法出现误差的原因有?

2.进行冷球蛋白研究和检测的方法有哪些?

3.IgE 的测点方法有?

4.血清Ig定量的临床意义是?

六、论述题

1.试述本周蛋白检测的意义?

标准答案:

一、选择题

(一)、A1 型题(标准型)

1.D

2.B

3.B

4.E

5.B

6.C

7.B

8.A

(二)、A2 型题(否定型)

1.D

2.E

3.B

4.D

5.B

6.D

7.D8.D9.D10.C

(三)、B 型题(配伍题)

1.A2.A3.E4.E

二、填空题

1.周期短、敏感性高、分辨清晰、结果易于分析。

2.1.2~2.4

三、判断题

1.╳2.╳

四、名词解释

1. M 蛋白是B 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单克隆异常增殖所产生的一种在氨基酸组成及顺序上十分

均一的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和恶性淋巴瘤,故命名为M 蛋白。

2.人类免疫球蛋白(Ig)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组具有抗体活性的蛋白质,按其重链性质共分IgG、IgA、IgM、IgD、IgE。

五、简答题

1.出现误差的原因有:①抗原或标准溶液溢出加样孔;②因抗体或抗原过量而致沉淀环

小或过大;③加样量不足或过多,或混有气泡;④加样孔破损,使沉淀环呈不规则状;⑤板浇注后保存时间长,引起板内水分蒸发或变形;⑥浇注琼脂时不在水平台面,使胶板厚薄不匀;⑦打孔后挑取琼脂时将胶板挑起,与玻璃板剥离,以致检孔在孔底流溢;⑧扩散时湿盒不平,导致沉淀环不圆。

2.进行冷球蛋白研究和检测时,必须注意以下事项:①部分单克隆冷球蛋白可在低于10 ℃时发生沉淀,故标本采集时必须将注射器和容器预温,离心及整个操作过程中也都要注意保温;②部分冷球蛋白在冷的条件下可迅速沉淀,但有一些则需数天,因此,这些血清需在4℃下放置一周。③正常人血清中__________也可含有冷球蛋白,但属多克隆冷球蛋白,通常在80ug

/ml 以下。④冷纤维蛋白原、C 反应蛋白-蛋白复合物和肝素沉淀蛋白也具有冷沉淀蛋白的

性质,应加以区别。

3.①放射免疫法(RIA) 是将抗IgE 吸附到固相载体上用以检测血清IsE的方法,又称固相放射免疫测定(SPRIA),常用双抗体夹心法,以125I 标记抗人IgE 为第二抗体,测定值与待测血清中IgE 含量呈正相关。②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将化学发光分析和免疫反应相结合而建立的一种新的免疫分析技术。这种方法兼有发光分析的高灵敏度和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可用于各种小分子抗原的测定。③乳胶颗粒免疫浊度法将抗人IgE 抗体吸附在大小适中、均匀一致的乳胶颗粒上,当遇到相应抗原时,则使乳胶颗粒发生凝集,现有两种方法:颗粒增强比浊法(PETIA)和乳胶颗粒增强散射比浊法(PENIA)。④酶联免疫试验常用双抗体夹心法,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人IgE 为第二抗体,

操作方便,敏感性也较高。

4.(1)低Ig 血症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先天性低Ig 血症主要见于体液免疫缺陷和联合免疫缺陷病。获得性低Ig 血症,血清中IgG<5g/L,c 常见于大量蛋白流失的疾病,如剥脱性皮炎,肾病综合症等;淋巴网状系统肿瘤;中毒性骨髓疾病等。

(2)高Ig血症

A.多克隆性Ig 增高:患者血清各型Ig 均升高,常见于各种感染,特别是慢性细菌感染。B.单克隆性Ig 增高: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轻链病和良性单株丙球血症等。

六、论述题

1.本周蛋白即尿中游离的免疫球蛋白轻链,其检测对轻链病的诊断是必不可少的项

目,并对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等疾病的诊断、鉴别和预后判

断均有一定帮助。本周蛋白在pH5.0 的条件下,加热至50-60℃出现沉淀;继续加热

至90℃后又重新溶解。根据这种理化性质,又将其称为凝溶蛋白,故可根据这一特点,

进行化学方法的检测。这种加热沉淀法简便易行。但敏感度低,也不能确定轻链的型

别。也可使用抗k 和λ型轻链抗血清进行免疫电泳分析,为提高检出率,尿标本宜先

用聚乙二醇通过半透膜浓缩。游离轻链往往与其中一型(k 或λ)的抗血清反应,在β-

γ区附近形成一条致密的弓形沉淀弧。有时轻链外还含有其他蛋白,要注意识别。如

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常同时与k 和λ两型抗轻链血清形成沉淀弧,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M 蛋白)虽只与其中一型抗轻链血清反应,但也与某一型重链抗血清产生一位置相同

的沉淀弧,通过观察分析多可作出正确判断。轻链病患者尿中可测得本周蛋白,但由

于其分子量较小,易迅速自肾脏排出,故血中反而呈阴性,检测时应该注意。非分泌

型骨髓瘤患者蛋白区带电泳中不能检出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的M 区带,往往呈现低丙种

球蛋白血症的特征,临床上却存在浆细胞骨髓瘤的表现。为明确诊断需对患者骨髓中

恶性浆细胞进行表面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或提取其恶性浆细胞,经溶解后再行免疫球

蛋白分析。轻链病有时血清中也检测不出M 蛋白,这就需要进行尿中本周蛋白的检测。此外,非分泌型骨髓瘤血清标本在免疫电泳中(包括使用IgD 和IgE 抗血清)均不出现

特殊沉淀。

__

流式细胞仪试验方法

流式细胞仪实验方法 一、实验准备 1.标本制备: 2.最小化非特异性结合: 二、凋亡 1.凋亡的检测方法:网站和其它 2.PI染色法 3.Annexin V 法 4.TUNNEL法 三、细胞因子 1.激活的细胞因子 2.CBA 四、血小板 1.活化 2.活化检测 3.网织血小板 五、红细胞 1.网织红细胞 2.PNH 3.胎儿红细胞 六、肿瘤学 1.DNA 细胞周期 2.蛋白 3.多药耐药 4.微小残留白血病

第一部分标本处理 一、流式细胞术常规检测时的样品制备 (一)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 取一定量细胞(约1X106细胞/ml),在每一管中分别加入50μl的HAB,并充分混匀,于室温中静置1分钟以上(),再直接加入连接有荧光素的抗体进行免疫标记反应(如做双标或多标染色,可把几种标记有不同荧光素的抗体同时加入),。孵育20-60分钟后,用PBS(pH7.2—7.4)洗1-2次,加入缓冲液重悬,上机检测。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易于分析,适用于同一细胞群多参数同时测定。虽然直标抗体试剂成本较高,但减少了间接标记法中较强的非特异荧光的干扰,因此更适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测。 (二)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 取一定量的细胞悬液(约1X106细胞/ml),先加入特异的第一抗体,待反应完全后洗去未结合抗体,再加入荧光标记的第二抗体,生成抗原—抗体—抗抗体复合物,以FCM检测其上标记的荧光素被激发后发出的荧光。本方法费用较低,二抗应用广泛,多用于科研标本的检测。但由于二抗一般为多克隆抗体,特异性较差,非特异性荧光背景较强,易影响实验结果。所以标本制备时应加入阴性或阳性对照。另外,由于间标法步骤较多,增加了细胞的丢失,不适用测定细胞数较少的标本。 二、最小化非特异性结合的方法 1.荧光标记的抗体的浓度应该合适,如果浓度过高,背景会因为非特异性的相互作用的增加而增加。 2.在使用第一抗体之前,将样品与过量的蛋白一起培育,如小牛血清蛋白(BSA),脱脂干奶酪,或来自于同一寄主的正常血清来作为标记的第二抗体。这个步骤通过阻断第一抗体和细胞表面或胞内结构的非特异性的交互作用来降低背景。 3.在使用第一抗体之后,将样品与5%至10%的来自于同一寄主的正常血清和作为标记的第二抗体一起培育。这个步骤会减少不必要的第二抗体与第一抗体、细胞表面或胞内结构之间的交互作用。 通过用来自于同样的样品的血清稀释标记过的抗体可以略过此步骤。此步骤适用于很多方面,但有时候它也会导致已标记的第二抗体和正常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的免疫复合体的形成。这种复合体会优先与一些细胞结构进行结合,或者它们最终会导致期望得到的抗体活性的丢失。 4.使用F(ab’)2片段会使背景决定于第一或第二抗体与FC受体的全分子结合。大多数的第二抗体的F(ab’)2片段容易利用。而第一抗体的F(ab’)2片段一般是不能利用或很难制作。因此,在NaN3存在的条件下,将新鲜组织或细胞与正常血清一起培育应选择优先加入第一抗体。在此情况下,即使在随后的步骤中用完所有的抗体分子,FC受体决定的背景影响已不再重要。 5.其它:已标记的抗体和其他一些内在的免疫球蛋白或加入实验系统中的其它物质的交叉反应也可能会有背景影响。为了降低背景,在多重标记过程中,所有的已标记的抗体应被吸附,避免其他种类蛋白的交叉反应。

细胞因子

第六章细胞因子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类细胞不能分泌细胞因子? A. T淋巴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浆细胞 D. 单核细胞 E. 成纤维细胞 2.细胞因子不包括: A. 淋巴毒素 B. 过敏毒素 C. IL-2 D. 集落刺激因子 E. 干扰素 3.IFN-γ主要由下列那种细胞产生? A. LAK细胞 B. 巨噬细胞 C. NK细胞 D. 成纤维细胞 E. B淋巴细胞 4.下列哪种细胞因子是以单体的形式存在? A. IL-12 B. IL-10 C. M-CSF D. TGF-β E. IL-8 5.关于IL-2的生物学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以自分泌和旁分泌发挥作用 B. 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 C. 能被活化的B淋巴细胞膜上的IL-2受体识别 D. 能增强NK细胞活性 E. 抑制Th1细胞的分化 6.天然的特异性细胞因子抑制物是: A.IL-1ra B.IL-2R C.IL-4R D.IL-6R E. IL-8R 7.能增强MHC-I类分子表达的细胞因子是: A. IFN B. TGF C. CSF D. IL-1 E. IL-2 8.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形成和发展有关的细胞因子是: A. IL-2 B. IL-1 C. IFN D. IL-6 E. IL-4 9.能刺激红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IL-1

B. IL-2 C. IL-4 D. IFN E. EPO 10.能促进初始CD4+T细胞分化成Th2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IL-3 B. IL-5 C. IL-2 D. IL-4 E. IL-3 11.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由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B. 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 C. 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D.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机体都是有利的 E. 细胞因子包括IL、IFN、CSF、TNF和趋化性细胞因子 12.能刺激未成熟T细胞前体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的细胞因子是: A. IL-11 B. IL-4 C. IL-7 D. EPO E. GM-CSF 13.能与IL-4协同刺激朗格汉斯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IL-11 B. IL-4 C. IL-7 D. EPO E. GM-CSF 14.关于细胞因子的效应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以非特异方式发挥作用 B. 无MHC限制性 C. 生物学效应极强 D. 在体内持续时间都很长 E. 作用具有多向性 15.TNF- 主要是由哪种细胞产生? A. 单核/巨噬细胞 B. 静止T淋巴细胞 C. B淋巴细胞 D. 树突状细胞 E. 红细胞 16.能以三聚体形式存在的细胞因子是: A. IFN B. M-CSF C. IL-12 D. TNF E. IL-9 17.在胞膜外区有两个不连续的半胱氨酸残基和WSXWS基序的细胞因子受体是: A. 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 B. 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家族 C. 干扰素受体家族 D.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 E. 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18.刺激B细胞产生IgA的细胞因子是: A. TNF

临床免疫学细胞因子测定及应用

第十五章细胞因子测定及应用 本章考点 1.细胞因子的概述 2.测定方法及应用 细胞因子在机体的免疫调节、炎症应答、肿瘤转移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这类因子不仅是基础免疫研究的有较手段,亦是临床上探索疾病发病机制、判断预后和考核疗效的指标。 第一节细胞因子的概述 (一)概念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一大类能在细胞问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 (二)共同特性 (1)化学性质大都为糖蛋白。 (2)细胞因子可以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 (3)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不同类型的细胞可产生一种或几种相同的细胞因子。 (三)类型 细胞因子分类按其作用大致可分为免疫调节因子和免疫调控因子两大类。主要的细胞因子有: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家族、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转化因子家族以及其他细胞因子等。 1.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IL)是指免疫应答过程中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名称后加阿拉伯数字以示区别。现在已取得克隆化的基因、明确产物性质和活性的白细胞介素成员有15个IL在免疫细胞的成熟、活化、增生和免疫调节等一系列过程中均发生重要作用,此外IL还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及病理反应。 (1)IL-1、IL-2的性质及生物活性 1)IL-1的性质:IL-1的产生细胞: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均可产生IL-1,主要以巨噬细胞为主,IL-1分子有IL-1α和IL-1β两种不同分子形式。所有的有核细胞表面,都有IL-1受体(IL-1R),也分为IL-1R 和IL-2R两类。 IL-1的生物活性:局部免疫调节作用:①与抗原协同作用;②促进B细胞生长和分化及抗体形成;③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等APC的抗原递呈能力;④与IL-2或干扰素协同增强NK细胞活性;⑤吸引中性粒细胞,引起炎症介质释放;⑥刺激多种不同的间质细胞释放蛋白分解酶并产生一些效应。全身性作用:①有较强的致热源作用;②对IL-1的生成具有反馈调节作用;③合成和分泌大量的急性蛋白;④使骨髓细胞库的中性粒细胞的释放和活化;⑤与CFS协同促进骨髓造血祖细胞的增殖能力。 2)IL-2的性质:IL-2的产生细胞:IL-2主要由T细胞(CD4+)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合成。IL-2分子量为l5KD,是含有113个氨基酸残基的糖蛋白,具有一定的种属特异性。IL-2受体:T细胞,NK细胞,B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表面均可表达IL-2R。 IL-2的生物活性:①刺激T细胞生长;②诱导细胞毒作用;③促进B细胞生长分化;④增强巨噬细胞抗原递呈能力、杀菌力及细胞毒性。 2.干扰素 (1)性质与类型:干扰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可溶性糖蛋白,根据其产生细胞的不同分为3类:α型、β型、γ型,根据干扰素的产生细胞、受体和活性等综合因素分为2种类型:Ⅰ型和Ⅱ型。Ⅰ型干扰素又称抗病毒干扰素,其生物活性以抗病毒为主;Ⅱ型干扰素又称免疫干扰素或IFNγ,主要由T细胞产生,主要活性是参与免疫调节,是体内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

细胞因子检测的意义及方法比较

细胞因子检测的意义及检测方法比较 摘要:干扰素(interferon, IFN)是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F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这里主要利用生物分析法和免疫分析法进行检测。 关键词:干扰素生物分析法免疫分析法 正文: 细胞因子是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剂诱导多种细胞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调节和血细胞生成、细胞生长以及损伤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细胞因子可被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众多细胞因子在体内通过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等方式发挥作用,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协同性等多种生理特性,形成了十分复杂的细胞因子调节网络,参与人体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所以细胞因子检测是判断机体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疾病的诊断、病程观察、疗效判断及细胞因子治疗监测等都有重要意义。 生物分析法有两种: 1.依赖性细胞株:利用一些肿瘤细胞株必须依赖于细胞因子方能在体外增殖的特性进行检测,但是干扰素的测定利用此法并不简便,所以不当采用。 2.功能检测:利用一些细胞因子的功能特性,可建立相应的活性测定方法。在这里可以利用干扰素的抑制病毒感染效应,对已进行病毒感染的细胞群加入干扰素的特征进行观察,达到检测的目的。 免疫分析法: 1.流式细胞仪检测: 原理:利用Brefeldin(BFA)、Monensin阻断了胞内高尔基体介导的转运方法,使得细胞因子聚集、蓄积,增强细胞因子信号,可被流式细胞仪检测。 方法:用抗细胞因子(干扰素)抗体与细胞表面或胞内特定亚群标志组合,即可检测不同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分泌,同时采用特殊的化学与抗体选择,确保静止与无细胞因子分泌细胞的最小荧光背景。 所需材料:蛋白转运抑制剂:阻断高尔基体介导的转运作用,使得刺激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聚集在胞浆内质网内,以利于准确检测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 2.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①间接ELISA(Indirect ELISA):用于筛检抗体(抗特定抗原成分的特异性抗体)。此法是测定抗体最常用的方法。 ②夹心ELISA(Sandwich ELISA):用于检测目的抗原的量。其优点是避免了对特异性抗体的直接标记,但增加了操作步骤和测定时间。 ③竞争ELISA(Competitive ELISA)用于确定抗原特异性或待检标本中含交叉反应成分时为了提高实验的特异性而使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标记抗原与同种未标记待测抗原与抗体间发生竞争性结合的原理,主要用于测定小分子抗原。 检测方法的进展:高通量细胞因子检测 CBA(Cytometric Bead Array)是一种微珠多用途检测分析技术,它由一系列的微珠组合来捕获并结合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培养液、EDTA血浆、血清样本中被检测物质的量。其采用夹心法分析策略,与传统的ELISA分析技术相比,此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多项指标。用已知的标准品

细胞内细胞因子的检测

细胞内细胞因子的检测 细胞因子是可溶性蛋白,在淋巴细胞应答中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显示,细胞因子可以具有多重功能,作用于多个细胞亚群并可在不同亚群细胞表达。早期细胞因子表达与T细胞功能相关性研究是基于特定克隆细胞的激活。尽管研究应用T淋巴细胞克隆证明了不同细胞因子的合成,如Th1(IL-2,IFN-γ)与Th2(IL-4,IL-5,IL-10),但这些研究很难推广,因为T细胞克隆与体内T细胞功能相关性还不清楚。 活化的T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至细胞外,而流式细胞仪仅能检测细胞内的抗原,所以应阻断细胞因子分泌至细胞外,方法为破坏高尔基体,因细胞因子(即各种蛋白)在合成后需经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转运,才能到达细胞膜,然后通过高尔基体膜与细胞膜的融合作用将细胞因子分泌至细胞外。因此破坏高尔基体即可切断细胞因子的转运途径,干扰其分泌。近来,Jung与Picker采用了Brefeldin(BFA)与monensin等药物预孵检测胞内细胞因子的表达的方法。这一方法阻断了胞内高尔基体介导的转运使得细胞因子聚集,蓄积,增强细胞因子信号可被流式细胞仪检测。 胞内细胞因子染色与传统的检测可溶性蛋白的方法如ELISA相比,具有显著优越性。该法从单个细胞水平检测内多个细胞因子的同时,还可标记各种细胞表面分化抗原以及活化分子、趋化因子受体和黏附分子等,从而区分表达特定细胞因子的细胞亚群及其表型特征。使用特定刺激剂研究细胞因子应答是细胞因子研究中的重大进展。早在1986年,Mosmann等应用Th细胞克隆技术和细胞因子产生的不同,发现小鼠CD4细胞是一个不均一的亚群,可分为Th1和Th2两个功能不同的独立亚群。后来在人类的CD4细胞群中也发现了Th1和Th2细胞亚群。Th1细胞主要分泌IL-2、IFN-γ和TNF-α等,介导与细胞毒和局部炎症有关的免疫应答,参与细胞免疫及迟发型超敏反应,在抗胞内病原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5、IL-6和IL-10,其主要功能是刺激B细胞增殖并产生抗体,与体液免疫有关。应用该方法,在细胞水平该方法证明了人与鼠的淋巴细胞都存在1型与2型分化,且这些分化在特定细胞因子增强时可被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CK)的概念:是由细胞分泌,影响细胞生物学行为,造血免疫功能和对炎症的反应的一类物质。(抗体,补体除外) 细胞因子的特点: 1. 大多为5-20KDa的小分子蛋白; 2.以旁分泌或自分泌形式影响附近细胞或细胞自身; 3.效能高,10—12mol/L水平即有明显生物学作用。 4.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一种细胞也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5.细胞因子的产生受基因和环境调控; 6.可发生多重,重叠的作用; 7.以网络形式发挥作用; 8.通过与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而对靶细胞产生作用; 9.与神经,内分泌共组成细胞间信号分子系统。 细胞因子和激素 1. 激素是内分泌腺产生的化学物质,内分泌腺是许多同样腺体细胞 组成,通常“统一行动”; 2. 激素通常随血液循环与全身,发挥“远程效应”; 3. 激素通常对特定组织或细胞发挥特有效应; 4. 激素调节作用通常是全身性/系统性的变化: 5. 以辐射或树杈形式发挥作用。 但是,有些细胞因子和激素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细胞因子的结构功能分类:有白介素(IL)类,干扰素(INF)类,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生长因子等。 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 1 特定疾病的辅助诊断。 2 评估免疫状况,判断疗效和预后。 3 细胞因子临床治疗应用的监检测。 细胞因子检测方法 1. 功能检测:利用细胞因子功能特性,建立相应的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此 法敏感性高但灵敏度不高,容易受干扰因素影响。 2. 免疫检测:制备抗细胞因子单抗或多抗测定。特异性强,操作简便,但灵 敏度不高,且不能代表其活性。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细胞内细胞因子mRNA表达,或用 PCR扩增。此法当前最敏感,但只代表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不能代表当前水平。 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原则 细胞因子最大特点是其功能多样性,重叠性和组织细胞非特异性,所以不能

细胞内细胞因子的流式细胞仪检测

细胞内细胞因子的流式细胞仪检测 一、简介 随着研究的进展,仅仅对细胞进行定量和活性的检测已不能满足需要。在单细胞水平研究细胞因子的表达能力对研究细胞因子在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的重要无比。目前检测单个细胞特定细胞因子的表达手段包括:ELIspot、原位杂交、免疫细胞化学、限制性稀释分析(limiting dilution analysis,LDA)和单细胞PCR,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细胞因子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可以识别Th1和Th2细胞,此方法可获得较强的细胞内信号,但此方法工作量大、主观性强,难以进行大样本检测,且人肉眼识别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而ELISPOT及单细胞PCR技术,技术性强、劳动强度大,难以进行广泛推广。随着多标记及胞内细胞因子标记流式细胞技术的出现,使对细胞内细胞因子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下面主要对胞内细胞因子流式细胞技术作以介绍。 早期细胞因子表达与细胞功能相关性研究是基于特定克隆细胞的激活。尽管研究应用T 淋巴细胞克隆证明了不同细胞因子的合成,如TH1(IL-2,IFN- )与TH2(IL-4,IL-5,IL-10),但这些研究很难外推,因为T细胞克隆与体内T细胞功能相关性还未被揭示。 近来,Jung与Picker采用了monensin、PMA等药物预孵,用Brefeldin(BFA)、Monensin 阻断了胞内高尔基体介导的转运的方法使得细胞因子聚集,蓄积,增强细胞因子信号可被流式细胞仪检测。因为自然状态下,T淋巴细胞产生少量的细胞因子,通常要对T淋巴细胞体外活化进行研究。在体外刺激过程中,T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已释放出来,胞内细胞因子信号较弱,难以进行检测。这一方法可检测单个细胞内多个细胞因子,并可区分表达特定细胞因子的细胞亚群。在细胞水平该方法证明了人与鼠的淋巴细胞都存在1型与2型分化,且这些分化在特定细胞因子增强时可被逆转。且这些研究清楚地证明,只有激活的细胞亚群可以表达细胞因子,静止的正常淋巴细胞(T、B、NK)不能分泌细胞因子。 胞内流式分析法是用抗细胞因子抗体与细胞表面或胞内特定亚群标志组合,即可检测不同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分泌,同时采用特殊的化学与抗体选择,确保静止与无细胞因子分泌细胞的最小荧光背景。具有其它方法难以比拟的优点:

第六章 细胞因子

第六章细胞因子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恶液质素主要由哪种细胞产生() A、T细胞 B、B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树状突细胞 胞 2、MCP-1可趋化哪类细胞() A、活化T细胞; B、B细胞; D、纤维母细胞; E、树状突细胞 3、IL-2的产生细胞主要是() T细胞 B、B细胞 C、单核-巨噬细胞 D、NK细胞 E、中性粒细胞4、α亚家族趋化性细胞因子的典型代表是() A、IL-1; B、IL-2; C、IL-3; D、IL-4IL-8 5.天然免疫过程中重要的负调节性细胞因子是() IL-1; B、IL-6;IL-10; D、IL-12;E、IL-18 二、填空题 1.由___淋巴细胞____产生的细胞因子称为淋巴因子;由___单核巨噬细胞_____产生的细胞因子称为单核因子;可刺激骨髓干细胞或祖细胞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子称为____集落刺激因子_______。 2.TNF分为两种,即TNF-α和TNF-β。前者主要由___单核巨噬细胞_____产生;后者主要由活化的___淋巴细胞______产生。 3.细胞因子通常以__旁分泌____形式作用于邻近细胞,或以__自分泌___形式作用于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本身。 三、名词解释 1.细胞因子——机体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近距离进行精细调节,在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2.趋化因子——(chemokine) 又称趋化性细胞因子,是一类对不同靶细胞具有趋化效应的细胞因子家族,已发现50多个成员。 3.集落刺激因子——可刺激骨髓干细胞或祖细胞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子。

4.白细胞介素——由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重要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包括单核细胞因子(monokine)和淋巴因子。 5.干扰素——由活化淋巴细胞和体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抗病毒功能和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 6.肿瘤坏死因子——包括TNF-α和TNF-β两类,分别由单核巨噬细胞和活化淋巴细胞产生,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病毒感染细胞增殖、促进TL、BL增殖、炎症介质等生物学作用。 四、问答题 1.简述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①、分子量低,属糖蛋白; ②、以自分泌或旁分泌形式在局部发挥作用; ③、具有激素样活性,作用迅速而短暂; ④、通过和受体结合,对免疫细胞功能进行正负调节 2.简述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①、白细胞介素(interlukin,IL) ——免疫调节作用; ②、干扰素(interferon,IFN)——抗病毒作用; ③、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抗肿瘤活性和炎症介质; ④、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刺激骨髓造血前体细胞生长分化; ⑤、趋化因子(chemokine)——趋化免疫细胞; ⑥、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简介 中文名称:细胞因子英文名称:cytokine 定义1:一组由多种细胞所分泌的可溶性蛋白与多肽的总称。在nmol/L或pmol/L水平即显示生物作用,可广泛调控机体免疫应答和造血功能,并参与炎症损伤等病理过程。 所属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系统(二级学科);免疫分子(三级学科) 定义2:由免疫系统细胞以及其他类型细胞主动分泌的一类小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质。包括淋巴因子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趋势化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等。是免疫系统细胞间,以及免疫统细胞与其他类型细胞间联络的核心,能改变分泌细胞自身或其他细胞的行为或性质,通过与细胞异的膜受体而起作用。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 定义3:细胞释放的可影响其他细胞行为的蛋白质。常指在免疫反应中起细胞间介导物作用的分子。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免疫(二级学科)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 (一)根据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种类不同分类 1.淋巴因子(lymphokine) 于命名,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重要的淋巴因子有IL-2、IL-3、IL-4、IL-5、IL-6、IL-9、IL-10、IL-12、IL-13、IL-14、IFN-γ、TNF-β、GM-CSF和神经白细胞素等。 2.单核因子(monokine)主要由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如IL-1、IL-6、IL-8、TNF-α、G-CSF 和M-CSF等。 3.非淋巴细胞、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由骨髓和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产生,如EPO、IL-7、IL-11、SCF、内皮细胞源性IL-8和IFN-β等。(二)根据细胞因子主要的功能不同分类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1979年开始命名。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其它非单个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调节、造血以及炎症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凡命名的白细胞介素的cDNA基因克隆和表达均已成功,目前已报道IL-1-IL-15。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 根据不同细胞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或分化不同阶段的造血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同的细胞集落,分别命名为G(粒细胞)-CSF、M(巨噬细胞)-CSF、GM(粒细胞、巨噬细胞)-CSF、Multi(多重)-CSF(IL-3)、SCF、EPO等。不同CSF不仅可刺激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增殖的分化,还可促进成熟细胞的功能。 3.干扰素(interferon, IFN) 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N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最初发现这种物质能造成肿瘤组织坏死而得名。根据其产生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类,前者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后者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名淋巴毒素(lymphotoxin, LT)。两类TNF基本的生物学活性相似,除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外,还有免疫调节、参与发热和炎症的发生。大剂量TNF-α可引起恶液质,因而TNF-α又称恶液质素(cachectin)。

流式细胞术胞内因子检测的关键控制因素

前言 由于胞内分析步骤复杂,涉及变异因素多,可能会出现结果不稳定,较难重复等问题。 我们提出这些分析关键因素,希望能帮助大家排除实验过程中一些问题,这些控制因素不仅适用 于细胞因子分析,也可扩展到其他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如胞内信号传导,凋亡等。 1、刺激与收获细胞 许多胞内与胞外蛋白的表达的调控都与细胞激活有关,细胞因子更为突出,因为通常情况 下,未刺激的白细胞不表达细胞因子或表达量极微无法检测,研究者必须采用体外激活以刺激细 胞因子的表达。多克隆激活剂可以诱导多种细胞因子分泌细胞,这些细胞经荧光染色可在流式细 胞仪上定群检出。使用蛋白转运抑制剂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助于细胞因子聚集,提高检出率。每个 研究者都应根据实验系统慎重选择激活方法(刺激剂类型、反应时间曲线等)。 ●蛋白转运抑制剂的选择 蛋白转运抑制剂可以通过增强胞内细胞因子聚集因而使胞内染色信号增强。常用蛋白转运抑制剂有两种: Monensin , 一种离子载体,可以破坏跨膜离子梯度。 Brefeldin A ,一种真菌代谢物,可以干扰囊泡自粗面内质网至高尔基体的转运。 研究者应依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蛋白转运抑制剂。 2、 Fc受体阻断 使用试剂阻断Fc受体可以有效减少非特异荧光染色。在小鼠可以应用纯化的抗小鼠 CD16/32(Clone2.4G2)直接作用于FcγII/III受体。在大鼠可以用纯化的抗大鼠CD32 直接作用 于Fcγ受体。在人可以用过量的同种无关纯化Ig或血清。 3、细胞表面荧光染色 特异的荧光标记抗体与细胞孵育标记细胞表面抗原,最好用含NaN 3及蛋白(FBS或BSA)的 染色缓冲液稀释抗体。可按 PBS+1%FBS+0.1%NaN 3 pH7.4,配制洗涤缓冲液。 4、细胞固定及通透 细胞胞内染色前必须固定通透,细胞通透同时或之前必须固定以保持细胞结构的完整性。 固定剂主要成分为多聚甲醛,通透剂主要成分为皂素。这是两个比较重要的试剂,实验中最好设 置阳性对照以验证这两个试剂的有效性。 5、荧光结合抗体胞内染色 胞内抗原染色取决于正确选用及确认与固定通透过程相容的特异性单抗,这些可供选择 的单抗有多种形式,FITC,PE,APC,为研究者进行多色分析提供可能。每一抗体都经过特殊测 试确保其对胞内抗原染色最佳适于流式细胞分析。胞内染色的质量极大程度取决于每个荧光标记 抗体的最适反应浓度,应尽量选择预先滴定好的抗体以减少实验操作时间,保证细胞因子的有效 检测。 ●荧光素的选择

细胞因子详解

捋捋让人迷惑的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一类调节蛋白或者糖蛋白,他们的分类现在还不是完全清楚。他们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激发细胞内信号通路起作用。 白细胞组成了免疫和炎症系统,大多数细胞因子作用于白细胞或者由白细胞表达,他们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实际上,一些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的药物就是通过调节这些细胞因子的表达起作用的。 细胞因子由特定的细胞表达并分泌到胞外,结合细胞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后激活细胞内信号 传导通路 细胞因子分类 细胞因子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提出,它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多肽因子,可以调控细胞分化和免疫系统。干扰素(IFNs)和白介素(ILs)是主要的多肽家族,在当时细胞因子主要指这两类家族。 起初细胞因子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分泌该因子的细胞类型或者细胞因子初次被发现时的生物活性。然而这些分类方法现在看来都不够准确,无法满足后期的分类需求。最近,根据细胞

因子一级,二级和三级结构的分析,可以将大多数的细胞因子分为6大家族。因此,根据分类方式的不同,某些细胞因子会有多个名称。 表1:细胞因子根据结构分类结果 细胞因子家族成员 ‘β-Trefoil’ cytokines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Interleukin-1 Chemokines Interleukin-8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s ‘Cysteine knot’ cytokines Nerve growth fact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s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EGF famil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Haematopoietins Interleukins 2–7, -9, -13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Leukaemia inhibitory factor Erythropoietin Ciliaryneurotrophic factor TNF family Tumour necrosis factor-α and –β

第五章 细胞因子

第五章细胞因子 复习要点: 1.掌握细胞因子概念和命名。 2.掌握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3.熟悉细因子及其受体的分子结构。 4.了解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5.了解细胞因子的检测以及细胞因子与临床的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在Ig类别转换中,能促进IgM转换为IgE的细胞因子是:★ A.IL-4 B.IL-2 C.TNF D.IFN E..IL-6 2.下列可形成三聚体的细胞因子是:★ A.IL-4 B.IL-2 C.TNF D.IFN E..IL-6 3.以下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 是一组小分子的蛋白质 B. 需其他物质刺激才能产生 C. 其作用具有特异性 D. 可以作用于自身细胞 E. 微量即起作用 4.下列哪种免疫分子的作用具有特异性? A. Ab B. IL-1 C. 补体 D.IFN E.TNF 5.关于干扰素的作用,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由活化的T 细胞产生B.以三聚体存在 C. 由感染机体的病毒合成 D. 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E..以上都不是 6.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是: A.IL B.TNF C.IFN D.TGF E.CSF 7.主要作用于单核细胞的趋化因子属于:★★ A.CC 亚族B.CXC 亚族C.C 亚族D.CX3C 亚族 E. 以上都不是 8.下列哪类细胞不能分泌细胞因子? A. T 淋巴细胞 B. B 淋巴细胞 C. 浆细胞 D. 单核细胞 E. 成纤维细胞 9.细胞因子不包括: A.淋巴毒素 B. 过敏毒素 C. IL-2 D. 集落刺激因子 E. 干扰素 10.关于细胞因子的效应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以非特异方式发挥作用B.无MHC 限制性 C.生物学效应极强 D. 在体内持续时间很长 E. 作用具有多向性 11.关于IFN的生物学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增强细胞表达MHC-I、II类分子 B. 激活巨噬细胞 C. 促进Tho细胞分化为Th1细胞

第五章细胞因子

第五章细胞因子 主要内容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与种类 1.细胞因子(CK)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或多肽,通过与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发挥抗感染、抗肿瘤、免疫调节、参与炎症反应、促进细胞生长和组织修复等多种生物学作用。 2.细胞因子的分类按来源分为两类:淋巴因子(LK)和单核因子(MK);按结构和功能可分为以下六类: (1)白细胞介素(IL):是一组能介导白细胞和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作用是调节细胞生长,参与免疫应答和介导炎症反应。 (2)干扰素(IFN):因其能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而命名。IFN有α、β和γ三种类型。IFN-α和IFN-β合称为Ⅰ型干扰素,主要由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产生,其作用以抗病毒、抗肿瘤为主,也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IFN-γ又称Ⅱ型干扰素,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其作用以免疫调节为主,抗病毒、抗肿瘤作用不及Ⅰ型干扰素。 (3)肿瘤坏死因子(TNF):因最初发现其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而得名。主要的有TNF-α、TNF-β。TNF-α由单核-吞噬细胞产生,大剂量可引起恶液质。TNF-β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TNF能发挥抗肿瘤、抗病毒、免疫调节作用,也能引起发热反应、炎症反应和恶液质。 (4)集落刺激因子(CSF):能够刺激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的一组细胞因子。 (5)趋化性细胞因子:是一类促进炎症的细胞因子,其主要作用是招募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进入感染发生的部位。 (6)生长因子(TGF):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有些生长因子也可抑制免疫应答,如转化生成因子-β(TGF-β)可抑制多种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免疫效应。 (二)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1.理化特点和分泌特点 (1)理化特点:多数是小分子糖蛋白。多以单体形式存在(如IL-1、IL-2),少数以二聚体(如IL-10、IL-12)、多聚体形式存在(TNF为三聚体)。

细胞因子检测

细胞因子检测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分泌的蛋白质,在体内广泛参与免疫调节及炎症反应、组织修复、刺激造血系统、刺激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等重要生理活动,?在抵抗外来病原及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中均起重要作用。某些刺激因子也可导致一些细胞因子超量表达,或表达减少,从而参与疾病的发病及病理过程。 1、免疫学检测法其基本原理是将细胞因子作为抗原进行定量检测。?如免疫斑点法、ELISA法、RIA法和免疫印迹法等均已用于细胞因子的检测。 2.、生物学测定法其原理是根据细胞因子对特定的依赖性细胞株(即靶细胞)?的促增殖作用,以增殖细胞中的DNA的合成或酶活性为指标,间接推算出细胞因子的活性单位,如对IL-1、IL-2等细胞因子活性的检测。亦可根据某些细胞因子对特定靶细胞的杀伤效应或对病毒的抑制作用进行测定,如对肿瘤坏死因子及干扰素的生物活性测定。 3、分子生物学测定法目前采用的技术有各种印迹法、斑点杂交、原位杂交和PCR等。通过检测细胞内细胞因子的基因组成或mRNA量,推算出细胞因子的合成量。

一、IL-1的检测(生物活性测定) 产生IL-1的细胞种类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为单核-巨噬细胞。IL-1可分为IL-1α(?也称酸性IL-1,pI=5.0)和IL-1β(中性IL-1,pI=7.0)。两者的分子量和生物活性相似,?只能用抗体检测方法才能区别,常用的生物学测定法对两者都适用。IL-1?的生物学活性广泛,其检测方法亦较多,包括有小鼠胸腺细胞增殖法、D10G 4.1细胞增殖法及L929细胞增殖法等。IL-1反应细胞增殖可以通过活性染料染色,显微镜直接计数,3H-TdR或125I-UdR的DNA掺入量或以活性细胞代谢率为指标来表示。本试验介绍L929细胞增殖MTT比色法。 (一)IL-1的诱生 体外试验可用LPS等有丝分裂原诱导单核-巨噬细胞产生IL-1,或用 P388D1(鼠),THP-1(人)细胞株制备IL-1。本试验以小鼠巨噬细胞制备IL-1。 1、取6~10周龄BALB/c或C57BL/6小鼠,雌雄均可,拉颈处死后用酒精消毒。 2、用带9号针头的5ml注射器腹腔注入5ml冷的含5%小牛血清的Hanks液(5?%?NBS-HBSS),轻揉腹部吸出腹腔液体(内含腹腔细胞),反复抽吸几次。 3、1500r/min离心8min,洗细胞2次。

细胞因子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细胞因子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近年来,生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给美容化妆品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化妆品己经从传统的化学美容、植物美容走向生物美容与基因美容发展。例如传统的皮肤护理仅局限于油膜覆盖与保持水分等物理方法,而现在美容护肤理念开始转向细胞水平的护理,化妆品(用生物技术制造与人体结构相仿,且含高亲和力的生物精华物质的化妆品)己应运而生。如今,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医药及生物工程技术专家投身于该研究领域,许多国家也都瞄准生物化妆品这一巨大市场,开发生物美容产品。将以生物工程技术制得的EGF(表皮生长因子)、透明质酸、酶和核酸等应用于化妆品,这一新的研究动态,也使人们认识到生物化妆品将给化妆品品质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生物化妆品是指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及其制品制得的化妆品,其主要成分生物活性多肽,大部分是细胞生长因子,它们在体内含量极微,物活性极高,对多种细胞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发挥生物调节作用,胞的生长、分裂、分化、增殖和迁移,在美容护肤、整形外科、烧伤溃疡以及各种皮肤病的伤口修复与愈合中有重要作用。细胞生长因子经过稳定的结构修饰或特殊的保护处理后,以一定的有效浓度添加到化妆品中,可以有效地与皮肤细胞发生作用,促进上皮细胞营养代谢,预防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皮肤损伤。正常护肤品中添加活性细胞生长因子还可以有效地促进皮下胶原细胞的功能,加速皮肤胶原细胞的生长,使细胞加速分泌胶原,从而达到抗皱及延缓衰老的作用。目前的生物美容产品中,将EGF(表皮生长因子)、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细胞生长因子应用于化妆品中是一种创新的尝试。 1表皮生长因子(EGF) EGF的发现及生物特性 EGF是1962年由美国科学家Cohen博士和Montalcini教授在试验中发现的一种可以促使皮肤细胞生长速度加快的成分,这种物质自然存在于人体皮肤细胞内,其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皮肤新细胞的生长分化速度,从而决定着皮肤的年轻程度,这种成分被科学家定名为“表皮生长因子”。它的主要生理活性是诱导细胞(尤其是表皮基底层细胞)增殖、分裂分化,促进其生长。EGF通过与细胞膜上受体的结合,激活受体,产生一系列的信号从而加速皮肤新生细胞替代衰老细胞的进程,使皮肤细胞年轻化。 EGF的美容学应用 EGF在体内能促进机体表皮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分裂和新陈代谢,促进微血管的生长,改善细胞生长的微环境。因此它对受损皮肤、敏感皮肤、创伤皮肤以及改建性皮肤具有良好的修复、护理作用,特别是对目前美容院中流行的换肤术后局部受损皮肤的修复,还能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此外,由于EGF等细胞因子能促进皮肤各种细胞的新陈代谢,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可以使皮肤组织的平均年龄降低,改善皮肤的色素状况,达到美白、祛斑的目的;EGF还可促进轻脯氨酸的合成,促使胶原及胶原酶合成,分泌胶原物质、透明质酸和糖蛋白,调节胶原纤维,具有滋润皮肤,增强皮肤弹性,减少皮肤皱纹和防止皮肤衰老的作用。除此之外,EGF还能刺激肉芽组织的形成和促进肉芽组织的上皮化,还可调节胶原降解及更新,使胶原纤维以线性方式排列,防止结缔组织异常增生,故而有缩短创伤愈合时间以及减少疤痕形成的作用,对防止和护理痊疮也有很好的效果。 2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 aFGF生物学特性 aFGF又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其作为内皮细胞移动和增生的诱导因子,而称为血管生发因子。aFGF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提高了皮肤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从本质上改善皮肤的状况。 aFGF的美容学应用 aFGF是一种作用极强的有丝分裂原,对来源于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的多种细胞具有促进分裂综述的作用,可用于创伤、烧伤、溃疡等的治疗。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细胞因子检测-应用手册

儿科 细胞因子与儿科疾病 儿科的常见疾病主要分为四大类:呼吸系统感染、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和皮肤系统疾病。 Th1细胞因子主要包括IL-12、TNF-α、TNF-β、IFN-γ等,参与细胞免疫应答,可激活炎症部位的巨噬细胞,增强宿主对病毒及胞内病原体的抵抗力,诱发迟发型超敏反应;Th2细胞因子包括IL-4、IL-5、IL-6、IL-10及IL-13等,促进B细胞的激活,介导体液免疫应答,可抑制自身免疫,并协助嗜酸性粒细胞活化及IgG1、IgE的生成。Th1/Th2互为调节和抑制,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紊乱是多种疾病的发生和预后的重要因素。 1.呼吸系统疾病 儿童处于生理性免疫功能低下状态,易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儿童呼吸道感染分为三种:上呼吸道感染、反复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是对多种呼吸疾病的总称,包括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儿科常见病。 1.1肺炎 肺炎是儿科的常见病症,肺炎的发生、发展与病原体数量、毒力以及机体失控的炎症反应有关,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在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常见的呼吸道病毒为腺病毒(AV)、流感病毒(IFV)、副流感病毒(PIV)及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病毒的致病力、机体的免疫应答力相关。免疫系统的激活和细胞因子或炎性介质的产生在炎性反应的激活以及组织损伤机制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呼吸道病毒感染可引起免疫系统和多种炎症反应因子发生紊乱,表现为Th1/Th2细胞因子失衡。病毒性肺炎急性期患儿血清中IL-2、IL-4、IL-5、IL-6、TNF-α水平升高,IL-10、IFN-γ水平降低;经药物治疗有效后,TNF-α水平下降,IL-10、IFN-γ水平升高,Th1/Th2平衡逐渐恢复。 肺炎支原体感染机体后可导致血清IFN-γ和IL-4不同程度的升高,导致Th1/Th2免疫调节失衡,机体出现由Th1为主的细胞免疫向Th2为主的体液免疫转变,早期以Th1应答为主,中后期转变为以Th2应答为主。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IL-4、IFN-γ水平升高,且与肺功能、气道功能呈负相关,测定血清IL-4、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可以辅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临床在治疗支原体肺炎时,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剂如抗IL-4单抗等进行干预或非特异性免疫治疗如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促进疾病恢复。 1.2重症肺炎 IL-6水平的增高是最早出现的感染指标,IL-6浓度与重症肺炎的严重程度相关。IL-10能抑制Th1细胞产生IL-2、IL-3、TNF-α等,起着发挥下调炎症反应,拮抗炎性介质的作用,IL-10的分泌缺乏会导致持续的炎症反应和不可逆的组织损伤。急性期及恢复期重症肺炎患儿的血清IL-10水平明显下降,提示低水平的IL-10会导致Th1/Th2细胞功能失衡,免疫调节失控。TNF-α在重症肺炎的免疫病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过量的TNF-α可促进炎性反应的失衡,造成局部乃至器官组织的炎症损伤,高水平的TNF-α可反映严重感染的生理病理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